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干涉条纹干涉间距推导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x 轴上横坐标为2d -的点与2d 的点为两波源。
这两个波源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则这两个波源发生干涉时的加强区为到两个波源的距离差为波长整数倍λn (零除外)的双曲线簇。
其中⎪⎭⎫ ⎝⎛-0,2d 、⎪⎭⎫ ⎝⎛0,2d 为所有双曲线的公共焦点。
这个双曲线簇的方程为:用直线l y =去截这簇双曲线,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为加强的点。
将l y =代入双曲线簇的方程,有:解得:上式中,d 的数量级为m 410-,λ为m 710-。
故2222d n d =-λ,x 的表达式简化为:O · · xy其中l 的数量级为m 010,d 的数量级为m 410-。
故42210≈d l ,x 的表达式简化为: 可见,交点横坐标成一等差数列,公差为d l λ,这说明: (1)条纹是等间距的;(2)相邻两条纹的间距为dl λ。
至此,证明了条纹间距公式:λd l x=∆。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到底是不是相等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李磊梁吉峰选自《物理教师》2008年第11期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得出相邻的明纹(或者暗纹)中心间距为:Δx=Lλ/d,其中L为双缝与屏的间距,d为双缝间距,对单色光而言,其波长λ为定值,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干涉图样为等间距的一系列明暗相同的条纹,但是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所给的干涉条纹的照片却并非如此,如图1。
我们可以看到只是在照片中央部分的干涉条件是等间距的,但是在其边缘部分的条纹的间距明显与中央部分的条纹间距不同。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首先我们来看现行的教科书上对于杨氏双缝干涉的解释,如图2。
设定双缝S1、S2的间距为d,双缝所在平面与光屏P平行。
双缝与屏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我们在屏上任取一点P1,设定点P1与双缝S1、S2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O为双缝S1、S2的中点,双缝S1、S2的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为P0,设P1与P0的距离为x,为了获得明显的干涉条纹,在通常情况下L>>d,在这种情况下由双缝S1、S2发出的光到达屏上P1点的光程差Δr为S2M=r2-r1≈dsinθ,(1)其中θ也是OP0与OP1所成的角。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__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__两种方法双缝干涉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通过两个狭缝的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是干涉实验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可以用来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本文将介绍两种方法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方法一:几何推导法我们考虑一个光源发出的平行光束,通过两个平行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设两个狭缝的中心到屏幕的距离为D,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为d,屏幕上相邻两个明纹间的距离为x,光波长为λ。
根据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如下关系:sin(θ) = x / D其中,θ为屏幕上明纹和中心亮条纹的夹角。
而在干涉实验中,明纹和暗纹的差距可以认为是1/2个波长,即:x=(m+1/2)*λm为整数,代表第m条明纹。
将上述两个公式结合起来,可以得到:sin(θ) = (m + 1/2) * λ / D对上述公式两边求导,可以得到:dθ=(m+1/2)*λ/D^2*dD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狭缝间距d非常小,可以认为对于连续的明纹来说,θ的变化非常小,即dθ可以近似为dθ = dx / D。
将上述公式带入,得到:dx / D = (m + 1/2) * λ / D^2 * dD整理公式,得到:dx = (m + 1/2) * λ / D * dD上述公式即为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方法二:波动理论推导法基于波动理论,我们可以用复振幅叠加的方法来推导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
假设两个狭缝产生的波的复振幅分别为A1和A2,两个狭缝之间的相位差为δ。
在屏幕上其中一点P处,由于干涉效应,两个波累加得到:E = A1 * exp(i * k * r1) + A2 * exp(i * k * r2)其中,k为波数,r1和r2分别为点P到两个狭缝的距离。
将上述公式进行化简,得到:E = A * [exp(i * k * r1) + exp(i * k * r2)]= A * [exp(i * k * r1) + exp(i * k * r1 * sin(θ))]= 2 * A * cos(k * r1 * sin(θ))将上述公式与光强公式I=,E,^2相结合,可以得到:I = 4 * I0 * cos^2(k * r1 * sin(θ))其中,I0为单个狭缝的光强。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公式推导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深入理解【内容提要】在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3-4中光的干涉这一节,关于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以及薄膜干涉的相关问题是难点。
但其实这“难点”主要是由于对推导公式的理解不够。
虽然其推导在课本的发展空间也有给出,但是这种方法计算量大对思维要求高,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文利用光路的几何关系,把握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条件L>>d ,L>>n y 作出θθsin tan ≈的近似)的方法推导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
同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相关问题,从而突破课本中存在的难点。
论文正文一、双缝干涉现用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3-4后的P 85的“练习与评价”中第4题问道:‘用白光照射双缝出现彩色条纹,为什么中央是一条白色的亮条纹?各彩色条纹中的彩色是怎样排列的?’对于这一问题前一问好解释,因为白光由红、橙、黄、绿、蓝、淀、紫所组成的复色光,这些光在中央位置光程相等再次合在一起仍表现为白色。
但是后面一问‘各彩色条纹中的彩色是怎样排列的?’要解释清楚必须要理解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但是,课本“发展空间”里给出的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勾股定理及平方差公式等方法,其思维难度较高且计算量大不利于学生对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的理解,本文利用几何知识来推导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原理如图所示,同一光源的光经相距为d 的双缝S 1、S 2后会出现稳定的干涉现象,在距离双缝L 远的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干涉产生的条纹间距与什么因素有关?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P 0是S 1S 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d 是双缝S 1、S 2的距离;L 是缝与屏的距离;y n 是P n 点到P 0点的距离;r 1、r 2是屏上P 点到S 1、S 2的距离;设S 1、S 2到P n 点的路程差(光程差)为δ= r 2 − r 1,如下图1所示:图1设 P n 为波长为λ的光第n 条亮条纹所在位置,它到中心亮纹的距离为n y ,光屏到双缝的距离为L (且有L>>d ,L>>n y )。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__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__两种方法双缝干涉是一种经典的光学现象,它可以通过光的波动性来解释。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干涉屏到双缝与屏幕上的干涉条纹的距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介绍两种方法来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方法一:几何光学法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用几何光学的方法来推导。
首先,我们假设光线垂直于干涉屏,即入射角为0°。
根据几何光学的原理,如果两个光线从同一点出发,经过两个缝隙,然后到达屏幕上,那么它们到达屏幕的路径差将会决定干涉条纹的位置。
假设缝隙间距为d,两个缝隙到屏幕的距离分别为D1和D2,入射光的波长为λ。
我们可以通过构造几何图形来推导出干涉条纹的间距。
由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知,当光线经过一个缝隙到达屏幕上的位置与另一个缝隙到达屏幕上的位置构成的角相差λ/2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差正好是一个波长。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d*sinθ = m*λ其中,θ是两缝隙到达屏幕上的位置与光轴的夹角,m是整数,表示干涉条纹的级数,λ是光的波长。
将θ转化为与缝隙距离的关系,可以得到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Δx=λD/d其中,Δx表示干涉条纹的间距,λ是光的波长,D是干涉边缘到屏幕的距离,d是缝隙间距。
方法二:干涉光的相位差法双缝干涉也可以用干涉光的相位差来推导间距的公式。
在光的干涉中,相位差是决定干涉效应的重要因素。
假设缝隙间距为d,出射光线间的相位差为Δϕ。
根据几何光学的原理,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Δϕ=2π*Δx/λ其中,Δx表示干涉条纹的间距,λ是光的波长。
另一方面,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d*sinθ = m * λ将θ转化为与缝隙距离的关系,可以得到:sinθ = Δx / D其中,D是观察屏幕到双缝的距离。
将以上两个关系式结合起来,可以得到:Δϕ= 2π * sinθ = 2π * Δx / D由于Δϕ表示相位差,如果相位差差异为2π,那么干涉条纹将会出现。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
1 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干涉条纹间距是光波干涉实验中常用的一个参数,其间距公式是
由丹佛·路易斯·爱迪生(Thomas Young)于1801年推导而来的,它
一般用于测量光线的波长或准确度来表示双缝的差值。
具体的公式为:(y-y’) = mλ/d
2 推导过程
a. 首先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有两根光纤:入射光(光源)F和
反射光f。
它们之间存在两个缝隙A、B,A和B之间的距离称之为物距d, 我们假设它们分别存在光幅Y和Y’。
b. 则由三角函数可知:
$$\sin \varphi =\frac{OP}{OQ} = \frac{Y'-Y}{d} =
\frac{m\lambda}{d}$$
c. 由波米诺定律可知:$$\lambda = \frac {v}{f} (v-速度 f-
频率)$$
d. 由a,c可得:$$ \sin \varphi = \frac{mfv}{d}$$
e. 整理上述条件,得到:$$(y-y')=m\lambda/d$$
3 小结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也叫干涉条纹公式,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路易斯·爱迪生(Thomas Young)在1801 年推导出来的,它的推导基于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纤之间的距离、波米诺定律以及三角函数中邻边与线段投影长度之比的关系,其公式表达式为 (y-y’) = mλ/d。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双缝衍射的基本原理双缝衍射是指一束平行光通过两条紧挨的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
这是一种光的波动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双缝衍射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单缝后变成近似平行的单色光,然后通过双缝后分成两束相干的光,这两束光在屏幕上相互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双缝衍射的条纹间距公式是:Δx =Lλd其中,Δx 是相邻两个明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L 是双缝到屏幕的距离,λ 是光波的波长,d 是双缝之间的距离。
二、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为了推导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我们需要用到以下几个概念:波程差:两束光从不同路径到达同一点时,所走过的路程之差称为波程差。
干涉条件:当两束光到达同一点时,如果它们的波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就会发生相长干涉,形成明纹;如果它们的波程差是波长的奇数倍半,就会发生相消干涉,形成暗纹。
光程:光在真空中走过的路程称为光程。
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把光在某种介质中走过的路程乘以该介质的折射率,得到等效的真空中的路程,这也称为光程。
根据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用几何方法推导出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
如下图所示:光源 | | v 单缝 | | v 双缝 | | v 屏幕光源 | | v 单缝 S |\ | \ | \ | \ 双缝 A B |\ \ | \ \ | \ \设单缝 S 到双缝 A 、B 的距离分别为 a 1 和 a 2,双缝 A 、B 到屏幕上任意一点 P 的距离分别为 b 1 和 b 2。
则从 S 发出的一束光经过 A 和 B 到达 P 的波程差为:Δl =(a 2+b 2)−(a 1+b 1)由于单缝 S 距离双缝 A 、B 很远,我们可以近似认为 a 1≈a 2=a 。
同时,由于屏幕距离双缝也很远,我们可以近似认为 b 1 和 b 2 与屏幕上的点 P 的水平位置成正比,即:b 1b 2≈L −x L +x其中,L 是双缝到屏幕的距离,x 是点 P 到双缝中垂线的距离。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方法一:双缝干涉理论推导双缝干涉是一种典型的波动现象,涉及到波动光学中的干涉现象。
在双缝干涉中,光通过两个相距较远的狭缝并形成交叠的光斑,这些光斑会产生干涉条纹。
我们先来推导一下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假设光源发出的光是单色的平面波,其波长为λ。
两个狭缝的间距为d。
设两个狭缝产生的光源为S1和S2,则在观察屏上其中一点P处,S1和S2发出的光波振幅分别为A1和A2,相位差为Δφ。
则P点的光强为I = I1 + I2 + 2√(I1I2)cos(Δφ)。
其中,I1和I2分别表示S1和S2发出的光波的强度,且相等。
由于光波振幅与光强的关系为I = A²,那么可以得到I = 4I1cos²(Δφ/2)。
两个光源到达P点的光程差为ΔL,可以通过几何关系得到ΔL =d*sinθ。
其中,θ表示P点与两个光源的连线与垂直平面的夹角。
根据波长公式λ = c/f可以得到λ = cT,其中c为光速,T为光的周期。
所以可以将光程差表示为ΔL = (c/f)*d*sinθ =(cT/f)*d*sinθ = (λ/f)*d*sinθ。
将光程差带入I = 4I1cos²(Δφ/2)可以得到I =4I1cos²((2π/λ)*(λ/f)*d*sinθ/2)。
当光程差ΔL满足ΔL=mλ时,其中m为整数,即两个光源到达观察点的相位差恰好为整数倍的波长,此时干涉条纹明亮。
根据cos²(2πx) = 1/2 + (1/2)cos(4πx),可以得到I = 4I1[(1/2) + (1/2)cos((2π/λ)*(λ/f)*d*sinθ)]。
当cos((2π/λ)*(λ/f)*d*sinθ) = cos(2πmd) = 1或-1时,干涉条纹最亮;当cos((2π/λ)*(λ/f)*d*sinθ) = cos(2πmd) = 0时,干涉条纹最暗。
所以可以得到调制因子为cos((2π/λ)*(λ/f)*d*sinθ),当调制因子为1时,即cos((2π/λ)*(λ/f)*d*sinθ) = 1,设(2π/λ)*(λ/f)*d*sinθ = 2πm1,其中m1为整数。
双缝干涉条纹干涉间距推导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推导
相干光经双缝后再次在屏上相遇互相叠加,形成了稳定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理论和实验都证明:
在两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间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单色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跟光的波长成正比,现简要推导如下:
如图,o是s1s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d是s
1、s2的距离;l是缝与屏的距离;x是p点到o点的距离;r
1、r2是屏上P点到s
1、s2的距离;设s
1、s2到P点的路程差为δ=r2-r1,由图可知
根据
(4)、(5)两式可知:
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间距离均为Δx =1/d λ,而l、d和λ都为定值,所以屏上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
[应用]相干光经双缝产生干涉现象,当发生如下变化时,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1)屏幕移近;
(2)缝距变小;
(3)波长变长;
[分析]由公式Δx=1/dλ可知,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间距离Δx与l、λ成正比,与d成反比。
(1)若屏幕移近,则l变小,因此条纹间距Δx变小,条纹变得密集。
1/ 2
(2)若缝距d变小,则Δx变大,条纹变得稀疏。
(3)若波长λ变长,则Δx变大。
因此若入射光为白光,则中央明纹(白色)的两侧,出现彩色条纹,且靠近中央明纹的是紫光。
另外在研究干涉现象时,一般不称呼明条纹和暗条纹它们的宽度是多少,这是因为从光的能量角度讲,从明条纹到暗条纹衔接处,是连续变化的,没有分界线。
2/ 2。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方法一:几何光学推导双缝干涉是一种光的波动现象,涉及到光的干涉和恢复干涉产生干涉条纹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光学的方法来推导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考虑如下的实验装置:在一块均匀透明的薄膜上有两个非常靠近且平行的缝隙,将一束平行光照射到这个薄膜上。
光线通过缝隙后会形成干涉图样,即白色的明纹和黑色的暗纹交替出现。
首先,我们来考虑两个源到达其中一点的光程差。
设两个源在缝隙上分别是A和B,它们到达其中一点P的光线分别为AP和BP。
根据几何光学的原理,两个光线在P点的光程差可以表示为:Δd=BP-AP由于缝隙非常靠近,我们可以将BP与AP都近似等于AC,其中C是两个缝隙的中心点。
那么上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Δd≈AC-AC=0这说明,任意两个源到达其中一点的光程差为0,因此在这一点上会出现明纹。
这一点是干涉条纹的亮度最大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来考虑两个源到达离P点很近的另外一点Q的光程差。
设Q点距离P点的位移为x,那么两个光线在Q点的光程差可以表示为:Δd≈AD-BD根据几何关系,可以得到:AD=AC+CD≈AC+BC=AC+xBD=BC+CD≈BC-AC=BC-x将上式带入Δd的表达式中,得到:Δd≈(AC+x)-(BC-x)=2x这说明,当两个源到达P和Q点的光程差为2x时,它们之间形成的是一条暗纹。
这一点是干涉条纹的亮度最小的地方。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是由两个源到达其中一点的光程差决定的。
在两个源的位置非常靠近的情况下,可以将光程差看作是常数,因此这个间距是一个固定值。
方法二:波动光学推导双缝干涉也可以通过波动光学的方法来推导。
我们假设缝隙上的每个点都是一个次级波的振动中心,那么在其中一点P的干涉光强度可以表示为:I = I1 + I2 + 2√(I1 * I2) * cos(Δφ)其中I1和I2分别是两个缝隙上的波源的光强,∆φ是两个波源之间的相位差。
光的干涉练习题计算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
光的干涉练习题计算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分别是常见的两种情况。
干涉条纹间距是评价干涉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
一、双缝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计算方法双缝干涉是指当光线通过两个相邻的狭缝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入射光的波长、狭缝间距、干涉屏到狭缝的距离等相关。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双缝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 d \cdot \sin\theta = m \cdot \lambda \]其中,d表示双缝间距,θ表示干涉条纹的角度,m为干涉级数(m=0,1,2,3...),λ为入射光的波长。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干涉条纹间距d的计算公式为:\[ d = \frac{m \cdot \lambda}{\sin\theta}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干涉条纹间距与干涉级数成正比,与入射光的波长成反比,与条纹角度的正弦值成反比。
二、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计算方法薄膜干涉是指光线通过两个介质界面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在薄膜干涉中,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入射光的波长、薄膜厚度以及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差等相关。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计算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 2 \cdot n \cdot T \cdot \cos\theta = m \cdot \lambda \]其中,n表示折射率,T表示薄膜厚度,θ表示条纹的角度,m为干涉级数,λ为入射光的波长。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T的计算公式为:\[ T = \frac{m \cdot \lambda}{2 \cdot n \cdot \cos\theta} \]同样地,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干涉条纹间距与干涉级数成正比,与入射光的波长成反比,与折射率和条纹角度的余弦值成反比。
三、实例演算为了更好地理解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干涉条纹间距计算方法,我们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相干光经双缝后再次亦•屏上相遇4相叠加,形成了稳定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理论和实验都证明:在两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间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单色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跟光的波长成正比,现简要推导如下:如图,o是S1S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d是对、s2的距离;丨是缝与屏的距离;X是p点到0点的距离:门、r2是屏上P点到si、S2的距离:设s1、S2到P点的路程差为5=r2—r1,宙图可知d rj = F —尸(1)2d r; - 1; + ( x ) ;(2)P2(1 )・(2 )可得:ad dr/- rf= ( x+—) - (x-—)七2血心2 2即• ( r: + r:)( I*;— rj) =2dx心由于1 »d l»x^ Slttr;+r:^21^" ~ , d * 小N所以:r;— r:= —x 即:& - —X*-11 1当s 等于光波波长入的整数倍时■两列波在p 点同相加强"岀现亮条纹卩d 即k 入二一x1则x = k —入 d1即 △ X =—入 所以Ax 二xk = (H1)l A -k l A = l A .add(k=0 > ±1 > ±2 9 ±3 » ••・)3 (k=0 > ±1 > ±2 9 ±3 9 •- )♦ (4)3d2当6等于光波半波长一的奇数倍时,两列波在P点反2相減弱,出现暗条纹:"A dBn即(2kil )— = —x ( k=O,±l ,±2,±3,・・・4'2 1, i an则X =( 2k+l ) —( k=0 ,±1 ,±2,土3 严・)d 212 1所以 Z = x^・xk=( 2M3)—・一一(2k+l )—・d 2dA 1—• = — A 32 d即△ X =-A (5)3d根据(4)、(5)两式可知: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间距离均为△ x=1/dA,而I、d 和入都为定值,所以屏上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方法一:几何推导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的方法推导出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假设存在两个相距为d的并行缝隙S1和S2,光线从S1和S2出射,并经过成像平面P1和P2,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首先,考虑缝隙S1和S2上的两束光线AB和CD。
假设光线AB和CD 在点O处相交,光线AB与成像平面P1的交点为E,光线CD与成像平面P2的交点为F。
根据几何光学的规律,光线AB和光线CD在成像平面上的交点与点O的连线垂直于缝隙的位置。
此外,光线从缝隙射出到屏幕上的每个点都能近似地看作是平行光的交叉点,因此可以得到点E和点F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将点O移动到点O'处,距离为h。
此时,光线AB和光线CD在成像平面上的交点分别是E'和F'。
由于缝隙上的两束光线是相干光,并具有相同的波长和相位,因此在成像平面上形成的干涉条纹也是两组相干光的干涉结果。
考虑缝隙上的一对相邻光线G1H1和G2H2,它们在点O'处相交,分别与成像平面的交点为I1和I2、由于缝隙距离为d,因此可以得到两组相干光在屏幕上的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Δy=I2I1、根据几何关系,可以推导出以下等式:tan(θ1) = EI1/P1 = h/P1 (1)tan(θ2) = EI2/P2 = h/P2 (2)其中,θ1和θ2分别为光线G1H1和G2H2与缝隙之间夹角的正切值。
将等式(1)和等式(2)相减,可以得到:tan(θ2) - tan(θ1) = h/P2 - h/P1根据三角函数的差化积公式,可以得到:tan(θ2) - tan(θ1) = 2h(d/P1P2)由于缝隙距离d很小,因此可以近似认为θ1和θ2很小,从而tan(θ1)和tan(θ2)也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小角度近似,即tan(x) ≈ x,将等式重新写为:θ2-θ1=2h(d/P1P2)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Δy=h(d/P1P2)方法二:波动推导我们也可以通过波动的方法推导出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公式。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双缝干涉是一种经典的波动现象,当从一个光源发出的波通过两个狭缝后重新汇聚时,会产生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导得出。
首先,我们考虑两个狭缝上的干涉,分别记为S1和S2、假设光源发出的波的波长为λ,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观察屏幕的位置与S1和S2的距离为L。
当波到达观察屏幕的其中一点时,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结果:1.两个波处于相位同步,即达到一个峰值或一个谷值。
2.波相位相差180度,即一个波达到峰值,另一个波达到谷值。
Δx1/d=λ/L然后,我们分析第二种情况。
这时路径差为Δx2,同样由于三角形DS1A和DS2A相似,我们可以得到:Δx2/d=3λ/2L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波相位差为180度时,它们之间的干涉将是相消干涉,所以在第二种情况下,干涉会消失。
现在,我们考虑两个波的干涉条件。
当两个波的路径差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我们会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Δx=Δx1-Δx2=mλ(m=0,±1,±2,...)或者Δx=Δx1-Δx2=(2m+1)λ/2这些条件可以用来计算干涉条纹的间距。
我们将Δx1和Δx2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可以得到:dΔx/λ=(dλ/L)-(3dλ/2L)=λ/2L因此,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为:Δx=λL/d这个公式称为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它描述了两个狭缝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与波长、观察屏幕到狭缝的距离以及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在假设光源是单色光(即只有一个波长)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
对于复杂的光源,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多个单色光的叠加,每一个波都满足上述公式。
然后,在观察屏幕上我们将看到叠加的干涉条纹。
双缝干涉实验高中物理公式
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光学实验,用于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线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产生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些条纹的分布和间距与光的波长、狭缝间距、狭缝宽度、狭缝与屏幕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些重要公式:1.双缝间距公式:d·sinθ=mλ其中,d为双缝间距,θ为干涉条纹的偏转角度,m为整数,λ为光的波长。
2.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y=(mλL)/d其中,Δy为相邻两条干涉条纹的间距,L为狭缝到屏幕的距离,d为双缝间距,m为整数,λ为光的波长。
3.干涉条纹亮度公式:I=4I0cos²(πd·sinθ/λ)其中,I为干涉条纹的亮度,I0为中心亮度,θ为干涉条纹的偏转角度,d为双缝间距,λ为光的波长。
4.狭缝宽度公式:a≈λL/D其中,a为狭缝宽度,λ为光的波长,L为狭缝到屏幕的距离,D为双缝到光源的距离。
5.相干长度公式:l=λ²/Δλ其中,l为相干长度,λ为光的波长,Δλ为光的光谱线宽度。
6.相干光源间距公式:d=λL/a其中,d为相邻波源的间距,λ为光的波长,L为波源到屏幕的距离,a为波源的宽度。
7.相干光源数公式:N=a²/λL其中,N为相干光源的数目,a为波源的宽度,λ为光的波长,L为波源到屏幕的距离。
8.单缝衍射公式:a·sinθ=mλ其中,a为单缝宽度,θ为衍射角度,m为整数,λ为光的波长。
单缝衍射是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双缝间距趋近于0时,双缝干涉实验就会退化为单缝衍射。
9.光程差公式:Δ=r₂-r₁=(d·sinθ)/cosφ其中,Δ为光程差,r₂、r₁为光线到达某一点的距离,d为双缝间距,θ为光线的偏转角度,φ为入射角。
以上公式是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些重要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干涉条纹的间距、亮度、狭缝宽度等物理量,以及相干光源的数目、单缝衍射等相关问题。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推导两种方法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双缝S1和S2的间距设为d,双缝所在平面与光屏P平行,双缝与屏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
我们在屏上任取一点P1,设定点P1与双缝S1、S2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O为双缝S1、S2的中点,双缝S1、S2的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为P,设P1与P的距离为x。
在通常情况下L。
d,在这种情况下由双缝S1、S2发出的光到达屏上P1点的光程差Δr为S2M=r2-r1≈dsinθ,其中θ也是OP与OP1所成的角。
因为d<<L,θ很小,所以可以得到公式:Δr≈dsinθ。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个波源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则这两个波源发生干涉时的加强区为到两个波源的距离为(n+1/2)λ的所有双曲线的公共焦点。
其中离差为波长整数倍nλ(零除外)的双曲线簇。
将直线y=l代入双曲线簇的方程,可以得到交点横坐标成一等差数列,公差为lλ/d。
因此,相邻两条纹的间距为lλ/d,证明了条纹间距公式:Δx=lλ/d。
然而,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所给的干涉条纹的照片却并非如此。
只有在照片中央部分的干涉条件是等间距的,但是在其边缘部分的条纹的间距明显与中央部分的条纹间距不同。
问题出在哪里呢?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等间距的,其中相邻的明条纹(或暗条纹)中心距离为λ。
这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了两次近似。
第一次是在运用公式Δr≈dsinθ时,需要保证∠S1P1S2很小,这可以通过d<<L来满足。
第二次是因为d<<L,θ很小,所以sinθ≈tanθ。
但是当θ>5°时,sinθ≈tanθ不再成立。
在XXX双缝干涉实验中,θ很小所对应的条件应该是x<<L,这应该对应于光屏上靠近P的点,在此种情况下上述的推导过程是成立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
当光屏上离P较远的点所对应的θ角较大时,即θ>5°时,sinθ≈tanθ就不再成立,因此推导过程中的(2)式也就不能再使用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条纹间距公式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条纹间距公式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著名的实验之一,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粒子性质之间的关系。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一束单色光通过两个缝隙,然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由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条纹间距公式给出。
本文将介绍这个公式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干涉。
干涉是一种波动现象,当两个波穿过同一空间时会发生相互作用。
在光学中,干涉是指两束光束相遇并产生明暗条纹的现象。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底部恰好有两个狭缝,光线从这两个狭缝中穿过,然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些亮度和暗度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由以下公式给出:dλ=D/d。
其中,d是两个缝的距离,λ是光的波长,D是屏幕到缝的距离。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条纹之间的距离以及波长。
实际上,这个公式是基于干涉条纹的明暗模式的,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亮度条纹和暗度条纹的间距以及它们的关系。
这个公式的物理原理可以用Huygens原理和相位差偏移的概念解释。
所有的光波从源头开始向外辐射,波前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原点构成的,每个原点的振幅和相位是不同的。
当光线穿过狭缝时,每个位置的振幅和相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当这些光线到达屏幕时,它们会在各个位置产生干涉,这种干涉会导致一些区域的振幅强度增强,而另一些区域会减弱。
当光线穿过两个狭缝时,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波源发出的光线交叉的区域,该区域的光强度增强,从而产生一些正弦曲线的明暗交错条纹,这可以观察到屏幕上。
如果两个波源发出的光线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那么两个波的振幅将完全相加,产生强光区域,产生明亮的条纹。
如果两个波源发出的光线相位差为奇数倍的波长,则会相消,产生弱光区域,从而形成暗条纹。
此外,对于一个非单色的光源,我们将会得到一系列颜色的条纹,这是因为每个颜色的波长不同。
波长较长的光会产生间距较大的条纹,而波长较短的光则会产生间距较小的条纹。
总的来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基于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实验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光的波长和相位对干涉条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可以用来评估光源的资料。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与衍射中的条纹间距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与衍射中的条纹间距在高中物理中,光的干涉与衍射是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而其中条纹间距的相关知识更是理解和解决许多光学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干涉现象。
当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光波相遇时,就会发生干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那么,这些条纹的间距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光的波长、两缝之间的距离以及屏幕到双缝的距离有关。
假设双缝间距为 d,屏幕到双缝的距离为 L,光的波长为λ,那么相邻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Δx 可以通过公式Δx =λL / d 来计算。
这个公式的推导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双缝射出的两列光波在屏幕上的某一点相遇。
由于它们的相位差不同,会产生加强或者减弱的效果。
当相位差为2π 的整数倍时,就会出现明条纹;当相位差为π 的奇数倍时,就会出现暗条纹。
而相邻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就与上述提到的几个因素有关。
再来说说光的衍射现象。
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或者障碍物时,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光的衍射。
衍射条纹的间距同样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在单缝衍射中,条纹间距与缝宽、光的波长以及观察屏幕到狭缝的距离有关。
缝宽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条纹间距越大;光的波长越长,条纹间距也越大;屏幕到狭缝的距离越大,条纹间距同样会增大。
对比光的干涉和衍射中的条纹间距,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特点。
干涉条纹通常比较清晰、明亮,间距较为均匀;而衍射条纹的中央条纹较宽、较亮,两侧的条纹逐渐变窄、变暗,间距也不如干涉条纹那样均匀。
那么,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中的条纹间距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呢?在光学仪器的设计中,比如制造高精度的干涉仪、衍射光栅等,就需要精确控制条纹间距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在天文学中,通过对天体发出的光的干涉和衍射条纹的分析,可以获取有关天体的信息。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掌握光的干涉与衍射中的条纹间距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更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以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干涉。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发出的波在空间中相遇并产生干涉现象的过程。
在光学中,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在相遇时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干涉实验。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狭缝光源、两个狭缝和一个屏幕。
当光线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就是干涉条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条纹呢?这是因为两个狭缝成为了新的波源,它们发出的光波在空间中相遇并产生干涉现象。
这里的干涉现象是指两个波源发出的光波在某些方向上相位差相等,形成叠加增强的明纹或叠加减弱的暗纹。
接下来,我们来推导一下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根据几何光学的原理,可以得出两个相邻的明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为:d*sinθ = mλ其中,d表示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θ表示明纹或暗纹与中央最亮区域的夹角,m表示明纹或暗纹的次序,λ表示光的波长。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明纹或暗纹的位置与波长、狭缝间距以及观察角度有关。
当波长变小时,明纹或暗纹间距会增大;当狭缝间距变大时,明纹或暗纹间距也会增大;当观察角度增大时,明纹或暗纹间距也会增大。
我们还可以根据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推导出两个狭缝间距的近似值。
当观察角度很小时,我们可以使用小角近似,即sinθ ≈ θ。
这样,公式可以简化为:d*θ ≈ mλ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明纹或暗纹的位置和波长,来计算出狭缝间距d的近似值。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确定光的波长,从而用于光谱分析和光学测量等领域。
此外,该公式还可以用于狭缝间距的测量,例如在微观结构的研究中,可以利用该公式来测量材料的晶格常数。
总结一下,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是描述干涉条纹形成原理的重要公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干涉条纹的间距,从而研究光的波长和狭缝间距等物理参数。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双缝衍射是光学中的一种现象,当平行光通过两个紧密排列的缝隙时,光束会发生干涉,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可以通过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来计算。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可以描述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和观察屏上的条纹间距之间的关系。
根据公式,条纹间距(d)与波长(λ)、缝隙间距(D)和观察屏距离(L)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d = λL / D其中,d表示条纹间距,λ表示波长,L表示观察屏距离,D表示缝隙间距。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条纹间距与波长成正比,与观察屏距离成正比,与缝隙间距成反比。
换句话说,当波长增大或者观察屏距离增大时,条纹间距也会增大。
而当缝隙间距增大时,条纹间距会减小。
这个公式的推导基于光的波动性和干涉原理。
当光通过缝隙时,每个缝隙可以看作是一个次波源。
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波会在观察屏上相遇,形成干涉现象。
当两个次波源的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会增强,形成明条纹;当两个次波源的光程差为波长的半整数倍时,干涉会减弱,形成暗条纹。
条纹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光的波长以及光程差的变化。
通过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我们可以预测和计算出在不同条件下的条纹间距。
例如,当波长为可见光的红色(约为700纳米)时,观察屏距离为1米,缝隙间距为0.1毫米时,可以计算得到条纹间距为0.007米,约为7毫米。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双缝衍射条纹会非常密集,条纹之间的间距非常小。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在光学实验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设计和调整实验装置,控制条纹间距的大小,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此外,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物理领域,如声波、电磁波等的干涉现象研究。
双缝衍射条纹间距公式是描述双缝衍射现象中条纹间距与波长、缝隙间距和观察屏距离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公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预测和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条纹间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缝干涉条纹间距的推导
相干光经双缝后再次在屏上相遇互相叠加,形成了稳定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理论和实验都证明:在两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间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单色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跟光的波长成正比,现简要推导如下:
如图,o是s1s2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d是s1、s2的距离;l是缝与屏的距离;x是p点到o点的距离;r1、r2是屏上P点到s1、s2的距离;设s1、s2到P点的路程差为δ= r2-r1,由图可知
根据(4)、(5)两式可知: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间距离均为Δx =1/d λ ,而l、d 和λ都为定值,所以屏上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
[应用] 相干光经双缝产生干涉现象,当发生如下变化时,干涉条纹如何变化?(1)屏幕移近;(2)缝距变小;(3)波长变长;
[分析] 由公式Δx = 1/dλ可知,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间距离Δx与l、λ成正比,与d成反比。
(1)若屏幕移近,则l变小,因此条纹间距Δx变小,条纹变得密集。
(2)若缝距d变小,则Δx变大,条纹变得稀疏。
(3)若波长λ变长,则Δx变大。
因此若入射光为白光,则中央明纹(白色)的两侧,出现彩色条纹,且靠近中央明纹的是紫光。
另外在研究干涉现象时,一般不称呼明条纹和暗条纹它们的宽度是多少,这是因为从光的能量角度讲,从明条纹到暗条纹衔接处,是连续变化的,没有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