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
传 统 贸 易 理 论认 为 ,国 际 贸 易 产 生 的
原 因在于交易国之间的差异 ,以及劳动生
产率 、生产技术的差异 ( 李嘉图的比较利 益学说 ) 或是要素禀赋的差异 ( , 赫克歇尔
一
印度国大党及时抓住机遇和优势 ,大力发 展高科技尤其是计 算机产业 ,促进软件的 出 口。1 8 年 , 96 印度政府出台计算机软件 出1 3、软件开发和培训政 策,成 为印度发
内容摘 要 :战略 性 贸 易政 策是发 达 国家
于2 0世 纪七 八 十 年代 实施 的主 要 国际
际寡头竞争时 ,一国政府 可以通过 出口补 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 更大市场份额 ,或 以 关税迫使外 国厂商降低价格 ,或 以进 口保 护促进 出1 3,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 向本 国 的转移 , 加本 国的福利。“ 增 外部经济”理 论认为 ,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 自身及 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因此 ,政府 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 业给予适 当 的保护和扶植 ,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济作用
展软件业出 1 3的转折点。1 9 9 2年 ,印度电
( )战略性 贸易政 策理论 关于战略 二
性 产业 的界 定
俄林模型 ) 并 由此决定贸易格局。这对 , 于解释南北贸易较为有效。然而 ,当今世 界贸易的将近一半是在要素禀赋比较相似 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 ,而且发达国家 之间的制成品贸易 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
比例超过23, / 传统 贸易理论对此不能提 供 令人信 服的解释 。 因此, 0 P 0 在2 世 ̄ 8 年代 , . 以克鲁格曼 、
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 两种不 同的贸 易 政策理论 ,一种是 主要 以内部规模经济 为
基础的 “ 利润转移 ”理论 ,另一种是主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
伯兰特(Branderl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l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 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70年代,出现了分析由相互竞争的少数厂商构成的寡占市场的新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方法引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
战略性贸易理论与WTO框架下的政策选择
发达 国家 的战 略性 贸 易政策 实践
早在 卜世 纪8 年代 美 国政 府就 已经将 其 倡 导 的 “自由 O
贸 易 政 策 ”转 变 为 产 业 针 对 性 很 强 的 “ 平 贸 易 ” 原 则 , 公
以保 障本 国从 国际市场 获得 更 多的利 益 。
归 纳 起 来 , 战 略 性 贸 易 理 论 的 主 要 内容 包 括 :
竞 争力 ,改善 本 国福 利 水平 ,促 进本 国 经济 增 长 。我 国作
为 发展 中 大 国 ,应该 借 鉴发 达 国 家 的经 验 ,结 合我 国的现
实 条件 ,利 用 战 略性 贸 易理 论 来指 导 我们 的 贸 易政 策 ,创 造对 外贸 易新优 势 。
此 进行 干 预 ,在 这 些领 域 矫 正市 场 失灵 ,把 一 些具 有 潜在 竞 争优 势 ,对 经 济 有强 大 的 正面 外溢 效 应 的高 科技 产 业作 为 目标 产 业 进行 重 点补 贴 和扶 持 , 帮助 这些 产 业取 得 寡头
战 略 性 贸 易 理 论 综 述
二战 以后 ,产业 内贸 易兴 起 并得 到 了飞 速 发展 ,从而 加速 了各 国经 济 问相 互融 合 、渗 透 的过 程 ,使得 基 于 比较
优 势 的 竞 争 逐 渐 演 化 成 国 家 之 间 综 合 实 力 的 较 量 , 市 场 竞 争 更 加 激 烈 。 这 引 起 了 人 们 对 困 家 竞 争 力 的 H益 关 注 , 与
性 行 动 ( 研 究 开发 、超 额 生 产能 力 的投 资等 )相 同的 作 如
用 , 所 以 被 称 之 为 战 略 性 贸 易 理 论 。 该 理 论 突 破 了传 统 的
理 论 以不 完全 竞 争论பைடு நூலகம்为基 础 ,认 为在 不完 全 竞 争和 规 模经 济 条件 下 , 自由贸易 的最 优 性 未 必存 在 ,政 府 干预 具 有 其
战略性贸易: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PPT课件
复的风险;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14
案例
案例分析: 日本以半导体为目标产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政策转向以高技
术产业为重点。最著名的、也最有争议的例子是半导体工业。
•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被看作是对传统幼稚产业理论的发展
战略贸易理论:是寡头垄断条件下的贸易优势培植主张,扶 植有规模利益递增特点的战略性产业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主张
10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分析:
适用条件:
• 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和规模收益递增; • 经济约束条件(寡头企业以古诺方式竞争、寡头数目不能太
18
案例分析 :
日本以钢铁为目标产业(1960年-70年代早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 优先目标。从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生产增长了3倍, 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使日本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考虑到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都 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一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16
然而,大约到了1990年,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以 半导体为目标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就。
这种观点基于两个方面的预期: 第一,人们预期日本对存储芯片市场的统治会持续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半导体的这一部分市场中,相对于 市场规模来说,规模经济一直在稳定上升。随着每一代 新技术的产生,市场中竞争的数量都在下降。因此,观 察家预计,在1990年已占领这一市场的日本企业以后仍 然会保持这种地位。
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综合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把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揉合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模型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偏离,它强调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必要性、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企业规模扩大,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
内在规模经济又可称为“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给单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这种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为明显,如飞机、汽车等行业。
在这些产业中,厂商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达到行业所允许的最小有限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否则其生产成本过高,会被淘汰。
这些行业内的厂商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行业不再是完全竞争的。
同时,由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存在,垄断厂商必然按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这就为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手段抽取垄断利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利润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本产业的壮大中获得收益。
它对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产业却是内在的,故又称为“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发展所需的条件越容易满足,从而获得的收益越多。
外部规模经济在那些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非常显著。
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外溢效应”厂商不能独享其投资带来的收益,厂商不愿投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而高科技产业往往又在国家的发展中有战略作用,因此政府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植。
这就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分支“外部经济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5期 07 第2 9卷 总 第 1 1 6 期
商 品 运 与养 护
S O A E T A S O T TO TRC RNPRA N I
& RESERV AI F O, IE T N t D I O O CR T S I O P
l t n ti al er a n on tf d t e y e e t e eI p n a e h or r c n d v o me t
一 一 s a e C r d p c i C n ’ s r c a e n y tr t gi t a e oI y n hi a s e vi e bI a aI si i S
a b o t r t h s u p i n t a h e s n c n ai s i p i i l , t e t e r t r n f i h t e o k s a t wi h t e a s m t o h t t e p r o o t n m l c t y h h o y s a ti g o f w t h t a i i n c m a a i e a v n a e a d t e p r o o p r r m t eC i a S a t a i u t o , i s e tw o e r d t o o p r t v d a t g n h e s n c m a ef o h h n ’ c u l S t a i n n pc h s s r i e b i y n C i e e e v c a i t i h n s .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分析和措施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优劣势分析
优势
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深入分析 ,可以找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 不足,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战略性贸易 政策。
VS
劣势
同时,企业还需要分析自身在市场竞争中 的劣势,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03
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
出口促进措施
出口补贴
01
政府向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鼓励其扩大出口规
监控与评估
01
设定监控指标
根据实施计划,设定相应的监控 指标,如产业增长率、企业利润 率、出口额等。
定期评估
02
03
不良影响处理
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比较 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及 时调整政策措施。
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如调 整政策方向、提供补偿等。
05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风险与挑战
06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未来展望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贸易政策走向
01
经济一体化推动贸易自由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降低,贸易自由
化成为主流趋势。政府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取消关税等措施,促进
国际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与交换。
02
区域化贸易协定的崛起
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受阻的背景下,区域化贸易协定逐渐成为各国参与
政策失效与调整
政策失效
即使一国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可能无 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如果一国实施了 出口补贴政策,但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 措施来抵消这种影响,那么该政策可能就无 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政策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一国 可能需要对其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例 如,如果一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 该国可能需要调整其出口促进政策,以适应
当前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
作为战略性进 口政策 的主要政策工具 , 战略
性关 税在 2 纪 的 日本 得 到广 泛 应 用 。 战 略性 O世
进 口政策 的理论依据是 “ 关税抽租” 论。该理 理 论 由布兰德 ( r dr 和斯宾赛 ( pne) 出, Ba e) n Secr 提 按照他们 的理论 , 在不完全竞争 的本 国市场上 ,
当前的贸易政策和贸易现状并不符合这两 点基
本要求 。一 方面 , 国片面 强调 出 口的政策 安 我
排, 导致我 国出口量大而 附加值低 , 利用 贸易获
利的能力非常弱。以贸易条件指数衡量 , 我国的
场保护等, 日本和韩 国还 出现过政府 对企业 的 在
经 营活 动进 行 协 调 的 政 策 安 排 。我 国 是 发 展 中
政策工具进行选择 , 选择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贸易政策工具, 并对不 同贸易政策工具在我 国的具
体 实施 途 径进行 不 同的安排 。
关键 词 : 战略性 贸 易政 策 ; 策 工具 ; 业保护 政 产 中图 分类号 :72 F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7— 74 20 )2— 0 1 5 10 93 (06 0 0 2 —0
易 。以 20 05年 1到 1 月 份 的数 据 为 例 , 电 产 1 机
国家 。 在产业发展 、 市场发展 中与发 达国家有着 不同的特征 , 同时 , 随着 WT O框架的完善和国际 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 国必须选择适合 于国情 我 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
战略性 关税 政 策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fZ e gh uI si t fA rn uia n utyMa a e n o ra o h n z o n tueo eo a t lId s n g me t l t c r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产业政策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利润转移论”。
“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或扶植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等“战略性”作用。
它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2.外部经济理论。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二、战略性贸易实施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两类条件:一类是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可称为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被扶持的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被扶持的产业的生产要素要丰富易得,至少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等。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政府掌握完备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经问世就招来了各方的支持与批评,并且随着它在美、日、韩及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的应用,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使我们能从正反两面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1)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世界总福利水平不会增加,因而被指责为以邻为壑战略。
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品, 口初 级产 品” 贸易形势 逐 国经 济 学家保 罗 ・克 鲁格 曼 。 进 的 二 战之 后 ,国际政 治经 济 关 渐 变化 ; 国公 司 空前发展 , 国 跨 跨
系发 生 了深 刻 变 化 , 经济 发 展 的 公 司 内部 贸易成 为工 业 国 总贸易
二 、新 贸易理论 的主要 内
中国家 ,由于 经济 政 策 的差 异 及 市场 为基 础 的传 统 国际 贸易理 论
1 新 贸 易理论 从供 给 角度揭 、
维普资讯
圈
并 示 了规 模 经 济 性 和 不 完 全 竞 争 市 的 产 品 上 产 生 , 此 , 入 水 平 越 利 润 转 移论 和 外部 经 济论 , 且在 因 收
不 平衡 日趋 加 剧 , 国在 世 界 政 量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因 此 各 国 间 容 与特征 美 治 经 济 格 局 中逐 渐 居 于 主 导地 产业 的更 替 、 移及发 展 , 转 既导致
位 , 自6 但 0年 代末 , 日本 、 西欧 各 了合作 也产 生 了经 济冲 突 , 为 成 国在 国际经 济领 域 的地 位 迅速 上 新 贸 易 理 论 产 生 的 重 要 动 因 。 升 , 美 国 的 国 际经济 霸主 地 位 使
的新 贸易 理 论 , 施创 新 的对 外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变 化 : 国产 业 18 ) 实 各 9 1 和埃 西 尔( Eh r 9 2 、 W.ti ,18 ) e
贸易 战略 , 造 我 国具有 国 际竞 发 展 的 不平 衡 , 得 世 界 各 国产 布 兰德 和 斯潘 塞( r dr d p. 打 使 Ba e a S e n n
乏后劲, 与发 达 国家 的经 济差 距 衡 , 求 必 须 有 一种 新 的 贸 易理 ( .rg a , 9 9 18 , 9 1 、 要 PK u m n 17 , 90 18 ) 迪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性R&D(研究与开发)补贴、战略型出口 补贴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保护性出 口促进”战略三个方面。
三种政策理论都是在寡头垄断条件 下,通过出口补贴,或限制进口以促进出 口,以提高本国垄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出口国净福利,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
第七章 贸易保护理论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总结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特点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第一,战略性产业难以合理选择; 第二,该政策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会招致剧烈的报复,引发贸易战; 第三,如果该市场可以自由进出,则
不会存在高额垄断利润,否则,很难自由 进出该市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四,政府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会产生“道德风险”,即企业过度依赖国 家,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竞争 力提升。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保护的 是寡头垄断。其利益分配也是以国家的财 力支持垄断利润的实现。所以,该理论是 服务于垄断资本利益的。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1.寡头垄断 2.政府干预 3.道德风险 4.贸易战
本讲关键词
本讲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 2.辩证分析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一)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研究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2. 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 欧盟的环境贸易政策及其启示4. 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 ??5. 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6. 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7. 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8. 调整我国出口补贴政策应对反补贴摩擦9.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10. 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11.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12. 绿色壁垒对我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13. 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和生产的影响14.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15. 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16. 美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17. 绿色壁垒与我国茶叶贸易18. 国如何运用普惠制原产地规则19.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分析及对策20.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21. 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22.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与我国对策23.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24.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25. 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评析26. 当前中国国际分工方式的选择探析27. 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上升与贸易指导思想的转换28.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述评(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29.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探析30. 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效应31.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32.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33. “比较优势陷阱”评析34. 区域经济一体化非传统理论评析3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述评3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37. 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创新思考38.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39.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传统效应探析40. 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41.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在中国的适应性42. 幼稚产业的标准4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应用44. 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经验研究述评45.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46.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启示47.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特色48.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49. 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50.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51. 新增长理论的国际贸易发展观及其启示(三)国际服务贸易研究52.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53. 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54.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55. 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研究56. 中国服务业市场准入研究57. 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8.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59. 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策60. 论建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61. 论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策略选择62. 完善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对策63.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64. 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65.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66.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67.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68. 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69. 服务贸易中自由化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70. 我国服务业的生产率分析71. 中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四)国际贸易实务研究72. 国际保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及我国的对策73. 出口企业外汇风险及对策74. 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市场与我国海洋运输业75.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与防范76. 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比较研究及其理性选择77. 论信用证欺诈例外与第三方欺诈78. 国际商会仲裁机制探析79. 信用证独立性的欺诈例外与违法例外80. 论信用证交易中严格相符的条件81. 信用证迈向电子化82. 如何避免提单“过期”及其收汇风险83. 国际贸易中的佣金问题84. 国内信用证为何遭遇冷落85. 空运方式下的信用证风险防范86. 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87. 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原因及对策88. 试论我国海上保险中的委付制度89. 海运提单的风险和防范措施90. 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救济方法91. 反信用证欺诈的对策研究92. 无单放货研究93. 无船承运业务若干问题研究94. 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95. 如何保证EDI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96. 外贸出口谨防商标侵权97. L/C项下的押汇与议付98. 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指标探讨99. 提单纠纷的类型与防范100. 延期付款信用证的风险101. 倒签提单及收货人的权益保护102. 浅议企业外汇风险的规避技巧103. 货运代理提单对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关系的影响104. 信用证保证人责任及其免除105. 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的风险与防范106. 信用证项下不符点的产生及其预防107. 浅议可转让信用证对第二受益人的保障108. 假远期信用证融资及应注意问题109. 浅谈进口业务中对卖方风险的规避110.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风险与防范111. 出口报价方法研究112. 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探析113. 国内申请人开立假远期信用证的目的(五)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研究114.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115. 跨国公司价值链模块化经营理念实践及其启示116. “世界工厂”的变迁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研究117. 从新贸易理论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主张118. 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119. 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研究120. 国际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我国的战略对策121. 全球化制造条件下的价值链优化122.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影响123. 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效应分析124. 国际投资中市场进入策略的选择125. 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分析126. 当前国际投资和贸易形势分析及其影响127. 国际投资结构调整取向与我国的利用外资方略128. 国际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129. WTO框架内国际投资自由化的新发展130. 外国制造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31. 外国服务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32.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133. 外资质量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134.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现状及前景展望135. 外资对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控制研究136. 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研究137.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与开发(R&D)的现状、影响与对策138. 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厂商的跨国经营139.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公民”行为研究140. 我国企业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14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14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143. 跨国联盟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44.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营销渠道的构建145. 国际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146. 中外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147. 美、日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148. 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49. 我国报关行业的发展研究(六)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150. WTO后过渡期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战略研究15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152. WTO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153. WTO与国企改革路径选择研究;154.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研究;155. WTO背景下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156. WTO与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157. 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158. WTO框架下中国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研究;15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障碍与对策研究;16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161. 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及其存在问题探讨;162. WTO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研究;163. WTO框架下中国银行业战略竞争模式研究;164. 加入WTO与中国幼稚产业的保护;165. 试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完善;16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16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进展;168. 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比较研究。
战略性贸易理论与中国政策选择
第 1 7卷
生 旦
第 3期
些
OOY N S ES N ES Y SC L C NE IG D UI S UI R T ( I I C) A B N V I O A SE
北 京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V. n 1N 3 i7 o
判都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 加之 7 年代 后博弈论逐渐地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标准工具, O 利用博弈论解 释 上 述 变化 的战略 性贸 易政策 论便 成 为近年来 国际 贸易理论 最 为活跃 的理论 之一
一
、
战 略性 贸易理 论 的基本 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鼓励特定产业 的出口或限制其进 口 达到改善经济绩效 目的的政策, 来 战略 性 贸 易理论 家们 并不 是一个 意见一致 的阵营 , 析问题 的视 角 也不相 同 。但他们 都放 松新 古典 经济学 的 分 假设 , 中研 究 不完 全竞 争 市场条 件下 的贸 易政策 。他 们一 致认 为 , 不完全 竞争 条件 下 , 过 限制 进 口 集 在 通
2 O世纪 6 O年代末 以来 , 国际 贸易 出现 了如 下新 变 化 :.技 术密 集 型产 品贸 易的 比重 迅速 上升 ; 工 1 2 业 发达 国家之 间的贸易 量大 大增 加 , 达 国家之 间 的贸 易 已成 为世 界 贸易 的主要部 分 ; . 业 内贸 易迅 发 3产 速 发展 ;.跨 国公 司对外 直接 投资 迅猛 增长 . 些 新 工 业化 国家迅 速取得 国 际竞争 优势 。 4 5一 另外 , 由于 战后 贸 易组织 的作 用 .制定 新游 戏规则 便 成 为贸易参 与 者博 弈 的基 础 . 艰难 的乌 拉圭 谈判 和 中国人 世谈
出发 , 结合规模经济理论 采解释 国际 贸易前 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 完战略性贸 易理论产 生的所史背号 , 井 剖析战略性贸易政 革理论 的基本观点 , 结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 探讨战略性 贸易政策在 中国的意 j和应用 L 关键词 : 战略性 贸易政策 ; 规模经济 ; 不完全竞争 ; 博彝论 中图分类号 : 10 2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16 20 )3— 1— 3 10 6 1 (02 0 2 0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局限
和
卿 K n
n a ll
的研究 象是打开 了 一个 大 黑箱
,
发现 战略性 的贸 易政 策效果 所依 赖 的条件是
非常 复杂 的 , 市 场的结 构 、 竞 争的方式 和政策
手段都 对政 策效 果有影 响 , 这样一 来 , 就对政
府 采取 正 确 的贸 易政策 的能 力提 出 了更 加苛
刻 的要求 。
府 的反 应也 纳人到模型 中加 以考 虑并建立 了
一 个 两 阶段 博弈模 型 。 这个 动态 博弈模 型中
的政 策后 果 就和 前 面 的情 况有 很 大 区别 。 在
Co 山m o t 模 型 中 , 对称 双 方 的 两 阶段 博弈 结 果
是两 国政 府 给各 自的企 业 提 供 相 同 的 补贴
. 外 国经 济理 论 动态 ·
战略性 贸 易 理 论 的发展与 局 限`
章元 陈钊 陆铭
战略 性 贸 易政 策研 究 是 产业 组 织 理论 和 国际贸易理 论 的交叉 领 域 近 , 20 年 来成 为 经济 学研究 中一个 新的 兴奋点 。 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 的今天 , 战 略性 贸 易政 策研究 又 挑 起 了经 济学 中 自由 贸 易和 保 护 贸 易 的 经 典 争 论 。 在本文 中 , 我们首 先综 述 了战 略性 贸 易 理论 的既有 研究 成 果 , 进 而认 为 应 该运 用 动 态 的战略方 法对 战略性 贸易政策 进行研究 。
配 额也 会产生 效 果 一边 际成 本 曲线将 和 边 际
收益 曲线有 两个 交点 , 即有 两 个 实现 局 部 利
润最 大化 的产出水 平 。 若将 进 口 关 税 和进 口
配 额 的效果 相 比较 , 就 可 以 得 出 一 个 著名 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六章战略性贸易政策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显然,这有悖于自由贸易学说的经典结论,也给当前风行一时的新保护主义提供了某种遁词。
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实施条件、政策效应及其局限性,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贸易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起源及其基本内容)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体内容,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与国外寡头厂商进行古诺(Cournot )双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政府通过对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
伯兰特(Brander1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70年代,出现了分析由相互竞争的少数厂商构成的寡占市场的新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方法引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
在此之前对贸易的分析针对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没有力量能够影响价格和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而事实上,很多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波音公司这样的垄断厂商。
在很多市场上,事实上是大的企业在彼此竞争,呈现寡占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力量可以改变厂商的国际竞争力。
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则:1、具有广泛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2、具有巨大部规模经济的产业;3、具有巨大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4、可能取得出口垄断地位的产业;5、重要的尖端的研发性产业。
从以上战略产业的选择标准来看,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保护那些影响深远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这些产业的扶植,不仅仅单纯追求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利用这些产业的外部效应。
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取得成功,仅靠选择的产业具有以上特征是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要有完全的信息和准确的判断,对保护成本和收益有准确预期;受保护的企业要能够长期保持垄断地位,该产业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能够保持寡占的市场结构;以及其他国家不会采取报复式的保护,等等。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有相似之处,即都主对具体产业进行保护,而不像贸易乘数理论针对的是对各产业的全面保护。
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为: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追求的是受保护产业的成长与独立,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还看重受保护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多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其欠发展产业的保护,而战略性贸易政策更能解释发达国家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保护。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除了得益于新贸易理论之外,还有两个直接的社会经济原因:第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最重要变化是贸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统计显示,从1960年—1980年,美国制造业中进出口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
在1960年,美国制造业的厂商基本上是面对本国消费者销售并与本国厂商竞争,出口通常是次要的活动,并且面临外国竞争的压力很小。
而到了80年代,大多数厂商要么严重依赖出口销售,要么在国市场上遇到外国竞争者的有力竞争,因而国际考虑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新分析工具的出现。
贸易政策分析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将经济学其他领域的新思想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来。
在70年代,由于发现了对少数厂商相互竞争的寡头产业的新分析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
许多传统经济分析都是以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为假设的,在那里有许多生产商,每个生产者都很小以至于不能影响价格,也不能影响其竞争对手的未来行为。
但现在,许多贸易都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经验的优势以及由创新带来的短期优势所引起的。
在许多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产业中,我们看不到许多小厂商间进行的原子状竞争。
像波音(Boeing)或卡多毕拉(Caterpillar)这样的大出口商以及许多较小的厂商,它们面临着与小麦农场主或服装制造商不同的竞争,即面临着与少数相同的竞争对手的竞争。
它们拥有某种直接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会采取战略性行动以便影响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并不意味着竞争不激烈,或是厂商是采取某种错误的行动,而意味着这些市场所发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和更为复杂的。
对此,尽管我们的理解是不完善的,但正在变得越来越完善。
一些重要的著作已经解释了厂商的战略性选择是如何受市场结构的影响,以及它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的。
新的研究正在考虑诸如反托拉斯、管制和创新政策等国问题。
这证明,国与国际问题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由于在不完全竞争产业方面研究的贡献,国际经济学家已经能够借助一组扩大了的工具来分析由变化着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贸易政策问题。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鼓励特定产业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目的的政策。
战略性贸易理论家们并不是一个意见一致的阵营,分析问题的视角也不相同。
但他们都放松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集中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政策。
他们一致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限制进口促进出口可以提高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使本国尽可能的获得这个利润。
因此,自由贸易并不是最优的,实行贸易保护在经济理论上得到了支持。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以下的论点: 第一,确定最优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市场份额。
这种论点认为,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进行古诺双头博弈的国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国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
这是因为,通过补贴可以降低国厂商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使厂商有更高的反应曲线,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结论是:有政府的干预是一个超优纳什均衡,因此一个理性的政府都会去选择对市场进行干预。
第二,规模经济理论。
由于在国际竞争的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因此,政府可帮助本国参与竞争的企业首先得到低成本所需要的规模,从而就可以以低成本的优势去占领更多的市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存在规模经济行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进入壁垒,因此,对外贸易保护或补贴就会使本国企业拥有“先行一步的优势”,其成本方面的优势是后进入者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如果一个政府能够成功的实施一项贸易政策使本国企业在贸易进行时处于这种有利地位,就会提高本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最终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福利。
第三,外部效应理论。
在一些高科技行业,由于外部经济作用显著,私人厂商不完全占有其研究与开发成果的收益,造成这些行业的私人投资不足、实际产出低于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平,从而给政府使用政策提供了余地。
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往往具有正向的外部经济效果,它们一旦成长为战略性支柱工业,其创造的知识、技术和创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另外,高技术先行企业在创建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面临巨额研发支出,承担巨大投资风险,而其知识贡献无偿地外溢到别的厂商,这些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偏离,知识产权法并不能完全克服这种偏离,这需要政府出面矫正市场失灵。
针对这种情况,产业政策和贸易干预的要旨就在于将那些颇具潜在竞争优势且有深远外部影响的高技术产业列为目标产业,进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以便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在宏观围追寻和谋求可观的外部经济利益。
我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如何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各种可能的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必须从战略高度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与未来长远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
第一,充分发挥大国规模经济优势,选择若干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性影响、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不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通过提供必要的有限贸易保护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国与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产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与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
培养新的战略性贸易产业,必须把握如下原则:一是该产业发展具有规模报酬递增优势,但仍然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对该产业的贸易保护不是无限的,只要该产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便不能继续进行无限保护;三是对该产业的贸易保护不能以损害现有战略新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市场竞争效率为代价;四是贸易保护必须着眼于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着眼于消除国国际市场上的外部产业垄断,但必须防止在国市场上形成无限垄断力量;五是贸易保护必须有效,防止出现无效的贸易保护,所谓无效贸易保护是指虽然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市场竞争效率为代价对某些产业进行了贸易保护,但并没有改变目标产业的市场弱势地位。
第二,从战略高度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的损害和冲击,制定应对政策和措施。
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冲击与危害,则不可能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瓶颈,难于有效解决国劳动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不能充分发挥我国大国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特别是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的贸易谈判,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三是必须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国际市场影响效应,在一些贸易伙伴国实施针对我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时,可以适时地制定“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贸易威慑战略与政策,因为发生贸易摩擦与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的策略和具有威慑性的贸易政策工具;四是通过某些削弱贸易伙伴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解释权与使用权,防止这些国家利用、人权等意识形态工具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和可能性,同时积极主动地改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