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鲁西北农村的婚丧风俗关于鲁西北地区农村婚丧嫁娶的风俗记录窦云德20XX级齐鲁医学班20XX00232025摘要我的家乡在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地区。

虽然是在自己从小长起来的地方,但是我对于这些风俗还是止步于片段化、片面化的认识,在此就把我主观认识下的鲁西北地区的婚丧风俗做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呈现。

1.嫁娶结婚是一个家庭以及个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主要包括媒人说媒、见小面、见大面、送聘礼、迎娶、回门等过程。

小时候结婚的大多是媒人拉线,现在很少见,除非是大龄青年、改嫁等特殊情况,媒人已经褪去了过去的职业化。

双方见了照片感觉还不错的,便要见小面,即男女双方选个地方见面,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见大面就显得正式得多,男方一般要带礼品到男方去见过女方家长,并作深入的了解。

双方都满意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定日子结婚。

送聘礼以前主要是送烟酒礼品,现在主要是钱,数额也因双方的家庭情况有很大不同。

结婚的前几天会有庄乡邻居来帮忙打理准备,有一个管事的总管负责调度。

结婚之前新郎还要行“谢礼”,要到与自己关系较近的同村长辈或亲戚那里去行礼,希望对即将组成的新家庭多些照顾,以前是要磕头的,现在就是见面说说话而已,已经大大简化了。

结婚那天,新郎要去“迎婚”,迎婚要准备给早晨给新娘化妆准备的人红包,返程的路上会有撒钱的,有同喜之意。

不待车接近新郎家的门口,鞭炮、礼炮响作一团。

接着便是新郎与新娘走进家门,我没见过所谓的踏火盆,一般是新郎把新娘抱进去。

接着就是拜堂等程序,最后送入洞房。

就在前几个月表哥结婚,我算是比较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婚礼的过程,发现与小时候的已经大不一样,小时候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西方教堂婚礼的模式,其间还有与观众的互动等,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中午的宴席上,新郎新娘要敬酒,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我认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便是“听房”了,以前男女双方在新婚当晚之前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到了晚上会发生在旁人看来很有意思的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篇1在春节,我的家乡有许多风俗,如:贴春联、舞狮、包饺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除夕,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馅儿和饺皮,准备包饺子。

我在一旁看见妈妈和婆婆包的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觉得挺好玩,不由得也拿起一张皮儿,准备包一个。

我用左手托着饺皮,右手夹上满满一筷子馅儿,放在皮儿中央,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不听使唤地从饺皮侧面钻了出去。

我一看,赶紧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然“张着大嘴”。

弄了半天,就是合不拢“嘴”,我也变成了“大花猫”脸上全是面粉,整得大伙儿看了都乐呵呵的。

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好像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说:“是不是要放弃了?”我点了点头。

“来,我教你。

”说完,妈妈便给我做了示范,看过,我就明白多了。

重新拿起一张饺皮,学着妈妈那样,把皮儿托在手中,轻轻地夹起一小筷子馅儿,把皮两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劲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连包了好几个。

“煮饺子啦!”说完,妈妈就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

过了一会,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我连忙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太好吃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屋外,爆竹声还在彻夜回响。

家乡的风俗还有好多好多嘞,下次我和你们再一一述说。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篇2亲爱的小朋友,谢谢你的问题。

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听起来太有意思了!让我先为你列出一个提纲,你可以根据这个提纲来写作。

一、开头部分(100字左右)1.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在哪里,以及家乡最出名的风俗是什么。

2.写一两句吸引人的开头语,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家乡风俗起源(300字左右)1.这个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2.风俗的来历和典故,有趣的传说故事。

3.风俗与你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风俗礼仪

中国的风俗礼仪

中国的风俗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风俗礼仪:1.问候礼仪: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常用的问候语包括“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加先生/女士来称呼对方。

2.尊重长辈: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孝道,年轻人对年长者要表达尊敬和敬意。

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行鞠躬礼、请安和称呼年长者的尊称。

3.客套话:在中国的交流中,客套话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例如,吃饭时常说“请吃”;对邀请表示感谢时说“不好意思,打扰了”;对赞美表示谦虚时说“哪里哪里”。

4.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有特定的习俗和礼仪,如贴春联、扫墓、包粽子、赏月等。

5.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上,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要求,如宴请客人时要先让客人入座、尊重年长者的饮食先后等。

另外,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细节,如不要竖放在饭碗里、不要用筷子直接指人等。

6.礼物赠送:在中国,送礼物是常见的社交礼仪之一。

选择合适的礼物非常重要,一般喜庆的红色包装袋和红色丝带是常见的送礼包装。

同时,接受礼物时要表示谦虚和感谢。

7.婚丧嫁娶礼仪:中国有着丰富的婚丧嫁娶礼仪,这些礼仪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会有所差异。

在结婚和丧礼上,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包括婚礼游戏、敬献礼金、丧礼悼念等。

这些是中国风俗礼仪的一些常见例子,实际上,中国的风俗礼仪非常丰富多样,因地区、民族和个人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这些礼仪反映了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的文化特点。

五 服

五  服

五服五服为旧时丧服制度,指上五代,下五代,以亲疏为等差,有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孝服。

上五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下五代,即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

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也就是说,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即五服之内。

出了五服了就没有了亲缘关系,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五种孝服: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

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大功做工粗,小功做工细。

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

九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的后裔及其配偶,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民间有骂人祖宗八辈的,那意思就是把整个家族都骂了。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那么,藏族民族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藏族的礼仪习俗1、磕头与鞠躬——磕头: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时的一种礼仪。

磕长头,要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如此反复进行。

在寺庙中磕短头,可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

拜谒活佛、长者,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鞠躬:藏民在日常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2、献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一种生丝织品,是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必备品。

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求请致谢、致敬祝贺、朝佛膜拜等都离不开哈达。

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两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是藏民生活中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哈达作为藏民社交中的礼仪,有一定的方式和讲究。

敬献动作因客人身份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收哈达时,须将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过后,从头绕过,挂于脖颈,以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3、喝茶藏民族重礼节、讲友谊。

藏族在认为“有茶喝就”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到藏家作客,主人会斟上香浓的酥油茶敬客。

客人接茶后,可慢慢饮啜,细细品尝。

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将置于桌上的茶碗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婚丧嫁娶的意思

婚丧嫁娶的意思

婚丧嫁娶的意思篇一:婚丧嫁娶常识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一、婚寿宴请帖1、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下同3、过礼帖4、娶嫁帖6、邀请全家帖5、请帖格式1予予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8、请帖格式2予9、请岳父(母)帖10、请老师帖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传统婚丧习俗

传统婚丧习俗

传统婚丧习俗篇一:中国传统习俗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宜昌,跟大家说说宜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和旅游业状况。

自然环境宜昌市位于···历史文化宜昌,这个名字始于东晋,在此之前,宜昌古称“夷陵”,这个名字出自一句话“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

这句话也描述了当年夷陵这块风水宝地的奇异景象。

现在夷陵是宜昌市的五区之一,这个区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宜昌市的很多地方都有找到“夷陵”这两个字。

在宜昌市的市中心有“夷陵广场”、我的高中叫“夷陵中学”、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高中的一本升学率高达80%,还有“夷陵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唯一一座倒三塔Y型斜拉桥,它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说起宜昌,还不得不提的两个字就是“三峡”。

宜昌人总爱说“宜昌三峡”,宜昌和三峡经常同时出现。

三峡西起重庆市,东至宜昌市。

有没有人知道三峡是哪三峡呢?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但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被淹没了。

西陵峡,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

西陵峡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江水湍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大家可以看看西陵峡的照片。

如果大家去宜昌游玩可以坐船游览西陵峡。

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

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

宜昌也很多东西也都和“三峡”有关。

比如“三峡苕酥”。

它用红苕、鲜糯米、鸡蛋为主要原料,它采用土家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现在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

三峡苕酥还有一个典故:宜昌还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

在这里两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不过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有很多相似之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

陕西汉中方言词汇意义研究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而词汇的意义又承载了语言背后的文化。

本文通过陕西汉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对汉中方言词汇意义做了系统、详尽的描述与整理,对该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做了一定深度的剖析。

另外,还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对汉中方言的形成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

标签:汉中方言词汇意义文化内涵一、引言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重点关注某一地区内的语言及其相关因素。

“任何一个有文字的语言都有民族共同语,而同时又存在着与共同语相对的地方话,即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反映语言的发展轨迹”(沈阳,2005:23)。

地域方言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它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一些地理、社会状况。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渊源,也有利于发觉地方民俗文化。

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研究方言及其文化现象极为必要。

“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学的资料以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原理。

”(罗常培,2004:5)语言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言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标准的言语形式,如汉语的标准言语形式是普通话。

“方言是与民族共同语相对的概念,指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语言使用人数较多,分布区域较广,就很难避免产生方言。

”(汪大昌,2004:190)“方言是指任何地域的,社会的或种族的语言变体,包含发音、语法、语义及语言不同的运用。

”(Coulumas,2001:107)二、汉中简介汉中是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在湿润肥沃的汉中盆地,和甘肃、四川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的枢纽,几乎是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

汉中盆地北边是秦岭,南面是川陕的界山——大巴山,东、西都有丘陵和山地的阻挡,汉中盆地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临沂方言与婚丧嫁娶

临沂方言与婚丧嫁娶

临沂方言与婚丧嫁娶作者:张梦飞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5期摘要:婚礼是人生大礼,被称为红喜事,丧礼视为白喜事。

婚嫁与丧葬同为喜事,婚礼尚红,丧礼尚白。

红白映衬,除了色调不同,红喜事与白喜事都要红火隆重。

关键词:红喜事:白喜事沂蒙地处鲁南丘陵,土地算不上肥沃,但是地势平缓,是远古时期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绵长。

婚姻在古代被认为是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婚姻,亦称婚嫁,就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维护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沂蒙地区,民风淳朴,从结婚风俗习惯中显见临沂方言的魅力。

一、喜庆婚嫁,红喜事婚嫁包括男方娶和女方嫁的两方,婚嫁的风俗习惯体现了沂蒙文化的特点,显示了临沂方言的特殊。

婚嫁前后包括多种仪式,我们今天就以婚前的传启和发嫁送亲为例,感受沂蒙老乡的美好风俗。

在婚姻筹备阶段,结婚男方叫做“娶媳子”,女方叫“出门子”。

男女双方定亲之后会举行“传启”,传启分两次,第一次是小启,只是宴请男女双方近亲吃饭。

第二次的大启,就是正式向女方下聘礼,聘礼的和聘金很有讲究,具体的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会有些许差别,这就是当地俗称的“四色礼”,有的地区是“六色礼”。

结婚的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

结婚前一天下午,准新娘要上坟,辞别祖上,叫做“暖嫁”。

沂蒙地区陪送姑娘也有讲究,必须未出嫁未生育的女孩子,家具、铺盖、衣服生活用品,无所不包,新娘家要蒸馒头,做发糕,寓意步步高升。

所有的用品要喜庆,多选用红色,寓意红红火火,要用红色的铺盖,毛毯双被,一应俱全,喜被里面藏着艾草,四角要缀上彩果子、红枣、栗子、铜钱等穿成的串子,寓意夫妻恩爱,早生贵子。

结婚当天,新娘早早梳妆打扮好,等候着新郎的到来。

新郎进入家门,与新娘一起三叩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双方父母也是需要掏红包的。

新娘上车后,娘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泼在地上,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期盼女儿在婆家安安稳稳过日子。

广东对婚丧等事宜规定

广东对婚丧等事宜规定

广东对婚丧等事宜规定婚丧等事宜的规定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国家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促进作风好转和廉政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中央、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制止奢侈浪费、加强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家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操办的本人及配偶、子女、父母(含配偶父母)的婚丧嫁娶事宜。

除婚丧嫁娶外,国家公职人员严禁以子女升学、建房乔迁、工作变动、庆生祝寿等名目宴请亲戚(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及近姻亲)以外的人员。

第三条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事宜要坚持节俭、廉洁的原则,带头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等歪风。

第四条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事宜或参与婚丧宴请,应遵守以下规定:(一)严禁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二)严禁借婚丧事宜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单位、个人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三)严禁以单位名义组织宴请和使用单位名义致贺或吊唁;(四)严禁用公款送礼;(五)严禁收受、索取管理和服务对象的财物;(六)严禁使用公务用车;(七)严禁擅自放假和影响正常公务活动、机关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八)严禁在本单位或与自己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报销或变相报销办理婚丧事宜的费用;(九)严禁搞封建迷信活动;(十)严禁其他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

第五条国家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中未能按照上述规定谢绝和退还的礼金礼品等财物,应按照有关规定在30天内上交组织处理。

第六条国家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中需宴请的必须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具体事宜、时间、地点、宴请人员范围、数量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并签订廉政承诺,经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审核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向县纪委监察局报告,其他人员向本乡镇本部门本系统报告后报县纪委监察局备案;实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执行本暂行规定的情况,应当作为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述职述廉对照检查的一项内容;各单位各部门的国家公职人员每年度办理婚丧事宜的数据统计进入当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自查报告中。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一、婚姻制度1. 婚姻的定义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经过自愿结合、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起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法律关系。

2. 婚姻的基本要求•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合,并在法律上遵守相关的程序;•年满法定婚龄,具备合法的结婚资格;•未离婚、未结婚、未遗漏国际法相关的婚姻关系;•无近亲婚姻关系。

3. 婚姻登记•婚姻登记是确认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律程序,可以在婚姻登记处进行;•婚姻登记需要提供双方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婚姻登记处会核查双方提供的材料,并进行登记备案。

4. 婚姻禁止情形•没有自主意愿的婚姻;•已婚或与他人保持婚姻关系的人进行婚姻;•近亲婚姻,如直系血亲(父母、子女)及旁系血亲(兄弟姐妹、叔侄等);•有重大疾病或遗传病的,可能危害另一方生命健康的。

5. 婚姻法律效力•婚姻关系依法成立后,具备法律效力;•婚姻关系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解除,解除婚姻关系需要进行法律程序。

二、丧葬制度1. 丧葬的定义丧葬是指人们对去世的亲人进行送葬、吊唁等一系列活动的仪式。

2. 丧葬程序•通知亲友:当有人去世时,家属需要通知亲友,告知丧事;•准备灵堂:在合适的场所设置灵堂,供亲友前来吊唁;•丧事仪式:根据传统习俗或宗教信仰进行相应的丧事仪式;•安葬:选择合适的墓地,进行安葬。

3. 丧葬禁忌在丧葬期间,通常会有一些禁忌,如: - 对亡者的不敬行为; - 避免穿戴过于鲜艳的服饰; - 避免过度娱乐活动。

三、婚礼制度1. 婚礼的定义婚礼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后进行一系列庆祝、仪式和宴请亲友的活动。

2. 婚礼准备•定婚期:确定结婚日期,并通知亲友;•婚宴筹备:选择婚宴场所、制定菜单以及准备宴席;•婚庆布置:布置婚礼场地,并进行相关装饰;•仪式准备:准备婚礼仪式所需的礼仪用品。

3. 婚礼程序•迎亲仪式:新娘家人迎接新郎一行到达新娘家;•进门仪式:新娘出门迎接,进行入门仪式;•交杯酒:新郎新娘交换杯中酒,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宴席:在宴席上祝贺新人,邀请亲友参加。

周公制礼名词解释

周公制礼名词解释

周公制礼名词解释周公制礼名词解释:1. 礼:社会规则和仪式,指人们在特定场合或特定时刻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的一种规矩。

周公制礼强调社会行为的规范化和庄重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2. 周公: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周文王子旦及其子伯禽,是周朝的开国君主。

周公制礼即是由周公制定的一系列仪式和规范。

3. 制:制定、规划的意思,指周公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的,确定社会礼仪的标准和规范。

4. 礼器:礼的专用器物,指用于礼仪活动的各种物品。

例如:《周礼》规定宴会需要使用象牙制作的觥(gōng)和卮(zhī)。

5. 礼乐:礼和音乐,指周公制礼时强调仪式和音乐的结合。

在周礼中,宴会等各种场合都需要配以特定的音乐,以增强庄重和喜庆的氛围。

6. 音乐:一种艺术形式,用乐音来表达、传达情感和思想。

周公制礼强调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能够调和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人们更加和谐地生活。

7. 礼仪:社会行为规范,指人们在特定场合和特定行为中应遵守的规定。

周公制礼规定了各种场合的礼仪,如祭祀、宴会、婚丧嫁娶等。

8. 祭祀:一种宗教仪式,向神灵或祖先表示崇敬和纪念。

周公制礼重视祭祀活动,认为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福祉。

9. 宴会:一种集体聚餐的活动,通常在特殊节日或庆祝活动中举办。

周公制礼规定了宴会的场合、礼仪和用餐方式,以凝聚人心、增进亲情和友情。

10. 婚丧嫁娶:指结婚、丧事和嫁娶的仪式和习俗。

周公制礼对婚丧嫁娶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婚姻的选择、婚礼的进行、丧事的安排等,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尊严。

11. 冠礼:指男子成年后举行的仪式,即头戴冠冕、穿戴礼服,接受社会认可的礼仪活动。

周公制礼规定男子在成年时要进行冠礼,以标志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

12. 乳名:婴儿出生时起的小名,通常由家人或亲友取名。

周公制礼规定婴儿出生后要取乳名,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家族重视儿孙满堂的传统观念。

13. 冕服:官员在正式场合穿戴的礼服,冕系于腰间。

周公制礼规定冕服在行政、宴会等重要场合中的使用,表示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单位婚丧嫁娶制度

单位婚丧嫁娶制度

单位婚丧嫁娶制度
单位婚丧嫁娶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和引导员工的个人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要求,同时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爱。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单位婚丧嫁娶制度:
1. 员工在婚姻、丧事和嫁娶期间可以享受带薪假期,但需提前向公司请假。

2. 在员工婚丧嫁娶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员工自行承担,公司只提供部分财务支持。

3. 员工在婚姻、丧事和嫁娶期间要遵守公司的纪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司的工作要求。

4. 在员工婚丧嫁娶期间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假期的,应提前向公司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5. 如员工在婚丧嫁娶期间产生工作上的特殊需求,公司将尽力安排。

以上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单位情况进行调整。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

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婚丧嫁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涉及到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制度。

这些规定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既代表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又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首先,就古代而言,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主要以婚姻家庭制度、丧葬仪式制度、嫁娶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

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重视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尽管古代存在着阶级、地区、族群等不同的差异,但是在婚配制度上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定。

首先,古代中国倾向于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强调门当户对。

贵族类家庭通常要求选择与自己地位相当的配偶,而平民百姓通常遵循地缘关系进行婚配。

其次,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也有一定的规定,比如男方年龄应较女方大三岁以上,以确保男方对家庭的稳定承诺。

此外,还有婚前彩礼、婚后聘礼等习俗,用以表达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承诺。

在丧葬仪式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对于丧葬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仪式。

首先,丧葬仪式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死者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仪式也有所区别。

其次,根据传统习俗和地域差异,有丧期、吊唁、告别仪式、入殓仪式、火化仪式、安葬仪式等环节。

还有丧葬期间的服饰和行为规定,比如要穿头巾、孝衣,丧期间不举办娱乐活动等。

在嫁娶礼仪制度方面,古代中国重视男女之间的礼节和敬重。

首先,男方需要提前向女方家庭送礼,表达自己对女方的诚意和尊重。

这些礼品通常包括金银、布匹、服饰等。

其次,婚礼当天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比如新娘出嫁时要进入新房,新郎要拜神祖神明、宗庙、先祖、父母。

婚礼现场还包括接亲、敬茶、交杯酒等环节,旨在表达夫妻之间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心。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于婚丧嫁娶的规定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现代社会对于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更加重视。

婚配不再仅限于门当户对,而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沟通。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

古代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具体是哪些?结婚“结昏”的由来“结婚”,在古代也可叫作“结昏”,就是在黄昏成亲的意思。

古⼈认为,黄昏时分,是昼夜交替的时刻。

阴阳调和,相⽣相长,此时结婚正是调和阴阳之⽓的好时候。

男⼈谓之阳,⼥⼈谓之阴,如若两⼈结合借助于天时地利,必然⼤吉⼤利。

不但符合礼法规范,还遵从了阴阳之术。

因⽽,古⼈认为黄昏举⾏婚礼,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的。

为了与阴阳相交替的黄昏融为⼀体,迎亲队伍以及新郎必须穿着⿊⾊礼服。

此时的婚礼被称为“昏礼”(婚礼)。

意为黄昏举⾏的典礼。

据《⾣阳杂俎》记载,婚礼在黄昏举⾏的定式直到唐朝才被打破。

(不过,当下还是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傍晚结婚的习俗。

我们家乡江苏,此地就有很多地区如此!)古婚礼所⽤的⿊⾊,也逐渐被喜庆的⼤红⾊取代。

后来,⼈们淡化了婚礼的阴阳观念,除了婚俗礼数讲究仍然保留外,喜庆热闹的庆祝氛围更加突出。

“三书六礼”是哪些?说到古⼈结婚,肯定是少不了说“三书六礼”了!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就是订亲书,即男⼥双⽅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定)时⽤。

礼书就是礼物清单,书中详列礼物种类和数量,纳征(过⼤礼)时⽤。

迎亲书指迎娶新娘之书,⽤于结婚当⽇(亲迎)接新娘过门时。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男⽅请媒⼈去⼥⽅家提亲,若⼥⽅答应后,男⽅备礼(通常以活雁作礼,表⽰忠贞不⼆)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字”。

男⼥双⽅互换⽣⾠⼋字,将⼋字放置在祖先灵案之上三⽇,若三⽇后家中相安⽆事,男⼥双⽅就同意缔结婚姻。

纳吉:⼜称⼩定或⽂定,也就是订婚的意思。

纳征:⼜称纳币、⼤聘或完聘,即男⽅家送聘礼给⼥⽅家。

请期:⼜称择⽇。

即男家择定婚期,并征得⼥⽅家同意。

亲迎:即新郎到⼥家迎娶新娘。

丧葬“九族”是哪九族?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丧礼⽂化,就必须了解⼀种关系——九族!何为九族?简明扼要地概括:加上⾃⼰在内,⼀共有九辈⼈!⾃⼰往上是:⽗、祖、曾祖、⾼祖;⾃⼰往下是:⼦、孙、曾孙、⽞孙,共九世(辈),称直系亲九族。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

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荀子·礼论》)。

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

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

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

(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

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祫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夏禴(礿)、秋尝、冬烝,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农村俗语“一丧三年时运衰,一婚十年人丁旺”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一丧三年时运衰,一婚十年人丁旺”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丧三年时运衰,⼀婚⼗年⼈丁旺”是啥意思?有道理吗?婚丧嫁娶,历来都是农村⼈⼀⽣中的头等⼤事。

在过去,有这样⼀句⽼话,叫“⼀丧三年时运衰,⼀婚⼗年⼈丁旺”,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啥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丧三年时运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个家庭中有⼈去世,那么在三年之内,家⾥都很难有好的时⽓和运道。

我们都知道,⽣⽼病死是⼈⽣的⾃然法则,⼈到了⼀定岁数,难免要慢慢衰⽼、⽣病直⾄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亘古不变的⾃然规律。

古代曾经有多少叱咤风云、辉煌⼀⽣的千古帝王,遍寻天下奇⽅,梦想长⽣不⽼、永享荣华富贵,最终也不得不化为⼀捧尘⼟,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呢?另外,常⾔说,⼈有旦⼣祸福,有时候由于疾病、意外等等不幸,致使⽩发⼈送⿊发⼈的情况也时有发⽣,那更是⼈⽣中最⼤的悲哀。

我们国家⾃古就是礼仪之邦,况且婚丧嫁娶⼜是⼈⽣中的头等⼤事,所以,⼈们在办丧事时的风俗和礼仪也⽐较多。

按照民间的风俗,⼈去世后,每隔七天为⼀七,分别有头七、三七、五七、百⽇等等说法,每到⼀七,家⾥⼈必须要给死者“接七',就是每到⼀七的晚上,在家门⼝为死者烧纸、焚⾹、上供,⼩辈⼉还必须跪地磕头⼂哭诉,以⽰对死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另外,每到阴历初⼀、⼗五等⽇⼦,家⾥⼈还要挑着桌⼦、供品、酒⽔、⾹⽕、纸钱等等,去亲⼈的坟墓上坟。

⽽且到了亲⼈整整去世⼀年的时候,还要摆上⼏桌酒席,亲戚朋友都来给死者做“周年”,并且还有“⼀周年”“⼆周年”和“三周年”的说法。

⼀直到把三周年做完,才算“除服⼤吉”了。

期间也是⼤⼤⼩⼩的礼节、风俗不断,想想真是⼗分的费时、费⼒⼜费神!这三年以内,家属都在守孝期间,还有许多禁忌不能触犯。

⽐如不能在百⽇内剃头;不能穿着孝⾐出⼊别⼈家⾥;不能穿鲜艳的⾐服等等等等,直到三年服丧期满,才能和其他⼈⼀样正常⽣活。

那么,你说这三年以内,能有什么好的运道,不衰才怪!⼀婚⼗年⼈丁旺⼤家都知道,结婚娶媳妇⼉,可以说⼜是⼈⽣中的⼀件⼤喜事⼉。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

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

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注释】①缣(jiān):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译文】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

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作品介绍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之“笔”即文笔之分的“笔”,意谓散记、随笔、琐记。

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此体,其渊源还可以远溯至东汉。

唐代笔记已多,到宋代又有发展。

用“笔记”两个字作书名的,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3卷。

宋代的笔记文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

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材料。

《渑水燕谈录》就是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性作品。

“谈谑”,也就是说玩笑话。

这种“谈谑”式的著述动机,是宋代笔记的普遍倾向,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一种风气与时尚。

王辟之在作于绍圣二年(1095)的《渑水燕谈录》序言中写到:“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县,身不脱乎饥寒,不得与闻朝廷之论、史官所书;闲接贤士大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蓄之中橐,以为南亩北窗、倚杖鼓腹之资,且用消阻志、遣余年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篇一:婚丧嫁娶常识
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
一、婚寿宴请帖
1、
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
)
(下同
3、过礼帖
4、娶嫁帖
6、邀请全家帖
5、请帖格式1


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
8、请帖格式2

9、请岳父(母)帖
10、请老师帖
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
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
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