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

合集下载

国家形象的主要特征解析

国家形象的主要特征解析

国家形象的主要特征解析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有关社交媒体中国家形象传播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一种尝试,本文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软件辅助分析,来探索国际社交媒体Twitter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者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与方法利用数据挖掘进行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特征、变化和偏差分析、Web页挖掘这7种。

其中Web页挖掘指的是,通过对Web上丰富的信息量的挖掘,利用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等信息,分析和处理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各种问题和可能引起危机的先兆。

本文所使用的NVivo10软件属于Web页挖掘的方法。

2 IBM SPSS Text Analytics for Surveys 4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软件而实现的,采用的IBM SPSS Text Analytics for Surveys 4软件,该软件是一款成熟的商业文本挖掘软件,主要用来挖掘消费者评论意向及社会调查的文本内容。

利用文本分析技术,可以将文本自动聚类,进行词频分析,本文语义还能够表现出提供者的立场、观点、态度等,此外还可以对文1/ 12本内容中的形容词、表情符号等情感因素进行情感分析,极大减轻研究者的统计与研究工作量。

相对于人工操作而言,该软件对于分析开放式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研究设计Twitter是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能让人们发表有关个人现状的短消息的网站。

基于以下两点考虑,本研究选择Twitter作为研究平台:首先,作为国际自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Twitter在全球的影响力远高于博客、论坛等其他国际自媒体类型,是最为活跃的社交媒体之一。

其次,Twitter是一个公共讨论平台,所有信息可以及时检索。

尽管Facebook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更胜一筹,但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Facebook上讨论内容仅局限于好友圈中才能看到,无法进行类似Twitter上公共检索的操作,来获取相关数据。

俄语新闻语篇中中国国家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

俄语新闻语篇中中国国家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

第11卷第24期Vol.11 No.2425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多模态视角下俄语新闻语篇中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Y2019094-C俄语新闻语篇中中国国家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赵颖,杨玉波,王丽梅(东北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摘要: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语篇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分析语篇中图片、文字等多模态符号如何塑造国家形象,阐释话语意义,揭示图文关系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多模态新闻语篇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实现传播的媒介作用。

关键词:俄语;新闻语篇;中国;国家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25-02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也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多模态特性的新闻语篇成为了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

本文以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相关报道为语料,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视觉语法框架,阐释多模态符号的意义,揭示图文关系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接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理论,认为非语言符号也具有社会属性。

克瑞斯(Kress)和勒文(Leeuwen)将三大功能延伸到对视觉图像的分析上,提出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视觉语法理论。

在其理论框架下,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

叙事再现包括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过程。

在叙事图像中,矢量是判断行动、反应的一个标志,而在概念图像中没有叙述的因素矢量。

互动意义中可以区分出两类参与者,一类是图像中由各种视觉符号呈现的互动者,另一类是参与图像互动的现实参与者。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国际视野下,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多元且复杂的。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高速铁路、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更是引领全球潮流,展示了中国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上的实力与魅力。

中国丰富的文化传承也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发明、诗词歌赋、武术、中医药学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太极拳、书法等文化形式也越发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参与。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也为其国家形象增色不少。

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维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中国通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分享防疫经验等方式展现了大国担当。

中国国家形象并非没有挑战。

诸如人权、贸易摩擦、地区安全等问题,不时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对中国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些问题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构建平衡、公正的国际形象。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是立体的、多维的。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现代发展成就的光辉;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现大国责任,也面临种种挑战和误解。

未来,中国需要持续努力,不仅要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更要在文化交流、国际协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塑造一个全面、真实、积极的国际形象。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将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贡献。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目录一、内容描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2. 文献综述 (5)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二、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的维度构建 (8)1. 政治维度 (9)1.1 国家形象与地位 (10)1.2 外交政策与立场 (11)1.3 国际合作与竞争 (13)2. 经济维度 (14)2.1 能源合作与贸易往来 (16)2.2 市场准入与投资环境 (17)2.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18)3. 环境维度 (19)3.1 气候变化与环保政策 (21)3.2 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 (21)3.3 环境问题与责任归属 (22)4. 社会文化维度 (24)4.1 人文交流与合作 (25)4.2 人民感情与相互理解 (26)4.3 教育与科技合作 (27)三、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的话语重塑 (28)1. 话语重构的原则与策略 (29)2. 话语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31)2.1 提升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 (32)2.2 强化议题设置与引导作用 (33)2.3 增强话语的互动性与共鸣力 (34)3. 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运用 (35)3.1 采用多语种与跨媒介传播 (36)3.2 创新叙事结构与话语模式 (37)3.3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对话 (39)四、案例分析 (39)1. 具体案例选择与描述 (41)2. 案例分析 (42)3. 案例讨论与反思 (43)五、结论与展望 (44)1. 研究结论总结 (4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5)3. 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47)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俄罗斯媒体在涉华环境叙事中的感知维度构建及其话语重塑过程。

通过对俄罗斯主流媒体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揭示了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国环境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视角和叙事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考量。

在俄罗斯媒体的叙事中,中国往往被描绘成一个负面的环境角色,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和责任。

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

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

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俄罗斯主流媒体在2012年3月4日至3月14日内关于“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选题和报道内容三个方面考察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两会”的关注度、关注点与倾向性,从而归纳出俄罗斯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俄罗斯主流媒体;中国国家形象;“两会”一、主流媒体与国家形象主流媒体对公众的认知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一国的国家形象则是国内和国际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因而主流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主流媒体对一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公众所具有的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我们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从对俄罗斯主流媒体的研究入手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分析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了解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关注点及报道的倾向性,从而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俄罗斯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继而预见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国家品牌的理解并为制定媒体公关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一年一度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体现出的民声民意、中国政府对国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的规划与政策走向,无不吸引着俄罗斯媒体的目光。

通过研究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可窥见主流媒体为俄罗斯民众构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框架”,了解俄罗斯民众作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2012年的“两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召开的最后一次“两会”,以史为鉴,为今后党的领导提供借鉴和经验,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本文选择2012年3月4日至3月14日“两会”召开期间俄罗斯主流媒体网站上的所有报道,以“Всекитайское Cобраниенародны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了28篇报道,剔除与“两会”内容无关只是提到“两会”字样的无效报道,共得样本22篇。

浅谈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浅谈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浅谈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作者:刘松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23期摘要国家形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目前来看比较认可的国家形象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带给世界的整体认知形象,是国际社会和公众对一个国家比较稳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所展示给国际社会的形象以及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反映。

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国家得到国家社会的理解,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但是我们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传播理论建设与实际操作与西方国家相比都处于落后地位。

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送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在塑造国家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形象;媒体现状;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164-021 国家形象的含义和其重要性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际地位和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形象逐渐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

但是由于国家形象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总体而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带给世界的整体认知形象,是国际社会和公众对一个国家比较稳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所展示给国际社会的形象以及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反映。

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是国家信誉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表现良好有助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可以说,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和活动能力,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宝贵的无形资产。

2 我国国家形象的现状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在2016 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以下特点:中国整体形象稳中有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在所有国家中位居第二;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是最突出的国家形象;勤劳敬业成为最突出的中国国民形象;具有高度凝聚力、组织严密是最突出的中国执政党形象。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

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对比研究》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比中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话语的生态特征。

本文首先对“中国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媒体话语中的多维度和动态性。

接着,文章概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话语生态系统的构成、话语权力的分布以及话语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生态话语分析为视角,对比研究中外媒体中国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媒体样本,包括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等,通过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中外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话语策略和叙事模式。

文章将重点关注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形象呈现,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受到不同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外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异同点,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旨在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策略建议,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中国形象在中外媒体中的呈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形象在中外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描绘。

这种描绘并非单一和静态的,而是多元化、复杂且动态变化的。

中外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既受到各自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变化的不同认知和期待。

在中国媒体中,中国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积极、正面和进步的。

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到文化传承,中国媒体倾向于展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贡献。

相比之下,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形象描绘则更为复杂和多元。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

浅析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与国家形象塑造

浅析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与国家形象塑造

浅析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与国家形象塑造作者:刘新兰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9期【摘要】当前,中西方交流日渐频繁,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重要。

中西方交流处于深度磨合状态,西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位差”,媒体对我国的报道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西方媒体传达的中国形象并不能反映中国当前的现状。

为让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一面,就需要增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而加强涉华舆情研究、尝试以他者眼光看中国,成为增强对外传播针对性、有效塑造国家形象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舆情研究国家形象文化落差随着中国的发展,中西方之间进入深度磨合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西方之间有交往、融合,也有矛盾、冲突,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更加复杂多元。

但是,境外媒体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形象与现实中的国家形象存在差距。

针对这一现状,要有所作为地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为中国当前的发展赢得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必须要加强对涉华舆情的研究、尝试以他者眼光看中国。

一、当前国际环境与中国国家形象1、国际环境现状西方看中国的视角,从十七、十八世纪对“天朝上国”的仰视到鸦片战争后的俯视;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一视角逐渐转为平视,中西方之间进入深度磨合时期。

深度磨合时期是一个阶段,是不可能通过一次事件一蹴而就的。

在深度磨合时期,各种交往和融合都可能出现,各种冲突和矛盾也有可能发生。

①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大国力量的消长、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类关系的复杂性更加明显;南海问题上的博弈、军力发展引发的关注、经济交往中的竞争等无不是其例证。

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自然不断提高。

中国问题、中国事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世界舆论的审视与评说。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及当前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中西方之间存在“知识差距”,尽管中国在不断进步,但西方媒体的观念却还停留在“过去”,对中国的认知也带有过去的印记。

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形象建构

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形象建构

··摘要: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发展模式,从宏观布局到具体施行,不仅需要沿线各国的认同参与,也需要国际舆论的氛围助力。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中极为重要的区域大国,俄罗斯媒体关于“一带一路”新闻报道,影响着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形象的认知,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国际舆论的重要构成。

本研究针对俄罗斯六大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峰会前后的新闻报道,借助内容分析方法,运用框架理论,全面剖析其报道框架,进而明确俄媒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特征。

关键词:“一带一路”;俄罗斯媒体;国家形象;中俄经贸合作;中俄伙伴关系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8)03-0026-07收稿日期:2018-03-10作者简介:李剑欣(1972-),女,河北行唐人,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管理。

俄罗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形象建构李剑欣1,栗兴维2(1.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一、研究缘起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发展对接的重要合作平台。

[1]“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贯通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至欧洲部分区域,沿线绝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是中国最大的北方邻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紧密相连,在“一带一路”北线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

其所在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合作共建关系时,也需将其对“一带一路”倡议反馈纳入考察范围,以明确该地区对中国最新的态度及认知。

二、文献综述(一)中俄关系概述中俄伙伴关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基于传媒视角的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探析

基于传媒视角的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探析

媒体的国际影 响力 , 就需“ 打破西方媒体在制造中国国际形象方面 的思想
模式和话语霸权 。 ” 首先 , 改变我 国媒体的传统定位 , 要 不能单纯只讲成就 、 讲发展 , 对现 实社会所存在 的问题的适度报道对 我们的 国际形 象也是有利 的; 能只 不 片面强调宏观 的政治经济等形象而忽视很多民众特别是外国民众关 心的 微观方面的因素 。其次 , 为改变 “ 西强我弱 ” 的国际传播格局 , 国媒体 我 必须在理念和技术上与国际主流媒体相接轨 , 改善我国媒体运作模式 , 掌 握国际传播方法和技巧 。再次 , 要减少跨文化 的误读。国际上对我 国国 家形象的误读 , 除去 由意识形态 的差异 和冲突造 成有 意识的 国家形 象误 读, 事实上还有很大一部分受众是 由于历史文 化、 宗教信仰 、 语言误用 等 方面引起 的无意识 的国家形 象误读 。所 以在把握正 确舆论导 向的前提 下, 要树立 “ 受众本位” 意识 , 采用 “ 中国立场 , 国际表 达” 方式 , 选择让世 界听懂并且接受 的报道方式 。 2 重视 战略合作 增加 外媒正 面报道量 . . 我们要及时掌握世界舆论 情况 , 力与 国际 主流媒体建立友好 的合 努 作关系 , 向国际主流媒体展现我 国积极正面的情况 , 努力 增加正面新 闻的


三、 充分利用传媒 改善我国国家形象 塑造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要求 一 国拥有雄 厚的硬实力和 软实力 , 更 要求一国能把这种实力充分展示出来 。这就涉及到通过何种渠道塑造国 家形象 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 目前我国传媒在 国家形象塑 造上的力量还 比较欠缺 , 也使得我 们 国家形 象的传播 过于依赖 “ 这 他塑 法”。鉴于此, 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做 出努力。 1 增 强 自身 实 力 争夺 话 语 权 扩 大影 响 力 . 要真正发挥媒体对塑造国家形象 的作用最根本 的方法就是增 强本国

海外社交媒体中个体影像叙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YouTube视频博主为例

海外社交媒体中个体影像叙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YouTube视频博主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国家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即时性、低门槛和互动性的特征使民间个人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中粉丝量最高的十位博主的视频为例,以叙事学理论为框架探讨中国个人博主的影像叙事如何建构国家形象,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个人展示日常生活的视频如何对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本文研究的问题为:一是中国个人博主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日常呈现构建了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二是海外社交媒体中个体影像叙事如何建构国家形象。

探讨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个体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现状,扩展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的理论视野,而且对探寻提升国家形象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一)个体叙事、影像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国际传播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民族—国家为主体框架的宏大叙事向国际组织、跨国企业更小的社会单元叙事的转变,并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走向更微观的对象———社会普通个体。

[1]新时代中国对外影像叙事的类型与形态也由单一走向多元,中国的真实面貌由众多普通百姓生活的社会断面组合而成,并强有力地向海外传递出去。

[2]除了掌握稀缺信息资源和媒介资源的政府和媒体外,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还存在第三方传播主体,即公众。

公众有时也被称为“个体”“民间力量”“民间传播者”等,它们代表的是与制度化的新闻媒体和政府组织相对应的非制度化的个人和组织,是一种非传统、非常规、非主流的公共外交力量。

个体叙事是与集体叙事或相对应的一种叙事与思维方式,它是从个体的视角讲述个体经验和私人生活,常以事件见证者或亲历者视角,记录、描述和评述事件的一种叙事方式。

个体叙事是叙事学中极为重要但被忽视的一个部分,这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资源掌握在机构和少数人手中,个体进行表达和叙事的范围有限,只能依靠面对面进行口头叙事。

随着传播媒介的充裕,个体有机会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公开表达个体经验,从而成为书写历史的重要参与者。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原来我们一直都想错了,他们太敢说1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原来我们一直都想错了,他们太敢说1

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原来我们一直都想错了,他们太敢说1要说当下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那自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不仅对这两个国家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荡。

也正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大战,使得如今俄罗斯这个大国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我国作为俄罗斯一直以来的老邻居,我国对于俄罗斯的一举一动也是非常关注的,毕竟这些年我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

其实随着我国与俄罗斯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更加透彻。

这些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我们发现,其实我国大部分人民对于俄罗斯人的印象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

大多数人在谈论到俄罗斯的时候,对于俄罗斯的整体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

那么俄罗斯人对于我国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对此都表示好奇。

要说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渊源,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的苏联时期。

在上个时期中期,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作为苏联最大的成员国,其各方面的实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觑。

而彼时的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泥潭里爬上来,建立的新中国主权还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一点也不过分。

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

就在我国急需大国援助的时候,苏联以老大哥的身份向我们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我国多方面的支援。

尽管说后来中苏两国的关系恶化了,甚至还站到了对立面上,但是对于那段时间苏联给予我国的帮助我们始终都是铭记在心的,苏联无私的帮助确实让我国受益良多。

后来苏联内部矛盾恶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没能逃脱分崩离析的命运,在1991年的时候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成员国,在苏联解体之后继承了苏联大部分的遗产,自然也包括苏联曾经与中国之间的友谊。

后来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经济也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整个中国消费市场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时候俄罗斯意识到新中国早已经今非昔比,所以立即以友好的姿态与我国在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比较?

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比较?

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比较?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的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也备受关注。

俄罗斯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大国,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表现。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比较。

政治体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属于总统制,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政治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可以制定重大政策和决策。

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领导人是主席及其团队,决策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

不同的政治体制也带来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以民族主义为主,强调个人间行为与自由,而中国则是强调社会的利益和公共事务,重视团队合作和政治上的稳定。

国家形象俄罗斯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不尽相同。

俄罗斯的国家形象比较神秘和不可预测,它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宏大史诗般的故事,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威慑力。

而在国际上,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和平崛起”的旗手,力求在国际关系中保持温和、稳定的形象,尤其在东亚地区,中国力图和邻国和谐相处。

另外,俄罗斯和中国在彼此的公共外交中也不同,俄罗斯主要通过亲俄的媒体宣传和公共活动来展现其国家形象,而中国力图通过与国际交往来展示自己的形象,比如宣布“一带一路”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进环保工作等。

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俄罗斯和中国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意识相对较强,国际上的行动主要侧重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比如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参与联合国军事行动等。

而中国则是通过合作来实现跨国利益,尤其在经济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机构,推进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并和周边国家展开合作关系,通过与国际基金、商业组织、跨国公司等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总结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合作方面各有特点和表现,在这些方面的不同也展现出了两个大国的不同性格和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空间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影响因素

社交媒体空间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影响因素
象。
社会文化因素
01
02
03
文化传统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影响其 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历史、文学、艺术 等方面。
社会问题
中国在解决社会问题,如 贫困、教育、医疗等方面 的表现,也是影响其国家 形象的重要因素。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 面的表现和态度,对于提 升其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 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交媒体空间中国国家形象 “他塑”的影响因素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9
目录
• 社交媒体平台特性 • 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现状 • 影响因素分析 • 应对策略与建议
01
社交媒体平台特性
用户基数活跃度
用户基数
大型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 户基数,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 接触到关于中国的信息,从而影 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内容创作与互动机制
内容创作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是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的重要因素,创作者通过发布和分享关于中国的信息来塑造 他人的认知。
互动机制
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使得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这 种互动过程会进一步影响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他塑”。
02
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现状
形象定位与塑造方式
03
影响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
政治体制
01
社交媒体上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评价,这会影
响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外交政策
02
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外交政策,也是影响其国家形
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治理
03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更直接影响着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将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深入探讨跨文化语境下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与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分析《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背景与目的,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再次,文章将重点分析该宣传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包括其如何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传播,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推广;文章将总结《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未来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更是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这不仅涉及到国家内部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对话。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这部影片巧妙地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发展成就以及未来愿景,通过影像的力量,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形象。

影片中的长城、京剧、书法等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然而,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并非简单的文化元素的堆砌和展示。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元素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这要求我们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接受习惯,以恰当的方式传递信息,避免误解和冲突。

在传播策略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采用了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叙事方式,以全球性的视角和语言,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

关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几点思考
[ 关键词 ] 中国 ; 国家形 象; 对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6 1 [ D 2. 6 文献标 志码 ] [ A 文章编号 ]0 2 2 4 (0 1 6 02 — 2 10 — 3 1 1) — 1 10 2 0
近年来 , 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迅猛发展 , 国家形 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 国的普遍关 注。这不仅 因为
些问题被国际主流媒体有意放大后 ,使得我 国在
寻求世界各 国理解上难度更大 ,国家形象的塑造 面临着巨大困难。为了应对这一难题 , 国内学者提
[ 作者简介 ] (90 )男, 尹航 19- , 黑龙江大庆人 , 在读本科 学生, 事传媒 学研 究。 从

l 21.
出了很多有益 的建议和对策 , 在此 , 笔者也对改善
般来说 , 国家形象 的影 响因素庞大而复杂 , 既有 国 内因素 , 也有 国际因素 ; 既有 经济 因素 , 也有政治 因素 ; 既有媒体传播因素 , 也有东西方文化差异因 素。而每一种因素中, 又包含着诸多的子因素。因 此 ,对 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应从 系统的观点加以 分析。仅就国家内部的作用力度 而言 ,有学者指 出, 首先 , 作为 国家政治代表 的政府理念 、 制度和 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其次 , 各种机构 、 团体 、 企 业和社会 民众 也对 国家形象 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 此外 , 国家的历史 、 文化 以及 自 和社会环境等等 然
影响着一个 国家 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 自我认 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 , 也就是说 , 国家形 象既 有本 国的定位 , 也需要 国际社会 的认 同。国内有学 者这样 阐述 :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 理 中的对于一个 国家及其 民众 的历史 、现 实 , 政 治、 经济、 文化 、 生活方式 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 , 是 国家 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 国家本身 、国家 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 给予 的总的评 价和认定 , 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 , 其 同时也 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 , 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 凝聚力 , 是一个 国家整体实力 的体现。由此可见 , 国家形象 , 既包含特定 国家的国际形象 , 也包 括在

俄罗斯社会舆论中的中国形象

俄罗斯社会舆论中的中国形象

化和工业化时代文学艺术生产和消费,成为潮流,至今不绝㊂在这种理论观照下,俄国是没有大众文学的,即便有,其价值也无足挂齿㊂大众文学在俄国的情形意味着,立足于欧美城市化和工业化模式而建构的大众文化理论,未必适用于解释俄国大众文学的事实,姑且不论俄国民间文学甚至东正教一直是塑造俄国人现代审美观的重要因素,因为依据西方城市化和工业化之经验判断俄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众文学,会遭遇关于城市化认知与俄国城市化事实㊁大众文化理论与俄国大众文学事实之间难以融合的问题㊂这几组矛盾显示出,仅仅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去解释俄罗斯大众文学,会让读者无所适从㊂问题的实质并非在大众文学本身,而是在于促成俄国市民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不同于欧美㊂这种情形的根源在于三百余年来俄国是以国家动员方式推动城市化的,其间夹杂着太多的战争灾难㊁政治背景㊁意识形态审查㊁东正教的道德约束等,即便如此,城市化过程并未停止㊂因此,从理论上澄清用西方学说去理解大众文学在俄国产生和发展之认知的矛盾,意味着要探讨俄罗斯大众文学,远比研究已确定为经典的正统俄罗斯文学要困难得多㊂俄罗斯大众文学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而是和所谓高雅文学艺术一样,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是现代俄罗斯文学进程本身,至少是其最基础的部分㊂(于㊀欣㊀摘)俄罗斯社会舆论中的中国形象许华在‘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俄罗斯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㊂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媒体报道倾向和民众态度偏正面㊂媒体报道以政治经济新闻为主,中俄政治交流和经贸往来的信息尤其受到关注㊂中国在民意调查中保持良好形象,俄罗斯对华友好的民意基础在增强㊂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来自政治和经济两方面㊂中俄之间是成熟的㊁高水平的双边关系,两国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持有相近的或一致的立场㊂两国高层政治互信的程度㊁政府机构互动的机制化影响着涉华舆论场的导向,而不断增强的对外经济影响力使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大大增加,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得到丰富和凸显㊂因此,俄媒体对政府的对华政策基本不持异议㊂有鉴于此,在保持舆情反应正面积极的同时,未来我国还需加强针对俄罗斯的国际传播能力,以提高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及重要性的认可,使对华友好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牢靠㊂第一,提高我国媒体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加强对当地主流媒体的渗透㊂扩大中国新闻产品对俄主流媒体和主要社会机构的覆盖面,合办专版专栏,通过议程设置共同报道两国间的主题活动㊂第二,加强快速反应和议题设置的能力,提高影响舆论的技巧㊂在涉华报道和涉及俄罗斯和独联体地区的消息报道讲求时效,先声夺人,引导舆论方向,以提高被俄罗斯媒体采用的概率㊂第三,鼓励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积极主动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立场和思路,提供权威解读和分析,以实现俄罗斯媒体主动传达中国声音的积极效果㊂(苑承丽㊀摘)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时代转向阿依提拉㊃阿布都热依木㊁古力加提㊃艾乃吐拉在‘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㊂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是在民族政策引领下前行的,其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安全体系中得以实现㊂在民族教育政策领域,以何种方式将俄罗斯各民族的精神结合体纳入到民族教育内容当中,并使其成为团结民族㊁实现多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媒介已成为俄罗斯当前民族教育政策所追寻的价值取向㊂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后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三次价值取向转变:一是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传统为目的决定民族教育内容;二是以民族地区为单位形成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三是以建立统一教育空间为手段实现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的目标㊂通过对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演变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第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教育成为当前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的首要任务㊂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了不同的价值转向㊂目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教育成为当前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的首要任务㊂维护国家统一㊁将多民族的俄罗斯凝结成一个政治实体依然是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㊂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俄罗斯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数次时代转向,但民族教育机构 为实现国家精神一体化服务 的教育使命从未改变过㊂第二,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要大力培养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㊂我国与俄罗斯同为多民族㊁多语言㊁多文化的国家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要引导各族学生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这应该成为民族教育政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取向㊂(苑承丽㊀摘)㊃091㊃。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1—0008-4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

这一中国官方的公关行为引起世人高度关注,褒贬不一。

不过,争论的只是方式方法问题,没有人怀疑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

2002年,英国发起以“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为主题的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试图打造创意产业“领头羊”的新形象。

2003年,法国推出以13名普通法国女子(其中包括8名北非移民或移民后代)为代表的国家形象广告,以反映自身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形象。

2006年,美国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注重利用“名人效应”。

此外,印度努力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瑞士、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也都开展了国家形象的推广活动。

①贾非和内本扎尔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

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

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

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品牌’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俞可平同样认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

而肯尼斯·布尔丁亦指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又从何入手?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试图简要分析。

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

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

俄国人中国观的演变及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差异。

在苏联时期,中苏两国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是友好、勤劳和聪明。

然而,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和冲突。

这一时期,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受到了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歧视。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阅读中俄关系史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和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俄罗斯人的中国观逐渐发生了改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征:1. 更加客观和理性近年来,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逐渐变得更加客观和理性。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俄罗斯人逐渐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俄罗斯自身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2. 重视历史和文化交流俄罗斯人开始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交流。

他们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历程,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俄罗斯也开始积极推广自己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

3. 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未来潜力随着中俄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未来潜力越来越关注。

他们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与中国合作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俄罗斯人也看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4.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知逐渐改变在过去,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然而,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和两国交流的加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改变了看法。

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总之,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和两国交流的加强,俄罗斯人的中国观逐渐发生了改变。

他们开始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重视历史和文化交流,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未来潜力,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改变了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探析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俄罗斯主流媒体在2012年3月4日至3月14日内关于“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选题和报道内容三个方面考察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两会”的关注度、关注点与倾向性,从而归纳出俄罗斯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俄罗斯主流媒体;中国国家形象;“两会”
一、主流媒体与国家形象
主流媒体对公众的认知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一国的国家形象则是国内和国际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因而主流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主流媒体对一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公众所具有的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我们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从对俄罗斯主流媒体的研究入手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分析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了解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关注点及报道的倾向性,从而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俄罗斯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继而预见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国家品牌的理解并为制定媒体公关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一年一度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体现出的民声民意、中国政府对国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的规划与政策走向,无不吸引着俄罗斯媒体的目光。

通过研究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可窥见主流媒体为俄罗斯民众构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框架”,了解俄罗斯民众作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2012年的“两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召开的最后一次“两会”,以史为鉴,为今后党的领导提供借鉴和经验,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本文选择2012年3月4日至3月14日“两会”召开期间俄罗斯主流媒体网站上的所有报道,以“Всекитайское Cобраниенародны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了28篇报道,剔除与“两会”内容无关只是提到“两会”字样的无效报道,共得样本22篇。

在这22篇报道中,不同的媒体报道的篇幅、数量以及选取的报道角度都不尽相同,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

二、俄罗斯主流媒体呈现的“两会”
1.报道数量
本文的样本共22篇,分别来自:《俄罗斯报》5篇,《独立报》4篇,《共青团真理报》2篇,《真理报》1篇,《消息报》1篇,《论据与事实报》1篇,《俄罗斯日报》1篇,“俄通社-塔斯社”5篇,“俄罗斯之声”2篇。

报道数量的不同,表明了各媒体对“两会”关注度的不一,这与媒体传统的关注领域、受众群、媒体规模等因素都有关系。

作为当今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论据与事实报》、《共青团真理报》以及《劳动报》,他们的受众群庞大,为俄罗斯的普通民众,而三份报纸一共有3篇报道涉及“两会”,其中,《劳动报》对“两会”只字未提,这说明了俄罗斯大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了解中国,他们从主流媒体中获知中国社会政治状况的机会并不多。

作为俄罗斯政府报的《俄罗斯报》,发行量很少,而其对于“两会”的报道多达5篇,其中3月5日至6日有三篇,3月14日有2篇,关注持续“两会”的整个过程,这与《俄罗斯报》的受众群体的性质密切相关。

该报不是面向普通民众,它的读者群多为35-55岁有中等和高等收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表明俄罗斯政府官员、高收入者及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关注度较高。

另外一个例子则说明媒体的规模、权威性与影响力要求其对大事件必须保持极高的关注度,即俄通社-塔斯社对“两会”的报道。

俄通社-塔斯社是俄罗斯最大的通讯社,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其对“两会”的报道也是贯穿始终,数目为5篇。

俄通社-塔斯社在俄罗斯及国际上的地位要求它对世界及其他国家的局势变化保持极高的灵敏度及曝光度。

作为俄罗斯的国家级通讯社,俄通社-塔斯社历史悠久,社会公认度极高,其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多成为其他主流媒体评论的蓝本,所以其报道必须在时间上具有领先性,在数量上具有压倒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

中国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俄通社-塔斯社的极大关注,所以,其对本次“两会”的报道数量较多也能不难理解。

总的来说,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两会”的关注度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众本身对政治的漠视态度已经持续了多年,对本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相去甚远的中国。

不过,正是由于这种不太关心的态度和主流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使得中国形象的塑造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俄罗斯人不了解“两会”,更不可能对中国的某一项政策追根溯源,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无意中接触到媒体的某些报道之后,就将其报道的内容默认为是“正确的”、“真实的”,并以此来作为是非的判断。

由此可见,媒体的选题以及报道内容的倾向性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影响更为深远、直接。

2.报道选题与内容
就报道的选题而言,9大媒体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中国将在2012年扩大军费开支”,“中国必须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中国即将开拓在南极和北极的科考研究工作”,“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中美关系”等六个议题上,在22篇报道中,这六方面的报道数分别为6篇、5篇、3篇、3篇、
3篇、2篇(篇数为谈及此类内容的报道篇数,有时一篇报道会同时涉及多个议题)。

这六大议题虽分属于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等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都是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的热门话题。

(1)“中国将在2012年扩大军费开支”。

国际局势不稳定,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与恐怖主义事件不断升温,一直以来推行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将要大幅度的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训练,这传达出在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匹配的呼声,军事强国俄罗斯不得不对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多加思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