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合集下载

最新美国小说《红字》含混的写作手法-精品

最新美国小说《红字》含混的写作手法-精品

最新美国小说《红字》含混的写作手法-精品美国小说《红字》含混的写作手法《红字》是象征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人们永恒的话题,下面是一篇相关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与梭罗、惠特曼一起开创了美国本土的新天地。

评论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曾高度赞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小说属于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

他的代表作《红字》,想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无疑是美利坚民族第一位无可争辩的伟大的小说家。

《红字》自发表以来,国内外从未间断过对它的评论,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像《红字》这样的小说需要代代相传的阅读才能显示其价值。

总体来看,学者主要从它的主题、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或从跨学科领域切入文本。

兰德尔·斯图尔特(Randall Stewart)对《红字》的高度评价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他的《霍桑传》是关于霍桑的批评史中最经典的专着。

笔者认为《红字》最大的特点是含混性(ambiguity),也是该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含混”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ambiguitas”,其原意为“更易”(shifting)或“双管齐下”(acting both ways)。

在普通用法中,它一般用来指涉“文本的错误”,即“本想明确具体表意时却表达地含混多义”。

威尔弗雷德(Wilfred L Guerin )认为,“含混”就效果而言,是指“意义的模糊性、游移性和歧义性”;就方法而言,“常常是故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便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从而丰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加强戏剧性效果和审美效果。

”1930年,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 在他的巨作《含混七型》中将“含混”细分为七种类型。

《红字》的含混:文本与主题的有机统一

《红字》的含混:文本与主题的有机统一

能的解释 , 从而使其意义产生模糊性、 游移性和歧义 性的效果 , 以此来满足作者想要使文本产生更加丰 富的戏剧性和审美效果 的意 图。《 红字》 在含混这

赎罪的作用 , 么这里的红色便有着救赎 的含义。 那
根据 这一解 释 , 海斯特 就是 一位 殉道者 , 她佩戴 红字 殉道 就是 在赎 罪 , 自己赎 罪 , 为世人 赎罪 。 为 也 现在再 让我 们来看 看字母 A。就 小说所 围绕 的
・8 ・ 2 源自吴冬梅《 红字》 的含 混 : 文本与主题 的有机统一
面, 而天使 和 能干又 涉 及 人性 和人 的能 力 中积 极 的 方 面 。除了霍 桑 在 文本 中对 字母 A 的最 为 明 显 和 直接 的指 涉之外 , 来 的 学者 和 批 评 家 又 给予 它 更 后 多 的 阐 释 : 还 可 能 指 “ m r 爱 ) “ gn ”( 它 A o”( 、 A oy 痛 苦) 以及 “ m zn ( 斗 士 ) 意义 , 至有 人 说 它 A ao” 女 等 甚 还可 以 指 “ m ra ( 国 ) A ei ” 美 c 。更 有 甚 者 , 人 说 英 有
Ma.00 r 1 2 V 1 5N . o. o 1 2
《 红字》 的含混 : 文本与主题 的有机统一
吴冬 梅
(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系 , 河南 郑州 4 19 ) 5 11
摘要 : 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 美 红字》 的巨大思想价值 和艺术成 就长久 以来 一直被学 者和评论 家们所关 注。大 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 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 。在《 红字》 , 中 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 用了含混手法 , 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 , 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 关键词 :红字》 含混 ; 《 ; 文本 ; 主题

《红字》的浪漫主义心理表达与象征手法

《红字》的浪漫主义心理表达与象征手法

风 俗 忠 实 而 详 细 的 记 录 作 者 不 应 形 式 能 有 效 表 现 创 作 者



选 定 噬

果然 只过了


会儿 海 斯 特庄
, ,
在 小说 中 对现 实进 行 过 度 的 解 读 和 或创 造 的 环 境 创 作 者 可 以 依 据 自 严 的 心 态便荡 然 无 存 烛 光仅 能 帮 助 改 编 小 说 的 故 事应 严格 符 合 现 实 己 的 意 愿 调 整 故 事 的 色 调
忠 实 刻 画 逐 渐 向 抒 发 主观 思 想 与 和 解 读 作者 应 该 在 小 说 中 最 大 限 《 红 字 》 中 人 物 众 多 霍 桑 却 从



情 感 表 现 对 未 来 生 活 美 好憧 憬 的 度 地 表 现 自 己 的 见 解 和 想 象


他用 未在 刻 画 人 物 心 理 活 动 时 吝 惜 笔
, ,
字 》 使 浪 漫 主 义 情怀 在 美 洲 绽 放
也 使 霍桑 成 为 美 国

作 模式


红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世 纪 殖 民 时 代 定 的 角 度 主 观 的 态 度 描 写人 物 心

, ,

世 纪 最 伟 大 的 新 英格 兰 为 背 景 在小 说 中 霍 桑理 而 是 以 动 态 的 发 展 的 眼 光审 视
DOI :牨 牥牨 牰 牬 牨 牪 牤 j cnki 牨 牥 牥 牨 牠 牳 牬 牱 牰牪 牥 牨 牱牨 牳牥 牨 牳

红 字 》 的 浪 漫主 义 心 理 表 达 与 象 征手 法

解析霍桑写作手法中的浪漫色彩

解析霍桑写作手法中的浪漫色彩

解析霍桑写作手法中的浪漫色彩浪漫与华丽是霍桑小说笔下经常出现的元素,虽然他的小说往往描写的是旧时代的美国生活,但这种浪漫与华丽的氛围,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几世纪前欧洲文学的气质。

一种比较常见的霍桑的浪漫色彩是在家庭、城镇以及自然景观中找到奇异和陌生之处。

这种浪漫色彩并非对美好的审美,而是对异化和非常规美感的探究。

在《红字》中,鲜红的字母A成了物化的形象,代表一个女人的罪过,她因为儿女的出生而被判处罚款和社会瞩目,但这个字母显得格外鲜艳,使女人的名字变成公众谈论的话题。

这样的奇异氛围也出现在小说《一位美丽的女孩》中,美丽的女孩戴着金丝眼镜,发髻挽得高高的,显得古怪而明显有针对性,而这种奇异、却又迷人的造型,使得她更加具有魅力。

除了通过对社会规矩和常识的挑战来展现浪漫主义的形式,霍桑的小说中还通过自然景观来体现浪漫风情。

在小说《海鸥和凤凰》中,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发现了一对海鸥,这对海鸥缔结的爱情和那平静的湖泊与工业烟囱的鲜明对比,无疑体现了霍桑偏执地拥抱天然美的浪漫主义观点。

在《燃烧的热情》中,霍桑更是将这种浪漫主义理念置于另一个极端机怪与辉煌的寓言中,描绘了一群在疯狂的欣喜之中攀爬天空的求知者,它们说话颠三倒四,却胜过物质追求和浅薄乐趣。

在霍桑的小说中,浪漫情调中也包含着阴郁的恐怖。

这种在美学上的二重性以及自然美和隐约形成支配者与被支配的关系,使得霍桑在体现感性美的同时还展示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阴暗面。

在《草堂数字》中,一个荒凉的山区,一座草堡和一串明亮的数字,打破了一个小镇中的平静,引发了警方的关注。

在这个故事中,霍桑不仅在展示自然景观中神秘的石头和木材花纹,也通过人们的行动展示了看似坚不可摧的数字和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

类似地,在《湖基小姐》中,通过一个魅惑的女人在一个严肃而守旧的社会中诉说自己的故事,霍桑构建了一个荒诞而又神秘的挽歌,展现了美和恐怖的交汇点。

总之,霍桑笔下的小说,充满了浪漫、华丽、卓异和陌生的美感,从而展现了对异化和非常规美感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美学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霍桑红字赏析

霍桑红字赏析

霍桑《红字》赏析《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同时也被称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善恶、惩罚与报复而展开,同时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和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斯特只身一人到美后,与一青年牧师狄梅斯迪尔相爱并生下一女。

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

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

她失踪的丈夫罗杰出现后,决心查出她的同犯以报此仇。

狄梅斯迪尔牧师由于怯懦而隐瞒罪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罗杰的迫害,牧师终于登上了示众台上,坦白自己的罪过后,心力交瘁地死在海丝特怀抱中。

罗杰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直到老死。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以一个饱受舆论、世俗观与宗教谴责唾弃的犯有通奸罪行的少妇出场。

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狄梅斯迪尔牧师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

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

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

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

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

海丝特虽然含垢忍辱,却敢于面对现实、乐观人生。

她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有觉悟却毫无后悔。

她的坦然与坚强、勇敢与超脱刻画出了一个超越同类的新殖民地女性的不俗性格。

她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精神,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立场。

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探析

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探析

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探析龙源期刊网 /doc/fd9653939.html,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探析作者:周玲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家代表,在美国文坛享有盛誉,尤其是其独创的浪漫主义表达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品《红字》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呈现出生动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文章对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进行重点探讨,主要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细腻的心理刻画及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方面分析,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關键词:霍桑;红字;艺术特色;探析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作品向读者展现出浪漫主义的真谛,有其自身独特且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字》是霍桑最具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品,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家庭的妇女背叛婚姻家庭,后所经历的社会遭遇和生活遭遇以及内心的思想争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在《红字》的序言中,他阐释了这部伟大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的诞生,其中提及到月光对于他创作的深刻影响。

整篇小说都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氛围中刻画艺术特色,这也是《红字》深受读者青睐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他将象征手法、细腻心理描写和浪漫主义三者融为一体,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在层层递进的小说结构中富含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是霍桑小说《红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蕴含在整篇小说的始末,就如同血液般渗透在小说的各个角落,到处充满着象征手法。

首先,小说《红字》中关于色彩的象征是最为典型的案例,从小说主题的“红字”上就窥见一斑。

从字面意思理解,“红字”是红色的,“红”就成为了整篇小说中最具有意义的颜色,自身富有深刻内涵。

西方文化对于“红”表现出正反两方不同情感的色彩,既有积极的意思,同时也有消极的意味。

小说《红字》中的红色反映在不同人物身上折射出不同的象征意义,甚至同一人物置身于不同的情景中红色也具有了不同的意味。

《红字》写作手法总结

《红字》写作手法总结

写作手法其实《红字》是一部多重写作手法的结合体(combination)。

其成功建立于多重写作手法的水乳交融(in complete harmony),这种交融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又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下面就让我们从《红字》的三个主要写作手法来欣赏一下这部小说吧。

一、象征手法1.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first symbolic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iction. And Hamilton Moby, the famous American novel critic considered Hawthorne as the “The founder of the symbol in American literature”.2.Symbolism originated from Baudelaire, a French poet.The function of symbolism used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to render the atmosphere and to narrate the motivation of this novel.3.《红字》中的象征运用贯穿故事始末,其中最突出的要数红字“A”了。

霍桑巧妙地让红A字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故事开始时,海斯特因犯通奸罪Adultery而受到清教社会的谴责和惩罚,被迫佩戴红色A字以警示众人不要重蹈覆辙。

随着故事的发展,海斯特虽负罪在身,却处处积德行善,从而使她胸前的“A”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变成了能干able的标志。

最后,海斯特以自己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爱,使红A字在人们心中如同修女胸前的十字架,成为天使angel的象征。

除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外,它还因海斯特精美绝伦的刺绣成为艺术art的标志;因为她忠贞不渝的爱情成为爱Amour的标志;因为她极受压制的天性和真情成为痛苦agony的标志;甚至因为她饱经磨难后的成熟而成了坚韧不拔的女斗士amazon的标志。

《红字》的明暗色彩反衬意象分析

《红字》的明暗色彩反衬意象分析

摘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小说细致入微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中色彩的描述尤为突出,作者通过明暗色彩的运用及其反衬作用既展示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传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评判。

关键词:《红字》;霍桑;色彩;衬托《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性作品。

该书出版于1850年,这部在作者自己看来比较沉闷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巨大成功,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清教徒聚居的地方。

在故事发生的数年前,女主人公海丝特? 普林到新英格兰等待在欧洲办事的丈夫。

而丈夫被印第安人掳去没有如期到达,两年内杳无音讯,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葬身海底。

孤独的海丝特与年轻牧师狄梅斯代尔发生恋情并怀孕。

当地法官将她关入狱中,并令其在胸前佩戴一个红红的字母“a”向世人昭示其罪行。

海丝特出狱后在绞刑台示众那天,她失踪许久的丈夫齐林沃斯来到了新英格兰,面对妻子的背叛,他决心找出海丝特拒绝供认的奸夫。

他利用自己的医术成为狄梅斯代尔的私人医生并与其同居一处。

通过观察,齐林沃斯最终发现狄梅斯代尔就是他要找的奸夫,他用窥探对方心理的手段对狄梅斯代尔进行精神折磨。

备受教义和罪行煎熬的狄梅斯代尔心力衰竭,最终在教众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孽,并死在绞刑台上。

一年后,齐林沃斯也离开了人世。

海丝特带女儿移居欧洲,数年后独自返回,一直生活在海边的小屋,去世后葬于狄梅斯代尔墓地附近。

霍桑在《红字》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背景和人物展示出鲜明的特点。

作品中色彩的描写与对比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通过其反衬作用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霍桑在《红字》中给读者展示的几乎是一个阴沉的世界,无论是主要人物的内心还是他们置身的环境无时不被灰暗所笼罩。

这种暗色调从作者对塞勒姆海关的介绍章节中开始一直延伸到小说的结尾。

当地建筑色调单一,在霍桑看来毫无美观可言,展现的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顺从(tame)。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

浅析《红字》的含混美霍桑的《红字》自1850年问世至今,吸引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从小说文本本身的含混特征入手,探析《红字》的神秘魅力。

“含混”是英美“新批评”派用以解释文学特征的一个关键术语,语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燕卜逊。

所谓含混,是指意义的模糊性、歧义性,它“常常是故意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便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从而丰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加强戏剧性效果和审美效果”。

就《红字》这一文本,关于含混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得以说明:一小说性质的含混《红字》这部小说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特色首先体现于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小说穿插引用《圣经》故事,巧妙借用《圣经》原型。

在“小鬼和牧师”一章中,讽刺贝灵汉总督的脑袋像“托盘中的洗礼者约翰的头颅”;在人物设置上,众多人物可与圣经人物一一对应。

从结构上来说,《红字》发展的脉络大致与《圣经》的U形模式相似,两位主人公都经历了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的过程。

其次,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小说浪漫主义的又一突出特征。

刑台示众一节表现了海斯特内心的痛苦,也体现了丁默斯代尔心中的矛盾和苦恼。

由此,《红字》被多数评论家定位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文本。

但是,霍桑在《红字》中,也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既勇敢叛逆又自责单纯的海斯特;充当牧师与情人双重角色、在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虚伪中挣扎的丁默斯代尔。

这种性格复杂丰富的“圆形人物”,明显地区别于大多数浪漫主义小说中塑造的性格一成不变的扁平人物。

另外,《红字》中提到的安妮・哈钦逊、约翰・威尔逊牧师等人物,都与新英格兰历史事件相关。

有评论者因此认为,《红字》是一部明显的现实主义小说,展示了新英格兰历史的细节和意义。

霍桑善于挖掘事物表象中所代表的更高层次的真理,象征是他常用的艺术手法。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与罪恶息息相关的监狱,暗喻腐败的社会和陈腐的教规;傲然挺立的野玫瑰,则象征着美和生命热情。

20世纪关于《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关于《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研究现状
第 3 卷 第 4期 1
21 0 0年 4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a he g nvm t( o. i omM oC fn i i S c e) f U e y S
V0 . 1No4 13 .
Ap . r 201 0
2 O世纪关于《 红楼梦》 的现 实主义


录其事 , 绝无伤时淫秽之病” 。 ③ 五 四时期 , 五四小说的出现 , 代表着《 红楼梦》 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鲁迅在《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迁》 中指出 : 至于说到《 红楼梦》 的价值 , 可是在中国 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自有《 红楼梦》 出 来以后 ,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 了。 应该说 , 鲁迅 对《 红楼梦》 的这一评价是够高的了 , 但是鲁迅对 《 红楼梦》的这一评价却并不过誉 。事实是 ,红楼 《 梦》 不仅 是 中 国历 代小 说 创作 发 展 的高 峰 , 至今 仍 无 一另作 可 与之齐埒 媲美 , 而且在 世界 文学 史上 也 是不可多得的瑰奇宏伟之作。 正如鲁迅所说 :其要 “ 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 并无讳饰 , 和从前 的小说叙好 人完全是好 , 坏人完全是坏的, 大不相 同, 以其 中 所 所叙的人物 , 都是真的人物 。”鲁迅先生虽未明确 荟 指 出《 红楼 梦》 是现实主义小说 , 但他还是强调《 红 楼梦》 的写实性 , 而且他对《 红楼梦》 的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也进行 了概括 : “ 盖叙述皆存本真 , 闻见悉所 亲历 , 正因写实, 转成新鲜。 @厅 ”亲 中国成立后 ,红楼 《 梦》 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俞平伯先生从“ 自传说 ” 出发认为《 红楼梦》 是 “ 写生” 的。他在《红楼梦) ( 底风格》 一文中说 , 既然 我们已经知道《 红楼梦》 作者底 自传”那么“ 是“ , 书 中底 人物 事情 都是 实有而 非虚构 ” “ 中底 人 物事 ,书 情都有蓝本 , 所以《 红楼梦》 作者底最大手段是写 生” 。新 中国成立后 , ⑥ 《 红楼梦》 是一部现实主义小 说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俞平伯先生的观点也有 了发 展变化 , 他在《红楼梦) ( 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一文中 认为,红楼梦》 《 借助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 出作者进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中编简要题库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中编简要题库

一、填空:1、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2、恩格斯视鲁滨逊为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

3、斯威夫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格列佛游记》)。

4、(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

5、汤姆和(苏菲亚)是菲尔丁的长篇小说(《汤姆·琼斯》)中的男女主人公。

6、感伤主义这个名称是由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7、英国十八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是(谢立敦),其代表作是《造谣学校》。

8、(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的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9、马克思赞赏《拉摩的侄儿》;恩格斯认为它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同属(“辩证法的杰作”)。

10、法国启蒙文学唯一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是(博马舍);其代表作是《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一日》。

11、“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

12、(伏尔泰)的《老实人》中极富有哲理的名言是(“种咱们的田地要紧”)。

13、莱辛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拉奥孔》),戏剧评论辑集是(《汉堡剧评》)。

14、(《萨拉·萨姆逊》)是德国同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15、卢梭(《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对社会的“控诉”,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是(《新爱洛伊丝》),其女主人公是(朱莉)。

16、恩格斯说席勒在其处女作(《强盗》)中,“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

17、马克思认为,席勒在剧中“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戏剧创作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又叫(“席勒式”)。

18、恩格斯称(《阴谋与爱情》)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9、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诗体悲剧)。

20、浮士德在翻译《圣经》时,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泰初有道”,改译成(“泰初有为”)。

小说《红字》浪漫主义主题的历史论证

小说《红字》浪漫主义主题的历史论证

小说《红字》浪漫主义主题的历史论证作者:秦红丽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9期摘要:纵观美国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一些英国移民的进入开发到后来与当地印第安人的斗争,再到后来美国逐步摆脱英国的殖民而走向独立。

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没有传统的封建束缚,它的斗争性和自强独立意识都很强。

不可否认英国的清教思想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着美国的建设和发展。

而《红字》这部小说就是在当时美国追求自由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促进下有霍桑创作出来的。

长期以来学者对于它的主题思想和传达的精神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我将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具体分析它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红字》;浪漫主义;清教思想;人文主义小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批判或者是颂扬,它所寄托的是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褒贬讽誉,往往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更能够体现出来。

而《红字》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在出生于宗教世家同时又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作者霍桑笔下,穿越时空来鞭挞了美国发展的偏离和不协调。

对于当时的过度理性有一定的批判,而对于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思想又给予了一定肯定。

从序言《海关》到小说主旨的描写作者都极力将自己的思想融合到其中。

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在本文当中我将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发具体分析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阐述社会中以及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浪漫主义主题。

一、社会背景本书的作者霍桑所处的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十九世纪,在这一阶段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而且由于没有传统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新生的美国展示出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与工业发展同时产生的还有美国社会风气的改变,物质欲纵横于社会当中、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已经显现出了颓势。

在人们的头脑当中物质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已经占据了主号地位,而精神的发展则越来越走向腐化。

固守的清教思想和过度的理性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致当时在文学领域和社会当中一些浪漫主义超脱现实已经缓慢滋生。

在这种情况下霍桑创作了《红字》以表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于自由和人文主义的渴望。

浅谈《红字》中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

浅谈《红字》中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

浅谈《红字》中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1、《红字》的主题思想《红字》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

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

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2、《红字》象征手法《红字》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环境、渣染气氛和映衬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尔牧师和海丝特及珠儿在夜晚和密林中的两次会见:由红字连系在一起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同时出场,如同戏剧中迭起的高潮,把全书紧织在一个严密的结构之中。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

人物介绍1、海丝特年轻美丽姑娘的海丝特·白兰在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的花样年华,嫁给了一位面容苍白、眼色阴沉、身材略有畸型的年长学者齐灵渥斯。

他们的婚姻并非爱的结合,维系其婚姻的可能是某种利益或者宗教思想的束缚。

然而,给这段不幸的婚姻雪上加霜的是,齐灵握斯两年内音讯全无,并最终传来他葬身大海的噩耗。

孤苦无依的海丝特与才貌相当、德高望重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了爱情,并孕育了女儿珠儿。

本来两个人的爱情和结合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却被世俗所不齿,海丝特因此担上了“通奸”的罪名,被迫终身佩戴红字“A”,精神上受尽了折磨和屈辱。

2、珠儿海丝特的女儿珠儿是罪恶耻辱与神圣爱情的矛盾结合体。

海丝特精心地打扮小珠儿,使可爱奔放的她像个天使,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闪烁着一种希望的光芒和生命的光辉,带给人们冲破清教束缚的希望。

虽然自小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跟着母亲受到众人的歧视,嘲讽和迫害,珠儿却桀骜不驯,充满活力。

珠儿身上洋溢着的那股生命的活力和果赘不驯的反叛力是自觉的、先天的,足以超越任何社会、时代的束缚。

珠儿的美和野性的反叛同齐灵渥斯的丑形成强烈的对比:博学多识的老医生却是如此丑陋不堪,而作为母亲罪恶象征的小女孩则仍保持着自然人的纯真,在霍桑的宗教意识里,小珠儿便是“天使”,代表着希望,是霍桑美好理想的寄托,也体现了他对宗教的幻想。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

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

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

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

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

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

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

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

《红字》的多重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红字》的多重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红字》的多重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作者:高娟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5期摘要:《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具特色。

本文通过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的探讨,阐述了作品单纯情节之下多层次的复杂的主题思想。

含蓄的风格、深刻的寓意构成了《红字》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浪漫世界。

关键词:小说《红字》红“A”字多重象征手法现实意义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中期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生于美国神秘主义中期的霍桑,是一位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三种思想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和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霍桑是一位思想充满着复杂矛盾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表露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创作一般属于加尔文教派祖先生活的道德观,因此,他的小说都带有道德教诲的寓意,即象征意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

1850年,霍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这部小说内容深刻、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他最为杰出的代表作。

它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被誉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座丰碑。

虽然作品的情节单一,并按犯罪—赎罪—拯救这一传统宗教故事的模式写成,但一旦进入《红字》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为了更好地展现主题,霍桑在这部小说里巧妙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复杂多义,而这些象征往往隐晦莫测,含义深远,既再现了历史,又体现了作者思想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

《红字》世界笼罩在介于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之间的神秘浪漫的气氛之下,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红字“A”更是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它不单纯是“通奸”罪的标志,还是作者一个个的心结,霍桑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后的心路历程的描写,将他对善与恶、个人与社会、道德与爱情等问题的困惑、关注和反思串在了那重重叠叠的红字中。

《红字》

《红字》

《红字》作者:王博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浪漫主义小说中,《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比较晦涩的深层次思想。

本文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各自命运来探讨“红字”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红字》;霍桑;耻辱或荣耀引言在文学流派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好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用自己的特色来诠释和演绎笔下的大众百态。

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大量象征手法的使用,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一大特色。

象征的使用可以在读者的思维世界里面,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之外领略作者的良苦用心。

《红字》可以说是欧美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大作。

作者霍桑用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红字”来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讨论“红字”在作品中到底象征着耻辱还是荣耀。

本文,从小说《红字》中的具体象征出发来探讨作者的真实意图。

一小说《红字》的基本故事情节《红字》主要是描述在宗教黑暗时期,大众在所谓的诫命下的生活。

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海丝特的女人,因为违反了宗教诫命而被当时的宗教法庭判了“刺A字”的刑罚。

从此,这一个特殊的符号伴随着海丝特走过了痛苦但又富有悲剧意义的一生。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她戴着象征着自己屈辱的符号,去帮助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在这期间,她帮助过无家可归的流浪乞丐,也帮助过曾经做过错事,但已经改过自新的浪子。

她就像一个慈母,甚至一个天使一样,去抚慰那些濒临人生困境的人们。

同时,她也在默默的保守着一个秘密,一个说出后,将会带来毁灭性灾难的秘密。

那就是,女儿珠儿是她和现任牧师的私生女。

虽然,若干年前,牧师和她都遭受了“刺字”的刑罚,但是,由于自身的怯懦,他选择了不断地去隐藏,去掩饰。

虽然,每个夜里,他的内心会遭受尚未泯灭的良知的惩罚。

最后,在仇人齐灵渥斯的一再的伤害下,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孩子的安全。

这位名叫丁梅斯代尔的牧师,最终勇敢地向大众坦露他的胸膛,向大众做自己最真、最深的祈祷与忏悔。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2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3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4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5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6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7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8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10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11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2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3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14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5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16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8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9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20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21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2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23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24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25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26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2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28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2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30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31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32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33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34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35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36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37 意识流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以詹姆斯•科尔曼的《莫说她很怪》为例3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39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40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4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42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43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44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45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46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47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48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49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50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51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52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53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5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5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5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57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8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59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Heights6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61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62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63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64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65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66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67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6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69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70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2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73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74 从《人鼠之间》中人物的精神分析看美国梦的幻灭75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76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77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78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79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80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81 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文化差异的研究82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83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8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85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86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87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88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89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90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91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92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93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94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95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96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97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9899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00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101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10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03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04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105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06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07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08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09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1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11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112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113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4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11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16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17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118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19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12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2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123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24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25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126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127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28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129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130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33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134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35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36 [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道德心理契约下的社会诚信建设137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138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39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40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14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42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14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44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145 “哈利波特”系列与儿童心理学146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47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148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4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一座城池》的主人公比较分析150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51 An Archetypal Stud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152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 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153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154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55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156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157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158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159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60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161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16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6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164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165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66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67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16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169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70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71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72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73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74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lang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s175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76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177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178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179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80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181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82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83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84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18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86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187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188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189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90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191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192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193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194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96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97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98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19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200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2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3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4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5 浅析导游词的翻译策略6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7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8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10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11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2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3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14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5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16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8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9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20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21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2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23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24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25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26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2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28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2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30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31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32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33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34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35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36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37 意识流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以詹姆斯•科尔曼的《莫说她很怪》为例3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39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40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4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42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43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44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45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46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47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48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49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50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51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52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53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5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5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5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57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8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59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Heights6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61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62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63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64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65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66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67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6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69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70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2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73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74 从《人鼠之间》中人物的精神分析看美国梦的幻灭75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76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77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78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79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80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81 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文化差异的研究82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83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84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85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86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87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88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89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90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91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92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93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94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95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96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97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9899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00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101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10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03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04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105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06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07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08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09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11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11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112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113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4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11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16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17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118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19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12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2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123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24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25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126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127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28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129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130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33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134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35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36 [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道德心理契约下的社会诚信建设137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138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39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40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14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42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14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44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145 “哈利波特”系列与儿童心理学146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47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148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4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一座城池》的主人公比较分析150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51 An Archetypal Stud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152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 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153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154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55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156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157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158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159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60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161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16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6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164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165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66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67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16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169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70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71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72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73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74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lang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s175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76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177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178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179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80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181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82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83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84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18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86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187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188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189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90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191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192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193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194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96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97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98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19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200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