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18.《古诗二首--敕勒歌》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法,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通过观察,会写”阴、似、野“等五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3.通过抓景物、想画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流程:开门见山,认识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北朝民歌,谁能读好题目?认识”敕勒”。

敕勒是一个民族,我们就可以说:“敕勒族”。

谁能读好这些和“敕勒“有关的词语:敕勒川、敕勒术、敕勒歌。

(生读)3.再读课题。

二、初读民歌,自主识字1.自由读读《敕勒歌》,圈画出你认为不好认的字。

2.学情反馈。

(1)”敕勒“(2)“似”:组词。

相机教学第二种读音“似的”(shì)(3)“穹庐”:《望庐山瀑布》、出示图片蒙古包。

(4)笼盖:找近义词。

(笼罩)(5)野:组词。

(6)苍苍:注意平舌音、后鼻音。

(7)茫茫:注意后鼻音。

(8)见:结合注释教学,同“现”。

(古今字)3.齐读学生提取出的难认字。

三、再读民歌,读出节奏。

1.读好了生字,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句子,你还会读吗?请你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抽生朗读。

3.划分歌词节奏。

4.自由练读。

5.抽生读。

6.全班齐读。

想想这首民歌写了哪些景物?四、抓景物,想画面,走进民歌。

1.民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草原、草、牛羊)2.诗人通过写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图画呢?让我们逐句走进它。

“敕勒川,阴山下“齐读,教学“敕勒川“,”川“和什么有关,(水),”川“字(出示图片),中间是水,两边是岸,所以这里的“川”是平原的意思。

所以“敕勒川”便是敕勒草原。

请你看看插图,找一找敕勒川,再找一找阴山,敕勒川就在?(阴山下)再读诗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穹庐。

认识它吗?(蒙古包)天空就像蒙古包一样笼盖住了敕勒草原。

部编统编二上语文教案2 古诗二首——《敕勒歌》公开课教案

部编统编二上语文教案2 古诗二首——《敕勒歌》公开课教案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二、初读古诗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5.师:谁来评一评?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部编版18.古诗二首(夜宿山市 敕勒歌)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部编版18.古诗二首(夜宿山市 敕勒歌)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18、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夜宿山市》《敕勒歌》教学目标: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1.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前面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夜宿山寺》。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课文。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寺、庐、野”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多音字。

宿⎩⎨⎧s ù:住宿风餐露宿xi ǔ:一宿xi ù:星宿似错误!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京:惊(惊讶)——凉(凉风)——晾(晾晒)——谅(原谅)危:跪(下跪)——脆(干脆)——桅(桅杆)白发(苍苍) (苍翠)的松柏(苍白)的脸色 (苍老)的面容(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2.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学设计

课题:18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夜宿山寺)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

(课件出示2:夜宿山寺插图)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板书: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

(相机板书课题。

)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1.自由读文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师:读好了吗?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精彩教案+课后反思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精彩教案+课后反思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精彩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敕勒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律美。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课文解析。

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敕勒歌》,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理解诗歌意境。

5.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的用法,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示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欣赏《敕勒歌》。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生字词:天空、草原、苍苍、茫茫、见牛羊、雄壮、勇敢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诗歌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述大自然风光的短文。

答案示例:天空湛蓝,草原辽阔,苍苍茫茫。

牛羊悠闲地在草原上吃草,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显得格外温暖。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壮。

2. 作业题目:请简述《敕勒歌》所表现的民族团结精神。

答案示例:《敕勒歌》描绘了敕勒民族在大草原上勇敢生活、团结互助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热爱大自然、捍卫家园的英勇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加强巩固练习。

部编版18.古诗二首(夜宿山市 敕勒歌)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部编版18.古诗二首(夜宿山市 敕勒歌)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18、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夜宿山市》《敕勒歌》教学目标: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诗题的意思。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

(3)再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夜宿山寺)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板书: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要求: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

先看第一行: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敕勒川草原之行
任务一:放暑假了,丁丁一家来到敕勒川草原度假。

看到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爸爸让丁丁弟弟用一首诗歌来赞美此情此景。

弟弟不禁想起了哥哥经常吟诵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有几个字弟弟不会,想请哥哥丁丁为他注音后再朗诵一次:
似()庐()笼()盖()苍()茫()任务二:给好朋友明明的一封信
亲爱的明明:
我到了(阴山)下的敕勒川大草原,这里太让我(吃惊)了,绿油油的(野草)特别茂盛。

(茫茫)的大草原牛羊成群结队,十分壮观。

我还认识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给我讲了特别多草原的故事。

回来后我一定和你分享。

你的好朋友:丁丁 2022年7月22日
任务三:丁丁弟弟想为《敕勒歌》配一幅图送给奶奶,但他还没有想好,请求哥哥帮忙。

请你为丁丁画一幅图作为参考。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8古诗二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宿、依”12个生字,会写“危、敢”8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必备品格【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师口述:介绍写作背景: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危敢惊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危”半包围结构,“敢”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惊”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危”,学生练写。

“危”的半包围结构,“⺈”居上居中,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乚”的钩部超出上部横折钩。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1.学习第一、二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解释词语“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天空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摘星辰”用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的高耸云霄。

“摘星辰”通过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3.学习第三、四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词语解释“恐惊”从诗人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极近,这样,山寺的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部编二上语文《古诗二首 敕勒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二上语文《古诗二首  敕勒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二首敕勒歌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等字。

(二)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三)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富饶和敕勒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语文书、铅笔盒。

(二)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1.听《敕勒歌》相关的小故事。

这首让边疆的战士们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远方的家乡的民歌,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的《敕勒歌》。

(板书课题,齐读)2.介绍“敕勒”。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敕勒歌”就是敕勒族的民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敕勒歌的歌词。

(二)方法识字,感受诗味1.自由读诗歌。

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字,记字形。

(1)出示生字卡:这首诗中有5个生字,哪个小朋友能正确、响亮地来读一读?(2)开火车读。

(3)你是用什么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住这些生字的?谁来分享一下你的识字方法?(4)去拼音读。

小结:学生字,有窍门,动动小脑筋,用上好办法,记得快又准。

3.读诗句,品节奏。

(1)指名读古诗,指导“见”在诗中的读音。

(2)去拼音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

小朋友们,这是一首古诗,其实,读古诗和读其他课文稍有不同,古诗有古诗的韵味。

我们可以请停顿符号来帮忙。

看到小棒稍做停顿,是不是读起来更有节奏感?试试看。

(4)齐读。

(三)细读诗句,品味诗意1.学习古诗第一句,感受敕勒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1)读了那么多遍,敕勒族人民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出示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其他小朋友看看图,猜一猜哪一座是阴山。

(指名读)(4)教师小结。

小朋友刚才猜的全是阴山,阴山是绵延几百公里的一座山脉,在这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脚下,居住的正是敕勒族人民。

(5)新旧知识比较,理解“川”。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____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覆盖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____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p 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构造,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构造,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局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覆盖、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老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根底上讲解。

18.古诗二首_敕勒歌-人教二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8.古诗二首_敕勒歌-人教二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目标]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阴、似”等5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穹庐、笼盖、苍苍、茫茫、见”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描写的北国草原风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写的北国草原风光。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夜宿山寺》,感受了诗人夜宿高山寺庙的奇思妙想。

有哪位同学来愿意背一背这首诗?(指名背诵古诗《夜宿山寺》)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的乐府诗——《敕勒歌》,同学们还记得乐府与乐府诗吗?(出示乐府与乐府诗:乐府指音乐机构,乐府诗指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

) 3.敕勒歌,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一个原始游牧部落——敕勒的民歌。

这首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在黄河以北流传的一首民歌,后来翻译成汉语,一直流传至今。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在学新的古诗前,先背诵已学古诗,再通过复习乐府与乐府诗,理解诗题,激起学生更深一步品读古诗的求知欲。

二、课文学习(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含反思)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含反思)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教学目标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2)学生试读;(3)指名读;(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2)指名配乐读;(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书生夜宿山顶寺院的情景,集中突出了寺庙高的特点。

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就点出了寺庙的高,“危”并不是危险的意思,“危楼”不能理解为危险的楼,而是指很高的楼,“百尺”不能理解为高一百尺,而是虚指很高的高度。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学校二班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敕勒歌教学导案二【教学目的】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敕勒歌》。

⑵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绽开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领悟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学习,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绽开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领悟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漂亮景群,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体面。

⑵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体面。

(教师板书诗习题:敕勒歌)(二)通读全诗,掌握诗境⑴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指名朗诵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⑶读后借助课文解释,试着说说诗的也许意思。

⑷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⑴解习题意。

读诗习题,看解释了解习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⑵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XXX?“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同学读解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同学质疑,研究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XXX的什么情感?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方,饱含了草原XXX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

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3、齐读课题三、简介北朝民歌1、课件出示资料。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

(强调“见”的读音)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

(师读译文,生读诗句)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七、小结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

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材分析《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

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

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荐学生课外积累过。

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苍茫与美丽。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准备:ppt课件。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

(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2.回忆我们一年级积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回忆以前积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出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要紧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那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能够移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刻画的风光。

【进程与方式目标】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酷爱自然、酷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2、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课件、诗歌配乐朗诵音频、字卡、图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谈话引入:咱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漂亮景色,今天让咱们一路来参观宏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腾格尔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酷爱,令人心潮彭湃。

一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裕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穷酷爱之情。

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敕勒歌》。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现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3、简介介绍一下这首诗歌:《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这首诗内容歌唱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写出了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习生字词;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3、指名朗诵古诗。

听听是不是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2、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宏伟的气魄3、跟从课件依次学习诗歌每一句,并欣赏每一句对应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课文 18 古诗二首 敕勒歌》优质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课文 18 古诗二首 敕勒歌》优质教案_5

板画解诗意板图入诗境
师:看着板图上的牛羊多么肥壮,牧草多么茂盛,如果你是敕勒人,你的心情如何?
学生根据板书板图的提示,试着背诵。

(指名背诵,预设学生高兴地、开心地、幸福地、自豪地背诵)师:咱们今天都是在敕勒川上的文明小游客,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低声赞叹,低声吟唱。

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听读古诗时候所想象到的画面,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也是学生实行口头语言的训练。

教师利用相对应的板画,把学生的想象和诗句表现成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景物的特点,促动学生有感情地实行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适当对词语实行拓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实行词语积累。

五、书写指导
1. 出示:似、野、苍、茫、阴
2. 引导学生观察,五个字当中哪个最难写,并且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野:右边部分像子不是子,多一点,横变成横钩;第7笔为提。

苍茫:找出不同特点(上窄下宽、上下同宽)
小结:同样的偏旁和不同部件搭配时,大小不同。

3. 教师板书示范,学生书空,学生边书写边小声唱笔顺。

4. 学生10分钟左右的书写练习。

5. 教师巡视指导,评议,修改,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提笔之前先观察的好习惯,多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一些书写时候要注意的细节。

学生在互相提醒中,互相学习,在学会评价中学习如何把字书写美观。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给爸爸妈妈和好朋友背诵《敕勒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
《18.古诗二首--敕勒歌》
备课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
原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
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五、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北朝民歌)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