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地理产业转移-精选文档

2019高考地理产业转移-精选文档

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
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 济的全球化步伐。(任答两点即可)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
位,增加产品附加值。任答两点即可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同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自1985年至2019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D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纠错分析:(1)读本题图中的左图可知1986~2019年间①线
代表的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表现出产业重心向西转
移的特点,②线代表的产业,产业重心表现出向东转移的 特点,③线代表的产业重心东西振荡,但总体变化不大。 结合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方向。综合判断①线代表第二产业, ②线代表第三产业,③线代表第一产业。
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廉价的 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大 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时间 转移方向 转移产业 转移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第二次产业转移 20世纪90年代 由珠江三角洲向邻近地区转移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部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哉协调发展
第2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其背后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推动。

1.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采取了一些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2. 劳动力成本。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出现了转移的趋势。

此外,在全球经济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明显下降,吸引了一些中国企业的转移。

3. 环境因素。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严重问题,因而也加速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中国的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看,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 促进地区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升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一些行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些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税收等各方面的成本优势确实很大。

企业通过转移产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成本优势和效益提升。

3. 加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本身的行为,也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趋势。

中国企业为了抢占国际竞争的先发优势,及时转移产业基地,完成国际化布局,提高产品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三、展望未来中国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会更为深刻。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靳卫东;王林杉;徐银良【摘要】Many empiric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re has not been a large-scal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heory and the expectation of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y . In order to discriminate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we will use a single index to measur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ing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heory is not completely applicable to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based on part of the experience fact about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we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which also shows that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y can retain some similar reform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butit is essential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region. At presen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t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intensive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ies, which is lack of sufficient experience to prove.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ubstantial results.%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至今都没有发生大规模产业转移,这与传统产业理论分析和产业转移政策预期形成了巨大反差。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二 、产 业 转 移 推 动 区域 协 调 发 展 的 诱 因 分 析
随着 国家 中西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实施 ,尤 其 是 中央新 疆 工作 座谈 会 召开 以后 ,中西 部进 一 步加快 开 放 .基础设 施条件 L趋完 善 ,承接东部 和境外 产业转 移的能 力增强 。在 国家宏 观调控 的大趋 势下 ,东部 t
2本文采用ces法偏离一份额法等数学模型和方法从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产业争能力和集聚效应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了产业转移的具体门类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参考文献11akamatsuk1961
作者简介
赵峰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经 济 学 院教 授 ;姜 德 波 , 南京 审计 学 院教 授 ( 苏 南 京 ,2 】 1 ) 江 l85
62较 少能将 产业转 移 与我 国区域协 调发 展的实 际 联 系起 来 。研 究长 三角地 区的产业 转移为N i “ T 十二五 ”时期 国家 区域 协调 发展规 划 、产业发 展计划 提 供 理论 支撑 。 “ 十二 五”时期 长三 角地 区产 业转移 有加速 的趋势 ,科学 预测 和把握 这个趋 势 ,在产业 政 策 、区域协调 发展 政策方 面进行调 整和变革 ,进 而推动东 中西部 的协调 发展 ,是 理论 界的重要 任务 。
发 展 现 状 的 评 价 , 总 结 出 引起 这 个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的诱 导 因素 ;并 结 合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理 论 和 边 际 产 业 扩 张 理
论 .在 确 定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梯 度 高 于 国 内其 他 地 区 的前 提 下 ,分 别从 产 业 的 生命 周 期 、产 业 的 竞 争 能 力和 产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劳动力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共同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为企业提供销售收入,收入减去支出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不断地变化区位来寻找“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区位。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此外,还有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

一、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因素特点如下:劳动力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性很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产业转移或企业迁移受诸多因素影响,成本只是其中之一。

即便从成本角度而言,企业成本又包括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中,除劳动力成本外,还有水、电、资源、土地等诸多成本。

因此,劳动力价格上涨并不是影响产业转移或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甚至有可能不是主要因素。

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不仅要分产业来看,还要看该企业在产业中的层次与状况。

如深圳富士康,它处于信息产业中的加工装配环节,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会很大;即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企业也不会仅因为劳动力价格而进行迁移。

2005年开始对广东东莞的一项跟踪调研显示,除了劳动力成本,企业还很看重迁移中的沉没成本。

比如一个企业在东莞经营了10年,人脉、渠道等各环节经营得很顺畅。

经营这些网络资源付出的成本,无法随企业转移,到了新的地方还要重新建立。

当一个企业算账,发现迁移成本比劳动力成本上涨还要大,便不会转移;此外,产业转移,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转移,还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影响。

例如东莞的高埗镇,全世界1/5的NIKE鞋都在此生产。

随着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这些产能是否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是当地企业说了算,要看NIKE公司的订单怎么下。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业 的转 移 ; 另 一方 面 , 产业 转 移 同时又 促 进 了各 个 地 区 的产 业

方面, 中西部 地 区的 优势 存 在 于未 被 充分 利 用 的原材 料
升 级优 化 。 在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背景 下, 我 国地 区间产 业 结 构 的 和 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发展 资源密集 型产业 符合该地 区的
促进本地 区经济增长 。 在这种条件下, 产业结 构优化和升级的 径 , 而这种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完成 一般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 , 因此产业转移 与产业结 产 业转移 既使 东部发达 地 区的产业 摆脱 了本 地资源 约 构 的优化 和升级又具有很 强的一致性。由于 自身生产要素条 束 的困境 , 又 为 中西 部地 区资源 的充 分利 用和 开发寻 找了

另~方面, 我国东部地 区经过多年 的快速发展后, 能源、 资源、 土地供应的紧张已经使资源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 近几
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和 升 级 来 自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落后 、 欠 发 年来更是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扰。 东部 达 地 区急 需 产业 结 构 优 化 和 升 级 , 因 为 通 过 优 化 和 升 级 能 够 发达 地区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 想进一步发 展, 必须寻求新的途
升级调整不可避免会面 临一些 问题 , 比如劳动力的供给变化 问 基本情况。 另外, 产业基础 、 区位优势、 中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 题;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问题 ; 经济发展、 结构调 施 也迫切需要 中西部欠发达 地区通过利用自身优势的发展来 整与资源环境污染 问题等 。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处理好产业结 摆脱面临的困境, 寻找新的出路。 构 的优化与升级, 科学规 划与承接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 就是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Zh n n hi, Ch n F i a gXi z e e
(1 S h o f ia c ,in x r l ies y Na c a g3 0 2 , hn ; . c o l n n e Ja g i ma Unv ri , n h n 3 0 2 C ia oF No t
di e e c n h e h c lpoe ta fe e c n tr o v e p c ,ma e c mpr h nsv v h to fidu tilta f c ure f r n e a d t e t c nia t n ildi r n e i e m ff e rs e t f f i d o e e ie e a m in o n sra r nsero c rd
f m h c n mi o e t l i e e c , h n u t a o e t ld f r n e h o t oe t ld f r n e r n a to o t o e ta r o t e e o o c p t n i f r n e t e i d sr l t n i i e e c ,t e c s t n i i e e c ,t s ci n c ssp t n i l a d i p a p a f a
A bsr c : t a t Thi p rdrws0 hec n e ta d prncp eo o e ta ifr n efo p sc , t wor gon li usr r n frmo e , spa e a n t o c p n i i l fp t nildfe e c r m hy is wi t e i a nd ty ta se d l h
lO 0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①。

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国或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

由于这种产业梯度②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

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

在加入WTO后,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协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之,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 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其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 政策措施,实现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也包括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合作。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现 状、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2.转型升级成为主流
未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质量水平。 政府将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各地区将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 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结论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 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在转移过程中,企业需要面临人口、环境、 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未来,中国产业区域 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和质量水平提高,以实现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的提升。
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在市 场约束方面,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 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的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产业转移策略。例如, 对于资源型产业,应注重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平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应注 重技术创新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注重市场开拓和成本控 制的协调。此外,各地区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以推动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调研报告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且敏感的话题。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和经营活动从原先的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等因素所驱动。

一、产业转移现状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城市升级改造、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在寻求更低成本和更好发展机会的地方进行转移,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或者其他新兴的产业园区。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1. 成本压力:一些企业由于工资水平上升、环保要求加强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因此选择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2.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扩大,使得一些企业需要更好的地理位置和供应链布局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企业进行转移,比如土地补贴、税收优惠等。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1. 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

同时,也能为转移地区带来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升。

2. 生态环境压力:大量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转移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措施。

3. 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导致了工人的流动性增加,一方面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家庭分离、劳动权益保障等。

四、应对产业转移的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转移政策,如鼓励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以引导产业转移方向和节奏。

2. 加大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为转移地区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以提高地区产业发展的素质和竞争力。

3. 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管:加强对产业转移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确保转移后的地区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合理的产业协同网络:促进企业之间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产业协同网络,提高整体效益。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 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  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

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禀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优越条件,工业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

并且由于技术、资本以及实际需求等限制条件,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产品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开始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石油、电力、钢铁、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该地区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需求仍然存在或者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所以需要转移到其他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继续生产,而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地区则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后,随着产业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

同时,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地区再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将原有主导产业转移到有条件承接的地区。

这样,无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动力机制。

1.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

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或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

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区域向高要素报酬率区域移、从低市场容量区域向高市场容量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其更多的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并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分工乃至国际分工。

目前,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而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区域之间发生了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为载体的产业转移。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资源分布不平衡,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背景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的不流动性和市场的割裂,使得在市场化改革以后,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显得更为迫切。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企业产权改革,使得企业开始摆脱政府主管部门的控制,进而成为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

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供求关系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是推动产业转移的真正动因。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普通服装和日用品等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影响下,普遍遭遇市场疲软、库存加大和效益滑坡的困难。

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摘要: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尚有潜力的地区应抓住机遇,突出本地的产业承接优势,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自身经济迅速发展。

文章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得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并结合武汉市的产业转移承接状况,对区域产业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位选择承接现状评价一、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中国的产业转移发展历程1.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多国之间或者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威廉.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等。

2.产业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中国大致承接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第一次是上世纪80-90 年代,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此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我国承接了大量转移。

第三次是2000年前后, 加入WTO 带来了新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

如今中国已经是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中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但之前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上,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中国亟需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此时中西部便成了转移阵地。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社会、政治、自然资源等非经济因素。

传统的研究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包括一系列国内外区位的相对生产条件,包括:1.地理与要素禀赋。

地理位置和要素禀赋会产生要素投入成本的差异,当其它条件无差别时企业更愿意在成本低廉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

中国产业大迁移分析

中国产业大迁移分析

中国产业大迁移分析中国产业大迁移并没有发生在传统产业,而是发生在新兴产业。

传统制造在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集聚。

新兴制造向地理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中部核心二线城市群逐渐崛起。

中国产业大迁移不仅是产业布局的变化,也对房价、人口流动、区域消费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过去一百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规模宏大的产业迁移。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民族工业毁于战火,沿海和沿江下游的工厂企业集体内迁。

第二次是1964年到70年代末的三线建设,当时出于战备需要将国防科工企业迁往西北西南地区。

之后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打破了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割,在区域地理特征的支配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表现出“东强西弱,南升北降”的特点。

最近几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产业资本开支的新旧分化上,也体现在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大迁移上。

中国正在进入产业迁移和产业转型的协调阶段。

过去三年,一线城市高房价对制造业持续挤出,促使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服务业聚集。

目前北上广深的第三产业占比均已突破60%,中国一线城市的最终产业发展形态可能类似于纽约和东京,成为一个服务型和消费型社会。

过去三年,传统产业并没有发生迁移,而是在出清过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区集聚。

过去三年,中高端制造业(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向地理纵深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从沿海向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

产业迁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线城市崛起,形成以新兴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基础,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郑州的富士康系,武汉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贵阳的半导体、电子、光电产业等。

产业迁移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本、税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提升,进而对人口流动、房价、区域消费等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正在发生的产业大迁移类似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南迁和南部“阳光地带”崛起。

中国中西部核心地区依托特定的工业基础和日益通达的高速交通网络,承接东部的产业迁移,使得就业本地化和人口流动率下降成为长期趋势,并带动本地房价和消费基数的成长,从而吸引更多人口和相关产业链迁移至本地,形成“产业迁移—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的良性闭环。

第二节-产业转移(2019年新版)

第二节-产业转移(2019年新版)
财王所以赐吏民 以戏弄臣 ”见舞象箾、南籥者 以故吴不能过梁 或连车骑 何也 益愈 庶长章击楚於丹阳 决胜千里外 王许我 正於五刑 君乎君乎 (表略)[标签:标题]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 夫先王以仁义为本 四十四年 各竭诚义 ” 文侯曰:“子言则可 我则从君 其家给富 小败;“天雨粟 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以沛宫为高祖原庙 傅抵将 ”故遂反 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后土宜於泽中圜丘为五坛 高渠弥亡归 秦出其人 秦攻拔我蓟 穆公五年 ” 梁鱣字叔鱼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汤封泰山 大馀五十二 曰:“急趋谒太后 其同舍有告归 八月癸亥 招致宾客而下 士 学者所共术 有司请立皇后 月馀 畏秦 无所恨 後作乱 ”中行说既至 言其情 不避寒暑 二十九年 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 赏赐甚厚 子共侯赐立 而宋、中山可为戒也 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 身虏骑将一人 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 以为其 言非是 反北面为臣 故昔在殷王中宗 月馀 武王崩 相聚约从 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 且句践为人能辛苦 战龙脱 ”楚王怒 水发 秋及腊间祠 代王下车拜 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 臣意诊之 今为之足 皆良士 秦灭东周 葬康公南 卿士从 安得贼敢入宫 属之 由此观之 射貍首 漆、沮 既从 从作治 草木渐包 太子申生 固义之至也 至公子延 身乃无灾 惊宫未易入也 上知此四人贤 我真王嗣 且遣其少子 乃蔽其面 以决九川致四海 禅云云;弗受 孔子罕称命 更为中丞十馀岁 ”与百姓同其劳 故周五序得其道 今欲招南夷 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 王其图之 伤部而交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履不完 世世守之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 康叔封 “诺 与楚兵决於陈郊 汉十一年 左右大当户 游敖嬉戏如小兒状 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而君受厚赏 载时以象天 曰:“彼庸乃知音 筑甬道属之河 虞卿度赵王终不可

产业转移 的规律 因素

产业转移 的规律 因素

产业转移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资源能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引起了产业的跨国转移和跨区转移。

以获得竞争的优势,取得更多的利益。

1.何谓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我国近几年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①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其主要特点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并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移并行,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并行,且其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

②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将转向东北、中西部,转移方式更趋多元化。

“十一五”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也将有所改变:东部仍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地区,但东北与中西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区域的产业分布上也将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呈现出较明显的特色分工:东部将承接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转移;中西部将承接重要原材料与能源与制造加工工业的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将更多地承按配套性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造船等国际产业的转移。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①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初期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经过积累资金和提高技术发展重工业,然后加强基础工业,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进而发展高利技工业。

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它们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

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便再次进行转移。

而原来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4.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4.3 产业转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3 产业转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节 产业转移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世界及我国主要的产业转移,探究产业转移的时空变化。

【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等,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说明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3.辩证地认识产业转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知识点0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分类: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称为国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为国际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三大主要因素1.劳动力(1)原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

(2)影响: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由思维导图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化。

2.市场(1)原因: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关税壁垒。

(2)影响:企业为了避开产品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即开辟国际市场;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3.政策(1)产业转出地促使落后产业转出的政策:政府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理、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2)产业承接地吸引产业转入的政策:政府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即学即练1】下图示意中韩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流动的主要是()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动力、市场、土地C.原料、能源、政策D.运输、水源、污染2.韩国将部分汽车工业转移到我国沈阳等地,其主要原因是()①利用当地充足资金②利用当地廉价土地③扩大消费市场,增加经济效益④扩大生产规模,使产品多样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1.A2.C【分析】1.与沈阳相比,首尔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首尔主要提供资金、技术、信息,而沈阳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优势有劳动力价格低、土地价格低、资源丰富和优惠政策等优势。

分析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 • •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 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 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 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这些环 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日本将 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在 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 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发展中国家在接 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 地价昂贵 ● 国家政策的调整 ● 国际经济形式变化 ● 环境污染严重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产业转移使某企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 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事实证明,吸引产业转移是一些较落后 的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的一条有效途径。 • 产业转移对转移国(地区)和转移对象 国(地区)的影响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又存在着区域差异。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企业甲
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乙
A国或地区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B国或地区
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因素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因素之一:劳动力因素
● ●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小 流动性小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 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
的测算依据
目录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3)
1.1.中国台湾 (4)
1.2.韩国 (7)
1.3.日本 (8)
1.4.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模式的共性 (10)
2.当前的中国制造位居全球产业链何处? (11)
3.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14)
4.产业外迁是否一定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 (18)
5.中国产业转移未来10年或达2万亿以上,占比当前工业增加值
6.5%左右 (21)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产业链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

我们试图通过观察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过程,来判断中国产业转移的规模、路径与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入手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转移由产品的成熟程度所致。

产品的在不同阶段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与标准产品,三者依次递进,创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国内,成熟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转移,标准产品的生产则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图1产品生命周期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变化


量与



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时间
(2)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从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地区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雁阵模型),通过进口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再进而通过改善生产,并通过开发国外市场,以出口进一步拉动增长,当产业比较优势消失后,再度进行产业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