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案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教学目标】1、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①发展的概念 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二、【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三、知识结构四、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辩证法的世界是永 发展 自然界是发展 人的认识是发展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 用发展的观点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_______________是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是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和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____的灭亡。
思考: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运动是指事物的变化过程,表示事物都在运动着。
变化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其中既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性变化,也有旧事物暂时代替新事物的倒退性变化;既有事物数量的变化,也有事物性质的变化。
而发展则不是事物单纯数量的变化,更不是事物的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它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向和趋势。
随堂练习1、[单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包含的哲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B、物质是不灭的C、植物从量变到质变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2、[单选]真理是相对的,应随着朝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这告诉我们A、一切从实际出发3、 B、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C、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D、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单选]我们要大踏步地追赶知识经济,要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旧必须紧紧咬住一个“新”字,要在知识经济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
这是因为A、物质决定意识B、事物是客观存在的C、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单选]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同步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四)强调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思维品质。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将采用生动、人性化的语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政治学科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哲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培养他们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其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培养创新意识。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5篇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1共创幸福生活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基层-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形式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参与-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教学难点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选举、-决策都是-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最广泛的-实践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自治的发展进程。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有重要意义。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内容,说明农村的基层-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管理村务的机构。
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管理的权利。
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同步学教学设计
-定期组织课堂展示、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对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掌握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辩证法、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3.理解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了解生活与哲学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学会包容、理解和接纳他人。
3.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树立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信念。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5.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在进行本章节的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1.教师以一个与哲学相关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开场,如“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思想方法的思考。
2.提问:“哲学是什么?哲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3.引用哲学名言,如“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世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哲学的魅力。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2.讨论主题:如“如何看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或“从发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其运用发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运用发展观点进行分析。
4.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发展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其思维品质。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其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以多媒体展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如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采集月球样本、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引发学生对发展的关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国家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发展观点的知识框架,理解发展规律。
2.举例说明: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如手机通信技术的演变、生物进化等,分析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发展规律,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运用发展观点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
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含义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1、分析“活动探究”教材和图片2、比较新旧事物、量变与质变3、哲学典故的运用、名言警句蕴涵的哲理4、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贯彻新发展理念教案(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设计目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单元综合探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来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个人和国家如何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观点的指导下解决现实问题和国家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对本单元各课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
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有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
二是鲜明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性。
从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二者根本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非科学的,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五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布局,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用发展、全面、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避免用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分歧【教学难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中华文化的特点学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包容性博大精深、渊源流程的中华文化有着许多表现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而成语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教案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注意分析和把握十五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直接、间接)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
5、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的是指是“扬弃”
①树立创新意识,不为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注重书本和权威,立足于实践
③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三、矛盾观(8个)——第九课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中央、国家与民族、地区)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要既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1.说教材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整本教材来说,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是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掌握它, 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本框内容: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主要讲授两个方面的知识: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2.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识记: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理解:结合具体事例, 利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以及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原理, 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直至取得成功。
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过程: 从“学生为主体”, “回归生活”的理念出发, 一方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 借助生活实际, 启发学生联系教材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坚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②教法:情景教学法: 以创设情景氛围导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总结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情景, 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问题探究法: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 并结合该材料, 让学生分组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 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 于是,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③学法:自主学习法: 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要求学生自学教学内容。
合作探究法:教师设置情景,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再进行分组展示。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共3篇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共3篇《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1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思想方法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多个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2. 学生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和技巧;3. 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思想方法的概念和多个思想方法的应用场景;2.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养成应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2. 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通过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问题1:学数学的时候,你会怎样解题?问题2: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怎样解决?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只有掌握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理解思想方法的概念1. 引导学生分析思想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场景。
三、探究创新意识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创新意识的实际意义。
四、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和技巧1. 对于抢答效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追求正确答案。
2. 对于多解性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多种解决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3. 对于“如何提问”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提出的技巧,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方法。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 小结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课堂练习:通过演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应用。
3. 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个问题,并探索多种解决方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2教案名称: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程目标:1.了解不同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了解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它们;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政治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这部分的相关知识点,是本册书中,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政治学习中,最抽象、最难理解的一个单元。对于学懂弄通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有利于学生分清马哲知识点的各个部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学会由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将哲学原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并能够通过思辨了解、认清、区分不同原理,在学生小组合作的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学会思辨,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认识水平与综合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提升高中生自身综合水平与学习能力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课时: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课时:矛盾分析法
第六课时:树立创新意识
第七课时:创新的作用
说明
课本上没有相应的原理,要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原理及方法论,并背诵牢记。原理及方法论的掌握是高中政治考主观题主要考察的内容,必须加以重视。
单元目标
能够区别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运用辩证法中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难点与关键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及其分析法;“辩证否定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 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事物发展方向、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 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等。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 折的、迂回的。
二、重要考点分析: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特征之一 1、联系及其普遍性
(1)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总是 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 整体。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课堂练习
1、从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
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A.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D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
的思想。”这表明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 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3分)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 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总特征之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教版必修四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二〕进行新课一、联系的普遍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1、联系是普遍的〔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以及“名言〞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什么是联系?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综合上面所学内容,思考什么是联系?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客观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问题导学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因为:⑴新事物,具有比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⑵旧事物。
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
想一想:有人说,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⑴新事物。
⑵新事物。
⑶旧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给我们什么方法论启示。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
质变是指。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
⑵;
⑶。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⑴;
⑵。
达标测试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2.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
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
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单项选择题
7.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质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
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西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抓住机遇”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有量变的发生,必有质变的结果
B.只有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先从量变开始
10.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幅对联表明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只要有量的积累就一定会有质变发生
C.只要有质变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