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体会与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体会与反思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引领下,历史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更加突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德育渗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关注核心素养的研究以来,自己就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提升、体验践行”的历史课型实践为初步研究切入点,配合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分析1.对于历史“寻根”教学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深度剖析更是当代高中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历史的根的找寻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
明确我们对于历史的根的探究需要,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学习。
2.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和概念进行记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个人能力和品质的提升。
通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明确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等方面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
3.育人模式转变对核心素养的需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落实,我们也渐渐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的意义。
而教育理念也不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而是更加倾向于学生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通过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构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而获得更加优异的个人发展成绩。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个人发展和核心素养构建都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而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革新和教学优化来实现。
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进而获得提升。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探究呢?接下来,我将阐述几个可选的策略:1.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课堂教学中所得到的提升是主要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重视历史事件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运用等思维能力。
1. 提倡主动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历史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和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
学生不仅要搞清楚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要深入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历史情感、历史思想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内涵和价值。
1. 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感历史不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事实,更是一段段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途径,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价值观历史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社会、民族和个人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培养历史方法与技能历史方法与技能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分析和历史学问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与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教授历史研究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史料分析和田野调查等。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主题设计
'精m m渑t 急史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基于学浦縫賴巾学历史教学主题设计〇梁小翠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超越教材知识的认识,深人挖掘历史教学主题的深度。
所谓主题教学,是以主题为中心,通过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提取、课堂架构的重新整合以及立意建构,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开展主题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史料与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能在此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有效的主题教学设计,具备如下实际应用价值。
一、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1.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
它注重对人的主体的尊重以及人的终极价值的实现。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学立意,它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而主题教学设计能把“立 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有机衔接起来。
2.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教学主题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其恰当与否前夜社会转型的艰难,培养学生要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要有愿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宏大理想,要做一个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有德之人。
这体现了高中历史学科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更体现了升华家国情怀过程中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目标。
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需要历史教师去探寻更有效的实践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在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的课内外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师讲授与示范、师生共同阅读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还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以教学立意统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尽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激发自身创造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反思[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近代社会变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但要将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同多方力量,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下面是笔者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步理解,进行的必修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下简称《进步》)的教学与反思,请予以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基于以上要求,根据《进步》一课的内容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一)立足时空变化,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将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统一起来,使历史成为特定时空连接点上的一个坐标,展示自然、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的历史。
1.营造时空背景,扩大历史视野《进步》的教学设计,受中国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构图启发,立足宏观时空背景,展示历史时空之美、动态之美和多样之美。
让学生在近与远、动与静、微观与宏观的交互变换中,不断调整观察历史问题的视野和视角,在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实质、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分析对比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强化时空观念。
教学伊始,抓住本课标题,提醒学生务必在近代以来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思考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大背景。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在中国与世界的空间变换中,看到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快,内陆地区发展速度慢,城市发展速度快,农村发展速度慢等特點;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沿海与内地交通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看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科技互动过程中,中国由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到与世界同步,到逐步成为引领世界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历史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促进学习反馈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学科本身拥有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和独特的人文气息,但学生往往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缺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
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人物生平、历史事件或历史考古发现等,让学生感到历史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亲身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的复原或研究,提高学习主动性。
优化教学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并重点呈现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筛选教材内容、整合优质资源、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等方式进行优化。
选择有较高学习效益的历史题材,精选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和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判断。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灵活多样性。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展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让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采用讨论法进行历史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采用研究法进行历史文献分析和资料查找,提升学生的文献综合利用能力;采用展示法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和班级交流,增强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动投影仪、智能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平台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而高效的课堂构建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
下面将结合核心素养为主线,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一、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高中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对比研究、问题解决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就该事件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研究。
可以通过提问、反思、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资料查找和分析。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或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兴趣。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是对过去的研究和总结,但也有很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和道理。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现实世界的运作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将历史与当前的社会问题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五、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高中历史课堂的评价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展开讨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历史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历史事件的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3.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涵盖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情感。
三、教学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3.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一、引言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存在一些问题,并反思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1. 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等。
2. 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除了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他们还需要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思考,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见解。
3. 人文关怀与价值观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观。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培养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精神。
同时,他们还应该通过历史的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和平、追求公正等。
三、问题与挑战1. 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在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而忽视了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这种片面性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表层知识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种单一性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学生追求“填鸭式”学习,而忽视了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改进策略与建议1.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应该更新和调整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增加对历史事件背后思想和影响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倡导,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1.1 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事件的讲解、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历史文化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
在探索历史背后的规律和道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培养和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洞察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视历史、继承历史,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1.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时代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创新、合作等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综合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话题、展示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历史文化的内涵意义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2.2 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图书馆查阅、资料整理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思考历史,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全方位认识和理解。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具备扎实知识、良好思维品质和积极人文精神的综合素养人才。
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构建高效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意义重大。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1.利用多媒体教学成效明显。
对于历史课程来说,学生们往往对旧时代的叙述和古老的照片感兴趣,为了使历史课堂更有吸引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背景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事件渊源于人的行为,采用历史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分析,使他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体验和学习人性、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历史思维。
3.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研究。
历史课程重视对文献资料的学习分析,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在读懂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文化、社会内涵的想象和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历史方法论意识。
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应该传授历史学的方法与理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的调查、搜集、鉴别、研究等基本方法,培养其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和历史思维的素养。
二、历史课堂高效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内容应有多样性。
历史教学不应该依靠单一的知识体系,而应该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展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立体理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是片面和模糊的,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使其对历史事件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跳跃。
历史课堂应该教育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本身,更要通过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来指导其对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发展的本质规律。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注意贯穿每一节课的思维引导。
在学生不了解一个具体的事件或时间段之前,让他们关注历史背景与整个过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试着回答,如何认识历史事件是让学生习得历史大课题的钥匙,所以要让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并总结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
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中逐渐构建起来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量较大,老师的讲解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所以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穿插思考的能力。
例如,将班级按照不同时间段分组,每一组分别阅读不同的历史资料,然后由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思讨论,并简单的撰写学习报告。
这种课堂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依赖于教师,而是更多的依赖于自己的探究、发现和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当面交流,他们需要理解和表达自己是如何看待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教师应该经常性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改变思考和观点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每周安排2-3位学生用演讲的方式展示他们关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学生可以自己设计PPT、流程,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公众场合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很强,例如新时代的地理学、政治学等。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大事、政治地理、政治制度等,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教师应该更多地讲述世界现象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慢慢简明扼要地认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切实感受到时代发展的纵深,同时可以培养他们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对历史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责任,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历史做出贡献。
例如,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引领学生评价和判断事件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和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线性堆砌,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成为了一项必须全面思考的任务。
一、建立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首先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即使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环境不佳,那么学生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创造互动氛围:让学生不仅是听课,而是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自主答题、小组讨论等,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2.贴近生活实践: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相关性进行联系,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点。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育软件、PPT、视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历史知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面,更包含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因此,在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时,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式:1.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意义,让学生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提问,表达自己的思考等。
3.引导阅读:历史学科中要求学生拥有丰富、广泛的阅读素材。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学生对于各种文献的分析能力。
三、个性化教学高中历史课堂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情况。
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现如今的核心素养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式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1.识别差异性: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查明学生的差异性情况,比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科兴趣等。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高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在这个背景下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passively 的接受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者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传授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构建一个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高效高中历史课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理念,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反思和调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
研究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推动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总结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经验,深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传播能力、信息素养等。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随着高中历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被凝练为新课改最终指向的实际目标,也是历史学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在表现。
但在近三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却未见有重大成果,这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来重新认识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之间的融合,既是高中历史教师重视更新理念的表现,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自身教学反思心得为依据,从教材、现状、效果与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分析。
一、解构教材,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进行反思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立足教材,从教材分析中找到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契合之处,才能使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方面,分析教材实际上是历史教师将学情融入其中进行解构的过程,这个解构必然加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量。
因而,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反思,本质上是对解构教材的重新审视。
另一方面,解构教材也是解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材的分析解读中,不可避免加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考,如培养路径、方式、实现程度等,都是高中历史教师反思教学的重点。
因此,对高中历史教材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实施下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
笔者认为,这种反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17版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这种解读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第一,对知识体系性与学科素养的融合关系处理。
在新课标中,对高中历史模块化知识的处理更趋于灵活,打破了线性结构而呈现模块化的综合性教学。
这就必须要求,对知识体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作出更好的协调,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第二,在模块化学习中,历史主题的彰显与学生个体性学习的有机统一。
在新课标中,不仅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同时对历史模块主题的界定也是更明显的。
那么,历史教师能否通过解构教材来重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学中获得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就成为考验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准。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发布时间:2021-05-12T06:28:08.77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4期作者:董运超黄敏鹤[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的缺点,并使学生能够理性,科学地认识历史。
在新世纪,当高中历史老师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他们不仅必须让学生回忆历史知识,而且还必须专注于发展历史学生的基本素养,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董运超黄敏鹤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 272200摘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的缺点,并使学生能够理性,科学地认识历史。
在新世纪,当高中历史老师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他们不仅必须让学生回忆历史知识,而且还必须专注于发展历史学生的基本素养,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基本素养;高中历史多媒体培训核心素养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表达。
基本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价值的一般和专业表达。
这是学生完成本课程并在现实世界中展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要特征和核心能力。
实施基本素养不仅与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有关,而且还与改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基本的识字概念。
1.主要中学历史的背景内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概念,基本素养是指促进学生生活发展的能力。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基本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基本的素养教学理念开始,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见识以及对当前历史发展状况的准确理解。
其次,从基本素养教学的哲学出发,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并在课后巩固复习。
第三,从教授基本素养的哲学出发,要求高中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的历史知识,这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式并解释当前的社会事件。
2.改变想法,加深理解思想控制着行为,是行为的先驱,因此改变行为的重要条件是改变思想。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等综合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跨学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结合当前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使其具备从历史事件和文献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教训,不断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文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在历史教学中穿插政治、地理和文学知识,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当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学应该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授课,更应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见解,并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品格素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指导未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不断发展和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高中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是
指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历史问题时所具备的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能力。
通过历史思维,学生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和意义。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上,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以及
对历史文化的感受和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历史文化知识,展示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组织参观实地,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
对历史文化的欣赏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
和历史批判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审视历史和思考历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国家心态
和文化自信,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材的质量
提升,以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也不例外。
在这种新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历史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教授他们如何获取和利用历史资料,同时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
历史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的内容和知识,更应该影响学生成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的演进,培养学生对于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和历史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和关注人的本质、尊重和欣赏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爱心,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生命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交流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全球视线去观察历史问题,深入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历史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授他们关于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等知识和理念,引导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生命意识导向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全球视野和生命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反思[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近代社会变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但要将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同多方力量,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下面是笔者基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步理解,进行的必修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下简称《进步》)的教学与反思,请予以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基于以上要求,根据《进步》一课的内容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一)立足时空变化,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将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统一起来,使历史成为特定时空连接点上的一个坐标,展示自然、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的历史。
1.营造时空背景,扩大历史视野《进步》的教学设计,受中国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构图启发,立足宏观时空背景,展示历史时空之美、动态之美和多样之美。
让学生在近与远、动与静、微观与宏观的交互变换中,不断调整观察历史问题的视野和视角,在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实质、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分析对比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强化时空观念。
教学伊始,抓住本课标题,提醒学生务必在近代以来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思考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大背景。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在中国与世界的空间变换中,看到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快,内陆地区发展速度慢,城市发展速度快,农村发展速度慢等特點;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沿海与内地交通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看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科技互动过程中,中国由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到与世界同步,到逐步成为引领世界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2.设置历史情境,引发跨时空思考时空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择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现象,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作出合理解释。
材料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材料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宋)柳永:《雨霖铃》材料3:近代上海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
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在不同时代人的直觉感受中,时空观念蕴聚着时代的文化。
在大致相同的时空感受能力的生理基础上,由于种种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异,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问的心理感受和认识并不相同。
产生这种不同的直接基础,是人类对于自然把握的广度和深度。
三段材料都涉及离别,但同样是离别,古人和近人表现出的不同情感,缘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发生了变化。
这各教学环节,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导学生对时空观念的认识。
(二)立足历史联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深刻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离开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
因此,依据一定的材料,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因果关系、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等辩证思路,引导学生在分析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中加深和拓宽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笔者根据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材料,设计了以下问题:1.近代交通工具与思想启蒙——认识新式交通工具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工业科技的启蒙和先导作用。
一位居住浙江余姚偏僻小村叫蒋村的小地主,他是上海钱庄的股东,需要常常去上海照应生意。
1890年前后,他常常往返的行程是,先从余姚的蒋村坐旧式木船到宁波,然后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
他常对家人说:“坐木船从蒋村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是坐轮船从宁波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一夜之间就到了。
”这位受到刺激的有志人士,对轮船充满羡慕,竟自行试造轮船,虽造出来了,但因不懂得装蒸汽机而告失败。
因而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了传统的私塾而到教会学校读书,去学习西人制造神奇东西的“秘诀”。
一位清末京官记述他某次随皇上所派钦差赴吉林公务的过程,即为一例。
由钦差大员率领上下吏役共32人的一队人马由北京出发,由于时值“七月暑气未衰,途行尚热”,因而特别向皇上“奏请搭官轮”,乘坐招商局轮船由天津到营口,得以节省12天行程。
到营口上岸后,经奉天(沈阳)到吉林的千余里,则只能借助驰驿前行,共用了28天才到。
这一路不仅耗费时日,他们还尝尽了苦头。
故时人有言:“后来轮船通行,督抚、学政多奏请自备资斧,改坐轮船。
”2.近代交通工具与公民社会——认识公共活动空间的增加为近代公民社会提供了条件正是由于清末以后轮船、火车的发展,以及各地城市人力车、电车的发展,使各地之间及城市之内人们的流动更为便利,流动量急剧增加,才使得这一时期各地城市化加速发展,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聚集工厂劳动,兴旺发展的休闲娱乐业,以及经常举行的各种集会、社团活动等,由此形成这一时期工商业发展,以及各种公共娱乐、公共社会活动兴旺发展的高潮。
3.近代交通工具与平等意识——认识物质和技术条件是平等意识的基础清朝廷对于官民身份与乘轿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
如多人所抬的大轿只允许一定品级的官员乘坐,称为官轿,轿幔可用蓝呢或绿呢,而一般百姓则只能用两人抬的小轿,轿顶是平顶,轿幔用皂色,以这种外在装饰来区别官民上下尊卑等级,体现朝廷命官的威仪和尊贵。
官轿的轿夫人数及轿身装饰,也按官员的品级上下而有不同的限定,不得逾越。
清未有记道:“电车以取值廉,乘之者不仅屠沽佣保,虽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群趋之。
”以上问题,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对近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揭示近代交通工具发展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从而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感知历史的立体、厚重和复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
(三)立足学以致用,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的整合,强调学以致用,要让学生能够把课程里学到的学科思维、学科概念和学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跟其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
交通与通讯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点比较容易找,关键是要找到启发学生进行理性的,对其人生具有启迪意义的契合点,才符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
针对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现象,笔者通过下面一段材料引导他们审视现代通讯技术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Sherry Turkle多年来从事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对手机已经重度依赖的时候,她开始重视时刻保持联系对人们的影响。
她警示人们:“我们正在放任科技,它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是难以治愈的焦虑: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这第三种“我们永远不用独处”的错觉对于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最关键的。
因为当人们独处的时候,即使只有几秒钟,他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因而转向那些电子设备。
想想在人们在排队的时候,等红灯的时候。
独处像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人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解决它。
但是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
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症状——频繁的联系改变着人们对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段材料,引导学生反思当下“机不离手”的社会现象,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过分依赖技术,出现了人的异化问题。
最后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而思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防止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的人”是马克思当年所憧憬的理想,具体是指克服了人的异化状态、拥有健全自我意识、具有完整精神生活的人。
现在的社会使人越来越专业化、碎片化,除了自己这个专业这点东西,其他不会了,不熟悉了。
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善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尤其是在今天,我们呼唤完整的人应该是与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有着丰富关系的人,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稳定的联系,并充分展开着自己的生命表现形态的人,自我通过构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进而成为美好社會的建设者。
二、教学反思反思《进步》一课的教学,笔者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一)要在继承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从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看,课程专家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颠覆原有课堂教学。
只能是在批判地继承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只有坚持改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才能调动一线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最终达到改革的目的。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看,“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
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坚实的史实之上,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也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
”所以,基于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好做法、好经验,必须加以继承,这是进行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基础。
就《进步》一课的教学而言,课堂教学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阅读教材和观察历史图片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状况,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其余部分,则进一步突出核心素养的要求,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尤其对思想启蒙、公民社会的影响。
最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技术对人的异化,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发现和发挥每课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历史学科提出了五项核心素养,原则上讲,每节课都应该全面培养这些素养,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差异,教师特质不同,因而教学过程中,每一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应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