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集锦15篇清明节的故事1据悉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争相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后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风俗。

据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每年到了清明节,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交通现象非常的拥堵。

传统节日清明节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人间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难,都纷纷离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随,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个,太子在躲难期间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

十九年后,太子安全回国,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后,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x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2本来我们每一次都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开始回老家过清明的,可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去不了了。

(呜呼,好可惜!少了一次最佳烧火煮饭的机会。

)只好等到清明节这天一大早回老家了。

我们做清明分村里的清明和家里的清明。

清明节前一天,他们已经做完村里的清明了。

所以,清明节那天,我们只做家里的清明就可以啦!清明节这一天,我们6点20分便起床准备了。

9点时分我们到达福堂村——我的老家。

这时,大部队已经出发了,我们匆匆喝了碗粥便赶过去。

由于今天天气好好,刮北风,不下雨,路也没有以前那么烂,所以,我们大部分都是坐车的。

我们祭扫的第一个墓是一个太祖(爸爸的爷爷)。

据说太祖是在姑妈大约五岁时去世的。

等大人们把所有的杂草都清除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烧香祭拜了。

这时,启小叔上前去点了三支香烟坚在墓碑前,逗乐着说:“阿太,抽点小烟吧,抽习惯就好了,咱也赶点时髦。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

清明节的典故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和典故有许多,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典故。

典故一: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

据传,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国家齐燕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浩大,烧焦了人们住宅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纪念这场火灾,人们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禁火,并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炊烟,以示对火灾的警戒和悼念。

典故二:乞巧节的由来清明节也是乞巧节,这是一个特殊而美丽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织女的姑娘,她是天帝的七女。

织女天赋聪明,擅长织布,她每天都织织停停,过着安静而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能找到一个有情有意的人与之相伴,于是她离开了天宫来到凡间。

在凡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牛郎的人,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育有两个儿女。

然而,天帝得知织女离开天宫后,非常生气,他将织女逼迫回到了天宫,与牛郎隔开了天河。

织女十分思念牛郎,每年的七月七日,乌鹊会为他们搭起一座银河桥,让他们相见。

但是,乌鹊的搭桥时间非常有限,只有一天,因此人们要在这个日子里乞巧,希望能得到乌鹊的帮助,顺利找到心仪的对象。

典故三:清明扫墓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这一天上坟扫墓,祭拜先人。

根据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供奉和慰问,才能得到安抚和庇佑。

因此,人们会将食物、衣物、纸钱等供品放在坟前,祭拜先人,并在墓前烧纸钱、纸衣、纸车、纸房等物品,以供先人使用。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的时候为逝去的亲人整理坟墓,清除墓地的杂草和残花败叶,扫墓、墓园等地也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活的尊重和珍惜,意味着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向往。

典故四:守寒寺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有一个守寒寺的故事,也与清明节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庶民的生活非常困苦,饥寒交迫。

一年的清明节,有一个名叫佟秀芹的贫苦人,为了节省食物和燃料,不吃饭、不生火,只靠吃山茶树叶来度过这个寒冷的节日。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故事:
1. 知彼见己:据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名将介子推为了能够击败敌人,准备将自己的眼睛割下一片以观察敌军。

然而,当他得知敌方将在清明节与家人祭祖时前来进攻,介子推决定取消战争并以缴械表示友善,以示尊重对方的祭祀习俗。

2. 屈原投江:据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忧国忧民,不堪忍受内忧外患的压力,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蚁蚕等虫类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撒下米饭,同时划龙舟以赶走水中的鱼虾蚁蚕,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的习俗。

3. 秦始皇烧经: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严厉控制思想,烧毁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儒家学者们在清明节纪念这些被毁的文献,以表达对古书的哀思和对文明的追忆。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代表了清明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的珍视。

虽然其中的一些故事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在清明节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

清明节小故事三篇篇一: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

刘邦非常难过。

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篇二:古密州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用新发的柳枝编顶帽子戴在头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还要缠上二十八根红丝线,嫩绿的柳叶衬着红红的丝线,煞是好看,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姓柳的贤惠女子。

清明戴密州城东有条墨河,河两岸柳树成荫。

河岸边的柳家庄有个柳兰姑娘。

柳姑娘心灵手巧,识文断字,女红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乡很有名,被人称为巧柳姑娘。

柳兰到谈婚论嫁的年纪后,许多做媒的登门求亲。

后来柳姑娘嫁给了本村的一周姓后生,为人忠厚老实。

后生与老爹相依为命,除了几亩薄地,平时就靠做些短工维持生计。

自从柳兰嫁入周家后,勤俭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乐融融。

今年,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且缺少士兵。

一次外出后,后生被迫在部队服役,离开时杳无音信,只留下刘岚与岳父相依为命。

刘岚,没有丈夫,在家恪守妇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惹事。

村里一个泼皮无赖垂涎柳兰的美色,经常白去周老汉家。

几次纠缠都被刘岚拒绝,这个无赖恼羞成怒,于是四处造谣,说刘岚趁丈夫不在家,和别人有一腿。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精选4篇)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1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

找了很久之后,部长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每个人都很焦虑。

大臣介子推他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

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着腿切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晋文公。

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

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

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2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伊吾、齐和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并被封为王子。

晋献公的继母李记为了让她的儿子成为美丽的王子,密谋杀害申生王子。

为了躲避继母李记的迫害,儿子重耳和易武分别逃往国外。

晋国圣人介之推,历经艰难困苦,一直和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流放期间生了重病,这使他非常贫困。

为了给病重体弱的重耳补充营养,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逝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

在狄、齐、秦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起兵伐纣,打败了已经成为晋国国君的公子外(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当重耳成为一个君主,他奖励所有跟随他流亡的人根据他们的工作。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故事有哪些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祭扫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还会赏花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女娲补天传说在古代,天空与地球之间只有一根柱子,但是这个柱子破裂了,导致天空和地球分离。

为了补救这个情况,女娲决定用五彩石补天。

她将五彩石烧热,铸成了大小不一的石块,然后扔到天上。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汗流浃背,就在清明节这天,她累倒了,睡在了草地上。

二、伯牙和子期伯牙和子期是两个音乐家,他们一起演奏古琴,是好友之间的情谊表达。

有一年清明节,伯牙听说了他的好友子期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

他赶到子期的坟墓前,拉起琴弦,弹奏出悲伤的乐曲,表达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怀念。

三、胡蓝之死胡蓝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诗人,他因为梦想成为一代诗圣而努力奋斗。

某一年的清明节,他干了整整一天的活,回到家时已经累的不行。

然而正当他放松下来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说有人要听他的诗歌,他唯有站起来开始朗诵。

最终,在漫长的演讲过后,胡蓝累倒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生命充满热情,追求我们自己的梦想。

四、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及制片人刘镇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电影中,唐伯虎在清明节的时候,遇到了热情开放的秋香,两人之间爆发了浓烈的感情。

整个故事表达了爱情和人性的真实感觉,深受观众喜爱。

以上便是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清明节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些故事,感受节日的真正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传承这些意义,把它作为我们对家人、朋友以及失去的人们的一个悼念和纪念方式。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节的来历故事(通用9篇)清明节的来历故事1清明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人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活动。

不过,最初的清明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节气,真正把它变成节日还起源于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专宠一个叫骊姬的妃子。

骊姬虽然有着天使般的面孔,但内心非常歹毒。

她为了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能够成为晋国的下一任国君,就想尽办法调拨晋献公和他另外几个儿子的关系。

最后,太子申生自缢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

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谓是历经劫波。

先是父亲晋献公派人要杀死他。

后来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成为晋惠公,但夷吾担心重耳才能出众,怕影响到他的地位,于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

重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不过,虽然重耳混的很惨,但还是有一批晋国的大臣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起到处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卫国。

他身边一个随从因忍受不了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将重耳的钱粮全部卷走跑路了。

本来,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经过的非常清苦,如今钱粮全部被偷,顿时就陷入了绝境。

重耳身边的大臣跑去向当地农夫求助,可农夫看到这群衣不蔽体的人,以为他们是乞丐,不但不给予帮助,还将他们嘲笑了一番。

眼看重耳饿的都快要晕过去了,大臣们只好各自上山采集野菜为大家充饥。

介子推进山采集了野菜后,不忍看到重耳日渐憔悴,于是他用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扔进野菜汤里,一起煮熟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才得知了自己当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内心非常感动。

他当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结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为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

那些陪晋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争相开始邀功请赏。

见此情景,介子推感到非常愤慨。

他说,晋文公成为国君,实为天意,大臣忠君是理所当然,怎么能以此要求赏赐呢?看着当年那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同伴如今各个争功请赏,丑态百出,介子推觉得很气愤。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

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1. 说不出话的桃树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

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

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

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

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

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

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

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

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

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的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

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

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

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

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

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

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它们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清明节的寓意和祭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祀祭奠节日,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公历4月4日至6日间)举行。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亲人和祭祀先祖。

除了扫墓、祭奠以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比如踏青、放风筝、挂柳等等。

而在这个节日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

故事1:寻找盆景主人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老爷爷种了一盆特别美的盆景,每次清明节他都会前往坟墓祭奠自己的亲人,然后把盆景也带去,放在墓前。

但在某年的清明节,老爷爷因年迈体弱而无法前往坟墓,这时他就请来了一个小伙子,让他代替自己,前往墓地祭奠亲人。

但是,小伙子去了墓地之后,却无意中把盆景掉在路上了。

虽然小伙子赶紧找寻回来,但是却找不到盆景主人了。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少女,她告诉小伙子,盆景主人其实就是老爷爷。

由于盆景种了很多年,老爷爷说话跟盆景里的花草树木已经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

少女还告诉小伙子,老爷爷格外喜欢紫色的花,于是小伙子便在墓地里摘了一束紫色的花,拿回去放进盆景里。

这时,盆景中的花草树木都变得特别欢快,仿佛感觉到了生机和希望。

故事2:屈原之歌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明节传说故事——屈原之歌。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

他一生忠于楚国,但因为嫌疑被流放,深受凌辱和悲痛。

最终,在长江中投身而亡。

在屈原之歌中,讲述了在屈原投江之后,江神和水族都深感到了他的忧伤和不平。

这时,水族们便在江边划船,唱起了哀婉的乐曲,来纪念屈原。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首乐曲被传扬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3:打柳棒在清明节时期,人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打柳棒。

据说,打柳棒最早源于汉代皇帝打猎时所用的猎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游戏。

在打柳棒的游戏规则中,选一根柳枝制作成棒状,然后将它抛到远处,其他人再从远处奔跑迎接,用尽全力抢取柳棒。

抢到柳棒的人,可以得到各种福利和祝福。

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最新)

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最新)

1、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3、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5、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四号或者四月五号这天,每年都有一两天的差异,这一天人们都要上坟扫墓,祭典已故的亲人、先辈。

这样的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说清明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传说清明节是用来纪念一位古人的,而这个人就是春秋时候的晋国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发生政变,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

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四处逃窜。

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独自逃跑,还追随公子重耳出逃,期间经历了多种苦难艰险。

逃窜的日子很是可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

有次路中他们的干粮被土匪抢走,公子重耳因为饥寒交迫晕了过去。

介子推见状就忍痛割下身上的肉给重耳吃。

重耳因为这事非常感动,觉得介子推是一个忠君爱主的人,许诺以后当上君王一定会好好报答他。

在十九年的生死逃亡中,重耳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光束。

有关清明的历史故事

有关清明的历史故事

有关清明的历史故事咱来说说清明的历史故事哈。

一、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时期啊,晋国公子重耳那可是相当倒霉,被人追杀,只能到处流亡。

跟他一起跑路的有个忠臣叫介子推。

有一回,重耳饿的眼冒金星,都快晕过去了。

介子推一咬牙,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喝。

重耳当时那叫一个感动啊,就想着以后要是发达了,肯定不会忘了介子推。

后来呢,重耳真的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他开始大赏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

可是介子推这人很清高,他觉得重耳能当上国君是顺应天意,不是他这些人邀功请赏的事儿。

于是啊,介子推就背着老母亲躲到了绵山里面。

晋文公想让介子推出山,就派人去请,可介子推就是不出来。

晋文公一着急,就听了个馊主意,让人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

结果呢,介子推宁可抱着大树被烧死,也不出来。

晋文公那叫一个后悔啊,为了纪念介子推,就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就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慢慢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

二、清明与祭扫祖先。

还有啊,清明节祭扫祖先那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人认为啊,祖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而且会保佑子孙后代。

所以呢,在清明这个时节,天气不冷不热,草长莺飞的,人们就会带上祭品,去祖先的坟前扫墓。

传说有个叫刘邦的皇帝,他打下天下之后,可是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老父亲。

他父亲去世后,每年清明,刘邦都会亲自到父亲的坟前去祭扫,还把这事儿当作一种孝道的体现,上行下效嘛,老百姓们一看皇帝都这么做,就纷纷效仿。

于是啊,清明祭扫祖先就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三、清明踏青的由来。

清明的时候啊,那景色可美了。

古人也很会享受生活,他们觉得这么好的天气,光去扫墓有点太沉闷了。

于是呢,在祭扫完祖先之后,就会在郊外游玩,这就是踏青。

以前有个说法,说清明时节,天地间的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都开始复苏。

人们在这个时候到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绿树红花,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也能沾沾春天的喜气。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0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

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

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

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

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

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

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

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

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

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清明节,即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之间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祭拜祖先、扫墓并且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清明节还伴随着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融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一、哭杨柳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是楚国的重要人物,他对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良多。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斗,屈原最终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在屈原自杀之后的第二年的清明节,当地的居民纷纷涌入汨罗江,他们划船在江上,用米酒、饭团和其他食物来供奉给屈原。

人们还将艾草投入江中,以驱除不祥之气。

而在岸边的杨柳树下,人们则高声哭泣,以表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称为“哭杨柳”。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依然会在江边的杨柳树下哭泣,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思念。

二、陶渊明与踏青习俗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为人深沉。

据说在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了清明节的元素,这不仅表明了陶渊明对清明节的热爱,也使得清明节成为后世文人雅士的关注焦点。

清明节也是一个迎接春天的季节,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踏青郊外,欣赏春光。

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径》正是描述了他清明节时外出游玩的心情。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陶渊明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安宁的追求。

陶渊明通过他的文字,把清明节和踏青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今仍是人们重视的传统习俗。

三、驱邪纳福的吹气球在一些地区,人们还有一种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活动 - 吹气球。

这个习俗认为,通过把气球吹得鼓鼓的,然后放飞,可以驱走邪恶的灵魂并带来好运。

吹气球的传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人们相信通过吹气球把愿望传递给神灵,神灵会保佑这些愿望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的吹气球活动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成员一起聚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气球制作各种造型,然后通过吹气球的过程来增进家庭的亲密度和幸福感。

清明节历史故事

清明节历史故事

清明节历史故事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清明节历史故事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大家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故事2多年以后,清明那天,将军来到山村。

他要祭奠满子。

两个兵将满子送回来。

回来时,满子早已死去。

他的身体甚至已经变臭,然而他的脸,却被两个兵清洗得干干净净。

陪同满子一起回来的还有一点儿钱,不多,却足以令满子的父亲和满子的女人,挺过那段最难捱的日子。

兵只待了一会儿,便匆匆赶回战场。

战场需要士兵,尽管等待他们的,可能也是死亡。

满子是战死的,兵这样说。

他们趴在战壕里,一颗手榴弹近在咫尺地炸开。

满子喊一声“我的娘啊”,就死了。

满子的娘早就死了,满子当兵以前就死了。

她是饿死的。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历史典故(通用1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篇1白头山腹地有个地区叫赫尔里,那里的人去世以后都不起坟,棺木掩埋后踏平了事,同时在棺木周围栽种一圈人参。

等到三年后的清明节这天,后人才在坟地处筑起一座高高的坟墓,并举办隆重的发丧仪式,而那些人参已经长大了。

说起这个风俗的由来,里面可有着一个奇特的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康熙年间,赫尔里这个地方是满人聚集地,当地有个人家男主人叫额尔敦·郭罗,膝下只有一子叫汉青,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这天汉青进山狩猎,意外地采获了一颗野生六品叶大人参,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宝贝!汉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体虚气弱,有了这宝贝人参,定能益寿延年!汉青飞跑回家,兴冲冲叫着:“爹,我挖到一颗大人参!给您做六十岁的生辰贺礼吧!”郭罗看见人参,眼睛一下子熠熠闪光,连声叫着:“宝贝!宝贝啊!”汉青把人参交给爹,走进内室去见娘,扔下了几只才打回来的山鸡,娘连忙吩咐厨子做汉青最爱吃的山鸡炖鲜野蘑。

晚上,汉青忽然肚子疼痛,想来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鲜的都带三分毒性,他起夜回来忽然看到爹爹的门吱呀开了,爹打躬作揖出来送客。

汉青大为奇怪,这时已经深夜了,谁会来呢?再一细看,出来的竟然是县令大老爷,只见他得意地笑着,拍拍父亲的肩头说:“郭罗,算你识时务,圣上三十岁生辰,你把这颗宝参献上,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了!”爹爹满脸笑纹,连连作揖说是。

汉青气得头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宝参送给皇帝!原来这郭罗虽然是旗人,但汉青的娘却是汉人,是郭罗当年随清廷出兵江南,在“扬州十日”中救下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于非命。

这小姐性格刚烈,感恩嫁给郭罗之余,坚决不肯让郭罗受封住在京城,还给儿子起了一个思念故乡的汉名,平时也没少给儿子灌输对江南的思念、对清廷的仇恨。

清明节历史典故

清明节历史典故

清明节历史典故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家人祭拜祖先、扫墓、踏青郊游的时候。

清明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

1. 青囊封侯传说清明节与当年的楚国名将——节侯有着密切关系。

据说公元前679年,楚国国君外出巡游时,途经南海(今湖南岳阳东北部),遭遇倭寇的袭击,国君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神人,他身背青囊,手持暗器,用巧妙的方式将倭寇一一击败。

由于此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楚国国君的安全感,国君任命他为节侯,奉其指示建造了一批名叫“青囊”的军舰,以应对敌袭。

此后,楚国逐渐强大,青囊船成为楚国军队的重要力量。

据传,清明节祭拜祖先的习俗便源自楚国人纪念节侯的传统。

在清明时节,人们会按照古人的习惯,背起青囊,前往祖坟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2. 百草不生另一个与清明节有关的典故是“百草不生”。

相传在清明时节,草木始发芽,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一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常情况下,早春时节正是百花齐放之时,然而,《登鹳雀楼》中描绘的是一个寂静的场景,没有活力的春天,使人感到道不尽的凄凉。

因此,这句诗成为了描述清明节的经典表达,人们把“百草不生”作为清明节的象征。

3. 鞠躬尽瘁除了节侯和百草不生的典故外,清明节还与文化名人的故事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清明节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庭坚是宋英宗时期的名臣,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黄庭坚以其文学与书法才华闻名于世,但是他的一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他在清明节与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句话意味着他将尽其全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不留遗憾。

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纪念黄庭坚,也将他的精神内核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激励自己做到鞠躬尽瘁,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三月三除了以上典故,另一个与清明节紧密相关的活动是三月三。

清眀节的传说故事

清眀节的传说故事

清眀节的传说故事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

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

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

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同意了。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

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晋文公的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
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
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
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
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
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
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
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
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
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
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
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
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
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