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文化
四年级奇妙的数学文化思维导图第九章
四年级奇妙的数学文化思维导图第九章天天,告诉你,昨晚我看见爸爸工作时在画一种图,特别漂亮。
我就问他,这是什么图?他告诉我这叫思维导图,还说思维导图也可以用在学习上,对学习很有帮助呢。
是呀,为了了解思维导图,我还读过东尼博赞写的《思维导图》呢。
我昨天只看见它是由很多曲线组成的图,还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但我还是不太了解它。
你快快给我讲讲吧。
思维导图是英国东尼。
博赞先生发明创造的。
它其实就是把我们想的思路或者是知识的结构体系用图来展示出来。
它常常用发散性思考,把我们想到的东西以某种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奇妙的知识网。
思维导图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因为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所以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树状图、思维地图等等。
你慢点,让我记住这些名字。
嗯,思维导图、脑图、树状图、思维地图。
哇,好有趣啊!不急,我还告诉你,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图表,一种思考工具。
它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
它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大脑的瑞士军刀?好奇怪的叫法呢,为什么呀?你看看就知道了。
哦,原来它的样子像瑞士军刀。
明白了明白了。
因为它的样子是这样的,所以思维导图有这些特征:1、有一个中心图像,它用来表明主要内容。
2、分支从中心图像向四周发散。
首先被分为多个一级分支,附在中心图像上,然后一级分支又分为二级分支。
有的还有三级分支等等。
3、每个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关键词构成。
看看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模样。
好的,让我来仔细看看。
这是中心图像,是用来捕捉主要内容的。
这是一级分支,这张图一共有六个一级分支。
它们都是向四周发散的。
每一个分支还可以有二级分支,二级分支也可以有三级分支。
嗯,还有每一个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关键词构成,写在相关线条上。
现在我知道思维导图的样子了。
天天,那你告诉我思维导图有什么作用?思维导图的用处可多了。
我们可以用于记听课笔记、写作文提纲、做读书笔记、整理单元知识、做错题整理等等。
有趣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读后感
有趣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读后感
这本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
就说那些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吧,以前我觉得数学家都是那种整天埋头在数字和公式里的严肃老头,可书里讲的祖冲之,他就像一个超级数学大侠。
他算出圆周率那么精确的数值,在当时没有计算机,全靠自己的聪明脑袋和不断地计算,这得有多厉害啊!我仿佛看到他在烛光下,拿着算筹,不停地摆弄着,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
这让我觉得,只要有毅力,再难的数学题也能像祖冲之那样被攻克。
还有那些数学游戏,简直太好玩了。
比如说数字谜题,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等着你去挖掘答案。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数字就能让整个谜题的答案完全不同,这就像魔法一样。
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数字更加敏感了,计算能力好像也提高了。
而且,当你最终解开谜题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样,超级棒!
书里关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建筑房子和数学有那么大的关系。
从测量土地的面积,到计算每根柱子要承受的重量,再到设计房子的形状,数学就像一个隐形的建筑师,在背后默默地指挥着一切。
这让我知道了数学不是只在课本里和考试中,它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
我现在看到家里的房子,都会忍不住想这里面藏着多少数学知识呢。
这本书也有点小“调皮”。
有些数学知识还真有点难,就像那些复杂的几何图形组合,我看了好几遍才有点明白。
但是这种有点挑战的感觉也很好,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过程有点累,但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四年级数学文化内容
巧解数学趣题,探究中华文化
——四年级数学文化展示内容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卓越,通过收集整理数学趣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名的数学定理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祖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趣味数学题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数学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数学之精确、数学之周密、数学之趣味、数学之美感,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实施办法:参赛学生自己准备趣味数学题,以投影或电子版的形式投放出来,在三分钟内将习题巧解的方法阐释清楚。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22.神奇的小不点
数学应用
借助金箍棒和长枪的变化,感受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既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借助金箍棒和长枪的变化,感受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3.伸缩门的奥秘
数学应用பைடு நூலகம்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运用了图形的特性,比如伸缩门、伸缩晾衣架等,通过提问“为什么这样设计?”激发探究图形特性和渗透辩证认识问题的思想,感受图形特性运用的奥秘。
数学方法
通过发现1+1=10,了解除了十
进制外还有其他进制,并探究不同进制的用法,不仅可以培养数学意识,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
介绍了二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进制的类型及进行计数的科学方。
5.编码的奥秘
数学应用
数学思想
通过发现商品上数字标签,提出问题,通过探索发现数字中蕴藏的奥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所用到的数学思想。
了解数学家,并呈现出统筹优化的思想
18.苏步青巧解“相遇问题”
数学人物
数学思维
数学应用
数学家苏步青巧解较复杂的相遇问题,学习“变中抓不变”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介绍苏步青本人及他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整体分析,利用在变中抓不变的思想和策略解决问题。
19.定位神器
数学应用
数学方法
以“定位”为核心,让学生使用坐标系来确定位置,体会数学改变生活的魔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结合现实学以致用,通过统计图(表)的灵活运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雾霾相关的问题。
29.“归纳推理”不陌生
数学思维
数学应用
数学活动
四年级数学文化
四年级数学文化一、课程背景:四年级数学文化,四年级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校本课程从一年级起开设;六年逐步滚动;通过六年的学习;初步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了解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数学成果及重大事件;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数学游戏;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是美的。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养成品德;健全人格。
二、课程目标:1、了解数学的发展史;知道一些重大的数学事件。
2、熟悉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会讲数学家的故事;感悟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3、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渗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5、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三、课程内容:1、来源:(1)网上下载;(2)选自教材(3)自编2、课程内容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数学谜语、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美等。
3、性质:(1)预设性;(2)生成性。
四、课程安排1、以学生自评为主;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积极性、参与度。
3、联系学生的内化情况;如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第1课时:华罗庚的故事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1)自学成才的数学家(2)埋在泥沙中的黄金(3)华罗庚的故事(4)小书呆子——华罗庚(5)创造生命奇迹的数学家华罗庚(6)与书为伴;自学成才(7)华罗庚回祖国2、联系实际(1)听了华罗庚的故事;你认为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打算以后怎么做?(3)学生交流。
3、课后作业自编自演一个华罗庚的故事;下一节课交流。
第2课时:陈景润的故事教学过程:1、学生汇报自编自演的华罗庚的故事2、谈话引入师:华罗庚为我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陈景润这个名字?师:你能谈谈对陈景润有哪些了解?3、陈景润的故事(1)立志摘取明珠(2)歌德巴赫猜想与陈氏定理(3)时代的楷模——陈景润2、联系实际(1)听了陈景润的故事;你认为陈景润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打算以后怎么做?(4)学生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文化
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文化用字母表示数的来历由古希腊的字母代表是从古代开始的那时候古希腊的人研究科学的很多所以有了很多代表数的字母而且古希腊的字母很少和其他英语字母重复所以现在常用古希腊字母代表数字。
用英文字母代表数字也很常见,如用N代表自然数 N是英文“自然”的第一个字母,类似的还有用R代表实数 Q代表有理数Z代表整数。
还有一种字母代表数是未知数。
如x y z,他是由爱因斯坦创造来解决数学问题的现在在我们学习的数学中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还有一些数是固定的如圆周率这些是由国际规定的。
他们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
实际上在我们人类历史中,表示数量的关系——开始用文字表示,谁是第一个用字母来表示数的呢?他就是法国数学家韦达。
16——17世纪,韦达想;如果把每个字母表示的特定意思都去掉的话,那不就是一个数和4相乘吗。
在此基础上,他把它们概括成了a×4.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他在西方,被称为代数学之父,自从韦达是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大量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复杂问题。
自从那以后,现代数学获得飞速发展。
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用字母表示数”,这在今天学过代数的人看来乃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当年,中国第一部符号代数教材《代数术》的翻译者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A.Wyie1805~1887)所创代数一词,正是取“用字母代替数”之义.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代数学的历史就不能不感到惊讶: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竟是如此地漫长,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M克莱因在批判“新数运动”时曾指出:“从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开始直到韦达和笛卡儿之前,没有一个数学家能意识到字母可用来代表一类数”.本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作一考察,以供教学参考在代数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完全用文字来表达一个代数问题的解法,如莱因得纸草书(约公元前1650年)第31题“一个量,加上它的,它的1和它的,等于33求该量”{2其中的未知量直译出来是“一堆”,在象形文中用特殊的文字来表达有理由相信,当时已有“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需求了。
数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节:引言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学科,而文化传承是保持社会和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旨在探讨数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
第二节:数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与各种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源自不同文化的发展,如阿拉伯数字系统、希腊几何学等。
将这些文化背景纳入数学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应用。
第三节:数学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入文化元素:1. 文化背景介绍:在介绍某一数学知识点时,可以简要介绍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其来源和发展过程。
2. 数学故事:通过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传说或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文化艺术与数学结合:通过引入与数学相关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的剪纸、印度的几何图案等,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理解其中涉及的数学原理。
第四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传承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前人智慧和经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传承给下一代。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需要通过教育传承下去,以推动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节: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示例以下是一个根据数学与文化传承重要性设计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示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数学与文化传承的紧密关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增强对文化传承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希腊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图形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希腊几何学的图形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希腊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等,以及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3. 练习:通过绘制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练习并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文化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化第⼀、三单元1、⼩数的产⽣公元3世纪,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国伟⼤的数学家刘徽就提出了⼩数。
最初,⼈们表⽰⼩数只是⽤⽂字,直到了13世纪,才有⼈⽤低⼀格,如8.23记做,左边的表⽰整数部分,右下⽅表⽰⼩数部分。
古代,还有⼈记⼩数是将⼩数部分的各个数字⽤圆圈圈起来,例如:1.5记做1⑤,这么⼀圈,就把整数部分和⼩数部分分开来了。
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
公元1427年,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创造了新的⼩数记法,他是⽤将整数部分与⼩数部分分开的⽅法记⼩数,如3.14记做3 14。
到了16世纪,欧洲⼈才注意⼩数的作⽤。
在欧洲,当时有⼈这样记⼩数,如3.1415记做3⊙1①4④1①5⑤。
⊙可以看作整数部分的分界标志,圈⾥的数字表⽰的是数位的顺序,这种记法很有趣,但是很⿇烦。
直到公元1592年,瑞⼠的数学家布尔基对⼩数的表⽰⽅法作了较⼤的改进,他⽤⼀个⼩圆圈将整数部分与⼩数部分分割开,例如:5。
24……数中的⼩圆圈实际起到了⼩数点的作⽤。
⼜过了⼀段时间,德国的数学家克拉维斯⼜⽤⼩⿊点代替了⼩圆圈。
于是,⼩数的写法就成了我们现在的表⽰⽅法。
但是,⽤⼩数表⽰,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法。
现在,⼩数点的写法有两种:⼀种是⽤“,”;⼀种是⽤⼩⿊点“.”。
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常⽤“,”,写出的⼩数如3,42、7,51……,⽽英国和北欧的⼀些国家则和我国⼀样,⽤“.”表⽰⼩数点,如1.3、4.5……2、⼩数点的由来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出现⼩数点。
⼈们写⼩数的时候,如果是写⼩数部分,就将⼩数部分降⼀格写,略⼩于整数部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条竖线来隔开整数部分和⼩数部分。
17世纪,英国数学家耐普尔采⽤⼀个逗号“,”来作为整数部分和⼩数部分的分界点。
17世纪后期,印度数学家研究⼩数时,⾸先使⽤⼩圆点“.”来隔开整数部分和⼩数部分,直到这个时候,⼩数点才算真正诞⽣了。
3、神奇的⼩数点⼩数点看起来个头⼩,可它的作⽤却⼤的很。
四年级-数学文化
四年级-数学文化1、小数的产生公元3世纪,也就是1600四年级-数学文化最初,人们表示小数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纪,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记做,左边的表示整数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数部分。
古代,还有人记小数是将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例如:1.5记做1⑤,这么一圈,就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来了。
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
公元1427年,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又创造了新的小数记法,他是用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开的方法记小数,如3.14记做3 14。
到了16世纪,欧洲人才注意小数的作用。
在欧洲,当时有人这样记小数,如3.1415记做3⊙1①4④1①5⑤。
⊙可以看作整数部分的分界标志,圈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数位的顺序,这种记法很有趣,但是很麻烦。
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的数学家布尔基对小数的表示方法作了较大的改进,他用一个小圆圈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割开,例如:5。
24……数中的小圆圈实际起到了小数点的作用。
又过了一段时间,德国的数学家克拉维斯又用小黑点代替了小圆圈。
于是,小数的写法就成了我们现在的表示方法。
但是,用小数表示,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方法。
现在,小数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用小黑点“.”。
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常用“,”,写出的小数如3,42、7,51……,而英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则和我国一样,用“.”表示小数点,如1.3、4.5……2、小数点的由来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出现小数点。
人们写小数的时候,如果是写小数部分,就将小数部分降一格写,略小于整数部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用一条竖线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7世纪,英国数学家耐普尔采用一个逗号“,”来作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点。
17世纪后期,印度数学家研究小数时,首先使用小圆点“.”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直到这个时候,小数点才算真正诞生了。
3、神奇的小数点小数点看起来个头小,可它的作用却大的很。
它若是不高兴随意乱跑,数的大小可就发生变化了。
四上数学文化知识
四上数学文化知识:1.数的产生(书P19)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发明记数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 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用算筹记数,有横式和纵式两种摆法。
(P32)2.计数法有十进制计数法、五进制(如写正字)、二进制(0和1)、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
3.计算工具:中国发明了算盘。
古罗马人发明了铜质算盘;16世纪,苏格兰数学家尼培尔发明了一个计算乘法的算表,称为尼氏骨片;17世纪,欧洲人发明了计算尺;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P25)4.5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讲述了一种“格子乘法”,后传入中国,在明朝的《算法统宗》中称为“铺地锦”。
5.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单面神奇纸带。
机器上的传动带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传动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
6.华罗庚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四下数学文化知识:1.密铺: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
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能密铺(或三角形与四边形组合);正多边形密铺时,只有正三、四、六边形可以密铺密铺的历史背景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
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
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
四年级数学文化
四年级数学文化一、课程背景:四年级数学文化,让学生们用这把金钥匙去打开人生旅途上每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数学文化”校本课程从一年级起开设,六年逐步滚动,通过六年的学习,初步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了解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数学成果及重大事件,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数学游戏,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是美的。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养成品德,健全人格。
二、课程目标:1、了解数学的发展史,知道一些重大的数学事件。
2、熟悉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会讲数学家的故事,感悟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3、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渗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5、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三、课程内容:1、来源:(1)网上下载;(2)选自教材(3)自编2、课程内容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数学谜语、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美等。
3、性质:(1)预设性;(2)生成性。
四、课程安排1、以学生自评为主;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积极性、参与度。
3、联系学生的内化情况,如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第1课时:华罗庚的故事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1)自学成才的数学家(2)埋在泥沙中的黄金(3)华罗庚的故事(4)小书呆子——华罗庚(5)创造生命奇迹的数学家华罗庚(6)与书为伴,自学成才(7)华罗庚回祖国2、联系实际(1)听了华罗庚的故事,你认为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打算以后怎么做?(3)学生交流。
3、课后作业自编自演一个华罗庚的故事,下一节课交流。
第2课时:陈景润的故事教学过程:1、学生汇报自编自演的华罗庚的故事2、谈话引入师:华罗庚为我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陈景润这个名字?师:你能谈谈对陈景润有哪些了解?3、陈景润的故事(1)立志摘取明珠(2)歌德巴赫猜想与陈氏定理(3)时代的楷模——陈景润2、联系实际(1)听了陈景润的故事,你认为陈景润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打算以后怎么做?(4)学生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文化:结绳记事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结绳记事
结绳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计数工具(除手指之外),它出现早于任何的文字,因此对于它被发明的时间和地点都找不到记载。
我们只能推测,千百万年前,在亚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的某地,有一个人利用藤条或树枝或野草之类物品,结了第一个绳结,在后来的几百万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就用这种绳结来联接和捆绑东西。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知识的不断增加,打结的方法也逐渐复杂化,绳结的用途也被拓宽,渐渐演化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记数方法结绳。
结绳就是指以绳子上打结的数量来表示事物的多少,同时结的大小和形状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我国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法,史书上有很多记载.汉朝郑玄的《周易注》中记载:“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
秘鲁印加人的结绳记事
这种记数方法在没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经被广泛地采用,有一些民族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记载,鞑靼族在宋代时仍没有掌握文字,每当发生战争要调发军马时,就在草上打结,然后派人火速传达,有多少结就表示要调多少军马。
现在一些秘鲁的牧羊人,还在用这种方法计算牲口。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数学文化课程研究之《数学文化读本》四年级上册“挖宝藏”“数学游戏”教学实录
数学文化课程研究之《数学文化读本》四年级上册“挖宝藏”“数学游戏”教学实录教学内容:《数学文化读本》四年级上册“挖宝藏”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及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策论的思想。
2.激励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操作体验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概括总结必胜策略。
教学过程:一、师生比赛,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挖宝藏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有12个物品,两个人轮流拿,一次只能拿1-2个。
谁拿到闪闪发亮的宝石,谁就获胜,谁想和我比赛?教师与学生比赛。
师:每次都是我赢了,是因为我的运气好吗?生:不是,因为老师有好办法。
师:想不想知道我的必胜策略是什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手里的12个棋子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游戏规则(每次只能拿1-2个),又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接下来的独立探究奠定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教师与学生再次比赛,学生获胜。
师:这位同学真是善于思考,发现的必胜策略帮助自己赢得了比赛。
哪位同学看懂了他的必胜策略,想和我再比试一次?教师指名进行游戏。
师:比赛之前,你能先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必胜策略是什么吗?生:先让对手拿,凑3 就能赢。
师:为了能让大家看明白,听清楚,我们把每次拿棋子的个数大声说出来,好不好?生:好的,老师您先拿。
师:1个。
生:2个。
师:2个。
刚在你谈到要“凑3”,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这两个棋子与前面的棋子留出一点空隙。
师生轮流报数。
比赛过程如图:【评析】大声报数,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让学生“听”中感受必胜策略中的“凑3”。
每3个棋子为一组的摆放方法,又让学生从“看”中体会“凑3”。
小学四年级数学文化节活动方案策划方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文化节活动方案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数学文化节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举办数学文化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标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4.拓展学生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三、活动主题“数学之乐,智慧之光”四、活动时间2023年5月15日五、活动地点学校操场六、活动内容1.开幕式(1)校长致辞,宣布数学文化节开幕。
(2)数学老师代表发言,介绍活动意义和安排。
2.数学知识竞赛(1)分组:四年级各班学生自由组队,每队5人。
(2)比赛形式: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3)题目范围:四年级数学课程相关知识。
(4)评委:数学老师、学生代表。
3.数学趣味活动(1)数独挑战:学生现场挑战数独游戏,最快完成者获得奖品。
(2)数学接力赛:每班派出5名选手,完成数学题目接力,最快完成的班级获胜。
(3)数学猜谜:学生现场猜谜,答对者获得奖品。
4.数学成果展示(1)数学手抄报: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手抄报,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
(2)数学故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喜欢或创作的数学故事,评选最佳故事奖。
5.闭幕式(1)颁发奖品:对获奖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
七、活动筹备1.宣传:提前一周在学校内张贴活动海报,通知学生和家长。
2.场地布置:提前一天布置好操场,设置舞台、观众席、比赛区域等。
3.评委邀请:邀请数学老师、学生代表担任评委。
4.奖品准备:提前购买奖品,包括书籍、文具等。
5.学生组织: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八、注意事项1.活动期间,注意安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意义,支持学生参与。
九、活动预算1.活动物资:1000元2.奖品费用:1500元3.场地布置:500元4.其他费用:500元总计:3500元注意事项一: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解决办法:提前规划好活动现场的安全通道和紧急疏散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学生和老师能迅速撤离。
五育融合的数学文化四年级读后感
五育融合的数学文化四年级读后感标题:五育融合视角下的数学文化四年级读后感自从阅读了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核心的数学文化教材后,我深受启发,对四年级的数学学习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融合,在数学这一看似抽象严谨的学科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首先,从智育角度看,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的重要工具。
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无论是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还是初步接触的几何图形与数据统计,都在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我发现每一个公式和定理背后都蕴含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这是对我智力提升的极大锻炼。
其次,德育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也让我深有感触。
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符号的游戏,更是诚实守信、尊重事实、公正公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如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能投机取巧,必须实事求是,这就体现了诚信的道德品质;而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寻答案,这正是团结协作、公平公正精神的实践。
再者,体育在数学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培养耐心和毅力。
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如同攀登一座高峰,需要持久的专注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挑战自我的过程无疑是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
至于美育,数学之美体现在其内在的和谐统一和简洁优雅。
比如几何图案的对称美、数学模型的精炼美,以及数列规律的韵律美,都让我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陶冶了我的审美情操。
最后,劳育则表现在动手操作、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制作折纸、搭建模型、绘制图表等活动,让我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五育融合”的数学文化给我带来的四年级学习之旅既丰富又深刻,它使我对数学的理解更加全面,也让我看到了数学与生活、与人格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用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数学世界的无穷奥秘。
四年级趣味数学文化日记谁的本领大读后感
四年级趣味数学文化日记谁的本领大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读完《四年级趣味数学文化日记谁的本领大》,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呀!书里的那些小故事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我眼前蹦跶,给我展示着数学的奇妙。
比如说那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一开始我还真有点迷糊,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
可看着看着,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原来数学能这么巧妙地解决问题,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侦探,找到了答案,超有成就感!还有那个计算路程的题目,我跟着主人公一起动脑筋,想着怎么才能最快算出答案。
当我算出结果的时候,心里别提多美了,感觉自己像个数学小天才!通过这本书,我发现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好多有趣的大门。
我现在对数学更感兴趣啦,真想天天都能钻进这些有趣的数学世界里玩耍。
我决定啦,以后要多做一些这样有趣的数学题,让自己的脑袋瓜变得更聪明!小伙伴们,你们也快来一起感受数学的魅力吧!读后感二哈喽呀!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四年级趣味数学文化日记谁的本领大》的感受。
哇塞,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里面的数学知识就像一个个好玩的游戏,让我玩得停不下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找规律的部分。
一开始我怎么都找不着规律,急得我抓耳挠腮的。
可是我没放弃,一直盯着那些数字看啊看,突然,就像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袋,我发现规律啦!那种感觉,就像是我找到了宝藏一样,兴奋得我差点跳起来。
还有那个几何图形的故事,以前我总觉得图形很无聊,但是这本书里讲得可有趣啦!它们好像都活了起来,在和我打招呼,告诉我它们的小秘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数学变得亲切多了,不再是那个让我头疼的家伙。
它就像是我的好朋友,能陪我一起解决问题,一起玩耍。
我现在明白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数学到处都有,买东西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甚至是走路的时候。
我要好好学数学,让它的本领都为我所用!你们呢,有没有准备好和我一起探索数学的奇妙世界呀?。
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读后感作文
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读后感作文
作文一
读了《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
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就像那个“小兔子买胡萝卜”的故事。
小兔子去买胡萝卜,老板说 3 根胡萝卜 10 元钱,小兔子想买 6 根,那得多少钱呀?我跟着小兔子一起思考,算出得 20 元。
这种有趣的故事让我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
还有很多好玩的数学游戏,像数字拼图、数学迷宫,让我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新知识。
这本书让我爱上了数学,我要继续在数学的世界里探索更多的奇妙!
作文二
《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这本书太有意思啦!
它就像一个魔法宝盒,一打开,全是惊喜。
比如说,书里讲了怎么通过数地砖来算房间的面积,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房间,我也可以用这个办法算算呢!
还有个关于分蛋糕的故事。
几个小朋友一起过生日,要把蛋糕平均分,这可难不倒我,我用书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帮他们分好了。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它藏在我们的生活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观察,学好数学!。
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 编一个数学故事。
奇妙的数学文化四年级上册编一个数学故事。
1.四年级数学小故事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
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
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
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三单元1、小数的产生公元3世纪,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就提出了小数。
最初,人们表示小数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纪,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记做,左边的表示整数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数部分。
古代,还有人记小数是将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例如:1.5记做1⑤,这么一圈,就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来了。
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
公元1427年,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又创造了新的小数记法,他是用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开的方法记小数,如3.14记做3 14。
到了16世纪,欧洲人才注意小数的作用。
在欧洲,当时有人这样记小数,如3.1415记做3⊙1①4④1①5⑤。
⊙可以看作整数部分的分界标志,圈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数位的顺序,这种记法很有趣,但是很麻烦。
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的数学家布尔基对小数的表示方法作了较大的改进,他用一个小圆圈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割开,例如:5。
24……数中的小圆圈实际起到了小数点的作用。
又过了一段时间,德国的数学家克拉维斯又用小黑点代替了小圆圈。
于是,小数的写法就成了我们现在的表示方法。
但是,用小数表示,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方法。
现在,小数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用小黑点“.”。
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常用“,”,写出的小数如3,42、7,51……,而英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则和我国一样,用“.”表示小数点,如1.3、4.5……2、小数点的由来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出现小数点。
人们写小数的时候,如果是写小数部分,就将小数部分降一格写,略小于整数部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用一条竖线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7世纪,英国数学家耐普尔采用一个逗号“,”来作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点。
17世纪后期,印度数学家研究小数时,首先使用小圆点“.”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直到这个时候,小数点才算真正诞生了。
3、神奇的小数点小数点看起来个头小,可它的作用却大的很。
它若是不高兴随意乱跑,数的大小可就发生变化了。
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4、小数点与悲剧1970年6月30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空间站工作了23天后,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
但是,当飞机返回大气层后,无论怎么操作也打不开降落伞,结果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
“联盟一号”所发生的事件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5、祖冲之的小数计数单位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
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
先世迁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
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
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
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
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
《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
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
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
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
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闫月。
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
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
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
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已遗失。
第二单元1、建筑物中的图形:三角形和半球形是最坚固的图形。
2、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蒋铭祖对《蒋铭祖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勾”,“股”)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即“弦”)边长的平方。
也就是说,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
勾股定理现发现约有4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勾股数组成a²+b²=c²的正整数组(a,b,c)。
(3,4,5)就是勾股数。
勾股定理说明,平面上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古称勾长、股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古称弦长)的平方。
反之,若平面上三角形中两边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边长的平方,则它是直角三角形(直角所对的边是第三边)。
教参P80:数学家的眼光:三角形的内角和3、奇妙的七巧板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它是由宋代的宴几演变而来的,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据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说::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
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
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
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
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现七巧板系由一块正方形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将其拼凑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可一人玩,也可多人进行比赛。
利用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七巧板是由下面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五块等。
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形三角形、一块中形三角形和两块大形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十九世纪最流行的谜题之一就是七巧板。
七巧板的流行大概是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明白易懂的缘故。
你可以用七巧板随意地拼出你自己设计的图样,但如果你想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图案,那就会遇到真正的挑战。
正是七巧板的乐趣所在。
第四单元1、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
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
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
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
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
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
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2、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
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的了解事物的情况3、莫比乌斯带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也就是说,它的曲面只有一个)第五单元1、用字母表示数的来历由古希腊的字母代表是从古代开始的那时候古希腊的人研究科学的很多所以有了很多代表数的字母而且古希腊的字母很少和其他英语字母重复所以现在常用古希腊字母代表数字。
用英文字母代表数字也很常见,如用N代表自然数 N 是英文“自然”的第一个字母,类似的还有用R代表实数 Q代表有理数 Z代表整数。
还有一种字母代表数是未知数。
如x y z,他是由爱因斯坦创造来解决数学问题的现在在我们学习的数学中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还有一些数是固定的如圆周率这些是由国际规定的。
他们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
2、方程的由来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里的所谓“方程”,是指一次方程组.例如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古代是将它用算筹布置起来解的,如图所示,图中各行由上而下列出的算筹表示x,y,z的系数与常数项.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说,“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里所谓“如物数程之”,是指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一次方程组各未知数的系数用算筹表示时好比方阵,所以叫做方程.上述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章最早出现.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