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一首唐代长诗,诗人白居易,共五章,共2347字。

此篇诗与“长恨歌”、“离骚”、“木兰诗”并称唐诗四大长篇叙事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本文所选教材来自高中必修教材,与其他经典文学相比,不仅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诗文形式,还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受,是中学阶段学习文化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字阅读技能。

3)了解唐朝史和文化,补充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力。

2)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琵琶行》的学习内容应符合以下三个要点: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景描写。

涉及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时代背景等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歌真正的意图和表现。

2.提高文化意识通过对琵琶、唐制、宫廷文化等方面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生活风貌,充分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加深阅读理解通过文化解读、语言分析、段落细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歌语言和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感悟其艺术表现方式。

四、教学策略1.在学生预习课文后,采用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全面了解诗歌,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

2.鼓励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学及文化,从而构建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小组讨论、信息搜集、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多方位知识的输出,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琵琶行.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的表现方法以供娱乐。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听录音字词积累:(四)文本探究阅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3小序有何作用?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边,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3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名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六、总结升华第二、三课时一文本探究作者用那些手法描摹音乐?有何好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特点好处)教师质疑若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完整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完整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教学程序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三、文题背景: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人教版语文《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语文《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语文《琵琶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简介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分析。

2. 诗歌的语言特点。

3. 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语言特点等。

2. 互动法: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3.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诗歌。

3.2 教学步骤1. 导入:简介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

3. 分析诗歌:讲解生字词,分析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强调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主题的分析文章。

4.2 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朗读和背诵。

2. 作业完成:文章的质量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

2.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5.2 改进措施1. 对于教学难点,可以增加辅助材料和讲解时间。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有关琵琶的诗句或作品,如《泊船瓜洲》、《夜泊牛渚怀古》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琵琶为主题进行创作练习。

6.2 教学延伸1. 讨论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2. 研究琵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课堂活动1. 分组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琵琶行》,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2)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诗句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琵琶行》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韵律美。

(2)学生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拓展学习,介绍类似题材的诗词作品。

6. 布置作业(1)背诵《琵琶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琵琶行》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

3. 学生对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掌握。

4. 学生对《琵琶行》艺术特色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如《长恨歌》、《问刘十九》等。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熟悉《琵琶行》的文本内容,了解其作者和其文学背景;2. 理解《琵琶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本内容,人生哲理的探究;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一篇文学作品中发掘出其中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解和讨论;2. 阅读分析和总结;3. 互动教学和思维拓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是介绍《琵琶行》的作者和文学背景,让学生对这篇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1. 让学生快速阅读《琵琶行》的全文,根据作者给出的提示,在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查找关于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唐代诗词的背景知识。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交流,概括介绍《琵琶行》的作者和文学背景。

3. 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和讨论1. 翻译生词:让学生先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一些难懂的语句和句子结构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 阅读分析:分段分析《琵琶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哲理。

3.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互动教学和思维拓展1. 互动教学:学生互相间提出提问和答题,展示各自的思考和理解程度,帮助彼此学习和进步。

2. 思维拓展: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文学特点,达到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分析:学生自学《琵琶行》的相关文学分析和评注资料,再对作品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2. 写作一篇文章: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作一篇关于《琵琶行》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六、评价标准1.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2.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 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和总结能力。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13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语设计: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

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

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1、简介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1.2 教学内容简介《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白居易分析《琵琶行》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手段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的主题思想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诗意、韵律和修辞手法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第三章:词义理解3.1 教学目标掌握《琵琶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中的难懂词汇和句子通过翻译练习,巩固词义理解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文学鉴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探讨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诗歌,进行鉴赏比较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运用诗歌形式进行创作实践5.2 教学内容学习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结合《琵琶行》进行诗歌创作练习5.3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创造力提供创作指导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6.2 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任务6.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利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互动第七章:课外拓展7.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7.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课外阅读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分享阅读心得7.3 教学方法采用推荐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作品利用分享法,促进学生交流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8.2 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教学过程8.3 教学方法采用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利用反馈法,调整教学策略9.1 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9.2 教学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9.3 教学方法利用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十章:教学资源与工具10.1 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10.2 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多媒体等学习和掌握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脑、网络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资源整合法,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工具掌握法,提高教学效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白居易的创作特点。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理解并记忆《琵琶行》的内容和词句;3.领会《琵琶行》的主要思想和寓意;4.感受《琵琶行》的艺术审美魅力,欣赏美妙的音乐;5.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的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2.欣赏《琵琶行》曲调和音乐的美感;3.掌握《琵琶行》的意境和词句。

三、教学难点1.掌握《琵琶行》的涵义和思想内涵;2.理解《琵琶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3.欣赏《琵琶行》的艺术构思和音乐精华。

四、教学方法1.讲解解析法: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深入解析词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2.听写默写法:聆听《琵琶行》的曲调和歌词,理解和记忆词语的用法和意义;3.音乐欣赏法:通过听取《琵琶行》的曲调和音乐,尊重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4.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1.课前预习:将《琵琶行》的文本和音频准备齐备,在课前安排合理的复习和预习时间。

2.课堂讲解: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分析词句的语言艺术及其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出其寓意;3.听写默写:学生可以利用课内时间聆听和表演《琵琶行》,并根据歌曲歌词进行听写和默写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记忆力。

4.音乐欣赏:学生可以欣赏不同版本的《琵琶行》音乐及其背景介绍,领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5.讨论交流:老师可以提出不同的主题和问题,让学生针对诗歌内容开展讨论和辩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教学总结: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共同掌握《琵琶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评价标准:依据课堂表现、听写默写成绩、作文和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琵琶行》的教案5篇

《琵琶行》的教案5篇

《琵琶行》的教案5篇教学目标: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表达诗歌的根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比照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比照。

教学方法: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日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白居易二、朗读小序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

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1、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

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缘由,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奇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

由于文中说“京都声”,这是喜爱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意了她。

另一个缘由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像,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心情。

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劝慰彼此的心情。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心情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

琵琶女的反响是“感我此言良久立”。

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欣赏。

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响,“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

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心情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共鸣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际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际沦落人2、“沦落人”的叙说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头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超群,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确定会形成比照,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3篇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3篇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琵琶行》教学教学内容:1. 课文分析:了解《琵琶行》的背景、作者与创作目的;2. 课文理解: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主题进行深入理解;3. 课文赏析: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 诗歌表达:通过朗读与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 诗歌写作: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作者与创作目的;2. 理解《琵琶行》的意境与主题;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呈现《琵琶行》的课文,通过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与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Step 2:课文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琵琶行》的课文,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背景与作者。

2.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与词语,确保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3. 介绍李白以及其对琵琶的钟爱与琵琶行的创作目的。

Step 3:课文理解(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琵琶行》的意境与主题。

2. 让学生回答:琵琶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通过琵琶行所描绘的景物与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Step 4:课文赏析(15分钟)1. 学生观看琵琶演奏视频,感受琵琶的独特音色与韵味。

2. 学生欣赏李白《琵琶行》的吟诵音频,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Step 5:诗歌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读与表演,要求学生注重声音的起伏以及情感的表达。

2. 学生互评,改进演出。

Step 6:诗歌写作(2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与琵琶相关的诗歌。

2. 学生交流与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深入理解《琵琶行》的意境与主题;2. 学生通过表演与创作,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3. 学生对《琵琶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欣赏能力。

《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3篇【精选】《琵琶行》教案3篇《琵琶行》教案篇1 教学目的: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开课时间:20xx年3月开课班级:高三〔6〕班教学过程:1.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分析^p :中学语文在线① 老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宏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响?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齐读第四节,考虑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卧病地僻心苦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齐读第五节,考虑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解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来深入理解诗歌。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资料辅助教学。

第二章:作者介绍与诗歌背景2.1 作者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关系和影响。

2.2 诗歌背景《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唐代社会的音乐文化和琵琶音乐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者和诗歌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3.1 诗歌结构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段落、句子和词语的运用。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节奏感。

3.2 韵律分析解释《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包括平仄、押韵和对仗。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意象与情感分析4.1 意象分析分析《琵琶行》中的主要意象,如琵琶、江水、月亮等。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4.2 情感分析解析《琵琶行》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的分析和解读。

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享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5.1 思想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5.2 艺术特色探讨《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诗意、音乐性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和创造力。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行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琵琶女的演奏、行走和离别,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1.2.3 诗歌意象解析:分析诗中的琵琶声、江水、月亮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1.2 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分析。

2.1.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2.2 对诗歌深层意象的理解。

2.2.3 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1.2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1.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诗歌。

3.2 教学手段3.2.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图片。

3.2.2 播放琵琶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3.2.3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论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1.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4.1.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案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学习诗前小序,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五分钟)1、找出五个重要知识点2、小序有何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3、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答案展示:1、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找出小序对应的段落。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㈠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㈡小结:诗人琵琶女浔江送客闻琵琶孤寂月夜弹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月夜弹奏琵琶曲同病相怜感慨多江心自叙身世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重闻琵琶皆掩泣同情歌女遭遇感伤身世时局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深化主题《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注意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四、师生共同品读、分析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

(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诗人为何能听出?--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五、背诵音乐描写片段《琵琶行》第三课时一、回忆上节音乐描写,小组背诵二、品读课文,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齐答)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齐答)3.小组讨论,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八分钟)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小组讨论)参考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抢答)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三、课堂小作文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

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要求:时间八分钟,语言体现意境美。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小组展示四、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五、有感情诵读课文,机会两次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