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简释下列名词

1.反映

答: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随着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过渡,反映的形式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高级的反映形式是以低级的反映形式为基础,它含有低级的反映形式,又不等同于低级的反映形式,具有自己的反映特点。

2.意识

答: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4.意识的觉知性

答:觉知性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5.意识的能动性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概括地说,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意识的前进性。

二、问答题

1.试述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答:(1)心理的发生

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反映形式有:

①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无生命物质所具有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只具有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

应,是有生命物质特有的,与无机物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生物反映形式。由于有了感应性,生物体才能得以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维持其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进行,使个体得以生存和种系的发展。

在生命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感应性的表现形式和水平也各不相同。它们的这种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活动。

③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的反映形式指动物对具有信号作用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动物更好地在环境中确定活动方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与先前的生物的反映形式有三个不同特征:

A.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B.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

C.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心理活动产生以后,随着动物演化阶梯的发展,动物的心理活动也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2)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①感觉阶段

感觉阶段是指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能够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形成较为稳定的反映。

知觉阶段是指低等脊椎动物,即哺乳类动物以下的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这时便出现了对客观事物更为复杂的属性的反映形式,即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复合刺激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知觉。

③思维的萌芽阶段

思维的萌芽阶段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哺乳类动物演化到类人猿时,它们的反映活动也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的萌芽阶段。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类人猿的脑在重量上、外形上以及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于人脑。猿脑的分析综合功能已经相当发达,中枢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比其他动物高,灵活性也大。

类人猿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行为,但它与人类的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工具的性质,也不能在头脑中对使用工具与结果的关系形成稳固的联系,因而不可能在头脑中巩固自己的经验并加以运用,更不能与现实的活动相脱离而形成制造工具的观念。

2.试述人的意识及其区分。

答:(1)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

(2)意识的区分

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具有各种不同的区分。意识的区分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里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从总体上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这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特点。

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客体意识),它是意识活动的两个方面。

①对周围环境的意识是指个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对自身的存在、事物和现象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

②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3.试述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答: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祖先原来具有的自然群体,逐步改造成为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把生物个体转变为人,并且把人变成为社会实体,劳动使人的心理上升为意识。

(2)劳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这两个特征相互联系,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以制造工具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