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完整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的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荷塘月色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荷塘月色的教案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
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共40张)
02
文本分析
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
形象。
词汇丰富
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名词 ,描绘出荷塘和月色的美丽景象, 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句式多变
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多样,长短句交 错,富有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语 言风格。
分析重要段落和句子
学生需要挑选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 中的作用。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荷塘月色》的写作风 格,选择一个场景进行仿写,锻炼学 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读后感写作
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 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 受,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 考。
与感和自信心。
05
课堂互动
问题讨论
讨论主题
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讨论目的
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 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学生分享
分享内容
01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荷塘月色的感受和理解。
分享目的
02
通过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课堂互
细节描写
文章中对荷塘和月色的细 节描写十分细腻,使读者 能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 。
寓情于景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 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 情感色彩,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
03
深入解读
情感表达
情感基调
通过对文章中描绘的荷塘景色和作者 心境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 的情感基调,感受其内心的宁静与忧 愁。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
我为大家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慢慢地上升了,墙外公路上孩子们的欢乐,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孤独。
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喧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抖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仿佛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导语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荷塘月色教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荷塘月色的意境1.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技巧。
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的定义和意义。
荷塘月色的特点和魅力。
描绘荷塘月色景色的常用技巧。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画作或摄影作品。
1.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的特点。
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和描绘方法。
学生练习描绘荷塘月色景色,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二章:荷塘月色的文学表达2.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
学会运用文学手法描绘荷塘月色。
培养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想象力。
2.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表达方式。
文学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和手法。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文学作品。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描绘荷塘月色。
2.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描绘的方法。
展示荷塘月色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文学表达想法。
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文学创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三章:荷塘月色的摄影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技巧。
掌握拍摄荷塘月色的相机设置和拍摄方法。
培养对荷塘月色摄影的兴趣和能力。
3.2 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相机设置和拍摄方法for 荷塘月色摄影。
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荷塘月色摄影作品。
实地拍摄练习,学生尝试自己拍摄荷塘月色。
3.3 教学活动引入荷塘月色摄影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了解拍摄方法。
展示荷塘月色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摄影的想法和经验。
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实地拍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荷塘月色的绘画技巧4.1 教学目标了解荷塘月色绘画的基本技巧。
掌握绘制荷塘月色画作的技法和材料选择。
培养对荷塘月色绘画的兴趣和能力。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经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 吵闹作一转折
第三大段落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 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 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 家门A 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25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A
23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如今,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
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著作及一些
实物照片,正屋内还有朱自清塑像。 1992年10月,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写了"朱自清故 居"的挂牌。
A
19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A
20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A
24
3.文章结构表
第一大段落 (不宁静→静)
荷
塘 月
第二大段落
色 (静→受干扰)
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 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文章结构表
第一大段落
第1-3段:交代缘由,小径漫步。
(不宁静→静)
荷
塘
月
第二大段落
色 (静→受干扰)
第4-6段: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三大段落
第7-10段: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A
26
作者的行踪:
求宁静
小煤
不
宁 静
家
屑路 小煤
得 宁 静
屑路
出宁静
A
27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四周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来自荷塘上的月色A28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失 四宁 周静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踱 宁小 静路
文章结构
得宁静
A 观荷塘
29
带门 出去
淡淡 喜悦
走在 路上
淡淡 哀愁
月下 淡淡 荷塘 喜悦
现实
颇不 宁静
幽雅 宁静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A
5
A
6
A
7
A
8
A
9
A
10
A
11
A
12
A
13
A
14
荷塘月色
朱自清
A
15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 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 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A
32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 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A
33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荷塘 得静
归来(联想) 出静
淡淡的哀愁
文章的线索:明线:空间变化(游踪)(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A
34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A
17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A
18
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 北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 朱自清的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 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 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住所。而今房屋 保护良好,环境雅静,已列为扬州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
朦胧
无法 回避
推门 进来
惦记 江南
江南
无限 慨叹
塘的 四周
旧俗A
30
本文的结构:
颇不宁静
(想起荷塘)
路上 荷塘
4.月下荷塘 5.荷塘月色 6.荷塘四周
回来的路上
联想 7.《采莲赋》 9.《西洲曲》
回家
A
31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 sè
bó qiàn yuán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 fàn
zhuì shāo xì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mí niǎo nuó 弥望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櫂 敛裾
hān wǎn 酣眠 宛然
A
21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A
22
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
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A
16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A
1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接
天
风 光 不 与 四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时
样
同
红
A
杨
万
里
《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2
树 荫 泉照 眼水 无弄 声轻 惜柔 细 流
杨万里《小池》
早
有
小 荷 才
蜻 蜓
立
露上
尖头
尖
角
A
3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A
4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