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解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鳃弓:胚胎第4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
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
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
4,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8,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
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
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
13,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
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
15,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
16,牙板:胚胎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牙板将分化为牙胚。
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
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
钟状期分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局解名词解释
38. 心丛:由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构成。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前下方,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和气管杈之间。心丛分支分布于心肌、传导系和冠状动脉。
39. 食管后间隙: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等。食管后间隙向上与咽后间隙想通,向下可通过膈的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头部
1.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前支,形成硬膜外血肿。
2. 危险三角:由鼻根至两侧口角连成的三角形区域,有面静脉经过,此处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综合征。
5. 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孔,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6.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都斜行跨进精索与精索被膜上方,至其后内方,共同组成腹股沟镰
7. 弓状线:脐以下4---5CM处开始,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前面,故无腹直肌鞘后层,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此处形成的弧形游离下缘称为弓状线或半环线。
11. 腹白线:白线是由两侧腹壁扁阔肌的腱膜在前正中线交织而成的纤维带,附着于剑 突和耻骨联合之间。
12. 幽门平面:指胸剑结合与脐连线的中点平面。此平面上的器官和器官和结构有幽门、胆囊底、肾门、十二指肠空肠曲、结肠左曲、胰颈、脾静脉、脊髓下端以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起点。
16. 神经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颈丛皮支浅出深筋膜的集中点,颈部局麻常在此处注药。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二章(口腔局解)
有关上颌隆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位于硬腭中央部分 B. 此处粘膜薄而少弹性 C. 位于上颌硬区后部 D. 为一骨质隆起 E. 与义齿基托的制作有关
有关硬腭层次结构的特点,哪一个是错误的?
A. 腭中缝处无粘膜下层 B. 硬腭前部腺体较多 C. 硬腭的粘骨膜易于从骨面分离 D. 硬腭前部含有少量脂肪 E. 硬腭粘膜在近牙槽骨部较厚
颌下腺开口于 A 舌系带 B 伞襞 C 舌下肉阜 D 舌下襞
层次及结构特点 硬腭软组织特点※
粘膜下层 前部少脂肪, 无腺体;后部腭腺多
硬腭骨膜附着粘膜 和粘膜下层较骨面更为紧密
中线薄,两侧厚 内含腭腺、血管和神经
软 腭 表面解剖标志
腭小凹 腭帆 腭垂 腭舌弓 腭咽弓 扁桃体窝---腭扁桃体 咽门
层次
粘膜 粘膜下层---粘液腺
舌下襞: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颌 下腺导管的表面标志 。
内容及排列
舌下腺 下颌下腺管、舌神经
下颌下腺导管位于舌下腺 内侧,由后向前,由深至浅, 开口于舌下阜。 舌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处, 绕下颌下腺管下方至其舌。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舌动脉
(九) 咽
咽的分部 鼻咽(nasopharynx) 口咽(oropharynx) 喉咽(laryngopharyn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神经支配
一般感觉 味觉 运动
舌前2/3 舌神经
舌后1/3 舌后1/3中部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鼓索
舌下神经
(八)舌下区
境界
上 ---舌、口底粘膜 下 ---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 前 –侧:下颌体内侧面 后 ---舌根
表面解剖标志
舌下肉阜 舌下襞
口病名词解释
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KHN.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2.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3.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4.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5.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6.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7.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8.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9.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10.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11.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12.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13.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1、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故可以通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注入颅内的海绵窦,还可以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以通过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引发颅内感染。
2、腮腺咬肌区:此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其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与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此间隙前邻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第三磨牙与腮腺的感染,均可使致病菌进入此间隙。
4、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是位于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前邻颞肌、颊肌,后为腮腺、下颌支后缘。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核下牙槽动脉、静脉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此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内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颞下间隙想通,向前、下与舌下间隙相通,向外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5、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是位于下颌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黏膜,下界为舌骨舌肌和下颌舌骨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肌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后界为舌根。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血管、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舌下间隙向后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通。
口腔解剖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名词解释口腔解剖名词解释1.牙冠:牙冠有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和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之分。
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牙根亦分为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和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
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龈为界。
3.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为牙颈。
因其呈线形,故又称颈线或颈缘。
4.牙釉质:牙釉质(enamel)是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呈白色半透明状。
5.牙本质:牙本质(dentin)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不如牙釉质坚硬,在其内层有一容纳牙髓的腔,称为髓腔(pulp cavity)。
6.牙骨质:牙骨质(cementum)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色泽较黄。
7.出龈:牙胚破酿而出的现象称出跟。
8.萌出:从牙冠出跟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叫萌出。
9.中线:中线(median line)将颅面部平分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垂直线,该直线位于面部正中矢状面上,中线通过左右两龈之间、鼻尖和左右两中切牙的接触区。
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0.牙体长轴:牙体长轴(long axis)为经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11. contact area:系相邻两牙邻面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区或接触处。
12. height of contour: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称为外形高点。
13. 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相对而发生咀嚼作用的一面称为胎面。
14. incisor ridge:前牙无胎面,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5.牙尖: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称牙尖(dental cusp)。
口腔组织病理名词解释
2010口腔整理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名词联合merge P 7: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融合fuse P 7 :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唇裂cleft lip P 9: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颌裂、腭裂;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facial cleft P 9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成釉器enamel organ P23:起源于口腔外胚层,是牙胚的一部分,经过蕾状期、帽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内釉上皮)、钟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中间层、内釉上皮),最终发育成釉质。
牙乳头dental papilla P23: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也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发育为牙髓和牙本质,是牙成型的重要因素。
牙囊dental sac P23:起源于外胚间叶组织,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成釉细胞ameloblast P26:是成釉器中的内釉上皮中的内釉细胞分化而来,呈高柱状,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先定位(核远离基底膜,Gc靠近基底膜,RER 增多,Mit集中到靠近中间层),对釉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P28:是由牙乳头外层细胞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分化而成的高柱状细胞,一般有分泌型和静止型以及中间过渡型三种类型,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细胞核远离基底层,ER、GC、Mit发达,相连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桥粒、缝隙连接、紧密连接)。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局解
八、舌(tongue)
(一) 上面
舌盲孔
(二)下面
(三)肌层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第十一章:口腔局部解剖
一、口腔(oral cavity)的境界和分布
腭
咽门
颊
唇
口腔前庭
(oral vestible)
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
舌下区
二、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前庭沟 上、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垫尖
三、唇(lips)
口角
唇的层次
粘膜 粘膜下层 腭腱膜 腭肌 幻灯片 30
七、舌下区(sublingual region)
(一)、境界
舌
口底粘膜
根
颏 舌 肌
、
颏
舌骨 舌肌
下颌舌骨肌
颌下三角
舌 骨 肌
(二)表面解剖标志
(三)、内容及其排列
1.舌下腺及 颌下腺深部 2.颌下腺导 管及舌神经 3.舌下神经 及伴行静脉 4.舌下动脉
(一)、硬腭
腭中缝 切牙乳头 腭皱襞 上颌硬区及 上颌隆突 腭大孔幻灯片 23 蝶骨翼突钩
1、表面解剖标志
2.层次及结构特点
粘膜下层前后不 同
骨膜、粘膜结合 紧密
中线薄而两侧厚 移动性小
(二)软腭(soft palate)
1.表面解剖标志
腭小凹 腭帆 腭垂 舌腭弓 咽腭弓 扁桃体窝
2.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粘膜下层 粘膜
四、颊(cheeks)
上界:颧骨与颧弓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鼻唇沟 后界:咬肌前缘 由外向内分为六层
五、牙龈(gums)
口腔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口腔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 牙齿 (Tooth):口腔中主要的器官,用于咀嚼食物和帮助发音。
2. 牙釉质 (Enamel):覆盖在牙齿表面的最外层,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之一,保护牙齿不受细菌和酸性物质的侵蚀。
3. 牙本质 (Dentin):牙齿内部的组织,比牙釉质稍软,是牙齿的主要组成部分。
4. 牙髓 (Pulp):位于牙齿中部,含有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负责供给牙齿所需的营养物质。
5. 牙根 (Tooth root):牙齿的隐藏部分,嵌入牙槽骨中,并通过牙槽骨与下颌骨连接。
6. 牙龈 (Gingiva):充血的粉红色组织,覆盖在牙齿周围,保护牙齿,并提供给牙齿所需的血液供应。
7. 牙周组织 (Periodontal tissue):包括牙龈、牙根膜、牙槽骨和牙周韧带,支持牙齿的存在,并帮助吸收咀嚼过程中所受的压力。
8. 牙周炎 (Gingivitis):牙龈的炎症,常由细菌引起,常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肿胀和发红。
9. 牙周病 (Periodontal disease):慢性牙周组织感染,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如果不治疗,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10. 牙周袋 (Periodontal pocket):形成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深度凹陷,是牙周组织疾病的典型症状。
11. 龋齿 (Dental caries):牙齿表面的细菌感染,释放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溶解并形成蛀牙。
12. 骨质吸收 (Bone resorption):骨骼中骨细胞吸收骨组织的过程,可能导致牙槽骨萎缩,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
13. 牙位 (Malocclusion):牙齿的不正常排列,如龅牙、牙齿过高或过低等,14. 隐形矫正 (Invisible aligners):通过透明的塑料矫正器来纠正牙齿畸形,无需传统的金属矫正器。
15. 牙髓炎 (Pulpitis):由感染或刺激引起的牙齿髓腔的炎症,常表现为牙痛、敏感和肿胀。
16. 牙冠 (Dental crown):位于牙齿部分,覆盖在牙釉质外面的保护膜,也可以是嵌体修复的一部分。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局部解剖
一、名词解释1、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3、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4、肛门:肛门是肛肠的末端,也是人体的一种器官,它位于臀部之间5、肝蒂: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上端及其所含出入肝门的结构,介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右侧是网膜孔6、声带:声带,又称声壁,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
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7、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8、纵膈: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9、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
二、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什么?解:关节面:表面覆有关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具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及吸收震荡。
关节囊:由外层(纤维层)和内层(清膜层)所组成。
滑膜不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滑膜层所围成的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为负压。
三、描述椎骨的一般结构解:椎骨(vertebrate)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3~5块。
椎骨在幼年时期有32~34块,随着年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尾椎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一般为26块。
每块椎骨都有1个椎体;椎体在前1个椎弓;椎弓在后1个椎孔;椎体和椎弓围成的孔.。
上下椎孔连接成椎管,内有脊髓. 7个突起;;向后的一个突起叫棘突,一个两侧的突起叫横突;;一对向上的突起叫上关节突;一对向下的突起叫下关节突;一对椎弓与椎体相连处叫椎弓根,此根上下缘凹入叫上切迹和下切迹。
当两个椎骨相连结时,上位椎骨的下切迹与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形成一个孔叫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四、膈肌裂孔的名称及通过结构解:膈肌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主动脉孔,腔静脉孔,和食管裂孔。
(完整word版)口腔名词解释
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生物学宽度——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约2mm。
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在病变情况下,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下降,沟(袋)底与牙槽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保持不变。
3.RCT——即根管治疗(rootcanaltherap y) ,是一种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去除感染,杜绝再感染,它是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预备根管,将存在于牙髓腔内已经发生不可复性损害的牙髓组织和作为根尖周病的病原刺激物全部清除,及清除感染并使根管清洁成形,再经药物消毒和严密的充填根管以达到防止再感染的目的。
4.Remouable partial denture——可摘局部义齿:是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黏膜,牙槽骨作支持,借助义齿的固位体及基托等部件获得固位与稳定,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患者可自行摘戴的的一种修复体。
它是牙列缺损修复常用的方法。
5.颌位记录——是指用颌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部下1/3 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
包括垂直和水平关系记录两部分。
6.ferrule————牙本质肩领:冠边缘以上,核根面以下大于1.5mm 的牙本质,牙本质肩领的作用:a. 提高牙体组织的抗折能力b. 抵抗桩的旋转c. 提高无髓牙和修复体结构上的完整性。
7.telescope denture————套筒冠义齿:是指以套筒冠为固位体的可摘义齿,套筒冠固位体由内冠与外冠组成,内冠粘固在基牙上,外冠与义齿其他组成部分连接成整体。
义齿通过两者之间的嵌合产生固位力,使义齿产生良好的固位与稳定,义齿的支持由基牙或基牙与基托下组织共同承担。
8.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二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二81、龈沟上皮:牙龈上皮在游离龈的边缘,转向内侧掩盖龈沟壁,构成龈沟上皮。
该上皮是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与结合上皮有分明分界。
82、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外表的局部。
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外表。
结合上皮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
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无上皮钉突。
但如遭到安慰,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入结缔组织中。
83、Oxytalan纤维:是一种耐酸纤维。
电镜下,微细的纤维束普遍地散布在牙周膜中。
在根尖区该纤维束与牙骨质外表大致垂直,构成三维分枝网,包绕牙根。
纤维止于根尖区的动态脉和淋巴管壁,与神经也有关系。
Oxytalan纤维在颈部牙周膜中散布稠密,并与牙龈束胶原纤维平行陈列,揣测该纤维在咀嚼压力下可坚持血流迟滞。
另外,在担负较大合力的牙中,纤维粗大、数量多,能够还具有支持功用。
84、穿通纤维:主纤维散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其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
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
85、牙骨质小体:在牙周膜中有时可见到圆形的钙化小体,称为牙骨质小体。
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游离于牙周膜中或附着在牙骨质外表。
牙骨质小体能够是变性的上皮细胞发作钙化而构成的。
86、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外表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外表平行陈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87、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
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88、朗格罕细胞: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
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次要位于棘层,也见于基底层,来自于造血组织。
惯例染色胞浆通明,核深染。
对多巴染色呈阴性反响。
电镜下见此细胞无张力细丝,无桥粒,胞浆内有特殊的棒状或球拍样颗粒,称郎格罕斯颗粒或Birbeck颗粒),有单位膜包绕。
此细胞外表特征与巨噬细胞很相似,作为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与粘膜的免疫功用亲密相关。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口腔局部解剖 面部局解
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 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 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 (Santorini fissure)中,腮腺内 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 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 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 淋巴结。故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 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翼外肌浅面有翼丛、上颌 动脉;翼外肌深面是下颌 神经及其分支
(3)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1)翼外肌上缘穿出颞深 前、后神经、咬肌神经
2)翼外肌两头之间有上 颌动脉穿入和颊神经穿出
3)翼外肌下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出生年初
上有咬颞,颊上两头,下有舌下。 翼外肌 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或者说是主要结 构
二、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表面解剖标志
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 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 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口裂:上、下唇之间的横行裂隙。 口角:口裂两端为口角,正常位置约
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 颏前点:颏部最前点,正畸头影测量的标 志点。 颏下点:颏部最低点,正畸头影测量面部 距离的标志。
4.咬肌
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
①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 腺深叶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颌间隙相通。所以腮腺的化脓 性炎症,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 旁脓肿;
②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
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
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化脓时
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因而
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
腮腺床:腮腺深叶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 神经(颈内动、静脉和Ⅸ~Ⅻ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之 腮腺床。无面神经,无颈外动脉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掩盖局部,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之公保含烟创作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局部,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掩盖的局部.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局部.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到达咬合接触】的全进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作接触的一面.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用的嵴,称为切嵴.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红左右对称的两局部.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18 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19 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地方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20 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21 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局部.22 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23 牙尖(dental cusp):牙冠概略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24 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25 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26 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27 嵴(ridge):牙冠概略细长形的釉质隆起.依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28 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用.29 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30 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辨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辨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31 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03名解):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集合而成.32 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33 横嵴(transverse ridge):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34 轴嵴(axial ridge):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35 颈嵴(cervical ridge):牙冠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突的釉质隆起.36 窝(fossa):牙冠概略不规则的凹陷,略似一个四周环山的盆地,称为窝.如前牙的舌面窝、后牙的牙合面窝. 37 沟(groove):牙冠各面上,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底部细长形的、似山间溪流的凹陷局部.38 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39 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统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40 裂(fissure):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41 点隙(pit):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集合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所形成的点状凹陷】称为点隙.此处釉质未完全衔接,是龋的好发部位.42 斜面(inclined surface):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43 生长叶(lobe):牙生长发育的钙化中心,其融合处为发育沟.少数牙由四个生长叶发育而成,少数牙由五个生长叶发育而成.44 楔状隙/外展隙(embrasures)(03名解):两牙接触区周围向四周展开的V字形空隙.依据其部位称为唇/颊/舌楔状隙、切楔状隙/牙合楔状隙,在龈方者称邻间隙.除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楔状隙年夜于舌侧楔状隙、下颌切牙唇舌楔状隙接近外,一般舌楔状隙年夜于颊楔状隙.45 髓腔(pulp cavity):位于牙体的中部,周壁除根尖孔(有的尚有副孔和侧孔)外,其余均被坚固的牙实质所包被,髓腔内内充溢牙髓.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基内幕似,但体积显著缩小.46 髓室(pulp chamber):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的局部,其形状与牙冠的外形相似.前牙髓室与根管无明显界线;后牙髓室呈立方形,分顶、底及四壁,是髓腔中较为开阔的局部.47 髓室顶(roof of pulp chamber):与牙合面或切嵴相对应的髓室壁称髓室顶.48 髓室底(floor of pulp chamber):与髓室顶相对的髓室壁称髓室底.49 髓室高度:髓室顶、髓室底之间的间隔称为髓室高度.50 髓室壁(wall of pulp chamber):与牙冠轴面相对应的髓腔牙实质壁辨别称近中髓壁、远中髓壁、颊侧髓壁和舌侧髓壁.亦有将髓室顶和髓室底列入髓室壁者,即髓室共有六壁.51 髓角(pulp horn):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形的局部,其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52 根管口(root canal orifice):髓室底上髓室与根管的移行处.53 根管系统(root canal system):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局部,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等.54 根管(root canal):位于牙根内的年夜局部髓腔.根管数目与牙根数目不完全一致.55 侧副管(lateral accessory canal):根管系统中除根管以外的一切管道.包括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56 管间吻合(intercanal anastomoses):又称管间侧支或管间交通支,为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可为1至2支,呈水平、弧形、网状,多见于双根管型,根中1/3多于根尖1/3,根颈1/3者最少.57 根管侧支(lateral branch of root canal):又称侧支根管,为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串牙实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腔.根尖1/3者多于根中1/3,根颈1/3者最少.58 根尖分歧(apical ramifications):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多见于前磨牙和磨牙.59 根尖分叉(apical furcation):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不复存在.60 副根管(accessory root canal):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的管道,多见于磨牙.61 根尖孔(apical foramen):根管在牙根概略的启齿.少数单根牙仅在牙根尖处有根尖孔;多根牙50%以上根尖孔不在根尖顶端,舌侧>远中>近中>唇颊侧.62 牙列(dentition)/牙弓(dental arch):牙依照一定的顺序、方向、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63 牙合平面(occlusal plane):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根本上平分颌间间隔,口腔修复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牙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64 解剖学牙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65 司匹曲线(curve of Spee):即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衔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早年往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66 赔偿曲线(compensating curve):即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衔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早年往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67 横牙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衔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牙合曲线.同样,衔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下颌的横牙合曲线.由于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因此颊尖较舌尖高,其横牙合曲线凹向上,但下颌磨牙的颊尖被磨耗后可呈凸向上的曲线.(衔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成的曲线,上颌为凸向下,下颌为凹向上.——《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辅导教材)》-李晓箐)68 牙尖交织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指上下颌牙牙尖交织,到达最普遍、最严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正常的牙尖交织牙合,上下颌牙最普遍、最严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平均,便于接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年夜限度发扬咀嚼食物的潜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牙合关系.69 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 CO):牙尖交织牙合时,下颌骨多处于正中,故过来牙尖交织牙合被称为正中牙合.70 覆牙合(overbite):是指牙尖交织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间隔,关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间隔,正常时为2~4mm;关于后牙,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间隔.临床上所说的覆牙合一般指前牙.71 掩盖(overjet):是指牙尖交织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间隔,关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间隔,正常约2~4mm;关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间隔.临床上所说的掩盖一般指前牙.72 对刃牙合(edge to edge bite):牙尖交织牙合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牙合、掩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 73 深覆牙合(deep overbite):牙尖交织牙合时,上切牙盖过下切牙超越切2/3.74 深掩盖(deep overjet):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前牙向唇侧倾斜水平较年夜.75 反牙合(crossbite):前牙反牙合: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掩盖为负值.后牙反牙合: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76 开牙合(open bite):牙尖交织牙合时,上下牙列局部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依据开牙合范围分歧,上下切牙切缘之间,乃至上下尖牙、前磨牙、磨牙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78 锁牙合(locked bite):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牙尖交织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79 反锁牙合(cross locked bite):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80 齐平末端(flush plane):乳牙早期(2.5-4岁),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称齐平末端.81 灵长类间隙(primate interval):随着颌骨长年夜,在乳牙晚期(4-6岁),切牙区及尖牙区呈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82 鼻翼耳屏线(Camper's line,Ala-tragus line)(04填空):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牙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度.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牙合平面,以恢复牙列及咬合关系.83 眶耳平面(Frankfort plane):又称面横平面(颅面分界)、人类学平面,衔接双侧外耳道上缘点、眶下缘点所形成的平面.当人端坐、头直立时,该平面与地平面平行.此平面主要用于颅骨和头面部的丈量和比拟研究.84 Balkwill角(Balkwill angle):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连线与牙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正常平均26°.85 Bonwill三角(Bonwill triangle):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16cm,称为Bonwill三角.先人证实它更接近于等腰三角形,标明面部两侧对称(TMJ对称散布两侧).86 Monson球面(Monson's sphere):以眉间点为中心,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牙合面与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赔偿曲线也是球面上的一局部.87 前伸牙合(protrusive occlusion):下颌前伸运动时,上下切牙切刃相接触的咬合状态.88 侧牙合(laterotrusive occlusion):下颌侧方咀嚼运动时,所向侧为任务侧.89 平衡牙合(bilateral balanced occlusion):在全口义齿修复中,出于固位需要,将咬合关系排列成前伸时前/后牙都接触、侧向咀嚼时任务侧/非任务侧都接触的咬合类型.89.1 前伸平衡牙合:是总义齿咬合类型,对刃颌位时前牙平均接触,后牙亦有至少一对有咬合接触,有利于总义齿的固位.89.2 侧向平衡牙合:是总义齿咬合类型,侧向运动时任务侧和非任务侧均有咬合接触.90 尖牙呵护牙合(canine protected occlusion):侧方咬合运动时,任务侧只有尖牙坚持接触,非任务侧牙不接触或轻接触.任务侧上颌尖牙的舌窝、切嵴与下颌尖牙的唇面、切嵴接触.一般青壮年的尖牙呵护牙合多.91 组牙功用牙合(group function occlusion):侧方咬合运动时,任务侧除了尖牙坚持接触外,还有1对(通常为第一前磨牙)或2对上下颌后牙坚持接触,非任务侧牙不接触.任务侧上颌后牙颊尖的内斜面与下颌后牙颊尖的外斜面接触,上颌后牙舌尖的外斜面与下颌后牙舌尖的内斜面接触.92 牙尖交织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织牙合时下颌骨相关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称为牙尖交织位.93 牙位(tooth position):牙尖交织位因牙尖交织牙合而存在,又称为牙位、最年夜牙尖交织位.牙位是重咬时下颌的位置.94 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ion position,COP):正常情况下牙尖交织位时,下颌骨的位置居于正中,过来曾称之为正中牙合位,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在ICP时下颌的位置都处于正中.95 前进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织位开端,下颌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后牙牙尖斜面局部接触,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前进.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前进接触位.96 韧带位(ligamentous position):前进接触位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又称韧带位.97 下颌前进边缘位(posterior border closure):前进接触位是下颌运动的前进边缘位.98 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用活动,升颌肌群坚持轻微的电位活动,以对立下颌骨的重力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99 休息位(rest position)/息止颌位:过来认为下颌姿势位时,口颌肌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故又称为休息位、息止颌位.100 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姿势位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年夜后小的楔形间隙,年夜约2-4mm,称为息止牙合间隙.101 垂直间隔(vertical dimension):指下颌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颏下点的间隔暗示.102 长正中(long centric):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平均对称接触,无偏斜,称为长正中.从RCP 向ICP的移动范围称为正中自由域.103 肌接触位(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 MCP):下颌由姿势位用很小的力,闭合至上颌牙最初接触时的位置,即轻咬时下颌的位置.104 记忆型:ICP通过牙的接触,在牙周、TMJ、咀嚼肌等处本体觉得的重复调节作用下,为神经、肌肉所记忆,逐渐形成具有集体特征的下颌开杜口运动型,也叫下颌记忆型.105 咀嚼肌力(masticatory muscle force)/咀嚼力(masticatory force):介入咀嚼的肌肉(升颌肌)收缩时所发扬的最鼎力.颞肌、咬肌、翼内肌垂直肌纤维收回的肌力为180kg.106 牙合力(biting force/bite force)/咀嚼压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接受的力.牙合力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咀嚼习惯、牙合力线方向、张口间隔、其他(骨骼).(牙合力从年夜到小排序为67854312.)107 最年夜牙合力(maximal biting force)/牙周潜力(periodontal potential):牙周膜的最年夜耐受力.义齿修复时应用基牙的牙周潜力,担当义齿受到的牙合力. 108 咀嚼效率(masticatory efficiency):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的咀细水平,称为咀嚼效率.它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权衡咀嚼能力年夜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109 磨耗(attrition):在咀嚼进程中, 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 造成牙齿迟缓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110 磨损(abrasion):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发作的牙体损耗, 称为磨损.111 双板区(bilaminar region):通常把包括颞后附着、下颌后附着及二者之间神经、血管等疏松组织构造在内的区域称为双板区.此区域是关节营养、润滑的重要构造根底;该处神禁受安慰可发作关节疼痛;该处还是关节盘穿孔好发部位.112 下颌吊索(mandibular sling):在下颌角下缘,咬肌浅层年夜局部纤维和翼内肌附着部以肌腱相延续,这种构造被称为下颌吊索.113 牙力轨道:在下颌骨牙槽窝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抵达髁突,形成牙力轨道.咀嚼力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114 肌力轨道:咀嚼肌收缩发作的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逐渐形成肌力轨道.此轨道一局部见于下颌角区,另一局部从喙突延至下颌体.115 Bennett运动(Bennett movement):下颌的整体侧方位移.116 Bennett角(Bennett angle):由于下颌侧向咬合运动为一种非对称的运动,两侧髁突运动方式及运动方向其实纷歧致,任务侧髁突以转动为主,向外侧运动幅度约3mm的范围,而非任务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形成夹角,称为Bennett角.117 前伸咬合运动:下颌从ICP沿上切牙舌面向前下运动,抵达上下切牙切缘相对的位置即切牙牙合位,或其逆进程称为前伸咬合运动,为前牙咬切食物的主要功用形式. 118 前进咬合运动:下颌从ICP沿后牙牙尖斜面引导,向后下方至前进接触位的运动.一般运动范围为1mm左右. 119 切道斜度(incisal path inclination):在前伸咬合运动进程中,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为切道斜度,正常约为45°~60°左右.通常切道斜度与上切牙切端的舌侧斜度是相一致的.切道斜度与覆牙合水平成正比,与掩盖水平呈正比.120 髁道斜度(condylar path inclination):下颌在前伸咬合运动进程中,髁突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为髁道斜度,由于髁突和关节盘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较为复杂,影响髁道斜度的因素较多,因此髁道斜度是多变的,有一定的生理可变范围.121 边缘运动(border movement/envelope of motion):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做的最年夜范围的运动,代表了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用潜力.通常下颌的生理活动其实不到达这一边缘运动的鸿沟,而是在边缘运动范围内.122 叩齿运动(tapping movement):即习惯性小开闭运动,是一种无意识停止的开杜口运动,与口颌系统下颌运动中神经肌肉记忆型的重复强化有关.叩齿运动的频率、稳定性以及速度年夜小反映了该系统各组成局部之间的协调性.123 咀嚼运动(chewing movement):属于下颌的功用运动,冠状面上切点运动轨迹呈滴泪状,但存在集体差异.即使在同一集体,由于咀嚼食物的性质和数量的分歧以及咀嚼所处的时相分歧,其轨迹的形态均有差异.124 咀嚼周期(chewing cycle):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顺序和重复性,此种顺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分为启齿相、食块坚持、咀嚼相、咬合接触相、食物粉碎相.125 后牙牙合运循环:后牙捣碎、磨细食物辨别由前磨牙、磨牙执行.开端时,上下牙弓从ICO分开,下牙弓随下颌向一侧运动到上下牙颊尖相对位即行向上,使上下牙的颊尖相咬合;然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即依上牙颊尖的舌斜面滑行,返回ICO.在返回进程中,受到食物的性质影响,下牙颊尖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依上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再滑行约至一半,上下牙才分开.重复上述咀嚼运动,如此周而复始,食物被碎断,称为后牙牙合运循环.。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6.残髓炎:慢性牙髓炎中较特殊的一型,残髓炎是发生在残留于根管内的牙髓组织的炎症。残髓炎常发生于干髓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其次见于活髓切断术失败的患牙;牙髓塑化治疗时塑化不全或多根牙根管治疗时遗漏的根管均可继发残髓炎。
7.牙内吸收:指从牙髓腔内壁开始向牙表面的吸收。牙内吸收可能是由于某些刺激而致牙髓被炎性肉芽组织取代。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期牙本质破坏,失去屏障功能。炎性肉芽组织内的各类细胞释放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激活破骨细胞,导致从髓腔内壁开始由内向外的吸收过程。
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11.死区: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此区的敏感度减低,常见于狭窄的髓角。死区的周缘常有透明牙本质围绕,其近髓端则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1.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点彩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而变为光亮。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局解名词解释
------------仅供口腔医学专业使用1. Carotid sheath (颈动脉鞘) 是颈深筋膜中层向两侧扩展,包绕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而形成的筋膜。
在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而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居内侧,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述动静脉之间的后方。
2. pretracheal space(气管前间隙) 是颈深筋膜中层的肌部和脏部之间的间隙。
中含淋巴结和血管等。
此间隙向下通前纵隔,该间隙内的感染可沿气管和颈鞘的前面蔓延至前纵隔,而前纵隔的感染也可上行扩散到颈部。
3. parotid bed(腮腺床)是指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和茎突诸肌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第IX-XII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腮腺床”。
4. interdental septa(牙槽间隔)是两牙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槽间隔。
5. retromolar trianle(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
6. root of long(肺根) 指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膈称为肺根。
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7. pterygomandibular fold(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黏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和韧带所村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8. arterial ligment(动脉韧带)是肺动脉干末端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9.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10. 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未抵达腹股沟韧带内半侧,出现腹股沟间隙,加之腹环和皮下环的存在,致腹股沟间隙有如“管状”,即腹股沟管,约长4~5cm,有精索及被膜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选择题答案1-5: D B A E D 6-10:D D C C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