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在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明,今年8岁,是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亲长期酗酒,家庭环境非常不稳定。

由于家庭的原因,小明经常缺乏关爱和照顾,长时间处于独自留守状态。

在学校里,他成绩不理想,经常因为缺乏注意力而被老师批评。

在同学之间,他也缺乏交流和沟通,经常被孤立和排斥。

针对小明这样的个案,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学校情况以及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他制定更加有效的帮助计划。

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小明的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小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课外班,帮助他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保持耐心和持久的关怀。

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小明保持联系,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与他的家庭和学校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小明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对小明这个个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在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全面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困境,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与家庭和学校进行合作,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总之,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困境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地了解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帮助计划和方法,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工作在家庭关系调试中的个案实践与思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

社会工作在家庭关系调试中的个案实践与思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

284社会工作在家庭关系调试中的个案实践与思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刘彩梅 陈明慧家庭不仅是抚育人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每个人心灵皈依和构建所有道德行为的精神之源。

本文从认知行为理论视角出发,在具体评估和深入分析服务对象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之后,与服务对象共同拟定服务目标并实施介入,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认知重建并协助其修复和改善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服务对象家庭功能的良性运转。

一、个案背景资料1、家庭基本情况:服务对象阿波(化名),男,47岁,广东云浮人,自由职业。

妻子阿碧(化名),47岁,四川达州人,与前夫生有一个女儿,后改嫁给阿波。

两人结婚17年,育有一个儿子,现在15岁。

2、经济情况:阿波以前是包工头,赚了一些钱,后来做生意,赔了十多万。

妻子自己经营一个杂货店,收入不让阿波知道。

她有时帮别人买六合彩,被骗过几次,两人也因此吵过几次架;有次阿波去赌钱,输了十万,回来就拿老婆出气。

阿波也不给家里生活费。

3、夫妻关系情况:两人感情恶劣,经常分居。

两人结婚两三年的时候,就开始矛盾不断。

阿波经常嫖娼、赌博、打老婆,他们夫妻曾几度闹过离婚,也找村委、妇联调解过。

村委和妇联的工作人员均认为此事全是阿波的错,加之阿波和妻子在饮食习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都有很大不同,阿波总是要求妻子按照他的意愿生活,妻子不愿意,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关系恶化。

4、亲子关系情况:继女和儿子都讨厌他并且疏离他,继女因家庭问题不与父母同住。

5、案主需求:阿波初次见社工情绪很激动,满腹抱怨妻子不好,对妻子各种指责,还手写了一份四页的求助信,讲述自己和妻子多年来的积怨。

案主自觉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同情,与家人关系越来越糟糕,遂找社工求助,希望社工能帮到他。

二、问题评估1、认知行为问题:阿波经常嫖娼、赌博、甚至家暴妻子,却觉得是妻子的错,说明案主存在认知扭曲,需要进行认知及行为矫正。

2、夫妻关系问题:夫妻感情较差,据阿波讲述夫妻生活不和谐,夫妻二人经常分居,自己不顺心的时候也会打妻子发泄。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案例一:心理健康辅导在一所中学中,有一名学生张明因长期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业下滑、与同学疏远。

社工小刘了解到张明的情况后,主动与其家长接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小刘与张明进行了多次面谈,并开展了心理测评,了解其游戏成瘾的原因。

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合作,小刘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游戏限制措施,并结合家庭环境,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张明逐渐摆脱游戏成瘾,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案例二:青少年保护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家庭环境非常复杂,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经常产生暴力冲突。

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和自闭行为,导致同学间的疏远。

社工小李注意到小明的问题后,首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

同时,小李在学校中开展了青年保护教育,倡导同学关注身边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暴力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改变。

案例三:老年人关怀小华是一名社区的社工,他负责关怀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在访问中,他了解到一位叫老李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圈子狭窄,情绪低落。

小华积极与老李交流,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老人建立联系。

同时,小华联系社区医院为老李提供定期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通过积极的关怀和帮助,老李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小丽是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她经历了多次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社工小陈接到小丽的求助后,与她进行了隐私保护的沟通,为她提供了安全住所并帮助她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小陈联系了心理咨询师,为小丽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援助后,小丽逐渐走出家暴的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案例五:单亲家庭支持小王是一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忙碌,缺乏关注和陪伴。

社工小赵了解到小王的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小赵邀请其他亲戚或邻居来照顾小王,增加他的家庭支持网络。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社会工作单亲家庭个案

社会工作单亲家庭个案

个案工作计划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案例一案例背景案主,男,14岁。

现在就读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中预备班(9)班,特别爱好体育,曾经在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上得过奖。

四年以前由于母亲有外遇,父母离婚,案主由父亲抚养。

父亲从事运输行业,早出晚归,案主生活无人照料、学习没人辅导、心事无人倾诉。

于是,结交了一些行为不良的朋友,常常晚回家,学习处于不及格,常常违反校纪校规,如,损坏公物,扰乱上课秩序等。

有时还出入网吧。

去年有了继母。

继母43岁,曾从事宾馆服务行业,自己有一个比方元大2岁的男孩,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很重视,目前为了帮助方元补习功课,辞职在家。

但是,案主觉得,继母是外人,常常有抵触情绪,从来不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在继母的眼里,他是没有主见,经常犯错误的孩子。

父亲觉得这孩子是可以教好的,苦于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多余的精力。

案例分析1.性格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照顾减弱。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问题尤为突出。

父亲早出晚归,没有交流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10-14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此阶段案主却失去了母爱和关心,形成了较内向、不懂交流、不愿沟通的性格。

加上与继母有隔阂,没有平等的家庭沟通。

再者与学校朋辈或师生感情交流缺乏,使方元处于非常内向而封闭自己,说话很少。

希望通过与父亲和继母的交流,改进双方沟通和交流技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经常给以鼓励,这样可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学习问题。

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学习成绩。

由于家庭的变故,失去了帮助的资源,而此时又没有能力自助,于是恶性循环,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

虽然自己有学好的愿望,苦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还是没有见效。

希望通过帮助案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学习方法、消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丰富教学资源等来改进。

通过自尊感重建,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一李某,35岁,小时候经常收到父亲的打骂,缺少家庭关爱,所以有很严重的压抑心理,并且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情绪容易激动,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会找理由去解释。

结婚以后,妻子忍受不了李某,所以离婚。

离婚后留下女儿小玉归李某抚养。

李某没有固定的工作,对女儿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女儿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女儿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女儿,这使得孩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玉的哭叫声跑了过来,发现小玉被父亲浑身缠上绳子绑在凳子上,在邻居的劝说下,小玉才被送往医院。

李某认为棍棒出孝子,这样教育孩子没什么问题。

问题:1.结合此案例,分析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题要点:1.基本原则:(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

此原则假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帮助家庭成员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王某对孩子的打骂方式主要是他从心中认可自己幼年时父亲打骂自己的方式,认为这是对的,没有问题的,这其实是需要社会工作这对这种认知进行纠正的地方。

2.介入策略:(2)进行个案会谈,和李某共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帮助李某疏解幼年时期的压抑情绪,并促使李某认识到幼年时期受到父亲打骂的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4)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了解李某是否符合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条件政策,如符合,协助其申请以实施家庭救助。

(5)建议李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寻找稳定的工作。

案例分析题二王女士,41岁,结婚18年,工人,丈夫也是工人,女儿15岁。

在求助中,王女士说:“多年来一直挨丈夫打,结婚没多久他就开始打我。

有时他还打女儿。

他又赌又嫖,还不能说他,急了就逼我离婚。

我害怕离婚,我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一个离婚的女人,让人指指戳戳,是无法生活的。

再说,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怕缺乏父爱影响她的成长。

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不打我们就行。

我希望他年岁大点脾气会改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这个样。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青少年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冉某,男,1991年6月出生,初中肄业,现居家中与父母同住,待业中。

二、案主主要资料(一)家庭背景案主出生在单亲的农民家庭,父亲健在,初中毕业文凭,母亲在案主刚出不久去世。

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常年在外打工。

父亲性格刚硬,平日对儿子管教严厉,若案主表现不好,会对案主动粗,父子间经常产生激烈矛盾或冷战。

儿子疏远父亲,父子关系冷淡。

案主哥哥外出打工不在家,久而久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主要经济来源为家中种植的农作物(麦子、玉米、烟叶)所得,父亲偶尔也会出去打短工赚些微薄收入。

(二)个人情况案主在读初中时,脑子比较聪明,但是比较顽皮,爱挑战老师的学识。

然后是旷课、与学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2005年因为与老师发生冲突被学校劝退。

肄业在家的案主不但没有积极反省,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或者帮家里干活,反而整天和村里的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学会了吸烟、喝酒和打麻将等。

最后发展到偷跑出去,很久不与家人联系。

三、主要问题(一)行为问题案主上初中时,爱“挑战”校规校级的高度,还有打架的恶习。

肄业在家时,又与镇上的无业青年交友,染上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有暴力倾向,遇到问题,经常靠拳头来解决。

整日和同镇的朋友外出游荡,晚上也不回家。

(二)生活态度案主对未来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

平时自由散漫,不爱受束缚。

虽然明知自己的许多行为都是不对,却又无所谓的心理。

生活态度闲散懒惰,不思进取。

(三)心理问题案主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叛逆心理极强。

对父亲严格的管教方式产生一种报复心理,渴望母爱的愿望强烈。

爱讲朋友义气,找到一种认同的意识。

四、相关问题(一)家庭因素案主从小失去母亲,对家的意识理解的很浅薄。

案主哥哥又在家呆的时间很少,家人在一起聚的时间很短。

案主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整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而且案主的亲戚们都与案主家的关系不是很好,对案主的关爱缺少,导致案主对亲戚们很仇视。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某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项目,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等多种帮助形式,帮助他们重建家庭、找到工作以及解决法律问题。

以下是该项目中的一个个案:小明,今年32岁,是一名失去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失独家庭成员。

在失去家人之后,小明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和自闭的状态。

他没有高中学历,无法找到较好的工作,只能在一些低收入职位上勉强维持生计。

他曾尝试过寻找社会支持,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

在项目的社工的关注下,小明参加了心理辅导课程。

在心理辅导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能够面对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慢慢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

同时,社工还在就业方面为小明提供了一些资源,包括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和帮助他制定就业计划。

小明积极参与培训,提升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并通过社工的帮助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工作。

但是,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小明也面临着一些法律问题。

他的合同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条款,工资未按时发放,他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工为他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他了解劳动法规并指导他维权。

小明向用人单位提出了合法要求,成功地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

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帮助失独家庭重建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辅导帮助小明摆脱心理困扰,重新找回自信;就业帮扶提供了他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途径;法律援助帮助他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项目的帮助,小明逐渐重建了自己的家庭,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

他的家庭生活得到改善,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社会工作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重塑自己的生活,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与条件。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个案分析:阿明的家庭问题引言: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领域,旨在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本篇论文将分析一个名为阿明的个案,并探讨他所面临的家庭问题以及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角色。

个案描述:阿明,23岁,来自一个低收入家庭,父母离异。

他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经常争吵,对他的教育和关注缺乏一致性。

阿明从小就面临着各种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定、学业问题和违法行为。

问题分析:1. 家庭不稳定:阿明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和亲密关系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教育缺失:由于父母经常争吵,对阿明的教育和关注缺乏一致性。

这导致他在学校表现不佳,缺乏自信和学习动力。

3. 情绪问题:阿明经历过家庭不稳定以及缺乏家庭支持的困扰,导致他的情绪容易波动,经常感到沮丧和无助。

4. 违法行为: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缺乏家庭监督,阿明逐渐陷入了不良朋友圈子,并涉足违法行为。

社会工作介入:1. 家庭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家庭辅导帮助阿明的父母改善他们的亲子关系。

这可以包括提供冲突解决技巧、家庭交流指导以及家庭责任的重申,以建立一个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的学校合作,为他提供学业支持和个别辅导。

这可以包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技巧和心理支持,帮助他提高学业成绩和自信心。

3. 情绪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合作,提供情绪支持和辅导。

这可以包括心理咨询、情绪管理技巧的教授以及鼓励他参与积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以帮助他恢复情绪稳定和建立积极心态。

4. 社区参与: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阿明合作,引导他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

这可以帮助他建立正面的社交网络,并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

结果评估: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阿明的家庭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他的父母通过家庭辅导学会了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技巧,家庭关系有所改善。

阿明在学校得到了学业和个别支持,他的学业成绩和自信心有所提高。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主背景:李某;女;今年18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个案分析: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性格问题 2人际沟通问题 3自我认同问题 4家庭问题工作目标: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工作原理:1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 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 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工作方案:⒈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成效评估: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还将案主的家庭、社区资源等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她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尽早恢复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较少;成本低;同时能够积极争取到案主父母及其社区资源的配合与支持;这使得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社工案例分析题

社工案例分析题

社工案例分析题社工案例分析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实践技巧。

本文将结合一个真实的社工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

老师发现小明的问题后,向学校社工求助。

问题分析:1. 家庭问题,小明的父母离异,生活在奶奶家中,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可能是小明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

2. 学校欺凌,小明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这导致他不愿意与人交流,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3. 心理问题,小明的情绪低落,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解决方法:1. 家庭访谈,社工需要与小明的奶奶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家庭情况,寻找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帮助小明获得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支持。

2. 学校干预,社工需要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制定针对小明的防欺凌计划,帮助小明融入学校集体,改善学校环境。

3. 心理疏导,社工需要引导小明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他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重建自信,改善情绪问题。

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案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重个案工作与系统工作的结合,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帮助小明全面成长,走出困境。

结语: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技巧,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来帮助他们。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明,一个7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是一名全职工作的单身母亲,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小明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行为问题,经常打架、捣乱,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同学间的关系。

老师和同学家长都对他的行为感到担忧,并向学校社工求助。

学校社工进行了一系列的个案评估和干预工作。

首先,社工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小明表示,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经济拮据感到不满和愤怒。

他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但母亲因为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明的情绪问题也导致他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表现出攻击性和紧张情绪。

在了解了小明的问题后,社工与母亲进行了沟通,帮助她意识到小明的需要,并提供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指导。

同时,社工还联系了心理专家,为小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在学校方面,老师也加强了对小明的关怀和指导,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同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辅导,小明的情绪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家庭方面,母亲也调整了工作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小明,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

小明的学习和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他在学校表现出更好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重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需要关注家庭的因素,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有意义的工作。

社工案例分析

社工案例分析

社工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个社工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

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他接手了一个家庭暴力案例。

案件涉及一对夫妇,他们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和打斗,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小明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及时干预的紧急情况,因此他迅速展开了工作。

问题分析。

首先,小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争吵的原因、孩子的心理状态等。

他发现,夫妻双方都存在沟通不畅、情绪失控的问题,孩子长期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

同时,小明还发现了家庭成员的一些积极的一面,比如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对改善家庭关系的愿望等。

干预措施。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小明制定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首先,他与夫妻双方进行了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会有效的沟通方式。

其次,他组织了一些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同时,小明还联系了相关的心理医生和法律援助机构,为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辅导,家庭成员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夫妻双方的争吵减少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有所好转。

小明继续对家庭进行跟踪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稳定地度过这个难关。

结论。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

同时,社会工作也需要团队合作,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协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困境家庭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困境家庭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困境家庭一、个案背景:案主是一位农村妇女,早年丈夫因病离世,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并帮助其成家立业,婚后育有一双儿女。

一家人原本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

可是案主儿子不幸身患脑部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患病后便卧床不起,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案主24小时全程进行照顾。

案主看到儿子的身体状况以及每月支出的大额医药费用,心理压力非常大,经常偷偷抹眼泪。

案主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婆婆和重病的儿子,三个人住在乡下老旧的房子里生活,她与亲朋邻里的交往变的少了。

儿媳妇在某地上班,还要照顾小孙女,大孙子在甲地读大学,他们只能在周末回来帮案主一起照顾。

二、服务目标:1、邀请心理咨询师上门对案主进行心理慰藉,提高案主生活自信心,缓解焦虑和悲观情绪。

2、协助案主为其儿子申请残疾证。

3、链接社会资源,协助案主获得物资支持。

三、服务过程:01.温暖相伴纾解情绪。

案主因照顾患病的儿子使得自己身心疲惫,产生了负面情绪,社工邀请了社工总站的心理咨询师一起和案主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引导案主释放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耐心、认真地听着案主的叙述,安慰和开导案主放平心态,调适好自己的情绪。

02.两站联动爱心接力。

案主儿子的户口在市区,社工站在社工总站的协助下,联系了乙地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了解到案主家的情况是符合上门办理残疾证的条件。

社工将办理残疾证所需的材料列成清单交给案主。

材料齐全后,社工陪同案主一起到她儿子户口所在地办理“残疾证上门评估”的申请。

两个月后,案主顺利拿到了儿子的残疾证。

案主说:“有了残疾证,儿子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福利政策了。

”03.结对帮扶建立希望。

社工在了解到案主儿子有轮椅需求的时候,积极调动案主家庭的自身资源,联系了案主儿媳妇的同学,组成了爱心团队,由他们出资为案主送去了新的轮椅。

社工了解到案主患有高血压,还送去了血压仪,让案主不定期可以监测血压情况,守护自己的健康。

爱心团队自发为案主家庭筹集了善款1万多元,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一、个案基本资料∶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

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

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

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

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

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二、问题分析∶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情介绍案例:王女士和丈夫胡先生结婚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中专毕业后一直工作不稳定,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工作,一家人还算和睦。

王女士退休后,每月有900多元的退休金,丈夫还在上班,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家中还有一套房子出租,也能贴补一些生活。

王女士高中毕业后就进工厂当了工人,而丈夫却是研究生,在出版社工作。

因此,她的心理有些自卑,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就分外严格,尤其是对大儿子。

由于大儿子在初中毕业时,王女士逼迫他报考了中专,而没有让他选择上高中,大儿子对母亲一直有意见,但是王女士认为自己是为儿子好,因为她怕儿子考不上大学,但是儿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很好,是母亲一直看不起自己。

随后的十多年里,母子之间冲突不断。

王女士和大儿子的矛盾就这样僵持起来,家里的环境也每况愈下,越来越让人感觉这不像是一个家。

一、分歧意见正常的家庭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顾及到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生活、沟通、尊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家庭因为有爱、有血缘联结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家庭成员有保护功能。

换句话说,一个家庭,除了具有生育繁衍、抚养和赡养的功能之外,还有消费、教育、娱乐休闲、感情交流、社交以及安全功能。

1.家庭成员意见分歧王女士认为大儿子没有能力考上大学,逼迫大儿子考中专,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大儿子。

而大儿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考上大学。

不愿意自己委屈自己上一个普通的中专,认为是因为母亲的擅自决定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大儿子和王女士之间关于中考升学的分歧,让他们一直互相指责,相互出口伤人,失去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的那种关爱和呵护。

2.家庭主要面临问题王女士的家庭在经济上没有困难,孩子也都成人,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

比照家庭的一般功能。

王女士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某一特定的事件,导致特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对个体或者家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干预,以促进个体或者家庭的发展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对个案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涉及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名为小红。

小红在过去的几年中向来面临着焦虑和抑郁的问题,她感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意义,无法享受任何事物。

她还经历了一些创伤性事件,如亲密关系的破裂和工作上的挫折。

小红的家庭关系也不稳定,她时常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发生冲突。

三、问题分析在对小红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心理健康问题:小红面临着焦虑和抑郁的困扰,她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2. 创伤经历:小红经历了一些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对她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家庭关系问题:小红与家人之间存在冲突和紧张关系,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四、评估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小红的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评估方法:1. 个人面谈:与小红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谈,了解她的个人背景、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情况。

2. 心理测评: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工具,如抑郁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小红的心理健康状况。

3. 家庭访谈:与小红的家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小红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五、干估计划基于对小红问题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制定了以下干估计划:1. 心理辅导:为小红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匡助她理解和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和动力。

2. 创伤治疗:通过心理疗法,匡助小红处理和缓解过去的创伤经历,减轻其对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3. 家庭治疗:与小红的家人一起进行家庭治疗,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改善家庭关系。

六、实施过程在干预过程中,我们与小红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提供了持续的支持和指导。

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1. 个体心理辅导:与小红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倾听和理解她的问题,匡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创伤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调节技巧,匡助小红处理和缓解创伤经历带来的负面情绪。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某地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在某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李接手了一个个案,该个案涉及一位年轻女性陈女士。

陈女士今年30岁,已婚,育有一子。

她与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经常言语冷漠,对她情感疏离。

此外,陈女士还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负担较重。

问题分析:1. 婚姻问题:陈女士和丈夫的婚姻存在着情感疏离,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对她的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经济压力:陈女士面临家庭的经济压力,这可能导致她的情绪低落,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感。

3. 社会支持:陈女士可能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没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困扰和忧虑,这会增加她个人的心理负担。

干预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小李需要与陈女士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关心,了解她当前的困扰和需求。

2. 婚姻辅导:通过开展婚姻辅导,帮助陈女士与丈夫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模式,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3. 经济援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陈女士了解社会福利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协助她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

4. 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陈女士加入社区支持小组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健康。

5. 社会支持:通过介绍陈女士参与社区活动或加入志愿者组织,帮助她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她的社交资源。

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估:1. 社会工作者小李与陈女士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她愿意向小李倾诉自己的困扰和忧虑。

2. 小李从陈女士口中了解到她与丈夫的沟通问题,因此安排了一系列的夫妻关系辅导活动,教授他们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陈女士得到了社区资源的介绍,她申请到了一份兼职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4. 小李还邀请了心理专家为陈女士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应对情绪问题,并将她介绍给一个邻里互助小组,提供更多的社交支持。

5.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陈女士的婚姻关系有所改善,她的心理状况也较之前有所好转。

案例分析及启示:通过对陈女士个案的分析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人和家庭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案例报告范文

社会工作案例报告范文

社会工作的案例分析怎么写啊,有没有具体的例子?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1、基本情况: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

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

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

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

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

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

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个案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主背景:
张某,女,今年15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

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

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

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

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

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

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

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

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

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

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孤僻,性格十分内向,喜欢独处。

(2)人际沟通问题:与人交际能力差,自我封闭,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3)自我认同问题: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心理自卑。

(4)家庭问题:案主父母教育不当,其母亲经常责骂她,使案主更加自卑。

三、工作目标:
(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

四、工作原理:
(1)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

(2)“人在情境中”理论
(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三项充分必要条件(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

五、工作方案:
1、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

此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

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2、工作员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

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六、成效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还将案主的家庭、社区资源等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她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尽早恢复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除此之外,本次服务计划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较少,成本低,同时能够积极争取到案主父母及其社区资源的配合与支持,这使得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