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共24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总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 转变的实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 义社会,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
展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2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同时,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 改革措施,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等,这些措施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目录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 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 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PPT课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在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 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 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环境。
12
•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
• 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 ▲怎样过渡?
13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 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 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1949-1952
1
集中力量恢复 国民经济、完 成民主革命遗 留问题(土地 改革)
1953-1956
2
开始社会主义 改造,(用1015年时间)完成 向社会主义过 渡
4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新民主 主义社 会
社会主义 社会(初
级阶段)
1840
1949 1952 1956
1939年底至1940年初
——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1940年1月——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
14
1、如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转变?
初步设想(1949.3七届二中)”
阶段 1
阶段 2
用15-20年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 实现工业化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PPT课件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0.7%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过渡的形式
10
主要经济成分 地位
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经济 领导地位
工人阶级
个体经济
数量绝对优势 农民阶级
两条道路 两个阶级
资本主义经济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随着土改的完成,集中表现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11
两种因素都在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因素占优势并不断增长:在经济、政治、
23
思想上居领导地位 2)资本主义因素在增长却弱小 中国社会经济的公私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 3)有利的国际条件 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和仇视的政策,
促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1950.2《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对华大力支援;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
环境。
12
•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
• 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 ▲怎样过渡?
13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 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 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 共和国的方案,所要建立的经济、政治、 文化构想
6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五
国 营 经济
领导地位
种
合 作 社 经济
经 济
个 体 经济
绝对优势
成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分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①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② 个体经济 ③ 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 半社会主义性质) ④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 社会主义性质)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 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 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主要矛盾
1949年—1952年
地主阶级
人民大众
国民党残余势力
帝国主义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主要矛盾
1953年—1956年
无产阶级
国内 资产阶级
中国人民
对外 帝国主义
毛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 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 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 变化过程。
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 区建立起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进入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
. 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分析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 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 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 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
——《斯大林选集》下卷
5.建设成就:
1.工业成就: (1)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2)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2.交通成就: (1)开始兴建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 (2)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工业基地: (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2)沿海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3)华北和西北新建一批工业基地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在新中国成 立之初,毛主席 就说过:“我们 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过渡到社 会主义”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总结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 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
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化”是主体
毛泽东参观工业设备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 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 级货轮“长风号”下 水
“三改”是两翼
思考: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 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 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 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求, (同时,个体经济自发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无 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
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 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 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山东理工大学 制作
播放视频资料
主要内容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三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上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在理论上的 一个重大贡献,就 是提出了怎样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过渡的理论,这 是对新民主主义 (社会思想的继承 和新)理论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 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 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 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 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52
1949 Text
145%
48.5%
工业
课间休息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实现革命转变的理论构想
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 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 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1935年12月,毛泽东:“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 将来,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何时转变, 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长。不到具 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 变。”——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9年2月,毛泽东: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要把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光荣而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 中共七大,毛泽东论述了转变的条件与时机
建国后,毛泽东批评了左的观点,再次论述了转变问题。
“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 革命阶段的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 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层涵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层涵义一方面强调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71.8%
6.9%
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
个体农业和工商 业者 合作经济
国家资本
1949-1952年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形式是 三种:
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 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 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 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 认识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先 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发展变化 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 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 梁。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生
产
力
社会主义
1956年
基本特征 和主要矛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盾是什么?
过渡时
新期民主主义19 为什么要
49年
向社会主 义过渡?
半封半殖184
0年
何时过渡?
怎么过渡?
生产关系
毛概·第7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总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 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 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 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 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他们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原 因: 1)经济上的需要:即调整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 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 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 -切 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马、恩还设想变革所有制有两种方式: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并认为如果能用 赎买的办法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2)政治上的需要: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 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迅速恢复了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开始了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征程。我们党根据 过渡时期的具体情况和基本任务,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 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这是“两翼”。“化”与 “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 “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 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ppt课件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 区建立起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进入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 主义社会。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 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 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 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 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 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5.建设成就:
1.工业成就:
2、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后四年(1953年—1956年)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我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个转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它是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确立阶段和完成阶段。
一、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到1949年10 月新中国诞生前这一阶段的历史,应称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准备阶段。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在面临如何建设新中国,处理好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矛盾和经济上存在着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毛泽东为全会起草的决议和作的报告,成功地解决了我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七届二中全会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起始标志。
全会确定了革命转变的方针,具体表现在:第一,全会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历史任务,全会的决议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在对中国国情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从理论和重大原则的高度,精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借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战略问题。
第三,全会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的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在政治上的保证,从而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全会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必须同党外人士长期合作。
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同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对上述两个文件的基本思想,从法律上予以确认。
第十一讲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中共的土地政策
•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制定了土地革命总路线
,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
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
所有制 。
• (2)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 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 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金日成
李承晚
朝 鲜 战 争 发 展 态 势
www.themegallerLeabharlann
中国人民志愿军 烈士纪念碑
•
• •
土地改革方面,1953年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第十一讲
•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1949――1956年)
•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
任务:
• 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 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解决中华民族的
危机,自近代以来就有三种政治力量提出
了三种救国方案,并有两个中国之命运的
二、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
•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革 命全面胜利已经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 开了七届二中全会(3.5—3.13日),指出了从现 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 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这个新,是相对于17-18 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 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