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清胃散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清热剂-清脏腑热 清胃散
更多尽在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方名】清胃散【出处】《脾胃论》【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方诀】【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
治宜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
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化裁】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附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附注】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
清胃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清胃散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清胃散的作用清胃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
根据中医学理论,清胃散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清热解毒:清胃散中的柴胡、黄芩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胃中的热毒,缓解胃部不适感。
2.抗炎止痛:清胃散中的黄连、黄柏等草药含有抗炎成分,可以减轻胃部炎症引起的疼痛。
3.促进消化:清胃散中的草药中含有微量元素,可以促进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4.调整胃肠功能:清胃散中的柴胡、茯苓等草药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可以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失调问题。
5.祛湿化痰:清胃散中的草药中含有祛湿化痰的成分,可以缓解胃部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6.舒缓胃部痉挛:清胃散中的柴胡、山楂等草药具有舒缓胃部痉挛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痉挛引起的胃痛。
二、清胃散的功能主治根据临床实践和中医理论,清胃散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
1.胃炎:清胃散可以缓解胃炎引起的胃部不适感、疼痛等症状,具有明显的舒缓作用。
2.胃痛:清胃散中的柴胡、山楂等草药能够舒缓胃部痉挛,缓解胃痛的症状。
3.胃溃疡:清胃散中的黄连、黄芩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减轻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4.消化不良:清胃散中的草药能够促进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失调,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嗳气等不适症状。
5.胃食管反流病:清胃散能够调整胃肠道功能,减少胃酸的返流,缓解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症状,如胸闷、咳嗽等。
6.胃肠道感染:清胃散中的草药具有抗炎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对抗胃肠道感染引起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清胃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止痛、促进消化、调整胃肠功能等多种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胃痛、胃溃疡、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肠道疾病。
作为一种中医药品,清胃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服用。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清胃散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清胃散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牙龈炎等症状。
2.利湿化痰:清胃散含有一些草药成分,能够起到利湿化痰的作用,对于湿热性腹泻、痰湿阻滞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消食健胃:清胃散还具备消食健胃的功能,能够增加胃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所改善。
4.缓解胃痛:清胃散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胃部疼痛,对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的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用量使用清胃散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用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可口服5~10克,每日3次。
儿童的用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一般每次按体重给药,每日3次。
清胃散一般是以煎剂形式使用的,具体用法如下:1.将清胃散的剂量放入适量开水中,浸泡片刻。
2.加热煮沸3~5分钟,取出药渣。
3.待煮剂稍凉后,过滤取液,即可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胃散时,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量和用法,避免超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使用清胃散时应该谨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清胃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用量使用清胃散。
2.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3.对清胃散中的草药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
4.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存放清胃散时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防潮、防火。
小结清胃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消食健胃、缓解胃痛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用量和用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立即咨询医生的意见。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兰室秘藏》)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兰室秘藏》)一、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各三分、牡丹皮半钱(9克)、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3~克)、升麻一钱(6克)。
二、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四、功用清胃凉血。
五、主治胃有枳热。
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胃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
牙痛牵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口中热臭干燥,均是胃热上冲。
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枳热;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共为臣;并佐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
五味配合,共具清胃与凉血之功,以使上攻火热从泻火而降,血热从甘凉滋润清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各可因毒热内彻而解。
如大便秘结,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加有力。
本方配伍,何药为君?前人认识不一,有说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删补名医方论》罗东逸);有说是借升麻“清火升散”,在本方用量大为君(《血证论》唐容川);有说是以“黄连泻心火”为君(《医方集解》)。
综上论述,以(《医方集解》)“黄连泻心火”为君较为确当,因为清胃散的功用,是以清胃为主,用“黄连泻心火”以清胃热,名实相符。
方剂学清脏腑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清脏腑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莲子参芪苓,地骨车前甘草芩;益气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浊与遗精。
组成:黄芩麦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各15g)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各22.5g)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
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鉴别】清心莲子饮与导赤散同具清心养阴利水之功。
清心莲子饮以清心火,益气阴,交通心肾,兼利小便为主,心肾两补,偏于治心。
方中寒凉清热之黄芩、地骨皮配伍莲子肉、黄芪、人参、茯苓、麦冬以益气养阴;车前子清热利湿。
常用于心火偏旺,兼心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精关不固者,其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甘草生用(6g)(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用龙脑栀,泻火下行大黄施;羌防升散芎归养,泻火养肝不宜迟。
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及禁忌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及禁忌1. 清胃散的功能清胃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
其主要功能有:•清热生津:清胃散中的一些中药成分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降低胃部的炎症反应,缓解胃部的不适感。
此外,清胃散还具有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加口腔和胃部的唾液分泌,有助于消化。
•调理肠胃功能:清胃散中的一些中药成分还具有调理肠胃功能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部痉挛和胀气等不适症状,改善消化不良的问题。
•缓解胃痛:清胃散中的一些中药成分有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部的疼痛感。
2. 清胃散的主治疾病清胃散的主治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常常伴有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清胃散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炎症反应,减轻相关症状。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上出现的溃疡,常常伴有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清胃散可以减轻胃炎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烧灼感。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影响而引起的慢性病变,常常伴有胃痛、饱胀等症状。
清胃散具有调理肠胃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不适症状。
•胃寒:胃寒是指胃部功能低下,消化能力减弱的情况,常常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清胃散具有温胃的作用,可以改善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3. 清胃散的用量清胃散的用量取决于病情和个体差异,一般建议按照以下剂量服用:•成人每次服用10-15g,每日3次。
可以根据需要适量增减剂量。
•儿童和老年人应适量减量,具体剂量可咨询医生或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调整。
•清胃散通常以煎剂形式服用,可以将药品倒入适量开水中,煎煮15-20分钟后取药液饮用。
•清胃散也可以以颗粒、胶囊等形式出售,按照包装说明进行使用。
4. 清胃散的禁忌清胃散有一些禁忌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当注意以下情况:•孕妇:清胃散中的一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清胃散,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乳母:清胃散中的一些中药成分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乳母应避免使用清胃散,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等方面。
在总论部分,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以及方剂的基本结构和方剂变化形式。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比较。
解表剂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
其中,麻黄汤是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剂,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在方剂学中,君臣佐使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使药则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或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方剂的分类和比较。
例如,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的用法,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量加减变化,以及理中丸和理中汤的剂型更换等。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整理考试时间:2011-01-05 9:00-11:00,中药081班1210.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属于肺、膀胱经,善于开腠发汗,祛除表面的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作君药。
然而,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不能透营达卫,因此需要配合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以解除。
杏仁则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中医基本功《方剂学》必会的8个清脏腑热方剂
中医基本功《方剂学》必会的8个清脏腑热方剂这8个清脏腑热方剂建议各位中医考生或者是中医工作者背熟!1.导赤散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方歌: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配伍要点:本方选药配伍,与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疾病变化迅速的特点和治实宜防其虚、治虚宜防其实的治则要求十分吻合,《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概括本方证之病机。
2.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医学教|育网。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辨证要点: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3.左金丸组成:黄连、吴茱萸(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方歌: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辨证要点: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4.泻白散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除胃气,清泻肺热止咳喘,热伏肺中喘咳医。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医学教|育网。
5.清胃散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方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配伍意义:升麻用意有二,一清热解毒,二火郁发之。
6.玉女煎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方歌: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7.芍药汤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炒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二)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二)第四章清热剂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分类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
代表方剂:白虎汤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
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5、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
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注意事项1、辨部位,掌握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2、辨热证真假:真热假寒,则大胆使用,真寒假热,则忌用。
3、辨轻重: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
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皆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碍胃)4、辨虚实: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5、应用反佐法: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
(反佐法)第一节清气分热清气分热的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伤津或气阴两伤之证。
主证壮热烦渴、大汗、恶寒、脉洪大等,或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皆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等。
白虎汤《伤寒论》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命名不是以君药命名。
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来划分,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
柯琴曰:“白虎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则炎暑自解也。
”方中行说:“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若白虎。
”以白虎来比喻清热之功,故名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清胃散(《外科正宗》)【组成】黄连黄芩各10g 石膏生地黄各20g 牡丹皮15g 升麻10g【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经积热,眼睑红肿热痛。
【证析】眼睑红肿热痛,病名眼丹。
用脏腑辨证定位,病在脾系;用八纲辨证定性,病性属热;用气血津液辨证察其虚实,是因气郁化热,血郁津凝成肿,属于气血两燔实证。
【病机】气血两燔。
【治法】清胃凉血,气血两清法。
【方义】眼睑气郁化热,血郁于络而呈气血俱热,自宜气血两清。
方用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外邪侵犯者,用此可以消除致病之因;脾胃郁热者,可合石膏清其气分郁热;眼睑红肿除因血郁之外津凝也是致肿原因,黄芩、黄连苦能燥湿,也可兼顾。
热人血分,故用生地黄、牡丹皮凉其血热,与黄芩、黄连、石膏相伍能呈气血两清功效。
牡丹皮又可行血散血,肿因血郁又赖此以散之。
前人认为病在脾系眼睑,当用升麻引药上达病所,仔细揣摩,实不尽然。
本品既可配合芩连清热解毒,又可发散郁结不伸之阳,用此符合火郁发之治则,オ是配伍此药真意。
眼睑红肿是津凝血滞两种病理并存,黄芩、黄连虽能燥湿但其力甚微,加入木通、车前之属其效始著;牡丹皮虽能散血但单用也嫌力薄,可加赤芍;若兼便秘,尤宜加入大黄;如果热毒较重,可加金银花、蒲公英以增强解毒力量。
【应用】1.以眼睑红肿热痛为使用本方指征。
2.常用于眼睑蜂窝织炎。
【歌括】《外科正宗》清胃散,芩连膏地牡丹皮,再佐升麻散郁火,眼睑肿痛服之宜。
清胃散清胃散,中药方剂,出自《脾胃论》,主治:胃火上攻,齿龈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或牙宣出血,口气臭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现用于治疗胃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之牙痛、牙龈溃烂、牙宣出血;此方加减治疗便秘、胆囊炎、尿血等病证。
牙痛属于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来源:《脾胃论》卷下。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
夏月倍之) 升麻3克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及用量
清胃散的功能主治及用量一、清胃散的功能清胃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 清热:清胃散中的一些药材具有清热作用,可以清除胃内的热邪; - 消食:清胃散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 宽中:清胃散可以调整胃肠道的功能,舒缓胃肠不适;- 缓解胃痛:清胃散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舒缓胃部不适的疼痛感; - 改善食欲:清胃散可以增加胃肠道的涵容性,改善食欲不振。
二、清胃散的主治清胃散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 1. 消化不良:清胃散可以帮助消化不良的患者缓解胃部不适、胀气、嗳气等症状; 2. 脾胃虚寒:清胃散可以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食欲不振、胃痛、腹泻等症状; 3. 食积停滞:清胃散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食物积滞,改善食积停滞引起的腹胀、恶心等症状; 4. 胃寒胃痛:清胃散可以缓解胃寒引起的胃痛、呕吐等症状; 5. 腹痛腹泻:清胃散可以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清胃散的用量清胃散的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成人每次口服3-6克,一日3次。
儿童用量应适量减少。
清胃散可以煎服,也可以加入适量温开水中冲服。
需要注意的是,清胃散具有一定的药性,使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同时,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清胃散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四、清胃散的禁忌清胃散存在一些禁忌,禁止以下人群使用: 1. 孕妇:孕妇禁用清胃散,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2. 哺乳期妇女:清胃散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不宜在哺乳期使用; 3. 严重慢性疾病患者:对于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清胃散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清胃散作为中草药,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包括:- 胃肠道不适: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清胃散中的某些草药成分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使用清胃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不宜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2. 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3. 对于已经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芦根清胃散去口臭
『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芦根清胃散去口臭芦根清胃散去口臭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主治医师郭旭光
口臭很难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社交。
中医认为,口臭多由胃肠不清、浊气上逆,或胃火偏盛、虚火上蒸所致。
治疗以清胃泻火、避秽除臭为主。
推荐一个治疗口臭的方子:取芦根30克,玄参、麦冬、生地黄、丹皮、升麻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4天为1个疗程。
方中,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透疹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等,为治胃热口臭之良药。
玄参味苦咸,性寒,归肺、胃、肾经,可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胃经,可养阴生津、润肺益胃、清心除烦。
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味苦辛,性凉,活血散瘀、清肝泻火。
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大肠经,可补中益气、清热解毒,还有清洁口腔的功效,能够去除口腔中的异味,治疗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口干舌燥等症状,可以预防口臭、缓解牙龈肿痛。
诸药合用,有清胃泻火、滋养胃阴、避秽除臭的功效,适用于胃火热毒型口臭患者,具体症状表现为口臭、口干,牙龈红肿、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胃脘灼痛、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
▲。
41清胃散
41清胃散清胃散顾名思意就是清胃热的,这也是李东元的方子。
它主要的作用呢就是清胃,所以叫做清胃散。
那么既然是清胃的话,那它的主治就应该是什么啊,哪里有热呀,这一定是胃有热对吧。
那么这个热呢,它不是说胃里面突然发作这种火热症,是什么呢?是胃有积热,它这个热可能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恰好这两天发出来而已,所以这个热,它有一个积聚的这个感觉在里头。
那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应该怎么样就要多一点发散的意思在里头,才能把这个积热给它消散掉,对吧?就不纯粹的说啊,就苦寒直折就可以了。
好那我们想想清胃的药主要是什么药,如果清胃的话,我们首先想到什么药?清胃首先想到的是黄连对吧?所以我们首先就用黄连,但是里既然是积热的比较久,可能已经是入血分了,所以他有一些出血的症状,他已经动血了,除了牙痛以外,除了这个肿痛以外,牙龈红肿溃烂以外,还有什么牙宣出血呀,就是牙宣出血就是牙龈出血的意思,那么它还有出血,所以说我们还要凉血!用丹皮来凉血,然后呢,刚才讲了既然是积热,既然是有火郁在里头没有发出来的这种积热,我们要怎么样,稍微给它升散一下,所以用了生麻,生麻本身就是入阳明胃经的,所以用来生散阳明里面的胃热是恰当好处的。
好那么黄连,丹皮,升麻,好像我们从清热的角度上讲已经就做到位了,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能只攻不泄,也不能直泄不攻,我们要考虑到正气的问题,既然说他积热已久,那证明他的津液就应该肯定已经伤了吗?第二个你用黄连也好,用升麻也好,这个药本身也有伤津液的风险对不对?所以我们要顾护一下他的阴液,用什么呢?用当归和生地,当归和生地都是血分药,所以他这个主要的作用就是来补血的,所以以侧面反映说这个病人他的热已经入了血分,所以他会有牙龈出血,不入血分怎么会有出血,它不会动血呀,对不对?是这样一个道理啊,所以这是清胃散。
清胃散这个方子有两个特点,第1个它有发散药在里头,第2个它有扶正药在里头,用的是当归和生地。
清胃散不但能够治疗这个前面说的这一系列症状啊,就是牙龈的肿痛啊,出血啊什么的,他还善于啊治疗口臭、治疗食欲旺盛,有人说这食欲旺盛多好啊,不是好事吗?能吃多好啊,能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坏事了,对吧?相当于内经中的食欲病这个没什么特点,就是说特能吃啊,不吃浑身上下不舒服啊,就觉得饿得慌,这个时候呢,如果是属于胃热、虚不甚的话也可以用清胃散。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清胃散24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清胃散清胃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24种“清胃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脾胃论》卷下。
组成:真生地黄3分,当归身3分,牡丹皮半钱,黄连6分(如黄连不好,更加2分,如夏月倍之),升麻1钱。
制法:上为细末,都作1服。
功效:胃经积热,上攻口齿,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者。
用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放冷服之。
来源:《疠疡机要》卷下。
组成:升麻、白芷、防风、白芍药、干葛、甘草、当归、川芎、羌活、麻黄、紫浮萍、木贼草各等分。
功效:热毒在表。
用法:每用5-7钱,水煎服。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黄芩1钱,黄连1钱,生地1钱,丹皮1钱,升麻1钱,石膏1钱。
功效:胃经有热,牙齿或牙龈作肿,出血不止。
用法:以水2茶钟,煎至8分,食后服。
来源:《疡科选粹》卷三。
组成:当归身1钱5分,生地黄1钱5分,牡丹皮1钱5分,黄连1钱5分,升麻3钱,石膏2钱,细辛3分,黄芩1钱。
功效:胃脘痛,胃火盛者。
用法:水煎服。
来源:《诚书》卷六。
组成:防风、黄芩、天花粉、厚朴(姜制)、石膏(制)、枳壳、黄连、陈皮、甘草。
功效:小儿舒舌、弄舌。
用法:水煎服。
来源:《证治汇补》卷四。
组成:黄连2分,生地2分,升麻5分,丹皮5分,当归3分,芍药3分。
功效:阳明经齿痛。
来源:《证治汇补》卷四。
组成:生地、丹皮、山栀、知母、玄参、黄芩、石膏、升麻、干葛、甘草。
功效:阳明经齿痛。
来源:《辨证录》卷五。
组成:石膏2钱,半夏2钱,茯苓3钱,桂枝3分,麦冬3钱,陈皮1钱,葛根1钱。
功效:春温。
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用法:水煎服。
来源:《嵩崖尊生》卷六。
组成:丹皮1钱,青皮6分,甘草5分,石膏1钱,生地黄1钱,防风1钱,荆芥1钱。
清脏腑热剂泻白散、清胃散
清脏腑热剂泻⽩散、清胃散清脏腑热剂泻⽩散、清胃散(2014-01-20 13:30:23)转载▼姥爷007泻⽩散〖⽅源〗 《⼩⼉药证直诀》卷下诸⽅:“⼜名泻肺散。
治⼩⼉肺盛,⽓急喘嗽。
地⾻⽪、桑⽩⽪炒各⼀两、炙草⼀钱上药、右锉散,⼊粳⽶⼀撮,⽔⼆⼩盏,煎七分,⾷前服。
”〖组成〗地⾻⽪、桑⽩⽪炒,各⼀两[各15g] ⽢草炙,⼀钱[1g] 〖⽤法〗上药锉散,⼊粳⽶⼀撮,⽔⼆⼩盏,煎七分,⾷前服。
〖⽅歌〗泻⽩桑⽪地⾻⽪,⽢草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肺热喘嗽此⽅施。
〖主治〗 肺热喘咳证。
⽓喘咳嗽,⽪肤蒸热,⽇晡尤甚,⾆红苔黄,脉细数。
〖功⽤〗清泻肺热,平喘⽌咳。
〖病机〗 ①肺主⽓,宜清肃下降,⽕热郁肺,⽓逆不降,肺⽓壅实则喘咳,甚则⽓急。
②肺合⽪⽑,肺中伏⽕郁蒸,故⽪肤蒸热。
③肺主⾦,⾦旺于⾣时,肺中伏⽕,故发热以⽇晡为甚。
[⽅解] ┌ 清肺热 ┐ │ │君 桑⽩⽪ ┤ 泻肺⽓ │ │ │ └ ⽌咳喘 ├清肺中深藏之伏⽕⽽⽌咳、喘 ┐ │ │ ┌ 助“桑⽩⽪”泻肺中伏⽕,兼养阴 │ │共奏泻肺清热⾂ 地⾻⽪ ┤ │ ├ └ 伍“桑⽩⽪”退⽪肤蒸热 ┘ │⽌咳平喘之功 │佐使 粳⽶、⽢草 ── 养胃和中,以扶肺⽓ ┘本⽅主治肺有伏⽕郁热之证。
肺主⽓,宜清肃下降,⽕热郁结于肺,则⽓逆不降⽽为喘咳;肺合⽪⽑,肺热则外蒸于⽪⽑,故⽪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
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咳。
⽅中桑⽩⽪⽢寒性降,专⼊肺经,清泻肺热,平喘⽌咳,故以为君。
地⾻⽪⽢寒⼊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为⾂药。
君⾂相合,清泻肺热,以使⾦清⽓肃。
炙⽢草、粳⽶养胃和中以扶肺⽓,共为佐使。
四药合⽤,共奏泻肺清热,⽌咳平喘之功。
本⽅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是清泻肺中伏⽕以消郁热,对⼩⼉“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理特点亦甚吻合。
方剂小课堂之十四-清胃散
方剂小课堂之十四-清胃散清胃散同学,今天我给你介绍李东垣的清胃散,清胃散这首方名很直接告诉我们清胃腑之热,它属于清法当中清脏腑热的方剂。
主治和病机胃腑有热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呢?会出现胃火上攻的系列症状,你比方说可以出现胃火牙痛。
牙痛,老百姓都知道,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牙痛会放射到头痛,因为牙齿啊它是一个骨性腔体,如果发炎的话,那牙髓腔的压力增大,压力增高,所以特别挤压神经根,特别的疼痛。
牙齿疼痛放射到头痛,还伴有火热证,舌红、苔黄、脉数。
胃火上攻也可以出现牙宣。
什么叫牙宣?牙宣就是牙龈出血,但是清胃散所治疗的牙宣一定是胃火上攻所致。
第三,可以治疗胃火上攻的牙龈肿痛,牙龈肿痛跟我们现代医学的牙周炎有相同之处,相似之处。
除此之外,还可以出现胃火上攻的口气热臭。
李东垣他所主治的是胃火牙痛,为什么我今天要给同学讲的是胃火上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清胃散已经在李东垣胃火牙痛这个层面上已经拓展了,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但病机病因只有一个---胃火上攻。
组方分析清胃散这首方的组成,它选用了大苦大寒入胃经的黄连来清泻胃腑之火,清泻胃腑之火是直接治疗。
但是这首方的配伍突出在凉血,为什么清胃腑之火还要凉血呢,因为它的理论来源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
胃有热,血分有热,血分有热我们要清血,清血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习惯上不叫清血叫凉血,所以凉血的配伍就是这样来的。
那又为什么要用升麻呢?升麻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升麻能够入阳明经,能够引药达病所。
第二,升麻具有升散之性,由于这个胃火上攻的表现都表现在上部,上部因势利导用升麻,使一部分火热之邪从外而散。
这种治法我们中医叫做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只用在两种情况就是火热毒邪偏上、火热毒邪偏表。
你看偏表的、偏上的有什么?火郁发之啊,有普济消毒饮,这里我们又讲了清胃散偏上。
那偏表的还有什么呢?比方说仙方活命饮,偏表的也用到火郁发之,这个我们之后还会要学习。
清胃散黄连和升麻的配伍,一个升一个降,它们相反相成、相制为用,怎么样相反相成、相制为用?这两味药的配伍就是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黄连得升麻的话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这是李东垣在组方上就运用了这个思想,运用了这个配伍来组成方剂的主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黄)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口血、鼻血)及牙宣
组成:组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齿龈出血。
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丹皮、生地平血热,当归引血归经,石膏泻阴阳之火,升麻升阳明之清。
昂按∶古人治血,多用升麻。
然上升之药,终不可轻施。
清胃散出自《脾胃论》,又是李东垣的方。
是一类方。
它擅长用于胃火牙痛,那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
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面形容了胃火牙痛产生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他说体质壮实的人,体质壮实之人应该阳气比较旺盛,他说这类人过食生冷之品,郁遏胃中阳气,胃中阳气郁遏化火上攻,循经上炎,化火上攻,作为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经脉环绕上牙龈、下牙龈,那胃中积热化火上攻,它本身是凉,生冷之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导致了牙痛,以及牙龈肿痛,牙宣出血等等这些。
还有一类情况呢,过食生冷、煎炒、炙煿之品,他提出除了生冷,过食煎炒的东西,吃瓜子、花生,炒的了,炸的肉这些,现在不是吃烧烤吗,那个时代他认为过食煎炒炙煿之品,一定时间会形成胃中积热,胃中积热可以化火上攻,它反映第二种情
况。
第三种情况呢,李东垣特别提出来,那些有钱人,王公贵族过服温补之品,那说起来有点像现在说的吃药膳,没毛病你也多吃点,用点温热、温补的药物,逐渐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也造成胃中积热,因为吃下去直接由胃承受了,胃中积热到一定时候化火上攻,牙痛,牙齿出血、肿。
所以它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它那时候提出了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有现实意义。
牙痛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火或者肾虚牙痛,风火、胃火、肾虚牙痛三大类。
这个方就成为治疗胃火牙痛的一张代表方,所以清胃散是胃火牙痛。
从这个症状表现来看,集中在上部,以这种牙痛牵引头脑,牙痛牵引到头痛,那这种牙痛比较剧烈,那上部除了牙痛之外,由于这个阳明胃经它向上环循口唇以后它要入牙龈,上牙龈,同时到头面。
因此集中在腮颊、牙龈、头面,有一组症状。
而且胃中郁热化火上攻,涉及到血分,所以它表现出来除了牙痛牵引头脑之外,局部面颊头面可以发热,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具体不同了。
那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可以导致热伤血络而牙宣出血,热壅成毒也可以导致牙龈溃烂。
所以从腮颊红肿、疼痛,牙龈溃烂,这反映出热邪涉及血分,也有一定的热毒。
所以从治疗方面:一个是循经上炎这个火要降,胃中积热这个郁热要散。
所以这个方药味虽然少,它体现了这种积热要散,这种循经上炎之火要降。
这种升阳散火,苦寒降火的一种结合。
这是这个方
组成当中针对病机的一个特点。
当然作为胃中有热,要有一定的伤阴,会伤阴。
所以这个方除了对于这种火热的升散苦降相结合,也要凉血养阴。
从它功用来讲,整个是清胃,凉血,清胃热是核心。
同时凉血有助于解除血分热毒。
这个方里君药呢,黄连和升麻。
在全方里黄连、升麻的配伍意义是方解的重点。
黄连擅长于清胃火,它清降胃火。
同时黄连可以燥湿,燥湿有助于像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这类消肿。
升麻有升阳散火作用,使得胃中积热能散;化火上炎,上炎之火得降。
黄连、升麻配伍有这个意义了。
这是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但是作为胃中积热,单用黄连降,加重这种积热。
胃热循经上炎,用升麻散,升阳散火,有可能助它的烈焰升腾,助它这种上炎之势。
而两者配伍呢又有相制相成,除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还有相制相成的作用。
那黄连的苦降得升麻之散可以凉而不郁,不至于闭郁中焦气机。
而升麻的散得黄连的降呢不至于帮助它的化火的上攻,不至于帮助它烈焰升腾了,所以它又有相制相成的关系。
但升麻入脾、胃的,所以它除了升阳散火,散郁热之外,也能帮助黄连清热解毒。
还能引经,引经走阳明经。
黄连本身就能入脾胃的。
这个方的凉血部分是臣药,生地和丹皮。
生地可以凉血,同时可以养阴。
丹皮可以凉血,清血分的郁热,同时可以散瘀。
散瘀是防止寒凉造成这种,本身牙宣出血了,又加上寒凉容易冰伏,血行不畅,丹皮结合后面的当归既能止痛,又能
够活血。
它养血帮助生地补充阴血不足,活血来说能够有助于止痛。
又能够使全方凉而不郁。
药味虽少,体现出清胃,凉血,特别是清胃热,凉血这是它的主要作用。
也兼顾到胃热伤阴,这个方在历来还有一个清胃散是有石膏的。
原书李东垣加减的时候加石膏。
比如说这面颊发热重,这个热象重可以加石膏。
后来到了《医方集解》的清胃散,就有石膏。
它原方石膏不是放在里面,是一个变化运用时候的。
在清胃散中体现的一种基本的配伍结构,胃中积热情况下相辅相成,黄连上炎之火要降,内郁之火、胃中积热要散,这是相辅相成。
黄连得到升麻泻火不会凉遏,不会冰伏;升麻得到黄连呢,散火而不会升焰,升焰就是加重它的化火上炎。
所以这个又是相反相成。
这个组合关系是全方方解中的重点。
这张方运用,主要用于胃火牙痛,胃火牙痛偏重于实证。
所以它必然伴有一组胃火牙痛的基本表现,比如这牙痛牵引到头痛,同时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这一些是伴见的,作为辨证要点了。
当然在临床使用的时候,现在偏于胃热型,辨证属于胃热型,热邪伤及血络,各种牙宣出血,牙龈肿胀,牙痛,这种疼痛比较剧烈了。
包括牙周炎,也包括像实热证候的口腔溃疡这一类,这个方是经常用的,用得比较多了。
也就是说治牙痛的方中间,辨证胃火牙痛比例占的还是比较多的。
这是辨证的要点。
加减方面前面我们谈到,胃热盛加石
膏、大黄是历来一个传统的用法。
一般胃热容易引起兼有大便干燥,大便秘结了。
没有也大便秘结也可以用大黄,起到这个釜底抽薪作用。
用石膏,一般是在胃热重,特别是局部发热重,口渴引饮这个突出。
像口气热臭那说明有秽浊,胃热兼挟秽浊,加芳香化湿药。
牙痛如果剧烈,冷热都痛,遇冷遇热都痛,擅长止牙痛的一些药像细辛、白芷可以增加止痛作用。
牙龈溃烂,这个溃烂可以有一定脓血,那这类还要结合,除了芳香化湿,因为胃腑的特点,还要渗湿。
配伍当中可以结合一些排脓的药物,如渗湿利水、排脓这些冬瓜子、苡仁,因为从这个方里来讲,像凉血散瘀这一类,丹皮这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了。
当然也可以加一些活血之品。
在临床辨证这种胃火牙痛是,一个比较剧烈,另一个往往伴随牙宣出血,局部肿胀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