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规范标准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规范标准

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

一、月经先期病

月经先期第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一)辨症治疗

1、气不摄血证

主症: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

党参15 黄芪15 炙甘草6 当归身10 皮10 升麻10 柴胡6 白术15

若兼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此系心脾两虚,治宜补气摄血,养益心脾。上方去升麻,柴胡,皮,加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6克,桂圆肉15克,生3克,大枣3克,补益心脾。

若兼月经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治宜脾肾双补,上方去升麻,柴胡,皮,加鹿角霜1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5克,温肾阳益精气。

2、血热扰证

主症: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

丹皮10 地骨皮10 白芍15 熟地15 青蒿10 黄柏10 茯苓12

若经量多可上方去茯苓,加炒地榆10,炒槐花10,旱莲草24,清热凉血止血。

若情怀不悦,性躁易恕,致肝郁化火的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色红,经行不畅,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胸闷腹胀,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治宜:舒肝清热,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0,炒栀子10、当归10、白芍15、柴胡6、白术10、茯苓12、炙甘草6克。

若阴亏血少,阴虚热致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经,方用两地汤(傅青主女科)。药用:生地15克,地骨皮12,玄参15,麦冬15,阿胶15,白芍15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第三单元月经病

细目一概述

(一)月经病的定义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二)月经病的范围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具体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的期、量可正常。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

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月经不调的治疗

月经不调的治疗

女金丸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理气活血,止痛。 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 月经错后、月经量多,神疲乏力,经水淋漓不 净,经行腹痛。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湿热蕴结、阴虚火旺所致月经不调不宜使用; 月经过多及感冒时不宜服用; 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 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带下伴阴痒,赤带者应 去医院就诊;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少进油腻。
与月经产生机理有关的因素 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
控制月经周期性的重要因素。 ②气血是化生月经的基本物质 。 ③脏腑为气血之源: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同为生化之源;
肾藏精,精化血;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布精微。 故五脏安和,气血调畅,经络通畅, 则血海按时满盈,经事如期。
月经产生机理图示
• 补肾活络方 • 熟地 15g、当归15g、川芎6g、白芍15g、 女贞子10g、桃仁6g、 • 旱莲草10g、菟丝子15g、茺蔚子15g、覆 盆子15g、淫羊藿15g、 • 红花10g、路路通10g、紫石英30g、怀牛 膝6g。 •
加减:

• • • •
腰痛甚:杜仲、续断、桑寄生、狗脊
消痤饮 金银花15g 地丁10g 黄柏10g 甘草10g 连翘10g 野菊花10g 莱菔子15g 山楂20g 萆薢15g 薏苡仁15g
减肥调经汤 苍术10g 白附子10g 土茯苓20g胆南星10g 枳壳15g 草决明15g 菟丝子20g(包煎)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先期

一、月经先期的定义

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期先行”“经早”“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四、辨证论治

1.气虚型

(1)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辨证要点: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证

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

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剂: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

辨证要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引言

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

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

病案一

主诉

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

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

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

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

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

主诉

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

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疼

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

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

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

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

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血分实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月经病辨证要点

月经病辨证要点

月经病辨证要点

1月经周期;2色泽;3经质;4气味;5腹痛;6腹胀;辨虚实寒热。

2、月经提前,多血热或气虚

3、周期延后,多血寒和血虚;

4、周期前后不定,多肝郁和肾虚;

5、经色淡红,多血虚;

6、经色深红,或鲜红,多血热;紫色属热,淡色属痰,治痰治热,须以脉参。洪数为热,滑大为痰。

7、经色暗黑,多虚寒;

8、经色黑而亮,多血瘀;

9、经色凝块,而色暗黑的,多虚寒;

10、经量多的,多血热或气虚;

11、经量少的,多血虚或血寒;

12、气味臭的,多血热;

13、气味腥的,多属虚寒;

14、经期下腹部冷痛喜按,喜热者,多属虚寒;

15、经期下腹部硬实而痛,按之有块状物,按之痛更甚者,多血瘀;

16、平时下腹痛,经前及经期加重者,多属热瘀;

17、经期下腹胀满不舒者,多属气滞;

月经病治疗心得

月经病治疗心得

(2)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山药,炙甘草,补脾益气; 熟地,枸杞,山茱萸,杜仲,滋养肝肾,益精 补血。(补血贵在填补肾精,精生血) 加减:气虚血滞者,加香附,鸡血藤,益母草, 丹参,小茴香,活血通经。血虚因脾虚肝郁者, 加香附,柴胡,川楝子,枸杞等疏肝解郁。或 改用一贯煎、逍遥散。有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 者,加杜仲,桑寄生,菟丝子,巴戟天,仙灵 脾。
3、肝郁化热
主症:先期,量多,周期紊乱,经色深红,夹有 血块。胸胁,乳房胀痛,胸闷喜叹,口苦咽干, 尿黄便结,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方中牡丹皮,栀子,柴胡,疏肝解郁, 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 苓,炙甘草,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疏达肝 气。 加减:经量多者,减当归,煨姜,加阿胶,三七 粉,藕节炭,茜草;乳房胀痛者,加香附,元 胡,青皮,川楝子。
病 案
刘某某, 日初诊。 刘某某,女,4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岁 年 月 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提前、量多伴经期长9个月 个月。 主诉:月经期提前、量多伴经期长 个月。 现病史: 患者近9个月来月经每次均提前八九天 现病史 : 患者近 个月来月经每次均提前八九天 来潮,经量明显增多,每次需用卫生巾25片左 来潮 ,经量明显增多, 每次需用卫生巾 片左 持续10余天方净 末次月经11月 号 余天方净。 右 , 持续 余天方净。 末次月经 月 25号, 至 今已8天未净 月经量多,现色淡质稀无血块, 天未净, 今已8天未净,月经量多,现色淡质稀无血块, 伴头晕、肢倦、神疲、纳差,面色萎黄。 伴头晕、 肢倦、 神疲、 纳差, 面色萎黄 。舌淡 苔薄白,脉细弱。 苔薄白,脉细弱。 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 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内有少量淡红 色血液,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增大如孕6周 色血液,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增大如孕 周, 不平感,质硬,无压痛,双附件未触及包块, 不平感, 质硬, 无压痛 , 双附件未触及包块 , 无压痛。 无压痛。

月经先期(月经提前)的辩证要点及辩证治疗

月经先期(月经提前)的辩证要点及辩证治疗

月经先期(月经提前)的辩证要点及辩证治疗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为“经期超前”或“经早”。月经周期偶然超前1次亦不作月经先期论治。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伴见月经过多者,有发展为崩漏的可能。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不健、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宫出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可进一步发展为崩漏,应引起重视,并及时治疗,博粹堂中医讲。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月经提前而致。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有气虚和血热。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病史既往月经正常,有血热病史、情志内伤史、盆腔炎病史等。

2、症状月经提前7天以上、2周以内来潮,周期不足21天,并且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

3、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或有盆腔炎体征,子宫轻压痛,或子宫两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或宫骶韧带增粗、触痛等。排卵型黄体不健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患者,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盆腔炎症引起的月经先期,可见盆腔炎症体征。

4、卵巢功能检查基础体温呈双相性,但黄体期上升缓慢、或上升幅度不够、或高温期缩短等;月经来潮6个小时内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呈分泌不良现象。

二、中医辩证要点

本病以月经周期提前1~2周为辩证要点,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情况,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脉,辨其属虚属实、属寒属热。一般月经周期提前1~2周,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粘稠,舌质红,脉数者为血热;量多者说实热,量少者数虚热。本病若伴经量过多者,可发展为崩漏。临证时应重视经量的变化。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

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

1. 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

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

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

情况。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

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

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

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

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 临床案例

中医痛经辨证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患者:女性,24岁主诉:经期腹痛,持续3年

2. 案例过程

2.1 预问诊

患者在初诊时详细描述了她的症状。她说每个月月经来临前一周开始出现腹部胀痛和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她还提到经血颜色偏深,质地较坚稠。

2.2 初步观察与望诊

患者面色苍白,唇色稍暗。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弦细。

2.3 详细询问与闻诊

通过与患者进一步交流和观察,得知她的平时情绪波动较大,常常焦虑、易怒,并且睡眠质量不佳。在闻诊中未发现异常。

2.4 辩证分型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询问结果,初步判断该患者为肝郁气滞型痛经。

2.5 诊断依据

•腹部胀痛和刺痛,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表明肝郁气滞。

•面色苍白,唇色稍暗,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进一步支持肝郁气滞的诊断。

•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常焦虑易怒,并且睡眠质量不佳。

2.6 治疗方案

针对该患者的肝郁气滞型痛经,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

2.6.1 中药调理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白芍、川芎、当归、丹参。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15g。水煎服。

2.6.2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寒凉食物的摄入。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多摄入温性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2.6.3 生活调理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

3. 案例结果

3.1 疗程观察

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了连续一个月的治疗。

3.2 症状改善

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经期腹痛明显减轻,持续时间也缩短了。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她还提到经血颜色变浅,质地变稀。

月经延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月经延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月经延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今天来讲一下月经后期,这个是指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次,如果偶尔延后一次,不能算作月经延后。

如果长期月经延后并且经量过少,有大概率会发展为闭经,一定要引起重视。

临床上来看,月经延后的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者是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导致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肾虚型月经延后主要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或者是房事过于频繁,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导致经行错后。

主要症状有经期错后,量少,颜色暗淡,质地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白带清稀,脸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

治疗上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为主。

个人常用的方剂是大补元煎。这个方子由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组成。

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生血;当归、熟地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

如果月经量少,加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加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时间过长,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血虚型经期延后多是由于病后体虚,饮食减少,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血海不能按时满溢,经行错后。

主要症状有:经期错后,量少,颜色淡、质地稀薄,小腹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干燥粗糙,面色苍白萎黄,舌淡,苔薄。

治疗上以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为主。

对于血虚经期延后个人多用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这个方子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肉桂、黄芪、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如果月经过少,去五味子,加丹参、鸡血藤;如果经期小腹痛,重用白芍,加阿胶、香附行气止痛。

5.闭经:辨证论治(实证).

5.闭经:辨证论治(实证).

五、辨证论治(实证) 4.气滞血瘀
妇科主候:
主 要 证 候
月经渐至停闭或骤然停闭,
全身证候: 少腹胀痛拒按,情志抑郁,心烦易怒, 胸胁、乳房胀痛, 舌脉: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 沉弦或弦涩。
五、辨证论治(实证) 4.气滞血瘀
治法: 方药:
活血理气,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 生地 赤芍 柴胡 桃仁 枳壳 甘草 红花 川芎 牛膝 桔梗
五、辨证论治(实证) 5.痰湿阻滞
治法:
燥湿祛痰,活血通经。
方药:
丹溪治湿痰方《丹溪心法》 苍术 半夏 香附 茯苓 当归 白术 滑石 川芎
五、辨证论治(实证) 5.痰湿阻滞
丹 溪 治 湿 痰 方
苍术、半夏:燥湿化痰;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滑石:渗湿利水; 香附、当归、川芎:理气 行血。
全方: 化痰 除湿, 理气 健脾, 活血 通经 之功。
五、辨证论治(实证) 5.痰湿阻滞
若痰湿已化,月经未行:酌加牛膝、卷 柏、泽兰、红花等行血通经;
加 减
若胸脘满闷,酌加枳壳、瓜蒌:以宽胸 顺气;
若疲乏无力Leabharlann Baidu酌加人参、黄芪:以益气 健脾;
若面浮肢肿:酌加泽兰、泽泻、益母草 以活血利水消肿。
中西医结合诊治
本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疗效更好; 实证西医常见的疾病有:功能性下丘脑 性闭经(节食、精神紧张等),垂体肿 瘤和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早衰,创伤性宫腔粘连等。 本病证型需明确诊断,采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器质性占位性疾病可结合手术治 疗。

《金匮要略》月经病浅析

《金匮要略》月经病浅析

《金匮要略》月经病浅析

08级中西医临床3班黄秋燕学号200802050333

摘要月经病属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的范畴,妇人杂病有别于妊娠病,产后病,在辨证论治上有自己的特色。

月经病的范围包括了月经的色、质、量、以及月经的周期的异常,临床常见的病有闭经、崩漏、月经愆期等。本文简要分析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关键词《金匮要略》月经病病因病机治疗

《金匮要略》中主要论述了崩漏和经水不利的证治。

1、崩漏

1、1明确病因崩漏的病因很复杂,在《金匮要略》中将妇人杂病的病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因虚、积冷、结气,月经病作为杂病范畴内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妇人50岁左右,气血已衰,冲任不充,理应绝经,可是有的妇人会出现崩漏,这主要是由于冲任虚寒、曾经半产、瘀血停留少腹,血不循经而妄行所致。由于妇人的生理结构特点所致,妇人有经、带、产的特殊生理现象,易感受寒邪,人体的血液喜温恶寒,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血液凝滞,形成瘀血,瘀血阻滞,血液妄行,易导致崩漏。除《金匮要略》中所述的病因外还有临床上较常见的还有因热所导致的崩漏,如《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中有论述:逆行吐血错行崩,热伤阴阳络妄行。《傅青主女科》中叶有论述:妇人有每行人道,经水即来,一如血崩,人以为胞胎有伤,触之以动其血也,谁知是子宫血海因太热而不固乎!夫子宫即在胞胎之下,而血海又在胞胎之上。血海者,冲脉也。冲脉太寒而血即亏,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火热也。此外,肝气郁结也可导致崩漏,因为肝主藏血主疏泄,与女子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失常也会引起崩漏,如《傅青主女科》中说:夫肝主藏血,气结而血亦结,何以反至崩记?盖肝之性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

经方治疗月经病验案两则

经方治疗月经病验案两则

经方治疗月经病验案两则

文章列举验案两则,总结笔者以方证对应为原则,在妇科临床中应用经方小建中汤、胶艾汤、地榆苦酒汤、当归四逆汤辨证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

标签:经方;小建中汤;胶艾汤;地榆苦酒汤;当归四逆汤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创制的经方,以六经辨证为依据,随疾病的变化而随证治之,在临床中如果能够准确辨证用之,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也是近几年中医界对中医人材成才达成共识的基本规律是“读经典,做临床”。以下就试举两例,以飧同道。

1 病案举隅

1.1 崩漏朱某,女,40岁,2017年8月2日就诊。主诉:月经期淋漓不断,持续出血两年余。患者在两年前,因感冒反复不愈,经治疗后,病情稍缓,但随后渐渐出现每次月经来临则持续不断,以致经期不明显,经血色淡,无血块,触之腹部无痛感,昼轻夜重,故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用激素及止血药反复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有加重之势,后经中医治疗,病情依然如初,特来就诊。刻下症见:经期延长,经量较多,无腹痛及血块,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眼球困顿,时时欲睡,但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伴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腹部有下垂感。舌淡苔白,脉弦细。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杞菊地黄丸等,但效果不甚;患者除妇科病的症状外,伴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眼球困顿,时时欲睡,但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提示患者为气血亏虚;气血亏虚以脾为主,脾气不运,则食欲不振,血不养心则不寐,脾不升清则腹部有下垂感,烦躁易怒为血不养肝,肝气郁结,弦细脉亦为肝郁脾虚之象。诊断为“崩漏”,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急则治其标,治宜疏肝健脾,温运气血。方以《伤寒论》[1]中的小建中汤加减。具体方药:桂枝15 g,白芍30 g,鲜姜10 g,炙甘草10 g,大枣5枚,饴糖20 g,鸡血藤24 g。五剂,水煎服。8日复诊,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夜间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烦躁易怒病情大减,继续以治疗崩漏为首要任务,因有腹部下垂感,经量多,气血亏虚为主,改用《金匮要略》[2]的胶艾汤合地榆苦酒汤加减,处方组成:当归20 g,白芍12 g,熟地12 g,艾叶炭30 g,阿胶10 g,炒地榆炭30 g,炒侧柏叶30 g,黄芪15 g,升麻6 g,柴胡6 g,炙甘草10 g。7剂,每剂加食醋50 mL,煎煮,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每次月经来临时服用,共服三个周期。三月后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瞩患者继服用补中益气丸合归脾丸,现已痊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

1、血热证

【证候】经行超前,量多,色深红或紫黑,经质稠浓,伴口渴,心烦,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则】“热者寒之”,清热凉血。

【方剂】清化饮

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石斛麦冬茯苓

若月经将行少腹、小腹、乳房胀痛,证属肝郁化火,可加川楝子、合欢花、柴胡、栀子。

若经量过多而夹血块,可加益母草、藕节、旱莲草以化瘀止血。

2、虚热证

【证候】月经超前,量少,色红,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

【方剂】两地汤

玄参麦冬生地白芍阿胶地骨皮

可酌加旱莲草、女贞子、茺蔚子,以加强补肾滋阴之效.

3、血寒证

【证候】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小腹疼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寒者热之”,温经散寒。

【方剂】温经汤

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丹皮制半夏麦冬炙甘草生姜

如小腹、少腹疼痛剧烈,加小茴香、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有血块,则加莪术、泽兰、益母草化瘀消块。4、血虚证

【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经枯不行,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虚则补之”,补血益气。

【方剂】人参养荣汤

党参北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肉桂陈皮远志五味子甘草大枣生姜

注:本方偏重补养后天脾胃,可加菟丝子、覆盆子、鹿角胶以温养先天之根,促进血液生成之源。若血枯经闭,则应补而通之,以一贯煎治之。

归身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

酌加人参、黄芪、牛膝、枳实。

5、气虚证

【证候】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肢体困倦,面白,心悸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则】“衰者补之”,补气摄血佐以提升之法.

【方剂】补中益气汤

黄芪白术党参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

若出血过多,伴头晕目眩,可加首乌、枸杞滋阴养血,荆芥炭固涩止血。

经后少腹、小腹绵绵而痛,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象,可用参芪四物汤加小茴香、香附治之。

6、气滞证

【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或正常,间或夹有血块,经将行或经行之时,少腹、小腹胀过于痛,按之痛不减,胸脘痞闷,乳胁胀痛,触之更剧,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则】“抑则散之”,行气活血佐以化瘀.

【方剂】紫苏饮与失笑散加莪术、甘松。

紫苏当归白芍党参陈皮大腹皮甘草

五灵脂蒲黄

注:气滞多血瘀,故常配合延胡索、桃仁、红花。

7、瘀血证

【证候】经前及经行之时少腹、小腹疼痛,按之不减,经行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有时量少,淋漓不断,有时突然下血量多,色紫暗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沉紧。

【治则】“结者散之",行气化瘀佐以止痛摄血。

【方剂】桃红四物汤与失笑散

经痛剧烈者,宜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香附以理气行滞。

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者,加化瘀止血之品:三七、茜草根、益母草、藕节、阿胶等。

8、痰湿证

【证候】月经错后,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行,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体肥胖,胸闷泛恶,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滑或细缓。

【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健脾燥湿,行气化痰。

【方剂】苍附导痰汤

茯苓制半夏陈皮甘草香附苍术胆南星枳壳生姜

带下色黄而稠秽者,加黄柏、连翘、苦参、薏仁. 经闭不行者加活血通经之品:当归、川芎、牛膝、枳实。

9、脾虚证

【证候】经行先后无定期,或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虚浮,四肢不温,纳差便溏,舌质淡嫩,脉细弱或虚迟。

【治则】“劳者温之”,健脾益气,养血止漏。

【方剂】理中汤加北芪、益母草、当归。

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若暴崩下血,不宜用当归以防动血,可加海螵蛸、荆芥炭、阿胶。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者,宜用附子汤合缩泉丸温暖脾肾,以固涩温化.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乌药山药益智仁

10、肾虚证

【证候】经行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行或淋漓不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面色晦暗,便溏溺频,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则】“损者益之”,补养肾气,养血调经。

【方剂】固阴煎

党参熟地山药枣皮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甘草

若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当分阴虚或阳虚。

阳虚:当加北芪、川断、桑螵蛸、艾叶以温肾止血. 阴虚:加玄参、旱莲草、女贞子、阿胶以滋肾摄血。痛经

1、气滞血瘀

【证候】经将行或经行第一天少腹、小腹又胀又痛,以胀为主,经行不畅,血色紫暗而夹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胁胀痛,经行则舒,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细.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逍遥散合失笑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注:

理气解郁加甘松、乌药、素馨花。

活血化瘀加莪术、泽兰、益母草。

阴虚血亏加首乌、麦冬、鸡血藤。

夹痰湿者加浙贝、苍术、瓜蒌壳。

滞而化热加丹皮、丹参、地骨皮。

2、寒湿凝滞

【证候】经将行或经行时少腹、小腹抽痛,甚则牵引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多或色紫暗夹块,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或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利湿化瘀.

【方剂】

(1)实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肉桂干姜小茴香

寒湿相兼加苍术、茯苓、佩兰化浊利湿。

(2)虚寒者宜用温经汤。

(3)脾虚湿重者用当归芍药散.

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泽泻

并加益母草、莪术、刘寄奴、苏木、泽兰化瘀止痛。

3、湿热蕴结

【证候】平时少腹、小腹绵绵而痛,经将行或经行第一天加剧,按之不减,经行超前,量多,色红或紫,质稠黏,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至稠黏,有腥臭,心烦不眠,溺黄,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阴道或外阴瘙痒,或又痒又痛,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则】清热凉血,利湿化瘀。

【方剂】三妙丸与当归散、龙胆泻肝汤化裁。

黄柏苍术川膝

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黄芩

龙胆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痛甚加金铃子散.

阴痒加土茯苓、槟榔、白鲜皮。

若湿热俱盛,带下量多臭秽,经行胀痛难忍,阴痒而阴肿者,必须用龙胆泻肝汤治之.

4、气血两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