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社会因素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老人照顾服务因年老体弱,不少老人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的求助电话。
老人无法自理和照顾自己,非常需要帮助。
工作人员动员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交谈,并了解了她的需求。
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每天为老人提供定期家访,帮助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给她提供心理支持。
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让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帮助老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后,工作人员还帮助她申请相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人逐渐恢复了自信,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二:困境青少年关爱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关注困境青少年。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孩子的求助电话。
这个孩子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失业,他无法继续上学,每天流浪街头。
工作人员立刻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处境。
他们将孩子安置到了一所由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庇护所,并开始了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助孩子找到一份暂时的工作,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
在一段时间后,孩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继续接受支持和辅导,最终成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塑了他的人生轨迹。
结论以上两个案例仅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小部分实践。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庇护所管理、福利分发、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与弱势群体的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
社会工作的案例记录与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干预背景:在某个社区中心工作的社工小王,接到一名邻居报警称该社区有一家发生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
小王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个家庭的妻子小李一直以来都遭受着丈夫大明的虐待,此次事件是由于邻居报警而揭开了这一秘密。
行动:小王首先与小李进行了密切接触,倾听她的遭遇,并记录了她所描述的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随后,小王与小李一同填写了暴力清单,列举了她所经历的各类暴力行为。
他还了解到小李并非孤立无助,还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也受到了丈夫暴力的伤害。
分析:通过记录和初步了解,小王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例。
他观察到小李的身上有明显的伤痕,也证实了她所说的暴力行为。
此外,小王还意识到该家庭未成年子女也处在危险之中,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案例二:青少年社交问题背景:社区中心的社工小张接到一名年轻家长的咨询电话,对方称自己的孩子小明一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排挤和欺凌,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行动:小张在与家长通话后,与小明进行了一次面谈。
在面谈中,小明透露了自己在班级中遭受到的冷落和侮辱。
小张保持耐心,记录下小明的言辞和表达。
分析:根据小明的描述,小张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青少年社交问题的案例。
排挤和欺凌行为给小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他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准备与学校老师和小明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小明尽快摆脱困境。
案例三:老年人孤独与抑郁背景:社区老年中心的社工小杨常常接触到一位老奶奶,名叫阿姨。
阿姨丈夫已故,子女繁忙,并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导致阿姨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
行动:小杨与阿姨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经常与她聊天,陪伴她度过寂寞的日子。
同时,小杨还与阿姨一同参加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帮助她拓展社交圈。
分析:通过与阿姨的接触,小杨认识到这是一例老年人孤独与抑郁问题的案例。
老人在丧偶后遭受孤独感的折磨,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导致她进一步陷入抑郁。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案例一:家庭暴力案例李是一位32岁的女性,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在家中经常对她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由于李没有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她感到无助和孤立。
最近,她开始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她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在分析这一案例之前,社会工作师需要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情况和长期影响有所了解。
此外,他们还需要研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李进行面谈,了解她的受暴经历、家庭背景和目前的生存状况。
这样可以帮助社会工作师更好地了解李需求和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开展家庭暴力干预计划。
这包括为李提供身体和心理安全的住所,提供紧急援助和辅导。
社会工作师可以协调其他专业人士,如律师和医生,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帮助她寻找亲属、朋友和社区组织的支持,以便在需要时帮助她。
最后,社会工作师还需要对李孩子进行评估和干预。
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住所,帮助他们处理来自家庭暴力的创伤。
通过进行这些干预措施,社会工作师可以为李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李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案例二:老年人孤立案例王是一位80岁的老年人,他生活在一个独居的环境中,并且感到非常孤独。
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他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活动。
此外,他的亲人远离他,无法为他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师需要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介入。
首先,社会工作师可以与王进行面谈,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他们可以了解他目前的家庭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
第二,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他们可以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合作,为王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和辅导。
同时,他们还可以帮助王参与社交活动,以减少他的孤独感。
第三,社会工作师可以帮助王获得医疗和护理服务。
他们可以协调护理人员为王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或者帮助他获得入住养老院的机会。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在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社会工作在老年群体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下面我将以一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在某个城市的养老院,有一位老年人叫王大爷,他已经丧偶多年,儿女忙于工作照顾不到他。
由于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加上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没有人可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通过与王大爷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对话,社工发现王大爷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同时他对参与一些活动也有兴趣。
于是,社工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有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社工与王大爷一起前往活动中心参加活动,为他提供伴随和支持。
在活动中心,社工还结识了一些在同样困境中的老年人,他们有着类似的困惑和需求。
社工与他们建立了联系,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交参与程度,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另外,社工还发现王大爷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脏乱,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社工与养老院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改善王大爷的居住环境,确保他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社工成功地帮助王大爷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拥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他在活动中心的参与和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更加安全和卫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了解,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干预策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社会工作的干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颐”趣教育,长者养生学习小组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颐”趣教育,长者养生学习小组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南方某市以其特有的热带季风气候和温暖的宜居环境,成为多数老年人康养的首选之地,而幸福社区社工站服务辖区的小区,更是居住着大量的候鸟老人。
这类老年人有的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或是重大疾病,经过调养康复后越发注重健康的重要性;有的身体素质较好,能够有意识主动去锻炼保持健康。
社工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发现,部分老年人对于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需求较大,以及迫切想要了解更多有益于自身的养生方式,但是所能获取到的养生知识渠道较少。
由此,社工为了满足服务辖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基于养老服务领域,设计并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的养生兴趣教育小组,帮助老年人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和养生方式,提升老年人对于健康养生的重视,培养具有相同养生意识的老年人,构建老年兴趣养生网。
二、分析预估(一)理论分析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
社工根据该理论,开展养生兴趣小组活动,加强老年人健康兴趣的发展,培养具有共同养生兴趣爱好的老年人,使老年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
(二)需求分析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身体机能,渐渐地会开始退化,对于健康方面更加地重视,健康养生更趋势于大众化。
社工以社区走访、社区观察的方式,了解到辖区内的老年人注重养生方式与活动,将养生作为一种兴趣并交往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一些老年人有养生兴趣爱好,但是没有一种组织和活动让其学习与交往他人。
因此社工开展养生兴趣小组活动,针对老年人的交往需求,以尊重、接纳、宽容的氛围和鼓励组员之间的分享、分担、支持等,使长者感受共同的经验和团体的温暖,获得归属感。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标题: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及参考内容引言:老龄化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参与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职能,扮演着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某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为例,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参考内容以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案例描述:在某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叫李奶奶的老年人,她已经丧偶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她。
由于年纪上的限制,李奶奶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例如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
她长时间处于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状态,生活质量较低。
问题分析:1. 生活照顾问题:李奶奶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原因,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2. 社交孤立问题: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李奶奶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交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交支持和帮助她建立社会联系。
3. 心理支持问题:长期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李奶奶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孤独感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参考内容:1. 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派遣社工或志愿者定期为李奶奶购买生活用品,解决她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 安排志愿者或社区保洁员每周定期到李奶奶家中进行卫生打扫和清洁工作,确保她生活环境的卫生。
- 协助李奶奶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提供送餐服务、随访看护等。
2. 社交支持和建立社会联系:- 组织社区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加李奶奶的社交机会,并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 安排专门的社工或志愿者定期陪伴李奶奶,与她聊天、散步、做手工等,减轻她的心理孤独感。
- 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让李奶奶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生活经验和感受,共同解决各自的问题。
3. 心理支持和关怀:- 定期开展心理支持讲座或活动,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李奶奶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分析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服务对象:案主性别:男年龄:56社会工作者:督导:(二)个案来源接案原因:来院后不适应新环境,特别是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不适应。
途径:主动求助(三)重要事件丧偶,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需要有人照顾。
有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
(四)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想邀请同房间老人一起逛院内公园,但是遭到拒绝。
(五)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想适应院内环境,但找不到方法。
(六)人际关系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到各县区下乡,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七)情绪状况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易急躁,发脾气。
(八)精神病记录:无(九)健康状况案主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
(十)经济状况无退休金,经济来源有儿子提供。
(十一)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十二)支持网络1.个人系统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家庭情感缺失。
2.家庭系统父母已过世,丧偶,一儿子,不在身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
入院前独居。
3.社会系统年轻时,去各地唱戏,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二、案例分析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根源是问题解决理论,属于一种用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短期介入模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折中性质的“行为”、“认知”和“自我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
本案例中的案主由于患有糖尿病、右肩有肿块等生理问题,家人在外地无法照顾,于是将案主送到之家,希望案主能够受到专业照顾以及颐养天年。
社工接案后及时从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并结合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在饮食、环境熟悉、人际等方面提供专业介入与服务。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计划实施初期1.服务目标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2.服务策略及程序生活上关心案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二)服务计划实施中期1.服务目标帮助案主熟悉之家,介绍案主与其他之家的老人认识,结交新朋友。
老年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75岁的石奶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心脏科出院回到了家里。
她丈夫去年刚去世,几个子女大学毕业后均在其他城市生活,她独自一人靠一笔很少的低保金和丈夫留下来的一些钱生活。
石奶奶回到家里时,身体非常虚弱,而且很抑郁,对自己的将来的生活起居非常担心,她的身体也由于心脏病而日趋衰弱。
孙阿姨是他的邻居,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也为石奶奶的情况感到担心。
她决定替石奶奶联系一家当地的服务机构。
当石奶奶接到社会工作者的电话时,她拒绝接受正式的服务,但社工还是决定再次主动联系她。
社工坚持一定要看看石奶奶现在的状况,并看看她有什么需要。
石奶奶不稳定的情况让社工很担心,该社工知道,如果石奶奶万一跌倒,或是营养不足,或是不坚持吃药,都有可能进入老年护理医院。
慢慢地,社工和石奶奶建立了联系,石奶奶开始信任社工,相信社工不是故意要把她弄到老人护理医院去。
在家里闷了一个星期后,石奶奶主动要求社工帮他找一名清洁工替她收拾卫生,再找一名帮手替他到附近超市买东西。
从石奶奶的角度来看,他想在决定接受任何服务之前确定社工尊重她的需要。
二、问题分析针对石奶奶这样的案例,工作者应该利用增权理论、优势视角来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分析石奶奶的情况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家庭,对于这些老年群体,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经济上都相对脆弱,生活上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
对于这个案例,有以下三个问题:(一)经济供养问题石奶奶刚从心脏科出院,身体非常不好,看病吃药需要大量的钱,加上丈夫去世,她自己没什么收入,只能靠一笔很少的低保金和丈夫留下来的一些钱生活,收入非常少而需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
子女都在外地,不能在生活上为她减轻负担。
经济困难突出,生活负担沉重。
(二)日常生活疾病医护问题石奶奶在出院之后,身体非常虚弱,非常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但子女都在外地,一旦生病要去医院就会非常困难。
并且石奶奶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畅,对于突发情况的抵抗力非常弱。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社工人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李奶奶,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李奶奶身体虽然健康,但因为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生活比较孤独,情绪也比较低落。
在社工人员的介入下,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首先,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兴趣小组,让她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她的孤独感。
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她提供一些家庭帮助,比如购物、清洁等,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健康管理计划。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还为她安排了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她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状态。
通过这些措施,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我们还帮助李奶奶进行心理支持。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她排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还鼓励她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她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通过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李奶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在社交、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和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的机会。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刘老太今年72岁,是位离休教师。
她在28岁时经人介绍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但儿子在6岁时不幸夭折。
刘老太性格原本比较开朗,自儿子夭折后,有半年时间处于极度悲痛状态,曾产生轻生意念,采取投河、触电、上吊等方式屡次企图自杀,但均未成功,一直到37岁生了女儿,刘老太才恢复了原来开朗的性情状态。
四年前,刘老太的丈夫去世了,她被女儿接过来同住,但常常觉得生活无目标,烦躁苦闷。
女儿由于工作需要,又经常去外地出差,刘老太感到特别孤独、心烦、忧郁,这导致她睡不好觉。
【问题】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有哪些?2.请谈谈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不及时治疗的后果。
3.请结合上述案例说明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
【答案】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健康维护、就业休闲、经济保障、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以及一条龙照顾服务。
2.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之一,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
(1)老年人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负面的自我对话、嗜睡、饮食和睡眠紊乱等。
(2)抑郁症未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尝试自杀,以求解脱因长期悲哀和感到毫无价值带给自己的痛苦。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会处理老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时,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需帮助老年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
(2)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适应他无法改变的情形,因为老年人所面对的环境通常是无法改变的。
(3)工作中要注意老年人对待介入的态度。
老年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可能认为抑郁是源于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艰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事件的反应,因此老年人可能非常抵触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4)老年人可能会把情绪困扰躯体化,即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成对身体不适的抱怨。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XXX,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问题分析个人问题XXX已经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XXX“老人家”、“老前辈”,使XXX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XXX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家庭问题XXX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XXX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对XXX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另外,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
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
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
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
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
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
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的邻居和队友也缺少交流和交往。
2.(1)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2)针对案主的危机干预:
工作者当务之急是需要协助案主解除自杀危机,打消自杀念头。
工作者首先征得案主的同意,转介其进一步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由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其检查精神状况,确定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或住院治疗。
引导案主自由地表达和发泄内心情绪,给予安慰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动员其家人一起配合进行干预,要求其家人多关注案主的心理状态,在近段时间内需要轮流陪伴案主,并传授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唤起案主的生存欲望。
工作者适时提及案主所关爱和惦念的子女和孙女外孙、关心他爱护他的人,明确阐明其对家庭和亲友的意义,适时提及其在事业上已经取得的成效,唤起她对生活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珍惜。
与案主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确定目前案主最想解决的问题,列出所有的选择,并对这些选择进行评估,分析各种选择的优缺点,最终形成一个可行性强的小步骤趋近目标的行动计划来取代案主的自杀选择,工作者还给予案主及时的鼓励,引导其合理宣泄悲伤情绪,调试心情,培养其自主能力。
3.介入策略:
(1)促使案主进食、改善睡眠,帮助案主改善身体状况。
一方面是让案主的女儿暂住案主家,每天给案主做饭并陪案主一起吃饭。
鼓励朋友和邻居邀请案主到家中吃饭。
另一方面,在医生的指导下,让案主服用少量的安眠药保障必要的睡眠。
鼓励案主多参加社区文娱活动,通过文娱活动之后,案主即达到活动身体健身的目的,又可以促进案主的睡眠促使案主进食、改善睡眠。
(2)改善案主的认知情绪问题。
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学习改善自我对话,减少不必要的自责。
通过鼓励老人参加“丧偶老人”支持小组,从小组中获得支持和成长,尽快走出丧偶的阴影。
运用怀旧、人生回顾等疗法,让案主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重新寻找人生的希望。
(3)鼓励案主积极投身社区文娱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寻找生活的乐趣。
(4)促进案主与家人的良性沟通,增加案主家庭成员对案主的支持和抚慰,陪伴案主走过低潮,共同探讨未来生活的最好安排,构建牢固的家庭支持体系。
(5)从案主的同事、朋友、邻居等着手,鼓励他们等多关心案主,与案主保持良好的关
系,构建情感支持网络。
从社区着手,邀请案主参加文体活动,安排邻里、志愿者定期探访,构建社区支持网络。
案例分析二
张先生,66岁,抚养有一对儿女,都在国外工作生活,因距离遥远很少回来探望他。
6年前老伴去世后,张先生一直独自居住,对什么社会活动都没有兴趣,和邻居、同事等往来也少了许多。
张先生平时可独立生活,有固定足额的退休金,经济比较宽裕,曾经想找个老伴,但是担心子女反对及熟人笑话,一直没有寻找。
随着张先生年龄升高,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加之交往很少记忆力下降,有次还忘记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
最近张先生病情加重,时常头晕难以自理。
张先生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请对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3、针对张先生的困境,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你打算如何介入?
答题要点:
1、张先生面临的困境有:(1)心理情绪的困扰,老伴去世,子女不再身边,自己年老病痛,无人照顾,感到无助焦虑;(2)身体疾病的困境,导致无法自理;(3)生活照顾的困境,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料;(4)生活危机的困境,记忆力下降等因素导致出现生活危机。
2、张先生的困境分析:张先生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其支持网络的匮乏所致。
从微观层面而言,张先生本人年事渐高,记忆力下降,身体的病痛,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从中观层面而言,张先生的家庭和社区支持网络严重匮乏,老伴去世独自生活,子女又不在身边,和邻居、同事等往来减少等,社区医疗及服务没能及时跟进,导致张先生的困境;从宏观层面而言,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会文化等因素导致张先生缺乏足够的社区服务支持,以及重新组建家庭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导致张先生困境的因素之一。
3、服务介入的思路。
在上述对张先生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张先生还有许多优势资源,如有稳定的退休金经济比较宽裕,想找个老伴说明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子女不在身边但毕竟还是有子女,这些为社工介入提供可可能的思路和保障。
(10分)基于对困境和资源的分析,针对张先生的焦虑和缺乏照料,社工上门先稳定张先生的情绪,并及时联系其子女,给其提供心理情绪的支持;同时协调志愿者或者家政人员上门,开展生活照顾;协助
联系医疗资源或送到医院治疗,缓解和解决张先生的病痛问题;最后,基于其身心状况及经济基础,长期而言,可以考虑联系医养结合的福利院,在集体生活和护理照顾环境中,让张先生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晚年幸福生活。
案例分析题三
孙婆婆,93岁,女。
文盲,广东人。
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除了一个女婿还健在,其他的女儿、儿子、儿媳妇和女婿都已经过世了。
孙婆婆现在住在福利院,由大外孙每个月交1000多元生活费给福利院。
2012年11月26日的晚上,孙婆婆爬上房间的阳台,伸出双脚在空中,要跳楼。
她说胸口痛了很久,都没有人理她,她家人不要她了,不来看她,想自杀。
问题:
1.孙婆婆现在面临哪些问题?
2.请针对孙婆婆的问题设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 孙婆婆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①孙婆婆当前有自杀倾向,要跳楼。
②孙婆婆说经常感到胸口痛,存在着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③孙婆婆93岁的高龄,年纪大了,日常生活不便,需要人照料。
④孙婆婆的儿子、女儿都去世了,没有亲人的关心和慰问,孙婆婆存在缺少精神慰籍。
2.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①进行危机干预,协助孙婆婆走出自杀的阴影,重换孙婆婆对生活的信心。
②联系叶婆婆的孙子,沟通孙婆婆的状况,了解孙子不来福利院看望老人的真实原因,并要求他能定期看望叶婆婆。
③与医院联络,给孙婆婆检查身体,并建立健康档案。
④通过征集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帮助孙婆婆打扫居室卫生,并给予精神照料。
⑤通过福利院,组织开展一些适合高龄老年人的活动,丰富孙婆婆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