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合集下载

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知识

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知识

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知识关于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吸收了这一理论,一方面关注案主本身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案主改善社会环境、恢复各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均衡。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Freud提出的,他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新人格结构入手,探讨心理发生的深层次动因。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性本能(力比多)决定的。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力比多就储存在本我里,它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有意识的、理智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它既要满足本我的本能需要,又要控制压抑不被超我所接受的冲动,打算其最终目的是为本我服务的,它会想方设法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代表着社会伦理道德,它按照致善原则行动。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三者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自我和超我发育不全)。

该理论对个案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有很大影响,个案社会工作者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对案主的不健全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案主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

社会系统理论这是以一般系统论以及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它把认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形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治疗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吸收了这一理论,一方面关注案主本身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案主改善社会环境、恢复各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均衡。

沟通理论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人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和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几乎所有个案工作理论后来都很强调这一点。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十、符号互动理论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理论来源:1.精神分析理论2.沟通理论3.社会角色理论4.人在情境中二、基本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的成长受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影响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问题来源于早先被压抑的欲望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问题的产生与沟通能力有关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个人有价值有能力更好的生活5.人类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三、基本原则1.表达情景与感受2.促使案主真正认识所处的情景3.了解案主性格特点4.了解案主童年成长期的情绪生活和体验5.适当的建议和劝告6.支持、帮助必须让案主感受得到四、实施程序1.开始接触2.心理社会研究3.诊断4.治疗五、治疗方法与技术(一)直接治疗:非反应沟通技术:1.包括支持2直接影响(强调、建议、忠告、坚持、干预)3.探讨描述、宣泄反应沟通技术:1.人在情境中反应讨论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讨论3.人格发展反应讨论(二)间接治疗六、理论特点(一)贡献:人在情境中概念,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二)局限:1耗时2.案主一定的沟通,自省力和较完整的自我行为治疗模式理论与方法一、主要理论来源: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二、基本假设:1.人性观2.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有机体3.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4.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5.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三、基本特征:1根据科学方法原理,将通过实践得到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当事人改变其不良的行为。

2.强调当事人目前的问题与造成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历史性3.当事人必须行动以寻求改变4.在内容上大部分带有教育色彩。

5.具有弹性,能依照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问题而调整变化6.实际工作以当事人与工作员之间的协同关系为基础四、基本方法1.辅导目标:通常当事人在治疗初期必须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2.工作员的角色:充当当事人学习新行为的榜样。

3.当事人的角色:主动参与选择和拟定目标,要有改变的动机并愿意付诸行动。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与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与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个案工作》知识点

《个案工作》知识点

《个案工作》知识点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个体或家庭问题的分析、评估和干预,达到帮助个体或家庭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目的。

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以提高工作效能和满足受助者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个案工作的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个案工作是在遵循一定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下进行的,社会工作者要具备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素养。

他们需要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准则,如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保护个体的隐私和保密等,同时还要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个案工作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它主要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工作者需要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和特点,如婴儿期的依赖性、青少年期的身份建构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个体的需求和问题。

三、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评估是个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个体或家庭的信息,全面评估其需求和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各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如面谈、观察、量表等,以便准确地了解个体的问题和资源,并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四、干预理论和技术干预是个案工作的核心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个体或家庭的需求和问题,选择适当的干预理论和技术。

常用的干预理论包括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等,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学习各种干预技术,如咨询、辅导、社会支持等,以促进个体的变革和发展。

五、社会福利政策和服务资源社会福利政策和服务资源对于个案工作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福利政策,以及社区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资源,以便为个体或家庭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六、多元文化和文化敏感性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和家庭。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流和干预。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到社会问题解决与社会福利提供的专业领域。

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时,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关联,并通过这种关联影响彼此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活环境、社会网络和支持系统,对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

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促使工作者在干预时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这种综合性的干预能够提高工作效果,并为个体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需求,并强调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人权。

人类发展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个体发展阶段的特点,辅助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运用人类发展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发展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强调公平、平等和公正,提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原则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正义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应对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倡导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组织变革等方式,推动社会产生积极的改变,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中不同角色和机构的功能和互补性,以及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他们可以通过调查和评估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功能和结构,找出弊端和矛盾,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个体和社会的专业领域,它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

首先,价值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价值理论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尊重和支持。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需求和权利,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系统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此外,社会正义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公平和正义的对待。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正义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最后,人类发展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类发展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有很多种,每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以更好地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

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社会工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 (2013-03-12 10:12:51)转载▼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背景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

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

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一)直接治疗技巧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

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1)现实情况反映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2)心理动力反映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

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背景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

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

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一)直接治疗技巧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

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1)现实情况反映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2)心理动力反映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

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

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

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也称病因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分类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各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评估,以便全面把握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

一般来说,求助者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

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1、否认2、隐抑3、解脱4、认同5、补偿作用6、合理化7、投射8、转移9、酸葡萄10、甜柠檬11、反向行为12、倒退13、幻想14、理想化15、升华16、分裂不能有过强的自我防卫机制贡献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被其他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广泛采纳,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都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模式。

1、全面探讨求助者的问题2、保持开放的态度3、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局限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局限非常明显,尤其有关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虽然它强调要从求助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着手分析求助者的问题,但却没有说明怎样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因此,个案工作者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是就会出现分类收集资料、简单综合的情况。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分析逻辑的缺陷,因为这个模式把产生求助者问题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强调内部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求助者问题的不良行为方式,这种分析角度遵循了外部观察的逻辑。

人本治疗模式背景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的,其理论分析模式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和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理论假设人性观,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自我感念(自我形象)自我概念在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于治疗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

在罗杰斯看来,人的所有行为是由自我概念而定的。

罗杰斯区分了自我和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是求助者真实、本身的个体,而自我概念则是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它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与评价三部分,自我概念可以概括为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发展、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罗杰斯认为,当求助者内化他人价值条件之后,就会出现求助者的自我和经验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现象,求助者为了维护自我概念就会曲解和否认经验,常见的方式有三种:1、选择性知觉2、曲解3、否定。

通过这三种方式求助者就能使自己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保持一致,维护自己的形象。

在通常情况下,求助者的自我结构并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只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因而称为心理适应不良。

在求助者心理适应不良时还能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但当防御机制失效后,自我概念与经验出现严重的冲突和对立,而且求助者对此无能为力。

这样,求助者就会面临极大的困扰和紊乱,导致心理失调,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结果解组。

治疗的方法和技巧(一)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罗杰斯认为工作者需要为求助者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地与求助者交流,这样才能是求助者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减轻价值条件的影响,协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矛盾,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逐渐成熟。

(二)注重个案辅导关系人本治疗模式比较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合作关系,希望凭借融洽、接纳和轻松的辅导环境帮助求助者成长。

罗杰斯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促使求助者改变的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即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这些条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1、表里如一2、不评价3、同感4、无条件的接纳5、无条件的爱6、保持独立性(三)注重个案辅导过程罗杰斯非常注重辅导过程的作用,他认为个案工作者需要借助辅导过程才能是求助者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可以在宽松、接纳和真诚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尤其是那些在平时无法被别人或自己接受的体会,这样,求助者就能感受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领悟自己的真实状况,忠实于自己。

因此,工作者需要与求助者进行真挚的感情交流,鼓励求助者毫无顾忌地表达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各种内心感受。

(四)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人本治疗模式以非指导性影响技巧为主要的辅导技术,它包括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和自我揭示等。

贡献1、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的新的视角2、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3、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与求助者的融洽、接纳的合作关系另外,人本治疗模式所主张的对人性抱有积极的态度、鼓励求助者主动地感受和表达等,都对求助者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人本治疗模式特别适用人际关系欠佳、自我形象不好以及缺乏自信心的个案辅导工作。

局限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根据2、忽视个案辅导技巧另外,人本治疗模式对于求助者内心变化的探讨显得有些不足。

行为修正模式背景在个案工作领域首先对行为治疗进行系统整理和运用的是史华哲,他在1975年出版了《社会个案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

1979年特纳撰写了《社会工作——连贯各理论》一书,介绍了行为修正模式最早被称为行为治疗,其主要对象是那些具有不适应行为的求助者,帮助的目的是希望求助者克服失调的行为。

随着个案工作的发展,行为修正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对象也逐渐转向一般的求助者,那些希望使自己更好适应外部环境的求助者都被视为帮助的对象。

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治疗方法和技术(一)放松练习放松练习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提出的,后经沃尔普的修正,现已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

放松练习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种,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

这种方法首先让求助者身体的某组肌肉紧张,以便使求助者了解紧张的感受;其次,让求助者放松这组肌肉,并要求求助者与紧张状态比较,体会放松的感觉;再次,通过几次紧张和放松的练习,使求助者逐渐能够自觉放松这组肌肉。

这样,通过逐渐放松一组一组肌肉群,使求助者最后学会放松整个身体。

放松练习既可以单独使用以减缓求助者的身心紧张,也可以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共同使用,像系统脱敏等,以便治疗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二)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行为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主要用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如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和考试焦虑等,求助者对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接近。

系统脱敏就是要求助者再放松状态下逐渐靠近、接触恐惧对象,这样就可以抑制或消减求助者的焦虑反应,从而帮助求助者逐渐克服恐惧症状。

例如,对于一位患考试焦虑症的求助者,首先,工作者需要将其焦虑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不同的焦虑层次,并把焦虑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好。

如果求助者的焦虑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就出现了,求助者隐约体会到自己的担心,害怕以后的考试;到了考试前一周求助者的担心逐渐变得严重,求助者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害怕;而在考试前一天求助者根本无法坐下来复习,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或者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入考场之前求助者变得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心跳加速,浑身颤抖;当拿到考试卷时,求助者的担心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此时,求助者的头脑变得一片空白,甚至出现晕眩。

这样,就可以把求助者的焦虑分为五个层次:一个月前、一周前、一天前、进入考试之前和拿到考试卷时。

其次,让求助者想象自己或者实际处于考试前一个月的焦虑状态,同时知道求助者做放松练习,直到消除这一层次的焦虑症状为止。

接着,让求助者进入第二层次的焦虑状态,同样做放松练习克服这一层次的焦虑症状。

这样就可以依次消除五个层次的焦虑症状,使求助者最终摆脱考试焦虑的困扰。

(三)满灌疗法满灌疗法又称为暴露法、快速脱敏法,它是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严重的焦虑状态中,直到求助者的焦虑症状消除。

满灌疗法是为了克服系统脱敏法的缺陷设计的,由于系统脱敏法的治疗时间一般较长,在运用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

满灌疗法采取了与系统脱敏法相反的策略。

例如,对于患有洁癖的求助者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工作者指导求助者直接接触令其感到恐惧的东西,并限制求助者的清洗时间,这样就会导致求助者的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