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接触氧化法处理甲壳素生产废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解-接触氧化法处理甲壳素生产废水

甲壳素(chitin)亦称甲壳质、几丁质、明角质、壳多糖、聚乙酰氨基葡萄糖,是1,4-连接的2-乙酸氨基-2-脱氧-p-D-葡萄糖,其分子式(C8H13NO5)n,分子量(203.19)n,为白色至浅黄片状物,广泛存在于昆虫、甲壳纲动物外壳及真菌细胞壁中,是自然界中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多糖。甲壳素的化学性质稳定,有一定的强度,此外还具有生物分解性,可被生物内的溶菌酶分解,与生物的亲和性好,无毒,但甲壳素水溶性差,只可溶于浓盐酸、硫酸、冰醋酸和78%-97%磷酸,几乎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和其它有机溶剂。由于具有生物适应性、吸湿性、保湿性、成膜性和通透性、凝胶性和粘稠性、絮凝性、金属络合性等特殊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农业、食品等领域[1],但其生产废水的处理在国内一直是一大难题。

1 甲壳素废水的特点

国内大多从蟹、虾壳中提取甲壳素,蟹、虾壳先经盐酸分解碳酸盐,氢氧化钠溶液脱蛋白质和脂肪,再经过脱色处理生产甲壳素。由于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其排放废水的特点是PH特别低,Cl-浓度高,废水CODcr浓度波动大,一般的生物处理工艺对其很难有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所研究的废水来源于浙江某甲壳素生产厂,其主要原料是蟹、虾壳,这些原料在进厂前,已由原料供应商作预处理,因此废水主要

来源于甲壳素后期提取生产工艺,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废水水质见表1。

2 微电解试验

为掌握微电解处理效果,我们先进行了实验室小试。主要考察了微电解在不同的电解时间,对甲壳素废水的pH值,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实际运行的最佳设计参数。试验在烧杯内进行,先加入500mLPH为0.7、CODcr为3400mg/L的甲壳素废水,投加一定量的铁屑并鼓入空气,在不同的时间内取出水样,过滤后分别测试pH 值和CODcr,测试结果见图1、图2,由图可知:电解2h的CODcr去除率最高,但此时废水的pH值较低。为减少后续中和反应的碱投加量,电解时间以6h为好。实际工程中以此作为设计参数[2-5]。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设计要求

设计处理规模150m3/d,设计进水水质:pH为1.0,CODcr为

1500mg/L,Cl-为5280mg/L。出水要求达到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3.2 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

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废水首先排放到微电解池,内置铁屑,进行微电解反应。同时兼有调节池的作用,均衡进水水质、水量。经电解反应后的废水用泵提升至中和池进行中和反应,投加石灰乳调节废水的pH值至8-9,经初沉淀后,上清液自流到A/O池的兼氧段进行兼氧生物处理,然后进人好氧段进行好氧生物处理。接触氧化出水经二沉池沉淀后,经砂滤池过滤、活性炭吸附计量排放。二沉池部分污泥回流至A/O池,剩余污泥和初沉池污泥排放至污泥池,经压滤机脱水后外运处置,滤液回流至集水池。

各主要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如下:①微电解池HRT=6h;②中和反应池HRT=15min;③初沉池设计表面负荷0.8m3/(m2·h);④接触氧化池总 HRT=52h,其中A段为16,O段为36h;⑤二沉池设计表面负荷0.6m3/(m2.h)。

3.3 工艺特点

本工艺系统分为三个单元:①预处理单元,采用微电解来提高废水的pH值,减少后续中和反应所需的碱投加量;同时去除部分CODcr,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增强效果,鼓入空气进行曝气。微电解出水经加碱中和使其达到生化处理对进水pH值的要求。②生化处理单元,采用两段式生物处理去除大部分的CODcr,为提高生物处理单元

的耐负荷能力和抗冲击能力,采用接触氧化法,分A段(兼氧段)和O段(好氧段)串联运行。③后处理单元,采用砂滤和活性炭吸附对二沉池出水进行把关,去除主要由三价铁离子引起的色度、SS以及部分 CODcr后排放。

3.4 工艺调试运行结果

工程自2001年3月初开始工艺调试,调试初期往生化池内投加2t脱水干污泥,并一次性加入尿素、磷肥、葡萄糖和面粉等营养物质,闷曝2d后开始逐步进少量污水,同时继续投加大粪等营养物质。经15d运作后,开始见到有污泥絮体生成,污泥沉降速度也明显增加。但之后的近一个月内,进水水质一直波动很大,进水CODcr经常高达2000mg/L以上,最高时甚至超过10000mg/L。同时由于操作工投加石灰乳量不当,生化进水pH值失控,在3.5-10范围内波动,致使A/O池内的微生物大量死亡,生化处理基本无处理效果。随后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控制生化池进水的pH值在8-9之间。5月初重新投加污泥并驯化培养,至5月中旬填料上开始生物挂膜,出水水质明显改善。至6月初出水已基本达标。图4为调试后期集水池、生化池进水水质;图5为调试后期二沉池、总排口出水水质。测试结果表明,生化处理单元(A/O两段)对CODcr平均去除率达83.3%。

4 讨论

本工艺运行控制的要点主要是微电解出水中和反应pH值的把握,适应甲壳素废水的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及兼氧池、好氧池填料的生

物挂膜。

4.1 微电解的控制

为保证微电解的效果,首先要控制电解时间在6h左右;其次,由于电解反应不断的消耗铁、炭,所以需定期投加一定量的铁屑和焦炭加以补充。同时进行曝气以增强处理效果。

4.2 碱投加量的控制

废水进生化之前,必须采用加碱中和调节其pH值,这是关键的一步,是保证废水进后续生化处理的前提。为此,必须根据微电解后废水的pH值以及进水量,来决定石灰乳投加量的多少。为了尽可能多地去除微电解后的SS,并利用生成的Fe(OH)3絮体去除部分CODcr,必须控制中和池内的pH在8-9之间。实际操作中石灰乳的投加量以此作为控制标准。实践表明:由人工控制PH很难稳定,最好采用pH 自动调节系统。

4.3 污泥培养驯化要点

污水站所用污泥取自杭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后经脱水的剩余污泥,兼氧和好氧两池所接种的活性污泥量共计4t。

4.3.1 温度和pH值

一般生化处理污泥培养为水温在23-30℃时最好,pH值不宜低于6.5或大于9.0,一般控制在8-9范围内。

4.3.2 微生物的营养

调试过程中除定期添加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的生

活污水(如大粪)以补充营养外,还应适当添加氮、磷以保证污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