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4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节选的意义和主旨,写出大意;•分析文学特点,了解诗歌的韵律;•学习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并能默写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琵琶行那抹亮丽的景象及所表现出的主题;•教学难点:琵琶行诗歌的韵律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课文解析法•讨论式授课法•集体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一段古琴演奏或欣赏一段古琴音乐,了解古琴的声音特点和起源。

2.语文课堂的雏形•请同学们依次读课文,把握诗歌的韵律;•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题目的含义。

3.探寻课文含义•讨论课文的起因和背景;•阅读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主题;•掌握文学史的背景知识。

4.琵琶校园里•听一段琵琶演奏,谈谈感受;•了解一些时代背景和文艺精神,加深对诗的认识。

5.情景朗读•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朗读;•体会朗读中的节奏和感情表达。

6.活动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段落朗读比赛,配上乐器或音乐。

7.归纳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小组分组讨论,集体分析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建议,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解决。

六、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读完课文后自己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诗歌的表达和情感表现是否准确?3.是否理解了古文化的内涵及文艺精神?七、教学流程图st=>start: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op1=>operation: 导入op2=>operation: 课文解析op3=>operation: 探寻课文含义op4=>operation: 琵琶校园里op5=>operation: 情景朗读op6=>operation: 活动设计op7=>operation: 归纳op8=>operation: 教学反馈op9=>operation: 教学效果评估e=>end: 教学结束st->op1->op2->op3->op4->op5->op6->op7->op8->op9->e八、教学资源•古琴演奏•琵琶演奏•课本•相关诗歌朗读选集•加分项:古典文学与艺术历史相关书籍。

琵琶行并序教案4

琵琶行并序教案4

琵琶行并序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对于音乐、人生和命运的感慨;(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重要意象和情感变化;3. 古代音乐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古代音乐名词的解释;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行》原文、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诗的大意;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琵琶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琵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阐述《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理解诗意;(2)对照注释,解释生僻词语;(3)小组讨论,总结诗中的重要意象和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朗读,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2)深入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排比、象征等;(3)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音乐名词,如丝、竹、弦等;(2)解析诗中音乐形象的描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3)阐述诗中的音乐与人生的关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 实践环节(1)学生尝试演奏琵琶曲目,体会音乐与诗歌的结合;(2)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的意境;(3)教师点评,总结课堂收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强调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着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

《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集合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技艺高超(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光阴虚度(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时过境迁嫁与商人(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凄凉孤独(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3、总结琵琶女经历: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

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琵琶、弹奏、悠扬、忧愁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琵琶行》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等。

(3)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古代宴会上欣赏琵琶演奏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或美景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并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通过欣赏、朗读、解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琵琶行》中所传达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认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琵琶行》的创作背景2.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琵琶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琵琶行》的文学鉴赏方法5.学生创作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节奏。

(3)全班齐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解析诗歌(1)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如:月、江水、琵琶等。

(2)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离愁、思乡、寂寞等。

(3)总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抒情、写景、寓情于景等。

4.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全班交流,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创作实践(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琵琶行》改写或创作,要求保持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总结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2.撰写《琵琶行》鉴赏短文3.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其文学风格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琵琶行》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

【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

《琵琶行》教案【精华】《琵琶行》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白居易《琵琶行》的全诗;(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诗中表达的悲欢离合、人物命运的起伏;(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如何把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掌握了《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琵琶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引导,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多舛的感慨。

(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关注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你们听说过琵琶这个乐器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音乐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2. 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产生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对诗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解决字词障碍。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诗文内容。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写一篇感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是否深入,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句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 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学习、欣赏作者以情意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的艺术思维;了解运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心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典故(钟子期、俞伯牙精通音乐,人与琴声交流,达到更高境界的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被贬官之后创作的一首叙事诗《琵琶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

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掌握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播放《琵琶行》的曲子,学生再读课文,感受音乐氛围,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请学生简要复述诗文的大意。

复述的着眼点是“琵琶女的演奏经历”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结合对课文的复述,简要概括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及命运。

四、文本研习品味诗歌的意境。

听一遍曲子,听一段联想或想象一段场景。

(播放乐曲)问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样的情调或氛围?用散文般的语言描述。

由此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通过诵读和分析理解第二段诗句中的情调或氛围。

播放乐曲时尽量达到与诗句所要表现的情调氛围相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诗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

采取的教学手段是诵读、分析、联想和想象及播放乐曲。

使同学们头脑中尽量浮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或场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符合新大纲所要求的“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艺术趣味”的教学思想。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第一课时:导入与新课【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琵琶行》,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作者白居易及诗歌背景的了解。

2. 诗歌结构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情感的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阅读诗歌《琵琶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4. 讲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手法表达情感。

5.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描绘。

3.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琵琶象征人生的无常等。

5. 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情感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1. 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进入鉴赏环节。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角度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4.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诗歌拓展【教学目标】1. 拓展学生的诗歌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琵琶行教案初中

琵琶行教案初中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琵琶行》的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强调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2. 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二、诵读鉴赏(15分钟)1. 学生齐读《琵琶行》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精讲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3. 教师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可以是朗诵、舞蹈或者戏剧等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的领悟程度。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琵琶行》教案4课时

《琵琶行》教案4课时

《琵琶行》教案课时1:导入和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琵琶行》的背景•熟悉《琵琶行》的基本情节•学会朗读《琵琶行》的诗句•探讨《琵琶行》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与学生分享一段古琴音乐,引发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

2.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琵琶行》的背景:–分享唐代的繁荣和文化盛世,以及古代音乐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写这首诗。

3.学习《琵琶行》的基本情节:–分段阅读《琵琶行》,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逐句解读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该诗的含义。

4.学会朗读《琵琶行》的诗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的主要诗句,并注意把握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5.探讨《琵琶行》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思乡之情、人生无常、音乐的力量等。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资源:•古琴音乐•《琵琶行》课文•PPT幻灯片课时2:深入理解《琵琶行》教学目标:•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意象•探究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意图•学会欣赏《琵琶行》的美学价值教学过程:1.复习课文内容和朗读技巧:–学生互相朗读课文的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发音准确性。

2.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意象:–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意象,如冷月、故乡等,以及在诗中反复出现的琵琶形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境和对音乐的描写,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3.探究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意图:–介绍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如平易近人、情感真实等。

–分析白居易为什么选择以琵琶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4.学会欣赏《琵琶行》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对音乐、人生和情感的触动,以及对读者的审美感受。

–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琵琶行》课文•PPT幻灯片•音乐播放器课时3:细读课文并展开讨论教学目标:•细读《琵琶行》,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深层意义•分享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理解•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教学过程:1.细读《琵琶行》,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深层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琵琶行》中的细节描写和意境表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在音乐、诗歌、历史等方面的价值。

(3)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深入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音乐、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解释。

(2)诗歌的音乐、历史价值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诗歌音乐、历史价值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探讨诗歌在音乐、历史等方面的价值。

4. 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活动,深入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2)邀请音乐老师进行现场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琵琶行(并序)》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2. 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诗歌音乐、历史价值的探讨和思考。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这首古文诗,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文化,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古文诗的词汇和句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

2. 掌握赋予琵琶以人性化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引:通过播放一段古代琵琶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细读诗文:(1)让学生默读《琵琶行》,然后找出文中特定表达琵琶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琵琶与琵琶师傅的关系。

(2)对于生僻的词汇和句式,辅助学生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文化、古代社会背景等。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互相交流琵琶的特点和意义,并展示各组讨论结果。

(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琵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赋予它人性化的形象。

4. 教师讲解:(1)通过讲解分析《琵琶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5. 情感体验:(1)唱唱诗中的歌词,并辅以音乐的演奏,让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音乐。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琵琶行的感受和情感。

6. 课堂练习:(1)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2)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意思填充合适的词语,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7. 拓展延伸:(1)通过分析其他古文诗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古文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会了细读古文诗并理解其内涵。

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琵琶的美妙。

不足之处是教师对于唐代音乐文化和古代社会背景的讲解不够深入。

3《琵琶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23-2024-2024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3《琵琶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23-2024-2024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3《琵琶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23-2024-2024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 课时第1 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

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转徙xǐ恬然tián 谪zhé浔阳xún 荻花dí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虾蟆hámá红绡xi āo钿头diàn 银篦bì阑干lá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 zhā3、齐读课文七、解读序言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课后反思:第2课时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③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思路点拨: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京倡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官(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谪官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恨(谪居九江,凄凉落魄)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白居易怨恨京倡琵琶声谪官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字词;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后反思第3课时品读诗文鉴赏领悟提升能力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

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

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

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月朦胧,水渺茫。

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

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

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

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

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

(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再闻琵琶诉沦落)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