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一、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必然收到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对服务贸易管制政策的广泛存在;(二)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三)服务生产率难以衡量;(四)服务的不稳定性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了特殊的要求;(五)服务贸易的成本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

如果沿用原有的研究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则难免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在对某部门的四种贸易提供模式都不充分了解情况下,简单的判断该服务部门存在净出口或净进口,进而认为该部门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由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或互补性。

第三,当服务由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来进行提供时,服务的交易是在位于同一国境内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之间进行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有必要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若干修正。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3.新张伯伦模型新张伯伦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的,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出自第五单元)

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出自第五单元)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管理学作业答题纸国际贸易作业02(5-8单元)答题纸学籍号:姓名:分数:学习中心: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次作业满分为100分。

请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对应题目下方的横线上。

题目1 [50 分]1、怎样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答: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假定更符合实际。

如果产业内贸易的利益能够长期存在,这说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在为其它厂商自由进入这一具有利益的行业将受到限制,因而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另外,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这实际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

这一理论还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这样的分析较为贴近现实。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它揭示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传统的赫-俄模型用于解释初级产品和标准化产品的合理性,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仍然是静态分析,但在政策建议上该理论赞同动态化的建议。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题目2 [50 分]2、WTO的产生、与GATT的主要区别?答:关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局限性,各缔约方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来协调、监督、执行乌拉圭回合的成果。

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并获得通过,经过加方政府代表签署,1992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它不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简单扩大,相反它完全代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具有以下完全不同的特征。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生效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临时实施的国际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投资措施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之中,比GATT仅涉及商品贸易的管辖范围更广泛。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评介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评介

易理论分析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 并提出如何制订相应的战略和政策 , 利用产业 内贸易来提高中国
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 改善中国对外 贸易的商品结构。 《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 重点研究 的是理论 , 在实 际分析 中,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并重。在探
讨每一个问题时 , 首先进行定性分析 , 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 结果是什么, 然后再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大 量的数据 、 模型和公式来证实定性分析的结果 , 定量分析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 的相互 吻合 , 进一步证明
维普资讯 财 贸研 究 Nhomakorabea2 0 . 06 6
《 业 内贸易理论研 究》 介 产 评
彭 江
(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 33 ) 300 中国是商品贸易大国,35年中 国有 形商品贸易总额居世界第 三位 , 20 1 但仍然 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
Lnat 模型 、acs r 型、 it S gt模型研究 了水 平型差异产 品的产业 内贸易 , acs r e Lnat 模 e Dx — tlz i ii 并利用 Ku— rg nn l 模型和 N o H cs e — hn e e — ekc r O l 模型 , h i 研究 了垂直型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了产业 内贸易效应和影响产业 内贸易 的因素。分析 了产业 内贸易 的静态利益、 产品革新对贸易利益 的影响 , 以及贸易政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同时 , 还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技术外 溢利益 、 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研究 了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成本和贸易成 本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 通过实 证研究 , 分析了创新、 企业家数量对产业 内贸易 的影响 , 企业家数 量、 国家规模 和经济福利的关系等。 第 四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 地区) 的产业 内贸易。通过 引用大量的数据 , 进行 了实证分析 , 着 重介绍了 O C E D成员国、 欧盟各国、 中东欧各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产业 内贸易 , 使人们对 世界 主要 国 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摘要在当今世界,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已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0%以上,研究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然而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已不足以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作出解释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研究这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吸收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之后,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的定性分析,并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思路。

因而本文的逻辑结构就是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为研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的外贸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从这一主线出发,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前提。

为了更清楚、更有条理地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利益来源,本论文首先是把产业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诞生背景做简单的交代。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即众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对知名学者提出的观点的学习和研究,为第三部分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是我们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认识和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的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文是一篇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论文,在理论分析中采用了定性描述的方法。

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当然,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有用武之地,所以论文的落脚点是如何利用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作好分析和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需求偏好;产品差异化ABSTRACTIn the world today, the shar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refore research on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become a newly heated topic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the origi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proposed by David Ricardo and 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by Heckscher Ohlin )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which requir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h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Against the above-mentioned background, this paper has mad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absorption of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pening the wa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This paper thus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Furthermore,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domestic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ra-industry theories.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logic arrangement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 study on the premis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o illustrate the causes and origin of profit more explicit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duction of some theo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which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by many scholars. The study on the views put forward by those well-known scholars paves the way for the third part in which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exhibi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some thoughts on China‟s existing situation.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this paper makes a full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ourse, theories assume to be reasonable when linked with practice 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means to make a delicate analysis and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expectation of facilitating the growth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Key words:Intra-industry Trade;Demand Preference;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目录摘要...............................................................................................ΙABSTRACT.. (II)一、产业内贸易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前提 (1)(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起源 (1)(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定义 (1)(三)重要的研究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 (2)(四)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2)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 (3)(一)完全相同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理论 (4)(三)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理论 (8)三、总结 (10)(一)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0)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成就和创新 (10)2、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 (11)(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11)参考文献 (13)附录 (14)一、产业内贸易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前提(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起源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产出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 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 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 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 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 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 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影响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如图所示,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后,H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将向右移,新的反映曲线与F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H国 厂商的产出与销售量扩大到qH1,而F国厂商的产 出与销售量减少到qF1。补贴后,H国厂商的利 润比之前增加了,但F国厂商的利润则下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H国厂商利润的增加是以 F国厂商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所以这也属于一 种“利润转移”或“抽取租金”的行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组合,即 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 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 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度。图中SCTP部分 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 者剩余,GH表示偏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 好在V1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 在S和T点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3、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 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计量与测度、政策应用等方面的 问题。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综述
01 理论 的发展历程
03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研究现状
0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的应用前景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次演示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了 未来的研究方向。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格鲁贝尔和劳埃德首先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产 品异质性、生产要素禀赋相似性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弗农和克鲁格 曼等经济学家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萨尔瓦多提 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提出了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 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则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2、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产业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跨 境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产品展示和交易;数字支付系统的 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创新化:未来产业内贸易将更加注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供应链创新等方面。创新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

则 ,现有 的产业 内贸易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 国的产业
内贸易 ,我们应 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 势理论 这 两个角度来分 析我 国的产 业 内贸易 。
二 .从新 贸易 理论 角 度看 我 国的 产业 内 贸易
新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
指数的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达国 家的产业内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一_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 的比较优势理论 两个视角
罗启发 邓仕燕
( 湘潭大学商 学院, 湖 南 湘潭 4 1 5 1 ) 10
摘 要 :二 战后 ,产业 内贸 易的 大量 发生 向传统 贸 易理 论提 出挑 战 ,产生 了产 业 内贸 易理论 。 然而 ,现 有的产 业 内贸易理论 并 不 能完全解释 我 国的产 业 内贸 易现 象。本 文从新 贸 易理论 和 传统 的比 较优 势理

业 间
业 内贸易
提供数据计算 。
贸 易 Xi( 完全 产业 间贸易 )
图 1 G L指 标 图 —
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 的二元特征决定了我国产业 内
贸易 的多层次性, 它不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 的产业 内贸易。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的对外 贸易仍然反映出比较优势原 我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在世界制成 品贸易 中,
产业内贸易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到 2 世纪 9 O O年代,产 业 内贸易占到 了世界 贸易的 6 % 0 ,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
的产业 间贸易成 为贸易利益 的主 要来源 。
贸易指标分 别为无机化学 9 ,能源 设备 9 ,电器机械 9 7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经济理论研究83万方数据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比 如,北京的中关村,浙江的纽扣城、电器 城、小商品市场等
外部规模经济
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 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 得的收益。[注:对企业是外在的,但对该行业则是内在 的。])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Y
C' 进口 D' 120 出 口 E' 出口
(3)对于规模经济论的评价
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 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际的各企业只生产 少数几种款式,企业可以在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 快捷的机器设备。该国家可以从他国进口其他款式和种类 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 水平上有更多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生产过程中 获益匪浅。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 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 济增长的标志,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 的标志。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主讲人 徐笑琦 材料收整 {金秀明 李惠宇 张骞文 徐文韬 刘方圆} 策案制作 {随经经 赵丽军} PPT制作 黄晓迪
Contents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引言与介绍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综述及评价

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综述及评价
不变, 同时,生产要素是规模报酬递减的:此时当出口增加
[ 稿 日期 ]0 6 0 - 9 收 20 - 6 1
因就是要素市场的特定性和工资的刚性 , 在此情况下, 贸易
自由化所带来的“ 代价” 表现为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和失业。因
[ 者 简 介】 福 重 (9 5 ) 男 , 北 廊坊 人 , 作 王 16 一 , 河 副教 授 , 济 学博 士 , 事 国 际贸 易研 究 。 经 从
【 中图 分 类 号】7 0 F l
【 献 标识 码 】 【 章 编 号]6 3 2 1 20 )6 0 5 — 3 文 A 文 17 — 9 X(0 6 0 — 16 0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日趋紧
时, 相当于国内对于进口 需求的下降。如果调整是完全自由 的, 那么经济很快就会达到新的均衡 , 某些部门的工资会相 对于出口部门的工资而下降, 一些工人也会由收缩的部门向
扩张的部门流动。
基于该模型,er 提出了调整成本的两个主要来源 : Na y
密Hale Waihona Puke 各国的贸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源在各个部门
之间相互流动, 重新配置。 与此同时, 人们也在思考贸易自由
化所带来的调整成本是否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当资源在产业内的流动而不是跨产业 时, 贸易的发展会带来较低的调整成本, 即所谓的“ 平滑调整
假说 ” 。
1 . 部门间劳动力的非完全替代性。 2 . 名义工资的刚性。
最早将贸易形态与调整成本(d s et o ) aj t n cs 联系在一 um t 起, 是在 2 世纪7 年代初由B ls(96 提出的。他指出 0 0 a s 16 ) aa

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

& 9’ 在运行机制上 "必须完善各种经营主体的利益结合机制 %对目前普 遍实行的合同契约 (股份合作 ( 利润返还 (资产入股等利益结合形式 " 要分 析比较实际结果 "总结经验 "引导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其规范化的原则是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 利益共享应按各个合作主体投入的生产要素及产品 的交易额来分配 )风险共担则应按各个主体得利的多少来分担 " 把各个合 作主体的责任 (利益 (风险三者相互联系起来 "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 合约形式予以界定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范 %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 "农 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 "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 % & :’ 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立法 " 解决其法律地位及运作规范问题 %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 位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 % 要制定 * 合作经济法+ 或 * 合作章程+ " 这将 从 内 部 和 外 部 两 方 面 来 规 范 农 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确 定 其 法 人 地 位 "使 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打交道有一个名分 " 名正才能言顺 " 规 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的 运 作 规 范 (行 为 规 范 "使 农 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进 行 农 业 产业化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 促进其健康发展 % & ;’ 提 高 认 识 " 加 强 政 府 在 宏 观 方 面 的 扶 持 政 策 " 减 少 政 府 行 政 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 .8667?C6:: & 9667’ 6A?#$%&’#%

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评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还在突破发展中,尚未成熟。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给予介绍与评论,以促进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类型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在《产业内贸易》(1975)一书中首先把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即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二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也称双向贸易(two-waytrade),是产业间贸易的相对概念。

产业内贸易,从统计上说,是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等。

同质产品,指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指只存在质量差异的产品,例如除了羊毛质量外,其他均相同的羊毛外套。

水平差异产品,指质量相同但其(真实的或假设的)特征存在差异的产品,如用质量相同但其剪裁与颜色却不同的羊毛制成的羊毛衫。

从理论上讲,产业内贸易或是指有类似要素投入的产品贸易(如焦油与汽油,圆钢与钢板),或是指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木家具与金属家具,天然纱与人造纱),或是指既有类似要素投入又有消费替代性的产品贸易(如汽车和香烟)。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两个共同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

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国家1进口A商品,出口B商品,同时国家2进口B商品,出口A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商品,即传统理论只考虑产业间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日本在向美国出口丰田轿车的同时又从美国进口福特轿车),且贸易额大大增加。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指标

产业内贸易指标
(a)产业内贸易前的静态利益 (b)产业内贸易后的静态利益
C
A国
B国
P
G

H
YS
V1 V2 T
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
X YS
bc a ki
f
V1 Z V T V2 W X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贸易之前一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获 得情况。假设有一种产品具有X和Y两种属性,这 两种属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同属于这种产品的无数 差异产品。图中横坐标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种组合, V1就是一种组合,而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横坐标上 的任何一种组合,假设每一种组合都有其固定的生 产成本,单位产品的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一个厂商不会去生产所有组合,这就意味着 有些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所偏好的商品。
当两国进行贸易后,两国消费者都能得到更接近 其偏好的产品。具体来说,A国偏好在VT的可在B国 购买V2种组合的商品,V2比V1更接近其偏好;
而B国偏好在ZV之间的消费者可以在A国购买V1种 组合的商品,V1比V2更接近其偏好。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 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 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 度。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 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 的是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 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的发展;

中国煤炭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评价

中国煤炭行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评价
波 动 比 较 大 , 有 明 显 趋 势 。因此 得 出结 论 是 , 静 态 没 从 其 中 , L 和 G h 别 代 表 垂 直 和 水 平 产 业 内 贸 G L分 易 指 数 , 和 % 分 别 代 表 被 判 定 为 垂 直 产 业 内 贸 易
角度来 看 . 9年 的产 业 内 贸易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平 近 从 均 数来 看 ,2 、2 3 1 3 2两 项 目的指 数 相 对 较 高 , 然 我 虽
03 2 64 O9 5 0 61 9 3 07 0 98 O.O8 1 04 91 0
0 00 24 0. 1 00 0 00 7 04 0. 03 00 OOO 13 0. 03 00 2 0 0 26 O0 00 , 001 9 9 O 0 0 O01 0 27 O. o2 0 0 01 0 9 0. 07 O0 0. 00 00 79
垂直 和水平 产业 内贸易 的判断 条件如下: 1 一
2 /
≤1 +
() 8
按 照 ST 3标 准对 煤炭行 业进 行 细分 . 以下 数 IC 见
据表 :
表 2 煤炭 行 业子 产 业 GL和 MI I 数 T指
年 份
GL 20 00 20 01 20 02 20 3 0 00 8 . 89 0O 6 . 63 02 6 29 02 5 . 33 0. 89 9 96 0 0. 6 27
易 水 平 的 同 方 向变 动 唯一 例 外 发 生 在 2 0 、0 7这 062 0 两 个 阶段 .这 两 年 边 际 产 业 内 贸 易 呈 急 剧 下 降 状 态 .
这 里 所 指 的 产 业 内 贸 易 是 差 异 产 品 的 产 业 内 贸
而产业 间贸易 却在 比较 高 的水平 ,其 原 因是 因为 : 这 两年子产 品 3 1 向是 我 国出 口的重要 产 品 . 总 值 2 一 其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

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

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

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

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

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

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综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生。

按照传统的理论,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进行分工,而国际贸易就是根据各国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的结果。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现实是,大量的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同类产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在同一产业内部出现了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这些新的现象是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

于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 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H.G.Grubel)、劳埃德(P.J.Loyd)等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75年出版了《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

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只有按照比较优
势分工,生产出口本国具有优势成本的产 品,才会有贸易利益。但是忽视了经济增 长、结构调整等动态变化的因素。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采取有利于本国的产业政策。
通过国家支持和扶持,使得部分企业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或者在某个行业形 成外部规模优势。
飞?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占 比重更高,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比重较低。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因技术水平差距,大多是传统的产业间贸 易。但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该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2.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本讲关键词
1. 发展战略 2.进口替代 3.出口导向 4.产业内贸易
本讲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历史动态分析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本讲思考问题:
➢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 义?
➢ 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 ➢ 什么是出口导向战略? ➢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经济腾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获取国际竞 争的规模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内贸易,以 寻求更多的贸易利益。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3.发展战略与贸易模式的选择 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的演
变,从实践上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意 义。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有三种模式: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工,又存在水平型分工。既有比较成本优 势,又有规模经济优势。
因此,国际贸易的模式,既有传统的 产业间贸易模式,又有现代的产业内贸易 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是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推进和发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近,外 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相对发达,相 互之间以水平型分工为主。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 8 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第 8 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1.对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2.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3.发展战略与贸易模式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1.对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现实的国际劳动分工既存在垂直型分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4-8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价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贸 易模式的选择演变如下:
在发展初期,只能采取初级产品出口 战略,获取比较优势利益。
发展到一定程度,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自己生产原来需要进口的制成品。
发展到更高阶段,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生产国际市场需求规模较大的产品。从而 过渡到产业内贸易为主的阶段,最终达到 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