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活动;观察纸船在桌面的行驶过程
教师评价总结
过渡 :用哪些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探究二:地球仪
1什么是 地球仪?
2地球仪有几部分组成?
3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南北极怎样 确定?
4转动地 球仪向哪个方向?
5地球仪有哪些特点?
6 地 球仪与真实地球有哪些不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地球仪的了解
难点: 培养学 生崇尚 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法
探究法讨论法
主备人
纪铖
课前准备
地球仪纸船
教学过 程
主备人设计 流程
个性化 设计流程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 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叫什么呢?回答(地球),好,我们都知道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家园,那我们对这个家园了解多少呢? 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多大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共同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家园。
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古代人类认识地球过程
2 掌握地球态度
价值观
人类 对地球 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 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 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 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学设计1: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设计1: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准备1.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

2.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授课环节如下。

环节一:观看──记录【学生活动】观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演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记录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天圆地方”②视野扩大,人们臆想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③麦哲伦环球航线──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④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拓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和现象有哪些?海边看船……【设计意图】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简要记录经历的四个阶段,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地球是个球体,让学生了解、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环节二:描述──计算【学生活动】描述1.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地球表面积:2.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3.用诗词描述大小坐地日行八万里……计算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设计意图】三种描述方式中,一是用数据描述,直截了当;二是用示意图描述,实现文图转换;三是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给抽象数据赋予感情色彩,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

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站式课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站式课堂】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明确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识别地球仪上的赤道与两极等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个带有文字、标注清晰规范的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教师活动】展示“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地球卫星照片”等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典型事件图,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从直觉认知→逻辑推理→实践证明→亲眼所见,说明人类认知地球是个球体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指导学生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时间排序,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出示的图片,明确地球的形状,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卫星照片和加加林照片,让学生了解第一个亲眼看见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加加林,再简单补充我国航天航空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立志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出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并思考这些实例。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展示的照片,思考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地球真正的形状。

【承转】结合“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时间,引入“地球的大小”。

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1.2《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5,看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师: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天圆地方”学说。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但这都是人们的直觉和猜测。

一直到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才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船队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呢?2.地球形状的生活实例教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①海边看帆船:当我们站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

②月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一部分太阳光正好被地球遮蔽,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

3.地球的大小任务①:三组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自己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组合作,观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课本,回答:1.地轴:假想轴。

2.南极和北极: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3.经线:连接南北两的艰难。

了解地球仪的特点和用途。

任务②:1个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么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总面积?1架客机飞行速度约800km/h,那么地球最大周长相当于沿赤道飞行多少小时的距离?太阳的表面积约为6.1万亿km²,约是地球的多少倍?月球的周长约1万km,地球最大周长是它的多少倍?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认识地球仪教师:地球太大了,我们也不是宇航员能进入太空。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问题引领:①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的什么?②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朱佩霞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是培育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共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加、踊跃思虑,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着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重点,在“发现”中获取地理兴趣进而不停地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目标1.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

2.经过学生认识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育学生的科学思想能力及培育勇于研究、深入研究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心主义世界观。

教学设计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教学设计准备教学设计协助资料:地球仪、相关课程课件(自制)等教学设计协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设计过程设计创建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叙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好多同学以前或此刻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商讨这些问题,共同去研究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增补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没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疏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一样的期间(由太古到现代),联合课本,先议论两分钟,而后各组派 1~2 名代表说出那一期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依据次序展现出来,学生议论完后,请各组代表登台边指示图片边叙述。

图 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 3:麦哲伦全世界航行路线图图 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疏小组议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叙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增补小结并指引:在古代,人们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赞同这类说法吗?为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特别聪慧,不像古代人同样完好依靠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第一阶段:猜想阶段1.古中国——“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2.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图解: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

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实例1:海岸看船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月食实例4:卫星照片拓展: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

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

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第二阶段: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涉及经纬网判读等难点知识,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并加入了很多动画和视频,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基本的点和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当初有人提出“地球”的说法时,曾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甚至是嘲讽。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讲授新课】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师:请大家展示课前所收集的资料。

生:学生代表展示。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师:刚才大家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经历了几千年,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各阶段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人物或观点。

师:(展示资料)天圆地方学说师:代表学说是“天圆地方说”,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创新教案(第1课时)】

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创新教案(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设计(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知道地形的真实形状,能举例证明地球是人球体;3.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接受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方法】活动、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却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积。

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吧!二、新课学习活动:探索消失的图片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图片;两名同学在桌子旁站立。

基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与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图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有什么现象?(始终看到图片的全身)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实验。

有什么现象?(先看到图片上部,再看到图片中部,再然后是下部)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现象不一样呢?(一次是平面的桌子,一次是曲面的伞)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大地不是平的,而是曲面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臆断--“盖天说”: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

臆断--“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

推测--张衡的“浑天说”:宇宙像一个鸡蛋,天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

拓展延伸:浑天说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

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二、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能力目标一、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熟练地利用经纬网肯定某一地址的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熟悉进程,表现着人类熟悉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进程。

因此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目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育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一、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二、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式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窗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咱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熟悉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教学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晴空万里,咱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咱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敞亮的银盘;咱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咱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慢慢熟悉了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呢?读P4图1.1“天圆地方”)一、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何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二、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讲义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请同窗们说说那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4、请同窗们沿着昔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线路,结合讲义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过程一.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明确本节目标。

三.合作探究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

注意教室的方向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

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
讨论:假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也没有人告诉你地球的形状,单凭你十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你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1分钟讨论)盖天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宇宙像鸡蛋,地球像蛋黄位于正中间,外层是水包围着地,犹如蛋壳包裹着蛋黄。

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根据地球在月面上的阴影,推断大地其实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总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教师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任务2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教师展示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

讨论实验结果: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小旗就不会先消失,如果大地是圆的,那小旗会先消失。

列举实例1: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实例2:登高望远
实例3:发生日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形状。

任务3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教师播放视频《我们的地球到底有多大?》,通过有趣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大小比较。

完成教材活动。

拓展讨论:地球是个正球体吗?(此处作为学生了解,不做重点解释,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即可)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

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任务4 制作简易地球仪,说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地球仪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此处需时间较长,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观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1.(2017岳池县模拟)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优
2.图1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圆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个球体
3.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A.大地是运动的 B.大陆是不断漂移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2017营山县校级模拟)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图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A.海陆分布 B.质量
C.高低起伏 D.大小
5.作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应该做成()
6. 关于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地知道地球的面貌
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D.在地球仪上,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