社会工作方法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福祉。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支撑,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包括人类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合理方案和策略。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4.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学理论了解个体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实践方法:1. 社区调研社区调研是社会工作进行实践前的必要步骤。

社工们通过对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问题和资源,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2.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社工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步骤,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

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

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变革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也受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和特点是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首先,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资本理论等。

系统理论强调了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则关注个体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支持理论和资本理论则强调了社会资源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是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通过理论的指导来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理论的支持来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也是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最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变革,因此理论需要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进行验证和修正。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更好地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是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做出贡献。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26个最流行的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干货收藏)

26个最流行的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干货收藏)

26个最流行的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干货收藏)?????????????????????????????????????????????????? 提示:点击上方'商业汇评'↑↑免费订阅本刊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2、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一、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和学科体系、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

把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探讨社会与人类行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社会工作的各种现象、有利于验证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有可能构造新的社会工作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即方法论探讨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

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宏观指南,方法论是构造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

几种主要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人类行为可被观察和计量,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可通过概括归纳、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要研究人的行为及意义;应着重整体分析;主要是描述和深入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知识是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人的意识过程及其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意义。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共同点是注重从事物的某个视角理解整体。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经验与实践,整体观与历史观,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4、建构主义方法论:互为主体、通过互动形成知识认为对“事实”会因个人经验、情景而有不同认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研究结果是双方互动达成的共识,强调双方互动而达到生成性理解,知识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但这种建构又不是随意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研究。

社会工作本土方法论

社会工作本土方法论

社会工作本土方法论
社会工作本土方法论是指在特定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适用于本土实践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它强调了对当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注重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社
区的紧密联系和合作。

本土方法论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
当地的社会问题和需求,以及当地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制定
出更加贴近实际的社会工作方案。

本土方法论的提出,使得社会工
作不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区和个体。

这种方法论的提出也反映了社
会工作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社会工作实践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社会规律和价值取向等的总和,并需要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社会工作方法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采用的具有操作性的技术与手段,包括调查研究、个案服务、社区工作、组织建设等。

常见的社会工作理论有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人类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社会工作实践,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维度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社会工作方法则是依据不同的理论构建而成,例如,系统论提出了“系统性服务”、“系统性评估”等方法;生态系统理论则注重环境的作用,提出了“社区工作”、“参与式行动研究”等方法;人类发展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周期作为研究主体,强调了“个案服务”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理论鼓励工作者建立信任、尊重、关怀、接纳等正面的人际关系。

这些方法都是在社会工作者实践中运用,以对不同群体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介入和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工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要做到:1、启发思考,澄清期待,寻找需求,挖掘动力,强化发展目标;2、说明承担角色、小组作用,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社区工作
主要内容
社区工作的三种模式
地区发展
社会策划
社区照顾
特点
较多关注社区共性问题;
居民能力重建与整合;
过程目标重要;
重视居民参与。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以治疗个人行为作为的主要目标,1、帮助组员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康复、发展和完善;2、预防消极因素
促进组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过程。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组员
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同一区域、社区、阶层的人群,特别关注弱势人士)
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社区对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实施过程包括前后相连的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家庭、评估和介入。特点:
1、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家庭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症状与交往方式的关系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错误观念。
小组工作
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儿童阶段
(3~12岁)
脑重接近成人水平,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
语言和记忆功能增强,开始具体化的逻辑思考。
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开始形成。
面临主动性或内疚感的冲突。
形成“有能力”的美德。
青少年阶段
(12~20岁)
出现第二性征,生理机能日益成熟。
由叛逆逐渐稳定,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待人处事的方法。
形成“智慧”的美德。
个案工作
基本模式
内容
特点
理论假设
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人的成长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开发的潜能。
汉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概念
人本治疗模式
罗杰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假设: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这种人的特征:是理性的人,适应力强,承当责任终于自己,心里上极大自由,丰富创造力
形成“爱”和“关怀”的美德
老年阶段
(65~)
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主要冲突: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孤独感;疾病等。
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测试方案;
执行方案;
评估结果。
1、社区照顾——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机构或住所中获得照顾,三种服务形式
(1)在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予社区支援
(2)将社区里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
(3)将大型机构迁回社区,便于接触和探访
2、由社区照顾——协助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组员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矫治性治疗,而非发展性和预防性帮助
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平等、独立性)
特点
社工
初期和结束:
使能者、倡导者(引导)
中期:资源提供者、榜样‘多用于社会小组和组织小组;
治疗者(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会工作者)、专家
中介者、使能者(协调者)协调小组组员互动、支持、帮助)
是最基本也是最早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之一,具有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特点表现在个案工作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将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诊断包括三方面: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分类诊断;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强调利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指向社区未来的变化。
正常地融入社区;
强调社区的责任;
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实施策略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团结邻里;
社区教育;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社区参与。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分析环境和形势;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界定和分析问题;
、确定需要:四种需要评估方法(参与性、社会指标、服务使用资料、社区调查);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家庭、学校及同伴的影响非常大。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合。
形成忠贞的美德与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成年阶段
(20~65)
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并出现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要冲突: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婚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突出)
阶段(年龄)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社会发展
任务与挑战
婴幼儿阶段
(0~3岁)
大脑发育迅速,是动作发展最快的时期,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孩子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并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能力;成功会形成“意志”的美德。
需求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阿尔德弗尔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较大影响
3、莫瑞: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
4、布赖德肖的社区需求理论:规范性需要、表达性需求、感觉性需求、比较性需求。
人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主要问题
保证服务质量;
较有效率
1、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2、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3、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不足
无法解决某些问题
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民主成本高效益低
居民参与率低
服务对象对所提供服务的依赖性上升
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激励机制问题;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1、明确辅导要求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辅导效果
**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
危机介入模式
1946,林德曼、卡普蓝提出“危机适用”理论
交互或互惠模式,
原则:小组目标的实现依赖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组员间“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
实施原则
1、小组目标与社区目标是否一致,权衡后果;2、增加组员动力,激发社会责任感;3、遵循民主原则,鼓励组员参与,引导目标共识;4、促进社会变迁目标实现
1、设定个别性治疗目标,寻找共同目标;2、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3、预先设定小组聚会内容;4、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一起工作。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施步骤:1)收集分析组员的全面信息,准确评估组员需要,估计可能出现的变化;2)选择理论和技术,明确治疗方向。
其他
最早的小组模式,主要在社区层面,
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任务的完成)
1、临床模式、康复模式
2、社会工作传统模式
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和康复时与个案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技巧来解决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人本治疗模式改变了以往个案辅导模式的工作重点,注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服务对象自我发展的辅导环境。(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2)强调个案辅导关系;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3个条件,内容: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3)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1、直接治疗技巧: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1)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工作者直接提供的服务)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2)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
2、间接治疗技巧:、同事邻里、社区管理员)
提供直接服务网络——亲人、邻里、居民组织
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
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社区照顾——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日间医院、护理中心等)
社区工作者角色
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
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优点
营造良好的气氛
提高社区居民能力
推进社区民主
切合中国传统文化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信息加工;信仰系统;自我表述;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在行为治疗模式基础上结合认知治疗的要素而产生的。治疗技术:放松练习(应用最广)、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快速脱敏法)、厌恶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