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妇人病,包括了宫颈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一、宫颈炎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发痒、疼痛等。
中医对宫颈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下注、虚寒湿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温阳祛湿。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等。
二、附件炎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的炎症,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
中医对附件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互结、气血不畅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疏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当归、川芎等。
三、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或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辨证包括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等。
四、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过程中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包括寒凝气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温经草、艾叶、川芎、延胡索等。
五、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疼痛等。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软坚。
常用的中药有神曲、川穹、牡丹皮、延胡索等。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异常出血等。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川穹、赤芍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辨别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是需要依托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面对妇科疾病时,建议及时求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补血 益气 止血
圣愈 汤合 血安 胶囊 加减
健脾 益气, 固冲 止血
固冲 汤加 减
补益 肝肾, 固冲 止血
调肝 汤加 减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活血 祛瘀, 温经
助阳暖 宫,温 经暖宫 止痛。
温经汤 加减
调经止痛片、元胡 止痛片、益母颗粒
痛经丸、艾附暖宫 丸、痛经宝颗粒
分型
气血 两虚
脾不 统血
肝肾 不足
瘀血 阻络
三、崩漏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 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少 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苔薄 白,脉细弱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 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 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 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脉 缓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方药中Βιβλιοθήκη 药内补丸加减金樱子膏, 妇宝颗粒, 参茸卫生 丸
湿热下 注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 兼,壮如米泔,臭秽难闻,小 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清热解 毒,利 湿止带。
止 若 下 龙 加带 肝 注 胆 减方经者泻加湿,肝减热用汤,妇片康炎科、片净千妇、颗金炎盆粒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二)肾气虚
素禀肾虚
房劳多产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失于封藏
伤肾
月经先期
久病伤肾
二、血热
可分虚热和实热,虚热为阴虚血热;实热可分为阳盛血热和 肝郁化热。
证候分析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 不固,故月经提前;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故量少, 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 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 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 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黯,脉沉细,也 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断。月经先期【概说】
月经周期提前l一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 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 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月经先期伴有月经过多者, 有可能发展为崩漏证。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 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 清经散。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 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 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 血安而经自调。亦可用芩连四物汤。
加减:若伴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 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 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是指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达到病情更好的控制与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总结,并附上一些趣味记忆法帮助记忆。
1.血崩、滑胎、子宫出血
中医辨证:血虚、寒凝、瘀血
治疗方法:金银花煮水疗程子宫出血,服用杞菊地黄丸调理血气
趣味记忆法:流水连绵(中医辨证),金银花(治疗方法1),吃黄豆(治疗方法2)。
2.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脾胃失调
治疗方法:针灸祛瘀理气,服用养心安神丸平衡内分泌
趣味记忆法:三过午门(中医辨证),扎毛衣(治疗方法1),服养心丸(治疗方法2)。
3.白带异常
中医辨证:湿热、寒凝
治疗方法:中药煎剂清热解毒,局部用草药冲洗阴道
趣味记忆法:滑溜湿物(中医辨证),清寒冲淡(治疗方法1),洗阴洗掉(治疗方法2)。
4.子宫肌瘤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治疗方法:中药培肝汤活血化瘀,结扎术或微波治疗切除
趣味记忆法:硬呀老大(中医辨证),培养动感(治疗方法1),结扎微波(治疗方法2)。
5.乳腺炎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湿热
治疗方法:穴位按摩疏通乳经,中药丹参饮活血化瘀
趣味记忆法:累傍乳房(中医辨证),按摩丹参(治疗方法1),疏通改变(治疗方法2)。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是指中医针灸专业的医生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妇科常见病症的表现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性标准。
以下是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病症诊断标准:1. 气血不调: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期间或经后有出血、腹胀等症状。
2. 血虚不足:表现为月经过多、色暗、期间或经后有出血、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3. 湿热内蕴:表现为白带黄腻、腹痛、尿频、口苦等症状。
4. 寒凝血淤: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血块排出、手足发凉等症状。
5. 肝郁气滞:表现为情绪烦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二、病因病机诊断标准:1. 情志内伤:由于情绪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经络不通,出现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舒缓情绪。
2. 脾胃失调:由于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足,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健脾益气,调理饮食。
3. 寒湿侵袭:由于阴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祛湿化寒,活血止痛。
4. 气血失调:由于气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导致经血量多或少,色暗或淡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调理气血,活血化淤。
三、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以下治疗原则:1.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寒凝血淤的疾病,可采用温经活血、祛瘀通络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2. 祛寒化湿: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病症,可采用祛湿利水、清热解毒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3. 疏肝理气: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的病症,可采用理气舒肝、调和气机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4. 健脾益气: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病症,可采用健脾益气、补益气血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四、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质、脉象以及辨证论治,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如调理气血的四物汤、活血化淤的桃红四物汤等。
2.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病症的疏导,如疏肝解郁的足三里、舒经活血的三阴交等。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女性中非常常见,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对于这些妇科问题,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妇科疾病中,常见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寒湿痰凝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 气滞血瘀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滞血瘀,治疗重点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活络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2. 气血两虚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量稀少、乏力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血不足,治疗重点是益气养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食疗。
3. 寒湿痰凝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冷痛、白带增多、性欲减退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寒湿痰凝,治疗重点是温经祛寒、利湿化痰。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经络、湿气和痰湿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二、治疗原则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在妇科疾病中,病情往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状况密切相关,所以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全身的平衡和协调。
2. 辩证施治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辩证分型可以指导医生确定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因人而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而异,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方法。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久病成虚,虚则补之,这是中医治病根本法则,人身气血不足者多,特别有的妇女经过生儿育女或行经量大,久郁成疾,只有不足,断无有余,所以不存在破血伤气去火之理,所以古人反复强调,治经病忌用寒凉。
【关键词】月经中医痛经崩漏带下古人曾讲:“治疗妇科病,以调经为首要”(唐伯渊《沈绍九医话妇科》)。
经期是女子身体的显视器,观察经期变化(多少、颜色、痛否)可帮助洞察身体是否处于失调状态,为确诊病情提供依据,例如妇女的许多病症,如腰痛、腿痛、风湿症、乳腺病、浮肿等,都在经期上有所反映出来,特别是对于不孕症,调经是孕育的必备条件,所以明代张介宾曾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兑流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入妇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妇人规,经脉类)。
既然经期这么重要,许多病又要首先从观察经期入手,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经血真正含义和来龙去脉,内经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这个规律也是妇女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但也有人由于肝脾气郁,心肾衰弱等身体失调状态而导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或上了年纪经水复来告示不正之象,对此付青主曾讲:“有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者人以为血枯经闭也,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
”他又讲:“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突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乃肝不藏血,脾不流之故也”。
在这里付青主道出经未期先断不为血枯,过期复来不为血盛,这是因为经与血不是一回事,因为经原非血也,古人称之为天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上应月之盈亏,愆期则病生,故古人谓女子首重调经。
古今中外调经方甚多,但有的都疗效不大或适得其反,因许多都是行气破血降火之品。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如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又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条论述绝经期崩漏证治。
《医宗金鉴》谓“下利“当作“下血”,“利”是传抄之误。
此说合理。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并可累及心、肝、脾。
治疗方法当以滋肾补肾,平衡阴阳为主,兼顾宁心疏肝,健脾调冲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 则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16投稿邮箱:sjzxyx88@224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彭卫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妇科炎症、痛症。
·中医中药·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则杨成君1,赵茹1,王薇1,彭卫东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四川 成都)摘要:导师彭卫东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在古人的经验下加以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选取真武汤治疗妇人腹痛、柴胡桂枝汤治疗热入血室、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等验案并加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和思考。
关键词:彭卫东;经方;妇科病;经验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6.139本文引用格式:杨成君,赵茹,王薇,等.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6):2245.0 引言经方现普遍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经方以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及其独持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己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因此有“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之美誉[1]。
二、经方独特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能够精准地判断病性和病位,指导准确辨证和治疗用药。
三、经方强调方证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方证是辩证治疗的尖端”,其内涵丰富,外延引申宽广。
但其核心内容为”有是证则用是方”,甚至“有是证则用是药”。
在临床应用上经方古为今用,临床被用于各个学科,以经方为纲,在其基础上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导师彭卫东遵仲景之学说,善用经方治疗妇科病,辨证准确,效果显著。
现举典型验案与同道分享。
1 真武汤治疗妇人腹痛薛某,女,36岁,2017年4月15日入住我院。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
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摘要本文对妇科临床常见病闭经的中医治疗和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中医治疗闭经,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机体全身的改变,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闭经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6岁月经未初潮,或行经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而言。
对闭经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索问》称其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后世又有“经水断绝”、“经闭”、“闭经”等。
中医认为[1],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以肾为根本,脏腑、气血、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
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主要环节,所以凡引起脏腑功能,肾、天癸失调或器质性病损都可导致闭经。
病因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病机分虚实两端。
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或肝肾亏虚,精血匮乏: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久病失血,冲任不能满盈,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则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壅滞。
经隧阻隔,冲任不通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调节月经周期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出现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闭经的辨证施治,基于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闭经重在益肾。
叶天士云:“经带之症,全属冲任”而“冲任之本在肾”。
《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主生长发育生殖。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精血同源,同为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闭经的基本病机是肾虚。
若肾气未盛,精气未充,冲任失于充养,无以化为经血,则发为本病。
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
又因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同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子宫,使其藏泄有序,月经按时来潮。
治疗应根据“虚者补之、实者通之”,“先补后攻,催经下行”,“勿以通经下血为快”等治疗闭经的原则,应采取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重点在于通经。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搜狐媒体平台 05-09 22:00 大中医上认为,这些妇科疾病的发病基本都是由于肝肾亏虚、血气瘀滞、血气不足以及肝脾湿热等原因所致。
但相同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精确的辨证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妇科疾病发病的病因,从而才能够设计合理的处方进行施治。
月经病的辨证在对月经病进行辨证时,月经量多、颜色深红且较为粘稠者多为血热所致;月经量少,且颜色较暗者多为血寒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性欲减退,舌质淡等症状时,则认为其由肾气虚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潮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大便于结等症状则认为其是由于肾阴虚所致。
此外,肾阴虚时较为常见的症状还有崩漏、行经头痛、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阴痒、胎漏、胎动不安等症状。
乳房相关疾病的辨证中医上认为,乳房疼痛或乳腺增生等疾病多是由于血气不畅、瘀滞所致。
若伴有精神抑郁,喜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正常,脉弦等症状则说明该疾病属于肝气瘀滞所致。
该病发生时,还常常会伴有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
带下病的辨证带下病属于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认为其是由于肝经湿热、脾胃过湿或肾阴虚所致。
在临床上,带下质稠秽臭且伴有高热以及下腹疼痛者多为热毒所致;带下量多色白、无臭秽味道者多为脾虚过脾胃湿热所致;带下量多、有臭秽味道且伴有阴部瘙痒者多为湿热所致。
带下较少,且色白无臭者多为肾阳虚与血虚;有臭味者则为肾阴虚。
在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时,除了进行上述辨证以外,还需要借助常规的妇科检查。
盆腔炎以及附件炎症疾病的辨证腔炎以及附件炎症在妇科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疾病。
对其进行中医治疗时,常常还需要与抗生素等西药联合应用才能根治。
中医上认为,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且带下量多如脓的盆腔炎或附件炎多为热毒所致;伴有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者,多为湿热瘀滞所致;伴有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者多为血瘀所致;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苔薄白,脉沉细者多为冲任虚寒所致。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综合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通过辨证得出病因,针对病因施以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一、病因辨证1. 阴阳失调类型阴阳失调是妇科疾病辨证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阴阳失调类型有:(1)肝阳上亢:病症为月经量多,颜色偏红,行经不调等。
(2)肝肾阴虚:病症为月经量少,颜色偏黯淡,月经不调等。
(3)脾肾阳虚:病症为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
2. 气血不通类型气血运行不畅是引起妇科疾病的常见原因。
常见的气血不通类型有:(1)气滞血瘀:病症为经行不畅,痛经等。
(2)气虚血瘀:病症为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等。
(3)气血两虚:病症为月经量少,乏力等。
3. 脏腑功能紊乱类型脏腑功能紊乱也是妇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常见的脏腑功能紊乱类型有:(1)肝胆湿热:病症为白带多,色黄等。
(2)脾胃湿阻:病症为腹胀,大便不畅等。
(3)肝肾不调:病症为腰痛,无力等。
二、治疗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部分。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中药在治疗妇科疾病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1)肝阳上亢型可选用丹皮、当归等药物。
(2)肝肾阴虚型可选用黄柏、知母等药物。
(3)气滞血瘀型可选用川芎、桃仁等药物。
(4)气血两虚型可选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5)肝胆湿热型可选用茵陈、白芍等药物。
(6)脾胃湿阻型可选用燕麦、薏苡仁等药物。
(7)肝肾不调型可选用菖蒲、枸杞子等药物。
2. 饮食调养除了中药调理,饮食调养也是妇科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不同的病因辨证,可采取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
比如,对于肝阳上亢型,应多吃寒凉食物,如苦瓜、黄瓜等。
对于肝肾阴虚型,应多吃滋阴食物,如枸杞子、黑芝麻等。
饮食调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能够加速康复。
妇科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以及临床疗效分析
妇科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以及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经汤、逍遥散、滋血汤、大补元煎、苍附导痰丸和归肾丸进行对症治疗,同时配合针刺治疗。
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0例患者治疗接受后,其中痊愈者59例,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9.17%。
结论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月经不调,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妇科;月经不调;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由于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作息的紊乱,人工流产以及药物的胡乱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患上月经不调。
为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我院对120例月经不调患者展开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32.36±4.29)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29±0.57)年。
1.2 治疗方法1.2.1 中医治疗(1)血寒凝滞型:症状:经期延后,小腹冷痛,色暗量少,得热则减,面色苍白、畏寒,舌苔薄白。
治疗:宜温经驱寒[1]。
药方:温经汤:人参、丹皮、当归、白芍、甘草、莪术、牛膝各10 g、川芎6 g、肉桂5 g。
(2)肝血亏虚型: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担质清稀,头晕眼花,少寐多梦,心悸,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细弱。
治疗:宜补血益气;方药:大补元煎:山药24 g、熟地、山茱萸各15 g、人参、当归、杜仲、枸杞、炙甘草各10 g。
(3)肝郁化热型:症状:行经不畅;月经量少,色暗有块,两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适,胸闷不适,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脉弦。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2]。
方药:逍遥散:白芍、当归、白术、茯苓、制香附、丹皮、首乌、甘草各10 g、柴胡6 g。
(4)肾气不足型:症状:经期先行或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心悸,小腹空坠,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中医妇科汇总月经病
闭经
三、诊疗要点 1、排除生理性停经→早孕 2、了解第二性征 3、有无全身性疾病 4、是否服用药物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月经特点、来势,有无腹痛。 2、治疗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 通经 实者泻而通之
闭经
3、分型论治:
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
归肾丸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鉴别:漏下,经间期出血,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要点:带下旳色、质、气味
脾虚:升、燥 治则:健脾升阳除湿 肾虚:补、涩
湿热:清、利 湿毒:清热解毒
经期延长
概念: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周期基本正常。
病因病机:
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
冲任不固
虚:阴虚内热,虚热内扰
诊疗:与漏下,赤带鉴别
辨证论治:
血瘀
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止血固冲任
阴虚血热
两地汤+二至丸
闭经
一、概念: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还未初潮,或已行经 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
二、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 气血虚弱 冲任空虚→血枯 无血可下 阴虚血燥 闭经 气滞血瘀 冲任阻滞→血隔→血不得下 痰湿阻滞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崩漏
概念: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
称漏下或经漏。
病因病机:
虚热—虚火下扰
血热
实热—极迫血行
阳虚—冲任失固
冲任损伤
经血从胞宫
肾虚
阴虚—相火变动 不能制约经血 非时妄行
脾虚
统摄无权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月经、全身、舌脉 治则:补肾固肾 分型:肾阴虚—左当饮 肾阳虚—右归丸合理中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二)从寒分析,有实寒和虚寒之别1.实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粘稠;2.虚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三)从实分析,有血瘀、气郁、痰湿的不同1.血瘀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稠厚夹血块;2.气郁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经质稠厚;3.痰湿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黯红,质地粘稠。
四)从虚分析,有脾虚、肾虚、血虚、气虚的分类。
1.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2.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3.血虚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经质稀薄;4.气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除上述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辩证外,还依据症状等来辩证。
如有痛经者,根据痛的性质、程度等来辩。
在经前经前痛多属实证,经后痛属虚证;剧烈疼痛属实,隐痛属虚;腹痛拒按属实,腹痛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热;腹冷痛、绞痛属寒,热痛、灼痛属热;腹痛以胀为主是气滞,腹痛以刺痛为主、经行血块者为血瘀。
五)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病因:气虚:则统摄之权,冲任不顾;血热:热伏冲任,血海不宁。
二、带下病辩证带下病是指带下量、色、质、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的病变。
带下病主要是依据量、色、质、味来辩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腻或稀薄,无臭味,此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如蛋清样,无臭味者多为肾虚;带下量少,色淡黄,或夹血丝,质较厚,有时有臭味,为肝肾亏损;带多色黄,质稠厚,有味者为湿热;带下量多或少,色深黄,或如脓样,或五色带,质稠,有臭味,为湿毒。
除上述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辩证外,还依据症状、体征来辩证。
如脾虚者兼有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肾虚者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中医调理中医透过全面分析,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常由内因引起。
其主角则是女性的阴脉之海“胞宫”,它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统筹全身的作用。
古时中医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月经失调跟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息息相关,女性的两大内分泌系统卵巢和肾有决定着整个内生殖系统的运转,它们的健康与否都对女性的月经起着重大作用。
【食谱分析】香橙花入肝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疏络、清血;鹿角胶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阿胶入肺、肝、肾经,润肺、补血、滋阴;制首乌入肝、肾经,填精补髓、悦颜色、乌须发;远志入心、肺、肾经,安神益志、交通心神、祛痰开窍、消散臃肿;野山参入心、脾、肺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灵芝入心、肺、肝、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交通心肾。
黑糯米粥【主料】大枣30克,桂圆10粒,黑糯米100克。
【配料】红糖适量【制作方法】大枣洗净待用。
桂圆去皮洗净待用。
黑糯米洗净,加入大枣、桂圆适量水煮成的粥状,依口味加入适量红糖即可。
【功效】温肾健脾,补血调经【食谱分析】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
桂圆肉味甘平质润,能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黑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
此粥味道香甜,可供早晚食用,是滋补强身美容的佳品。
莲藕木耳老鸭煲【主料】鲜莲藕500克黑木耳60克老鸭1只【配料】精盐鸡精生姜黄酒适量【制作方法】莲藕洗净,切块待用。
黑木耳温水泡发,择洗干净,待用。
老鸭洗净加生姜、黄酒熬汤至八成熟后,放入莲藕、黑木耳煮熟后,放入适量精盐、鸡精适量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食谱分析】莲藕为干涩性凉,入心、肝、胃经,能化瘀止血。
黑木耳凉血止血,利肠通便。
老鸭味甘性寒,滋阴养胃,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物质。
常喝此煲对于月经量多且阴虚内热体质者,效果尤佳。
可以滋阴清热,调整月经周期,减少出血。
山药栗子猪肚煲【主料】鲜山药500克栗子50克猪肚1个【配料】生姜料、酒、盐适量【制作方法】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块待用。
栗子去皮洗净待用。
猪肚用面粉或精盐、促反复搓洗数遍后,用水洗净切块,加姜、酒、清水适量,煲至八成熟后,加山药、栗子煲熟加适量精盐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益肾调经【食谱分析】山药入肺、脾、肾三经,补肺健脾益肾,性平而不寒不燥。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能养胃健脾补肾止血。
猪肚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为血肉有情之品,健脾胃,补虚损,是虚劳羸弱者营养的佳品。
此煲鲜香可口,可供中、晚餐食用,脾胃虚弱者食之甚佳。
饮食禁忌:阴虚者,忌食辛辣燥热之品;阳虚者,忌食寒凉冷积之品;经少者,忌酸涩苦寒之品;经多者,忌温热辛辣之品。
大黄、木香、苍术、五灵脂、陈皮、黄芩等中药材制成的中药丸剂,气微,味苦。
其主要成份为橙皮苷、黄芩苷等。
具有破瘀,调经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积聚,月经闭止,经期紊乱,行经腹痛。
中医推拿推拿对月经病有补肾益气、调合气血、活血化瘀、痛经止痛等作用。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施行推拿,可以辅助治疗,甚至起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十余天一潮的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提前”。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妄行和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1.血热:素质阴虚,或素食辛辣食物,或过服温热之药,或肝郁化火,或阴虚内热,均能影响冲任二脉的正常功能,迫使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饮食劳倦,思虑过渡,损伤心脾,心脾气虚,血失统摄,以致月经先期而至。
辩证论治血热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稠或伴有面赤,心烦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多滑数或弦数为实热。
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淋漓不尽,质粘稠,面红,潮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为虚热。
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或紫红或挟有瘀块,乳房、胸胁和小腹肿痛。
治则:清热凉血。
选穴:膈俞、脾俞、大肠俞、关元、盲俞、气冲,重用揉按小腹凉血法。
气虚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红,质稀,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饮食无味,心悸,气短,小腹有空坠感,舌质淡,脉虚。
治则:益气养血。
选穴:肺俞、肝俞、膈俞、次缪、中脘、气海。
重用推揉腰背养血法。
基本手法1.揉按小腹凉血法: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掌揉、按小腹;双拇指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拇指揉按关元、盲俞,双拇指同时压放气冲,反复3到5遍;掌或拇指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
2.推揉背腰养血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推背腰部;掌根按揉脊柱两侧(重点部位肝俞至大肠俞及腰骶部);拇指按压肝俞、三焦俞、肾俞、次缪等穴;手掌揉推八缪部位。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超过三十五天以上者,叫做“月经后期”,亦称“月经错后”或“经迟”。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本病多见于血寒、血虚、气滞三型。
1.血寒:经期感受寒凉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或素体阳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滞,经脉不通,以致经行后期。
2.血虚:因长期失血,或重病久病,血虚气弱,血海不足,经水不能如期来潮。
3.气滞:愤怒忧思,气滞血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
辩证论治1.血寒型主证:经期迟后,量少有块,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属实寒。
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质清稀,腹痛绵绵,喜暖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腰酸无力,面色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属虚寒。
治则:温经散寒。
选穴:肺俞、脾俞、次缪、中脘、足三里,重用揉搓八缪温经法。
2.血虚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补血益气。
选穴:肺俞、三焦俞、肾俞、次缪、中脘、关元。
重用推揉背腰养血法。
3.气滞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或色正常或暗红有块,胸胁、乳房胀痛或小腹胀痛,舌苔正常或薄黄,脉沉弦无力,为气滞。
治则:开瘀行气。
选穴:肺俞、肝俞、三焦俞、膻中、气海、期门。
重用推摩胸胁舒肝法。
基本手法1.揉搓八缪温经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放于骶部两侧,自上而下揉至尾骨两旁;双拇指反复揉压骶后孔;拇指揉压肺俞、脾俞、次缪等穴;患者仰卧,揉压中脘、中极、足三里等穴。
2.推揉背腰养血法见月经先期。
3.推摩胸胁舒肝法:患者左侧卧位,医者两掌于右胁下自上而下分推,掌摩胁肋部;然后用手掌推颤法(用力一定要适宜);拇指揉压肺俞、肝俞、三焦俞;患者仰卧,按压颤、气海、期门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