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后四首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自己赏析古诗歌,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及周边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文笔,将大海的浩渺和周边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碣石"与"沧海"相对,突显了大海的辽阔无垠。

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长江两岸风景的诗歌。

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山与绿水相对,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春景的诗歌。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水初生,云脚低垂的西湖春景。

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

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具体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寂静。

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则通过深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总结:以上四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大海、长江、西湖和秋天的景色,每一首都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古诗四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独坐幽篁里”,诗人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呢。

你想啊,竹林那可是很清幽的地方,一个人坐在里面,多有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这就像给自己找了个超级安静的小天地。

- 接着“弹琴复长啸”,他在竹林里不仅弹琴,还长啸。

这弹琴是很文雅的事儿,长啸呢,就有点像放开嗓子大喊,不过在这深山竹林里,可没人管他,他想怎么抒发自己的情绪就怎么抒发。

- “深林人不知”,这竹林太深了,根本没人知道他在这里。

他就像是和外界隔绝了一样,就自己在这个小世界里。

- 最后“明月来相照”,这时候月亮出来了,好像月亮是他的好朋友一样,来陪伴他。

月亮的光照在他身上,整个画面就变得特别有意境,那种孤独又不孤独的感觉就出来了。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很短小精悍,但是却把那种隐居生活中的闲适、孤独又自得其乐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维很擅长写这种山水田园诗,他就像一个画家,用简单的几句诗就画出了一幅月下竹林中一人弹琴长啸的画面。

而且从诗里能感觉到他很享受这种独处的时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诗句解析。

- “谁家玉笛暗飞声”,大晚上的,不知道是谁家的笛子偷偷地发出声音。

这个“暗”字用得很妙啊,就好像这笛声是悄悄地钻进人们耳朵里的,有点神秘的感觉。

-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呢。

你想啊,春风就像一个小邮差,把这笛声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这画面感多强。

-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就很直白了,听到这样的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呢?李白自己是个游子,在洛阳城听到这样的曲子,肯定思乡之情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

2. 整体赏析。

- 李白这首诗很巧妙,他从听到的笛声入手,先描写笛声的神秘和传播之广,然后通过这笛声的曲调引出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观沧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沧海里面。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案:拟人。

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①点明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②“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③借凄凉落花烘托诗人的落寞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以小景和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为后人所称道。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翻译诗句)②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修辞)③本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哲理)《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

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主旨解析:你看啊,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那茫茫大海,那场面可壮观了。

大海啊,它能容纳日月星辰在里面运行,就好像曹操自己的胸怀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

他看着这大海,心里就想啊,我也要像大海包容万物一样,把天下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呢。

这诗里描写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可不仅仅是写景哦,那是曹操内心伟大志向的一种投射。

这首诗主旨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官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赏析:王昌龄倒霉了,被贬到偏远的龙标去了。

李白知道这事儿后啊,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他就写了这首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就像是在说,我满心的担忧和同情啊,没办法直接送到你身边,那我就拜托明月带着我的这份情谊,陪着你一直到那遥远的夜郎西边去。

你看,李白多够朋友啊,这诗里满满的都是对友人的关怀。

主旨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同时也透露出新旧交替的哲理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解析: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的时候,看到了眼前的景色。

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新春的气息在旧年未尽的时候就已经来临了,这既是在写自然的新旧交替,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而诗人漂泊在外,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但是呢,他又不是那种特别消沉的思念,而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好像在说虽然我在外面漂泊,但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的,就像新春总会取代旧年一样。

主旨是通过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马致远可真是个“大画家”啊,用文字就画出了一幅超级凄凉的画面。

你看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也是黄昏时候叫着,小桥流水旁边有温馨的人家,可那游子却骑着瘦马走在古道上,吹着西风,多孤独啊。

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太阳都要落山了,而这个伤心的游子还在天涯漂泊,他心里的愁苦就像那滔滔江水,止也止不住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四首《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 “碣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2.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3.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4.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二、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的经典之作。

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那浩渺无垠的大海。

先写大海的水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接着描绘岛上树木茂盛,百草丰美,然后秋风一起,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景象非常壮观。

而最妙的是后面几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日月星辰的运行仿佛都在这大海之中,这可真是把大海的雄伟壮阔写绝了。

诗人以大海自比,体现出他那广阔的胸襟和想要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

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南征北战,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魄雄伟,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小伙伴们去海边旅行,站在沙滩上,望着那茫茫无际的大海,我不禁想起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是如此的广阔,就像曹操笔下那包容日月星辰的沧海一样,我的内心也变得开阔起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大海给卷走了。

我跟小伙伴说:“看这大海,是不是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曹操看到的海也是这样,他能写出那么大气的诗,咱们现在站在这儿,是不是也该有点大志向呢?”小伙伴说:“是啊,这海可真给人力量。

”我想,这就是曹操这首诗的魅力吧,能让看到大海的人都心生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衍生注释:1. “左迁”: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2.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怀化。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古代诗四首(一)观沧海1、内容: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写作特色:借景抒情,紧扣“观”,把眼前海上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6、炼字:简要说说本诗中“涌”和“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涌”字不仅使人看到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

“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1)思想内容:这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1分),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分)(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诗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二)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古诗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写出了悲痛欲绝的心情。

清明节前夕,天空挂满了淅淅细雨,景色显得汤汤寒、凄凉无比,没有此前一样的欢乐,行人心里似乎莫名的沉重,想靠酒忘却这事童,却不知什么地方有好酒可以喝,令人唏嘘无奈。

诗人以反问传达了他苦恼的情绪,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又传达出牧童美景的特色另外,诗中意境不尽添一份禅悟: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清明的生活安排,让我们学会接纳清明的节气。

古诗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他把天空中香炉中缭绕出的紫烟象征为佛灯照耀;把山水景观象征为天晴空中的银河。

他以超然家园的和气,勾画出了纯粹自然,清新脱俗的美。

诗中还蕴含了人生应道德生活、仁慈善行的教育意义,这首诗特别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真情实感,一股令人开朗、明媚的活力,循环于诗的每一句。

古诗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清新简洁,气势雄伟,诗中用语点到为止,把一次远行的情景和感受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作者起早贩道,却把头顶的彩云比作天上的白帝,凝神赏玩;而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把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精辟地表达出了受苦受难,但最终取得胜利的人的坚持不懈的劲头。

另外,诗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轻舟一路尽情的穿越,真是让人不禁大开眼界。

古诗四:《江畔独步寻花》“往来无白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空凭栏杆半缘听,那人笑我太疯癫。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江畔,以及诗人自由随心的观赏江畔花开花落、感受江南水乡之美,让人有一种游荡在芳草地里的暇情。

“往来无白丁”一句,把孤苦之感连系在一起,传达出失落的悲哀沧桑;而空凭栏杆半缘听,这句诗里又透出了一种“冷漠”和自困的情愫。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这一课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

《观沧海》是一代枭雄曹操的代表作,创作于建安十三年秋。

他北征乌桓,取得初步性胜利,征途之中正好路过碣石山,碣石山正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帝王登临过的地方,于是雄心壮志在其内心澎湃,于是攀登上了最高峰,一首恢弘的诗篇应运而生。

首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呈其事,中间几句气魄雄伟,“日月……““日月升落,银河璀璨,都好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一样”。

诗句苍凉高古,雄健古硕,抒情抵达最高峰,不亏为“建安风骨”。

最后两句为配乐而歌。

此后不久曹植也交上了《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都表达了这类诗人的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正是这些诗歌之遗绪。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气氛。

于景物择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这些都含着凄婉悲伤之意。

第二句是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叹惋惜。

“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概括,显示出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第三句直抒胸臆,借明月抒怀,对友人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与之相近的明月意象多在古诗词里呈现:“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隔千里兮共明月”“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是天涯相隔,明月随人的想象。

末句又一次点名路途险远,但有明月相伴,有友情相随,友人也应该能得到一些宽慰吧。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他是洛阳人,一生“常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两岸阔,残夜归飞雁,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一、《秋词》刘禹锡【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现象。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
国情怀。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 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 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再回叙 情思。
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 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 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 “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 惆怅。
•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 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 折的意境。
•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
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添重聚的
欢乐的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 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 时的情景的诗句:
2020/1/2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秋高 气爽。
“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正是这 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 肃杀的氛围。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 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便会一扫而空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 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 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你问君我问回/家归的期日/子未,有我期尚,未确定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曹操,这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三、字词解析。

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碣石”:山名。

3.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就像你看到湖面上有风吹过,那水纹一层一层波动的样子,这里形容大海的波澜壮阔。

4. “竦峙”:高高地挺立。

你可以想象海中间那些山岛,像一个个高大的巨人站在那,很有气势。

5.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呼呼地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这种感觉就很萧瑟。

四、诗句赏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就点明了诗人的位置和他要做的事,简单直接,就像我们写作文开头说“今天我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一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两句开始描写大海的景色了。

大海的水波动荡,那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中,一动一静,画面感超强。

你看,水在动,山岛像定海神针一样不动,多有趣的对比。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描写更细致了。

岛上树木茂盛,草也长得很茂密,但是秋风一吹,大海就涌起巨大的波涛。

感觉就像是先给你看一幅平静又生机勃勃的海岛图,然后突然来一阵秋风,大海就像被激怒了一样,波涛汹涌,特别有冲击力。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可就厉害了。

诗人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是从大海里出来的;银河的星光闪烁,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这是一种超级夸张的写法,但又让人觉得大海真的很浩瀚,好像能包容一切。

就好像大海是一个超级大的魔法口袋,日月星辰都能装进去呢。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白。

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首诗给他,表示同情和安慰。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课外古诗词四首(七年级语文)一、《秋词》1. 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3.作者“僵卧孤村”,为件么“不自哀”
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尚”是“还”的意思,笫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八)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写的是作者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