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2.doc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探究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和设计理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座雄伟的桥梁。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三)课堂探究1.教师提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有哪些?2.学生回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包括:双层桥梁设计、悬索桥结构、高强度钢材应用等。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和设计理念?(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原理。
(五)实践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座小型桥梁,要求学生运用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理念。
2.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敬意和自豪感。
3.教师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桥梁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五、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通过课堂探究、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2.了解作者介绍大桥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读懂自然段。
5.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弄懂词义。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
大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认识生字,并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1)塑像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ǔ。
(2)穿梭的梭读suō,不要读作shuō。
(3)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分清读音的用法。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1)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是丸;滔左右结构,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塑上下结构,第五笔是小竖(),第六笔是竖撇(丿)。
(2)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四)理解词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明媚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鲜明可爱;二是明亮动人。
前者多指景物,后者多指眼睛。
因此,在本文中应取第一种解释,指天空一片碧蓝,鲜明而又可爱。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段关于南京 长江大桥的解说词,培养语言
表达和写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 张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手抄报 ,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调 查,了解一座现代桥梁的建设 过程和特点,培养探究和实践
能力。
归纳小结
总结南京长江大桥的重要性和意 义,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精神。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 巩固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
的能力。
05
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作业一
请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 采访长辈,了解自己家乡的桥梁 建设历史,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
的小短文。
作业二
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南 京长江大桥,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 和感受,形成一篇游记。
THANK YOU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6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 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 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
了解中国现代桥梁建 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 特点。
掌握有关桥梁工程和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写作 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 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范文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成就。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工程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
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
3. 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就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大桥的外观和结构。
3. 视频播放法:播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成就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详细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包括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就及意义:阐述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4. 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和结构,感受其雄伟壮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加深对大桥的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南京长江大桥与其他著名桥梁的异同,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等。
2. 探讨南京长江大桥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七、教学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探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成就。
2. 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的掌握程度。
浙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2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
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
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
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
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
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
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
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
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
2024年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1.“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的意思和这样比方的作用。
2.公路两侧,宽阔,穿梭似的,别说明作者是怎样观看大桥的。要学生据此划出本段写作思路示意图。
读3——8句,说出第3句和后5句的关系。
(3)小结概括:
说出这段课文内容概要:介绍作者在引桥上看见的大桥全貌。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024年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1
教学目标: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范文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 通过学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及建设意义。
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
3.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建筑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桥梁建筑特点。
2. 教学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技术及其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b. 分析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建筑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桥梁艺术。
c. 讨论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世界桥梁建筑领域的地位及其意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桥梁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提升。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南京长江大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桥梁建筑艺术的相关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如南京长江大桥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亲身体验其雄伟壮观。
2. 邀请桥梁工程师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和维护的经验。
3. 开展桥梁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桥梁。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1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千姿百态的桥梁中有一座跨越长江的著名的大桥吗?它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这座大桥是1960年开始修建的,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铁路公路两用的钢梁桥。
历经8年时间于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处旅游胜地,每年要接待200多万中外游客呢!(教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二.初读课文1. (课件)请你们一边参观一边听读课文(播放影片)2.(教师)课文读过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
这课书一共有16个生字。
有的字同学们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了。
今天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呢。
(课件):字词你们知道这四个字哪儿容易写错吗?我们先看,第一个字是“卧”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可能都想到了。
第一点是左边中间部分是“横折――横”,不是“口”。
要注意的第二点呢,是第六笔。
这第六笔呀,是“竖折”。
你们都伸出小手,书空一遍吧。
第二个字是“塑”有的同学一看就知道了,这个字不仅容易写错,还容易读错呢。
对呀,这是“塑料”的“塑”、“塑像”的“塑”、“雕塑”的“塑”。
你们也来读读那这个字哪儿容易写错呢?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是下边这一部分是个“土”字。
为什么是个“土”字呢?因为“塑像”、“雕塑”都是用泥土陶制而成的,所以这个字的下边是个“土”字。
这个“塑”字呀,一共有13笔,你一边书空一边数数看吧。
好,下一个是“轨”“轨道”的“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要多一点儿,写成“丸子”的“丸”。
最后一个字是“滔”同学们一定知道这个字右边上下两部分都容易写错。
咱们先看右边上半部分:这是个“爪”字头,不要写成“刀”字头。
下半部分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这可不是“白”字。
另外这部分的笔顺可千万别写错了。
应该怎么写呢?请你看仔细:“撇――竖――横――横折――横――横”你们都会写了吧?那能用这个字组个词吗?对,这是“江水滔滔”的“滔”。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4篇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4篇《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南京长江大桥,初步感受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2、学会15个生字及新词,2个多音字。
练习给多义字据词定义。
3、通读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练习据词定义。
学习积累一些词语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入文(1)说说中国最长的江名称。
(2)简介:中国人们南北交流,要过长江,自古以来都用了哪些方法?(3)在所有长江大桥中,南京长江大桥是让中国人们最感骄傲的一座桥。
看图,观赏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边听课文录音,边看录象: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2、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怎样一座桥?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有重点的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2、学生自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A读音难点:多音字:铺、扁(piān)舟倾征B。
字形重点:媚、铺、倾、滔、4、练习检查。
A。
多音字扁 biǎn()铺 pū()piān() pù()B。
形近字倾()饿()俄()顷()蛾()峨()义()仪()仗()蚁()议()杖()5、读课文中词语。
练习课后2:据词定义。
1 、明媚①谄媚、逢迎;②美好、可爱。
2 、挺立①笔直;②撑直;③量词。
3 、顶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用手平整地拿着。
4 、检阅①看、察看;②经历。
四、通读全文指名分节朗读光荣题:拓展练习:积累词语(学有余力的可拓展)惊涛骇浪无孔不入滔滔不绝波澜壮阔光彩夺目倾家荡产南征北战穷途末路海阔天空旗开得胜教学后记: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录象进行感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下子进入情景体验。
另外由于生字教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后来据词定义没有很好完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2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点的转移,理清描写的顺序。
2、通过有关词句的理解,感受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特点。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懂得本文是按观察点的转移,有条理地描写大桥的。
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南京长江大桥
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南京长江大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和建设历史;2.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学习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背景知识;2.学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手绘地图或图片: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南京长江大桥的名字和相关知识。
新课讲解(15分钟)1.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和建设历史。
2.解释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型,如:“长江”、“桥梁”、“修建”、“连接”等。
活动练习(20分钟)1.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在其中完成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填空和选择题。
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
2.利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学生的答案和总结。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10分钟)1.让学生互相提问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问题。
新课讲解(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功能和意义。
2.教授一些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很长”、“很高”、“很重要”等。
合作探究(25分钟)1.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短文。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发言人,将他们的短文向全班展示。
总结反思(10分钟)1.让学生评论其他小组的短文,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估1.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2.针对练习册和小组短文,进行书面评估。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信息,让他们进一步了解。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写作和绘画创作,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
以上即是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内容涉及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建设历史以及相关语言表达等。
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练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并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将进行评估和延伸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浙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南京长江长桥》word教案 (2)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
(板书课题后放录像)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
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
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
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
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
“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教学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南京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2.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技术成就和重要意义。
3.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结构特点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成就及其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南京长江大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它位于哪里?2.猜想质疑(1)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特点。
3.探究学习(1)分组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结构特点和重要意义。
(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4.精讲点拨(1)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分析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和技术成就。
(3)讨论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地位。
5.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的长江大桥,如武汉长江大桥、上海长江大桥等。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长江大桥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成就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呢?”学生:“是大跃进时期。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5.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弄懂词义。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并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例:(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1)“塑像”的“塑”读ù,不要读成ǔ。
(2)“穿梭”的“梭”读uō,不要读作huō。
(3)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分清读音的用法。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1)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是“丸”;“滔”左右结构,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塑”上下结构,第五笔是小竖(),第六笔是竖撇(丿)。
(2)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例:(四)理解词义。
明媚——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鲜明可爱;二是明亮动人。
前者多指景物,后者多指眼睛。
因此,在本文中应取第一种解释,指天空一片碧蓝,鲜明而又可爱。
时起时伏——伏:低下去。
词的意思是:有时起来,有时低下去。
在文中是说长江的轮船随着滚滚的波浪时而起时而又落下去,起伏不定。
2.比较近义词,理解同义。
“壮丽”与“美丽”都含有好看的意思。
不同的是“壮丽”重在“壮”字上,“美丽”重在“美”字上。
“壮丽”在文中的意思是南京长江大桥在阳光下十分雄伟、美丽。
3.出示卡片、指读词语。
4.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让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五)学生自读课文,巩固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南京长江大桥
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Unit 6《家乡的长江大桥》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大桥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渊源;2.通过长江大桥学习词汇,提高语文运用能力;3.能够理解长江大桥对于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4.通过观察长江大桥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桥梁结构和建设过程。
教学重点1.长江大桥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渊源;2.通过长江大桥学习词汇,提高语文运用能力;3.能够理解长江大桥对于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长江大桥对于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通过长江大桥学习词汇,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PPT,展示长江大桥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桥吗?位置在哪里?学习内容1(10分钟)1.通过PPT介绍长江大桥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渊源;2.给学生介绍桥梁领域的一些词汇和概念(例如:跨度、主梁、承台等),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词汇。
学习内容2(20分钟)1.调用PPT,展示长江大桥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带领学生了解桥梁结构和建设过程;2.收集学生关于长江大桥的问题,进行问题解答。
学习内容3(15分钟)1.通过词语解释和例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汇讲解;2.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编写与长江大桥有关的文章。
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布置下节课的作业内容。
自主学习内容1.阅读教材P68-69,了解更多关于长江大桥的相关信息;2.搜集与长江大桥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自主了解桥梁结构和建设过程;3.编写与长江大桥有关的文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内容1.分组完成小组作文,写一篇与长江大桥有关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2.编写一份关于长江大桥的调查报告,包括长江大桥的起源、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长江大桥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桥梁领域的词汇和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手法表现南京长江大桥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特点和价值。
(2)运用观察、采访、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南京长江大桥的相关资料。
(3)运用绘画、摄影等手法,表现南京长江大桥的美丽与壮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事业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公共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2. 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和工程技术。
3. 南京长江大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4. 南京长江大桥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5. 实地考察南京长江大桥,感受其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和工程技术。
(3)南京长江大桥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 教学难点:(1)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难题解决。
(2)如何表现南京长江大桥的美丽与壮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资料和视频。
(2)准备相关教学设备和材料。
(3)制定实地考察计划和安全措施。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
(2)准备绘画、摄影等表现手法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著名的桥梁。
(2)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深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特点和价值。
(2)分小组讨论,总结南京长江大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课堂交流(1)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2.了解作者介绍大桥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读懂自然段。
5.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弄懂词义。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
大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认识生字,并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1)塑像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ǔ。
(2)穿梭的梭读suō,不要读作shuō。
(3)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分清读音的用法。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1)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是丸;滔左右结构,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塑上下结构,第五笔是小竖(),第六笔是竖撇(丿)。
(2)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四)理解词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明媚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鲜明可爱;二是明亮动人。
前者多指景物,后者多指眼睛。
因此,在本文中应取第一种解释,指天空一片碧蓝,鲜明而又可爱。
【实用文档】南京长江大桥教学教案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南京长江大桥教学教案
内容预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
如果你需要此原创文章,请立即点击咨询客服老师吧!。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南京长江大桥》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和历史;2.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地位;3.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结构。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3.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建设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桥梁建设过程。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南京长江大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外围把长江分成两部分,其中南北合并,要过桥才能连接。
桥的建设对于开展区域合作,推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阅读《南京长江大桥》课文,并回答问题:–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是什么?–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对南京和整个中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讲述自己阅读到的内容,让更多的同学有所收获。
第三步:词语练习(10分钟)1.老师给学生推荐几个和桥有关的词汇,包括“桥梁”、“测量”、“跨度”等,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并能够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中;2.学生可以结合网上或者自己的词典,查询词汇的更多内容,加深对于新词汇的理解。
第四步:亲身体验(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组成桥梁建设队伍,了解桥梁建设的过程;2.学生依次模拟桥梁建设的过程,包括测量距离和高度,搭建脚手架,在脚手架的基础上建造桥梁。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学生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等资源,寻找更多的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和应用案例,扩展学生的阅读素材和文化知识储备;2.学生利用自己所学,自己动手尝试设计建造小型桥梁,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和建设背景,掌握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结构,同时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了桥梁建设的过程,并通过课后的拓展学习,加深了对于桥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015春浙教版语文三下《南京长江大桥》word教案2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
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
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
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
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
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
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
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
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长江大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
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
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
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
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
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
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
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
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
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
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
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
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
形容天气非常晴朗。
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
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
(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
(8)指名朗读第5句。
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
(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
(3)默读课文。
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
第三课时
一、熟读课文。
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
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
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
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