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些流派的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人的异化,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J.-P.萨特。

该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

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扼杀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主张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也有人比如齐泽克,重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尽管他的观点也有错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可编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从地理差异上来看,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本雅明,萨特和阿尔都塞等,西马的代表人物所在国家尽管有着工人运动组织,但共产主义并非官方意识形态,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也未给他们提供充分进入工人运动的条件。

他们的理论主张的特点也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时代为他们提出了相似又特殊的问题,而他们对时代的难题给出了自己特殊的答案,之所以相似是因为双重幻灭的境遇出事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血腥的事实让欧洲人在巨变过程中惊慌恐惧,不仅使自有资本主义美好时代的美梦不再有,也使当时欧洲左翼知识分子信奉的时机成熟之际新秩序应运而生的经济决定论名声扫地。

二战之后法国共产党执行的苏联斯大林主义路线,使得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成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反抗对象。

对资本主义本身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双重幻灭,使得这批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和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要求下创造出来新定语的马克思主义。

西马理论者已经使文化理论的丰富性战胜了经济和政治理论,他们关注的焦点已经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问题了。

卢卡奇师从席美尔(客观化/对象化)启蒙时期的欧洲的市民社会,尊重个性,提倡自由,堪称主观文化,进入19世纪之后,人的关系受金钱支配,日益变作冷酷无情的客观文化:它倒行逆施,榨取认得单一潜能,导致其它资质荒废。

此一客观化过程,竟将欧洲人亲自打造的现代文化,变作异己之物:它违背其心愿,封闭期心灵。

这文化愈是繁荣,人的精神就愈加贫乏。

如此人与文化的严酷对峙,边酿成了一种文化悲剧,悲剧何在,客观文化有人类活动专门化造成,其手段区分的越细,劳动者所表现的人格就越少。

异化Alliennation异化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它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犹太理论中,异化指的是人逐渐疏远上帝,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人类之间,人和自热和谐的生活,后来出现了一种断裂,导致人类与社会和世界的疏远,人类成了异乡人。

西马人物

西马人物

1、保罗·巴兰(Paul Alexander Baran 1910—1964):美国当代激进派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保罗·亚历山大·巴兰(Paul Alexander Baran)生于俄国乌克兰一个医生的家庭。

1939年移居美国,进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

1941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46年先后就职于美国商业部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1948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讲师。

1951年后一直任该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是这一时期能在美国大学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为数甚少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之一。

1957年,他发表了被称作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激进派的一个代表作。

写现在流行的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为维护现行资本主义体制作辩护不同,以巴兰为代表的激进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批判态度,论证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必要该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展开了对当代发达和不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年,由保罗·斯维齐整理出版了他们合著的《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一书,该书以“经济剩余”为中心概念,以对美国经济运行中经济剩余的生产和吸收的矛盾关系的分析为主要线索,揭示了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必然性,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巴兰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经济剩余。

经济剩余是指一定时期中总产量和消费量之差。

巴兰用这一概念来分折当代世界的三大经济体系——不发达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这就形成了一套经济剩余理论。

西方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也是世界上各种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2、保罗·斯威齐(Paul Marlor Sweezy,1910.4.10—2004.2.27),斯威齐是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颇有成就。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马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由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说到底就是对“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现象的分析批判。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一、马尔库塞简介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博士,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

1898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7-1919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1922年在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指导下写成博士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任海德格尔的高级助手。

马尔库塞是最早把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在一起的哲学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早诠释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的主要理论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60年代末西欧、北美学生造反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

马尔库塞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1979年7月29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附近的斯塔克谢世。

然而,马尔库塞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相反,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马尔库塞的热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目录编选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卢卡奇(Lukacs,Georg 1885--1971)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一生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前马克思主义阶段(1885—1918)生于犹太血统家庭,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然而兴趣在哲学和文学。

1909年从布达佩斯获哲学博士学位。

作品:《心灵与形式》(1910)、《现代戏剧发展史》(1911)、《审美文化》(1913)、《小说理论》(1916)等(二)救世主式的、“左”的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919—1929)1919年10月流亡维也纳,创刊《共产主义》,1928年化名“勃鲁姆”替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了著名的“勃鲁姆提纲”,遭到匈共党内和共产国际的严厉批评,为了继续留在党内,违心的作了自我检讨。

同时决心离开政治舞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列宁:对他的思想的一致性的一个研究》(1924)。

(三)斯大林主义阶段(1930—1945) 1930—1931年,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认真研读(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后回到柏林,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再度去莫斯科,一直呆到二战结束。

与斯大林的关系微妙。

作品:《青年黑格尔》*《歌德和他的时代》《托马斯•曼》《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四)批评的、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1971)战后再次回到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大学任哲学、美学教授,并当选科学院院士,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开始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错误。

期间巨著《审美特征》(1963年)、《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罗歇•歌德曼(Golsmann,Lucien 1913--1970)生于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

在这里学完法学后于30年代流亡维也纳、巴黎等地就学。

二战中被德军关进集中营,后逃亡瑞士成了皮亚杰的助手,深受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影响。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之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而且涵盖了文艺学和美学理论. 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20 世纪 20 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并于 60 年代遍及全欧洲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倾向和广泛的学术包容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面客观地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而且可以了解到西方日新月异的文艺思潮,同时对我们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自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开始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3],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论争, 其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契、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舍雷和代表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与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历史大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文学标准是现实主义和典型性;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与时俱进,提出了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概念;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以寓言和隐喻把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相融合;戈德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发生学研究;阿尔都塞探讨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舍雷关注作品中空白和沉默间接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或文化阐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和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家伊格尔顿,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艺理论观点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反映文论 卢卡契(GeorgLukác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文学是一个展开的体系的反映.他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卢卡契明确指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揭示社会秩序中隐含的矛盾.小说反映现实,但不是提供表面现实而是对现实更完整、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力的反映.卢卡契多次指出,现实主义的审美反映是具体的;小说可以是读者更具体地洞察现实,超越对事物的普通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现象,而是生活的整个过程.读者总会意识到作品本身并非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卢卡契坚持这种潜在的秩序和结构原则,主要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点. 20世纪 30 年代,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两人却有原则性的分歧和争论,从争论情况来看,卢卡契作为学院式的冥思苦想的批评家, 坚守古典文化立场,怀抱古典文化理想;布莱希特作为现代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富于时代色彩,富于时代理想.卢卡契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但他把人道主义视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有所偏差.布莱希特的观点虽更富有科学意识、阶级意识,但他对现代主义的充分肯定又和列宁的见解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不管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还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分歧,但对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认识,却相一致.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美学文艺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合乎逻辑的展开,他试图以整体反映观、典型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道主义理想来与资本主义物化(异化、拜物化)相抗衡,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此,他转向了现实主义传统,以期发现关于社会现实的非拜物教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艺术的非拜物化的能力.因此,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反映论与价值论不但不矛盾,反而有着真正内在的、深刻的关联,这就是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对我们的昭示和启迪. (二)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AntonioGramsci)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文学总是表达某种倾向,通过对情感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葛兰西主张从审美和历史两个层面认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文学应既有深厚历史内容又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使之具有高度审美价值.葛兰西还提倡坚持真善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应当尽善尽美地结合起来. (三)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该派理论以控制和压迫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通过对物化世界的批判,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其批判的主题涉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劳动异化、工具理性、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对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基本或核心的部分. 1.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阿多诺(TheodorAdorno)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他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幻象,提出了反艺术概念.艺术作品生命就在于灭亡,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本质是否定性, 其主要功能就是社会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就在于拯救.阿多诺提出"要用真正的艺术来拒斥规范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侵蚀,使大众从人性分裂、人格丧失的生存状态中获得拯救"[5]. 阿多诺批评了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现实是分离的,而且正是这种分离才使艺术有特殊的意义和力量.现代主义尤其远离它们暗指的现实,因此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按照阿多诺的看法,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而且还是与社会拉开距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防止将新的见解重新纳入常规的手段. 2.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其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与病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 他认为艺术的实质是 "革命"和"造反 ", 艺术创造了与既存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反抗.他还认为艺术具有造就"新感性"的功能,新感性体现了一种新价值观, 具有改造和重建世界的力量.通过艺术形成的新感性能产生一种生产力,在重建现实过程中将现实变成一件艺术品. 3.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比较分析了本雅明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试图对二者思想进行综合与超越.他试图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 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哈贝马斯独特之处在于坚持美学的现代性,并把文化批判推进到语言批判层次上,最终落实到交往合理化的理论上.为了通过交往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其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目标,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扞卫现代艺术,抵制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四)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提出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帮人们解释改造世界.布莱希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全新戏剧体系---史诗剧及理论.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或叙事剧中,"陌生化"是其戏剧艺术反传统的表现方法的高度概括. 它们共同组成了史诗剧共同特征. 史诗剧核心特征"陌生化"(间离化)有意识在演员和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戏剧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6],使演员和观众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批判.陌生化可以让观众保持超然而不是入迷的精神状态,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介入者. 布莱希特反对卢卡契推崇的形式统一.他认为卢卡契把某一种具体的文学形式奉为唯一正确的现实主义模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形式主义.如果有谁因袭其他现实主义的方法,那他就不再是现实主义者,因为方法一旦过时便失去力量,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技巧,现实如果发生变化,表现他的方法也必须改变.这显然是一种实验性的理论观点.但布莱希特对正统看法的否定并不意味着是自由主义,而是因为他怀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决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新伪装,力图以新的方法打破观众的被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揭露资本主义的活动. (五)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戈德曼(LucienGoldmann)指出"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有意义的结构在戈德曼文学理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其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支撑点.文学创作是作家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它具有历史运动性和开放性特征, 处于部分与整体不断循环之中.戈德曼还极端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同构性,高度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戈德曼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根据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认为文学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对应一致.这种"发生结构主义"观点回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但缺乏丰富的辩证洞察力. (六)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特定团体的信仰和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利益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的话语.文学艺术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又以其特殊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艺术生产理论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观察艺术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不仅从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中认识艺术,而且把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非是任意行为,受到所表现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共同制约,"根本上还是在艺术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考虑形式问题,将艺术与人的本性问题联系起来"[7]. 伊格尔顿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文化进行的极端否定的批判,首先是对法西斯在欧洲统治的反应,其次是对美国处处存在的资本控制的反应,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脱离工人阶级运动的结果.伊格尔顿巧妙地运用了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强调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文学批评不应该因为是政治的而受到指责,现代批评是在反对专制的斗争中产生的,除非把它的未来确定为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否则它可能毫无前途. 三、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 20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 20 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支持.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抽象人性出发,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的批判, 较少触及到根本社会制度,很多代表人物企图把文学艺术作为拯救现实的主要途径,因而陷入审美乌托邦的空想.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和文化研究而言, 它涉及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研究、身份研究、新历史主义、全球化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干预社会和政治的真理要素, 人们正处于一个文化成为中心的时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等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

【9A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9A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RHorkhaimer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依据是否承认辩证法和无产阶级使命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的马克思主义。

最近十年内西方出现了后一意义上的许多新流派,现简要介绍如下:一、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为G.A.柯恩。

•该学派源于英国分析哲学,目前在全世界都有影响。

他们主张语义分析,认为马克思原著不准确,概念含糊,应给予加工。

强调重读和加工马克思原著,使之严谨起来。

二、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学派试图使马克思主义更精密,相反,解构主义则试图分解马克思主义。

该学派包括两个分支,代表人物分别是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富科。

前者极力在语言和文本中找到社会中潜在的权力压迫关系;后者注重微观社会中权力压迫关系。

他们所关心的压迫关系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压迫问题。

他们不仅关心工人受压迫,而且关心男女或师生之间的压迫问题,并力图让社会中所有不受重视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文化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学教授雷蒙德.威廉斯。

该学派用马克思主义眼光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作品,讨论文化霸权主义,试图说明资产阶级如何用文化霸权控制人民大众,这种霸权怎样导致了人的异化。

他们在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中发现人民对这种霸权主义有一种本能的反抗。

四、社会运动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奥康纳。

该学派关注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和平主义及同性恋运动等社会运动。

尽管参加运动的人通常否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该学派极力证明这些运动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运动,试图让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五、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为法国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娜.德尔菲。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趋势。

该学派研究阶级压迫和性压迫的关系问题,以及女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起什么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黑人康纳.怀斯特。

该流派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符合真理,也符合正义。

他们对巴西和美洲的宗教运动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教者也相信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要点提示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并未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同样的成功。

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认真地总结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地探索不同于俄国革命的道路,重新解释和竭力改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一词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尔施最早提出来的。

1923年,柯尔施出版了一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在这本书中,柯尔施论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书出版后,遭到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厉批判。

为了回答和反驳该书出版以来所遭受到的批判,柯尔施于1930年发表了一篇长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

在该文中,柯尔施首次提出和运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

在柯尔施看来,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一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以考茨基的老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联合新俄式‘列宁主义’正统派为一方”),另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今天的无产阶级运动中一切批判的和进步的理论趋向为另一方”)。

两种马克思主义遵循着不同的思想路线,彼此相互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

柯尔施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出版于同一年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虽然柯尔施正式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初步界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但在当时这一概念并没有迅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推荐下载】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人物阿多诺

【推荐下载】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人物阿多诺

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人物阿多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人物阿多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的辫证法;二是文化工业;三是他的现代艺术观。

 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其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问题。

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顾我们的历史,从历史层面上看待这一问题,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在一战后,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中西欧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丧失了,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后来到了1955年,法国的海诺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作了概括,并首次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此后,这个概念才引起较大的反响。

 在其发展长达80多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时代针对不同的问题出现了思想倾向和重点各不相同的许多流派。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期。

卢卡奇等人在寻找革命失败的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不同于列宁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主义。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2.20世纪30-6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鼎盛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人了转向期。

这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多元化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分化,并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

他们重点探索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生态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14)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14)

卡尔·格律恩:德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律恩于1817年出生在德国。

青年时代的格律恩曾经信奉黑格尔哲学,属于典型的青年黑格尔派。

从1842年到1843年间,格律恩曾担任资产阶级激进派报纸《曼海姆晚报》的主编。

1843年结识赫斯,受到其“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844年12月他在《德国公民手册》上发表了《费尔巴哈与社会主义》一文。

1845年5月他在达姆斯塔编辑出版了《新轶文集》,收录了赫斯的《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他自己撰写的《生产运动》《目前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洛·施泰因关于当代史的评论》《泰·蒙特论社会的历史》《泰·厄尔克斯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等文章。

1845年8—9月,他又出版了《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多卷本社会主义史的序篇的书。

1848年他担任普鲁士制宪议会议员,属于左翼;1849年任普鲁士第二议院议员。

从1851年起,格律恩流亡比利时,1861年回到德国,曾在法兰克福高等商业工艺学校任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教授(1862—1865)。

1874年出版费尔巴哈的书信集和遗著。

1887年去世。

格律恩论述其“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格律恩对圣西门、傅立叶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从所谓以对人的“真实的”(或“真正的”)本质的认识为根据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这两种理论发展进行了评价。

格律恩认为,法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德国的哲学理论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格律恩看来,德国的国情与英国、法国不同,德国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来自哲学理论的进步,是“思想”自我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外在的需要”的推动。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旨在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威尔海姆·赖希(1897——1957),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1897年生于奥地利加利西亚(现属波兰)的富裕犹太家庭。

1918年上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学生。

1930年到柏林积极从事精神卫生和性卫生活动。

1934年因受纳粹迫害而先后流亡丹麦、瑞典和挪威。

1939年移居美国,短暂教学后建立私人研究所。

1954年因出租自制医疗装置而被控犯有欺骗罪,1956年因不服从法院裁决被判处两年徒刑,1957年11月3日病逝狱中。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赖希•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青年人的性斗争》、《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性格分析》、《性革命》等等。

赖希的弗马理论发展过程:•1928年,他在《性格分析》中对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进行了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进行了补充。

这就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综合的开始,标志着赖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1929年,在《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中指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相通的。

但也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理论,忽视了对人的深层心理倾向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弗洛伊德主义强调人的心理本能的作用,但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卢卡奇

卢卡奇

卢卡奇本人把写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说 成是对自己的哲学良心的一种自我批判。确实,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充满着对其以 前的缺点、错误,特别是他青年时代的著作《历 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批判精神。1967年,他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新版写了序言,在这篇序 言中,他对这本书中重要的理论错误作了反思。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这种反思、自 我批判则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所以,考察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首先应考察卢卡奇是 怎样改正以前的理论错误的。
无产阶级:同一的主体—客体 “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 识整个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 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 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 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 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才能成为可能。”
只有无产阶级产生以后,整个社会就是这 个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阶级的命运 成为一个总体的社会的命运,因而“对于 这个阶级来说,自我意识同时意味着对整 个社会的正确认识”,“这个阶级同时既 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 “这个同一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体, 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
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 年)
1963 年 , 《 审 美 特 征 》 (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 的一卷。(《审美特征》、《艺术作品与审美 态度》、《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1971 年 , 《 关 于 社 会 存 在 的 本 体 论 》 (Ontology of Social Being),是计划中的两卷 本的《伦理学》的一卷。(《关于社会存在的 本体论》和《伦理学》)。
重建总体的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与延伸的过程, 必须把人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作为历史 主体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3)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3)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于1804年7月28日出生在巴伐利亚兰茨胡特一个著名刑法学家的家庭。

1823年在海德堡大学攻读神学,由于对黑格尔哲学产生兴趣,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师从黑格尔学习哲学,并且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以毕业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无限的理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829年开始担任埃尔兰根大学讲师,讲授哲学史、逻辑学、形而上学等课程。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其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批判了个人不朽的思想,提出只有普遍的理性才是不朽的,宗教神学的灵魂不死是荒谬的。

他的这种激进思想触犯了德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教义,因而遭到迫害,被驱逐出大学讲坛。

1837年,费尔巴哈被迫隐居到偏僻的布鲁克堡乡村,依靠他妻子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

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

同年,发表了重要论文《黑格尔哲学批判》,从认识论根源上对作为思辨哲学顶峰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猛烈批判。

马克思认为这是费尔巴哈向黑格尔做的以清醒的哲学对醉醺醺的思辨的第一次坚决的进攻。

这篇论文标志着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开始建构自己人本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的演进过程时也指出,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1841年,费尔巴哈出版了其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该书指出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成为宣布人和自然的独立权力的“独立宣言”。

该著作宣扬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给予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以沉重打击,对当时德国以至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1842年写了《改造哲学的必要性》和《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6)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6)

巴鲁赫(贝奈狄克特)·斯宾诺莎:荷兰著名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无神论思想家。

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其父母原来居住在葡萄牙,因受到当地天主教会的迫害而迁居荷兰。

斯宾诺莎早年在一所培养犹太教士的学校学习神学和哲学,同时也在一所世俗学校学习拉丁文,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儿等人的著作。

早年的知识积累使斯宾诺莎对犹太教的经典和教义产生了怀疑,在犹太教会里提出了上帝就是自然、否定灵魂不死等一系列的“异端”思想,被犹太教会视为离经叛道,将其革除教籍。

此后,斯宾诺莎一直隐居乡间依靠磨光学镜片来维持生计,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继续从事哲学研究。

他曾经以通讯方式指导一个学习哲学的小组,并且与当时一些著名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茨、波义耳、惠更斯等有通信和直接往来。

1673年,斯宾诺莎有机会受聘为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但是他由于不愿放弃宗教批判的自由而婉拒。

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有:《神、人及其幸福简论》(1659年)、《知性改进论》(1661—1662年)、《笛卡儿哲学原理》(1663年)、《神学政治论》(1670年)、《伦理学》(1675年)等。

斯宾诺莎在哲学上反对笛卡儿区分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二元论,认为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神这个唯一的实体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是神的外在表现,实体、自然、神只是同一东西的三个不同名称而已。

尽管作为实体的神只有一个,但是其具体化为样式时,又呈现出两个相互平行的系列,即观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这样,斯宾诺莎就用“身心平行论”取代了笛卡儿的“身心交感说”。

在认识论上,斯宾诺莎遵循理性主义的路线,在《知性改进论》中将知识分为四类:由传闻或任意的名称获得的知识、由泛泛的经验获得的知识、由推理获得的知识、由对一件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的知识。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又把前两种知识合并为一类,并称为想象或意见,由推理而得到的知识被称为理性知识,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得到的知识则被称为直观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一流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者。

代表作:《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单面人》(1964)。

超一流4、埃里希·弗洛姆(Fromm, Erich 1900——1980)德国人,是着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代表作:《逃避自由》(194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

超一流(第二代)1、哈贝马斯(Habermas, Jugen 1929——)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理论与实践》(1963)、《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1968)、《交往行动理论》(1981)。

超一流2、施密特(Schmidt, Alfred 1931——)德国人,因坚决扞卫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社会批判理论”,所以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之称。

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观》(1962)、《历史与结构》(1971)。

一流(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1、列斐伏尔(Lefebvre, Henri, 1901——1991),是法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辩证唯物主义》(1938)、《日常生活批判》(1946)、《资本主义的幸存》(1973)。

超一流2、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Maurice 1908——1961)法国着名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和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历险》(1955)。

一流3、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oul 1905—1980),法国人,是当代西方着名的哲学家、文化家、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最主要的领袖人物之一,“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辩证理性批判》(1960)、《科学和辩证法》(1961)。

超一流(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赖希(Reich, Wilhelm 1897——1957)奥地利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性革命”的理论奠基人、“生命能”的发现者。

代表作:《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8)、《性格分析》(1928)、《性革命》(1930)、《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

一流(四)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5——1968)意大利人,代表作:《卢梭与马克思》(1957)、《当代思想批判》(1967)。

一流2、科莱蒂(Colletti, Lucio 1924——)意大利人,是德拉—沃尔佩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是西方公认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名杰出代表。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1969)、《意识形态和社会》(1969)、《政治哲学札记》(1975)。

一流(五)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1、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着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1959)、《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

超一流2、普兰查斯(Poulantzas, Nicos 1936——1079)希腊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代表作:《当代资本主义中的阶级》、(1974)《专政的危机》(1975)、《国家、权力和社会主义》。

一流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1、克劳斯·奥菲(Klaus offe,1940一)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代表作:《福利国家的矛盾》(1984)、《现代性的国家:东方与西方》(1996)。

2、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德国着名的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

代表作:.《权利批判:批评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90)、《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与美国批评理论家南茜·弗雷泽合作)(2003)。

(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1、柯亨(Cohen, G·A 1941——)加拿大人,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代表性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探讨》(1988)。

超一流2、威廉·肖(Shaw, William 1948——)美国人,主要研究对象是“政治社会哲学”、“伦理学”和“马克思”。

代表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978)。

一流3、约翰·罗默(Roemer, John E 1945——)美国人,196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1974年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担任加州大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教授。

他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怀有浓厚的性趣,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

代表作《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代表论文《共产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可能存在吗?》(1992)。

一流4、J·埃尔斯特(Elster, Jon 1940——)出生于挪威的奥斯陆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

代表作:《理解马克思》(1985)、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1989)。

一流(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1、安德烈·高兹(Gorz, Andre 1924——2007)生于奥地利,二战期间移居瑞士,战后定居于法国。

既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

代表作:《劳动分工的批判》(1973)、《生态学和政治》(1975)、《经济理性批判》(1988)、《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1991)。

超一流2、本·阿格尔(Agger Ben 195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代表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1978)。

一流3、威廉·莱易斯(Leiss William 1939——)现为加拿大凯尔格雷大学教授,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自然的统治》(1972)、《满足的极限》(1976)。

4、大卫·佩珀(Pepper David 1940——)英国人,是英国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当代环境主义的根源》(1984),《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1993)。

5、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自然的理由》(1998)。

6、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2000)(四)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1、乔治·拉比卡(Labica, Georges 1930——2009)法国人。

代表作:《政治和宗教》(1966)、《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地位》(1976)。

一流2、艾蒂安·巴里巴尔(Balibar, Elienne 1942——)法国人。

代表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1965)、《种族、民族和阶级》(与沃勒斯坦合作,1979)。

一流3、雅克·比德(Bodet ,Jacques 1945——)法国人。

代表作:《现代性理论:兼论马克思与市场》(1990)。

一流4、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英国人,当代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代表作:《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一流(五)后马克思主义1、拉克劳(Laclao, Emesto 1935——)生于阿根廷,现为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

代表作:《拉丁美洲的福特主义和资本主义》(1971)、《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与墨菲合着,1985)。

一流2、墨菲(Moufle, Chantal 1943——),生于比利时,是为专事政治哲学的女学者,代表作《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与拉克劳合着,1985)、《政治家及其赌注》(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