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检测系统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人工智能导论复习资料

人工智能导论复习资料

人工智能导论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7844)知识点汇总:1.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2.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由一位科学家于1950年提出,并且同时提出一个机器智能的测试模型,请问这个科学家是图灵。

3.人工智能的远期目标是制造智能机器,近期目标是实现机器智能。

4.要想让机器具有智能,必须让机器具有知识。

因此,在人工智能中有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如何自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完善,这门研究分支学科叫机器学习。

5.编译原理不属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的一个领域。

6.AI的英文缩写是Artifical intelligence。

7.“图灵实验”是为了判断一台机器是否具备智能的实验,实验由三个封闭的房间组成,分别放置主持人、参与人和机器。

8.语义网络表达知识时,有向弧AKO 链、ISA 链是用来表达节点知识的继承性。

9.(A->B)∧A => B是假言推理10.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11.问题归约法是指已知初始问题的描述,通过一系列变换把此问题最终变为一个子问题集合,这些子问题的解可以直接得到,从而解决了初始问题。

12.仅个体变元被量化的谓词称为一阶谓词13.MGU是最一般合一14.关系不在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包含的4个要素中15.当前归结式是空子句时,则定理得证。

16.或图通常称为状态图17.不属于人工智能的学派是机会主义18.所谓不确定性推理就是从不确定性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 )19.用户不是专家系统的组成部分20.产生式系统的推理不包括简单推理21.C(B|A) 表示在规则A->B中,证据A为真的作用下结论B为真的信度22.在图搜索中,选择最有希望的节点作为下一个要扩展的节点,这种方法叫做有序搜索23.人工神经网络属于反馈网络的是BP网络24.使用一组槽来描述事件的发生序列,这种知识表示法叫做剧本表示法25.产生式系统的推理不包括简单推理26.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规则库求得结论的产生式系统的推理方式是正向推理。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引言智能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快速地检测并识别出各种目标,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术能力的目的。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1.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2.熟悉智能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3.理解智能检测系统中各个模块的作用和实现原理;4.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智能检测技术基础1.1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智能检测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智能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2 传统检测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对比•传统检测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智能检测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3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智能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智能检测系统构成与工作流程2.1 智能检测系统构成•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智能检测系统中各部分的作用。

2.2 智能检测系统工作流程•智能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与交互。

第三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各模块原理与实现3.1 摄像头采集模块•摄像头原理和类型;•摄像头采集过程。

3.2 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常用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

3.3 物体检测模块•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目标检测算法和技术。

3.4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基础知识;•数据处理算法和技术。

第四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与优化4.1 硬件环境搭建•摄像头连接与设置;•软件环境搭建。

4.2 软件环境安装•OpenCV安装;•TensorFlow安装。

4.3 系统实现•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各模块调试与优化。

总结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全面介绍和系统设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还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技术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并能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智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2. 掌握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 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拓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智能检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会使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的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智能检测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 智能检测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 智能检测在工业生产、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智能检测与传统检测的对比,分析其优势3. 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常见智能检测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4. 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 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技巧5.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国内外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 智能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应用领域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第三周: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第四周: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第五周: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智能检测知识。

1.《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0绪论教学教案

1.《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0绪论教学教案
『作业布置』
复习本节课所讲知识点
『教学后记』
『授课内容』
一、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1.传感器的发展
2.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二、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基础
1.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
2.传感器的组成
3.智能检测技术基础
三、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
【课堂提问】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促进了检测技术的发展,大家知道四次工业革命都是什么,每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教学重点
1.掌握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
2.熟悉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教学难点
传感器的分类。
参考教材
《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秦洪浪 郭俊杰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65262-5




『新课导入』
美国宇航局在研发宇宙飞船过程中发现宇宙飞船上需要用大量的传感器不断向地面发送温度、位置、速度和姿态等数据信息,用一台大型计算机很难同时处理如此庞杂的数据,于是需要把CPU分散化,从而提出智能化传感器和智能检测技术。
【课堂讨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产品用到了智能传感器?
【引入案例】
传感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的指南针、记里鼓车已开始使用。埃及王朝时代开始使用的天平,一直延用到现在。
【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课件见教材配套教学PPT
『课堂小结』
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是当今世界正在发展中的高新技术。
《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课程教案来自授课章节绪论0.1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0.2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基础
0.3课程性质及主要任务
建议课时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自动检测设备操作、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创新。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知识,对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及其在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检测技术概述2. 自动检测技术分类及原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自动检测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4. 自动检测设备安装与调试:讲解设备安装、接线、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自动检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设备维护保养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维护与故障排除6.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使用相关软件处理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展示。

智能检测系统知识讲解

智能检测系统知识讲解

1.智能检测装置:主要形式: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智能检测系统;2.非电量检测:温度检测(热电式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红外测温仪,微波测温仪)压力检测(应变式压力计,压电式压力计,电容式压力计,霍尔式压力计)流量检测(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物位检测(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超声波物位传感器,微波界位计)成分检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半导体式气敏传感器)3.流量检测:流量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某一截面的体积或质量,因此,流量分为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分为: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流量检测包括:○1.电磁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

它能检测具有一定电导率的酸碱盐溶液,腐蚀性液体以及含有固体颗粒(泥浆,矿浆)的液体流量。

○2.超声波流量传感器: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在流体中传输时,在静止流体和流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从而求得流体的流速和流量。

○3.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是将一根多模光纤垂直的装入管道,当液体或气体流与其垂直的光纤时,光纤受到流体涡流的作用而振动,振动的频率域流速有关,测出该频率就可确定液体的流速。

4.智能仪器:就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单元,兼有检测、判断和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化测量仪器;按实现方式划分,智能仪器有非集成智能仪器和集成智能仪器两种形式;构成:(1).硬件:传感器、主机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电路、标准通信接口;(2).软件:监控程序、接口管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功能:具有逻辑判断、决策和统计处理功能;具有自诊断、自校正功能;具有自适应、自调整功能;具有组态功能;具有记忆、存储功能;具有数据通信功能;特点: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自适应性强、高性价比;发展趋势:多功能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5. 非集成智能仪器:也称为微机嵌入式智能仪器,即将传统的传感器、单片机或微型计算机、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标准数据通信接口、人机界面和外设接口等分离部件封装在一起,组合为一个整体而构成;特点:一般为专用或多功能产品,具有小型化、便携式、低功耗、易于密封、适应恶劣环境、低成本;6.虚拟仪器:以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为依托,增加必要的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其具备各种仪器的功能;由信号采集与控制单元、数据分析与处理单元、数据表达与输出单元等三大部分组成。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智能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掌握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其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和优化。

最后,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为我国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和实现;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5.实践环节: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智能检测技术》教材;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1 自动检测技术的定义1.2 自动检测技术的作用1.3 自动检测技术的分类2.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1 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2.2 常用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2.3 传感器选型及安装调试3. 信号处理与分析3.1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3.2 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3.3 信号处理与分析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4.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1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流程4.2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4.3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5.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5.1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5.2 生物医学领域的自动检测5.3 环境监测与保护的自动检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验教学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第二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三周:信号处理与分析第四周: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五周: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作者:,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2. 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据采集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技术博客、行业动态等。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PPT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数据分析方法;2. 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3. 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技能,如Python、C++等;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针对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应用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1)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数据分析与处理;(4)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5)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第1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2)第2课时:传感器类型及特点,案例分析;(3)第3课时: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编程语言简单应用;(4)第4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第5课时: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创新成果分享。

3. 教材章节及内容:(1)第一章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 1.1 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2)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2.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2.2 常用传感器及其特点;(3)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编程语言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第四章 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应用案例;- 4.2 智能制造应用案例;(5)第五章 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5.2 国内外相关领域成果介绍。

智能仪器的自动测量和自检技术培训课件

智能仪器的自动测量和自检技术培训课件

返回 上页 下页
RAM旳自检流程一
返回 上页 下页
状况二
当程序投运之后,作为数据区旳RAM已寄存 有一定旳信息,检查程序绝对不能破坏原有旳 内容,因此上述措施已不再合用。
可采用“异或”旳措施进行检查,即 先从被检查旳RAM单元中读出信息,求反后再 与原单元内容进行一次异或运算,若其成果为 全“1”,表明该单元工作正常,否则应给出 错误指示。
6.4 故障旳检测与诊断
1. 开机自检
当仪器接通电源或复位后,仪器进行一次自检,在后 来旳测控过程中不再进行。
2. 周期性自检
大多数智能仪器在运行过程中,要不停地、周期性 地插入自检操作。这种自检完全是自动进行旳,并且是 在测量工作旳间歇期间完毕旳,不干扰正常测控任务。
3. 键控自检
有些仪器是在面板上设置一种自检按键,由操作者控 制用来启动自检程序。
第6章 智能仪器旳自动测量 和自检技术
本章内容
6.1 概述 6.2 仪器的自动校准 6.3 仪器的自动测量 6.4 硬件故障自检
首页
重点: 1. 仪器旳自动校准 2. 仪器旳自动测量 3. 硬件故障自检
返回
6.1 概 述
仪器仪表旳优劣重要体目前精度和可靠性两 个方面。
老式仪器测量成果旳精度只能取决于仪表硬 件各部分旳精密性和稳定性水平,当上述水平减少, 则性能明显下降 。
例 一种输出数字量控制泵旳启停,管路已安装流量
检测,在流量检测回路没有故障状况下(上述直接参数 判断法自检可以保障),不仅可根据流量有无变化状况 来判断该开关、驱动电路、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热 继电器、电机、泵以及现场连线与否正常,并且可以 根据泵旳流量特性在线判断泵旳性能优劣。
返回 上页 下页

江苏省南华职业高级中学自动检测技术教案:复习及测试

江苏省南华职业高级中学自动检测技术教案:复习及测试
教学重点
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
教学难点
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复习




授课主要内、垂直作用力
2. 金属电阻应变片分为、。
金属丝式、箔式
3. 常用的电阻应变丝的材料是、。
康铜丝、镍铬合金丝
4.应变片的尺寸根据基长不同可分为三种、
教学重点
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
教学难点
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复习




教 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练习卷
1.自动检测系统、、、、
等诸系统的总称。
自动测量、自动计量、自动保护、自动诊断、自动信号处理
2. 按测量手段分类测量方法有、、。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联立测量
周期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复习
授课章节名称
复习
使用教具




学习目标:
1.采取以练为主的复习形式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加强,加深学生的印象。
2.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加强对知识的
理解。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有效性。
8、质量流量测量分为和。
间接式、直接式
9.差压式流量计由、组成。
节流式变换元件、差压计
10.孔板的取压方式有、、、、.角接取压法、法兰取压法、理论取压法、径距取压法、管接取压法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检测系统1.智能检测装置:主要形式: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智能检测系统;2.非电量检测:温度检测(热电式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红外测温仪,微波测温仪)压力检测(应变式压力计,压电式压力计,电容式压力计,霍尔式压力计)流量检测(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物位检测(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超声波物位传感器,微波界位计)成分检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半导体式气敏传感器)3.流量检测:流量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某一截面的体积或质量,因此,流量分为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分为: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流量检测包括:○1.电磁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

它能检测具有一定电导率的酸碱盐溶液,腐蚀性液体以及含有固体颗粒(泥浆,矿浆)的液体流量。

○2.超声波流量传感器: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在流体中传输时,在静止流体和流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从而求得流体的流速和流量。

○3.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是将一根多模光纤垂直的装入管道,当液体或气体流与其垂直的光纤时,光纤受到流体涡流的作用而振动,振动的频率域流速有关,测出该频率就可确定液体的流速。

4.智能仪器:就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单元,兼有检测、判断和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化测量仪器;按实现方式划分,智能仪器有非集成智能仪器和集成智能仪器两种形式;构成:(1).硬件:传感器、主机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电路、标准通信接口;(2).软件:监控程序、接口管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功能:具有逻辑判断、决策和统计处理功能;具有自诊断、自校正功能;具有自适应、自调整功能;具有组态功能;具有记忆、存储功能;具有数据通信功能;特点: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自适应性强、高性价比;发展趋势:多功能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5. 非集成智能仪器:也称为微机嵌入式智能仪器,即将传统的传感器、单片机或微型计算机、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标准数据通信接口、人机界面和外设接口等分离部件封装在一起,组合为一个整体而构成;特点:一般为专用或多功能产品,具有小型化、便携式、低功耗、易于密封、适应恶劣环境、低成本;6.虚拟仪器:以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为依托,增加必要的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其具备各种仪器的功能;由信号采集与控制单元、数据分析与处理单元、数据表达与输出单元等三大部分组成。

特点:增强了传统仪器的功能、软件就是仪器、自由定义仪器,仪器开放灵活、开发费用更低,技术更新更快;7.虚拟仪器总线:VXI总线将传统的消息基仪器和寄存器基仪器统一在同一环境下,不仅为各个仪器模块提供了定时和同步的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开放的,标准化的高速处理器总线。

使用户开发虚拟仪器更为灵活,效率更高,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性能。

8.现场总线:一种安装在制造和过程区域的现场设备/仪器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系统之间的一种串行、数字式、双向传输和多种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综合与集成。

含义表现在六个方面:(1)现场通信网络与信息传输的数字化(2)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互连(3)互操作性(4)分散功能块(5)通信线供电(6)开放式互连环境;现场控制总线的特点和优势:特点:(1)1对N结构减少传输电缆、节约硬件设备(2)可靠性高(3)可控性好(4)互换性好(5)互操作性好(6)分散控制(7)统一组态;优势:(1)增强了现场级信息集成能力(2)开放式、互操作性、互换性、可集成性(3)系统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4)降低了系统及工程成本;现场总线通信协议一般由底层到上层可分为现场设备层、过程监控层和企业管理层三个层次。

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三种:(1)星状结构(2)树状结构(3)环状结构;现场总线的数据通信模式有三种:对等式、主从式、客户/服务器式。

典型的现场总线:(1)CAN(控制局域网)(2)Lon Works(局域操作网)(3)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4)HART(5)FF(6)Ethernet (工业以太网)9.干扰和干扰源:干扰:就是非被测信号本身,却能与被测信号一起被测试仪器检取的信号。

形成电磁干扰有三个要素:(1)噪声源(2)传播干扰的途径(3)敏感器件;干扰源:指产生噪声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

(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内部干扰:是指测试系统本身(包括被测对象)的各种器件、电路、负载、电源等引起的各种干扰。

如电路之间寄生电容、泄漏电阻的存在。

外部干扰:是指由使用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干扰,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和被测对象周围的电气设备。

如地球磁场、地球大气放电、宇宙干扰以及水蒸气、雨雪、沙尘、烟尘。

干扰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静电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

硬件抗干扰:接地、屏蔽、隔离、抑制共模干扰、抑制串模干扰;软件抗干扰:数字滤波、软件冗余、软件拦截技术、看门狗技术、输入信号重复检测法、输出端口数据刷新法。

10.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是内置有智能功能的传感装置”,智能微传感器是将微加工制造的硅基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微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或封装在一起的器件,由于微处理器的存在,使得这类传感器具有智能决策和智能信息处理能力,因此称为智能传感器定义: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的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的传感器。

优点:通过软件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编程自动化能力;功能多样化11.热电偶:优点: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精度高,温度测量范围宽,动态响应特性好,输出信号便于远传。

热电偶是有缘传感器,测量时不需要外加电源,使用方便。

测温原理:1.热电效应: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接合成回路时,当两接合点热电偶温度不同时,就会在回路内产生热电流。

(塞贝克效应)2.接触电动势:不同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是不同的,当两种不同的导体A,B连接在一起,由于两者内部单位提及的自由电子数目不同,从而在接触处产生电子的扩散,切扩散速率不同。

3,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动势:书P14,公式2.3结构与种类:结构(普通型热电偶,特殊热电偶)种类(书P17,表2.1,铂铑——铂铑,铂铑——铂,镍镉——镍硅,镍镉——康铜,铁,铜)。

冷端温度补偿:补偿导线法,冷端恒温法,冷端温度矫正法,自动补偿法。

12.霍尔效应:当载流体或半导体与电流相垂直的磁场中,在其两端将产生电位差。

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受磁场中洛伦兹力作用的结果;13.集成智能仪器:即智能式传感器的实现,依赖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机械加工工艺,利用硅作为基本材料来制作敏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单元,并将它们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传感器的集成化有三种情况:○1将多个功能完全相同的敏感单元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2对多个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敏感元件进行集成;○3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集成。

特点:微型化、结构一体化、阵列式、测量精度高、多功能、全数字化、能够减小传感器系统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14.虚拟仪器软件:Lab VIEW15.图像恢复:消除或减少在获取图像过程中产生的某些退化,使图像能够反映原始图像的真实特征;16.图像边缘检测:边缘是指其周围像素灰度后阶变化或屋顶状变化的那些像素的集合,它存在于目标与背景、目标与目标、区域与区域,基元与基元之间。

边缘检测的实质是采用某种算法提取出图像中对象与背景间的交接线。

17.微弱信号:是相对背景噪声而言,其信号幅度的绝对值很小、信噪比很低(远小于1)的一类信号;微弱信号检测的任务是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及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研究被测信号的特点与相关性,对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进行提取和测量。

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噪声中提取出有用信号,或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检测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18.共模干扰:同时加在两条被测信号线上的外界干扰。

共模干扰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也可以是交流电压。

共模干扰的抑制方法:采用差分放大器,利用双端输入的运算放大器,利用隔离放大器,利用浮地输入双层屏蔽放大器19.随机误差:是指对同一量值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时,其绝对值和符号均以不可预定的方式无规则变化的误差。

特点:有界性、对称性、抵偿性。

产生随机误差的主要原因:1.测量仪器元器件产生噪声,零部件配合的不稳定、摩擦、接触不良等。

2.温度及电源电压的无规则波动,电磁干扰,地基振动等。

3.测量人员感觉器官的无规则变化而造成的读数不稳定等。

20.百分误差:我们假设有一个值 a 以及它的近似值 b,那么绝对误差=a-b 的绝对值;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a的绝对值;百分误差是=相对误差*100%(其中a 表示真值,b 表示 a 的近似值)。

21.弹性式压力计:以弹性元件受压后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为测量基础。

弹性式压力计根据测压范围的不同,常用的有膜片、膜盒、波纹管、弹簧管22.霍尔式压力表:利用弹性元件把被测压力转换成位移量,由于霍尔元件固定在弹性元件的自由端上,因此,弹性元件产生的位移将带动霍尔元件,使它在线性变化的磁场中移动,从而输出霍尔电动势。

23.浮子液面计:浮子液位计是利用浮力中恒浮力原理工作的液位测量仪表。

结构分为:平衡式,杠杆式,连杆式,导杆式,联通杆式。

种类:磁性浮子液位计,浮球浮子液位计24.浮筒式液位计:浮筒式液位计属于变浮式液位计,即在液面位置变化时,浸没浮筒的体积不同,因而浮力也不同,可通过测量浮力的变化来测量液面的高度。

当液位变化时,浮筒所受的浮力随之变化,由于重力不变,要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浮筒的浸没高度必然变化,使弹簧的张力也随之而变。

由于位移甚小,机构摩擦及非线性影响减少了很多,所以仪表精度一般高于位移平衡式,可达到1级。

浮力式液位仪表受外界温度、湿度、强光、气流等影响较小,但由于浮力式液位计具有可动部件,因而会因摩擦而引起灵敏度降低和变差增大,另外,浮子占有较大空间,体积较大,这些都是浮力式仪表的不足25.电阻温度计:根据导体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最常用的电阻温度计都采用金属丝绕制成的感温元件,主要有铂电阻温度计和铜电阻温度计,在低温下还有碳、锗和铑铁电阻温度计。

26.检测系统结构:智能检测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等;软件一般可分为主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和应用程序。

27.虚拟仪器系统结构:虚拟仪器由硬件设备与接口、设备驱动软件和虚拟仪器面板组成。

其中,硬件设备与接口可以是各种以PC为基础的内置功能插卡、通用接口总线接口卡、串行口、VXI总线仪器接口等设备,或者是其它各种可程控的外置测试设备,设备驱动软件是直接控制各种硬件接口的驱动程序,虚拟仪器通过底层设备驱动软件与真实的仪器系统进行通讯,并以虚拟仪器面板的形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与真实仪器面板操作元素相对应的各种控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