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失眠是指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症状和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

短期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生活变化和旅游等因素引起,但长期失眠可能是由慢性疾病、痛苦和个人睡眠习惯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治疗失眠,中西医学都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主要探讨失眠的中西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1. 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法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

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用于了解病人的症状、情况和原因。

然后,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例如,当临床症状表现为过度思考、易怒、呕吐等情况时,可以采用悬灸和针灸,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功能。

针刺督脉和足三里穴、太冲穴也可以治疗失眠。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特别有效,例如安神定志颗粒、归脾丸、益智祛忧丸和逍遥丸等。

2. 中药治疗法——促进睡眠和调节情绪中药治疗失眠的工作原理是调节人体的自然机能,促进健康睡眠,同时改善由失眠引起的心理问题。

很多中药都有很好的睡眠促进作用,例如:当归、茯苓、龙茎等。

3. 食疗法——改善失眠中医食疗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因胃肠道问题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症状。

瘦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虾、豆腐、菜花和茭白等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安神作用,而且补益身体,促进健康睡眠。

二、西医诊治1. 光疗法——调节生物钟人体的生物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光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可在傍晚降低家庭照明强度。

晚上在睡觉之前减少时间,增加明显照明时间。

2. 药物治疗法——短期解决失眠问题对于严重失眠的病人,西医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和3-、4-环类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仅限于短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心理治疗法——帮助改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镇定情绪、减少压力和深层治疗条件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中医辨证治失眠

中医辨证治失眠

中医辨证治失眠摘要】失眠症又称“不寐症”,指的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

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依靠口服镇静、催眠、抗焦虑之类的药物,常用的如地西泮、硝基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等。

西药治疗失眠症起效迅速,甚至立竿见影,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目前国家对于该类药物控制严格,患者购买有诸多不便;再者,该类药物也需要长时间坚持用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许多的毒副作用,还可能会引起多种医源性疾病,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144-02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日趋加重的环境下,失眠越来越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的人为此而自杀。

失眠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西医在治疗上有诸多不便,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成为临床医师的迫切希望。

1.中医辩证施治从中医角度看,笔者将失眠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施治:1.1 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肝郁化火。

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多梦易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宜清泻肝火、宁心安神。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胆南星、生地、柴胡、郁金、炒枣仁、夜交藤等。

1.2 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

表现为心烦懊恼,入睡艰难,梦多纷扰,头身困重,懒动少言,胸闷多痰,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安神、健脾化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陈皮、茯苓、半夏、竹茹、黄连、瓜蒌、胆南星、枳壳、白术、炒枣仁、黄芩、夜交藤等。

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A study on treating insomnia of the Xinpi Liangxu type by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张海文(山东省邹平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邹平,256218)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20)32--04【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门诊接诊的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

结果:治疗2周,观察组临床疗效相比于对照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体虚、健忘、乏力、腹胀、便溏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or、NE、DA水平低于对照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较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临床相关指标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失眠;心脾两虚型;中医辨证治疗;睡眠质量【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insomnia of the Xinpi Liangxu type (心脾两虚型). Methods: 6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laboratory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ffica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CM syndrome scores (including physical weakness, forgetfulness, fatigue, abdominal distension, loose stools, etc.)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or, NE and D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and 5-H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SQI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P<0.05). Conclu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n insomnia of the Xinpi Liangxu type shows good effec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djust the level of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s’ sleep.【Keywords】Insomnia; The Xinpi Liangxu typ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leep qualit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2.027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系指不充分睡眠或不完全睡眠,其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摘要:现代临床对于失眠症治疗有易引发依赖性等局限性,中医治疗失眠症有其辨病与辩证结合的优势。

笔者通过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的统计分析,从辩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中医治疗失眠症的规律进行探讨,发现从气血上对失眠症进行辩证、论治有利于系统理解、诊治该病。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治法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0-01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主要是服用失眠药,心理疗法等,易引发依赖性、撤药综合症等异常精神状态。

中医学中失眠症属不寐范畴,治法用药多样,具一定疗效。

近现代名医医案治疗失眠症在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有一定规律,笔者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1 研究资料近现代名医临床研究文献共20篇,文献来源于各已出版的医案及cbm文献数据库。

2 研究方法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献。

②患者类型:诊断有失眠症者,当前主要病症为失眠,排除其他疾病。

③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中成药治疗无方药或病例者。

②疗程中联合西医用药者。

③以中医外治法或针灸治疗为主者。

2.2 分析方法。

经排除后纳入文献20篇,用频数表、excel软件予数据统计。

3 结果3.1 失眠症辨证分型统计。

20个处方中,辨证分型可归为5种:血虚型(肝血虚型、心脾两虚型)、痰热型、血瘀型、心肾不交型、肺失宣降型。

血虚型最多见,占总医案数45%;其次为痰热型与心肾不交型,分别占20%及15%,其他包括血瘀型、肺失宣降型、肝阳上逆型。

其中部分病例是气血兼病,医家辩其为肝郁血瘀、血虚兼痰热等,为方便统计,笔者根据患者初诊主要症状及所用方药将复杂分型分类。

(如表1)。

失眠症治法上,众医家在安神的前提下,大多从血气论治。

养血法最多见,多养血与降逆合治;清热化痰法居其次,化痰外注意理气、和胃气;于血瘀者,活血化瘀之余,也会气血同治,予理气治疗;对于心肾不交等则涉及多种治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失眠症是指在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上出现障碍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白天的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问题。

失眠症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和方法,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失眠症病因的认识根据中医药的理论,失眠症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多种,包括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

情志不畅是指由于情绪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思虑过度,从而影响到人的睡眠。

脏腑功能失调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异常,如肝郁气滞、心火炽盛等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气血阴阳失衡则是指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调和引发失眠症。

在中医药看来,失眠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二、中医药对失眠症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多以中药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可以选择具有安神、养血、调理脏腑功能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典型的方剂包括黄连上清丸、安神补脑液、逍遥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舒肝解郁、益心安神、养血安神等功效,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失眠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脑部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神门、风池、太冲等,针灸治疗失眠症需要寻找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操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常见治疗方法,对于失眠症同样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腰椎按摩、头部推拿等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缓解情绪压力,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

4. 心理疏导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外,中医药治疗失眠症还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中医医师会与患者通过沟通,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帮助患者战胜失眠症。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睡商”已经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

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

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

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01、内治法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02、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03、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方案。

辨证分型中医将失眠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 肝郁气滞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等导致肝郁气滞。

治疗方案包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促进气血运行等。

2. 脾虚湿阻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差,导致体内湿气滞阻。

治疗方案包括调理脾胃、减少湿气等。

3. 心火亢盛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心火旺盛、思虑过多,导致心神不宁。

治疗方案包括清热降火、安抚心神等。

4. 肾精亏损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肾精亏损、脑髓不足,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治疗方案包括补益肾精、调养脑髓等。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中草药调理:根据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草药组合进行调理,如柴胡、黄芩、白术等。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改善失眠症状。

3. 中医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等特定部位,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 饮食调理:根据辨证类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取养血安神的食物。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专业医生指导: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疗方案。

2. 长期规律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失眠需要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不可急于求成。

3. 生活调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作息规律,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并长期坚持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张俊华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观察[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裴春阳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现代思维[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失眠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中医诊疗方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中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治疗失眠,并且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法中医治疗失眠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失眠可以分为不同的证型,如心脾不和、肝郁脾虚、心火旺盛等。

根据不同证型,中医医生会采用相应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二、草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艾叶、何首乌、五味子等,它们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入睡。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合适的中药方剂,并按时服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平衡,缓解失眠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内关、神门等,针灸疗法需要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

四、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也与失眠密切相关,因此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失眠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般来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咖啡、巧克力等;合理安排进食时间,避免过饥过饱;适当摄入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香蕉、小米等。

五、调节作息作息调节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内容。

中医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惯,如规律的睡眠时间、适量的运动等。

同时,应尽量避免熬夜、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惯,以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六、心理疏导失眠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心理疏导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医生会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如心理咨询、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总结中医诊疗失眠方案多样,可以从辨证施治、草药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调节作息和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注意个人作息和饮食习惯的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

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中医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血不足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补心益血,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进行调理。

此外,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二、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易怒、焦虑、郁闷、胸闷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可采用中药如柴胡、香附、白术、枸杞子等进行调理。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三、心火旺盛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失眠,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慌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内热过盛、心火旺盛、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清热降火,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丹皮、赤芍、牡丹皮、合欢皮等进行调理。

此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脾胃虚弱型失眠: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倦乏、失眠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脾胃功能不佳、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健脾胃,补益气血。

可采用中药如党参、黄精、白术、川牛膝等进行调理。

同时,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五、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肾脏功能减退、精气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补肾壮阳,调和阴阳。

可采用中药如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进行调理。

此外,戒除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总之,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注重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失眠症,即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中医临床实践在失眠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

本文旨在总结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文将首先介绍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方面。

接着,将详细阐述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生活调护和情志调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掌握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也希望能为中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医在失眠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失眠症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不寐”“目不瞑”等,其病因多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失眠症,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并用,综合分析病情。

望诊方面,医者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判断其内在病变。

如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可能提示气血亏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闻诊方面,医者通过听患者声音、嗅其气味来判断病情。

如患者声音低微,言语无力,可能提示气虚;声音高亢,口臭便秘,可能提示胃热炽盛。

问诊方面,医者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获取更多关于病情的信息。

如询问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等典型失眠症状,以及是否有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等其他伴随症状。

切诊方面,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以感受其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如脉象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脉象沉迟,可能提示阳气不足。

中医院不寐诊疗方案

中医院不寐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失眠的介绍1、心脾两虚:主症是思虑过重、不寐或多梦易醒、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语、心悸健忘、纳差,或有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党参15克、当归12克、元肉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牡蛎10克(先煎)2、心肾不交:主症是心烦不眠,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10克、肉桂3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后溶)、龟板30克、牡蛎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3、肝郁化火:主症是烦燥易恕、胸胁胀满、善叹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黄短、大便秘结、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郁金10克、生大黄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10克(先煎)4、心虚胆怯:主症是心悸胆怯、难以入睡、易惊醒、恐怖不安、头晕目眩、或呕吐苦水,舌质淡胖,脉弦细。

治法:温胆益气安神。

方药:人参9克、炒枣仁15克、远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陈皮6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5、痰食积滞:主症是睡眠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

治法:清热消导,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9克、枣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莱服子3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冲服)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枣20克,粳米100克。

先将柏仁、枣仁捣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各家论述很多,对失眠的证治认识不断深化。 如《冯氏锦囊》中,对壮年人及老年人睡眠状态不 同的认识,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 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说明本病与肾 阴的盛衰有关。
病因病机
病因
思虑太过,劳逸失调 素质不强,病后体虚 惊恐郁怒 饮食不节
病机
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主要病机不外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失和,病邪滞扰以致神失所养或神不能安。不寐 实证多以火、热、痰、瘀、食、郁为主,虚证多以脏 腑虚弱,脑神失养为主。但不寐在临床上都表现为虚 实夹杂,以虚证为多。
辨治要点
2.辨邪正虚实: 不寐有邪正虚实之不同,与其病情轻重、久暂及禀 赋等有关。如:
虚证多属阴精气血不足,神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 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腰膝酸软,眩晕多梦等,多因 脾失健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等,导致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心肾不交、阴虚火旺,以致阴精、气血不能荣养心神所致。
中医学范畴与源流
《内经》有“不得卧”、“不得眠”、“卧不安”、 “目不瞑”等记载,认为其病机在于胃气不和与阳盛不 入于阴等。
《素问·逆调论篇》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
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 虚,故目不瞑矣。” 创制半夏秫米汤治之。该方流传至今,卓有效验。
辨治要点
3.治疗原则 治心兼顾他脏:不寐之本在心,但邪正虚实变化多端,
故为达到治心、宁心的目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 用药的前提与原则。应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 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施以补益 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肝泄热、益气镇惊、 化痰清热、和胃化滞诸法,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病机
病理变化:属阴阳失交。阳不交阴则不寐。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为心失所养,
实者为邪扰心神。 病位:在心、肾为主,涉及肝脾。 预后转归: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少数顽固病例采取
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综合措施方能治愈。
中医治疗
辨治要点
1.辨脏腑归属: 不寐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神机紊乱所致,涉 及心、肝、胆、脾、胃、肾,但最终导致心神不宁。 如:
中医学范畴与源流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得之 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 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则有“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主之”的记载。
中医学范畴与源流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之后,脏腑尚 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 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 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指出脏腑功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睡眠障碍的主要 病机所在,并结合脏腑功能的变化对本病的证候 作了初步分类。
睡眠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with TCM
学习内容
睡眠障碍的概念与源流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预防与调护
睡眠障碍的概念与源流
睡眠障碍的概念
睡眠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睡眠和觉 醒机制失常,从而造成以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多 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
辨治要点
3.治疗原则 注意安神镇静:根据本病心神不安的共同病理特征,
不管何种证型,属虚属实,均宜酌配安神定志之品。 但必须在平衡脏腑阴阳气血,也就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上进行。否则,单纯“安神”则难以取效,这是中医 治病的特点。
安神的方法,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 气安神、镇肝安神等不同,可以随证选用。
睡眠障碍的发病情况
据调查,我国人群中有45.5%的人存在睡眠问题。 睡眠障碍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在国外, “睡眠医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并 逐步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
广义的睡眠障碍分两类
睡眠障碍:包括失 眠、过度嗜睡,醒 觉与睡眠的节律障 碍。
异常睡眠:包括睡 行症、睡惊症、梦 魇等。
不寐而兼不思饮食,或食欲减退,口淡无味,饭后脘腹胀闷, 便溏,面色萎黄,四肢困乏,或嗳腐吞酸等症状者,多属脾胃 病变导致心神不宁;
兼急躁易怒,口干口苦,面赤、苔黄者,则属肝郁化火扰心; 兼多梦易惊,终日惕惕然,心悸胆怯者,则为心胆气虚所致; 如若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等。
中医学范畴与源流
唐·王焘《外台秘要·伤寒不得眠方四首》中说:“虽复 病后仍不得眠者,阴气未复于本故也。”进一步阐明了 在热病后,阴血耗损是引起睡眠障碍的常见病因。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述睡眠障碍的病因说:“平 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 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阐明了肝经血虚, 魂不守舍,影响心神不安而》,对不寐的病因病机 进行了概括,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 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 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明 确提出以邪正虚实作为本病辨证的纲要。
中医学范畴与源流
实证则为火盛扰神,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 赤。多因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心火亢盛等,邪扰 心神,神明不安所致。
辨治要点
3.治疗原则 不寐的治疗,首先应该明辨其阴阳气血脏腑虚实, 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气血,和其阴阳” 等方法,达到“安其心神”的目的。
重视情志调养:消除焦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 畅,在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因情志不舒或紧 张而造成的不寐,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应 引起重视。
分型辨治
1、心脾两虚型 2、阴虚火旺型 3、痰热内扰型 4、肝郁化火型 5、心胆气虚型 6、胃气不和型
1.心脾两虚型
临床表现:梦多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 神疲,纳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 象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生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