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依次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按照这种方式排列,使得拥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垂直列中,这种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改变。
3.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的轨道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4.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的电子按照能级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近,容纳的电子数较少,而能级较高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远,容纳的电子数较多。
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或者转移而形成的结合力。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6.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的性质有明显差异。
7.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反应后,生成水和盐的化学反应。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从一个物种转移给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氧化剂接受电子,被氧化,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被还原。
9. 电解与电解质电解是指在电通路的作用下,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化学反应。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
以上九个知识点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 、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一、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二、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 、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 2、CH 4等) 酸雨(NO 2、SO 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分布、化学性质等。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的英文名称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并且首字母大写。
4.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能级和轨道的形式存在。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指的是元素的一个横行,族指的是元素的一个竖列。
6.电子布居规律:电子首先填充在最低能级的轨道上,然后按照“能量低优先,一轨道一个,同轨道两个,同能级填满一个再回首轨道”原则依次填充到高能级轨道上。
7.价电子: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周期内元素的价电子数相同。
8.价壳层:原子中最外层能级称为价壳层,其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9.化学键:元素通过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10.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可以通过电子轨道重叠或电子吸引力来实现。
11.离子键:离子键是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使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2.金属键:金属键是在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1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14.化学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占78%、氧气(O₂)占 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占 094%、二氧化碳(CO₂)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如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3)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
(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6)注意事项:①红磷要足量,以保证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硫粉燃烧生成的是气体,会弥补消耗氧气的体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空气的用途(1)氧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和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2)氮气:用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制氮肥、液氮用于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如霓虹灯)等。
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 NO₂)和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艿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袇课题1空气莃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薁 1、装置图(见书 P27)螇 2、实验现象:蚆①、红磷焚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蒃②、(过一会儿白烟消逝,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
羂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调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
莅 4、原理 :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点燃蒂2PO225莃 5、注意事项:袇①、所用的红磷一定过度,过少则氧气没有所有耗费完蒈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薂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然丈量结果偏小),薀④、要先夹住橡皮管,而后再点红磷(不然丈量结果偏大)。
蕿思虑:能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如何操作?膇答:不可以用木炭或蜡烛(焚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可以用铁(铁在空气中不可以焚烧)蚂 6、实质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切值小,其原由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④没有早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羁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莁空气成分羆氮气莂罕有气蝿二氧化螅其余气体和杂螂氧气碳质体袁体积分数螂 78%蕿 21%螇 0.94%羁 0.03%袈 0.03%羇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淆物薅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
肁 2、混淆物:两种或多种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互相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艿注意:区分纯净物、混淆物的标准是依据物质的种类来区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淆物,虿四、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莄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焚烧也不支持焚烧,不可以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开朗。
莅 2、罕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一样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开朗。
膇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抢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蚀氧气等蒅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莇氮气剂等衿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肁罕有气体冻机等膆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清单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清单1.测定空气成分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磷+氧气加热——→五氧化二磷实验现象:①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2.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1)装置气密性要良好;(2)为了确保氧气被消耗完,红磷要足量;(3)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立即塞紧瓶塞,一是减少实验误差,二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
(4)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
3.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1)红磷的量不够,未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2)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
(3)实验装置漏气。
(4)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4.用红磷在集气瓶燃烧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红磷燃烧时的高温溅落物使瓶底炸裂,二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三是可以降低反应后瓶内温度。
5.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6.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主要是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的。
7.氧气(O2)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8.通常情况下,氮气(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其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9.由于氮气(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满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一防腐,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
10.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和氡气(Rn),它们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熟记空气的各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物质的分类
4.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5.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空气污染物要记清
6.熟记氧气的物理性质,检验氧气的方法
7.区分硫、木炭和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8.明白雾和烟的区别
9.知道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0.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化学方程式
11.知道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制氧气)的装置选择、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及其原因
12.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3.过氧化氢制氧气药品选择和装置选择
14.知道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15.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16.知道制氧气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溶液和溶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第一部分: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1.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杂质:混合在纯物质中的其他物质。
3.纯度:纯物质所占的比例。
4.分离纯物质的方法:a.过滤:用滤纸或过滤器将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
b.蒸馏: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
c.结晶:通过溶解物质,然后通过降温或加热使其重新结晶得到纯净固体。
d.浓缩:通过加热液体使其部分蒸发,去除一部分溶质。
e.热分解:通过加热将化合物分解,得到纯净物质。
第二部分:溶液和溶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溶质:能够在溶解过程中被溶剂包围的物质。
3.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4.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5.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6.过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超过其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7.溶解度: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表示。
8.影响溶解度的因素:a.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压力: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气体溶质影响较大。
c.成分: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来的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3.反应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减少或消失的物质。
4.生成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5.反应类型:a.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新物质。
b.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物质。
c.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取代了另一个元素。
d.双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交换。
e.还原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氧元素或获得氢元素。
f.氧化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氢或获得氧元素。
九年级化学的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 空气 1、空气成分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 和 组成,其中氧气约占 。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 ,水进入集气瓶。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体积。
(3)实验结论: (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A. ;B. ;C. 。
②液面上升大于1/5原因:③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只由 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例如】: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2)混合物:由 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如空气、海水、自来水、矿泉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然绕。
(注意:氧气不可以燃烧,不能作燃料)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霓虹灯等。
4.保护空气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 、 、可吸入颗粒和臭氧点燃二、氧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液体,在-218℃时变为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说明氧气能。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或组)。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4. 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则进行命名。
- 包括基本的命名规则和前缀、后缀的使用。
二、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带负电,存在于核外的电子云中。
2. 原子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类型。
- 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原子的质量数。
3. 电子排布:- 电子按照能量级和轨道排布在原子核外。
- 电子排布遵循奥布定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4. 离子的形成:- 原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
- 阳离子是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阴离子是获得电子的原子,带负电。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类型和比例。
- 化学式可以用来计算化合物的分子式和分子量。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 需要平衡化学方程式,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
3. 化学反应的类型:- 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四、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酸、碱、盐等。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有原子构成 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金属:Mg Al Zn Fe Cu等 稀有气体:He Ne Ar等 部分非金属单质:石墨 金刚石 硫 磷等
②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 一)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相同条件下最 轻的气体。 11、氢气的性质: 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1、 水的分解 1、 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
电性。 2、 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
积比为2:1 3、 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
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 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 化学反应:2H2O
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
液。
6、 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
离。
7、 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
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
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 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 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原子核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电子层 质子数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6 2 4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用(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教病人、登山、潜水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气气中燃烧: S+Q一SOe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境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0a——FeO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上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上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化学
研究需要实验、化学研究需要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等。
2.实验室中常采用固体和液体药品混合的方法进行化学反应,这需要遵循一定的
规则和步骤,如:取用药品时要注意节约、要观察药品的状态、取用化学试剂的顺序等。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反应热和反应
物、生成物能量变化两个方面。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个数和每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保持不变。
5.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之一,它表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
量不变。
6.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书写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要注意配平和注明反应条件等。
7.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通常被视为不可逆的,但可以通过改变反
应条件来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方向。
8.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等,这
些现象可以用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进程。
9.实验室中常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气体,如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
法等。
10.实验室中常采用加热、加催化剂等方法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11.实验室中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以研究某一变量对化学反应的影
响。
12.实验室中常采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笔记
一、基本概念
1. 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
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如水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如铁生锈。
二、实验部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使水倒吸入密闭容器中,根据水倒吸入密闭容器的体积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氧气的性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和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3. 实验室制取氧气: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三、重点知识
1. 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
候条件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是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的重要物质。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原理。
4.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确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没有确定的性质。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改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而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2. 常见元素和它们的符号:常见元素包括氢(H)、氧(O)、氮(N)、碳(C)、铁(Fe)等。
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将元素从小到大排列,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4. 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绕着原子核外围的轨道运动。
5. 元素的化学式和化学符号: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种类和其数量,化学符号是代表元素的记号,如H表示氢元素。
6.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值。
7. 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化合价是一个元素在化合物中表现出来的价态,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包括观察化合物的组成和原子的电子结构。
8.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合价,可以使用国际命名法或者化学式命名法进行化合物的命名。
9.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平衡反应方程式需要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和原子数的平衡。
10. 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释放或吸收能量,可以通
过观察燃烧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等方式来了解反应的能量变化。
11. 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失
或生成物增加的速度,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考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及其含量按体积计算,由多到少依次大约是 占 %,占 %, 气体占 %, 占 ,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他作为 。
稀有气体常用作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或生成物是气体但所生成的气体可以被吸收),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热量,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⑸问题与反思:①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②分析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③能否用硫、铁、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考点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 ,如:混合物: ,如:考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O 2、N 2、稀有气体的用途)考点4:保护空气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 、 、 等。
2、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 等。
考点5: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性。
3、氧气的用途是和。
考点6: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固体加热)反应原理:、收集方法:(1)排水法根据是(2)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是。
实验装置如右图: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不能过长,原因是;③若用高锰酸钾须在试管口放,原因是。
④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⑤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要平铺在试管底部,目的是;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不能刚冒气泡就收集为什么?。
⑦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还是倒放?⑧收集完毕后,要先,后,原因是⑨检验氧气的方法⑩验满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①②③④⑤⑥⑦。
九年级化学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二单元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单元主要涵盖了几个核心的知识点,包括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化学平衡以及溶液的溶解度等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并用反应箭头分隔。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可以写作:2H₂(g) + O₂(g) → 2H₂O(l)化学方程式根据所需要表示的信息可以分为平衡方程式和非平衡方程式。
其中平衡方程式要满足物质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 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针对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而言的。
它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离子全部写出来,并标明它们的电荷。
例如,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离子方程式可以写作:Fe²⁺(aq) + SO₄²⁻(aq) → FeSO₄(s)离子方程式有助于我们了解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和反应的实质。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度相等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表达可以通过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来表示。
平衡常数是一个无单位的常数,它表示了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平衡反应式: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可以定义为:Kc=[C]c[D]d/[A]a[B]b。
根据化学平衡的原理,可利用Le Chatelier's Principle来预测和调节化学反应条件,以达到所需的平衡位置。
4. 溶液的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通常用物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与溶液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热溶液中溶解了超过饱和溶解度的溶质。
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小于其饱和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空气。
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3. 空气的用途。
-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二、氧气。
1.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能支持燃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 与硫反应:硫 +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与木炭反应:碳 +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与铁丝反应:铁 +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 氧气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 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 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 氧气。
- 氯酸钾受热分解: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 + 氧气。
- 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 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 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氧气的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证明已满。
三、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查(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收(收集气体)、离(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熄灭酒精灯)。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doc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O2SP 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二)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页 共 4 页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要点1、最早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澄清石灰水、海水、过氧化氢溶液等。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如:液氧(O 2)、硫磺(S )、红磷(P )、水银(Hg )、铁(Fe)、水(H 2O )、高锰酸钾(KMnO 4)、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氯化钠(NaCl)、胆矾(CuSO 4.5H 2O )、四氧化三铁(Fe 3O 4)、五氧化二磷(P 2O 5)、氧化铝(Al 2O 3)、二氧化硫(SO 2)、冰水混合物(H 2O)、水蒸气(H 2O)、过氧化氢(H 2O 2)等都是纯净物。
2、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
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⑴实验时,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生成了大量的白烟。
⑵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且液面上升至集气瓶内剩余容积的1/5。
⑶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⑷此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氮气N 2)的性质是:难溶于水和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⑸实验时,红磷为什么要过量?将瓶内氧气消耗完。
⑹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①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消耗完;②实验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
⑺在此实验过程中不能用碳、硫代替红磷是因为:碳和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均为气体,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不明显,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是因为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⑻替代装置:⑼集气瓶内加少量水一是为了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红磷燃烧后生产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⑽弹簧夹右侧导管内应事先注满水,否则导致测量结果偏低;点燃的红磷要迅速放入集气瓶,否则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空气是一种自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①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计算):②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了解)。
③空气中含量最多,化学性质又不活泼的气体是氮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稀有气体,在电光源中应用广泛,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稀有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易形成酸雨的气体,在灯泡里,要充入氩气和氮气这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作用是使灯泡经久耐用。
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用充入保护气的方法,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和防压碎,原因是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无毒、不易食品反应、来源广、易得。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大致可分为有害气体、烟尘两大类,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工厂的废气和汽车的尾气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大力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我们身边发生的污染现象主要是:化石矿物燃料的燃烧、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6、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曾把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了红色粉末氧化汞,又把这一种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汞+氧气加热氧化汞、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它们的基本反应类型分别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7、描述下列反应的主要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注明反应类型:第页共 4 页2(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试验时,夹木炭的坩埚钳由上而下慢慢伸入是为了确保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现象明显)。
(2)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的火焰,都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3)红磷或白磷燃烧或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产生了大量的白烟,并放出大量的热。
(4)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
(铁丝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可以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引燃铁丝;点燃火柴后,要待火柴快燃尽时,再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过多而使现象不明显。
)(5)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①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④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②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⑤铝+氧气点燃氧化铝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均为化合反应)(6)氧气的制备(原理):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2H2O + O2↑(均为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 MnO2+ O2↑2KClO32KCl+3O2↑△8、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顺序: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固定装置④加热⑤收集气体⑥将导管移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离、熄)。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注意: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的原因是此时试管内的空气还没有排干净,使气体不纯。
实验完毕后,应先将导管拿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热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如果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入热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9、氧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①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第页共 4 页3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此气体是氧气。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平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主要有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被收集气体物质的密度和溶解性以及是否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是否与水反应)。
10、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它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它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11、铁生锈是一种缓慢氧化;铁在氧气中燃烧是一种剧烈氧化。
在空气中发生燃烧、缓慢氧化现象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最能说明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在氧气的性质探究实验中,有同学取了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此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①从细铁丝的情况分析:铁丝可能生了锈或表面有油污;②从收集到的氧气分析:收集的氧气纯度可能太低;③从燃烧条件来分析:可能预热时没有达到铁丝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2、几个化学概念:(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简称“一变多”)。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化合物)。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缓慢氧化: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
如呼吸、钢铁生锈等。
有热量放出。
(4)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或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14、常见的固体物质的颜色:木炭、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硫淡黄色;高锰酸钾暗紫色;胆矾蓝色;五氧化二磷、氧化铝、氯酸钾、氯化钾都是白色。
第页共 4 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