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理论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不通,新贸易保护理论应运而生。
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论证了政府政策性介入的合理性。
其中,日本就是成功运用了该政策的国家。
因此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全面分析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试图从中找到可鉴之处,为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府干预;日本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概述1.1 “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观点认为,由于世界市场上存在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一国可以通过实行补贴等政策手段来将垄断利润从国外向国内转移,进而增加本国福利。
其中战略性出口补贴、战略性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是“利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1.2 “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一国政府扶持或保护对本国存的巨大“外部效应”的相关产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又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使其他相关产业受益,从而促进本国福利的增加。
“外部经济”也可以分为货币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经济。
根据外部经济理论的观点,政府支持和保护对本国有外部经济的战略性相关厂商和产业进行扶持,提升相关厂商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让其他相关产业受益,拉动本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特点之一是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对外贸易措施和产业政策,这也是日本的经济之所以可以成功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整体上看,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后初期经济复苏阶段(1945年-1955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1955年-1973年)和石油危机后更高层次阶段(1973年-1986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1 战后初期经济复苏战略性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战后的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
伯兰特(Branderl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l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竞争, 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70年代,出现了分析由相互竞争的少数厂商构成的寡占市场的新方法,产业组织理论取得重大创新,经济学家将这一分析方法引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
战略性贸易: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PPT课件
复的风险;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14
案例
案例分析: 日本以半导体为目标产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政策转向以高技
术产业为重点。最著名的、也最有争议的例子是半导体工业。
•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被看作是对传统幼稚产业理论的发展
战略贸易理论:是寡头垄断条件下的贸易优势培植主张,扶 植有规模利益递增特点的战略性产业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保护主张
10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分析:
适用条件:
• 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和规模收益递增; • 经济约束条件(寡头企业以古诺方式竞争、寡头数目不能太
18
案例分析 :
日本以钢铁为目标产业(1960年-70年代早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 优先目标。从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生产增长了3倍, 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使日本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考虑到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都 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一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16
然而,大约到了1990年,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以 半导体为目标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就。
这种观点基于两个方面的预期: 第一,人们预期日本对存储芯片市场的统治会持续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半导体的这一部分市场中,相对于 市场规模来说,规模经济一直在稳定上升。随着每一代 新技术的产生,市场中竞争的数量都在下降。因此,观 察家预计,在1990年已占领这一市场的日本企业以后仍 然会保持这种地位。
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综合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把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揉合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模型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偏离,它强调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必要性、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企业规模扩大,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
内在规模经济又可称为“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给单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这种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为明显,如飞机、汽车等行业。
在这些产业中,厂商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达到行业所允许的最小有限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否则其生产成本过高,会被淘汰。
这些行业内的厂商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行业不再是完全竞争的。
同时,由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存在,垄断厂商必然按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这就为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手段抽取垄断利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利润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本产业的壮大中获得收益。
它对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产业却是内在的,故又称为“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发展所需的条件越容易满足,从而获得的收益越多。
外部规模经济在那些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非常显著。
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外溢效应”厂商不能独享其投资带来的收益,厂商不愿投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而高科技产业往往又在国家的发展中有战略作用,因此政府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植。
这就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分支“外部经济论”。
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及其意义
论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及其意义引言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是现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战略性贸易的理论战略性贸易,又称战略性逆向进口、战略性输出进口或输入替代,是指通过制定贸易政策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鼓励国内企业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国内产业链的竞争力。
在战略性贸易的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输入替代和输出进口。
输入替代是指通过本国生产替代进口商品,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对外部供应的依赖性,提高国内产业的自给能力。
输出进口则是指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市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本国产业的增长。
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保护主义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通过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保护主义理论则主张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
第二部分:战略性贸易的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经济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可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家竞争力。
通过输入替代,本国产业可以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商品的自给能力。
此外,通过输出进口,国内企业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收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2. 社会意义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可以促进就业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通过保护本国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障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同时,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增加高技术岗位的需求,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
战略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们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的,因而主张自由贸易应是最佳的政策选择。
但现实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市场结构是以寡头垄断为特征的。
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政策对一国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产品的初始价格往往会高于边际成本。
如果政府能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给于补贴,就可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份额。
同时,来采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
克鲁格曼主要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论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战略贸易思想。
克鲁格曼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厂商提供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强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只要规模利益是递增的,那么一个受保护的厂商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封闭起来的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
同时,通过销售经验的积累也会使销售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本国厂商一旦在边际成本的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可对国外市场成功地进行扩张,从而也就达到了促进出口的目的。
克鲁格曼还认为,对外部性强的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不仅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成功,而且该国还能获取该产业作为战略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政府应对国际贸易进行积极的干预,使本国战略性产业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自产生以来就倍受关注,它为政府干预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过程,并对其缺陷进行了评析。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模型理论框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额大大增加,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Krugman、Helpma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创立了“新贸易理论”。
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Grossman、Brander、Spencer、Dixit等人以規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981年,Brander和Spencer 发表了题为《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与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的论文,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开端。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两个基本模型的假设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研究有两个基本模型,一是第三国市场模型,另一个是相互倾销模型,这两个基本模型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根基。
1.第三国市场模型假设即假设在一个寡头行业中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两厂商在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Cournot)竞争,生产国没有消费。
2.相互倾销模型假设即假设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厂商(一个或多个)同时在本国和竞争对手国市场上销售他们的产品,两个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也就是说,垄断企业就国内、国外市场分别进行决策。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贸易壁垒来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谋求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受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即贸易干预能够增加国家福利。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局限
和
卿 K n
n a ll
的研究 象是打开 了 一个 大 黑箱
,
发现 战略性 的贸 易政 策效果 所依 赖 的条件是
非常 复杂 的 , 市 场的结 构 、 竞 争的方式 和政策
手段都 对政 策效 果有影 响 , 这样一 来 , 就对政
府 采取 正 确 的贸 易政策 的能 力提 出 了更 加苛
刻 的要求 。
府 的反 应也 纳人到模型 中加 以考 虑并建立 了
一 个 两 阶段 博弈模 型 。 这个 动态 博弈模 型中
的政 策后 果 就和 前 面 的情 况有 很 大 区别 。 在
Co 山m o t 模 型 中 , 对称 双 方 的 两 阶段 博弈 结 果
是两 国政 府 给各 自的企 业 提 供 相 同 的 补贴
. 外 国经 济理 论 动态 ·
战略性 贸 易 理 论 的发展与 局 限`
章元 陈钊 陆铭
战略 性 贸 易政 策研 究 是 产业 组 织 理论 和 国际贸易理 论 的交叉 领 域 近 , 20 年 来成 为 经济 学研究 中一个 新的 兴奋点 。 在全球经济 一体化 的今天 , 战 略性 贸 易政 策研究 又 挑 起 了经 济学 中 自由 贸 易和 保 护 贸 易 的 经 典 争 论 。 在本文 中 , 我们首 先综 述 了战 略性 贸 易 理论 的既有 研究 成 果 , 进 而认 为 应 该运 用 动 态 的战略方 法对 战略性 贸易政策 进行研究 。
配 额也 会产生 效 果 一边 际成 本 曲线将 和 边 际
收益 曲线有 两个 交点 , 即有 两 个 实现 局 部 利
润最 大化 的产出水 平 。 若将 进 口 关 税 和进 口
配 额 的效果 相 比较 , 就 可 以 得 出 一 个 著名 的
战略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战略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1)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的论点。
布朗德—斯潘塞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的,因而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佳选择。
但现实中,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市场结构是以寡头垄断为特征的。
在此情况下,厂商产品初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政府通过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进行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减税,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使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未来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
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的论点,建立了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框架。
(2)克鲁格曼的“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论点。
克鲁格曼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
因为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超过其竞争对手的的规模经济优势。
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其结果增强了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最终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一个受到保护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国国内封闭的市场扩大生产,获取静态规模效益,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通过销售经验的积累使销售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同时,通过差异价格的采用,在国外市场借助于倾销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在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进口保护也能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这里规模经济表现为生产的边际成本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增加而趋于下降,而本国厂商一旦在边际生产成本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便可以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3)“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
所谓外部经济效应在这里是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产业产生的有利影响。
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往往具有这种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
“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认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由于知识的无偿占有而导致的潜在市场失灵。
也就是说一些产业的企业所生产的知识被其他企业无偿占用,但实际上这种知识生产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并不对该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偏离。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产业政策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利润转移论”。
“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或扶植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等“战略性”作用。
它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2.外部经济理论。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二、战略性贸易实施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两类条件:一类是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可称为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被扶持的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被扶持的产业的生产要素要丰富易得,至少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等。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政府掌握完备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经问世就招来了各方的支持与批评,并且随着它在美、日、韩及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的应用,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使我们能从正反两面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1)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世界总福利水平不会增加,因而被指责为以邻为壑战略。
国际贸易学第14讲 战略性贸易政策
(二)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
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是指政府以征收进口商品关税的形 式把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转移到国内,同时保护国 内相关产业的成长。 国际贸易对出口国利大还是对进口国利大? 自由贸易论者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国际贸 易是一种能够使贸易双方均受益的正和博弈 (Positive-sum game),不存在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 此消彼长的利益关系。 持保护贸易观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家们则认为, 国际贸易不会使双方平均受益,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博 弈(Zero-sum game),即一国的利得会导致另一国 的利失。尤其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
(二)对该理论的争议:
1、该理论所倡导的以邻为壑的保护性贸易政策 很容易引起竞争国的报复,如果报复的程序相近, 会把前者保护性贸易政策的作用抵消掉。 2、一国长期实施政府出口补贴、保护性高关税 等政策,与当代的自由贸易潮流不合拍,会受到 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的限制。 3、战略产业的选择问题:出现政府失灵 4、评估战略贸易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准:总经济 剩余,会高估政策利益。因为政策可能对收入分 配产生不良影响。
只要进口国政府实施的进口政策恰当,就能够逼迫国外垄 断企业放弃原先的以出让部分垄断利润为条件阻止进口国 企业进入的经营战略,接受与进口国企业共同生存、共同 发展的现实。 .
三、简评
(一)积极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比较客观地
描述并深入地分析了当今的国际贸易,提出了一些积极的、 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
假定飞机制造业中的规模效益相当大,以致于该产品的世界市场
只能容下一个获利的生产者,如果有第二个生产者进入该领域竞 争,将会由于规模效益的下降,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都处于亏 损状态。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为显著特征的产业而提出的, 其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之上, 其研究也普遍针对具有众多规模经济产业的发达国家。
而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及其应用方面, 国内外的文献并不多。
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产业集中度差, 规模经济难以有效展开。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就没有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各的市场都逐渐开放。
在完全的自由贸易并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下, 市场的开放必将会使一些产业受到来自于国外的强烈冲击。
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 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促进产业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对某些行业给予适当保护与支持。
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可以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 适当地进行政府干预,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与战略者角色, 以确保国内产业的茁壮成长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一, 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WTO 的有关条款, 以便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的不平衡导致垄断租金往往被发达国家获得, 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垄断租金的支付者。
因此, 发展中国家有理由要求适当的贸易保护, 使发达国家获得的垄断租金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WTO 的某些例外条款(如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在关税减让的问题上可以要求不对等减让) 以使自己有机会分享发达国家的垄断租金。
此外, 发展中国家也可适当地采用关税、配额、补贴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 如价格控制、相机的反倾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 甚至采取进口监管、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狭义贸易政策以外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标准的制定等来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 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性R&D(研究与开发)补贴、战略型出口 补贴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保护性出 口促进”战略三个方面。
三种政策理论都是在寡头垄断条件 下,通过出口补贴,或限制进口以促进出 口,以提高本国垄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出口国净福利,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
第七章 贸易保护理论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 15 讲 对战略性贸易 政策理论的评价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总结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特点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不足 第一,战略性产业难以合理选择; 第二,该政策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会招致剧烈的报复,引发贸易战; 第三,如果该市场可以自由进出,则
不会存在高额垄断利润,否则,很难自由 进出该市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四,政府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会产生“道德风险”,即企业过度依赖国 家,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竞争 力提升。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保护的 是寡头垄断。其利益分配也是以国家的财 力支持垄断利润的实现。所以,该理论是 服务于垄断资本利益的。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7-15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1.寡头垄断 2.政府干预 3.道德风险 4.贸易战
本讲关键词
本讲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 2.辩证分析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参考文献:[1]佟家栋.国际经济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2]刘小军.战略性贸易政策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7,(4).[3]张谦,吴一心.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J]1上海经济研究, 1998, (2).[4]谢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 (7).[5]胡昭玲.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适用性问题[J].经济评论,2002, (4).[6]刘旭涛.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正负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论文题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期刊之家网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形势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垄断利润;政府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润转移理论布兰德(J1Brander)和斯潘塞(B1Spencer)等学者构建了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国际贸易的商品是由不完全竞争产业——寡头竞争产业生产的,其重要特征是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这类产业出口,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从而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厂商向本国转移的。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1借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即战略进口论。
该论点认为,在进口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前提下,为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国外垄断厂商必须考虑将进口关税完全加到价格之上,从而让消费者或者自己承担一部分关税。
这往往会将价格定在仅可以阻止本国厂商进入的水平上,而该国征收关税就可以从国外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金。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行性的博弈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性的博弈分析2019-08-22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预来抽取和转移国外垄断企业的利润或租⾦来提⾼⾃⾝的福利⽔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经提出就引起⼴泛的争议,很多学者从实践⾓度对这⼀政策的可⾏性进⾏了分析(胡昭玲,2002),认为在贸易实践中使⽤战略性贸易政策存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但从理论可⾏性⾓度进⾏的分析并不多见。
本⽂通过建⽴⼀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的可⾏性。
⼀、战略出⼝政策和战略进⼝政策的博弈分析战略出⼝政策的主要观点是政府对寡占⾏业中的本国企业给予出⼝补贴,会使本国企业获得⼀种Stackelberg领导者地位,增加其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额。
出⼝补贴所带来的企业利润增加可能超过补贴额,从⽽使得本国的福利⽔平提⾼。
我们⽤⼀个例⼦来说明该观点,如表1所⽰,假定在⼀个寡头垄断⾏业中有两个潜在的⽣产者,⼀个本国⼚商,⼀个外国⼚商,⼆者的产品均在两个⽣产国以外的第三国市场上销售,这两国内部⽆消费。
括号前⾯的数字表⽰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括号⾥⾯的数字表⽰该国福利的变化,可以看作是该国政府的收益。
在没有政府⼲预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等同于该国福利的改善,因为超额利润可以看作是⼀种额外的收益,均衡的结果应该是两个⼚商都进⾏⽣产,各⾃获得5个单位的超额利润。
战略性出⼝政策认为本国或外国政府可以改变这⼀均衡结果。
假定本国政府可以给予本国的⼚商5个单位补贴,⽽外国政府不进⾏⼲预,如表2所⽰,均衡的结果是本国⼚商进⾏⽣产,外国⼚商不⽣产,由于本国政府的补贴,本国福利⽔平提⾼了19个单位(这⾥假定补贴导致的市场扭曲损失为1)。
但如果两国政府都可以选择⼲预或不⼲预,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扩展式博弈表⽰这⼀情形。
图1中S表⽰补贴,DS表⽰不补贴,P表⽰⽣产,D表⽰不⽣产。
第⼀层节点表⽰本国政府决策,补贴或不补贴;第⼆层节点表⽰本国政府决策后外国政府的反应决策;第三层节点表⽰政府决策后本国⼚商的反应,⽣产或不⽣产;第四层节点是外国⼚商的反应;第五层节点是均衡的结果。
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及其意义
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及其意义战略性贸易的理论及其意义经济竞争力是指生产经得起国际市场检验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本国国民享有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
经济竞争力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要保持和创造一国的经济竞争力,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日益突出。
国家直接指导产业活动的干预措施称为产业政策,指导对外贸易的干预措施则称为贸易政策。
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常常是互相分离的,由不同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和实施。
然而,如果贸易政策失误,可能使民族产业在外国商品和服务的冲击下遭受严重挫败,危害国内产业的发展,削弱本国的经济竞争力;片面强调发展民族产业,对民族产业的过多补贴等措施,也会影响本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进行。
由此看来,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在某些部分有重叠和交叉。
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重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问题。
由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主体(企业)把全球看作一个保证投入、加工、制造和销售最终产品的互相关联的整体。
因此需要把战略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看作是支持本国公司参与全球竞争的两大互相增强的支柱。
虽然经济全球化、贸易商品的高技术化和跨国公司经济作用的增强对当前政府的作为有所限制,但这些因素同时也为国家以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进行干预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理由。
一、产业政策理论产业政策是指鼓励特定产业的国内干预。
产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宏观经济政策例如税率、利率政策等,通常并不区分公司和产业类型。
产业政策的目标只是经济中的某些部门。
产业政策措施例如研究与开发补贴、减免税优惠、优惠贷款和信贷分配等,其目标是特定的公司和产业。
产业政策已有很长的历史。
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的民族主义者如李斯特和汉密尔顿在面对英国制造业的支配地位时寻求国家干预,以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与我们的问题有关的产业政策理论可以分为三类:技术传递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互有重叠,它们还是为产业政策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
1.技术传递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研究摘要:作为政府干预的重要理论之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先对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从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和欧盟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三个方面着重研究了欧盟采用的具体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措施,最后就其政策的实施效果就行了评价,指出其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欧盟;保护政策一、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简介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牟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也就是说,实施一定的贸易政策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
战略性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利润转移论是该理论的核心,它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中,国家从战略性的角度,积极运用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等手段,扶持本国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扩大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攫取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以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
该贸易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国外向本国转移利润。
而外部经济理论又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
技术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而不必为此付费,那么对于本国来说,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那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企业就不会得到其理想的预期收益,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不足。
收益性外部经济是指,厂商(或个人、社会)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而该厂商同样也可以不必为此付费。
对于本国来说,如果该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则政府可以通过保护的贸易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以帮助其发展,提高该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因素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特征在于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使本国企业获得竞争性优势。
但在是否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实施的问题上,政府部门有不同的考虑因素。
政府分类鼓励和统一鼓励的选择,对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产品特征(产品耐用程度、产品的需求弹性等)、成本差异、行业特征、产业集中度等都是近年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讨论的重点因素。
另外,也有学者从知识外溢、实验实证、委托—代理和FDI 等角度进行研究。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只选取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因素简要分析。
Nicolas(2000)曾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一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效果。
文章假定两个致力于吸引FDI 的国家进行博弈竞争,两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成本(工资)和对于中间投入品的关税保护水平不同。
如果一国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最大化本国的福利,而另一国则不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并不为本国出口提供激励)。
这样两国就在吸引FDI 上进行竞争。
结果表明,相对于高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拥有低工资成本的国家在其关税水平低时能够吸引的FDI 更少,而在其关税水平高时能够吸引更多的FDI。
如果两国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于低工资成本的国家来说,其进口保护政策能够起到出口鼓励政策的效果。
但是站在本国福利的角度来看,低工资成本的国家虽然能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吸引更多的FDI,但是其福利却是恶化的,尽管其出口能力增加了。
三、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作为一体化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贸易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内实施完全的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虽然欧盟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由于受国家众多、协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某些方面取得的保护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欧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一)欧盟的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1、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研究的是外国厂商和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情况下本国最优贸易政策的选择,即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利用关税从国外垄断厂商抽取垄断租金或向本国厂商转移利润的政策。
这一理论的一个关键前提假定是本国市场与国外市场是分割的,即垄断企业分别就本国与国外市场进行生产决策,这意味着本国与国外市场上的价格像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情形下一样,互为独立的变量。
不完全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价格超过其生产的边际成本,这样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进口国就向国外出口企业支付了垄断租金,因此关税可以用来从国外垄断厂商那里抽取租金。
换言之,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国外出口企业征收进口关税可以抵付部分垄断租金,从而有可能使本国的国民福利提高。
如图1所示,本国没有生产,产品完全由一个国外垄断厂商提供,只要其边际收益曲线MR比需求曲线D更陡峭,关税带来的进口价格上升(P2-P1)就会小于关税本身(MC2-MCl),本国的关税收入A就会大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B,国民福利就会提高。
当本国存在潜在竞争者时,外国企业的行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从而使本国利用关税来抽取垄断租金的政策变得更加有利。
此时国外垄断厂商为了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会有一个“目标价格”,一旦对其征收关税,为了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国外厂商不会将关税全部加在原来的价格上,其自身会吸收掉一部分关税,以把价格保持在“目标价格”之下。
而当关税的征收使得价格超越“目标价格”时,国内潜在的竞争者就会进入这个市场。
一旦本国与外国都存在不完全竞争的生产厂商时,本国通过实施关税来提高国民福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此时,不但可以通过关税来补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还可以将一部份国外厂商的垄断利润转移给国内厂商。
战略性进口关税模型与传统的最佳关税理论很有些相似之处,但二者有一点关键的不同,那就是最佳关税理论要求征收关税的国家必须是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和贸易条件的大国,而战略性进口政策的实施却没有这一要求,即使是一个小国也可以利用进口关税来改善国家福利,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税作为最早使用的贸易壁垒,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
作为欧盟这样的“大国”来说,通过实施适当的关税(最优关税)可以达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效果,同时有效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欧盟关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从1993年在欧盟内部开始实行商品、人员、服务、资本的四大自由流通,而对外则实行统一的关税。
欧盟根据进口品的经济敏感度制定不同的税率,从而有效对国内的某些产业形成保护。
例如,欧盟对等离子显示器的关税分类的不同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税率,对于这一新产品,即可以将其归类为电脑显示器,又可以归类为电视机,而欧盟对电脑显示器是免进口关税的,对电视机则要征收14%的进口税。
另外,为了有效加强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欧盟实施了所谓的“内加工”或者“关税延迟”的制度:欧盟常常不生产原材料和半制品,但又需要这些东西来从事产品的生产。
因此,原材料和半成品通常会享受低关税税率。
如果欧盟的制造商必须从非成员国进口原材料和零件以从事欧盟出口品的制造,那么,还可以使用临时性的或者永久性的关税延迟办法。
这样做可以使得欧盟的制造商和非欧盟成员国的加工企业一样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从而增强欧盟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这些年,欧盟经过多次关税谈判以后,目前名义平均关税已经从之前的40%降低到4%。
所以关税在欧盟的贸易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2、其他战略性贸易保护措施随着关税保护的不断减弱,欧盟通过种种非关税壁垒(NTBs)保护政策对内部市场进行了更加严密的保护,从而大大抵消了关税减让的利益减损。
除了技术壁垒保护、反倾销措施等以外,欧盟还强制运用政治力量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标,主要手段包括:市场准入战略,进口配额管理、自动出口限制等。
下面简单介绍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保护政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是欧盟实施最重要的一个非关税措施,已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手段,这给非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欧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约有10—20%是由技术障碍引起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壁垒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例已达到30%。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欧盟已发布了这类指令300多个,而在这些指令下,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技术标准达到10多万个。
欧盟规定,进口产品必须满足指令的要求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各成员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仅德国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有1.5万种。
这些技术法规涉及商品技术、环保、安全、卫生、包装等各个方面,名目繁多。
同时,欧盟凭借其在社会发展水平、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出的技术标准十分严格,有的甚至连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的一些产品都难以达到要求,一般发展中国家更是望尘莫及。
反倾销是欧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欧盟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次数在仅次于美国。
根据WTO的规定,征收反倾销税不被视为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反而被当作抵制不公平竞争的贸易救济手段。
但从欧盟反倾销的实践来看,已经背离了WTO的宗旨,而逐渐演变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盟确立起共同的对外经贸政策,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职权也集中到欧盟一级,任何一个或几个成员国提起的反倾销申诉只要在欧盟立案,影响便会波及整个欧盟,从而将反倾销调查从一国的保护演变为整个区域集团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有力工具。
(二)欧盟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为了增强欧盟成员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盟也对实施了一些战略性的出口贸易政策,这里主要谈谈欧盟的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政策:1、战略性出口补贴措施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总有使用研究与开发补贴或出口补贴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实力的动机。
战略性出口政策的观点可以通过1985年的Brander-Spencer模型非常容易得到解答,该模型与斯坦克尔博格非对称双头垄断结论极其相近。
在Brander-Spencer模型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以古诺方式进行竞争。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Brander-Spencer模型的均衡状态就是一个古诺(纳什)均衡解。
但是企业往往有偏离这一均衡的动机,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使对手相信它将比古诺均衡产量生产和出口的更多,它将获得更高的利润。
即当双头垄断中一个企业能以某种优势在行业居于支配地位,获得一种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的位置,取得对产量先行进行决策的主动性后,再由另一个企业(即斯坦克尔博格追随者)根据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的产量做出反应,那么处于斯坦克尔博格领导者地位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比在古诺均衡条件下更高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