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一、案例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
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
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
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
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
”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
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
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
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
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情绪问题。
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
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
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三、案例分析(一)小佳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易怒、无心向学、愤懑甚至有自虐倾向。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一李某,35岁,小时候经常收到父亲的打骂,缺少家庭关爱,所以有很严重的压抑心理,并且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情绪容易激动,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会找理由去解释。
结婚以后,妻子忍受不了李某,所以离婚。
离婚后留下女儿小玉归李某抚养。
李某没有固定的工作,对女儿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女儿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女儿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女儿,这使得孩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玉的哭叫声跑了过来,发现小玉被父亲浑身缠上绳子绑在凳子上,在邻居的劝说下,小玉才被送往医院。
李某认为棍棒出孝子,这样教育孩子没什么问题。
问题:1.结合此案例,分析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对李某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答题要点:1.基本原则:(1)家庭处境化原则。
此原则假设,家庭是家庭成员生活的自然场景。
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观察和评估家庭成员的需要时,把家庭成员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关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王某离异,又没有稳定工作,所以他对女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寄予很高的期望。
所以女儿的成绩稍有下降,王某便大打出手。
(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
此原则假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帮助家庭成员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王某对孩子的打骂方式主要是他从心中认可自己幼年时父亲打骂自己的方式,认为这是对的,没有问题的,这其实是需要社会工作这对这种认知进行纠正的地方。
(3)家庭个别化原则。
此原则认为,家庭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沟通交流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只有从受助者家庭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方式入手,才有可能把握受助家庭成员的真实需要,提供符合受助家庭成员要求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倾听王某和其女儿的倾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
(4)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
此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既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目前需要,也要关注受助家庭成员的长远需要,并且随着受助家庭成员需要的变化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家庭社会工作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
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02
提升家庭功能与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家庭环境和角色,增
强家庭的整体功能。
03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社会工作介入可以为亲子之间建立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关系提供指导,
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支持和陪伴。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局限性及挑战
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案例实施过程与结果
社工邀请家庭成员参加家庭治疗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分享感 受和想法。同时,社工组织亲子活动,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新 的互动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 到了显著的改善。
06
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成效与影响
01
增强亲子沟通与互动
社会工作介入有助于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形成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改善亲子关系的影响,为家庭社会工作提供 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问题
(1)社会工作介入对亲子关系有何影响?(2)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是什么?(3)如何评估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
02
家庭社会工作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理论
组织家庭活动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如 家庭游戏、亲子运动会等,以增进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提供教育课程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设亲子教育课程 ,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提 高亲子沟通能力。
开展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亲子小组活动 ,让家庭成员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实施途径
心理健康问题
01
亲子关系问题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作服务案例分析家庭社会⼯作服务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作介⼊,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
那么,下⾯是由⼩编为⼤家带来的家庭社会⼯作服务案例分析,欢迎⼤家阅读参考。
⼀、案例 丽芬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年近三⼗岁。
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
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
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所有的农活,但⼥⼈的能⼒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并不多。
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把⼉⼦拉扯⼤,⽽且只有这⼀个⼉⼦。
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个⼥⼉,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个男孩,可丽芬⾃⼰因为⽣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第⼆胎,也⼀直没有怀上。
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冷语,丈夫甚⾄以⽣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
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觉得⾃⼰很没⽤,在村⾥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要好的姐妹诉苦,⼤家都很同情她。
村⾥像她这样挨打的妇⼥有不少,但⼤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
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的⼯作,但没起什么作⽤。
村⾥⼈背地⾥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
可是,⽗母都住在弟弟家⾥,⾃⼰如果离婚带着⼥⼉能去哪⾥呢、她想过⾃杀,但⼀想到⼥⼉没了妈妈之后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她感到⽆助,⾃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
丽芬经过⼀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案主的问题 ⾸先,丽芬虽是⼀名已婚妇⼥,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干预背景:在某个社区中心工作的社工小王,接到一名邻居报警称该社区有一家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小王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家庭的妻子小李一直以来都遭受着丈夫大明的虐待,此次事件是由于邻居报警而揭开了这一秘密。
行动:小王首先与小李进行了密切接触,倾听她的遭遇,并记录了她所描述的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随后,小王与小李一同填写了暴力清单,列举了她所经历的各类暴力行为。
他还了解到小李并非孤立无助,还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也受到了丈夫暴力的伤害。
分析:通过记录和初步了解,小王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例。
他观察到小李的身上有明显的伤痕,也证实了她所说的暴力行为。
此外,小王还意识到该家庭未成年子女也处在危险之中,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案例二:青少年社交问题背景:社区中心的社工小张接到一名年轻家长的咨询电话,对方称自己的孩子小明一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排挤和欺凌,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行动:小张在与家长通话后,与小明进行了一次面谈。
在面谈中,小明透露了自己在班级中遭受到的冷落和侮辱。
小张保持耐心,记录下小明的言辞和表达。
分析:根据小明的描述,小张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青少年社交问题的案例。
排挤和欺凌行为给小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他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准备与学校老师和小明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小明尽快摆脱困境。
案例三:老年人孤独与抑郁背景:社区老年中心的社工小杨常常接触到一位老奶奶,名叫阿姨。
阿姨丈夫已故,子女繁忙,并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导致阿姨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
行动:小杨与阿姨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与她聊天,陪伴她度过寂寞的日子。
同时,小杨还与阿姨一同参加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帮助她拓展社交圈。
分析:通过与阿姨的接触,小杨认识到这是一例老年人孤独与抑郁问题的案例。
老人在丧偶后遭受孤独感的折磨,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导致她进一步陷入抑郁。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案例李是一位32岁的女性,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在家中经常对她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由于李没有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她感到无助和孤立。
最近,她开始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她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在分析这一案例之前,社会工作师需要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情况和长期影响有所了解。
此外,他们还需要研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李进行面谈,了解她的受暴经历、家庭背景和目前的生存状况。
这样可以帮助社会工作师更好地了解李需求和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开展家庭暴力干预计划。
这包括为李提供身体和心理安全的住所,提供紧急援助和辅导。
社会工作师可以协调其他专业人士,如律师和医生,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帮助她寻找亲属、朋友和社区组织的支持,以便在需要时帮助她。
最后,社会工作师还需要对李孩子进行评估和干预。
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住所,帮助他们处理来自家庭暴力的创伤。
通过进行这些干预措施,社会工作师可以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李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案例二:老年人孤立案例王是一位80岁的老年人,他生活在一个独居的环境中,并且感到非常孤独。
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他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活动。
此外,他的亲人远离他,无法为他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王进行面谈,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他们可以了解他目前的家庭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合作,为王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和辅导。
同时,他们还可以帮助王参与社交活动,以减少他的孤独感。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获得医疗和护理服务。
他们可以协调护理人员为王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或者帮助他获得入住养老院的机会。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伴随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功能的衰弱,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的问题和需要已日益复杂并不断扩大,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为单位,针对家庭结构、功能及关系方面的变化提供专业服务。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案例:姜女士今年55岁,15年前与现在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比较特殊,双方都是再婚家庭。
15年前,姜女士因前夫有外遇而离婚,单身了5年之后,与现任的丈夫认识。
当时,丈夫带着一个13岁的女儿小林。
因为姜女士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没有孩子,就把小林当成亲生的女儿来看,但15年的时间过去了,小林从来没有叫过一声妈妈,小林小的时候还经常给姜女士找麻烦。
即便如此姜女士还给小林张罗了一个男朋友,但小林似乎并不领情。
这个矛盾一直僵持到前一段时间,在男朋友的问题上,姜女士让小林考虑考虑,可小林却与姜女士吵了起来,并说这不是姜女士的家,让她不要瞎当家,并且连姜女士的丈夫也不替姜女士说话。
为此,姜女士非常伤心,她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了,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帮助她。
问题: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简要分析姜女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介入策略。
答:(1)最主要问题:首先,姜女士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家庭中长期积累的人际关系问题。
姜女士再婚15年,与丈夫和他带来的女儿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但她与继女小林之间一直相处不好,小冲突不断。
只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姜女士一直对小林疼爱有加,凡事都希望为她安排好,包括选择男朋友。
而小林小时候常找姜女士的麻烦,长大了之后,对姜女士也一直没有太亲近。
在男朋友问题上,丈夫似乎和小林站在一起,主张由小林自主选择。
其次,姜女士求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姜女士和小林之间关于选择男朋友的看法有分歧,引发了争吵,小林用语不逊,丈夫也没有和姜女士站在一边,让姜女士感到伤心。
问题分析。
尽管引发求助行为的原因是关于小林选择男朋友的问题,但姜女士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时,并没有要求社工针对此事提供帮助,而是说了自己的感受:“非常伤心,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家暴
【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家暴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案主***,已经60多岁了,忍受了丈夫近30年的家暴。
为了能顺利离婚,她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证据,生怕在取证过程中被丈夫发现。
她说之所以忍让那么多年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还有一部分是娘家的因素。
当初***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二婚的丈夫,现在要离婚,娘家人的态度也是冷淡。
***说丈夫对她的家暴是一次比一次厉害。
因为家暴报过警,但是也因为报警遭受了丈夫更为严重的家暴。
一、问题陈述与分析1、个人系统分析:个人系统包括生理,智力,认知,情绪,行为,动机,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
案主***遭受家暴的个人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在生理层面上,女性的体能一般上来说比不上男性,这就导致***在遭受丈夫家暴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以致只能一味承受伤害。
②在认知方面,案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在她求助警方无果后,她认为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使丈夫不家暴她,又因其他原因不愿离婚,所以一直选择隐忍,承受丈夫家暴。
③在情绪方面,案主由于在报警后遭受丈夫更残暴的家暴,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不敢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并且案主由于担忧孩子的感受,迟迟不敢离婚,因此问题也就迟迟得不到解决。
④在动机方面,由于收到娘家的冷遇和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她迟迟无法做出离婚的决定。
⑤在社会经济方面,案主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又无法得到娘家的经济支持,所以无法果断地离婚。
2、环境因素分析:家庭,朋友,社会机构,整个社会。
①在家庭方面,由于丈夫的不断家暴,案主生活的家庭环境带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她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压抑自己。
②在社会关系方面,由于她的娘家,她的亲人朋友无法给予她足够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使她无法逃离家暴的伤害。
③在社会机构方面,由于社会机构例如警察局等缺乏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立法也不够完善,无法很好的保护受家暴妇女的权益,案主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④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来说,由于现代社会对于诸如离婚等一些家庭问题还不是那么容忍,社会还不够开放,妇女的地位还比较低下,社会的支持度不够,导致案主只能默默忍受家暴不敢离婚。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9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父母离婚后,他与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是一位全职工作者,经济负担重,时间长,经常需要加班。
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且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闹或发脾气。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的老师向社会工作者反映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解决。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情况并不稳定,父母离异,母亲经济负担重,时间紧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单亲家庭的不稳定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小明在学校学习和情绪上受到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1. 了解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与小明及其母亲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情况和小明的心理状况。
通过深入了解,找到问题的根源。
2. 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小明和他的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小明可能面临的紧张和情感问题。
3. 提供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小明和他的家庭提供相关的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师、家庭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4. 建立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和他的母亲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学校老师、邻里社区等,让他们感到有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结果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跟进和评估小明的情况,观察他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并与学校、母亲及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通过长期的跟进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五、总结与展望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专业的介入和支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未来,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社会工作服务家庭教育案例
社会工作服务家庭教育案例一、案例背景李女士,40岁,是一名家庭妇女,她和丈夫肖先生育有两个孩子,分别为10岁的女儿小美和7岁的儿子小明。
李女士在家庭中担任家庭主妇的角色,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而肖先生是一名工程师,经常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在家中花费太多时间。
最近,李女士意识到她的孩子们在学校表现不佳,和彼此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她感到焦虑和无助,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来改善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的情况。
二、问题分析1. 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小美和小明在学校的成绩开始下滑,老师反映他们缺乏专注力、学习动力不足。
2. 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小美和小明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经常爆发争吵和冲突,而李女士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3. 家庭亲子沟通不足:李女士和肖先生因为工作和家务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三、社会工作干预方案1. 家庭接触和评估:社会工作者首先与李女士进行接触,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所在,通过评估找出家庭的需求和困难。
2. 家庭教育辅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李女士的需求,提供家长教育相关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她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健康、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3. 家庭沟通和情感关系辅导:引导李女士和孩子们进行亲子沟通,提供沟通技巧和指导,帮助家庭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
4. 学习动力和行为管理:对小美和小明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5. 家庭支持网络建立:社会工作者帮助家庭寻找社区资源和支持网络,包括亲子活动、家庭支持小组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四、干预结果评估1. 孩子们学习成绩有所改善:经过社会工作干预后,小美和小明的学习动力和专注力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所改善,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
2. 家庭关系和谐:李女士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谐,亲子交流增加,争吵和冲突减少。
3. 家庭支持网络加强: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家庭建立了更完善的支持网络,参与了一些社区活动和家庭支持小组,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情介绍案例:王女士和丈夫胡先生结婚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中专毕业后一直工作不稳定,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工作,一家人还算和睦。
王女士退休后,每月有900多元的退休金,丈夫还在上班,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家中还有一套房子出租,也能贴补一些生活。
王女士高中毕业后就进工厂当了工人,而丈夫却是研究生,在出版社工作。
因此,她的心理有些自卑,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就分外严格,尤其是对大儿子。
由于大儿子在初中毕业时,王女士逼迫他报考了中专,而没有让他选择上高中,大儿子对母亲一直有意见,但是王女士认为自己是为儿子好,因为她怕儿子考不上大学,但是儿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很好,是母亲一直看不起自己。
随后的十多年里,母子之间冲突不断。
王女士和大儿子的矛盾就这样僵持起来,家里的环境也每况愈下,越来越让人感觉这不像是一个家。
一、分歧意见正常的家庭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顾及到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生活、沟通、尊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家庭因为有爱、有血缘联结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家庭成员有保护功能。
换句话说,一个家庭,除了具有生育繁衍、抚养和赡养的功能之外,还有消费、教育、娱乐休闲、感情交流、社交以及安全功能。
1.家庭成员意见分歧王女士认为大儿子没有能力考上大学,逼迫大儿子考中专,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大儿子。
而大儿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考上大学。
不愿意自己委屈自己上一个普通的中专,认为是因为母亲的擅自决定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大儿子和王女士之间关于中考升学的分歧,让他们一直互相指责,相互出口伤人,失去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的那种关爱和呵护。
2.家庭主要面临问题王女士的家庭在经济上没有困难,孩子也都成人,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
比照家庭的一般功能。
王女士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某一特定的事件,导致特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
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某地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案例及分析案例描述:在某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小李接手了一个个案,该个案涉及一位年轻女性陈女士。
陈女士今年30岁,已婚,育有一子。
她与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经常言语冷漠,对她情感疏离。
此外,陈女士还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负担较重。
问题分析:1. 婚姻问题:陈女士和丈夫的婚姻存在着情感疏离,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对她的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经济压力:陈女士面临家庭的经济压力,这可能导致她的情绪低落,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感。
3. 社会支持:陈女士可能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没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困扰和忧虑,这会增加她个人的心理负担。
干预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小李需要与陈女士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关心,了解她当前的困扰和需求。
2. 婚姻辅导:通过开展婚姻辅导,帮助陈女士与丈夫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模式,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3. 经济援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陈女士了解社会福利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协助她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
4. 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陈女士加入社区支持小组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健康。
5. 社会支持:通过介绍陈女士参与社区活动或加入志愿者组织,帮助她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她的社交资源。
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估:1. 社会工作者小李与陈女士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她愿意向小李倾诉自己的困扰和忧虑。
2. 小李从陈女士口中了解到她与丈夫的沟通问题,因此安排了一系列的夫妻关系辅导活动,教授他们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陈女士得到了社区资源的介绍,她申请到了一份兼职工作,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4. 小李还邀请了心理专家为陈女士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她应对情绪问题,并将她介绍给一个邻里互助小组,提供更多的社交支持。
5.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陈女士的婚姻关系有所改善,她的心理状况也较之前有所好转。
案例分析及启示:通过对陈女士个案的分析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可以看到社会工作在解决个人和家庭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三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1、案例介绍陈某,男,36 岁,小学五年级时因被怀疑偷同学的东西,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回家后又不容分说被父亲打骂,自此心情一直很压抑,脾气也很古怪,有时遇到很小的事情表现出情绪暴躁,生怕自己受委屈吃亏28 岁时经人介绍与梁某结婚。
几年后,因夫妻关系不好离异,离异是梁某主动提出来的,她说陈某疑心很重,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看不起他,夫妻之间的几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常常被他错误理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他往往大动干戈,动手打人,而且每次出手很重,几次把她打伤,亲戚朋友劝了若干次都不起作用,无法忍受,只得离婚。
离婚后留下儿子小文归父亲陈某抚养,这时的陈某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用摩托车载客维持家庭生活,他自己省吃俭用,对儿子生活上很关心照顾,尤其对儿子的学习方面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当儿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常常毒打儿子,这使得儿子十分害怕父亲。
有一次邻居听到小文的哭叫声跑了过来,把孩子从拳打脚踢中拉了出来,孩子被打得浑身多处是伤,在邻居的劝说下才送往医院。
陈某一直不承认自己打儿子有什么过错,因此这种情形在未来还有可能发生。
2、案例分析陈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方面;二个是家庭方面;三个是生活方面。
产生个人方面问题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最初形成时,是来自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慢慢地在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他对自己的认识的架构,也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自尊系统。
在自尊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人建设的正性因素多一些,那就是高自尊体系,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长和发育过程当中,别人给予的评价都比较低,负性的因素就会多,那就演变成低自尊体系,他就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两种不同自尊体系的人在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别人的评价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也有负性的部分。
高自尊体系的人往往会选择接收别人对自己评价正性的部分,即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赞扬我;而低自尊的人接收到的就是,别人在说我不好,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后的意思,而且有意识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v1.0 可编写可改正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工作事例剖析一、事例背景小王,男,14 岁。
当前读中学,父亲母亲较早离异,父亲残疾且聋哑,现和父亲及爷爷、奶奶居住于约10 平米的一室户内,条件简陋且周边卫生状况较差。
家中经济根源惟独爷爷的退休金和父亲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因为长久和爷爷、奶奶及残疾的父亲生活,使小王的寻常交流碰到了妨碍,变得默不做声。
据奶奶反应,小王往往通宵不归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往往考试不合格,近来一次通宵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头几日,使家人十分担忧,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已大,使小王的教育成为很大艰难。
寻常靠小王的婶婶和叔叔教育,小王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事例剖析认知行为治疗着眼于情绪问题,认为情绪杂乱是不良认知加工的产物。
人们并非对生活事件产生直接的情绪或者行为反响,而是经过他人的介入与评估的方式对之加以反响。
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看法、信念和思想方式,借以行为主义的干涉方法,匡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经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加强认知,以匡助案主战胜情绪妨碍和行为问题。
依据和小王家人以及与小王的几次接触后,社工发现小王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⒈ 自信心不足小王的家庭状况是惹起他浮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由。
父亲母亲离异加之经济条件较差使小王在与他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别的感觉。
所以他会常感觉孤单,但又认为自己有好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交流。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感觉他人不爱慕自己,他感觉悲痛。
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小王其余问题出现的主要原由。
v1.0 可编写可改正⒉ 交流能力缺乏家庭的原由导致小王没有往往能够交流的对象,爷爷、奶奶往往对他进行谴 责,独一让小王感觉宽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起码小王认为能够接受,但 因为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所以实质上也不行能有好多时机和婶婶交流。
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在家庭暴力庇护所工作的社会工作者。
你的服务对象是年轻的妇女,她们中的许多人有小孩子。
在她们滞留在庇护所期间,你为她们提供多种服务,包括教授她们独立生活的技巧和就业的市场推销技术。
在她们的生活获得一种可以接受程度的稳定性之后,她们离开了项目,你仍为她们提供后续的服务直到她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在评估项目时,你发现那些仍然独立和没有返回虐待者处的那些妇女,77%能够成功地过渡到社区,而且此后也没有再遇到虐待。
在返回被虐环境的妇女中,85%的人在3个月内重新回到庇护所。
机构主任主持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试图找出一种方法,减少受虐妇女的返回数量。
1.问题说明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在庇护所接受服务之后,回到施虐者处,85%的人在3个月内回到庇护所。
2.一句话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支持受虐妇女离开受虐者,并非是鼓励离婚,而是让受虐妇女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后让她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3.指出你准备访问的个人在庇护所接受服务后回到受虐处在3月内又重返庇护所的受虐妇女。
4.列举一些你准备询问的问题问题1:你愿意离开施虐者吗?问题2:你再回到施虐者身边会发生什么情况?问题3:你可以忍受这种情况吗?问题4:你觉得问题在哪里?问题5:你离开施虐者会遇到什么困难?问题6:这些困难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问题7: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吗?问题8:你离开施虐者后会是什么处境?问题9:这个处境是你能接受的吗?问题10:应对这个处境你需要什么帮助?5.指出你认为有用的资料类型与受虐妇女交谈得到的资料观察受虐妇女得到的资料从受虐妇女周围的人了解到的资料受虐妇女的施虐者的资料法律对受虐问题的规定和政府部门对受虐妇女问题处理的方法分析受虐妇女问题分析的各类文章询问专家意见6.说明纵向与横向研究的具体内容纵向研究受虐妇女动态的信息:从受虐妇女的幼时的心理体验开始,分析其父母的婚姻是否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或者什么重要事件对她的人格发生了影响。
社会工作服务家庭教育案例
社会工作服务家庭教育案例引言:社会工作服务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家庭解决各种问题,重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探讨社会工作服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实践效果。
背景:小李是一个13岁的初中生,他的家庭关系一直很紧张。
他的父母离婚后,由于工作的繁忙,他们很少能够陪伴小李,导致他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学校,小李成绩下滑,行为叛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在家庭中,小李和母亲经常因为琐事发生争吵,形成了恶性循环。
母亲在这种氛围下也变得更加焦虑和愤怒,无力处理家庭问题。
挑战:小李的家庭遇到了诸多挑战。
父母的离异给小李造成了心理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小李和母亲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们互相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母亲作为单亲家庭的抚养者,面临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压力,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在面对这个案例的挑战时,社会工作服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首先与小李和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内心感受和需求。
接着,社会工作者为小李提供了心理辅导,帮助他缓解心理压力,重建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工作者也为母亲提供了支持和指导,帮助她学习有效的育儿技巧,如情绪管理、家庭沟通等。
社会工作者还与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合作,为小李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顺利度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实践效果:经过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和支持,小李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他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心理困扰,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家庭中,母亲学会了更加理性地面对家庭问题,与小李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和谐。
两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矛盾减少了,母子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小李的学校也意识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服务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一、案例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 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
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 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
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 结婚。
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
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
”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
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
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 ,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
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
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情绪问题。
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
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
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三、案例分析(一)小佳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易怒、无心向学、愤懑甚至有自虐倾向。
零就业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零就业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黄女士一家有三口人。
黄女士今年35岁,因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一直在家休息。
丈夫张某37岁,一年前在工地做工时受伤,经治疗后成为4级残疾,因为行动不便和缺少职业技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儿子10岁,正在读小学。
黄女士一家属于零就业家庭。
现在,黄女士全家仅靠每月350元的低保金生活,非常困难。
对此,黄女士已多次向社区居委会请求给予帮助,但没有任何回应。
【问题】1.请运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分析黄女士一家的自身资源。
2.请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黄女士一家的社会资源。
3.假如你是黄女士所在社区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应如何整合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来帮助黄女士?【答案】1.优势视角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
根据上述案例,黄女士一家的优势资源主要有:(1)黄女士还很年轻,属于有劳动能力者,还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贴补家用;(2)黄女士的丈夫虽为4级残疾,但也有年龄优势,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适当从事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增加家庭收入;(3)黄女士的儿子还在上小学,是家庭的希望;黄女士夫妻俩有希望改变目前处境的愿望。
这三项优势资源如果加以利用,可以促进黄女士一家的处境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2.运用系统理论对黄女士一家的社会资源的具体分析如下:(1)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强调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来评估他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所有的元素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社会资源主要有:①非正式(或自然)的社会网络资源。
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提供的物质与精神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小组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例背景
李飞,男,14岁,家住济南市。
目前就读于历城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
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
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李飞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
据祖母反映,李飞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李飞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
平时靠李飞的婶婶和叔叔教育,李飞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李飞家人以及与李飞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李飞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⒈自信心不足
李飞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李飞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
李飞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
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李飞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李飞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李飞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李飞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李飞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
李飞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⒊支持网络缺乏
李飞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单一,除了“较好”的同学外,就是叔叔和婶婶。
由于不是经常住在叔叔、婶婶家里,所以其实在他有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他和祖父、祖母间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经常遭受他们的指责,因此即使在家,他也和家人保持“一定距离”。
李飞的同学及好朋友常来找他玩,但局限于泡“网吧”和打电子游戏,在李飞有困难时,往往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使他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感到无依无靠。
三、目标
恢复、提高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
短期目标
⒈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学会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家庭;
⒉帮助案主增加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尝试结交新的朋友;
⒊增加与新朋友活动的机会,学会融入社会。
长期目标
⒈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⒉提高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建立有益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理论基础
李飞是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作为一个应享受阳光和关爱的孩子,他却过早地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的许多不幸:父母在他更小的时候过早地离异,父亲身有多处残疾,而且不能说话,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使他根本享受不到其他小孩一样的快乐和幸福。
对一个孩子来说,童年遭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往往不亚于父母去世,这样的突发时间会给他/她的成长蒙上永久阴影,而且父母离异前,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争吵和不和,这对盼望着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太多的不同,学习理论表明,人的日常经验很多部分来自于观察和学习,对于离异家庭的小孩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家庭是可拍和缺少温暖的,因此而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于害怕同同龄人交
往,以至于发展成自闭倾向和心理障碍;
学习是人获得经验和技巧的重要方式,由于同聋哑的父亲和年龄已大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使李飞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产生了障碍,小孩的许多交流和沟通是和父母进行的,父母也是小孩社会经验的最早提供者,一般来讲,小孩性格、言行受父母的影响较多,最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小孩性格行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老师的影响,可见,父母对小孩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当一个小孩失去父母的榜样作用时,他往往会无所适从,对李飞来讲,祖父、祖母和他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距离除了因为经常受到祖父、母的指责外,更多的来自于年龄上的,因此,过少的日产交流和沟通,最终会导致小孩的性格缺陷;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李飞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有相互比较的倾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当感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在与人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同别人交往,所以李飞面对的是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他在与人交往时所要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五、干预模式
针对以上的分析,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尝试用Cognitive Theories 理论来进行干预,帮助案主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恢复自信心,树立勇于面对生活的勇气:
首先,需用较客观的态度,帮助案主发现问题,并认识到问题的程度;其次,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分析问题的本质,由于案主最主要的问题为自信心不足,因此可以从案主身上发现较有说服力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是有与众不同的自身价值的;
再次,通过让案主参与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活动中让案主体现自身价值,逐渐重拾自信心;
然后,通过多次小组活动,鼓励案主勇于同其他人交往,交流和沟通,在活动中,安排案主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让案主逐渐克服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和沟通技巧缺乏的问题;
最后,用认知理论,帮助案主认识到所有问题亦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应用于承担和克服,而不应消极对待,使案主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六、内容安排
阶段一:通过和案主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案主的基本情况;
阶段二:通过交往,和案主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在分析案主的情况后,帮助案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和案主一起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缺乏和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
阶段三:帮助案主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并强调案主在某些方面的才能,让案主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案主展现自我,可通过认知行为理论,使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长处。
阶段四:鼓励案主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案主作说明和诱导,使案主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可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
阶段五:通过多次小组活动后,进行个别交谈,让案主反省自身的长处,包括家庭的情况,帮助他较为积极地面对自身和家庭,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阶段六: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
帮助案主计划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七、评估
1、通过对比青少年量表和CES-D量表的分值变化情况;
2、通过鉴定是否达到具体短期目标(如:是否结交到新的朋友、是否积极地面对、评价自身和家庭等)
3、通过案主自身和案主家庭进行评估。
4、社会工作机构自评,作出客观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