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概要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界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抓取和嘴的吸吮)。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
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的研究,为数最多。
与前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能使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或外界事物(如儿童能够模仿自己过去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活动或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用木棒当作马、把木凳当作汽车等,就是象征功能的表现)。
但是,由于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像,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换言之,内化仅具有静态的性质,无法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
其思维有如下特征:1.单维思维指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方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层面。
顾此失彼,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
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回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前者考虑了宽度却不能顾及高度,后者考虑了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2.思维的不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
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为可逆性。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你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j.piagel, s.),瑞士心理学家。
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就是著名的“四个阶段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一)表征(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1、口头语言产生(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出现在2-5岁之间。
幼儿出现口头语言是意味着他已经能够把思想和事物配合起来了,从此也就开始对客观世界进行思考了。
2、1、操作思维(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反映客观事物或自己的动作,还不会运用语言。
(2)原因:孩子刚能说话时,只能简单地把思想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告诉爸爸我吃饭了。
(3)发展趋势: 3-4岁时,幼儿能在说出事物名称的基础上,掌握该事物的简单属性;到5-6岁时,幼儿能运用语言描述其他事物。
2、假想游戏(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只有思维活动而没有现实动作,离开了现实情景,孩子很难建立概念,所以,他们的游戏中常常包含了许多真实的成分,如,在桌面上摆满了水果和玩具娃娃等等。
(2)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需要学习新的动作和技巧,而且在动作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比在谈话活动中更大。
(3)发展趋势:当幼儿越来越接近成人时,他们便开始区别动作和思维,把行动看作思维的结果,逐步减少思维的成分,增加行动的成分。
例如,儿童使用的词汇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听到的词汇,即“大象”、“奶牛”等,但他们会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造句,创造一个新的词汇,如“大象站在大街上”,并用一种诙谐的方式将它解释清楚。
(2)原因:(3)发展趋势:个体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越来越复杂,内容也更丰富,从而使他们开始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认识的最初阶段。
3、现实检验阶段(具体运算阶段)(1)特点: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都达到了成熟阶段。
他们开始运用假设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如,每次买完东西后总要问“这回我又买贵了吗?”或者“今天星期几?”(2)原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独立,他们认为父母的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有时他们甚至故意在你面前说一些荒唐的话来试探你的反应,来引起你的注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即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两岁,相当于婴儿期;前运算阶段,从两岁到六、七岁,相当于前学龄期;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到十一、十二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从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是“感知-运动的智慧”,这是智慧的萌芽。
这阶段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知道动作与效果间的关系。
初生婴儿不分主体和客体,把两者溶合在一起。
由于儿童用自己的动作接触外界事物,使客体发生了移动或变化,比如用手摇动发声的小铃,或是把一件东西推到桌边,使这东西掉到地上。
这样通过手的动作,眼与手的协调动作,使外界事物发生了变化,婴儿才知道手是他自已身体的一部分,才能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发现了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果性的萌芽)。
此时儿童对消失的物体开始去寻找,大约四个半月的婴儿开始寻找在他视野内看得到的事物,将近一周岁时开始能寻找被幕布遮盖着的物体。
儿童知道物体在眼前消失或被其他物体掩盖时并非不存在,而是仍然存在着,他总是要找到这物体。
这时的儿童开始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或称永久性客体)。
这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出现表象和思维,也还没有出现语言。
这阶段的智慧还没有“运算”的性质,因为儿童的动作尚未内化为表象的形式。
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语言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
儿童将满二周岁时,开始用语言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在广度和速度上大大地扩展了儿童智慧活动的能力。
信号性功能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心理表象和记忆等。
儿童开始模仿先前发生的动作,这种内化的模仿标志着儿童具有表象能力,出现了“表象的思维”,也称“表象的智慧”。
儿童的表象世界比直接动作的世界要广阔得多。
不过,这时期的儿童依赖于表象的心理活动还是处于萌芽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了儿童从婴儿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和特点。
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感知运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运动与环境进行交互,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
婴儿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通过感觉来感知物体的存在和运动,并通过运动来产生作用和反应。
2.前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表征和语言来表达和思考,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
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或者事件,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是非逻辑的,即他们不能使用转换思维。
例如,他们不能理解物质在外观上改变后依然保持其基本属性。
3.具体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7岁到11/12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思维运算。
他们可以理解并应用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算术运算,并且能够理解数量的保持、类别的分类和序列的排列等概念。
4.形式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12岁及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形式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抽象的思考,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他们也能够思考和解决抽象和复杂的问题,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
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从感知到逻辑运算的认知能力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并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尽管这个理论有一些限制和批评,比如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它仍然为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指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皮亚杰(Edward Lee Thorndike)在1932年出版的《社会道德行为》(Soci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这本书中,皮亚杰分析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皮亚杰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第一阶段:“简单意志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不能正确识别出好坏,只能牢记行为的正误,根据“惩罚”和“奖励”来判断行为的正误。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道德认知是以“惩罚-奖励”为基础的,他们将道德行为与奖励和惩罚联系起来,而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价值。
第二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推理思考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开始使用抽象概念来思考道德行为,如“公正”、“正义”等,并通过推理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
第三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道德行为与社会法律和道德原则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行为正误的标准。
而且,他们也能够理解不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第四阶段:“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能够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意志论”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和“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它们是婴儿、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框架。
皮亚杰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的发展,需要创造适合各个阶段的道德教育环境。
例如,在“简单意志论”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惩罚-奖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推理性道德”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推理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行为的正误;在“社会法律”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在“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家长和教师则要教育孩子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
论
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运算”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可逆的动作),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其理论对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影响深远。
皮亚杰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芳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在他的研究中,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期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期是最早的阶段,通常发生在诞辰后的前两年。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他们开始学会使用感官来认知事物,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并且通过运动来感知事物的存在和位置。
婴儿在这个阶段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通过摸索、感知和运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模式。
第二阶段:前操作期前操作期一般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具备语言能力,思维逐渐向内部化发展,但他们的认知能力仍然受到自我的限制,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从自我出发。
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偏向中心”的认知倾向,即只关注事物的某忽略了整体。
第三阶段: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一般发生在7岁到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他们开始学会进行分类、排列、组合等思维活动,能够逐渐理解抽象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具体操作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能够理解逻辑概念,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抽象能力。
第四阶段: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一般发生在11岁到成年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进行更为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开始具备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形式操作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儿童进入思维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对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规律,对于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Jean Piaget)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对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主要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进行简要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感知运动阶段是指出生到约2岁的婴幼儿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表现出以感觉和动作为中心的认知特征。
婴幼儿的行为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刺激所引发的,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觉印象和运动活动的水平上。
婴幼儿的思维也是非逻辑的,缺乏反思和记忆的能力,对物体的关系和数量的概念都不够清晰明了。
二、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是指儿童的认知发展从2岁到7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能够使用符号和象征性思维来认识和处理周围的事物。
儿童可以通过模仿、记忆和语言的使用来解决问题,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是缺乏逻辑推理和反思的,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抽象和内在关系的思考。
儿童在这个阶段也容易受到成见和偏见的影响,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是指儿童的认知发展从7岁到11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思考和判断,开始具备了对抽象和内在关系的认识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具有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数量的加减乘除等运算过程,能够理解分类和排序的原则。
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是片面和具体的,儿童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复杂和抽象的问题还存在难以理解和处理的困难。
四、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是指儿童的认知发展从11岁左右到成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抽象和符号性思维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人的认知发展沿着四个不同的阶段,由越来越复杂到越来越抽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图式阶段、操作阶段和概念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比较简单,只能感知到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并且他们只能以一种机械的方式理解它们,无法建立关于它们的抽象理解。
第二个阶段,图式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建立客观世界中的抽象理解,他们开始能够通过模仿、比较和类比来理解事物,他们开始能够建立跨文化的通用概念。
第三个阶段,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理解物体的动态性,他们开始能够探索物体的关系,理解事物的变化,并且能够推理出结论。
第四个阶段,概念阶段,这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能够理解客观世界中的物体,而且能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开始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复杂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客观世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从感知运动阶段开始,到概念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抽象的,它们提供了一个从比较物体到运用概念和理论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代表了孩子的认知发展,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比较机械、比较简单的认知发展,而在概念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案,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总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提供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抽象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从而更好地制定教育方案,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
他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1.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智力是一种纯实践性的智力。
“这种纯实践性智力是以知觉和运动为其唯一的工具,它既不能进行再现,也不能从事思维”,但是“它已构成了行为的图式,用作以后建立运算结构与概念的基础”。
简言之,这一阶段语言尚未出现,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
2.前运算智力阶段(2~7岁左右)在这一时期,符号和语言的机能开始形成,儿童“能够通过符号或分化了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不到的对象或事物,从而使它们再现出来”,“符号的机能使得感知运动智力有可能借助于思维而扩展它自己。
”但是,尽管这时儿童可以进行以符号代替外在事物的表象性思维,借此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然而,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性,符号表征水平还缺乏系统和逻辑,还不可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
因此,这一阶段的智力思维仍然是前运算的性质。
3.具体运算智力阶段(7~12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能够在头脑中从一个概念的具体变化中抓实质性的东西。
他们的动作不仅是内化的,同时也是可逆的,并且已经达到了守恒水平。
他们可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即通过逆向性和互反性两种可逆性运算图式达到守恒。
由于运算守恒的出现,使儿童可以进行群集运算,并正确地把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否则,就难于顺利解决问题。
此外,这期间的运算一般比较零散,还不能较好地构成一个整体。
4.形式运算的智力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的特点,一般来讲,是掌握上种新的推理方式,这种推理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限制于处理具体对象或可以直接再现的现实”,而是可以进行命题运算,并运用命题推论出逻辑结论,而且在考虑其涵意之前已无需确定其真伪。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Piagetian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是皮亚杰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表的一种关于儿童
发展的理论框架。
皮亚杰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发展过程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物理认知)、简单运动期(逻辑
认知)、具体操作期(社会认知)以及形式操作期(语言认知)。
这四个阶段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细分出来,分别是:0-2岁的感
知-运动期;2-7岁的简单运动期;7-11岁的具体操作期;11岁
以上的形式操作期。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得到知识的
方式是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基础的,儿童通过吸收外部知识,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智慧。
皮亚杰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知学说1. 简介皮亚杰认知学说(Jean Piaget’s cognitive theory)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行为,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并对儿童的思维和知识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2.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学说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2.1 感觉运动期感觉运动期是指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
他们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2.2 前操作期前操作期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对象和事件,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还不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操作来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事物的基本概念。
2.3 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发生在7岁到11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思维。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并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4 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发生在11岁以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具体情境中。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并开始对抽象概念进行探索。
3. 认知发展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学说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过程来实现的。
适应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同化和顺应。
3.1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将新的信息和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中。
当儿童遇到新的事物或情境时,他们会试图用已有的概念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
通过同化,儿童能够将新的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
其中,我们学过的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有四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指的是道德两难推理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两难推理阶段、工具性的报偿与相对的不利两难推理阶段、报复与服从道德两难推理阶段。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大班孩子所处的阶段称之为前习俗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阶段。
我们学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时,还必须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道德发展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
2~6岁儿童的道德判断的主要特点是先有“好”与“坏”的行为规范,再以“好”与“坏”作为判断的标准。
但是在7~10岁儿童的道德推理中则表现为先有一个固定的道德原则,然后再把它与其他情况联系起来,再运用逻辑推理对原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选择。
这种道德判断的主要特点就是从一个原则过渡到另一个原则,并且逐渐从外在的价值准则向内化的内部的价值准则过渡。
如果说,前习俗水平的儿童只懂得服从,那么习俗水平的儿童不仅懂得服从,而且懂得服从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说懂得权利和义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将由习俗水平转变为后习俗水平。
所谓后习俗水平是指“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根据他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5。
简述维果茨基的思想简述维果茨基关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
首先应指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决定论。
其次,在思想渊源上,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方法论上,它既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成分,又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
维果茨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西方文化传统中没有科学技术发明的地位问题,也没有宗教发展的历史地位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形式运算阶段。
*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不可逆性,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和刻板性(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p52三山实验)。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实验,叫做“三山实验。本阶段的儿童存在泛灵论的思维,并且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守恒实验)。
* 4、 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 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三山实验”示意图
后来有人对皮亚杰的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幼儿在类似的实验中可以是不自我中心的。但不管怎么说,幼儿在生活中带有一些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特点,却是一个事实。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在那个年龄时,大概是处在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自己看到的一定也是他人看到的,不懂得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模型。不过那时候没有人会责怪我们,因为那时我们还是小娃娃。问题是如今总是有些成人(年满18周岁)不断重复他们在孩提时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现象。笔者遇到一对为一些生活小事打得不亦乐乎的小夫妻,在听他们不短的叙述过程中都是“我认为如何,我想是这样。”也就是从来没有从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象或观察他们论述的事情。笔者请小夫妻围着那个三山的模型看一圈,然后请他们在模型边坐了下来。真的他们的悟性极好,静静地坐在那里几分钟后,他们明白了他们面对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以自己面对的环境来设想行动方案并要求另一方接受看来的确是不现实的。以此类推,我们生活中总会与别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或不理解别人的举动;(如“借棉袄”、在楼道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但是如果我们也坐在对方的位置上看看他面前的山是什么样的,也许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一些。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的一位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他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四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到两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基本的感官和运动能力,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例如,他们能够通过吮吸、抓握和触摸来认识物体。
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两岁到七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象征性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物体和事件。
此外,他们开始展示出自我中心、动态思维和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等特征。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把液体倒入一个更高的杯子里就会增加液体的量,而不理解液体的数量是不变的。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七岁到十一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操作和变换物体,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分类和顺序。
此外,他们开始具备逆反思维,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一岁到成年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更加抽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处理复杂的逻辑问题,并开始思考抽象的概念和道德问题。
此外,他们开始具备推理和假设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代数运算和几何推理,能够理解和讨论抽象的概念,如爱和正义。
总结起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再到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和教学的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的后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的后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