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与取代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与取代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与取代效应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碳原子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而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与取代效应则是研究有机分子中电子分布和取代基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取代效应的特点和应用。

一、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电子运动或电子密度改变所引起的化学性质变化。

常见的电子效应有共轭效应、杂化效应和亲电性与亲核性。

1. 共轭效应共轭效应是指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共轭体系时,电子的运动会影响到整个共轭体系中的化学性质。

一般来说,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可在整个分子上运动,从而引起分子的共轭稳定性和共轭异构体的形成。

典型的共轭体系包括芳香性化合物和共轭双烯等。

共轭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光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2. 杂化效应杂化效应是指由于原子轨道杂化的改变,使得有机化合物中的C—C和C—H键的键能、键长和键角等性质发生变化。

杂化效应的经典案例是烷烃和烯烃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的性质差异。

杂化效应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3. 亲电性与亲核性亲电性和亲核性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电子云相对于另一种电子云的相对亲和性。

一般来说,具有富电子云的基团属于亲电性较强,而具有亏电子云的基团属于亲核性较强。

亲电性与亲核性的大小决定了基团之间的化学反应类型,如亲电取代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等。

二、取代效应取代效应是指取代基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的影响。

取代效应可以使分子的稳定性、反应性、溶解度和光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1.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主要分为活化效应和稳定效应两种。

活化效应是指取代基提供电子给反应部分,使其具有更强的亲电性或更强的亲核性,从而增强反应活性。

稳定效应则是指取代基通过吸引或推挤电子云,使化合物更加稳定。

2. 取代基的空间效应除了电子效应外,取代基的空间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也有一定影响。

位阻效应的概念

位阻效应的概念

位阻效应的概念
位阻效应也叫空间效应、空间位阻效应、立体效应,是研究分子中不同基团间电子云重叠形成的电磁力而造成的分子结构或反应取向的立体化学分枝。

在化学领域,位阻效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定义为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周围的空间阻碍了其他原子或基团之间键的形成或断裂。

也就是说,它是由于空间障碍而引起的不同分子间的化学行为有所不同的现象。

位阻效应既与载体结构、性质和固定化方法有关,还与底物分子的大小、性质及形状有关。

位阻效应在有机合成中经常发生,当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在反应中遭遇位阻时,许多化学反应通常会变慢,甚至停滞不前。

位阻效应也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及反应机理的定性讨论,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偏差或谬误。

位阻效应

位阻效应

位阻效应
(1)轨道杂化程度的不同对键长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由SP3、
SP2、SP杂化形成的碳-碳轨道中的S成分依次增多,其相应
的键长也依次缩短,但是这种变化对化学键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几乎不显示明显的差别。

通常情况下,长键比短键更为常见,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原子间斥力的增强比其它一些因素引起的
成键轨道电子云密度降低所导致的键长增长更明显。

Ruchardt
和Bechhaus[1]对各种取代基对取代乙烷的中心碳碳键的性能
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认为,随着取代基团的增大,
位阻效应的增加,首先引起中心碳碳单键的形变,如键弯曲和
转动等,而使键的力常数减小。

在只有排斥作用时,要使键长
超过0.1600nm必须是在取代基团非常拥挤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如化合物1的中心碳碳键长为0.1641nm。

(2)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对反应物产率有一定的影响,支链愈多,
愈复杂,则试剂对每个支链进攻的几率各不相同,因而导致各
种产物的产率各不相同
(3)由于基团将中心原子在空间上的遮蔽,使反应时的基团进攻中
心原子时有一定困难。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取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取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取代反应机理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其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一个基团被另一个基团所取代的化学变化。

在有机化学领域,了解取代反应的机理对于合成和理解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取代反应机理的一般步骤包括亲核试剂的进攻和离去基团的离去。

亲核试剂是一个核性强、电子富足的物质,它会攻击有机分子中的一个电子不饱和位点。

而离去基团则是从有机分子中离开的一个离去组。

在取代反应中,亲核试剂的进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亲核试剂可以直接与有机分子中的亲电性中心形成共价键;或者亲核试剂可以先与有机分子中的亲电性中心形成一个化学键,然后亲核试剂上的基团与有机分子中的离去基团发生交换。

亲核试剂进攻的位置通常是由具体反应条件和有机分子中的取代基团所决定的。

例如,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位阻效应等因素都会影响亲核试剂的选择进攻的位置。

离去基团的离去是通过断裂键来实现的。

离去过程中,离去基团会带走一个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带电中间体。

这个中间体可以是一个离去阴离子或一个离去阳离子,它们是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

离去基团的离去速率也会受到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位阻效应的影响。

根据反应过程中亲核试剂和离去基团的性质,取代反应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等等。

具体的反应类型取决于亲核试剂的亲核性、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以及反应条件等因素。

亲核取代反应是指亲核试剂进行亲核进攻后,离去基团以一个阳离子的形式离开。

亲核取代反应的一个例子是卤代烷和亲核试剂的反应。

在此反应中,卤代烷的卤素离去基团以一个离去阳离子的形式离开,生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亲电取代反应是指亲核试剂直接与有机分子中的亲电性中心形成共价键。

亲电取代反应的一个例子是酯的水解反应。

在此反应中,水分子作为亲核试剂与酯中的酯基团进攻,断裂酯中的酯键,生成一个醇和一个酸。

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

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
[1 ]
图式 1 加成
[6 ]
2Alder 环 富 马 酸 糠甲 醇 酯 的 分 子 内 DielsIntramolecular DA reaction of 2furyl methyl
Scheme 1 fumarates
[6 ]
结果, 无取代底物 1a 环化速率最慢, 单甲基取 代 1b 和单叔丁基取代 1c 的环化速率略有增加, 但
14711491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有机化学系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本文首先介绍了thorpeingold效应及其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然后综述了近年来thorpeingold效应在形成三四五和六元环产物的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PROGRESS IN CHEMIreaction
rates
generally
increase
from
unsubstituted to monosubstituted to disubstituted substrates various cyclizations, annulations, cycloadditions, intramolecular insertions,etc.
1
ThorpeIngold 效应
ThorpeIngold 效 应, 又被称为偕二甲基效应 ( gemdimethyl effect ) 或角压缩 ( angle compression ) 效应, 是指通过分子链上的偕二取代促进环化 。 [2 ] 该效应最早由 Thorpe 和 Ingold 等提出 , 即当 分子链中亚甲基上的氢被大体积烷基取代后 , 该处 内角( 键角) 被压缩, 分子链末端两个反应基团相互 靠近, 有利于分子内环化( 图 1 ) 。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规律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规律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规律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碳元素的化合物及其反应的学科。

其中,亲核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它在有机合成、药物开发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亲核取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机理亲核取代反应是一种典型的酸碱反应,即亲核试剂(通常是含有亲核试剂的阴离子)攻击了一个电子亏损的反应物,将其取代出来,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种反应过程中,亲核试剂的亲电性中心与电子亏损的反应物的亲电性中心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 亲核试剂的进攻:亲核试剂中具有亲电性的部分与电子亏损的反应物发生反应,亲核试剂的亲电性中心接近反应物的亲电性中心。

2. 形成临时五元环中间体:亲核试剂与反应物亲电性中心的结合形成一个临时的五元环中间体。

具体形成过程中,亲核试剂中的亲电性碳离子(通常是负离子)与反应物中的亲电性碳离子形成新的化学键。

3. 断裂反应物化学键:在形成临时的五元环中间体过程中,反应物中的一个化学键断裂,释放出一个亲核试剂与离去基团。

4. 形成新的化学键:离去基团离开后,亲核试剂中的亲电性碳离子与反应物中的亲电性碳离子形成新的化学键,得到产物。

二、亲核取代反应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亲核取代反应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规律和影响因素:1. 亲核试剂的选择:不同的亲核试剂具有不同的亲电性中心和亲核性,因此在不同的反应中选择适合的亲核试剂是十分重要的。

2. 电子密度和空间位阻效应:反应物中存在不同的亲电性中心时,选择攻击电子密度较高的中心更有利于反应进行。

此外,反应物或产物中的取代基团的位阻效应也会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3. 溶剂选择:不同的溶剂对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有一定影响。

一些溶剂可以稳定或降低亲核试剂的亲电性,从而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高等有机化学相关基本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相关基本理论

整个电荷的转移和价态的变化;
O
O
C l C H 2 C O H H 3 C C H 2C O H
-I,酸性增加
+I,酸性降低
(2)诱导效应沿键链迅速减小,其影响一般在三个 原子内起作用;
(3)传递方向具有单一性。
不同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
NR3>_NO2>_CN>_COOH>_COOR>_C=O> _F>_Cl>_Br>_I > _OCH3>_OH>_C6H5>_CH=CH2>_H
SN2反应,乙氧基从 背面进攻 R基团越大,位阻越大
4. 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共轭效应中的空间因素亦能影响自由基反应及 其产物。如邻异丙基甲苯的自由基氧化生成邻异 丙基苯甲酸,而不是生成邻甲基苯甲酸,这是一 个合成邻异丙基苯甲酸的好方法:
O
O-0.5
R COH
RC
+ H+
而醇羟基中无共轭效应,其酸性极弱
O-0.5
胺的碱性降低
NH2
O R CNH2
2. 加成方向
δ +δ C H 3C H C H 2 + H + X -
X C H 3 C + H 2 C H 3 X - C H 3 C H C H 3
甲基的+C 和+I效应,烯键末端具有亲核性, 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
+++
C C Cl
+
CH3
Cl
供电诱导效应(+I): 电负 性比氢小的原子与碳相
连引起的诱导效应
CH3
+
MgBr
R3C H I=0 标准

浅谈异氰酸酯的反应

浅谈异氰酸酯的反应

HO
R N C OH
R NH2+CO2
5、异氰酸酯的反应2
该反应是湿固化聚氨酯涂膜的主要反应,也用于合成缩二脲以及芳香族异氰酸酯
基的低温扩链合成水性聚氨酯。脂肪族异氰酸酯基活性较低,低温下同水的反应
活性较小。一般的聚氨酯化反应在500C-1000C反应,水的分子量又小,微量的
水就会造成体系中NCO基团的大量损耗,造成反应官能团的摩尔比变化,影响聚
氨酯预聚体、多异氰酸酯的加和物以及羟基型树脂(如羟基丙烯酸树脂、羟基聚
酯和羟基短油醇酸树脂等)的交联固化。配漆时nNCO:nOH一般在1~1.05:1。
水性化多异氰酸酯用于水性羟基组分的交联,此时nNCO:nOH一般在1.2~1.6:
1。 异氰酸酯基和水的反应机理如下: R NCO+ H2O
HO
R N C OH
亲核试剂发生反应;反之,当R为供电性基团时,会增加 基团中碳原子的电子云 密度,降低其亲电性,削弱同亲核试剂的反应。由此可以排出下列异氰酸酯的活 性顺序:
O2N
NCO >
NCO > CH3
NCO >
CH2 NCO >
NCO >R NCO
9、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2
由于电子效应的影响,聚氨酯合成用的二异氰酸酯的活性往往增加。而当第一个N=C=O基团反应后,第二个的活性往往降低。如甲苯二异氰酸酯,两个N=C=O基团活性相差2~4倍。但当二者距离较远时,活性差别减少。如MDI上 的两个-N=C=O基团活性接近。
:O>N>C。另外:—C=O键键能为733kJ/mol,-C=N-键键能为553kJ/mol,所以碳氧键比碳氮
键稳定。
因此,由于诱导效应在-N=C=O基团中氧原子电子云密度最高,氮原子次之,碳原子最低,碳原

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应用的教学思考

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应用的教学思考
念 和分类 . 过课件 的动 画展示 , 动表现 几种 共 通 生
/ j
pT共 轭体 系 - r

① 多电子 pr共 轭 C= _ - r = C_

( ) 叉, R, e

Y一0 I H, H q
轭 体系 电子离域 、 电子云平 均化 的过程 , 再讲 共轭 效 应 ; 进一步 结 合具 体 实 例 把诱 导 效 应 与 共轭 并
16 0

有 机 化 学 中 电子 效 应 应 用 的 教 学 思 考
共轭 体系 和 p丌共 轭体 系 。 一
7 共轭体 系 : 1 7 一

C= C C= X X — C . , R O N
电子 效应 多数 集 中出现 在 烯 烃 一 章 , 念抽 概 象, 学生 较难 理解 , 并容易 混淆诱 导效 应与 共轭 效 应 。我们 在教 学 中先 复 习 电 负性 、 性 、 化 、 极 极 极 化 度 的概 念 , 讲诱 导效应 ; 再 先介 绍共 轭体 系 的概
2 .共轭 效应 : 成键 的 7轨 道 之 间或 成 键 的 兀 r 轨道 与 未成 键 的 P轨 道 之 间相 互 平 行 重 叠形 成
离域 的大 兀键 称 为共 轭体 系 。 轭体 系 包括 丌 [共 2 一
[ 者 简 介 ]刘 洋 (9 3)男 , 师 , 士 ; 友 文 (9 6)男 , 授 , 士 , 院 长 。 作 1 7一 , 讲 博 林 1 6一 , 教 硕 副
性 、 应 方 向和反 应 活 性 的 影 响 。 反
[ 键 词] 机 化 学 教 学 ; 子效 应 ; 导 效 应 ; 轭 效 应 关 有 电 诱 共
Th u h so e t o i f c n Ap l a i n o o g t n El c r n c Efe ti p i to f c

位阻效应

位阻效应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刘晓(西北大学化学系06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摘要: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故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我仅将所学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结,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位阻效应一.引言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1.诱导效应的定义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tive effect )表示;CR 3XYH 3CR 3-I 效应 标准 +I 效应2.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

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

例如-OR2+, 其中δ表示微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

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

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3.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下列是一些能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吸电子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如:-OR2+、-NR3+;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2、>C =O 、-COOH 、-OR 、-OH 、-NR2;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 ≡R 、-CR =CR 2斥电子基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O-、-S-、-COO-;饱和脂肪族烃基,如:-CR 3、-CHR 2、-CH 2R 、-CH 3共轭效应1.共轭效应的定义体系中各个σ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参加共轭的P 轨道互相平行而发生重叠,形成分子轨道。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其中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是有机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有机化学中的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二、取代基的活性取代基的活性是指取代基在有机反应中的亲电或亲核性质。

常见的取代基活性顺序如下:1. 高活性取代基:如卤素(氯、溴、碘)、羟基(-OH)、氨基(-NH2)等。

这些取代基容易释放亲电或亲核性电子对,参与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2. 中等活性取代基:如亚硝基(-NO2)、酮基(-C=O)、酯基(-COOCH3)等。

这些取代基虽然不如高活性取代基反应活性强,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仍能参与有机反应。

3. 低活性取代基:如氰基(-CN)、硝基(-NO)、苯基(C6H5)等。

这些取代基反应活性较弱,在常规有机反应中不易参与。

三、取代位置在有机化学中,取代位置是指取代基在有机分子中的相对位置。

取代位置受以下因素影响:1. 亲电取代反应:在亲电取代反应中,取代基会在反应中攻击有机分子中的部分原子或官能团,取代它们的位置。

反应速率较快且立体效应较小。

2. 亲核取代反应:在亲核取代反应中,亲核试剂会与有机分子中的电子不足中心发生反应,形成产物。

反应速率相对较慢,且存在立体效应。

3. 位阻效应:取代基的大小会影响其在有机分子中的取代位置,较大的取代基通常会选择较空旷的位置进行取代,以减小位阻效应。

4. 共轭体系:取代基对于共轭体系的取代位置也有影响。

在共轭体系中,取代基更倾向于在非共轭碳原子上进行取代,以稳定芳香体系。

四、实例分析以苯为例,我们来分析不同取代基的活性和取代位置。

1. 对甲苯(甲基苯):甲基基团是较为常见的低活性取代基,它不会对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在甲苯的亲核取代反应中,甲基基团更倾向于取代在苯环的位阻较小的那个碳上。

2. 对氯甲苯(氯甲基苯):氯甲基基团是一个高活性取代基,会对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影响与反应性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影响与反应性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影响与反应性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取代基的影响与反应性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科学,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反应性主要受取代基的影响。

取代基是指有机分子中取代原子核的原子或原子团,它的位置和性质会对分子的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整理有机化学中与取代基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探讨其对化合物的反应性的影响。

一、取代基的位置取代基的位置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取代基不同位置的同分异构体中,它们的性质和反应性会有显著差异。

例如,苯炔和苯乙烯是两种具有相同分子式C6H6的同分异构体,其中一个取代基位于苯环上,而另一个取代基位于苯环外。

这两个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性质差异很大。

因此,在研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时,需要考虑取代基的位置。

二、电子效应取代基可以通过电子效应来影响化合物的反应性。

电子效应是指取代基通过吸电子或放电子的方式改变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

根据电子效应的不同,取代基可以分为电子给体(亲电基)和电子吸体(亲核基)。

1. 电子给体(亲电基)电子给体是指具有给予电子能力的取代基,它们能够通过共轭或杂化等方式向其他原子或分子提供电子。

常见的电子给体有烯基基团、氨基基团等。

电子给体的存在会增加化合物的亲电性,使其更易于发生亲电性反应,如亲电取代反应和亲电加成反应。

2. 电子吸体(亲核基)电子吸体是指具有吸收电子能力的取代基,它们能够通过吸电子的方式从其他原子或分子中提取电子。

常见的电子吸体有卤素基团、硝基基团等。

电子吸体的存在会降低化合物的亲电性,使其更易于发生亲核性反应,如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加成反应。

三、取代基的取向取代基的取向是指取代基在反应中结合到有机分子的特定位置。

取代基的取向受到取代基自身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

常见的取向方式有顺式取代和反式取代。

1. 顺式取代顺式取代是指取代基在反应中与原有基团处于相邻位置。

顺式取代通常受到取代基自身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影响。

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规则

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规则

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规则1. 引言1.1 概述电环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通过在分子之间形成新的键来构建环状化合物。

随着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对于电环化反应中的立体化学规律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了解这些规律不仅可以更好地预测反应产物的立体选择性,还可以为设计和优化合成路线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规则。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电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包括电子流动方向和立体化学控制以及立体效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立体选择性控制策略及方法,包括空间位阻效应在反应中的作用、手性辅助剂的应用与设计理念以及过渡态分析和计算模拟在立体选择性研究中的作用。

然后,我们将通过解析典型的电环化反应实例和相关立体化学规律来进一步说明这些概念。

最后,在文章结尾部分,我们将总结引言部分所涉及内容,并展望电环化反应立体化学研究的前景与挑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和阐述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规则。

通过对基本原理、机制以及立体选择性控制策略和方法的详细讨论,我们旨在加深读者对这一领域中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从而为有机合成领域中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实现高立体选择性的电环化反应。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未来电环化反应立体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在新材料合成、药物开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2. 电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2.1 反应概述电环化反应是一类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反应类型,它通过环内形成键和断裂键来构建新的环状结构。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共轭体系的分子中,其中带电荷或未带电荷的试剂与该体系中的π电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电环化反应常见于天然产物合成、医药领域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2.2 电子流动方向和立体化学控制在电环化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共轭体系可以接受或提供π电子。

该过程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控制立体选择性,并且这种选择性对于产物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高聚物生产技术: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类型

高聚物生产技术:自由基聚合的单体类型
阴离子或阳离子引发剂来引发聚合,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C=O
CO
16
(3)杂环(Heterocyclics):如环醚、环酰胺、环酯等 C-Z 单键不对称,异裂后具有类似于离子的特性,可由阴离子或阳
离子引发剂来引发聚合,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17
小结
热力学可能性的单体,首先从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来判断单体能否 聚合;然后通过电子效应来判断属于哪一类的聚合。
3
a.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
无取代基:结构对称,无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须在高温高压等苛刻 条件下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CH2=CH2
供电取代基 :如烷基、苯基、乙烯基,易进行阳离子聚合。
供电基团使-C=C-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阳离子的进攻;带供电取代
基的单体有利于阳离子聚合。
A
δ_
CH2=CH
ACH2 C
吸电基团使 -C=C- 电子云密度降低,并使阴离子增长种共轭稳定。
B
δ+
CH2=CH
Y
BCH 2 C Y
6
许多带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如丙烯腈、丙烯酸酯类能同时进行阴 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
H2C CH CN
若基团的吸电子倾向过强,如硝基乙烯、偏二腈乙烯等,只能阴离子 聚合而难以进行自由基聚合。
7
H2C CH Cl
丙烯只能进行配位聚合
H2C CH CH3
H2C CH O
O C CH3
11
c. 取代基的位阻效应
H2C CH X
能聚合 取代基特大除外,如:三元环以上的稠环芳烃。
Y H2C C
X
一般可以聚合 一般都能聚合,当取代基体积较大时,可能只能形成二聚体, 取代基为两个苯环或更大除外。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刘晓 (西北大学化‎学系06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摘要: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故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我仅将所学‎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结‎,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位阻效应 一.引言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1.诱导效应的‎定义 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 ‎t ive effec ‎t )表示;CR 3XYH 3CR 3-I 效应 标准 +I 效应2.诱导效应的‎特点 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

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

例如CH 3CH 2CH 2CH 2CH 2Cl δ δ δ δδ δ +++, 其中δ表示‎微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

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

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是化学反应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可以影响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本文将详细解释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的原理、影响和应用。

一、电子效应的定义和原理电子效应是指分子中电子密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化学反应的影响。

在分子中,由于电子的带电性质和轨道的分布不同,不同位置的原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电子云分布和反应活性。

主要有取代基效应、缩合基效应和电子吸引/排斥效应等。

(a) 取代基效应取代基效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取代基的性质会影响反应中的电荷分布和化学键强度。

如果取代基是电子供体,则它会增加邻位原子的电荷密度,促进反应的进行;如果取代基是电子受体,则它会减少邻位原子的电荷密度,抑制反应的进行。

例如,对于苯基的取代反应,在苯环上引入-NO2(硝基)基团可使其反应速率加快,而引入-CH3(甲基)基团则使其反应速率降低。

(b)缩合基效应缩合基效应是指大环化合物中,缩合基的存在会影响环上的电荷分布和反应活性。

一般来说,缩合基越大,环上电子密度越低,反应活性越弱,而缩合基越小,则环上电子密度越高,反应活性越强。

例如,有机合成中的Diels-Alder反应,对于环侧基为甲基的二烯体和苯乙烯缩合反应,反应活性要比环侧基为丁基的二烯体反应活性强得多。

(c) 电子吸引/排斥效应电子吸引/排斥效应是指分子中不同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电子云分布不对称会引发的化学反应影响。

例如,在酸催化条件下的芳香化反应中,亚硝基(-NO2)和硝基(-NO3)等电子吸引基团会使反应活性得到增强,而甲基(-CH3)等电子排斥基团则会使反应活性下降。

二、位阻效应的定义和原理位阻效应是指分子中原子或基团之间的体积排斥效应所引起的化学反应的影响。

分子中原子和基团之间的体积大小不同,因此会使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和产物选择性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较大的原子和基团会受到更大的位阻效应,反应活性会降低,而较小的原子和基团则不受位阻效应的影响,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较高。

卤素为邻对位定位基

卤素为邻对位定位基

卤素为邻对位定位基卤素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七族的元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砹。

在有机化学中,卤素可以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即它可以影响邻对位的反应性和选择性。

本文将介绍卤素作为邻对位定位基的原理和应用。

一、卤素对邻对位反应性的影响卤素原子具有较大的原子半径和较高的电负性,这使得它们能够与邻对位上的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电子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

1. 电子作用:卤素原子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可以通过拉电子效应使邻对位上的电子密度增加。

这样一来,邻对位上的反应物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从而促进邻对位的反应发生。

2. 空间位阻作用:由于卤素原子较大的原子半径,它们在分子中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这种空间位阻作用会阻碍邻对位上的反应物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邻对位上的反应发生困难。

二、卤素对邻对位选择性的影响卤素作为邻对位定位基,还可以影响邻对位的选择性。

具体来说,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位阻效应和反应性选择性。

1. 位阻效应:由于卤素原子较大的原子半径,它们在分子中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这种位阻效应会阻碍邻对位上的其他反应物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邻对位上的反应发生困难。

因此,卤素可以选择性地影响邻对位的反应发生。

2. 反应性选择性:卤素原子的电负性可以使邻对位上的反应物与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促进邻对位的反应发生。

这种反应性选择性可以使邻对位上的反应发生优先于其他位置的反应。

三、卤素作为邻对位定位基的应用卤素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在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例子:1. 卤素取代反应:卤素原子可以作为邻对位定位基,促进邻对位上的反应发生。

通过卤素取代反应,可以在有机分子中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已有官能团的位置。

2. 邻对位选择性反应:由于卤素原子的位阻效应和反应性选择性,可以实现邻对位上的选择性反应。

这种选择性反应可以在复杂的有机分子中实现特定位置的转化。

3. 邻对位功能化反应:通过将卤素原子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可以实现邻对位上的功能化反应。

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

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

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引言: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由于碳原子上存在三个或多个取代基团,导致反应活性受到抑制的现象。

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于位阻的存在,使得反应物分子无法有效地接近反应中心,从而降低了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的原理、机理以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的原理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是由于三级碳正离子上的取代基团的体积较大,使得反应物分子在反应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接近反应中心。

这种位阻效应主要是由于电子云的排斥作用和空间的占据效应所导致的。

具体来说,当反应物中的三级碳正离子与其他反应物或试剂发生相互作用时,三级碳正离子上的取代基团会通过空间的占据效应,在反应物分子之间形成一定的间距,使得反应物分子无法有效地接近反应中心。

同时,取代基团的电子云也会通过电子云的排斥作用,使得反应物分子无法靠近反应中心,从而导致反应的速率和效率降低。

二、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的机理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

1. 立体效应:立体效应是指三级碳正离子上的取代基团通过空间的占据效应,使得反应物分子无法有效地接近反应中心。

这种立体效应可以通过分子构型的研究来证明。

实验证明,当三级碳正离子上的取代基团体积较大时,反应物分子无法与反应中心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反应的速率和效率降低。

2. 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是指三级碳正离子上的取代基团通过电子云的排斥作用,使得反应物分子无法靠近反应中心。

这种电子效应可以通过分子轨道的理论来解释。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取代基团的电子云会与反应物分子的电子云发生排斥作用,从而导致反应物分子无法靠近反应中心。

三、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来控制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1. 反应速率的控制: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需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可以引入三级碳正离子位阻效应。

大空间位阻基团

大空间位阻基团

大空间位阻基团大空间位阻基团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定义大空间位阻基团是指分子中具有较大体积的基团。

由于其体积较大,它们在空间中占据一定的范围,使得分子整体呈现出一定的扭曲或变形。

这种扭曲或变形使得分子的空间取向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化学性质。

1. 体积大:大空间位阻基团通常由较多原子构成,或具有较长的碳链结构,因此体积较大。

2. 空间取向的限制:大空间位阻基团在分子中的存在会导致分子整体呈现出扭曲或变形的空间取向,限制了其它基团的运动和反应。

3. 电子效应:大空间位阻基团通常具有电子吸引或推电子的效应,从而可以影响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和化学反应。

三、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应用1. 立体障碍: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引入可以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立体障碍,从而限制分子内部的自由旋转和异构体的形成。

这种立体障碍对于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反应活性的调节: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存在可以改变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进而影响分子的反应活性。

例如,引入大空间位阻基团可以降低分子的亲核性,从而改变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3. 空间位阻效应: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存在可以限制分子中的取向和空间排列,从而影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位阻效应对于分子的自组装和晶体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四、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实例1. 叔丁基基团:叔丁基基团是最常见的大空间位阻基团之一。

由于叔丁基基团的体积较大,它可以在有机合成中作为立体障碍基团,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2. 异丙基基团:异丙基基团也是常见的大空间位阻基团。

由于其扭曲的空间取向,异丙基基团可以限制分子的自由旋转和异构体的形成。

3. 叔戊基基团:叔戊基基团是一种较大的大空间位阻基团,它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引入立体障碍,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总结:大空间位阻基团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刘晓(西北大学化学系06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摘要: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贯穿着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故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我仅将所学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结,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位阻效应一.引言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都碰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死记硬背,但有些问题的解答则有章可循.比如亲电加成的方向性,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消去反应的方向性等,只要我们掌握了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在这些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么电子效应,位阻效应到底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二.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的简介电子效应是指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电子效应可以根据作用方式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类型。

诱导效应1.诱导效应的定义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电子偏向取代基,这个取代基是吸电子的,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 (Inductive effect )表示;CR 3XYH 3CR 3-I 效应 标准 +I 效应2.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是沿σ键传递的,离吸(或斥)电子基团越远,效应越弱。

大致隔三个单键后,诱导效应就很弱,可忽略不计了。

例如CH 3CH 2CH 2CH 2CH 2Cl δ δ δ δ δ δ +++, 其中δ表示微小,δδ表示更微小,依此类推。

诱导效应有叠加性,当两个基团都能对某一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一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

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互减。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不改变键的本质。

无论所受诱导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如何,σ键仍是σ键,π键仍是π键。

3.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基团吸电子能力或斥电子能力的大小。

下列是一些能产生诱导效应的基团吸电子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如:-OR2+、-NR3+;卤素原子,如:-F 、-Cl 、-Br 、-I ;带氧原子或氮原子的基团,如:-NO2、>C =O 、-COOH 、-OR 、-OH 、-NR2;芳香族或不饱和烃基,如:-C 6H 5、-C ≡R 、-CR =CR 2斥电子基团:带负电荷的基团,如:-O-、-S-、-COO-;饱和脂肪族烃基,如:-CR 3、-CHR 2、-CH 2R 、-CH 3共轭效应1.共轭效应的定义体系中各个σ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参加共轭的P 轨道互相平行而发生重叠,形成分子轨道。

由于分子内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又称电子离域效应。

2.共轭效应形成条件形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个平面上;必须有若干可以实现平行重叠的P 轨道,且要有一定数量供成键用的电子。

3.共轭效应的特点由于离域的π电子可以在整个体系内流动,所以当共轭体系一端的电子密度受到影响时,整个共轭体系每一个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都受到影响,共轭体系有多长,影响的范围就多大,不受距离的限制,也不是越远影响越小。

例如:CH 3CH2δ+ δ-δ+δ-δ+δ-电子密度平均化、键长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大(注:超共轭效应:当C -H σ键与π键(或P 轨道)处于共轭位置时,也会产生电子的离域现象,这种C -H 键σ-电子的离域现象叫做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的大小,与p 轨道或π轨道相邻碳上的C -H 键多少有关,C -H 键愈多,超共轭效应愈大。

但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弱。

)位阻效应又称立体效应。

主要是指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彼此接近而引起的空间阻碍和偏离正常键角而引起的分子内的张力。

二.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以丙烯为例)诱导效应解释:甲基碳原子:SP 3杂化,双键碳原子:SP 2杂化;SP 3电负性 < SP 2杂化态,故甲基表现为向双键供电子。

CHX1CH 3CH CH 3CH 3 CH CH 3σ-π共轭效应解释:+CH 3+_2.碳正离子稳定性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与跟σ-p 超共轭效应的多少有关——超共轭效应越多,正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

例如:(CH 3)3C +C-H σ-P 共轭效应9个(CH3)2CH C-Hσ-P共轭效应6个CH3CH2C Hσ-P 共轭效应3个CH3C Hσ-P 共轭效应0个故:(CH3)3C>(CH3)2CH>CH3CH2>CH33.芳烃的定位效应与活化规律从大量的实验事实中可以归纳出:苯环上新导入的取代基的位置与亲电试剂无关,至于苯环上原有取代基的性质有关,受苯环原有取代基的控制,这种效应称为定位效应。

并将取代基大致分为两类:A:邻、对位定位基,使新基团主要进入邻、对位。

常见的有:-O-、-N(CH3)2、-NH2、-OH、-OCH3、-NHCOR、-OCOR、-CH3(R)、-C6H5、-CH=CH2、-F、-Cl、-Br、-I等。

(一般使苯环活化,反应易于进行,卤素例外)B:间位定位基,使新基团主要进入间位。

常见的有:+NR3、-NO2、-CF3、-CCl3、-CN、-SO3H、-CHO、-COR、-COOH、-COOR、-CONH2等(均使苯环钝化)定位效应及活化规律的解释例:-+NR3、-CCl33以上两个取代基虽然没有共轭效应,但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很大,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亲电试剂反应,特别是邻、对位降得更低,故只能在间位上反应。

例-CH3诱导效应:SP3 < SP2,甲基为供电子;σ--π超共轭,甲基向苯环供电子;两者作用的结果加强,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故甲苯比苯容易反应;亲电取代时主要上在邻、对位。

例—X(卤素)诱导效应:卤素的电负性强于碳,为吸电子的,使苯环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共轭效应:卤素都有未共用电子对,它与苯环形成P—π共轭,向苯环供电子,使苯环的电子云密度升高;但因为卤素原子半径大而共轭不好,因此供电子较弱。

两者作用的结果是诱导效应大于共轭效应,使亲电取代反应较难进行。

定位效应及活化规律的应用如果苯环上已有两个取代基时,第三个基团进入的位置取决于原来两个基团的性质和位置。

1.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受邻、对位定位基支配。

22 323H2.相同类型的取代基:受强的定位基支配。

-OH > -CH3 -NH2 > -Cl -NO2 > -COOH4.芳香族化合物酸性的判断芳香族化合物的酸性受到与芳环相连的其它基团的影响,当芳环上连有吸电子基团时,由于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影响,使的氧氢之间的电子云向芳环上移动,氧氢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减小,更易解离出氢离子,从而显示出更强的酸性。

相反,当芳环上连有给电子基团时,由于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影响,使的氧氢之间的电子云增大,氧氢之间的共价键增强,难解离出氢离子,表现为酸性降低。

例:COOH COOHOH COOHOH吸电子诱导作用大吸电子诱导作用中吸电子诱导作用小给电子共轭作用大给电子共轭作用小给电子共轭作用大氢键效应吸电子作用大O H OOH 故可以得出酸性的顺序为:COOH COOHOH COOHOH>>COOHpka 2.98 pka 4.08 pka 4.57 pka 4.20 5.扎衣切夫规律(消去反应的取向)E1反应:取代基最多的烯烃超共轭效应最强,稳定性大,位能低其对应的第二步反应的过渡态的位能也较低;反应活化能较小(如下图)反应速率较快,因而在产物中占的比例也较大。

所以,E1反应的取向遵守扎衣切夫规律。

位能反应进程E2反应:其取向与过渡态紧密相关;可使烯烃稳定的因素也应使其相应的过渡态稳定。

+CH3CH2C CHCH3HC2H5OCH3CH2CH2CHHCHHHOC2H5ⅠⅡCH3CH2CHCH3+CH3CH2CH2CH CH269% 31%因为过渡态(Ⅰ)比过渡态(Ⅱ)有较大的超共轭效应,所以过渡态(Ⅰ)就较稳定,形成时所需活化能小。

所以,E2反应的取向也遵守扎衣切夫规律。

5.共轭加成——迈克尔(Michael)反应迈克尔(Michael)反应:烯醇负离子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1,4-加成反应。

其中能提供烯醇负离子的化合物有:CH3NO2CH3C N CH3C CH2C OC2H5O OOCH3OC OC2H5COOC2H5CH2共轭体系有:CH2CH C N ORCH CH COR CH CH COR R 例:OOCH 3+CH2CHCCH 3O OOCH 3CH 2CCH 3O故在有机化学中常利用迈克尔反应可以合成1,5-二羰基化合物。

并且用迈克尔反应和羟醛缩合一起合成环状化合物。

例:OOCH 3CHOCHCH 2C KOHOO+C O CH 33CH 226.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羰基加成的格拉穆(Cram )规则:OR C CLM2. H 2O, H OR MSLR'OHLS M RR'OH LS MR +L > M > S 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按说Nu 可以从羰基的两面进攻,但是格拉穆(Cram )通过研究认为Nu 是从羰基和最小的基团中间进攻,得到的产物比例最高。

例:31. CH 3Li2. H 3O+33+90%10%7.化合物的手性手性是指实物和镜象不能叠合的一种性质。

例:CH 3CH 2CH CH 3HCH 3CH 3H2CH 3CH 3实物和镜象关系这种具有手性,实物和镜象不能叠合而引起的异构就是对映异构。

分子与其镜象是否能互相叠合决定于分子本身的对称性,即分子的手性与分子的对称性有关。

对称元素: 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

例:两个苯环可绕单键旋转,故可以在旋转的某一状态下具有对称面,所以其无手性。

22两个苯环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太大而不能绕单键任意旋转,故既无对称中心又无对称面,所以其有手性。

2由此可以得出:若在同一苯环上连的两个大基团不同,整个分子既无对称中心又无对称面,具有手性;同理,当一个苯环上连有两个体积较大的取代基相同时,虽然两个苯环不能自由旋转,但分子中有一个对称面,就无手性,无旋光性。

8亲核取代反应活性 对S N 2反应历程例:卤代物碱性条件下按S N 2历程醇解反应的相对反应速率:CH 3Br > CH 3CH 2Br > CH 3CH 2CH 2Br > (CH 3)2CHCH 2Br > (CH 3)3CCH 2Br150 1 0.28 0.030 0.00000421.电子效应的影响:烷基越多,供电子效应越大,α—C 上电子云密度越大,不利于亲核试剂进攻,过渡态难以形成。

2.位阻效应的影响:烷基越多,拥挤程度越大,立体阻碍也将加大,进攻试剂难以接近中心碳原子;即使是β位上也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