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晚攻克国际数学难题
中南大学称聘22岁数学天才大学生为教授不离谱
中南大学称聘22岁数学天才大学生为教授不离谱中南大学称聘22岁数学天才大学生为教授不离谱3月20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左)为刘路颁发奖金100万元。
新华社发据新华社电 20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受聘学生获学校百万元奖励中南大学这一举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破格聘用刘路是基于对仅为本科学生的他能够破解世界级难题所表现出来的科研能力的肯定,这不是一般学者能够做到的。
”也有人发出质疑,22岁的正教授级研究员,有点草率吧?根据校方规定,刘路获得100万元的奖励,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学校决定破格聘任他为正教授级研究员。
此前的2019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后,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学者普遍40岁以上可当正教授刘路用一篇论文缩短了普通学子与正教授职称间近20年的距离。
按照一般晋级正教授职称的“路径”,研究生读3年、到海内外科学家的认可。
痴迷于数学的刘路,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展现出数学方面的天赋,但他却不是传统意义上高分的“好学生”。
“刘路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略偏下,但没有挂过科。
大多时间他都在自学数学。
”张尧学介绍。
大二时,刘路就开始自学数理逻辑,被同学形容为“学术男”。
他大学的室友刘洋说,刘路跟寝室里的同学沟通较少,要么自己看书,要么上英文网站英文资料,很少玩游戏。
在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海波教授看来,刘路的思路与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他的解题方法很简单,有时一个公式就可以搞定”。
有“小陈景润”之称的刘路,现在已是破格录取的博一学生,学校为其“量身打造”了求学方案。
对于学校的鼓励和厚爱,刘路淡定之外也显现出忐忑:“当然很有压力,但我还是会坚持对数学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学数学难题
大学数学难题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较为抽象和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在大学数学课程中,难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探讨大学数学中的难题,并思考如何应对。
二、数学难题的特点2.1 抽象性大学数学难题常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这些问题常常涉及到抽象的概念、符号和表达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符号处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2.2 复杂性数学难题通常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概念、定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2.3 创造性大学数学难题中常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应对数学难题的策略3.1 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数学难题的解决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应该全面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方法的含义和应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3.2 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学校和教师通常会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讲义、习题集等。
学生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3 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数学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应该主动参与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分享解题经验,开阔思路,扩展解题思维。
3.4 刻意练习解决数学难题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
学生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刻意练习,选取适量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四、数学难题的意义4.1 强化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难题需要学生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难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4.3 提升学习动力克服数学难题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努力和思考。
当学生能够成功解决难题时,将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为持续学习提供动力。
五、结语大学数学难题作为数学学科中具有挑战性的一部分,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以及刻意练习等策略,学生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获得数学思维的锻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难题攻克数学应用题教案:掌握多几的方法,解决比大小问题
难题攻克数学应用题教案:掌握多几的方法,解决比大小问题解决比大小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很多学生在做数学应用题时,往往会出现比大小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方法,让大家能够更加顺畅地解决这类问题。
本文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一、整数比大小法我们知道,比大小就是要求出比较大小的最小元素。
对于整数来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需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即可。
例如,比较5,7,8,10,其中最小元素为5。
这种比大小方法非常直观,而且可以应用于各种数学应用问题。
二、小数比大小法对于小数来说,我们需要先将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比如,比较0.25,0.5,1/3,5/12的大小。
我们可以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得到1/4,1/2,1/3,5/12。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求出它们的通分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如,1/4=3/12,1/2=6/12,1/3=4/12。
那么,比较大小时,我们就可以直接比较4、5、6的大小,而不需要考虑分母了。
最小元素就是1/4。
三、百分数比大小对于百分数来说,我们同样需要将它们转化为分数,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30%,50%,70%的大小。
我们可以将它们转化为分数,得到3/10,1/2,7/10。
然后通过求它们的通分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如,3/10是6/20,1/2是10/20,7/10是14/20。
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分子大小即可。
最小元素是30%。
四、带分数比大小对于带分数,我们同样需要将它们转化为分数,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1 3/4、2 1/2、3 1/2的大小。
我们可以将它们转化为分数,得到7/4,5/2,7/2。
然后通过求它们的通分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如,7/4是35/20,5/2是50/20,7/2是70/20。
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可。
最小元素是1 3/4。
五、幂指数大小比较对于幂指数大小比较问题,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幂指数公式,如幂次的乘法和除法法则,以及平方根和立方根等。
高斯一夜解千年难题
高斯一夜解千年难题高斯一夜解千年难题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刚吃完晚饭,就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三道数学题。
几乎天天如此。
前两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
第三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也无结果。
他发现自己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
然而,困难反而激起了这位青年的斗志,他下决心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当东方露出第一缕曙光时,这位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题目。
这位青年见到导师时,他有些内疚和自责。
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数学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时就惊呆了。
他用颤抖的声音对这位青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
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
”导师取出圆规和直尺,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这位青年很快又做出了一个正十七边形。
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
你真是一个数学天才!”原来,这位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他那天因为失误,错将自己解的题目交给了他的学生高斯,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高斯竟然在一夜之间就解开了千古难题!。
数学大挑战攻克难题的窍门
数学大挑战攻克难题的窍门数学在学生中常被认为是一门艰深复杂的学科,许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助。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一些攻克数学难题的窍门,就能够提高解题的能力和信心。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攻克数学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理清题意,分析问题在解决数学难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题意,确定问题的具体要求。
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的特点和难点,并将问题进行分类。
只有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以一个典型的数学难题为例:题目: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五项依次是:1,5,9,13,1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第n项。
解析:我们可以观察到数列的公差为4,首项为1。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我们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1 + 4(n-1)。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轻松计算出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
二、归纳总结,寻找规律数学中的很多难题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我们能够找到这些规律,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举个例子:题目:一个数加上8的结果是120,求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我们可以设这个数为x。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方程:x + 8 = 120。
通过移项运算,我们可以解得x = 112。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无论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多么复杂,只要我们将其抽象成一个方程,就可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答案。
三、灵活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数学工具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图形、图表、方程、不等式等数学工具,通过抽象问题、简化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
例如:题目:求解方程2x^2 - 5x + 3 = 0的解。
解析:我们可以运用二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判别式D = b^2 - 4ac来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
刘路解答西塔潘猜想
2010年8月,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并在阅读大量文献时发现,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进行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
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同年10月的一天,刘嘉忆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
2011年5月,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逻辑学术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还是大三学生的刘嘉忆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
刘嘉忆的报告给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一个否定式的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的猜想。
刘嘉忆,本名刘路,“刘嘉忆”是刘路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在大三时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引起世界广泛赞誉。
2011年10月,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嘉忆为研究生,并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国际反响刘嘉忆(3张)《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看到论文后给他写信:“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如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同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高兴地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了其他几位同仁和专家,他们一起审读、反复商讨。
论文审稿人、芝加哥大学博士达米尔·扎法洛夫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过去20多年许多著名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数学名家的故事简短
数学名家的故事简短1.简短数学名人的小故事【20字左右】急1.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
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依旧不忘学习。
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
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数学家高斯在高中时,每天晚上老师都会给他一两个比较难的题目让他去练,但他基本上都能很快解决,但是一天,老师给了一个题,他用了一个晚上才做出来,后来到学校一问老师,才知道,那个题目是老师不小心夹进去的,那是个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已经困扰了数学家100多年了。
拓展资料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2.古今中外名家的数学故事简短1.华罗庚沉迷算数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数学家高斯19岁时解答2000年的未解难题,只因为这个关键原因]数学家高斯一个晚上解决的千年难题
[数学家高斯19岁时解答2000年的未解难题,只因为这个关键原因]数学家高斯一个晚上解决的千年难题文|齐丽娟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日后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会画作白纸上最绚丽的颜色,点缀今后的人生。
现在很多早教机构都打出了开发孩子大脑潜能的口号,来吸引宝爸宝妈。
的确,早教机构可以帮助家长在宝宝成长的关键时期,借助外界的刺激,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挖掘。
而家长也可以通过课程进行中宝宝的各种表现,来确定孩子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但实际情况下,并不是确定了孩子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去做,就能成功的开发孩子某一方面的潜能。
也有很多其他的限制性因素,阻碍着孩子潜能的开发,心理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1796年,19岁的未来数学家高斯正在大学求学。
一天,他的老师给他布置了3道数学题,要求他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解答出来。
高斯回去之后,用了很短的时间把前两道题目解了出来,但是第三道题目太难了,高斯彻夜未眠,用了一整个晚上才把题目做出来。
第二天,高斯见到老师,把题目交给他,老师用惊讶的目光上下打量着高斯,用不可置信的语气告诉他:“你知道吗,第三道题是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都没有人解答出来的数学难题,你居然用了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你真是太厉害了。
”高斯听了老师的话也感到十分惊讶,他甚至不相信这是一个2000多年未解的世界难题。
他诚恳的对老师说:”如果您昨天告诉我这是一道阿基米德都解不出来的题目,我想我一定早就放弃了,根本不会尝试一整个晚上。
”如果高斯提前知道了题目的来历,他很可能会因为困难而产生退缩;而在平常心的心态下,他反而解答出了题目。
这是一种正向思维的力量,它也是我们激发思维潜能的必备武器,会让人们在遭遇困难或者在人生重大时刻遇到选择时,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用一颗平常心去尝试解决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发出我们的潜能。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孩子某一方面的潜能,并加以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培养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平常心的思维模式。
我攻克了一个数学难题作文
我攻克了一个数学难题作文今天,我终于攻克了一个超级无敌难题!你知道吗?这题真的难得让人想要哭出来!不过,我的脑袋里就像装了一台超级电脑,一步一步解开了它的秘密!早上,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那道让我脑袋都疼的问题,想着:“这到底要怎么搞啊?”然后,我的好朋友小明走了进来,看到我一脸愁苦,马上问:“哎,你怎么了?是不是又被数学难住了?”我点点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嗯,这题实在太难了,我不知道怎么解!”小明看着我,笑了笑说:“别怕,我们一起试试。
”于是,我们两个就像是两位勇敢的探险家,开始了数学的探险之旅。
我告诉他这题的内容,小明立刻展现出超级计算天赋,他的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好吧,我们先来看看这题有什么已知条件,然后慢慢解。
”我们开始从头分析,发现题目其实分成了几个小问题。
每解开一个小问题,就像是找到了一片拼图,最终拼成了完整的画面。
小明一边帮我画图,一边解释:“你看,这里用的是方程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方程结合起来,看看有什么关系。
”我听得有些迷糊,但还是努力跟上他的思路。
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有点累了,就对小明说:“这题真的好难,我有点撑不住了。
”小明拍拍我的肩膀,鼓励道:“别担心,我们快要成功了,你看,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只差最后一步。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做。
终于,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我们终于解出了答案!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哇,我真的搞定了!这题居然被我攻克了!”小明也开心地跟着我一起跳:“太棒了,你真厉害!”妈妈看到我们这么高兴,也跑过来问:“你们在干嘛呢?”我兴奋地告诉她:“妈妈,我攻克了一个超级难的数学题!我终于搞定了!”妈妈笑着夸奖我:“真是太棒了!你们真了不起!”这一天真是太开心了,我觉得自己像是打破了一个超级难的魔法咒语,感觉特别自豪。
这次的数学难题,让我学会了如何不放弃,也让我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虽然这题真的很难,但最终我还是成功了,真的觉得无比幸福!。
攻克数学难题掌握解题技巧的五步法
攻克数学难题掌握解题技巧的五步法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是很常见的情况。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掌握解题技巧和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来攻克这些数学难题。
本文将介绍五个步骤,帮助你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更加高效和有效。
第一步:理解问题理解问题是解决数学难题的第一步。
在开始解题之前,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背景,明确问题要求。
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记,列出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问题的类型,是求解方程,计算几何,还是概率统计等。
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解题过程做好准备。
第二步:寻找解题思路在理解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寻找解题思路。
这一步通常需要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可以回顾相关的例题和习题,了解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问题进行转化或抽象,寻找一些相似的问题来解决。
在这个阶段,要保持一颗积极的思维,不放弃任何可能的解题思路。
第三步:制定解题计划在确定解题思路之后,制定解题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将解题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逐个击破。
可以将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编写一个完整的解题大纲。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图表或流程图等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分析解题步骤。
制定好解题计划后,我们要遵循计划的执行,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步的解题过程。
第四步:执行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是解决数学难题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将解题计划付诸实践。
根据之前的分析和准备,我们按照计划逐步进行计算、推理或交互操作。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注意细节,把握方法。
如果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及时调整策略,重新审视问题,寻找其他的解题思路。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推理,确保每一步都是正确的。
第五步:检验解答在解答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结果进行检验。
检验的目的是验证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合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2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大学一年高数作业难题攻略与解析
大学一年高数作业难题攻略与解析在大学生活中,高等数学往往是许多学生的一大挑战。
面对繁杂的作业和难题,学生们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
然而,这些难题并非无法解决。
通过系统的方法和耐心的探索,每一个难题都可以被攻克。
首先,我们来看待这些数学难题,它们有如迷宫中的一道道谜题,等待我们去解开。
每一个难题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有些可能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而有些则需要灵活的思维和技巧。
这就好比面对一个个独特的挑战者,每位挑战者都有其弱点和攻克的方法。
其次,要解决高等数学的难题,需要建立起一种与难题“对话”的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逐渐培养起来。
就像是与一个对手进行对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找到突破口。
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掌握好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建立一座坚实的基石,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为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
不论是微积分的极限与导数,还是线性代数的向量与矩阵,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我们解决难题的利器。
另外,面对复杂的数学难题,切勿慌张。
冷静的头脑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
就像是在森林中迷路,保持镇定和清晰的方向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最后,要善于借助外部资源和同伴的帮助。
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甚至查阅相关的教材和资料,这些都是攻克难题的有效途径。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新的解题方法,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攻克大学高等数学作业中的难题并非不可能。
通过耐心、坚持和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解开每一个数学难题的谜团。
正如面对挑战者一样,我们要善于分析、勇于尝试,并始终相信,解答就在我们不断努力的过程中。
功克一道难题的作文
功克一道难题的作文
《我攻克了那道难题》
哎呀呀,想起那次攻克难题的经历,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得很呐!
那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书桌前发呆。
突然看到桌上放着的一张数学试卷,上面有一道超级难的几何题,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怪兽一样在向我挑衅呢!哼,我可不怕你!我心里暗暗较劲。
我拿起笔,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这道题给了几个奇奇怪怪的图形,要我们求一些角度和边长。
我先是在草稿纸上画啊画,画了好多线条,把纸都快画满了,还是没啥头绪。
哎呀,这可咋整啊?我有点着急了。
我一会儿瞅瞅题,一会儿咬咬笔头,脑袋都快想破了。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我试着把几个图形拆分一下,再重新组合,嘿,好像有点门道了!我兴奋极了,赶紧继续深入研究。
经过我一番折腾,终于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手都有点抖了。
我赶紧把步骤一步步写下来,生怕待会又忘了。
在我的努力
下,那道难题终于被我攻克啦!哈哈哈,我得意地笑出了声,感觉自己简直太厉害了。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遇到难题可不能轻易放弃,只要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我攻克的这道难题一样,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后成功的喜悦那可真是让人开心呀!现在看到难题我也不害怕啦,因为我知道我有能力去搞定它们!
这就是我攻克难题的有趣经历,咋样,厉害不厉害呀?。
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
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
今天,我终于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
在自习课上,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引来同学们诧异的目光,我今天怎么如此兴奋呢?听我慢慢道来。
今天的自习课,我和同学们正在做刚下发的数学卷子,“这几道题有点意思,”不过在我的“指挥部”和草稿纸、笔的助力一下,这些题目很快就被攻破了。
正当我心中唱着欢歌消灭敌军时,却遇到了拦路虎。
“这道题怎么列这么多方程也解不出来呢?”我嘀咕着,直到我算烦了,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
这个时候我抬起头来望了望同学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因为难而放弃去做数学了。
“数学可是我的最爱,不行,我必须算出来!”我笃定地想着。
此时大脑与数学难题的激战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脑似乎永不疲倦指挥着笔在草稿纸上疯狂的进攻,然而,这道数学题也不是吃素的。
它不停地抛出一个个难点,反击指挥部,时间飞逝,但我似乎感觉不到。
我所听到的只有笔尖和纸摩擦的沙沙声;看到的只有草稿纸上的一大堆数字与公式;想到的只有怎样攻破这道题以及无数次失败所带来的困扰与烦躁。
此时,我已经痛苦到极点,“分数,分数又是分数,啥时候才能到头啊”,我用手疯狂的抓着头发,感觉天旋地转,然而就在这时,我算出了正确答案,我欢喜的庆祝着,以至于忘了这还是自习,我躺倒在座位上长舒了一口气,再看看自己的手,已经由原来的黑黄
色变为鲜红,又酸又疼,无法伸展。
然而,这些痛苦都远远比不上战胜这个困难带来的光辉和荣耀。
面对困难、攻坚困难固然很累,但只要有一颗恒心,才能让困难低头,使自己变得更强。
一位生长于贵州东南月亮山区的青年
摘取世界数学桂冠的黔东南人——记世界著名数学家周家足博士黔东南报记者朱拍仁一位生长于贵州东南月亮山区的青年,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一歩一个足印,攀上了世界数学的巅峰',摘取了世界数学的桂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他是谁?他就是贵州省黔东南榕江籍世界著名数学家周家足。
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对周家足超人的才华感到无比的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多年来世界上众多数学家屡攻未果的国际数学难题“陈省身猜想”,竟然被一位从贵州大山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攻克了。
陈省身教授在给Grinberg教授的信中,由衷地称赞周家足博士为当代“积分几何领域的领袖”。
周家足,1954年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
未满5岁,他便进入榕江县车江民族小学读书。
童年时代的周周家足,勤学好问,聪颖过人,成绩优秀,深受父母和老师喜爱。
少年时代的他,就像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像鸟儿在理想的天空中翱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周家足在知识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之时,理想的天空突然飘来了乌云。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由于参加了本校学生活动,年仅12 岁、正在读初一的周家足被无辜地打成反革命。
1969年,未满15岁的周家足,上山下乡到榕江县乐里乡平阳村插队落户。
由于他年少体弱,生产队便安排他上坡放牛。
白天,牛群在山坡上吃草,周家足便在草地上看书;晚上,别人天黑就开始打呼噜,他半夜三更还捧着书在煤油灯下苦读。
他像一只羊羔,不知疲倦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两年后的1971年,他以过硬的基础知识直接考入榕江高中,高中毕业后,为了生活,他当过榕江古州中学和榕江中学的代课教师,也曾头顶烈日,在公路边敲碎石,做临时工……苦闷之时,他常仰望蓝天白云,心中一嗟叹:难道自己就这样度过一生,难道求知就再也无门?他不相信命运的主宰。
周家足决心要用抗争去改变命运的安排。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是人才,再艰难的环境也能脱颖而出。
不久,周家足参加文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
超级学霸岁上大学岁读博岁破解世界难题.
超级学霸14岁上大学21岁读博 34岁破解世界难题2016-05-05>“我第一次坐汽车、火车是去上大学,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重庆,蓦然回首,重庆就是我魂牵梦绕千百回的故乡。
”■对话晨报记者:你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万大庆:要成才,聪明是必然的,还要刻苦+喜欢,有兴趣才能坚持。
14岁考入大学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万大庆在空无一人的教室演算着自己的公式。
万大庆出生于重庆璧山青杠普通农民家里,有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二。
由于家里人多,吃不饱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我小学、初中都在乡下读的。
”万大庆表示,读小学时,教室就在家隔壁,每次都是铃响了就跑过去,虽然家里比较贫困,但觉得很快乐。
他的成绩非常好,当时小学五年,他三年半就毕业了。
然后初中、高中各读了两年。
1978年14岁的万大庆考上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数学系。
21岁到美国读数学博士“我当时对数学很感兴趣,经常读华罗庚的'课外书,有时还到高年级的班上蹭课。
”大学期间,他就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了多篇数学论文。
当时,一名比他大一岁的学长,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学长告诉他,学数学,一定要读研(微博),1982年,18岁的他考上了川大数学系研究生,他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读了两年研究生后,他提前在川大读博了。
这期间,他在澳大利亚的数学刊物上也发表了几篇论文。
1986年,万大庆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一位教授的数学论文,他给这位教授写了封信,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商榷意见。
那位教授很快有了回复,他认为万大庆真正读懂了那篇文章,提出的意见眼光独到,邀请万大庆去考他的博士生。
在川大培训了半年英语后,万大庆考上了华盛顿大学那位数学教授的博士生。
那一年,他还未满22岁。
34岁证明Dwork猜想到国外继续学业,在别人觉得枯燥的纯数学理论世界里,他痴迷的翱翔着,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数学家Dwork提出的关于单位根函数解析开拓的猜想,是国际数学界很著名的一道难题。
高斯一夜解题的故事
高斯一夜解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796年3月30日晚上,德国的哥廷根大学,19岁的高斯正在解三道老师给他布置的数学题目。
花了两个小时,他就把第一道题目和第二道题目都给解了。
但是第三道题目,老师却要求他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高斯觉得这道题难度很高了,但为了完成任务,他熬了一个晚上还是把第三道题给解出来了。
老师接过作业后,看到正17边形状的答案都惊呆了,老师用颤抖的声音问道:“真的是你做的吗?”高斯说:“是的,我花了一个晚上才做出来,我实在是太笨了。
”
这道数学难题,其实是老师不小心放到高斯的作业里去的,高斯以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一股脑的给做了。
重点是,这是一道2000年以来都未曾解出的难题,就连顶级数学家阿基米德和牛顿都没解出来,高斯却解出来了。
高斯后来说:“如果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开。
”
其实有些事情,我们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没有这种畏难情绪的心理暗示,我们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精神,可能会把它做得更好,高斯这件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如果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满肚子都是畏难情绪,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就算你天赋异禀,也往往会导致好多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90后大学生“破解”60年未解世界数学难题
90后大学生“破解”60年未解世界数学难题王骁威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在6个月的时间里,独自成功论证了世界数学界自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
在屡经一些相关杂志退稿、学者漠视后,他的论文成功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JournalofNumberTheory》选定,将在2019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
昨天(11月5日),韶关学院正式向媒体确认了这一学术成果。
他的“数学史”初中老师启蒙他初三自学完成高中数学课程出生于1990年的王骁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韶关人。
谈起对数学的迷恋,王骁威说:“我小时候并没有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这一切都应该源于初中时候的数学教师李崇英对我的指导与关爱。
当时我在一间普通中学上初中,教数学的李老师对我所有的问题几乎有问必答,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为我解析。
碰上一时无法回答的,他也会自己回去解题后,再找时间细心地为我解释。
他启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他告诉我数学永远不止一个正确答案。
正是有了李老师的引导,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一次感觉这些数字的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但是在升初三那一年,王骁威的数学考砸了。
“当时我的数学成绩还是全班第一,但无论是对比级里的最好成绩还是我自己的设想都仍有一段距离。
”这让他深深地感到愧对李老师,为此王骁威才下决心在数学上苦下工夫。
待到初三毕业时,他已经成功自学完成了高中的数学课程并开始接触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
进入韶关一家重点高中后,相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骁威对应试教育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在文学、计算机、医学、德语、法语等方面也花了许多时间。
我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人类的进步与创新并不能在一份试题中得到体现。
而高中的课程却是一切为了高考,老实说我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所以高考分数也不尽理想。
”那道世界难题这道题“从初中开始就忘不了”半年攻克反例论证了这个猜想进入大学后,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王骁威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机会。
优秀数学日记攻克难题
优秀数学日记攻克难题
优秀数学日记:攻克难题
今天我又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
题目是: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
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
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
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
我想,少了4只后一样多,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4只;甲树就是16只。
算式为:÷2=13;13—3+4=14;30—14=16。
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嘉忆成功攻克国际数学难题2011年10月11日09: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本报讯(唐百友记者李伦娥)日前,中国科学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中南大学大四学生刘嘉忆为研究生。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子为何能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是因为近年来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样一个长而拗口的数学名词,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学者一直致力于解决它。
22岁的刘嘉忆,对这一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的一个否定式回答,彻底解决了“西塔潘猜想”。
今年5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逻辑学术会议,酷爱数理逻辑并坚持自学反推数学的刘嘉忆,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刘嘉忆对“西塔潘猜想”予以否定式的回答,语惊四座,专家们来不及完全相信其证明的正确性。
但是一个月后,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的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发来了论文评审意见,信中说:“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
”“请接受我对你的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同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高兴地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了其他几位同仁和专家,他们一起审读,反复商讨,如同发现了新大陆。
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对文章中几处小细节进行了简化,附上他修改后的版本,告知刘嘉忆可以任意使用。
今年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刘嘉忆又应邀出席,并成为作学术报告的12名专家学者之一。
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刘嘉忆在会上作了40分钟报告。
他在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成果,让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位来自中国的80后投上赞许的目光。
这一问题的解决,要追溯到2010年8月。
当时,酷爱数理逻辑的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他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在证明西塔潘的猜想,越发对此产生了兴趣。
2010年10月的一天,他突然想到用之前想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心脏都快蹦到嗓子眼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他通宵达旦地把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符号逻辑》杂志。
祖籍大连的刘嘉忆告诉记者,父母并没有给予他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
“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
”刘嘉忆说,“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
”2008年,刘嘉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
大二时,刘嘉忆开始学习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对其他数学课程,他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偏爱。
他的任课教师也看出了他的不一般,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
其实,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刘嘉忆在进行着如此高深的研究,只知道他隔几天就会从图书馆背回来一大堆书,满是英文和符号。
今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导侯振挺在听到同行说有这么个优秀学生时,遍查全校,查无此人。
原来,刘嘉忆是学校2008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路,“刘嘉忆”是他向国外杂志投稿时用的名字。
据悉,刘嘉忆前不久投给《美国数学会汇刊》的论文,获得威士康星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几位教授很高的评价,有望公开发表。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1日第1版大学生一晚攻克国际数学难题三院士荐破格读研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招生办)一个大三的学生刘路破解了!昨日,记者从中南大学获悉,校长黄伯云了解此事后,亲自批示刘路硕博连读。
与此同时,为让刘路能够提早读研,中南大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建议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刘路学术方面培养。
漂亮的证明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2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10月的一天,刘路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
署名刘嘉忆。
稿件投出后,《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也是国际逻辑学知名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写信给予高度称赞,“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你给出的如此漂亮的证明,请接受我对你令人赞叹的惊奇的成果的祝贺!”论文审稿人、芝加哥大学博士达米尔·扎法洛夫也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过去20多年许多著名科研者都在进行努力。
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9月1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22岁的刘路受到邀请,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在会上作了40分钟报告。
名师收高徒“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一时间,“刘嘉忆”的名字在中国数学界传开了,他在数理逻辑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今年7月初,中国数学界顶尖科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听到同行说起了这个消息。
并通过给“刘嘉艺”发邮件得知,他就是2008级学校应用数学专业大三学生刘路。
侯教授返校后,立即与刘路见了面,并收他做学生。
“刘路是个‘本科生’,希望他可以早点读研。
”为此,侯振挺对这匹“千里马”非常上心,给国内数学界的知名数学家、院士们去电话、发去电邮,希望能够给教育部说明情况,给予一定的重视。
侯振挺说,目前,由中南大学牵头起草的推荐信,正在依程序办理中,之后将递交给教育部。
对话一个晚上解决“猜想”高挑的个子,一副眼镜,一顶棒球帽,背个双肩包,每天像上班一样,一早就去图书馆看书,这就是同学眼中的刘路,他们虽然不知道刘路看的什么书,但他们清楚,这小子肯定会干出一番成绩。
偶尔也会打打游戏,但常常捧着那些天书看到深夜,计算到凌晨;上英文网站,下载英文资料,这是室友眼中的刘路。
同学问他题目,发现他的思路与他人不一样,他甚至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或解释,有时一个公式就可以搞定,同学说他“牛”,称他为“路哥”。
他们说,路哥很聪明,看高深的书,一定会有出息。
而他眼中的自己很简单,内向、友好、乐于助人,当然也有那么一点儿冷漠。
自己发现的“难题”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西塔潘猜想”的?刘路:去年8月,我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
我注意到大量文献里提到,海内外不少学者在进行“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
新京报:用了多久证明这个“猜想”?刘路:其实只用了一个晚上,接触这个问题不久,我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符号逻辑杂志》。
新京报:解出答案后、是什么样的心态?刘路:证明这一结论时,心脏都快蹦到嗓子眼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新京报:为什么署名是“刘嘉忆”?刘路:因为叫”刘路”的重名人比较多,而且是个偏女孩的名字,我更喜欢“嘉忆”这个名字,希望自己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一辈子的爱好新京报:你的“数学天赋”是遗传吗?刘路:谈不上天赋。
我只是非常喜欢,每天花很多时间学习数学。
我是大连人,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是企业的工程师。
家里人没有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上小学时,也没有对数学特别感兴趣。
新京报:初中时候怎么对数学感兴趣了呢?刘路: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
对其他同学来说,看这些理论像是在看“天书”,但是我很喜欢。
新京报:除了数学外,你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呢?刘路:兴趣爱好有很多,喜欢体育运动,游泳、下棋、乒乓球、羽毛球,还喜欢看电影。
40岁的计划新京报:很多人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陈景润当时就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你性格孤僻吗?刘路:我比较内向,朋友少。
我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友好”。
一般别人找我帮忙,不太善于拒绝。
但别人说我比较冷漠。
新京报:除了数学,你还喜欢哪些学科?刘路:物理。
但是物理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
我也喜欢心理学,曾设计了一组关于认知的心理实验。
等到我40岁以后再来做,40岁以前要攻数学。
我很喜欢数理逻辑,数学是一辈子的爱好。
- 观点借此反思应试教育在得知中国大学生刘路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认可后,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李邦河、丁夏畦、林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中南大学的请求,向教育部写了“破格录取”推荐信。
院士们表示,尽管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比,“西塔潘猜想”的分量并不突出。
但一名大学生能够破解国际数学猜想,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同时需要反思国内教育体制,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要比“奥数”更实实在在。
李邦河院士分析,一个年轻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研究生没有任何问题。
“关键是这样的人才,会自己找问题,需要借此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李院士说,现在不少学生离开了导师后,就不会独立搞研究。
创新人才一定要会提出问题。
“破解猜想不比奥数,不是做题,而是有数学的新成果。
”林群院士强调,刘路数学方面的才能在中国确实比较罕见。
(记者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