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1年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统计(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xls

合集下载

2011年死亡人口统计表

2011年死亡人口统计表

出生日期
19460429 19550505 19291003 19510619 19320926 19321203 19540211 19570403 19410306 19390314 19560901 19550304 19260722 19271127 19461014 19570304 19291026 19380208 19581017 19330730 19300101 19490308 19660414 19301018 19590209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女 男
工人 工人 离退人员 家务及待业 离退人员 农民 农民 农民 家务 农民 农民 农民 农民 农民 工人 离退人员 工人 农民 农民 工人 工人 农民 农民 工人 家务 家务 离退 工人 工人
肺恶性肿瘤 急性心肌梗塞 砸死 急性心肌梗塞 肺恶性肿瘤 肝恶性肿瘤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脑内出血 肾衰竭(尿毒症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呼吸衰竭 肾衰竭 肺心病 黑色素瘤 2 型糖尿病 不进食 肝癌 肝坏死 肿瘤 肝癌 脑梗死 白血病 胆囊癌 老死 脑梗 心衰 心梗
55 56 57 58 59 60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李继武 韩秀英 何振东 周凤卿 杨成玉 王义侠 程庆录 代玉洲 刘刚 朱财 刘桂芝 刘春友 苏会诊 张丽华 徐淑珍 谢云友 欧阳怀照 刘学林 孙学英 刘春平 郭运斌 兰启香 宋杨氏 王玉江 徐兰英 刘淑卿 程延福 林智兰 徐德刚
死亡日期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14-05-09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以下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并附带个人文字和图表分析。

简要说明:一、本篇资料的主要内容本篇资料反映我国2012年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如:全国历年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人口;2012年各地区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家庭户规模、人口受教育程度等。

二、本篇的资料来源本篇资料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整理。

其中表3-1至3-6中1981年及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部分年份数据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修订。

表3-7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表3-8为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表3-9是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

表3-10至3-18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本篇各表如不做特殊说明,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据。

三、本篇的统计调查方法目前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实施的人口统计调查有:在逢“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在逢“5”的年份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进行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其样本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左右。

人口抽样调查是以全国为总体,省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相关图表:说明:我国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但变动不大;男女性别比率趋向于平衡;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明显。

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大致呈上升趋势。

注:2000年、2010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时点数据,其余年份数据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说明:从2000年至2012年,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在上升。

解读中国人口报告数据

解读中国人口报告数据

解读中国人口报告数据作者:李春英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7期2010年11月1日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已于2011年4月29日公布。

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令人们期待已久,关系到我国今后人口政策及其它方针的制定。

1.人口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显示,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2.家庭户规模通过人口普查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 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 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3.性别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这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已渐被人们所摒弃。

4.年龄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未富先老”已成定局。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就业困难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

5.民族构成通过人口普查显示,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附表2:我国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

附表2:我国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
809 779 6180 3514 2856 4206 2580 4053 728 5689 4002 6371 3662 4914 8292 8928 5377 6854 7884 5888 735 4262 12942 7105 9160 593 3976 3208 1241 889 2854
35-39岁 男 98382 546 494 4305 2528 2143 3060 1820 2982 470 3792 2793 4329 2523 3413 5715 6294 3634 4635 5414 4508 555 2937 8838 5238 6677 331 2830 2189 792 623 1974
466
370
427
231
新疆
89948 54719 35229
2694
1503
1191
1848
1048
本卷表数据为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汇总结果,未考虑漏报因素,请使用相关数据时考虑登记误差因素的影响。
1)
1-4岁 女 16472 49 23 596 271 155 186 120 140 103 506 550 500 284 942 525 779 537 1041 888 716 123 387 1426 1024 2088 267 349 513 388 196 800
15-19岁 男 28088 125 139 1835 870 400 668 362 478 130 1032 797 1270 821 880 1245 1708 1105 1070 2103 1106 269 617 2085 1670 2096 143 953 748 383 282 698
女 18164
131 88

人口普查知识问答

人口普查知识问答

人口普查知识问答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和登记时间是什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登记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

2.为什么将11月1日定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将11月1日定为普查的标准时间,既避开了7、8月份的高温和洪涝灾害,又避开了10月1日的假期,人口流动又相对稳定。

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人口变动调查,都以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实践证明这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标准时间。

3.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人口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

4.人口普查工作组织实施的原则是什么?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5.《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是什么时候通过的?什么时候施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已经2010年5月12日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6.人口普查对象包括哪些人?《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这里的“境内”指的是海关关境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根据这一规定,凡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无论是大陆常住人口、港澳台侨人员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属于人口普查对象;在中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包括驻外使领馆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外派劳务人员等,也属于人口普查对象;已经在境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属于人口普查对象;来华出差、旅游等在中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也不包括在人口普查对象范围内。

7.人口普查的内容是什么?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

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

2011年我国人口比例、结构等数据统计及分析目录: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二、2011年年末四川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影响研究(一)四川人口统计及结构分析(二)四川流动人口具有的主要特点:1、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2、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最多(三)四川地区常住人口表(四)四川城乡人口表三、人口迅速增加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一、2011年年末中国人口数据统计及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

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

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态势:2011年末,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

2011年全国人员情况-地域、学历、年龄

2011年全国人员情况-地域、学历、年龄

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7%2012-08-17 14:00:11 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积极就业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失业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局势整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4735万人,比2002年增加628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比2002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

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增加人口由2002年的826万人减少至644万人。

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2年的20.3%降至2011年的19.5%,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地区看,东中西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

2011年末,东部[1]人口为55445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1.4%;中部人口为42374万人,占31.6%,西部人口为36222万人,占27.0%,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2011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年出生人口为1604万人,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

2002-2011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3万人。

从全国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2011年全国15-64岁人口首次超过十亿,达到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4.4%,比2002年增加了9981万人,比重增加了4.1个百分点。

2002-2011年,15-64岁人口总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为1.17%。

2011全国总人口

2011全国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约为13.39亿人10年增加7000多万2011年04月28日10:20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情况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情况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主要人口指标要实行全过程监控:户口整顿、摸底和正式登 记、复查。 每一环节都要善于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10、普查区域划分,绘制普查区及普查小区地图, 录入上报地址码 ★普查区域划分:市、镇级、普查区、普查小区人口普查地理
区域与同时期国家法定行政区划一致。 人口普查地图:市级、镇级、普查区和普查小区 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地图要交上级普查机构,作为质量检查的 重要依据。
9、户口整顿 ★积极参与、协调;掌握户口整顿结果:户籍人口、流动人
口、出生、死亡人口、入户登记表。
★ 特别关注几个主要指标:死亡未销户、迁出未销户、未落
常住户口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数(县内、县外 市内、外市、外省)、居住本地,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人口(县内、县外市内、外市、外省)、居住本地,离开户 口登记地不到半年人口(县内、县外市内、外市、外省)。 户口整顿是人口普查登记前,第一次获得详细入户资料,对 于这项工作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其成果。 户籍人口是人口普查登记和判断常住人口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摸底、登记和复查。 问题到登记和复查阶段才发现很可能在时间上无法 、入户登记前的准备工作阶段 1、建立机构、普查经费预算
★建立机构时间要求:村级 5月份前 ★加强基层普查机构的协调能力 : 组织入户;资料收集。 ★外籍人口多的地区还要考虑外语沟通问题。 2、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图)
2、 复查 11月11---15日
切实解决现场登记存在的问题,不要将问题带入下一阶段工作。
3、对登记资料进行质量验收 11月16---25日 ★日常质量控制 。市镇人普办要设立质量控制组。
★质量验收:2000年人口普查,每个普查区抽1个普查小区;要
求7个指标同时合格。总人口差错率、净差率、出生、死亡 人口差错率、总记录差错率、性别和年龄差错率。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1.2011年10月31日是“世界70亿人口日”。

下图示意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其中某一时期的图例标错。

据此完成小题。

【1】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④图错。

【2】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根据“三率”数值大小可知四图中由先到后依次为③②④①。

【3】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最符合M国①时期的是 ()【答案】D【解析】M国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人口增长快,故D选项正确。

2.下图为2010年我国各省老年人口比例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京津地区B.长三角地区C.川渝地区D.珠三角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四川、重庆老年人口比例所占比例最高,是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两省分别简称川、渝,C对。

A、B、D错。

【2】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低C.医疗水平高D.迁入人口多【答案】A【解析】读图,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是在各省区中比例最低,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A对。

出生率低,少年儿童少,老年人比例占的高,B错。

医疗水平高,老年人死亡率低,占的比例会增高,C错。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低,迁入人口少,D错。

【考点】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3.通常将人口按照0-14岁、15-64岁及65岁及以上分为三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段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按照年龄0-14岁、15-64岁及65岁及以上划分,依次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B【解析】随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出生率下降,0-14岁人口比重逐年下降,③为0-14岁人口比重;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比重上升明显,②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5-64岁比重变化不大,①为15-64岁人口比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