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药 中试 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中试是指将实验室中的中药配方按照一定比例放大,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工艺技术的验证,以达到中药生产的要求。
本实验旨在制定中试操作规程,确保中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中药原材料2. 中药配方3. 溶剂与溶媒4. 实验设备:反应釜、过滤设备、蒸馏设备、离心机等。
三、实验步骤:1. 根据中药配方计算各原料的用量,并称取。
2. 将称取好的原料进行初步处理,如研磨、粉碎等操作。
3. 将处理好的中药原料按照配方比例加入反应釜中。
4. 加入适量的溶剂或溶媒,根据具体工艺要求,进行搅拌或浸泡。
5. 在反应过程中,根据反应情况调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
6. 反应结束后,用适当的方式分离沉淀物或渣滓,如过滤、离心等。
7. 进行提取、浓缩等后续工艺步骤,获取所需物质。
8. 对中试所得物质进行分析、鉴别和评估,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9.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方案。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严禁接触有毒物质和刺激性物质。
2. 操作设备要保持清洁,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
3. 根据中试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加入原料和溶剂,并控制操作条件。
4. 在工艺调整过程中,及时记录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备后期分析和参考。
5. 中试所得物质的分析和鉴别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 中试结束后,将设备清洗干净,妥善保管实验记录和数据。
五、实验结果评估:中试操作完成后,需对所得物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质量、纯度、效果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优工艺方案,并据此进行中药生产。
六、实验记录与报告:实验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种操作步骤、参数变化和所得结果,并备案保存。
实验结束后,编写中试操作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评估和建议等内容,以便参考和交流。
七、安全与环保: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中药操作规程
中药操作规程中药操作规程中药是一种传统药物形式,具有独特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为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操作规程应该被严格遵守。
以下是一份中药操作规程,旨在指导中药的制作和使用。
一、设备和场地1. 中药制作应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场地进行,以防止潮气、污染物和细菌的侵害。
2. 中药制作所使用的设备应当干净整齐,以确保中药不受外界污染。
3. 所有设备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以防止细菌滋生。
二、材料的选择1. 中药材料应选择品质良好、无虫害、无霉变的材料。
2. 中药材料的处理和存储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以保持其原有的药效。
3. 中药材料的采购应从合法渠道获得,并保持相关证明文件的记录。
三、制作过程的指导1. 制作中药的工序应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2. 制作过程中应严禁使用有毒和有害物质,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3. 制作中药时应注意温度、时间和比例,以确保中药得到恰当的处理。
四、操作规程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干净整齐的工作服和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 操作前必须洗手,并对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3.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喧闹和交谈,以确保专注和注意力集中。
4.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和细心,以防止疏忽和错误。
5. 操作结束后,应将材料和设备整理干净,并妥善保存。
五、安全措施1.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2. 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人员。
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火和电器使用安全,以防止事故发生。
4. 操作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操作证明,以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总结:中药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遵守规程,可以保证中药的制作和使用过程符合标准,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操作规程也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措施和卫生要求,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中药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
一、操作原则
1. 中试操作必须在符合GMP认证的中试车间内进行,严格按
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2. 操作前应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操作。
3. 对中试药材应先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4.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安全生产。
二、中试操作流程
1. 材料准备:操作人员应根据配方要求准备好所需的中试药材,确保其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2. 设备准备:检查所需要的设备和仪器是否齐全,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 操作流程: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程要求。
4. 记录填写:对中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数据进行记录填写,确保操作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复制性。
5. 检验评估:对中试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确认质量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三、安全操作
1.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更改操作步骤或调整配方比例。
2. 操作人员应正确使用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操作人员应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定,确保个人和团队的安全。
四、操作结束
1. 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设备的清洁卫生。
2. 对中试产品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和评估,填写好相应的记录表。
3. 及时清理和整理现场,确保操作车间的整洁和安全。
通过严格遵守《中药中试操作规程》的要求,可以保证中试操作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进行,保障中试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中药熏药治疗是使用熏蒸治疗仪,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气渗透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物理湿热的间接辅助刺激作用下,不仅加快了药物的渗透,而且由表及里,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围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物品准备】中药汽疗仪一套(汽疗熏蒸舱体、底座、操作控制盒)、中药协定方、特制药袋、专用衣裤一套、大毛巾、冲淋室、冲淋物品一套、拖鞋、毛巾等。
【操作流程】1.先将药物装入药袋,并用绳子把药袋口扎紧(防止药渣外漏,堵塞蒸气孔)放入塑料盆内加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将药袋和水一同放入蒸锅内,再加适当的水,盖紧锅盖避免输气管扭曲。
2.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根据要求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各参数。
3.当听到电脑语音提示舱内温度达到37℃后,请患者脱去外衣,换上专用衣裤,将治疗舱体立姿,患者在立姿状态进入治疗熏蒸舱,双下肢放在舱体两侧,合上治疗舱盖,头部暴露于治疗舱外,颈部用毛巾围裹,以防气雾外漏。
然后缓缓的调节到自感舒适的卧姿状态下接受治疗。
4.舱内温度应自动控制在39~42℃之间,治疗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每日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中,温度和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程度而定。
5.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
对初次使用者,尤其是老人、体弱者,在治疗时间和温度上应循序渐进,护士要每隔5~10分钟观察询问一次。
6.治疗完毕提示病人走出熏蒸舱,并及时冲淋清洗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更换衣服,并饮用约300ml温开水或果汁等液体食物。
7.每次熏蒸治疗完毕后,均应按“消毒键”对治疗舱内腔进行喷淋消毒(一般常规用1:100的84消毒液),再用清水和纱布擦去消毒液残留。
中药师操作规程
中药师操作规程中药师操作规程一、工作守则1.中药师应严格遵守医疗、中药相关法规和政策,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隐私。
2.中药师应恪守职业道德操守,尊重生命,不得伪造病历、药物处方等相关资料。
3.中药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中药制剂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根据药物的配方、用量、制作方法等要求,准确选用中药原材料。
2.中药师应仔细检查中药原材料的质量,确保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
3.中药师应按照中药配方的要求,制作中药煎剂、制剂等。
4.中药师在制剂过程中应注意卫生,保持操作台面整洁,消毒器具。
5.中药师应正确保存中药制剂,妥善管理库存,并及时检查和更新过期药品。
三、药物调剂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准确理解医生开具的处方,并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配伍原则,准确选择中药。
2.中药师应准确称量和计算药量,精确调配药物剂量。
3.中药师在调剂过程中应注意卫生,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污染药物。
4.中药师应正确、清晰地标识患者个人信息和药物使用说明,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5.中药师应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剂。
四、药物储存及保管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正确储存中药原材料和制剂,保持干燥、防潮、通风的环境。
2.中药师应按规定储存药品,并及时检查库存,防止过期药品的使用。
3.中药师应制定药品保管制度,并定期检查库存记录和药品使用情况。
4.中药师应保证药物储存区域的安全,确保非授权人员无法接触药品。
五、药物管理操作规程1.中药师应认真记录和填写各类药物使用的资料,包括药物调剂记录、入库出库记录等。
2.中药师应根据药物管理规定,对药物进行分类和归档,方便查找和管理。
3.中药师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药品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中药师应制定药物使用标准和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和评估。
总结:中药师在医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操作规程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药熏洗是中医药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通过中药的熏蒸和水洗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熏洗操作规程是指在中药熏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达到。
下面是最新的中药熏洗技术操作规程,共计1200字。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200字)1. 操作环境准备:选择通风良好、无异味的房间作为操作场所。
保持空气流通,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 工具材料准备:准备好中药熏盅、紫外线灯、温度计、计时器、洗涤用具等工具和材料。
确保工具材料的清洁和无损坏。
3. 中药配制:根据所需的治疗方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照比例进行配制。
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比例的准确性。
第二部分:操作步骤(700字)1. 洗护准备:首先,准备好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如病患的腿部、背部等。
确保洗护部位的清洁和无异味。
2. 中药熏蒸准备:将准备好的中药材放入熏盅中,并将熏盅放置于合适的位置。
使用紫外线灯对中药材进行照射,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3. 熏蒸操作:打开中药熏盅,等待熏气的产生。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控制熏蒸时间和温度。
通常情况下,熏蒸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为40-50摄氏度。
4. 患者进入:待熏蒸时间结束后,将患者引导至操作场所,并让患者适应环境。
确保患者舒适、安全。
5. 洗护操作:将准备好的洗涤用具浸泡于温水中,让患者就位。
将温水等温浸泡于患者需要洗护的身体部位,轻轻按摩,保持水温恒定。
6. 洗护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洗护时间。
通常情况下,洗护时间为15-30分钟,但不超过40分钟。
7. 洗护细节:在洗护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呼吸平稳,不宜过度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需轻柔、有耐心地进行洗涤,并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8. 洗护结束:待洗护时间结束后,将温水放出,并将患者擦干。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度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9. 患者离开:让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后,引导患者离开操作场所,确保患者安全。
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永胜县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品种我县种植的主要中药材品种有:木香、秦归、黄苓、秦艽、续断、桔梗、白术、天门冬、天麻等。
二、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
三、规范性引用标准(一)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中药材法定质量标准主要有:1、国家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以来,已连续7版收载中药材,并且遵循“质量可控,准确灵敏,简便实用”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于1991年12月10日颁布。
2、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使用的中药材,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部颁标准已收载的品种外,另行颁布的标准。
(二)农药残留标准应遵循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4869-94 GB14870-94 GB16319-1996。
2001年发布的外经贸行业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的农药残留量:BHC≤0.1μg/g,DDT≤0.1μg/g,PCNB ≤0.1μg/g,艾氏剂(Aidrin)≤0.2μg/g。
(三)重金属含量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重金属的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5.0mg/kg,镉≤0.3mg/kg,汞≤0.2mg/kg,铜≤20.0mg/kg,砷≤2.0mg/kg。
四、产地生态环境产地标准符合NY/I391-2000标准清洁等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产地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土壤质量、水源质量、气象条件等。
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中药保留灌肠2、拔火罐3、穴位按摩法4、艾条灸法5、毫针法6、中药换药7、中药熏洗8、穴位注射一、中药保留灌肠1、目的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治疗盘内备:一次性灌肠袋、血管钳、棉签、石蜡油、纱布、水温计、卫生纸、手套。
治疗盘外备:弯盘、中药汤剂、一次性治疗巾、小垫枕、快速手消毒液。
必要时备围屏、输液架。
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
3、操作流程评估――↓ ――准备↓取体位――↓铺巾、垫小枕↓ 灌肠―― ↓ ――整理↓记录4、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便情况。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温度适宜。
2)携物品至患者旁,根据病变部位取合适体位,遮挡。
3)按照要求插入肛管,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
4)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紧肛管,拔管。
5)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保留一小时后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
(3)指导患者:1)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2)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意外的发生。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考核标准二、拔火罐(坐罐)1、目的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的效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治疗盘内备:火罐、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柴、弯盘、小口玻璃瓶、纱布两块、快速手消毒液。
必要时备:围屏、毛毯。
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 3、操作流程↓↓↓ ——拔罐↓起罐 ↓ ——整理↓ 4、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病情。
2)向患者解释拔罐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查对,做好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取穴,根据拔罐的部位取舒适体位,松解衣着、保暖,暴露坐罐的部位,清洁局部皮肤,遮挡。
中药 中试 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一、目的中药中试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药中试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药中试实验的操作,包括原料药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等操作。
三、实验前准备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原料药,化学试剂,实验器材等。
2. 确认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措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3. 准备好所有实验的记录表格,确保实验结果的记录完整。
四、实验操作流程1. 实验前的准备- 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原料药的质量符合实验要求。
- 准备好所需的溶剂,试剂和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原料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操作。
-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的准确性。
-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 实验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
-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追溯性。
五、实验后处理1. 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2.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环境。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 在使用化学试剂时,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3. 对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七、实验质量控制1. 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是中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碘伏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四、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六、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七、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中药煎煮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煎煮法技术操作规程中药煎煮法将药物加水煎煮的方法称煎药法.一般常用直火煎煮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瓦罐等陶器为最佳,亦可用搪瓷或铝制品,忌用铁器、铜器。
二、煎药放水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煎煮时间、火候及病人所需药量来决定。
一般头煎放水以高出药物3,5厘米为宜,二煎放水以浸泡药物为度。
吸水性强及煎煮时间久的药物宜多放水;芳香易挥发及煎煮时间短的药物宜少放水.另外,小孩及水肿病人的药物宜少放水;解表发汗药可适当多放水。
三、煎药时间、火候(一)时间:应根据药物气味,质地的不同而定。
一般药物头煎20?30分钟〔按沸后计时,下同〕,二煎15,20分钟;解表、行气、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左右;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头前40,60分钟,二煎30,40分钟.必要时可以煎三次。
(二)火候:一般药先用武火(火力大而急)煮沸后改用文火(火力小而缓);祛寒解表药宜武火快煎;滋补调理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慢熬. 四、特殊处理根据治疗要求和药物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先煎:牡蛎、龟扳、龙骨等贝壳和矿物类药,质地坚硬,药味难出,应打碎先煎30分钟左右,再下其它药物同煎。
另外,生南星、川草乌、马钱子等毒性药物,必须先煎数小时,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二)后下:薄荷、木香、大黄等气味芳香类药物,久煎气味俱失,宜候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放入,再同煎5,10分钟即可。
(三)包煎:旋复花、车前仁、滑石等绒毛类、小粒状或粉末状药物,宜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后加入其它药物中同煎,防止煎药后混浊及刺激咽喉。
(四)单蒸另煎:人参、鹿茸、羚羊角片等贵重而又难以煎出气味的药物,为了保存有效成份,尽量减少耗损,须另外分开蒸炖或煎煮,然后单独服或兑入汤药中服。
(五)烊化(溶化):阿胶、龟胶、饴糖等胶质类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同煎易粘锅烧焦,且粘糊他药,影响其有效成份的溶解.应将其它药先煎好去渣取汤,再趁热加入搅拌,或置火上稍煮,使之完全溶化后,乘热服下。
中药中试 操作规程
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中药中试操作规程》一、目的中药中试是对已确定的中药配方进行实际试制,以评价其药效、毒性和制剂工艺的操作。
其目的是验证配方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工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试验原材料1. 药材:应选择质量可靠、来源清晰、符合药典规定的药材。
2. 辅料:应选择纯度高、质量稳定的辅料。
三、试验设备1. 干燥设备:应具备温度可调节、湿度可控制的特点,以满足不同药材的干燥需求。
2. 榨汁设备:应具备高效、无污染、能保持原料中药材成分的特点。
3. 丸剂机:应具备压制丸剂成型速度快、成品质量好、操作简便的特点。
4. 蒸馏设备:应具备蒸馏效率高、操作简便、对药材成分影响小的特点。
四、操作步骤1. 药材准备:对所需的药材进行清洗、研磨、筛选等处理,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纯度。
2. 配方制备:按照配方比例将药材和辅料按要求混合,并进行初步榨汁或煎煮处理。
3. 药液制备:根据配方要求进行药液浓缩、干燥等处理,获得成品原料。
4. 制剂加工:将成品原料进行压制、制成丸剂或制成制剂颗粒。
5. 药物质量控制:对制成的中试药物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成分含量、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
6. 记录与报告:记录每一步操作过程及结果,编制中试操作报告。
五、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与处理。
3. 在试验设备使用过程中,保持设备的清洁、卫生,并定期维护保养。
4. 试验结束后对设备和场地进行清洁,消除残留物和污染,确保下次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以上操作规程的执行,可以对中药中试进行安全、高效、准确地操作,保证中试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中药透药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透药技术操作规程中药透药技术是指通过破坏中药草药的细胞壁,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更好地释放和吸收,以提高药效的一种技术。
下面是中药透药技术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透药工具,如研钵、研棒等。
2. 准备好适量的中药材和辅料。
3. 清洗和消毒所用的工具和容器。
二、中药研磨1. 将中药材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并进行清洗。
2. 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晾干。
3. 将晾干的中药材放入研钵中,用研棒进行研磨。
4. 研磨时要注意均匀用力,避免过度研磨导致药材变质。
5. 研磨完成后,将研磨好的药粉放入容器中备用。
三、透药处理1. 将研磨好的药粉放入适当的容器中。
2. 加入透药辅料,如生姜、醋等。
3. 用透药工具进行适当的研磨和混合,使药粉和透药辅料充分混合。
4. 注意根据透药辅料的特性和需要,调整透药的处理时间和方式。
5. 处理完成后,将透药材料放入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备用。
四、制剂加工1.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方式,如煎剂、丸剂等。
2. 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3. 按照制剂方式的流程,进行相应的制剂加工。
4. 注意根据透药处理的特性和需要,调整制剂加工的方式和时间。
5. 完成制剂加工后,进行包装和标签贴附。
五、清洁消毒1. 操作结束后,清洁和消毒使用的工具和容器。
2. 根据需要进行设备和场地的清洁和消毒。
3. 清洁消毒时注意使用专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4. 注意清洁消毒的频率和方式,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六、记录和存储1. 记录中药透药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包括透药处理的时间、方式和效果等。
2. 做好中药材的标识和管理,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有效期限。
3. 对制剂加工的中药制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方便使用和管理。
4. 做好中药材和中药制品的存储,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以上就是中药透药技术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操作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制剂的安全有效。
同时,要注重记录和管理,使得中药透药技术发挥出最佳的药效和功效。
中药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换药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换药法是对疮疡、跌打损伤、虫咬伤、烫伤、烧伤、痔瘘等病症的伤面进行清洗、用药处理、包扎等操作的方法。
其目的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顺利愈合。
通过换药,药物直达病位,可起到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镇痛止痒等作用。
【用物准备】治疗盘、0.5%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无菌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皮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伤口,垫橡皮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
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
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
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
5、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
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
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
6、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7、一般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8、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
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 cm。
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中药学专业操作规程
中药学专业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备在进行中药学实验之前,必须做好实验室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整洁、规范。
以下是实验室准备的具体步骤:1.清洁消毒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之前,必须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各种工作台面、设备和仪器,确保无菌环境。
2.准备试剂和材料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
确认试剂的纯度和质量,并检查其有效期。
同时,检查设备和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3.准备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模板在开始实验之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记录表应包括实验的日期、实验者的姓名、试验的目的、所用试剂和材料、实验步骤以及观察结果等内容。
二、实验室操作规范中药学实验要求实验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以下是中药学实验室操作规范的具体要求:1.个人卫生在实验室操作之前,实验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
洗净双手,并佩戴实验室专用的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2.准备实验物品根据实验需求,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
在取用试剂和材料时,要按照实验规定的剂量和比例进行。
3.实验步骤在进行实验时,按照实验记录表上的步骤进行。
注意实验中的时间、温度、pH值等控制参数,并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4.安全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避免接触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
对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或有害废弃物的实验,应配备相应的排气系统和废物处理设施。
5.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编写。
三、实验室安全措施中药学实验涉及到一些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以下是中药学实验室的安全措施:1.实验室安全设施实验室应配备消防设备、安全洗眼器、安全淋浴器等安全设施。
并要定期对这些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2.个人防护措施在进行实验前,实验人员必须佩戴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中药膏滋煎煮、浓缩、收膏操作规程
中药膏滋煎煮、浓缩、收膏操作规程【1】1.查看随药同行的中药膏方登记内容,逐项认真核对,确认无误签名后,将浸泡过的药材进行煎煮,并认真填写状态标记卡。
2.煎煮:遵照医嘱和处方药物性质,须特殊处理的如先煎、单煎、榨汁、包煎、烊化、研粉等按规定方法制取。
2.1 用容量40L微压煎药机提取:取浸泡后的中药煎煮三次,每次加适量水(首次须超过药面15cm),设定“加热煮沸,头煎沸后保持药液温度100ºc、2小时,二煎、三煎沸后保持药液温度100℃分别为1.5、1小时”。
每一次“煎药加热控制程序”完成,按照煎药机“输液”操作,压榨过滤,药汁另存。
煎煮过程中需时常挤压以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
2.2 理论加水量:首次10~12倍(包括浸泡用水量),第2、第3次各6倍左右,视中药性质而定。
实际加水量还必须另加煎煮过程中的蒸发量(密闭型煎药机可不计),由于加热面积、温度、时间与蒸发量成正比,具体按使用设备确定。
每次煎煮时,加水量应准确估算后一次加足,中途不宜添加。
3.浓缩:滤取静置后的上清液,加入单煎、另煎等方中所有另处理药液,加热浓缩至清膏,相对密度为 1.21 -1.25 (80 - 85℃)。
4.收膏:取清膏,加入处方中预处理过的的胶类中药(胶液)、炼糖或炼蜜,小火加热,时时搅拌,浓缩至俗称”“挂旗”(或取膏滴于桑皮纸上,四周不渗水痕)为度,相对密度在 1.35—1.40,若处方中有药粉的,此时加入,搅匀即得(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被破坏的药粉,应待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搅匀)。
5.收膏结束后,根据成品量选择适宜的食用或药用容器分装,待膏滋充分放冷后再加盖,以免水蒸气冷凝滴入煎膏中,久贮后易产生霉变现象。
6.认真核对膏方登记卡,贴上标签,装外包装,签名后交发膏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第二医院中药技术操作规程与管理规范1、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前要使用“您好”“请稍等”一类的文明礼貌用语。
2、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后先要问清患者姓名,与电脑进行核对是否一致。
一致后,按照顺序进行中药调配,如果不一致,应及时与开方医生及患者进行沟通。
3、调剂人员接到处方时,要仔细阅读并逐项审查。
对处方所列药品,药师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
坚持“四查十对”,对有配伍禁忌或剂量不对、用法不妥的处方,应当与处方医师联系,促使其更改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4、调剂处方时,准确称量(±5%),严禁估计取药。
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药物,需单包并说明。
饮片调剂完毕复核、装袋,调剂人员在处方上签字;在药袋口标明口服或外用药,并标明患者姓名。
5、处方调配结束后要要进行二次核对,准确无误后交给患者,交待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注意事项或者送到煎药室煎煮。
6、调配人员工作时要专心致志,认真负责。
7、调配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得进行接打电话或与人交谈等影响工作的活动。
门诊中药房岗位操作规程门诊中药房岗位操作规程一、审方1、审核处方上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日期、医师签字等,项目不全须请医师补充。
2、审查处方中如有相反、相畏及禁忌药物,毒剧药物超过规定使用剂量或改动时,需打印处方医师再次签字。
3、审阅药品名称、剂量、剂数,处方书写是否清楚。
4、审阅处方中有无短缺品种,对紧缺脱销品种药剂师有责任介绍相似疗效品种,但在未征得处方医师同意前,药剂师无权随意将相似疗效品种互为代用。
5、审阅处方中“自费”药品并告知患者;向患者确认是否由医院代煎及告知等候取药时间。
二、配方1、除详细审查处方中相反、相畏、禁忌和毒剧药物及剂数外还需核对药品别名、脚注等,审核无误后,方可调配。
2、调配小包装中药饮片需依据处方显示的规格调配。
3、调配散装饮片时,选择合适的戥子,并确保称量准确,按处方药味程序调配,顺序间隔摆放,不可混成一堆。
4、调配的各种饮片,应保证洁净、没有杂质,无发霉、变质、虫蛀、不合格药品。
5、处方中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布包另煎、冲服等品种,均应按照煎药常规单包并注明。
6、处方中矿物药、动物贝壳类、果实、种子等坚硬药品,遵照处方中“打碎”、“捣碎”、“劈”等脚注说明捣碎方可入药。
7、分戥时,三戥一平,处方中并开药品,应分别称量。
凡细料药品或毒性药品,可用递减分戥法,每味药应逐剂进行复戥,并按剂分包。
8、称量检查时,每剂误差不得超过士5%。
9、调配完毕,详细查对无误后,调剂者签名。
10、贵重药品要认真对账,并做到账物相符。
三、复核及包装1、首先核对调配的药品是否符合处方所开的药味剂量和剂数,确保无多配、漏配、错配或掺混异物的现象。
2、无相反、相畏、禁忌和超剂量等。
3、药品质量无虫蛀、发霉、变质,无以生代制、生制不分、整药、籽药未捣等现象。
4、将先煎、后下、布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和特殊要求以及同服的成药等进行另包并注明用法。
5、复核合格后即可签字包装。
6、包装时,应将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另煎等药品另包,以便提醒患者注意按规定方法煎药和服用,在纸袋上写明患者姓名防止差错。
四、发药1、柜台药师首先根据处方核对号牌姓名,核对剂数,注意相同或相似姓名等以防发错造成事故。
2、无论内服或外用药都必须向取药者详细说明用法、用量、煎药方法,有先煎、后下、布包煎等给以提示。
3、耐心地解答患者有关药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问题的询问。
4、核对正确后,在处方上签字。
5、每日工作完毕时清点处方及单据,按日分类装订成册,妥善保存。
- 1 -细贵药材监控投料制度文件编号:POS06-13001新订:□替代:POS03-13001颁发部门:颁发序号:文本状态:日审阅人:目的:建立细贵药材(中药饮片)的投料管理制度,保证投料准确。
范围:适用于公司使用的细贵药材(中药饮片)投料操作管理。
责任:领料员、配料员、质量检查员。
内容:1 仓管员接到领料员细贵药材(中药饮片)的领料单时,两位仓管员共同确认领料的手续是否齐全,品名、规格、数量是否准确清楚。
2 发放时,先核对未领前的总数量,再核对领取后的余数,最后核对准备发放的数量。
无误后,当面交给领料员。
3 领料员、仓管员均要在领料单上签名,仓管员及时填写分类总帐和货位卡。
3 对临时存放细贵药材的中间站实行现场“看管”或“双人双锁”管理。
4 投料时经投料人、复核人、质量检查员复核无误,方可投料。
5详细做好投料记录,投料人、复核人、质量检查员均应在投料记录上签字。
中药材浸润岗位操作规程标题制定人制定日期文件编号S C S O P002-00审核人审核日期生效日期批准人批准日期颁发部门质量部分发部门:质量部、公司办生产部、设备部一.目的:掌握中药材润制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中药材润制工序。
三.责任者:中药材润制岗位操作者,QA负责监督。
四.规程;1.润制的目的:润制的目的是使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份,使药物质地由硬变软,便于切制。
2.生产前准备:2.1.工作人员按“更衣操作规程”更衣换鞋后进入药材润制工作间。
2.2.检查生产现场:浸润池是否处于完好清洁状态;有无上次遗留文件或与本次生产无关的文件或记录;有无其它上次生产遗留物。
2.3.从中间站领取净药材,二人核对数量,品名、批号、检验合格证明等,认真秤量重量后才能净药材移入润制操作间。
3.清场确认:是否有前次清场合格证,前次清场是否合格。
4.润制操作4.1.检查浸润池是否处于清洁完好状态。
4.2.装料:先将洗净的药材装入浸润池内,摊平,适当压实。
4.3.向池内药材喷入适量的水,便全部药材湿润。
4.4.盖上盖子或用塑料布遮盖。
4.5.每隔二小时掀开盖子观察一次,如池底无水,应再加入适量的水,重新盖上盖子;如若池底有水,则盖上盖子,继续闷润。
如此每隔二小时检查一次,若药材已润透无硬心,池底基本无水残留,说明达到药透水尽之目的。
4.6.润制的过程是反复观察,反复喷水的过程,反复喷水是为了实现药透水尽,如果一次性加水过多,可能出现药透水不尽的情况即伤水,后者将损害药效。
如判断药材已润透,可将药材取出。
判断药材是否润透的方法如下: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序号检查方法名称适用药材检查方法与合格标准1 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药材软化后握于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其余四指向内缩,以药材略弯曲,不易折断为合格,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
2 指掐法适用于团块状药材以手指甲能掐人软化后药材的表面为宜,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等。
3 穿刺法适用于粗大块状药材,以铁扦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等。
4手捏法适用于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适用于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
软化后以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宜,如当归、独活等;有些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需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黄芩、槟榔、延胡索、枳实、雷丸等。
5.生产结束5.1.生产操作人员将产成品流转到下工序或暂存在中间站待用,5.2.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整理收集到垃圾站。5.3.将被污染的浸润罐(浸润筐)、墙面、台面、地面、水池的污染物先清扫干净。然后用抹布、拖布等清洁用具擦至无异物即可。5.4将清洁用具在清洗间用水清理干净,放在清洁间自然干燥即可。5.5.关闭电源,闭锁或接续下个批次、品种的生产。04-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操作规程·目的: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操作规程,确保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
·范围:适用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管理。
·责任:库管员。
·内容:1.按照药材特点,实行分类贮存1.1对怕潮、怕光的药材,选择四周有较好的隔潮设置,密封性能良好,有吸潮机械设施,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的环境,使药材与外界的水分、温度、光线、害虫等隔绝,以取得良好的养护效果。
1.2对极易生虫发霉的药材,选择干燥通风且有温湿度控制的环境,以达到防治虫害的养护条件。
1.3对娇嫩、容易变色走气,怕潮、怕光、怕压的花类药材,集中储藏后采取传统方法和机械吸潮等措施,以保持其固有的色、香、味不变。
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贮存方法2.1 通风法:利用自然气候调节库房的温湿度,起降温防潮作用。
一般应注意在晴天无雾及室外相对湿度低时开窗、开门、通风。
2.2吸潮法:一般采用吸潮剂来吸收空气中水分或药物中的水分来保持药物环境的干燥。
,放人吸潮剂,以减少库内的湿度。
,放人适量的石灰块,上置药物,以吸收药物中的潮分,使其保持干燥。
2.3密封法:也称隔绝法。
药物经严密封闭后,可隔绝外界湿度、害虫等侵入,保持其原有品质。
但应注意几个条件:(1)药物必须干燥;(2)没有虫蛀现象;(3)含糖类易潮药物应提前密封;(4)密封前须对药物进行严格检查。
2.4对抗同贮法:是传统方法之一,就是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在一起,相互克制起防虫作用。
如牡丹皮与泽泻在一起,则泽泻不生虫;花椒与动物药蛇类放在一起,能起抑制蛇类生虫作用。
中药材拣选岗位操作规程标题一.目的:掌握中药材拣选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中药拣选工序。
三.责任者:中药材拣选岗位操作者,QA负责监督。
四.规程;1.目的:挑选是清除混在药物中的杂质及霉变品等,或将药物按大小、粗细等进行分档,以便使其洁净或进一步加工处理。
2. 生产前准备:2.1.工作人员按“更衣操作规程”更衣换鞋后进入药材拣选工作间。
2.2.检查生产现场: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完好清洁状态;有无上次遗留文件或与本次生产无关的文件或记录;有无其它上次生产遗留物。
2.3.根据批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从药材库领取规定数量的药材,认真秤量重量,并核对品名、批号、数量、产地、检验合格证明等,经QA确认后才能将药材移入拣选操作间。
2.4.清场确认:是否有前次清场合格证,前次清场是否合格。
3. 拣选操作:3.1.将药材放置于拣选案台上,拣去簸不出、筛不下且不能入药的杂质,如核、柄、梗、骨、壳等,或变质失效的部分,如虫蛀、霉变及走油部分,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按大小、粗细分开,以便软化浸润时便于控制其湿润的程度或火候,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使其充分发挥疗效。
挑选时要保证全部药材翻动挑选干净,挑选后的净药材要集中存放,与未挑选药材分离开。3.2.颠簸药材时用柳条或竹片制成的圆形或长方形簸子、竹匾或畚箕,将药材放人其中,使之上下左右振动,利用药材与杂质的不同比重与比例,借簸动时的风力,将杂质簸除、扬净。
3.3.认真填写拣选操作记录,拣选后的药材称重、经QA检查合格后,将净药材置于洁净的塑料桶内。
可移交给下道工序。
拣选后的药材不准接触地面。
3.4.物料平衡计算:收率计算:收率=100%⨯拣选药材总量拣选后药材重量≥95%损耗计算:100%1%⨯)原药材投料量()挑选后净药材量(-=挑选耗率k g kg物料平衡率=%100⨯+++量拣选前领入的药材总重损耗量回收不可再利用量回收可再利用量拣选后药材重量其中:(1)拣选后药材重量:本工序产出的合格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