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最新5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最新5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最新5篇)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对文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我就用很简单的导语过渡到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这一段。

教学这一段,我首先让学生从读中找出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哪些景物交流之后,又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找找你感兴趣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接着让学生欣赏品读。

《借生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一只布熊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得知妈妈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时又把礼物送给妈妈。

同时也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的真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记得在刚接手这个班的半个学期,学生们常常为了一张纸,先喝一口水……而争吵不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来都是别人关心,照顾着他们,而他们也理所当然的接受着别人的关心,照顾他们的爱心也就被淹没了。

上课前休息时,我对班上学生的生日进行调查,没想到才一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记得自己的生日,说得有板有眼,有的虽然说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记得自己的生日妈妈是如何给过的。

在教学小云问妈妈:"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妈妈说:"我忘了。

"让学生讨论妈妈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时,全班同学竟一致认为妈妈就是忘了。

而在问妈妈为什么会忘记时,学生都说是因为妈妈工作很忙所以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我接着问,为什么妈妈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却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时,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很重要的,妈妈当然不会忘记。

于是一个想法在脑中闪过,一定要让他们的爱心显露出来,并且发出热,发出光。

我告诉学生,生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的。

妈妈"忘了"自己的生日却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挂在心上,记着送孩子生日礼物,祝孩子生日快乐,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给予的关爱,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父母爱子情深的含义。

22《礼记》一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礼记》一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附板书及反思)(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难点)【学习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平时你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那么它指的是哪些书呢?“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本文就节选自《礼记·学记》(板书课题)二、了解出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五经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明确目标(出示课件)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3、翻译句子教学相长()“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五、学习研究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朗读(小组形式练习)反复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优秀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优秀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优秀7篇《虽有嘉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作者以嘉肴喻道的高超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探讨相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嘉肴”、“旨酒”、“弗食”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学生模拟辩论文章中的观点,体验论证的过程。
3.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虽有嘉肴》中论述的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含义。
4.文章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作者观点等,理解作者借助嘉肴喻道,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文化背景: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等,如“嘉肴”、“旨酒”等。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辩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1. 引言《虽有嘉肴》是一本介绍美食文化的书籍,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谱和相关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美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2. 教学目标在教学《虽有嘉肴》的过程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的美食文化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1 小组讨论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他们对于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不同观点,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2 阅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指导。

例如,我鼓励学生们先快速浏览全文,获取整体理解,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找出关键词和主题句。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重要内容。

3.3 写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写作。

他们可以选择写一篇食谱,或者写一篇评论。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巩固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4 视听材料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还准备了一些与美食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

例如,我播放了一些烹饪节目和美食纪录片,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和聆听来了解不同的美食文化。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一些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4.1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在写作练习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他们缺乏组织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进行一些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例如如何进行段落分隔和组织结构的建立。

4.2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不够虽然教材中介绍了不同的美食文化,但学生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意在告诫我们,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价值和美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谙教学之道,但每次教学结束后,我都会进行反思,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虽有嘉肴》。

课文通过对虽有嘉肴却不食、虽有至道却不学的比喻,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2.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道美食为例,引发学生对“虽有嘉肴”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意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虽有嘉肴2. 主体板书:虽有嘉肴——不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七、作业设计1. 作文题目:如何珍惜学习机会?2. 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学习机会的认识和珍惜。

3. 作文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稍显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将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关注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和创作。
4.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嘉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对比喻的深入理解,如何从表面的嘉肴联想到至道的追求。
-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和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于文言文难点部分的教学,我应该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3.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词句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和归纳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核心素养。
5.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课文《虽有嘉肴》的词句、成语、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虽有嘉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2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27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通用27篇)《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1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2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3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

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2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2篇)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

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

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

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

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虽有嘉肴》教学反思范本(2)教学反思:《虽有嘉肴》本次教学的教材为《虽有嘉肴》,是一首古代诗歌。

通过教学,我希望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展示诗歌的全文和注释,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诗歌。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等。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义,并解读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1《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1《虽有嘉肴》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二)读清句读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
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
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3.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结合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的意思(大概)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
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
“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
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
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
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
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
文知识。

4、分析文章,合作探究。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这篇短文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
这一结论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

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五)检查背诵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完成学案。

九、板书设计
教学相长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
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学习帮手
(一)听范读,给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 ( )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小组合作,解释下列词语,翻译句子,背诵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


8.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兑命通
2、古今异义
①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四)寻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事例,将它写下来。

反思:过于注重课堂的整体效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设计。

学生没有预习,上课前连语文书都没带,更不知道要上什么课。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反应挺快,整个课堂也比较流畅。

不过,
学生少了预习环节,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基础环节——朗读和翻译。

比如,学生听范读后,有学生要求再听一遍,我考虑到时间不够,就直接指名认读重点字音,错误率达50﹪。

在翻译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直译,在学生回答时,我没有着重强调。

还有分组合作,也是出于时间考虑。

其实,我们在平时上文言文课的时候,是先布置预习:学生把文言文课文抄在笔记本上,按翻译书格式空两排。

上课的时候强调重点词,学生做好笔记,再直译课文,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做得非常扎实,但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