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妇人病,包括了宫颈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一、宫颈炎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发痒、疼痛等。
中医对宫颈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下注、虚寒湿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温阳祛湿。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等。
二、附件炎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的炎症,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
中医对附件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互结、气血不畅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疏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当归、川芎等。
三、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或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辨证包括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等。
四、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过程中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包括寒凝气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温经草、艾叶、川芎、延胡索等。
五、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疼痛等。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软坚。
常用的中药有神曲、川穹、牡丹皮、延胡索等。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异常出血等。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川穹、赤芍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辨别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是需要依托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面对妇科疾病时,建议及时求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补血 益气 止血
圣愈 汤合 血安 胶囊 加减
健脾 益气, 固冲 止血
固冲 汤加 减
补益 肝肾, 固冲 止血
调肝 汤加 减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活血 祛瘀, 温经
助阳暖 宫,温 经暖宫 止痛。
温经汤 加减
调经止痛片、元胡 止痛片、益母颗粒
痛经丸、艾附暖宫 丸、痛经宝颗粒
分型
气血 两虚
脾不 统血
肝肾 不足
瘀血 阻络
三、崩漏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 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少 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苔薄 白,脉细弱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 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 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 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脉 缓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方药中Βιβλιοθήκη 药内补丸加减金樱子膏, 妇宝颗粒, 参茸卫生 丸
湿热下 注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 兼,壮如米泔,臭秽难闻,小 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清热解 毒,利 湿止带。
止 若 下 龙 加带 肝 注 胆 减方经者泻加湿,肝减热用汤,妇片康炎科、片净千妇、颗金炎盆粒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二)肾气虚
素禀肾虚
房劳多产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失于封藏
伤肾
月经先期
久病伤肾
二、血热
可分虚热和实热,虚热为阴虚血热;实热可分为阳盛血热和 肝郁化热。
证候分析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 不固,故月经提前;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故量少, 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 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 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 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黯,脉沉细,也 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断。月经先期【概说】
月经周期提前l一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 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 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月经先期伴有月经过多者, 有可能发展为崩漏证。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 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 清经散。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 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 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 血安而经自调。亦可用芩连四物汤。
加减:若伴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 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 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是指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达到病情更好的控制与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总结,并附上一些趣味记忆法帮助记忆。
1.血崩、滑胎、子宫出血
中医辨证:血虚、寒凝、瘀血
治疗方法:金银花煮水疗程子宫出血,服用杞菊地黄丸调理血气
趣味记忆法:流水连绵(中医辨证),金银花(治疗方法1),吃黄豆(治疗方法2)。
2.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脾胃失调
治疗方法:针灸祛瘀理气,服用养心安神丸平衡内分泌
趣味记忆法:三过午门(中医辨证),扎毛衣(治疗方法1),服养心丸(治疗方法2)。
3.白带异常
中医辨证:湿热、寒凝
治疗方法:中药煎剂清热解毒,局部用草药冲洗阴道
趣味记忆法:滑溜湿物(中医辨证),清寒冲淡(治疗方法1),洗阴洗掉(治疗方法2)。
4.子宫肌瘤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治疗方法:中药培肝汤活血化瘀,结扎术或微波治疗切除
趣味记忆法:硬呀老大(中医辨证),培养动感(治疗方法1),结扎微波(治疗方法2)。
5.乳腺炎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湿热
治疗方法:穴位按摩疏通乳经,中药丹参饮活血化瘀
趣味记忆法:累傍乳房(中医辨证),按摩丹参(治疗方法1),疏通改变(治疗方法2)。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是指中医针灸专业的医生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妇科常见病症的表现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性标准。
以下是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病症诊断标准:1. 气血不调: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期间或经后有出血、腹胀等症状。
2. 血虚不足:表现为月经过多、色暗、期间或经后有出血、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3. 湿热内蕴:表现为白带黄腻、腹痛、尿频、口苦等症状。
4. 寒凝血淤: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血块排出、手足发凉等症状。
5. 肝郁气滞:表现为情绪烦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二、病因病机诊断标准:1. 情志内伤:由于情绪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经络不通,出现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舒缓情绪。
2. 脾胃失调:由于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足,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健脾益气,调理饮食。
3. 寒湿侵袭:由于阴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祛湿化寒,活血止痛。
4. 气血失调:由于气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导致经血量多或少,色暗或淡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调理气血,活血化淤。
三、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以下治疗原则:1.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寒凝血淤的疾病,可采用温经活血、祛瘀通络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2. 祛寒化湿: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病症,可采用祛湿利水、清热解毒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3. 疏肝理气: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的病症,可采用理气舒肝、调和气机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4. 健脾益气: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病症,可采用健脾益气、补益气血的中药和针灸手法。
四、治疗方法: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质、脉象以及辨证论治,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如调理气血的四物汤、活血化淤的桃红四物汤等。
2.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病症的疏导,如疏肝解郁的足三里、舒经活血的三阴交等。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女性中非常常见,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对于这些妇科问题,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妇科疾病中,常见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寒湿痰凝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 气滞血瘀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滞血瘀,治疗重点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活络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2. 气血两虚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量稀少、乏力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气血不足,治疗重点是益气养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食疗。
3. 寒湿痰凝型这种类型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冷痛、白带增多、性欲减退等。
中医认为,病因是寒湿痰凝,治疗重点是温经祛寒、利湿化痰。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经络、湿气和痰湿化瘀等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二、治疗原则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在妇科疾病中,病情往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状况密切相关,所以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全身的平衡和协调。
2. 辩证施治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辩证分型可以指导医生确定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因人而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而异,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方法。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久病成虚,虚则补之,这是中医治病根本法则,人身气血不足者多,特别有的妇女经过生儿育女或行经量大,久郁成疾,只有不足,断无有余,所以不存在破血伤气去火之理,所以古人反复强调,治经病忌用寒凉。
【关键词】月经中医痛经崩漏带下古人曾讲:“治疗妇科病,以调经为首要”(唐伯渊《沈绍九医话妇科》)。
经期是女子身体的显视器,观察经期变化(多少、颜色、痛否)可帮助洞察身体是否处于失调状态,为确诊病情提供依据,例如妇女的许多病症,如腰痛、腿痛、风湿症、乳腺病、浮肿等,都在经期上有所反映出来,特别是对于不孕症,调经是孕育的必备条件,所以明代张介宾曾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兑流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入妇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妇人规,经脉类)。
既然经期这么重要,许多病又要首先从观察经期入手,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经血真正含义和来龙去脉,内经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这个规律也是妇女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但也有人由于肝脾气郁,心肾衰弱等身体失调状态而导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或上了年纪经水复来告示不正之象,对此付青主曾讲:“有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者人以为血枯经闭也,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
”他又讲:“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突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乃肝不藏血,脾不流之故也”。
在这里付青主道出经未期先断不为血枯,过期复来不为血盛,这是因为经与血不是一回事,因为经原非血也,古人称之为天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上应月之盈亏,愆期则病生,故古人谓女子首重调经。
古今中外调经方甚多,但有的都疗效不大或适得其反,因许多都是行气破血降火之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二)从寒分析,有实寒和虚寒之别1.实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粘稠;2.虚寒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三)从实分析,有血瘀、气郁、痰湿的不同1.血瘀的表现是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经色紫黯,质地稠厚夹血块;2.气郁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经质稠厚;3.痰湿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黯红,质地粘稠。
四)从虚分析,有脾虚、肾虚、血虚、气虚的分类。
1.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2.肾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闭经,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3.血虚的表现是月经后期,闭经,经量少,经色淡红,经质稀薄;4.气虚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除上述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辩证外,还依据症状等来辩证。
如有痛经者,根据痛的性质、程度等来辩。
在经前经前痛多属实证,经后痛属虚证;剧烈疼痛属实,隐痛属虚;腹痛拒按属实,腹痛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热;腹冷痛、绞痛属寒,热痛、灼痛属热;腹痛以胀为主是气滞,腹痛以刺痛为主、经行血块者为血瘀。
五)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病因:气虚:则统摄之权,冲任不顾;血热:热伏冲任,血海不宁。
二、带下病辩证带下病是指带下量、色、质、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的病变。
带下病主要是依据量、色、质、味来辩证。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腻或稀薄,无臭味,此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如蛋清样,无臭味者多为肾虚;带下量少,色淡黄,或夹血丝,质较厚,有时有臭味,为肝肾亏损;带多色黄,质稠厚,有味者为湿热;带下量多或少,色深黄,或如脓样,或五色带,质稠,有臭味,为湿毒。
除上述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辩证外,还依据症状、体征来辩证。
如脾虚者兼有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肾虚者兼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中医调理中医透过全面分析,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常由内因引起。
其主角则是女性的阴脉之海“胞宫”,它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统筹全身的作用。
古时中医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月经失调跟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息息相关,女性的两大内分泌系统卵巢和肾有决定着整个内生殖系统的运转,它们的健康与否都对女性的月经起着重大作用。
【食谱分析】香橙花入肝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疏络、清血;鹿角胶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阿胶入肺、肝、肾经,润肺、补血、滋阴;制首乌入肝、肾经,填精补髓、悦颜色、乌须发;远志入心、肺、肾经,安神益志、交通心神、祛痰开窍、消散臃肿;野山参入心、脾、肺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灵芝入心、肺、肝、肾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交通心肾。
黑糯米粥【主料】大枣30克,桂圆10粒,黑糯米100克。
【配料】红糖适量【制作方法】大枣洗净待用。
桂圆去皮洗净待用。
黑糯米洗净,加入大枣、桂圆适量水煮成的粥状,依口味加入适量红糖即可。
【功效】温肾健脾,补血调经【食谱分析】大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
桂圆肉味甘平质润,能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黑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
此粥味道香甜,可供早晚食用,是滋补强身美容的佳品。
莲藕木耳老鸭煲【主料】鲜莲藕500克黑木耳60克老鸭1只【配料】精盐鸡精生姜黄酒适量【制作方法】莲藕洗净,切块待用。
黑木耳温水泡发,择洗干净,待用。
老鸭洗净加生姜、黄酒熬汤至八成熟后,放入莲藕、黑木耳煮熟后,放入适量精盐、鸡精适量即可。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食谱分析】莲藕为干涩性凉,入心、肝、胃经,能化瘀止血。
黑木耳凉血止血,利肠通便。
老鸭味甘性寒,滋阴养胃,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磷、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物质。
常喝此煲对于月经量多且阴虚内热体质者,效果尤佳。
可以滋阴清热,调整月经周期,减少出血。
山药栗子猪肚煲【主料】鲜山药500克栗子50克猪肚1个【配料】生姜料、酒、盐适量【制作方法】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块待用。
栗子去皮洗净待用。
猪肚用面粉或精盐、促反复搓洗数遍后,用水洗净切块,加姜、酒、清水适量,煲至八成熟后,加山药、栗子煲熟加适量精盐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益肾调经【食谱分析】山药入肺、脾、肾三经,补肺健脾益肾,性平而不寒不燥。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能养胃健脾补肾止血。
猪肚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为血肉有情之品,健脾胃,补虚损,是虚劳羸弱者营养的佳品。
此煲鲜香可口,可供中、晚餐食用,脾胃虚弱者食之甚佳。
饮食禁忌:阴虚者,忌食辛辣燥热之品;阳虚者,忌食寒凉冷积之品;经少者,忌酸涩苦寒之品;经多者,忌温热辛辣之品。
大黄、木香、苍术、五灵脂、陈皮、黄芩等中药材制成的中药丸剂,气微,味苦。
其主要成份为橙皮苷、黄芩苷等。
具有破瘀,调经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妇女血瘀积聚,月经闭止,经期紊乱,行经腹痛。
中医推拿推拿对月经病有补肾益气、调合气血、活血化瘀、痛经止痛等作用。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施行推拿,可以辅助治疗,甚至起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十余天一潮的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提前”。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妄行和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1.血热:素质阴虚,或素食辛辣食物,或过服温热之药,或肝郁化火,或阴虚内热,均能影响冲任二脉的正常功能,迫使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饮食劳倦,思虑过渡,损伤心脾,心脾气虚,血失统摄,以致月经先期而至。
辩证论治血热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稠或伴有面赤,心烦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多滑数或弦数为实热。
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淋漓不尽,质粘稠,面红,潮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为虚热。
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或紫红或挟有瘀块,乳房、胸胁和小腹肿痛。
治则:清热凉血。
选穴:膈俞、脾俞、大肠俞、关元、盲俞、气冲,重用揉按小腹凉血法。
气虚型主证: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红,质稀,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饮食无味,心悸,气短,小腹有空坠感,舌质淡,脉虚。
治则:益气养血。
选穴:肺俞、肝俞、膈俞、次缪、中脘、气海。
重用推揉腰背养血法。
基本手法1.揉按小腹凉血法: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掌揉、按小腹;双拇指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拇指揉按关元、盲俞,双拇指同时压放气冲,反复3到5遍;掌或拇指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
2.推揉背腰养血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推背腰部;掌根按揉脊柱两侧(重点部位肝俞至大肠俞及腰骶部);拇指按压肝俞、三焦俞、肾俞、次缪等穴;手掌揉推八缪部位。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超过三十五天以上者,叫做“月经后期”,亦称“月经错后”或“经迟”。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本病多见于血寒、血虚、气滞三型。
1.血寒:经期感受寒凉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或素体阳虚,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滞,经脉不通,以致经行后期。
2.血虚:因长期失血,或重病久病,血虚气弱,血海不足,经水不能如期来潮。
3.气滞:愤怒忧思,气滞血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
辩证论治1.血寒型主证:经期迟后,量少有块,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属实寒。
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质清稀,腹痛绵绵,喜暖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腰酸无力,面色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属虚寒。
治则:温经散寒。
选穴:肺俞、脾俞、次缪、中脘、足三里,重用揉搓八缪温经法。
2.血虚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补血益气。
选穴:肺俞、三焦俞、肾俞、次缪、中脘、关元。
重用推揉背腰养血法。
3.气滞型主证:月经后期,量少或色正常或暗红有块,胸胁、乳房胀痛或小腹胀痛,舌苔正常或薄黄,脉沉弦无力,为气滞。
治则:开瘀行气。
选穴:肺俞、肝俞、三焦俞、膻中、气海、期门。
重用推摩胸胁舒肝法。
基本手法1.揉搓八缪温经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两掌分放于骶部两侧,自上而下揉至尾骨两旁;双拇指反复揉压骶后孔;拇指揉压肺俞、脾俞、次缪等穴;患者仰卧,揉压中脘、中极、足三里等穴。
2.推揉背腰养血法见月经先期。
3.推摩胸胁舒肝法:患者左侧卧位,医者两掌于右胁下自上而下分推,掌摩胁肋部;然后用手掌推颤法(用力一定要适宜);拇指揉压肺俞、肝俞、三焦俞;患者仰卧,按压颤、气海、期门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