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几点反思
教, 学生爱 学。但是 , 同样也可以看 到 , 多数学生对一些 问题 的
分析不深刻 。 究其原因 , 他们 的语文基础打得并不牢 , 基本 功不
够扎实 。 不少学生在学 习上表现 比较浮躁 , 好 高骛远 , 不肯耐下
心来 , 积 累必 要的知识 , 怕记怕背 , 因而 , 尽管他们 的思维 比较
一
的能力 。不少教师怕被扣上传 统教 学的帽子 , 一 味追求教学 中 的“ 新意” “ 创意” , 而忽视基础知识 的传授 和训练 。有 的虽然也
去 做了 , 但 只是蜻蜓点水式 的一带而过 , 不去扎 扎实实地下工 夫。 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 觉 : 似乎语文学习重在理解 , 知识积 累无关 紧要 , 语 文学习也 可以走捷径 。 其实不然 , 那些文学大师
新意, 缺少创意 , 课改 的“ 味道” 不浓 。其 实 , 课堂教学无论采用
哪种形式 , 运用什 么方 法 , 关 键还是要看一 节课 下来学 生的收 获, 看一个阶段下来的检验 。 目前课改通常 出现 的情况是 : 学生 的 自我 意识增强 了 ,对一些 问题往往能 勇于发表 自己的见解 ;
三、 课 堂教 学 中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得 不 到体 现
作为课 改中的一个亮 点 , 课堂教学 中学生 的质疑成 了学生 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 。为此 , 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 教学 中尤其重视学生在学 习中生发 出来 的问题 , 因为课堂上 的 大胆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而且对培养学生 的语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
第1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不难发现,某些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过分强调个*而疏忽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的,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自颁发《新课程标准》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大潮。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带头人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更多的一线教师已形成了“万舸竞流”的壮观场景。笔者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篇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展了反思,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依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方,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扫瞄,把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将听说力量整合为口语交际力量,特殊提出了口头沟通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严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制以往在语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提倡、促进学生主动进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力量。并将自己的这些熟悉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加者。教师参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看、倾听、沟
通。教师观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看差异,发觉“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敬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既有认知的沟通,更有情感的沟通,既可以通过语言进展沟通,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沟通。
(4)在教学进程中,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学问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力量的整体进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严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育筹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力量。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加,特殊要注意探究和讨论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制造性阅读。鼓舞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舞有独到的见解,鼓舞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
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
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几点反思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心发生了转移,那就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新课标执行以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索和实践,听了不少一线老师的课,颇有感触。年轻教师急于出成绩,显得很忙乱,一会儿跟着这个大师学,一会儿跟着那个名师走,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些中年教师也急于摆脱自己过去的教学模式,去适应新课标,反而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理念的变化,改来改去,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一句话:课怎么上。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学生怎么学,二是教师怎么教。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观摩的示范课、公开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重点谈一谈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供大家讨论批评。
一、注重字词的教学
回顾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在阅读教学上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字词的教学。听过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师都会发现,很少有语文教师将字词教学纳入教学的重点环节。即或有,也只是点到为止,轻易带过。长此以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
作业特别是作文别字连篇,词不达意。
语文教学的基石是字词的教学。对字词的认知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整篇文章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这样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字词的教学环节,而且应当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反思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的教材解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人文性指的是吸收古今中外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要更好的跟进时代步伐,教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标准有哪些。在认真聆听了崔老师的课堂以后,我觉得我有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中要学会“渗透”。
语文课堂因其自身特点有别于其他课程,语文课堂需要以语文的方式熏陶气氛,感染孩子。为此,教师应学会以曲线的方式,来解决课堂问题。你所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循序渐进,慢慢过渡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情感的高潮,这就需要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特别的教学方式来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音乐,故事,古诗等方式。渗透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考验,如何设置问题,在哪里需要教师熏陶情感,这都需要老师们细细琢磨。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将理论,不是将结果告诉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孩子慢慢地感悟,慢慢地品味。未来,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些方面开始完善自己。上语文课,孩子们不累,教师也不累,反而很享受,这将是我的目标。
二、明确课程标准总目标下的各个学段的目标。
课程标准有着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段目标和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另外,还有“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新课程语文篇1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聚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汉字的.书写指导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汉字教学的审美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年级愈高,字写得愈难看的怪现象。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只能看到“读准生字的字音”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生字写正确、美观”之类的教学目标少之又少,而从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写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要求,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大力呼吁教师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书写指导中,既要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挥识字写字的审美功能。
二、“充分”朗读中情感体验的缺失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
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是什么?新课程说的很明白,那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所谓“人文性”,是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受到文学素养的熏陶,学会做人;所谓“工具性”是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看来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清楚的是语文只是教给学生学习其它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成为包罗万象的杂家,因为我们的语文毕竟姓“语”。
既然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此,做到对症下药,在教学中练好“读”这个一字经。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我认为“读”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落实在师生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一、“读”是上好阅读课的法宝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艺术不仅是个花架子,让学生充分“读”文本是很重要的。从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教学,离开了读,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些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对白,可真正学到知识的又有几个呢?这样的教学只不过是走过场,与课改是不相干的,更是误人子弟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美国课堂,说的是一群中国教育专家去考察美国国语教学,安排了一节示范课,只见这位美国特级教师上上课就开门见山,让学生读书,十多分钟后,学生一遍读完,教师问读明白的举手,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教师就让学生再读一遍。又过了十多分钟,这次有近一半学生举手了,教师让学生再读一遍。就这样三遍读完,该下课了,这次全部都举手了,教师高兴地说,看来你们都懂了,我们下课。我不能说,这样就好,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那就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认真读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汗水的教学弄潮儿,一堂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育家杜威也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我们在思索:新课程下,我们应还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生观”,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
1、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离开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故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优美文字。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景色的反思引导品读,通过读来体味山的怪之美,湖水清澈之美,以及小鱼的可爱,觉得这样的环境只能保护,不恶心破坏,当读到一个小孩子把香蕉皮扔到湖水中,湖水也起“皱纹”时,孩子们也对那个小男孩行为感到不满,对美景被破坏感到惋惜,从而与作者,也与文中的小洁
姑娘的情感产生了共呜,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学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同样的心声——保护环境。
2、尊重需要,注意激趣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都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者:李艳华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7期
1.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就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们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反思
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人文关怀意识。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更要有人文关怀意识。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教材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强化教材意识。教师应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探究教材,对教学材料要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课外学习渠道,如选用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教材的信息尽管丰富,却是静态的。由于教材隐含信息的丰富性与隐秘性,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材信息的开发都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独立钻研与处理教材的能力,重视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要善于总结研究开发教材信息的方法,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适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从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重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从而最大程度地汲取书本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语文教学多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忽略了它的欣赏价值。
这些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于漪老师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学完以后,我们一致感言:今后中学语文课怎么上?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真正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文化积淀,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汉语知识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积累,需要认识、记诵一定数量语言材料。因此,中学语文新教材中课文篇数比老教材增加50%以上;但学生不必像以前那样对众多知识点“细嚼慢咽”,机械记忆,而是在粗线条学习中感受和领悟。课文增加了,中学语文教师就不必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以自己经验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
古文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可以削弱?这是语文教育中一个争论点。《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答案:适度强化古诗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训练突破原来“一课一练”的模式,对大部分内容采取“多课一练”,只对少数重要内容进行密集思考、训练,重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考试也将“变脸”。《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考试不局限于一张试卷和标准化试题,拓展多元评价。教师可采用面谈、课堂问答、座谈、案例分析、辩论、演讲、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从多种途径来评价和考查学生。学生也可从中形成自我激励。
综上所述,今后老师将不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学生一样,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如定期阅读报刊、写作文、认真批改作业,甚至是练书法。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1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学生学得似乎是津津有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双边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定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了文本的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总有一种牵强造作的感觉,让人心里别扭。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不能这样回答。”教师有些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教师继续启发道。“思念故乡。”学生嗫嚅道。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2第3章 海岸和海岸带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感悟(精选7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感悟(精选7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及感悟(精选7篇)【篇一】
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1)落实德育为先;(2)突出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三个特色:(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突出了时代特征;(3)体现了国际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
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问
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
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强调的是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教学方式
单一化,不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的老师不但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而且追求自己在学校内的“权威性”,在教学过程中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
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到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展其创造性。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要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不断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是经常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
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
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
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技术。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
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参照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建议,
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5.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
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
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
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面向全体学生,意味
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
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
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
思维和差异,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
体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
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融入并灵
活运用
1.结合视听,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录像,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观察、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彻底突破习作时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等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解决了他们的无米之炊。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叙述当时热闹的比赛场面,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观察特写镜头,如同学们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水到渠成。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施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以上个人反思还仅仅是经验的皮毛,还望专家们多多指点,让我不断超越、不断完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