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之产业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 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最低为0,不会出现负数。
2021/4/9
7
1993年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行 无机
有机 药品
业 化工 能源 电气 化工 及医 产品 设备 设备 产品 疗设

办公 通信 运输 钢 设备 器材 机械 铁
服 装
T 0.99 0.97 0.96 0.91 0.86 0.81 0.69 0.65 0.43 0.27
2021/4/9
18
一般而言,大规模的经济效果只有在全部 企业投资中不变成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 其效果才比较明显。
所以规模经济多出现于重化工业,或资本 密集型产业。
2021/4/9
19
(二)差异产品与不完全竞争
一般而言,规模化生产是达到垄断或获 得某种对市场定价的控制权的一种办法。
生产差异产品则是获得某种价格控制权的 另一种选择。
2021/4/9
14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要素投 入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 产出量或收益的比例。
这种来自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收益增加,被 称为规模经济。
2021/4/9
15
C
2000 1800 1500
O
2021/4/9
10 11 12 规模经济图示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分类: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同质产品: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
区位不同;制造时间不同。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同
质的服务进行国际贸易
2021/4/9
4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定义: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 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 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 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 2.
3. 4.
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 低 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 济 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 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 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 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 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 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 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 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 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5.1.4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1. 2.
3. 4.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5.2.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 效果的评价。 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 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 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 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 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 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 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 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20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3、新经济地理理论 ⑴引入“冰山运输成本” (iceberg cost) ⑵贸易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但劳动力却可 以自由迁移到福利更高的地方。 ⑶企业更乐意选址于规模大的区域。 ⑷由于劳动力可以移动,某个地方的积聚就 会扩大。
六、新新贸易理论

二、H-O-S定理





4、均等化推论 ⑴开始:A国资本丰裕,劳动力缺乏 B国劳动力丰裕,资本缺乏 A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⑵自由贸易: A国对资本需求增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 B国对劳动力需求增多,对资本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价格下降。
三、Leontief反论



2、具体验证过程 ⑴ 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官方统计资料, 将美国200个不同的行业归并为50个生产部门, 发现其中38个生产部门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交 换。 ⑵对价值为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 代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 的数量进行精心计算。 ⑶其后有用同样办法对1951年数据进行计算
②社会分工从产品层面发展到要素层面。 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等 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 ①二者均建立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优势基础 上。 ②无法解释建立在要素优势的基础上的产 品贸易。 ⑷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既不否认比较优势的精 髓,又能解释新现象。
一、H-O 定理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2、Krugman的发展 ⑴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间技术或要素禀 赋差异的必然结果。 ⑵国际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市场和促进规模 经济的一个途径。 ⑶贸易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积聚的作用 相似。 ⑷相当一部分贸易由规模报酬递增引起,而 不是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

产业内贸易理论读书笔记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区别于李嘉图、俄林等所建立的以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由“国际产品异质性”、“需求偏好相似”、“规模经济优势”三个原理作为支柱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产品异质性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习惯的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需求偏好相似使厂商有利于克服由于社会政治制度、政策、文化不同而造成的市场隔离,便于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规模经济优势能让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有条件占领国外市场而获利,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产业内贸易理论指出,各国间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只是贸易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已,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同样也可以进行贸易的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现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国际经贸理论的重要发展。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1.产业内贸易理论修正了传统理论中不符合实际的假设条件首先,传统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没有规模报酬的递增;产业内贸易理论则从现实世界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形出发,论证了在不完全竞争下,只要市场规模能(随贸易)扩大,规模收益就能保持递增。

其次,传统理论假设产品同质,因而实际上只会有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则引用差异产品概念,一方面由此说明规模经济下,各国获得贸易利益的机会,同时也说明了现实国际贸易,尤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问题传统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均主要是从贸易发生因素中供给方面进行考察。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需求方面入手,有效地解释了目前发达国家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60%以上,且发达国家间贸易多为产业内贸易的事实。

收入偏好理论还指出,即使不同地域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产函数一样,由于需求偏好的区际差异也可引致互利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轿车产量
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 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 如此。
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 模而使成本下降。
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 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 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 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 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 是同一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 进口额;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中国1997-2001年的19产97业内1贸99易8 状况1999 2000 2001 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 0.391 0.389 0.404 0.412 0.411 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法) 0.404 0.409 0.428 0.446 0.425
1987 51.4 22.2 65.5 72.3 68.8 55.3 55.7 64.0 66.7 56.4 57.5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间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理论
假设前提: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

主要内容:
①产业内贸易定义: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提出来的。

②产业内贸易特征:同类产品而非产业间非同类产品交换;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类产品相互进出口;贸易产品具有多样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其贸易商品消费上互相替代,生产中需要相似要素投入
③产业内贸易起因:同类产品也存在异质性,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企业规模经济存在差别,促进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产业内分工,经济水平接近重叠需求越多,经济水平越高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越大产业分工越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
• 1、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从生产方面来看的。由于
进行国际贸易的各国企业通常不是处于纯粹竞争的条件下, 而是处于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使各国的产品存在着诸 多的差异。比如录像机,各国生产的录像机在功能、外型、 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生产汽车。
• 2、消费结构的相似性。这是用林德的偏好相似理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 :
•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 (2)生产区位不同; • (3)制造时间不同。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
•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 2.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
一个国家对人力的总投资等于政府、企业和
个人对教育的实际支出加上个人为受教育而
放弃的收入。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一定
是那些重视教育投资的国家。
.
(四)其他要素论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 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 就比较大。
•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 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 ,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 业内贸易的比重较大。
•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 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 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 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 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 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同国家需求偏好的相 似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引起了产业内贸 易的大量发生。
• 3、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效益,是指企业进 行大规模的生产使产品成本降低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该理论认为,企业将销售市场 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大大提高同类产 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 3.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 4.跨国企业的避税贸易 • 5. 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 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 差异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 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 的产品
• 水平差异产品: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 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 品
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发展专 业化生产,使建立在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基 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 跨国公司的产业外移
四、新要素理论
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迷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学 者冲破了赫—俄理论的三要素论,试图从更广的范 围里探寻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要素,这就形成了新 要素理论。新要素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九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的各国 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理论。
(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
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比如初级产品与工业 制成品的交换。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
• 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 展中国家则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 其中心论点是把资本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物质资本或称有形资本,如厂房、 设备、原材料等;
• 第二种是人力资本或称无形资本,表现为 职工的文化素质、劳动熟练程度、管理才能 等。
• 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对人力投资的程度。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
• 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 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 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 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 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 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 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 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 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

• 这种理论是由基辛等人提出的。基辛把熟练劳动和 简单劳动分开,作为单独的生产要素提出来。他在谈 论熟练劳动问题时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论点:
• (1)熟练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熟练是 不能够轻易和迅速地达到的。
• (2)熟练对于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 成长同贸易又有密切关系。
• (3)初级产品的贸易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 素则取决于劳动力的熟练程度。
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 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何谓同类商品:一是消费替代,二是投入相似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 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 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 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 易分为
(一)研究与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是否有竞 争力,与该国投入该类商品生产中的“研究与发展” 这种新生产要素的多少密切相关。研究与发展要素是 指在研究、设计、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项目中的投资。 比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 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就业人员的比例等。 .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



项目

8
各种制成品


85
鞋类

851


• 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 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

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 其中X和M 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 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的取值范围为0到1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 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 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