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七种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七种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疾病, 误诊

医疗上的失误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36%的病人投诉与误诊有关。

专家总结出以下最容易误诊的7种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有疲劳、情绪低落、体重增加、挫败感、皮肤干燥、肌肉疼痛、眼肿等。常误诊为抑郁症或女性绝经。检查包括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素T4水平检查。

女性心绞痛/心脏病症状有胸口痛、恶心、焦虑或眩晕、气喘吁吁,随体力活动间歇出现。常误诊为消化不良、贫血或睡眠不足。检查包括量血压、查血脂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一用力就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且伴有慢性咳嗽。常误诊为哮喘。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共同点是呼吸困难,但哮喘的特点是今天有明天

无。测肺活量是必需的检查。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有痛经、经血量大或月经不规则、性爱中或性爱后疼痛、不孕、大小便疼痛。70%的患者会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痛经,甚至“心理疼痛”。检查包括妇科

检查、超声或验血。必要时接受腹腔镜检查。

麸质过敏症又称“乳糜泻”。症状有莫名的体重减轻/增加、腹痛、腹泻、胃痛、烧心,有的伴有反复口腔溃疡或疱疹样皮炎。常误诊为贫血或肠易激综合征。确诊依靠查血中抗

体。

帕金森病症状有肩膀僵硬、动作缓慢,70%的患者伴有颤抖、姿势失常(身体过分前倾)、步伐变小。常误诊为肩周炎、原发性震颤。核磁共振成像或核素扫描是必要的检查。

心律不齐80%的患者无症状,20%有昏厥、呼吸困难、锻炼后胸痛、心悸等。常误诊

为癫痫、哮喘。确诊依靠心电图检查。

白血病误诊的启示

白血病误诊的启示 白血病被称为血癌,中国老百姓第一次了解这种疾病大概是日本电视剧连续剧的《血疑》,少女大岛幸子的遭遇打动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心。然而,更不幸的是,几十年后,白血病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据都市时报报道,44岁的周女士出现感冒症状到安宁市人民医院就诊,因为出现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该院急诊科确诊周女士为“扁桃体炎”等病症并让其住院治疗。但第二天,周女士病情突然加重不治身亡。家属委托鉴定机构对医院医疗行为进行鉴定,才得知周女士的死因为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系统发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到目前医学界还不完全清楚,普遍的观点是:病毒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放射线侵入、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是致病的辅助因子,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助于白血病的发病。 一、白血病发病人数 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白血病自然发病率约为3/10万,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儿童,并以2~7岁儿童居多。据卫生部门统计,我

国儿童白血病每年新患病人数约为16000至20000例,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二、白血病患者存活率 病程超过半年者,经过适当治疗其生存期一般为 39到47个月,5年生存率在25%—50%。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生存10—20年。 三、白血病发病人群特征 1.年龄特征 (1)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资料统计,白血病患者中约50%年龄在35岁以下,白血病的患病年龄有着明显的年轻化倾向,所以在白血病这个不幸的群体中更多见的是活泼可爱的儿童、聪明伶俐的小学生、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或事业正处日中天的青壮年人。 患白血病的儿童,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与前些年相比,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白血病的患儿越来越多。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白血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所有年龄组急性白血病总数的35%,以2-5岁最多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70%-85%,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七种异常走路姿势预示重病

七种异常走路姿势预示重病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

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足跟步态 迈步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为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态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病症。 画圈步态 走动时表现为患腿膝强直僵硬,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钩。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

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进一步。由于此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拖腿性跛行 行走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此外,临床中常见的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型颈椎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病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势,这是因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异常步态说明

异常步态 一.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偏瘫步态 偏瘫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由于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太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又称画圈步态。 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 使患侧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的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活动。 2.膝过伸型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 缩或者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 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果摆动相开始时患腿髋关节即屈曲。同时由于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未被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背屈,因而足跟不能着地,患腿在支撑相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瘸拐型。 4.划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 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抬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

1.马蹄内翻足马蹄样足下垂足内翻,足前部内收跖屈,通常足下垂合并跟腱挛缩,而 足前部跖屈且常合并有跖筋膜挛缩和高弓足畸形,行走时,比目鱼肌、腓肠肌或胫骨后肌的不协调运动,使摆动相出现踝过度跖屈,因为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表现为支撑相多用足尖或足外侧缘着地,甚至用足背外侧着地行走。 2.蹲位步态由于腘绳肌痉挛,或髋屈肌痉挛、跖屈肌无力、跟腱痉挛等原因,使 得患者支撑相髋内收和内旋,膝关节过度屈曲,同时足呈马蹄形,足趾外展;在摆动相中期屈膝减少、末期缺乏伸膝。 3.剪刀步态脑瘫患者由于髋内收肌张力过高,双膝内侧呈并拢状,行走时,双足 尖点地,交叉前行,呈剪刀状。 4.舞蹈步态为双下肢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多见于四肢肌张力均 增高的脑瘫患者,支撑相足内翻,踝缺乏背屈,足尖着地,身体不能保持平衡。摆动相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困难。行走时,上肢屈曲,不协调抖动,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 二.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臀大肌步态 臀下神经损伤时,导致臀大肌无力,髋关节伸和外旋受限。行走时,由于臀大肌无力,表现为挺胸、凸腹,躯干后仰,过度伸髋,膝绷直或微屈,重力线落在髋后。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前后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足跟步态 迈步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为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态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病症。 画圈步态

走动时表现为患腿膝强直僵硬,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钩。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进一步。由于此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拖腿性跛行 行走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此外,临床中常见的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型颈椎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病患。 本文导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势,这是因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骨骼长度、骨骼密度、视觉灵敏性、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体重、肌肉或骨骼受损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细微的差异。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脚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 训练步态六法 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对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退变是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健美优雅的步态。有的人穿高跟鞋走碎步,有的人挥动双肩走正步,还有的隔很远的距离就能听见他(她)的脚步声。从专业角度看,穿高跟鞋走路,脚的姿势不自然,必须使机体消耗更多的能量,以保持平衡,因此容易疲劳。如果鞋太紧,每走一步,脚就会感到痛,这也会影响正确的步态。因此,应该少穿高跟鞋,多穿中跟或平跟鞋,这样既省力又有弹性。要矫正不良步态应尽量少坐车,每天坚持步行。走路时,需保持昂首挺胸、肘部稍屈的姿势。 专家总结出一套训练步态的方法,效果很好,读者不妨试一试: 1.用脚尖走路,腿伸直、双手叉腰、胳膊向后、挺胸抬头,每天10分钟。 2.慢走3分钟,注意全脚着地,屈膝。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误诊2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误诊2例【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误诊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以胸腔积液首发起病者罕见。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2例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男性,8岁。因“右侧胸痛,气促10天,咳嗽1周。”入院。院外胸片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经“氟氧头孢”抗感染,胸腔置管闭式引流1周,症状有所好转。胸水化验提示为结核性。转入结核科。入院诊断:右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结核?入院查体:T 37.2℃,P 90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全身未见出血点,双侧颈部可触及多颗米粒大小淋巴结。右侧胸部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减弱,呼吸音低;心率90次/分,律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 19.8×109/L,N 52.08%,L 44.35%,Hb 135g/L,Plt 240×109/L;血沉23mm/h;胸水WBC 2250×106/L,N 99%,L 1%;RBC 5150×106 /L,总蛋白36.2g/L, LDH 482U/L,ADA 92.6U/L(0~24U/L),肿瘤标记物(),结核抗体()。B超示脾脏略厚,双侧胸腔积液。PPD试验(-),血清结核抗体(-)。诊断:双侧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给予“HRZ”三联抗结核治疗。治疗1周后出现腹痛、腹泻,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5℃

上下。查体:腹平坦,触诊较韧,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血常规WBC 10.1×109/L,N 50 %,L 48%,Hb 100g/L,Plt 106×109/L,大便培养()。腹部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少量腹腔积液。予以“阿洛西林”抗感染治疗1周,症状好转。在连续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38℃之间,并伴有颜面部浮肿,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刺激性干咳。查体:贫血貌,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局部融合成团,边界模糊,有轻触痛,伴有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侧胸廓膨隆,浅表静脉扩张,右侧胸部叩浊,呼吸音低,心率120次/分,律齐,可闻及奔马律。血常规示WBC 18.7×109/L,N 17%,L 77%,幼稚细胞1%,Hb 53g/L,Plt 73×109/L。胸部增强CT扫描示: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右侧胸腔积液。骨髓穿刺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转入血液科行VDLP化疗,1个疗程后胸水和淋巴结明显缩小。 例2,男性,10岁。因“胸闷、干咳10天”入院。院外B超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腔积液。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淋巴结核”。转入我科。入院查体:T 37.2℃,P 90次/分,R 22次/分,BP 95/60mmHg,两侧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区可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质韧,光滑,轻压触痛,活动可,左侧胸部叩浊,呼吸音低,两肺未及干湿啰音;HR 90次/分,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辅检:WBC 2.3×109/L,N 27.34%L 52.74%,Hb 101g/L,Plt 774×109/L, 血沉35mm/h,肝肾功能正常,

异常步态分类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如下: (1)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盆,也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3)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 gait):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跨阈或垂足步态(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胫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摆动期髋及膝屈曲度代偿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减痛步态(antalgic gait):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6)帕金森步态(Parkinson gait):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7)偏瘫步态(hemiplegic galt):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8)剪刀步态(scissors’gait):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9)痉挛性截瘫步态(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走路时的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来源:人民网编辑: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2014-01-20 查看103数评论0次 关键词:间歇性跛行, 遗传性共济失调, 腿膝, 疾病, 多发性神经炎, 望诊, 养生,髋关节, 脊髓型颈椎病, 腰椎管狭窄症,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腰椎管狭窄症,鸭步, 摘要: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

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原标题:养生警惕: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七种异常走路姿势预示重病

七种异常走路姿势预示重病 警惕:七种异常走路姿势预示重病(东方IC供图)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七种异常步态需警惕 间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高抬腿步态 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摇摆步态

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足跟步态 迈步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为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态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病症。 画圈步态 走动时表现为患腿膝强直僵硬,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钩。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进一步。由于此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拖腿性跛行 行走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保护性跛行 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此外,临床中常见的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型颈椎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病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势,这是因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骨骼长度、骨骼密度、视觉灵敏性、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体重、肌肉或骨骼受损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细微的差异。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脚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 训练步态六法 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对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退变是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健美优雅的步态。有的人穿高跟鞋走碎步,有的人挥动双肩走正步,还有的隔很远的距离就能听见他(她)的脚步声。从专业角度看,穿高跟鞋走路,脚的姿势不自然,必须使机体消耗更多的能量,以保持平衡,因此容易疲劳。如果鞋太紧,每走一步,脚就会感到痛,这也会影响正确的步态。因此,应该少穿高跟鞋,多穿中跟或平跟鞋,这样既省力又有弹性。要矫正不良步态应尽量少坐车,每天坚持步行。走路时,需保持昂首挺胸、肘部稍屈的姿势。

异常步态原因

异常步态的原因与表现 一、异常步态的原因 造成步态偏离正常模式的原因众多,可以是肌肉骨骼和周围神经系统疾患,也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包括: 1.关节活动受限(包括挛缩)。 2.活动或承重时疼痛。 3.肌肉软弱或无力。 4.感觉障碍。 5.协调运动丧失。 6.截肢后。 二、常见的异常步态 (一)短腿步态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髋膝过度屈曲与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站立时腰椎常过伸,骨盆前倾,行走时步幅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者,如挛缩小于30‘,仅在快速行走时才呈现异常步态;如超过30’,则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现与下肢缩短相同。 膝关节伸直挛缩者,由于患侧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须髋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 踝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且摆动时膝髋过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现跨槛步态。 (三)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 行走时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四)疼痛步态 腰部疼痛时,躯干前屈,步幅变小,步行速度慢,躯干僵硬,可侧屈。 髋关节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相,延长对侧支撑相,躯干侧方移动度增大,患侧呈外展屈曲位,步幅缩短,故又称短促步。 膝关节疼痛时,膝关节屈曲,足趾着地。 (五)偏瘫步态 1.足下垂、内翻步态足下垂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所造成。先是足尖着地,然后全足底着地。内翻下垂足在足跟着地阶段是足尖和足的外侧先着地,进而全足底着地。它有稳定性差、推进力量弱、摆动期足尖拖地易跌倒等特点。 2.膝反张步态膝伸展弱,为防止出现折膝,膝关节保持在膝伸展位。当足下垂时骨盆后倾,躯干前屈,也引起膝伸展位。膝反张步态患者长距离行走会导致关节疼痛。 3.划圈步态足下垂时,为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常使患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向前摆动腿。4.剪刀步态髋关节内收肌群痉挛时摆动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六)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相用增加髋、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槛步。 小腿三头肌无力时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速度减慢。 股四头肌无力时,患肢支撑相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