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

合集下载

全国高考真题精解精析:语文

全国高考真题精解精析:语文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Ⅱ)试题数:8,总分:1501.(问答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任务式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任务式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任务式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第2课的两首现代诗,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青春激扬”是本单元人文主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赞颂大自然的胜利,强烈体现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

《峨日多雪峰之侧》表达了昌耀在坎坷命运,艰苦生活前保持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屈精神。

两首诗表现出青年在面对时代及个人命运考验时的青春力量,青春精神。

学情分析:岁月如梦,青春如歌。

高中生正值诗一般的年龄,求知欲旺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思维活跃,对人生和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态度。

诗歌是学生极为喜爱的文学样式,“青春"主题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课诗歌阅读本身难度并不大,在满足感受体验、品味语言、获得启示后,还应引导学生围绕“诗歌意象与抒情”“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及“诗歌写作”等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开展有深度的文学鉴赏与表达活动。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表现“力量"的共同点;2.品析意象,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领会形象背后的精神力量;3.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与力量,激发学生青春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青春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悟意象与诗歌语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情感,把握诗歌中的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校学生处将举办“青春激扬"现代诗朗诵比赛,你所在班级正在向全班征集朗诵篇目,你们小组在讨论中发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两首诗歌传递出的那种青春的力量特别符合比赛主题。

现需要你拟写一段推介理由在班会课上进行推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第【1】篇〗目标1.了解通讯及新闻特写的文体知识。

2.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3.学会分析插叙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2.学会分析插叙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知识解析知识点一:新闻特写及通讯1.新闻特写的(1)定义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①落笔集中,突出一点;②浓淡相宜,真切再现;③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2..通讯的(1)定义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分类通讯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通讯有五大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议论色彩较浓。

知识点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1) 渲染氛围。

(2) 烘托人物心理。

(3) 点明时令、地点。

(4)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 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2、社会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2)于是人物命运。

(3)揭示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你、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知识点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抓角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

2.析内容: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3.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什么主旨。

知识点四:插叙的作用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练习: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炸弹在敌军中开了花,震耳欲聋,乍得敌人喊爹叫娘。

B 孩子们由于认真复习当天的功课,所以能从容不迫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说课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说课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诗歌。

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选编了五首诗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思考青春的意义和价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写于 1919 年 9、10 月间。

这首诗展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雄伟力量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郭沫若的诗歌以及“五四”时期的诗歌特点还比较陌生,在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注重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内涵。

飞天凌空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飞天凌空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飞天凌空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飞天凌空,这个词汇常常用来形容某种不可思议、超越常规的事物或情景。

它蕴含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勇气。

飞天凌空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意味着这篇文章将以飞天凌空为主题,展开一段关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始于对天空的观察和好奇。

他们仰望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奥秘。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万物皆有源泉”的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无限多个世界组成的。

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恒星的运动规律,创建了天文历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然而,真正的飞天凌空始于人类对飞行的渴望。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古希腊的传说中,达达罗斯曾用羽毛制作出了一对人造翅膀,但他最终因为飞得太高而被太阳灼伤。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飞天凌空的梦想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但也要注意保持谦逊和理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终于实现了飞行的梦想。

莱特兄弟的飞机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真正地飞离地面,探索天空的奥秘。

自此以后,飞机成为了人们翱翔天空的工具。

飞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促进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除了飞机,人类还开发出了更加先进的飞行器,如火箭和卫星。

这些飞天凌空的工具使人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探索宇宙。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

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标志着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新篇章。

然而,飞天凌空的故事远未结束。

如今,人类正致力于开发更加先进的太空探索技术,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宇宙。

太空探索不仅能够带给人类无尽的科学知识,也有望解决地球资源有限的问题。

人们希望通过飞天凌空的努力,找到新的家园,实现人类的长久繁荣和发展。

飞天凌空,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向往。

它鼓励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勇敢地面对挑战。

无论是古代的哲学家,还是现代的科学家,他们都以飞天凌空的精神,不断地突破人类的局限,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立足课本跳出课本

立足课本跳出课本

立足课本跳出课本
邵利娟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1页(P130-130)
【作者】邵利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立足课本之中,跳出课堂之外——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J], 李志敏
2.立足课本之中,跳出课堂之外——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J], 李志敏
3.跳出试题苦海,回归课本是岸——谈一道课本习题在高考备考中的教学价值 [J], 涂天明
4.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语文教师如何拓展课本 [J], 黄佳洁;
5.立足课本之中,跳出课堂之外——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J], 李志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足大地 志在蓝天

立足大地  志在蓝天

立足大地志在蓝天
蔡艾萍
【期刊名称】《中国产业》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在西安,时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当人们正留连于兵马俑、华清池、大小雁塔等古迹胜地,发思古之幽情的时候,一阵隆隆机声蓦然掠过天空,抬头看,号称"空中客车"的飞机正君临古城上空;于是人们从这古今交汇的特殊时空里顿然感悟: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钢铁巨乌频繁的起落腾飞,反映着西安蓬勃发展的民航事业,也就从一个侧面呈现出阔步奔向现代化的西安了。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对西安的民航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应着时代的召唤,西安西北航空器材公司应运而生了;它的成立,标志着西北地区的航空产品进出口业务进入了新的开拓与发展阶段。

西安西北航空器材公司为中国民航总局中国航空器材公司所属的独立经营、具有法人资格的国营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司实行方式灵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蔡艾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62
【相关文献】
1.“大地之秀”志在秀美大地——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地之秀”系列产品宁夏推介会侧记 [J], 史晔坤
2.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 [J], 史彩平
3.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 [J], 史彩平
4.志在蓝天的理化检测"女神探"
——记航空工业昌飞2021年"杰出青年"张韶佳 [J], 李蓉
5.立足大地携手创业共享未来——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吉林分公司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感受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及其变化。

2.赏析诗歌语言,深入体会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3.感受诗歌中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尝试创作诗歌。

4.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站在一个地方,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将带你们进入一个充满力量与激情的世界。

这首诗的作者,郭沫若,在1919年9、10月间,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感受到了惊天的激浪和时代的洪流。

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反映了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那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那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精神。

二、自学提纲1.题目简介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2.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

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

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难点:(1)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导学流程】一.导二.学1、知识链接2.自学教材(7分钟)(1)自主研读课文(7分钟)(2)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4分钟;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3分钟(3)自学指导:勾画相关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4)注意事项:端正坐姿,零抬头,零游离。

三.测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2、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记叙了什么内容?四、议1.小组讨论“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2、作者写吕伟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3、作者是如何写出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的?请简要分析。

(可从选词、修辞、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4、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展(“测”2板展,其余口展)六.评七.总结归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文内容分析:《“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将跳水运动员从准备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四个画面,充分展现了跳水姑娘的运动之美,达到了“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报道效果。

其写法区别于消息与通讯,极具感染力,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新闻特写这一体裁的典范之作。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大量使用文学笔法的同时,仍体现出新闻语言的特点,即客观、简洁,体现了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学情分析:新闻特写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本篇特写的阅读理解和美点赏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

八年级学生具备自读自学能力,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新闻特写的独特之处,故通过“以学助写”的小练笔来帮助夯实新闻特写的掌握是很有必要的。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美术活动案例《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要求:请提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美术活动案例《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要求:请提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一活动案例要求:请提交一份任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文艺复兴美术》活动案例《巨人辈出—《“巨人”辈出一一文艺复兴美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四课内容。

本课采用突出重点人物,重点分析经典作品的方法,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美术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的分析,重点是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

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一些重要美术家和经典作品,一、问题情境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利用这几句话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为魅力课堂的形成打下基础。

-----宋陆九渊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拟引用恩格斯对文艺复兴的评价开场并提出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产生了哪些巨人?他们有哪些经典作品?以此引发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探究任务。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n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1、补充知识,奠定基础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对人类产生的精神与文化政治的影响,它的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

美术是其精神财富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几位经典的美术大师,是构成文艺复兴文化的主体。

但是,与其他课的欣赏不同之处在于,本课六位美术家(尤其是“三杰”),必须放在文艺复兴的大环境与人文主义的思潮的大背景中,才能获得真谛。

因此,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补充有关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板书:一、历史背景),为下面进一步欣赏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1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内涵与精神(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1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内涵与精神(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内涵与精神教材分析这首诗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首诗,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前一首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风格都非常雄壮昂扬。

而改编之前的人教版的前一首是戴望舒的《雨巷》,后一篇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风格偏柔美婉约,由此可见,我们的编者想要读者感受到青春的阳刚之美。

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一课来说,它是一首“力”的赞歌,既是五四青年们的生命力、战斗力,也是一个国家在觉醒之后的产生的爆发力与创造力,解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把个人置身于特殊时代下的大背景之中,感受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关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刚步入高一,而且因为视力障碍,生活体验比较单一,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新编教材的诗歌都篇幅较长,阅读会有困难,有些篇目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如果不结合背景,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

所以讲解的时候结合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五四运动中那种轰轰烈烈的战斗力和爆发力,真切感受到作者对革命未来充满乐观的憧憬。

另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初期新诗的代表,形式自由,情感比较直白,口号式的呼喊比较多,这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怎样让这种喷薄的热情入脑入心,让学生了解社会背景就比较重要,在我们民族的尊严甚至生存都受到了挑战的时候,就需要这种强有力的呼喊,去唤醒,去凝聚,去战斗。

综上,本次片段教学的重点,一是把“力”这个抽象概念化为具体,二是探究" 力'的来源,永不磨灭的爱国精神决定我们民族有改天换地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教学目标1、以文为本:感知全诗内容,感受诗歌昂扬热烈的风格。

2、以读为本:深入研读文本,自主品析”力“的内涵。

3、以人为本:感受五四精神伟力,强化责任意识爱国信念。

教学重难点1、准确理解“力”的内涵,强化责任意识和爱国信念。

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1.导入:文治者必有武备,意思是一个国家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必须统筹好武装力量,到了近代,毛主席又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由此可见“力”的重要性。

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就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飞天”凌空》的内涵,包括作者的情感表达、描绘的壮丽场景以及所蕴含的科技梦想。例如,课文中“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一句话,表达了人类对蓝天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飞天”凌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梦想过自己能像鸟儿一样在蓝天自由翱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类对蓝天的向往和飞行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飞天”凌空》如何通过语言艺术表达人类的飞行梦想,以及这个梦想在现代航天科技中的体现。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学生们的兴趣明显提高。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他们逐渐掌握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在写作练习中尝试运用。但在此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强化。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围绕“飞天”梦想与现实中的航天科技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在讨论中不仅分享了各自的想法,还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说课内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说课解析: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写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象,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和热情。

二、说学情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诗歌这类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感受过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特色,而且大部分学生也可以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浅在意思。

但思维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

3.受到熏陶感染,学习作者具有进步意义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必需途径,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另外,学习的真正含义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读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加深印象。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识人知事上课伊始,我会先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分享所想所知,从而引出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飞天凌空》这篇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关于飞翔的梦想,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词语理解和修辞手法运用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尽管我尽力通过举例和讲解来帮助他们,但感觉还需要寻找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或许在下节课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创作小段落,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这样他们能更直观地体会修辞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飞天凌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课文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仿写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飞天梦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飞天凌空》描绘了作者对飞天的向往和赞美。这种向往体现了人类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文中将人物比喻为“凌空的白天鹅”,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其“优雅”特质,这是修辞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3课《“飞天”凌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课《“飞天”凌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通过比较阅读,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差异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点。 2.通过新闻特写用词及语言,区分新闻客观事 实与作者主观评价。 3.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 爱国主义情感。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 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 众多媒体的目光。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 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 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 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 丽画面。《“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它不仅让我们了 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该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 等奖”。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第一学程
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两位学生分别播报不同体裁新闻,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并独立思考,
解决以下问题。
学习任务
1.阅读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写》,圈点勾画重点内容,概念和特点。
写的概念和特点。
2.结合课本和导学单,圈点勾画出两篇
出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 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2.阅读1-4段,从修辞,描写,写法等文学角度赏析,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 艺术感染力。
动作描写
第2段“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 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被空气托住”犹如 定格空中。”
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 体地描绘出来。一个“拖住”表现出吕伟 身材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精 彩表现埋伏笔。
第3段“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这几处特写镜头似的描绘,形象地再现了
吕伟跳水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极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有北冰洋、太平洋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

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郭沫若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而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

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2.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变化。

3.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同学们青春的热情帮助同学们理解青春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年月号
行动与反思
史彩平
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
——
—“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超越教材”作为一种语文教学
理念,强调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
育因素,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与奠基作用,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渠
道的拓展与语文素养、人文品质的
全面提升,因而成为当前语文教学
最嘹亮的主旋律。

然而在实际操作
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诸多做法有失
偏颇,试举例分析之: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语文课程最应当遵循的规律是
语文学习规律,最根本的任务是学
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
字。

然而,在当今“超越教材”的理念
倡导下,为了体现对教材的超越,不
少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
性,把大量冗余信息与过多非语文
活动纳入了语文教学的范畴,语文
课堂也随之变得热闹浮泛、缤纷陆
离起来,形成一种“乱花渐欲迷人
眼”的态势。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海底世
界》时,就多次拓展教学内容。

简单的导语之后,便开始让学生谈谈海底有什么。

当学生谈到海底有会发光的鱼时,教师便让学生看课件———教师搜集到的各种会发光的鱼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光部位;接着谈海底的动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教师又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叽叽”“汪汪”“嗡嗡”“啁啾”等各种动物的叫声;接下来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师生又一同观看了大量动画图片;剩下的时间里,还看了海底的各种植物、各种矿产以及矿产如何开采等等。

整整一节课,教师都在忙于展示各种图文、音像资料,把本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阅读教学,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信息传输,把语文课上成了资料展示课。

另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纳入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

如,某市一堂获得一等奖且争议较大的课是这样上的:第一步,读一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像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赠别的情景;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中点击适合表达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这两堂课表面看来上得热热闹闹,但学生的知、能、素养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提高?这种以视听享受及走马观花式的活动取代阅读的做法,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内化、运用,缺乏对文本所蕴情感的真切体验,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淡化了语文本体,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少慢差费”。

超越教材,并不是不顾学生实际,将与教材有关联的内容一次性拓展。

我们应该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面对不断开发的学习资源,作为一名小学生能有多少精力去面对?也不是以教材为蓝本,生发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而是在积累文本语言材料、领悟文本表达方法、把握文本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真正领
2001018
6年月号行动与反思
悟文本的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应当使超越教材的过程成为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一则教例说起:
这是《珍珠鸟》的主要执教环节及时间:
第一课时:
1.读课文,猜我心里会想什么问题。

(8分)
2.读书体验心中的滋味。

(5分)
3.谈感受。

(5分)
4.读补充资料《这儿的鸟儿不怕人》。

(15分)
5.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想法。

(5分)
6.排列自己所写句子的顺序。

(2分)
第二课时:
1.朗读所写句子。

(6分)
2.以爱护鸟类为主题,师生间“实话实说”。

(34分)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当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像、直觉和创造性。

但这些不是空谈能达到的。

在这则教例中,没有让学生好好读课文,没有通过创设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味地要学生谈感受,小手如林,说出来的东西却空洞浮泛,课堂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之中,“你说我说他说”成了交流感受的最主要方式,没有了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揣摩、品味,没有了对文本的语言图式的积累、内化,更没有了对文中所蕴涵的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感的体验,致使学生对课文既缺少感性的认识也缺少理性的认识。

在这里,人文性被无限制放大,教师对教材的教育因素做了过多的、不合时宜的挖掘,文本学习仓促肤浅,以致教材完全异化为一种摆设,淡化了教
师与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几
乎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听、说、读、
写训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被弃置
一旁,给人以“春风不度玉门关”之
感。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积累语
言,学会读、写。

所以,万变不能离
“其宗”,这个“宗”就是读书。

语文教
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兴趣、
习得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应
该让学生有朗读的交流,认识的交
流,心得体会的交流以及写作方法
的交流;应当引导学生时而潜心会
文,时而交流碰撞,时而品味推敲,
时而表达见解,时而探幽析微,时而
展示自我……而不是一味地你说我
说他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所
得甚微。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为了体现对教材的整合与超
越,有的教师喜欢在结课环节亦即
总结拓展环节,以教材为凭借生发
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或者对教
材的价值取向做不恰当的引申、发
挥,以致弄得学生莫衷一是,造成对
文本的严重误读,但教师却认为这
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这种“万紫
千红总是春”的做法其实是有悖于
课改精神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狼
和小羊》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思考:
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虽然课
文的作者没有写明意图,凶残的狼
把小羊吃掉了,但从文势上看,这是
必然的结果。

因为毕竟没有直接写
出结果,就留下了空白,也给学生留
下了想像的空间。

因此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们便出现了多元化的思
考、想像:有的说,恰巧
这时猎人来了,枪响狼
毙命了;有的说,狼扑过
去,小羊机智地一闪,狼
不防,一头撞在小羊身
后的一块大石上,一命
呜呼;有的说,小羊巧妙
周旋,把狼引进陷阱里
等。

虽然教师的良苦用心与创新精神
可以理解,但这实际上是对作者的主
观意旨、文本的真正内涵的不切实把
握,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自己。


为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之说,但这仅是类型认识上
的区别,人物行为、人物性格细节认
识上的区别,对人物、事物的本质的
认识应当是没有异议的。

另外,像《落
花生》中,学生得出要做外表好看的
苹果、石榴;《小猴子下山》中用“经济
效益”的观点肯定小猴子丢掉玉米摘
桃子,丢掉桃子抱西瓜,丢掉西瓜追
小兔;《狐狸和乌鸦》中肯定狐狸聪
明,师生一道研究怎样才能成功地骗
得别人的东西等等,都属于对教材进
行随心所欲的解读和做过分的、不适
时宜的挖掘与发挥,是对教材的真正
内涵、作者的主观意旨的极不尊重。

因此,处理教材、拓展教学活动,一定
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应坚
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形成学生实事
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知识与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
础性的目标、学科核心性的目标,字
词句篇、听说读写是阅读教学的“抓
手”,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依托。

积累语言、培养技
能、习得方法、发展个性,是用好教材
的底线。

要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必须
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立足的“大地”,才
能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

(作者单位:常德市德山桃花山
完小)
责任编辑/黄耀红20010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