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的提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量,使政治的伟⼤和智慧合⽽为⼀,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的庸⼈驱除到⼀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命并见天⽇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确定构成哲学家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所谓的哲学。
什么是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是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的⼈,是爱“洞见真理”的⼈。
什么是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个动词,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为。
柏拉图说,假如⼀个⼈爱好美的事物,爱看新悲剧、新图画、爱听新⾳乐,这样的⼈不是哲学家。
因为他只是爱好美的事物,⽽哲学家则是爱好美的⾃⾝。
仅仅爱好美的事物的那个⼈是在做梦,⽽认识绝对美的那个⼈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后者则有知识。
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切可感觉的个别对象都具有既存在⼜不存在的⽭盾性质,仅适于作意见的对象,⽽不适于作知识的对象。
不可被⼈感觉到但可被⼈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事物是知识的对象,那些看到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是有知识的,⽽不仅仅有意见。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可感觉的、既存在⼜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可感觉到的、既存在⼜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感觉到但可被⼈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般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建⽴在实在与现象相互区别基础之上的,这种区别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柏拉图的⽼师苏格拉底的继承,继⽽影响了柏拉图。
⼆、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对于许多相似的个体动物,我们都能够指着它真切地说这是⼀只猫。
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显然那是与每⼀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理念论对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关注人类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本质,他认为真
理是超越感性经验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到。
首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是超出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的。
对于柏拉图来说,现
实世界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有一个更加本质和真实的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
由形式和本质组成的,其中形式是万物的本质、基础和来源,而本质则是每个事物所特有
的属性。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猫,但是这只猫只是猫的一个表象,真正的猫的本质位
于理念世界中。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真理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中被
发现。
同时,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考、探究和发掘,逐渐接近真理。
人类意识到现实世界的不足,并思考本质的存在和意义,就能够逐渐认识理念世界。
在柏
拉图的哲学中,人类的思维被视为一种和理念世界相通的力量,只有通过思辨才能得到真
正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哲学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更是一种追求真理
的精神。
此外,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提出了一个“疑惑的主义者”观点,即在我们的世界中,我
们无法获得真实的知识。
因为感性世界的事物都是短暂不确定的,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它
们的特征和属性。
因此,我们不能依靠感性经验来获得真实的知识。
我们只有通过思维和
理性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并发展。
柏拉图主义重视形而上学的研究,强调理念的存在与普遍性。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而不变的真理。
柏拉图主义认为,通过思维与直觉的力量,人们可以领悟理念,达到对最高真理的认知。
在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理念之洞穴”。
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来形容人们对真理的认知过程。
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象征性的洞穴中,只能看到洞穴壁上的影子,而无法看到洞穴外的真实世界。
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思维的提升,人们才能逐渐认识和理解理念的真理。
在柏拉图主义的体系中,合乎道德、公正、善良和美德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提升和灵魂的净化,通过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另外,柏拉图主义也对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提出了完美国家的构想,认为理性和公正的统治者应当领导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协作和合作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柏拉图主义是古代哲学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深刻内涵的哲学流派。
通过思索理念之美、之善、之真,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灵感,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生命的价值。
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贯穿古代和现代,对哲学、宗教和人文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完美、最高尚的存在形式。
这个理念的本质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心灵目睹才能体验到。
他认为人类应该努力追寻这些理念,并在这种追求中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三个基本理念:真理、美和善良。
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高尚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柏拉图关于人类目的和价值的看法。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是不可改变的、绝对的存在。
这个理念是从无限智慧的上帝之中派生而来。
真理就像是一种受到众神保护的宝藏,人类必须不断地追寻它才能得到启示。
美是另一个基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美是对智慧和真理的一种表达,它是人类心灵的某种形式,人类必须通过追求美来找到幸福的道路。
最后,善良是柏拉图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他认为,所有的行动都应该以善良为目的,这是一个基于上帝智慧的伦理原则。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
这个灵魂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情感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部分代表人类思考、判断、决策和追求理想的能力;情感部分代表人类情感和内心感受的能力;欲望部分代表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欲望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理性部分应该支配情感和欲望部分,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必须通过追求智慧、真理、美和善良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他鼓励人类在修行中寻找理性的支配地位,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灵魂。
这个理念的思想非常适合在当今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支配的世界中,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理念、影像与真实
按照柏拉图的假设,仅有一张所谓的理念的 “床”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与此相 对,木匠的床则是对理念的摹仿——它属于 不真实的现象范畴,更遑论作为对木匠的床 的摹仿的画家的床,他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 仿,是影子的影子。 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对现象界(与理念界相 对)的看法可以用上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通常,我们都相信自己的判断,首先通过 的就是眼睛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影像,我们知道了阿富汗的局势、 被台风延宕的韩美军演、日本撞击中国渔船——甚 至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影像,我们就无法表达自 己。 1、影像的力量(例证:让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加速) 2、影像的另一面——谁能保证这些影像(资讯) 的准确性?譬如照片、纪录片,似乎是很“客观” (真实)的,可它是全体还是局部,它是全景还是 某个侧面?也许,一方面,它试图表现得是镜头之 内的世界,与此相关,它就抹去或略去了镜头之外 的世界。
从柏拉图的“理念”说这个逻辑前提, 可以得出一系列必然的推论
1、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
2、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 念; 3、第2条其实回答了《大希庇阿斯篇》中所说 的“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是否也由于美”的 问题; 4、然而,“分有”毕竟不是理念本身,因而它 是不完全的,也是不真实的——这也是柏拉图 责难艺术的原因。
柏拉图关于真实的逻辑
由于唯有理念是最完整的,因而才是真实的,较之 作为理念的床,木匠做的床也仅是万千床的一种, 因而是不完整、不真实的,而画布上的床仅是某张 木匠做的床的一个侧面,在三者中间就是最不完整、 最不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说,画布上的 床仅仅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由此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万物的背后都有某个 根本的东西称之为理念,万物之所以存在出自于对 它的模仿。2、艺术如绘画、诗歌属于“影子的影 子”,是不真实的,因而没有任何地位。 先讲第2个问题,联系现实来看。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四线段的比喻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 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是者
1
可感事物
1/2
非是者
0
(世界)
知识
意见
无知
(认识)
分离学说 1、两个领域的划分 可感领域 可知领域
认识源泉: 认识对象: 认识结果: 认识阶段: 太阳 影象 自然物 幻想 信念 感性认识 意见之路 现象 幻影世界 洞穴比喻: 锁着的囚徒 物质的世界 善的理念 数学型相 本原 数学知识 理性 理性认识 真理之路 本质 真实世界 解放的囚徒 精神的世界
正义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1、洞穴比喻 2、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 3、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4、对理念论的反思 5、通种论
1、理念的来源:数、是者、逻各斯。 2、含义:理念与个别事相分离; 先于可感知个别事物的存在 ; 是万物的本原和模型。 3、意义:——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1、洞穴比喻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 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 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 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 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 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 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 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 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 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
第四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 (Platon,公元前427-347年)
《申辩》 《斐多》 《会饮》 《国家》 《斐德罗》 《美诺篇》 《巴门尼德》 《蒂迈欧》 《法律篇》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体系:
1、理念论(本体论) 2、分离学说(分有说和摹仿说) 3、灵魂说(三重区分) 4、认识论(灵魂回忆说) 5、政治学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指其哲学体系中关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Idea)的影子,真理和知识则来自于理念世界。
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绝对真实,是不变、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种映射或投射,是理念世界的倒影。
他以“洞穴寓言”形象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性和虚假性。
在这个寓言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
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感知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提出只有从理念世界中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形式,而感知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形式的复制。
他提出了“世界之魂”(World Soul)的概念,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理念。
人类的灵魂是一部分宇宙的灵魂,通过思考和观察感知世界,可以激发灵魂中对理念的记忆和认识。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
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只能获得感知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理性知识则是对理念的真正认识。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理,人们才能抵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是美、善和真理的源泉,只有通过真正认识和追求理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公正。
他提出了理念国家的理想,认为只有在理念国家中理智和智慧统治下,人们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和欲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美。
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局限性和虚假性,提出了通过哲学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方法。
他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主张通过追求理念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和公正。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拉图原理
柏拉图原理柏拉图原理,又称为“柏拉图法则”或“柏拉图定律”,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种思想原理。
这一原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教育、管理、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柏拉图原理的核心观点是,理念的存在和理念的本质。
在柏拉图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这些理念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是永恒不变的。
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或者模仿。
柏拉图原理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原理的核心概念是“理念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这些理念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是永恒不变的。
比如,美、善、真等,这些都是超越现实的理念存在。
而现实世界中的美丽的花朵、善良的行为、真实的言语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或者模仿。
柏拉图将现实世界比作一个洞穴,人们生活在洞穴中,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看不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这一观点启示人们应该追求理念的存在,而不是被现实世界所束缚。
柏拉图原理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理念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的本质是超越现实的,是永恒不变的。
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理念的影子或者模仿,是多变的。
因此,人们应该追求理念的本质,而不是被现实世界的变化所迷惑。
比如,追求真理、追求美好、追求善良等,这些都是追求理念的本质。
只有追求理念的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原理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柏拉图原理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念追求,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只有培养学生对美、善、真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在管理方面,柏拉图原理启示我们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培养员工对理念的追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利润。
只有企业有着高尚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哲学方面,柏拉图原理启示我们应该追求理念的存在和本质,而不是被现实世界所迷惑。
只有追求理念的存在和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总之,柏拉图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种思想原理,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一、引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其理念论,这一理论对于后世的哲学和政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今天世界的启示。
二、柏拉图的理念观1. 理念的本质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指的是无形、永恒、完美之物。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不完美的,而真正的实在只存在于理念之中。
对于美、善、公正等概念,柏拉图认为它们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
这些理念是绝对的,它们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经验,包含了所有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按照理念的层次将其分为多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理念是善,它是其他一切理念的根源和支配者,而下一层次则是真理、美、公正等。
这些理念之间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善是万物的根源,其他理念都是善的表现和体现,所有理念都回归到善这个最高理念之中。
3. 理念的认知方式柏拉图认为,人们通过哲学的思维和智慧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理念。
他提出了一种理念的认知方式——直观的知识,即通过内在的直觉和理性来感知理念,而不是通过感官来认识。
只有开启内在的智慧之眼,深入理念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领会理念的本质和真理。
4. 理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模板,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理念的影子和副本。
他使用了著名的“洞穴寓言”来说明这一观点,称现实世界就像一个洞穴,人们只能看到一些物体的影子,而无法看到真正的事物。
真理和真实只能在超越洞穴、回归理念之中实现。
唯有超越现实世界,回归理念,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今天的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对哲学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指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所提出的关于理念(Idea)的哲学理论。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界中。
理念是绝对、不变、永恒的,是真实世界的本质,而感官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拟象。
在这一理论中,柏拉图试图揭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以启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美和善的理念。
首先,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实体。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一个被称为理想国的理念社会来阐述他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在这个理念国家中,人们通过不断追求智慧和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完美,而不受感官世界中人为利益和欲望的干扰。
这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国家被柏拉图视为真正的理若,代表了真理、美和善的本质。
其次,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不变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是一直变化的、有限的,而理念是不变的、永恒的。
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它们仿照着理念的变化而产生的,而真实的事物是理念的完美表现。
因此,只有通过超越感官世界的表象,世界才能接近理念的真实。
最后,柏拉图认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想国》中,他强调了哲学家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家是能够洞悉理念的智者,他们应该引领整个社会追求真理和美德。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实践,人类才能摆脱感官世界的干扰,接近理念的本质。
理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规范的根源,只有追求理念的完美,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一个关于真理、美和善的哲学体系,它试图揭示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对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理念的本质和意义,人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表象,追求真理的永恒之光,实现自身的完美和幸福。
在当代,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并非现代哲学的主流,但它仍然为我们思考认识和道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道德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名词解释柏拉图理念的概念
名词解释柏拉图理念的概念柏拉图理念的概念指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关于终极真实和人类理性认识的理论。
柏拉图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超越感官经验的终极真实和智慧,这种真实通过思维和理性才能够被认识到。
柏拉图理念的本质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它存在于感官现象背后,是一种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超验存在。
对于柏拉图来说,物质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投影或副本,而真实的世界则由理念构成。
理念是普遍、不变的,在物质世界中只能通过感官经验的片面表象来感知。
只有通过思维和理性的洞察,人们才能够超越感官经验,认识到真实世界中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具有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和普遍性,它们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并对物质世界产生支配和指导作用。
通过深入思考和哲学讨论,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各种理念,例如美、善、真理等。
这些理念是超然物质世界的,但也是真正使物质世界有意义和秩序的根本原因。
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理念有着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将人类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观的感觉和信念,它们是世界上事物的表象,但并不是真正的本质;第二个层次则是通过哲学探究和思辨所得的知识,它们才是真正的智慧和理念的认识。
通过追求理念,人们可以逐渐超越感官世界的限制,接近真实的本质。
柏拉图理念的概念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基础。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尼采则在哲学中借鉴了柏拉图的思想,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理念。
柏拉图理念的概念也对教育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认为,通过哲学思辨和思维训练,人们可以达到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并通过理念的引导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则强调理念的统治,并提出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家模式。
这一思想对政治哲学和社会制度的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总而言之,柏拉图理念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于终极真实和人类理性认识的理论。
柏拉图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的名词解释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的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领域。
柏拉图的名词解释,旨在揭示他的思想体系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观点,探索其深层含义。
一、理念(Idea)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理念是超越感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是万物的本质和最高形式。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二分法的思想,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划分开来。
现实世界是有限、变幻和虚幻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和真实的。
他认为,人类通过哲学和思考,可以追寻并认识理念,实现灵魂的升华。
二、灵魂(Soul)灵魂是柏拉图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将灵魂与身体区分开来,将灵魂视为人类独特的精神本质。
根据《斐德罗》一书,他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层次,具有理性思维和智慧的特点;意志是中间层次,负责决策和行动的控制;欲望是最低层次,与基本的欲望和情感相关。
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目标是通过修炼和自我完善,使理性部分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三、爱(Love)爱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他将爱视为美和美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对美的渴望,是人类灵魂的本性。
他在《饕餮宴会》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爱之阶梯理论,通过一系列的爱的层次,将人类引向对理念世界的追求。
他认为,最初的爱是对个体美的追求,随后可以渐渐升华为对智慧美的追求,最终达到对理念的超越性爱。
通过爱的修炼,人类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和永恒。
四、哲学王(Philosopher King)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政治中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具备智慧和哲学修养的人。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全面理解理念世界,并明确真理的本质。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即由哲学王来统治。
哲学王不仅具备智慧和知识,还具备无私和善良的品质,他可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公正和公平的统治。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存在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和可信的存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一、理念论的核心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一个至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由无形无色的灵魂和抽象无形的构成的。
灵魂是指任何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比如美、善、真、爱等等,而构是指任何可以被智力理解的东西,比如数字、几何图形等等。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则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构成的幻象。
柏拉图将这个理念世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层次,是至高的智慧之神所居住的地方,他是宇宙的缔造者和支配者,是一切的根源和终极目的。
第二层是智慧之神所创造的理念世界,其中包括万物的真正本质和精华,比如女性、男性、动物、植物等等。
第三层是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所构成的,是不真实、不可靠且不完美的。
二、理念论的意义与价值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古希腊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时希腊哲学界对于真相的认识。
在柏拉图看来,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可信的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而物质世界则只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影子和表现。
这一观点对于古希腊哲学的后世影响深远,将不可见的世界提升为理念世界,其思想贡献远比智慧之神所在的第一层理念世界更具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表现出哲学的价值。
在当时,人们仍然没有弄清什么是好和什么是不好,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理念论的主张为哲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思考和研究理念世界,人们可以找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联,能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现代哲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认为,大部分的人类结论都来自于感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稳定的和变幻莫测的。
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通过超越物质世界,识别意识本质,人们才能合理地洞察世界,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柏拉图主义
影响力
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而在早期基督 教时期(公元2-5世纪)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他影响了提出第一个神学体系的俄利根,而且它借由迪奥尼修斯的著作影响 了一切以后基督教神秘主义形式及大多数古典的基督教神学形式,特别是关于上帝、世界和灵魂的学说。普罗提 诺认为它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净化(Katharsis)灵魂的宗教体系。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评价
评价
柏拉图主义与对手长期争论的焦点是独立于世界的精神(或超感觉的实在)如何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问题, 也是存在和价值的最终起源问题。这种粗略的概括不适用于怀疑主义学园,对现代怀疑派柏拉图主义者桑塔亚那 也不甚公正。柏拉图主义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这个原则,提出各种论证为其辩解。但是,凡积极的拥护者, 似乎都凭借某种信念,依赖某种体验,而不依靠简单的结论。他们的对手通常遵循亚里斯多德路线(柏拉图《巴 门尼德篇》第一部分有一定程度的预见),认为柏拉图学说假定的二重实在和诸多实体没有充份的证据或论据加 以证明,它们与感觉世界的关系也不能合理地解决。论证依然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停止,但毫无疑问地,柏拉图 主义在欧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 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 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 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 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 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 学世界”。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而被成为理念论,含义: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2、“理念”是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一种特殊性质所表现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3、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理念是知识的对象。
4、可知理念是可干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5、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多重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再次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6、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他们的理念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的共相知识的重要性。
柏拉图 理念论
推荐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五卷后半部分到第七卷提出了与政治学相对的纯哲学问题,全面地论述自己的理念论。
一、理念论的提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的庸人驱除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确定构成哲学家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所谓的哲学。
什么是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是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的人,是爱“洞见真理”的人。
什么是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一个动词,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人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行为。
柏拉图说,假如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爱看新悲剧、新图画、爱听新音乐,这样的人不是哲学家。
因为他只是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好美的自身。
仅仅爱好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觉的个别对象都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仅适于作意见的对象,而不适于作知识的对象。
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事物是知识的对象,那些看到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人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有意见。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人可感觉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建立在实在与现象相互区别基础之上的,这种区别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继承,继而影响了柏拉图。
二、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对于许多相似的个体动物,我们都能够指着它真切地说这是一只猫。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有:
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
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
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
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4、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
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
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5、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6、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象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
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
专攻哲学。
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
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理念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柏拉图理念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目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极力去实现其理想的目标。
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
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他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
既是一又同一。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他说:“我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和自己一样”。
太阳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和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
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是接受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是什么和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中期着作中,由于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
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
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
在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明确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具体是什么,又是怎么样的,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
《会饮篇》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解释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就是为所有美的事物所分有的、绝对的美自身。
柏拉图理念论最着名的表述在《理想国》中。
在《理想国》卷十中,他把“理念”认为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不受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
并且只有“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感性客观世界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现实世界,那么理念如何派生事物呢他认为有两种方式:分有与模仿。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或分沾了同名的理念。
所以,理念和具体事物既有区别,又是同名的。
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模仿理念而被创造出来的。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柏拉图在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并没有象其他的哲学家那样,极力为自己的体系辩护。
相反,柏拉图对理念论的矛盾进行揭露和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
在这篇重要着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揭露理念论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困难。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
柏拉图对存在公正、美、善等美好而有价值的理念毫无疑问,但对与头发、污泥等低贱的无价值的东西,则坚决否认有它们的理念。
然而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
第二,分有说中存在困难。
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
至于怎样分有,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即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
如果是前者,就与理念的单一性相矛盾。
如果是后者,就与理念的完整性相矛盾。
两种方式都有不可克服的矛盾。
)柏拉图灵感说柏拉图关于艺术才能的来源问题,提出“灵感说“,即认为艺术才能来源于灵感,并认为灵感是神灵在诗人身上的赋体。
在《伊安篇》中以“磁石说”进行阐述,“(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它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记忆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这也是柏拉图对诗人进行分类时,对第一类诗人的灵感来源的界定,并肯定了这类诗人的诗作的艺术价值。
“迷狂”是柏拉图对于诗人创作以及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时心理论活动状态的一种描绘,也是他灵感说的一部分,即神明附体于诗人,使其陷入迷狂状态,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凭技巧创作的诗歌。
他在《裴德若》这样描绘:“世间有四重迷狂:一是预言的迷狂,如巫师宣示神谕;二是教仪的迷狂,如免灾遭难的祈祷者的心理;三是诗兴的迷狂;四是爱情的迷狂。
第三种迷狂,是有诗神凭附而来的。
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色飞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
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
他的神志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黯淡无光了。
”在这里,柏拉图对艺术活动的心理状态以及外表形态进行了现象性的描绘,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定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景,甚至会有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对这种“迷狂”的认识也未加以深入的区分,把巫术、宗教、诗兴、爱情等具有不同的性质的迷醉和癫狂状态统一命名为“迷狂”,这只能说是一种现象性的描绘和现象性描绘基础上的初步概括。
柏拉图模仿柏拉图是在前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艺术”的模仿理论。
柏拉图以理念为基础的“模仿说。
在柏拉图看来,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而来的,而现实世界又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
并且,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只能是“摹本的摹本”或“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在《理想国》卷十里,柏拉图为了阐述他这一理论,举了床的例子。
他认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
第一种是理念的床,“也就是床的真实体”;第二种是床的理念的摹本,“只是接近真实体的东西”;第三种也就是模仿床的个别体而画的床,并不是直接模仿床的真实体。
这三种床中,只有床的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然模仿床的理念,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制造出的床各不相同。
所以这种床既没有普遍性,也不是永恒的,因而也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影子”。
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所制造的床,但“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也还只是一种影像”。
所以就更不真实,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或“影子的影子”。
由此可见,在理念的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者的关系中,柏拉图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因而不能达到理式世界,不能揭示理式世界的真实的和绝对的美。
因此可以理解为理念的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则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则屈居第三性。
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而“理念”是艺术最终根源。
但是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不完备的,他只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从而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模仿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真实性的“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未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的“模仿说”体系。
亚里士多德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模仿,具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
模仿实为人的求职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模仿产生的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认识,是通达真理的特殊求知活动。
由此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
模仿只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模仿之所以能被接受,还源于模仿能给人们带来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能感到快感。
而这种对这种快感的感知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艺术家,另一个则是欣赏者。
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构思再现了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现象,运用了自己的创作技巧,同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去,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感。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知感,从而得到了心里的满足和愉快,因此产生快感。
但是,亚里士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他在讲述诗人的时候,认为诗人的职能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描述出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表现某种“类型”的人和事物。
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这是简单的模仿自然;二是按照人们所说所想的那样去模仿,即根据神话传说;三是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即按照客观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仿说的发展在西方文论中, 第一个自觉地把“模仿”这一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是柏拉图。
他首先塑造了一个三维世界的宇宙模式。
其一是理念世界, 这是最高的世界, 也是唯一的世界; 其二是现实世界, 它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的, 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是不真实的; 最后是艺术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实隔着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