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病证的辨证论治(精).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考点复习
月经先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脾气虚证月经周期提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当归丸肾气虚证月经周期提前+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
舌淡暗补益肾气固冲调经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中成药:女金丹丸肝郁血热月经周期提前+色红质稠,或胸闷胁胀,或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丹栀逍遥散中成药:丹栀逍遥丸 月经后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补肾养血调经方剂:归肾丸中成药:春血安胶囊、天紫红女金胶囊血虚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或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补血益气调经方剂:大补元煎中成药:复方益母草膏、四物益母丸气滞周期延后+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理气行滞调经方剂:乌药汤中成药:益母丸、得生丸、调经丸、调经活血片技巧:生母调经,不要滞后痰湿周期延后+头晕体胖,或带下量多黏腻。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剂:芎归二陈汤中成药:二陈丸 月经前后无定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色淡暗;或腰骶酸痛。
舌淡苔白,脉细弱补肾调经方剂:固阴煎中成药:鹿胎胶囊脾虚证经来先后无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纳呆食少。
舌淡,苔薄,脉缓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剂:归脾汤中成药:归脾丸、薯蓣丸肝郁证经来先后无定+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时叹息,嗳气食少。
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疏肝理气调经方剂:逍遥散中成药: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月经过少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证经行量少+伴腰骶酸软,小腹凉,夜尿多。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剂:归肾丸中成药: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气血亏虚经血量少+经色淡红,伴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补气养血和血调经方剂:滋血汤中成药: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痰湿经血量少+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倦怠乏力,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滑运脾化痰和血调经方剂:六君子加归芎汤中成药:益母丸合二陈丸血瘀经血量少+色暗红,或夹有小血块。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妇科辨证论治:盆腔炎
【概述】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下腹痛、带下增多、⽉经不调等。
妇科检查可们及附件增厚、压痛或有包块。
本病多发⽣于⽣育年龄的妇⼥,也有少数发⽣于未婚者。
盆腔炎在中医⽂献中⽆此病名记载,现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似乎与经⾏发热、带下病、疤瘕等有关。
【病因病理】 1.湿毒壅盛经期脏腑虚弱,产门不闭湿热之邪乘虚⼊侵,客⼲下焦盆腔,久⽽蕴毒发病。
亦可因经期不避房事、流产或妇科⼿术等消毒不严,致病菌侵⼊内⽣殖器⽽致病。
2.⽓滞⾎瘀湿毒阻滞,⽓滞⾎瘀,瘀热成疤。
或忧郁忿怒,⽓机紊乱,⽓滞⾎瘀成疤。
3.脏腑失调劳倦过度,脏腑功能失调汽⾎失和,滞⽽成疤。
【诊断要点】 1.症状发热,下腹部疼痛,带多⾊黄,腰骶疼痛或酸痛。
2.妇检阴道分泌物多、呈脓性,宫颈有举痛,充⾎,宫体⽔肿感、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或有炎性包块。
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细胞升⾼,中性细胞增多。
宫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可能找到致病菌。
4.B超提⽰附件⽔肿,或有界线不清的包块,提⽰炎症包块。
以上是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依据,如治疗后急性炎症未彻底治愈,迁延为慢性盆腔炎,主要症状下腹部隐痛,带多、⾊⽩或黄,腰痛,附件处增厚或压痛,或有包块。
【辩证分型】 1.湿毒蕴盛经⾏前后发热,下腹部疼痛拒按,带⾊黄或臭,⼩便黄⾚,⼤便不调。
苔黄腻,⾆红,脉滑数。
2.⽓滞⾎瘀下腹部疼痛拒按,或有低热,腰骶酸痛,痛经,经前乳胀,⽉经失调,盆腔有包块。
⾆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
3.脏腑失调盆腔慢性炎症迁延多年,骶腰酸痛,经⾏加剧,神疲倦怠,头晕⽬眩,纳少便溏。
苔腻,⾆淡紫,边有瘀点,脉细弱。
【分型治疗】 1.湿毒蕴盛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痛。
⽅药:银翘红酱解毒汤加减。
⾦银花9克连翘10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丹⽪9克⼭栀9克⾚芍10克桃仁9克薏苡仁10克延胡索15克⽊⾹9克炙⽢草3克加减:⾼热形寒⽆汗者,加荆芥9克、防风9克; 盆腔有炎块者,加莪术10克、三棱9克;带多如脓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减
等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宫颈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宫颈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有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之分。
多由病原体感染时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也可以继发于子宫内膜或阴道的感染,多见于产褥感染及感染性流产。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本文将本着辩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对这一疾病的治疗进行讨论。
【关键词】宫颈炎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有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之分。
急性宫颈炎是宫颈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也可以继发于子宫内膜或阴道的感染,多见于产褥感染及感染性流产。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急性宫颈炎的发病率也较前明显增高,并且其感染菌谱也较前明显扩大。
慢性宫颈炎是女性生殖系统最为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多为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
该病在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50%以上,又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本病属于中医的“带下病”范畴。
一诊断1.急性宫颈炎近期有经行、产后、流产后、妇产科手术、不洁性生活史等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常呈脓性或血性。
阴道内灼热、痒痛不适,下腹坠胀不适,腰酸并常有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
有些患者有性交痛,性交后出血,并可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
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充血、肿大,颈管内膜外翻,宫颈也可形成溃疡和糜烂。
可见有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宫颈触痛明显。
合并急性阴道炎时伴阴道黏膜红肿,阴道内大量脓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①取宫颈分泌物,可行革兰氏染色及巴氏染色;②取宫颈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或PCR检查;③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皮呈鲜红色及橙黄色相间,血管网增多,变粗,分布正常;④宫颈活体组织检查,一般不用此方法,当有溃疡形成时,为了与宫颈结核、宫颈癌、宫颈阿米巴病等相鉴别时可行活检,根据病理所见以确诊。
2.慢性宫颈炎有经行、产后、流产后、妇产科手术、不洁性生活史或者曾患过急性宫颈炎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有些可无明显症状。
①白带增多,由于不同病原菌引起炎症的程度不同,白带的性质、量、色泽及气味也不同,可呈白色黏液性、豆腐渣样、脓性或带有恶臭。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见病辨证论治本章预计分值:20~30分第一节治则与治法考点精讲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指的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一)治标与治本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分为:1.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多为肺肾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
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
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
(二)正治与反治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口诀为:整你。
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
2.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口诀为:饭桶。
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
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
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为“逆治”。
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
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
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
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 则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16投稿邮箱:sjzxyx88@224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彭卫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妇科炎症、痛症。
·中医中药·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则杨成君1,赵茹1,王薇1,彭卫东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四川 成都)摘要:导师彭卫东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在古人的经验下加以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选取真武汤治疗妇人腹痛、柴胡桂枝汤治疗热入血室、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等验案并加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和思考。
关键词:彭卫东;经方;妇科病;经验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6.139本文引用格式:杨成君,赵茹,王薇,等.彭卫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妇科病3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6):2245.0 引言经方现普遍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经方以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及其独持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己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因此有“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之美誉[1]。
二、经方独特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能够精准地判断病性和病位,指导准确辨证和治疗用药。
三、经方强调方证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方证是辩证治疗的尖端”,其内涵丰富,外延引申宽广。
但其核心内容为”有是证则用是方”,甚至“有是证则用是药”。
在临床应用上经方古为今用,临床被用于各个学科,以经方为纲,在其基础上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导师彭卫东遵仲景之学说,善用经方治疗妇科病,辨证准确,效果显著。
现举典型验案与同道分享。
1 真武汤治疗妇人腹痛薛某,女,36岁,2017年4月15日入住我院。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不孕症辨病与辨证结合、预防与调护-中医妇科学考点
不孕症辨病与辨证结合、预防与调护-中医妇科学考点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妇科学:不孕症辨病与辨证结合、预防与调护”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辨病与辨证结合1.排卵障碍性不孕包括无排卵和黄体功能不全。
伴发的病种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席汉综合征、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m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
无排卵者,治疗多以补益肾气,平衡肾阴阳,渊整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以促排卵,如促排卵汤(《罗元恺论医集》)。
黄体功能不全者,治疗多以补肾疏肝为主。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血瘀、肾虚痰湿和肾虚肝郁等。
2.免疫性不孕导致免疫性不孕的因素很多,在人体中不论精子、卵子、受精卵、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及精浆,都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导致免疫反应,造成不孕。
造成不孕的免疫反应可分为同种免疫、局部免疫及自身免疫3种。
目前进行的大多是对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引起免疫性不孕的常见病冈病机是肾虚血瘀、阴虚火旺、气滞血瘀和湿热互结,并按相应的证型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取得一定的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3.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因盆腔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积水、僵硬、扭曲或闭塞,使输卵管丧失其输送精子、卵子和受精卵的功能,或造成精卵结合障碍而发为不孕。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中医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湿热瘀阻、肾虚血瘀、寒凝血瘀。
治疗多以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为主,内服外治(中药保留灌肠或外敷下腹部);配合导管扩通(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社会和家人要给予关心、体贴和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进行性知识宣传教育,注意卫生,预防和及早治疗生殖道炎症。
3.进行性生理知识教育,让患者掌握氤氲期“的候”,增加受孕机会。
4.做好计划生育,避免人工堕胎、引产等对肾精、气血的不必要损耗而造成不孕。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搜狐媒体平台 05-09 22:00 大中医上认为,这些妇科疾病的发病基本都是由于肝肾亏虚、血气瘀滞、血气不足以及肝脾湿热等原因所致。
但相同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精确的辨证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妇科疾病发病的病因,从而才能够设计合理的处方进行施治。
月经病的辨证在对月经病进行辨证时,月经量多、颜色深红且较为粘稠者多为血热所致;月经量少,且颜色较暗者多为血寒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性欲减退,舌质淡等症状时,则认为其由肾气虚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潮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大便于结等症状则认为其是由于肾阴虚所致。
此外,肾阴虚时较为常见的症状还有崩漏、行经头痛、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阴痒、胎漏、胎动不安等症状。
乳房相关疾病的辨证中医上认为,乳房疼痛或乳腺增生等疾病多是由于血气不畅、瘀滞所致。
若伴有精神抑郁,喜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正常,脉弦等症状则说明该疾病属于肝气瘀滞所致。
该病发生时,还常常会伴有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
带下病的辨证带下病属于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认为其是由于肝经湿热、脾胃过湿或肾阴虚所致。
在临床上,带下质稠秽臭且伴有高热以及下腹疼痛者多为热毒所致;带下量多色白、无臭秽味道者多为脾虚过脾胃湿热所致;带下量多、有臭秽味道且伴有阴部瘙痒者多为湿热所致。
带下较少,且色白无臭者多为肾阳虚与血虚;有臭味者则为肾阴虚。
在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时,除了进行上述辨证以外,还需要借助常规的妇科检查。
盆腔炎以及附件炎症疾病的辨证腔炎以及附件炎症在妇科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疾病。
对其进行中医治疗时,常常还需要与抗生素等西药联合应用才能根治。
中医上认为,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且带下量多如脓的盆腔炎或附件炎多为热毒所致;伴有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者,多为湿热瘀滞所致;伴有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者多为血瘀所致;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苔薄白,脉沉细者多为冲任虚寒所致。
2021中药综决战六十六题
中药综决战六十六题1.痔气滞血瘀证,常用的中医治法为A.清热解毒B.清热凉血祛风C.清热利湿止血D.理气祛风活血E.补气升提举陷【答案】D【解析】痔气滞血瘀证的症状为内痔常见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血栓、水肿形成,触痛明显。
外痔可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
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常用的中医治法为法理气祛风活血。
2、患者女,40岁,症见经血量少,经色淡红,质稀薄,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医师辨证的证候是A、肾虚证B、气血亏虚证C、痰湿证D、血瘀证E、肝胆湿热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月经过少。
根据患者症状可知医师辨证的证候为气血亏虚证,治法为补气养血,和血调经。
[考点: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月经过少]3、某女,52岁。
双侧乳房出现肿块,月经前增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根据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要求:针对此证,应采用的治法是A、调摄冲任B、疏肝解郁,化痰散结C、疏肝理气,和胃止痛D、清热健脾利湿E、疏散风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乳癖肝郁痰凝证的治法。
乳癖肝郁痰凝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考点:乳癖]4.某女,30岁。
月经量多,色紫黑,多血块,小腹满通,肌肤不泽,舌质紫暗,脉涩。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失笑散B.归脾汤C.保阴煎D.举元煎E.滋血汤【答案】A【解析】月经过多:血瘀证症状: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多血块;胸闷烦躁,腰骶酸痛,或小腹满痛,肌肤不泽。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冲止血。
方剂应用:失笑散。
中成药应用: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
5、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几种妇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久病成虚,虚则补之,这是中医治病根本法则,人身气血不足者多,特别有的妇女经过生儿育女或行经量大,久郁成疾,只有不足,断无有余,所以不存在破血伤气去火之理,所以古人反复强调,治经病忌用寒凉。
【关键词】月经中医痛经崩漏带下古人曾讲:“治疗妇科病,以调经为首要”(唐伯渊《沈绍九医话妇科》)。
经期是女子身体的显视器,观察经期变化(多少、颜色、痛否)可帮助洞察身体是否处于失调状态,为确诊病情提供依据,例如妇女的许多病症,如腰痛、腿痛、风湿症、乳腺病、浮肿等,都在经期上有所反映出来,特别是对于不孕症,调经是孕育的必备条件,所以明代张介宾曾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兑流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入妇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妇人规,经脉类)。
既然经期这么重要,许多病又要首先从观察经期入手,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经血真正含义和来龙去脉,内经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这个规律也是妇女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但也有人由于肝脾气郁,心肾衰弱等身体失调状态而导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或上了年纪经水复来告示不正之象,对此付青主曾讲:“有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者人以为血枯经闭也,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
”他又讲:“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突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乃肝不藏血,脾不流之故也”。
在这里付青主道出经未期先断不为血枯,过期复来不为血盛,这是因为经与血不是一回事,因为经原非血也,古人称之为天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上应月之盈亏,愆期则病生,故古人谓女子首重调经。
古今中外调经方甚多,但有的都疗效不大或适得其反,因许多都是行气破血降火之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绝经前后诸症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 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滋肾益 阴虚火 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 阴,育 旺 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阴潜阳 舌红苔少,脉细数。 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 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 温肾壮 脾肾阳 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阳,健 虚 量多或少,舌淡质稀,食少便溏, 脾益气 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更年安片、 六味地黄丸 更年宁心 加减 胶囊、更 年乐片 龙凤宝胶 囊、蛾苓 健固汤加减 丸、妇宁 康片
谢 谢!
四、带下过多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带下量多,色白稀薄,淋漓不 温肾益 肾虚带 断,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小 气,涩 下 便频数,大便溏薄。舌淡润, 精止带 苔薄白,脉沉迟。 金樱子膏, 妇宝颗粒, 内补丸加减 参茸卫生 丸
止带方加减,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 妇科千金 清热解 若肝经湿热 湿热下 兼,壮如米泔,臭秽难闻,小 片、妇炎 毒,利 下注者,用 注 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 康片、盆 湿止带。 龙胆泻肝汤 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炎净颗粒 加减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 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倦 健脾益 脾虚湿 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 气,除 盛 两足跗肿,面色白,舌质淡, 湿止带 苔白腻,脉缓弱。 白带片, 除湿白带 完带汤加减 丸,妇科 白带膏
中医妇科病症的辨证论 治
中医妇科病症的辨证论治
重要知识点 (★★月经不调、痛经)
根据症状进行辩证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
用
一、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固阴煎 加减
中成药
当归养血丸、固经丸、 六味地黄丸
肾气虚 月经提前,量少,色淡 补肾益 证 质稀,腰酸腿软,头晕 气,固 耳鸣,小便频数。舌淡 冲调经 暗,舌淡黯,苔薄白, 脉沉细而弱。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分型
气滞血瘀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调经止痛片、元胡 止痛片、益母颗粒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 理气活 膈下逐 拒按,经血量少,经行 血、化 瘀汤加 不畅,经色紫黯有块, 瘀止痛。 减 块下痛减,胸胁、乳房 作胀。舌紫黯或有瘀点, 脉弦涩。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经量少,经 色黯淡,畏寒肢冷,腰 腿酸软,小便清长。舌 苔白润,脉沉。 助阳暖 宫,温 经暖宫 止痛。 温经汤 加减
治法
补血 益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止血
方药
圣愈 汤合 血安 胶囊 加减
中成药
定坤丹、同 仁乌鸡白凤 丸、乌鸡丸 等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坤灵丸,少 腹逐瘀丸
脾不 统血
健脾 固冲 益气, 汤加 固冲 减 止血 补益 调肝 肝肾, 汤加 固冲 减 止血
肝肾 不足
瘀血 阻络
活血 逐瘀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祛瘀, 止崩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温经 汤加
阳虚内寒
痛经丸、艾附暖宫 丸、痛经宝颗粒
三、崩漏
分型
气血 两虚
辨证要点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 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少 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苔薄 白,脉细弱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 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 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 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脉 缓弱。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 尽,色淡质稀,两目干涩,腰酸膝 软,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白, 脉沉弱
肝经郁 经期提前,量多或少, 疏肝解 热 经色紫红,质稠有块, 郁,清 经前乳房、胸胁胀满, 热调经 喜叹息。舌红,苔黄, 脉弦数。
丹栀逍 遥散加 减
加味逍遥丸、妇科得 生丸
一、月经不调★★
2、月经后期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归芍地 黄丸
肾虚血 经期错后,量少色 补肾益气, 归肾丸 少 淡,经质清稀,腰 养血调经 合四物 膝酸软,小便频数。 汤加减 舌淡黯,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气滞血 经期延后,经量偏 活血行气, 膈下逐 瘀 少,经色黯红,或 化瘀止痛 瘀汤加 有血块,精神抑郁, 减 舌苔正常,脉弦。
七制香附丸、复方益 母草膏、调经活血片
一、月经不调★★
3、月经先后无定期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固阴煎 加减
中成药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补肾益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气,养 软,小便频数,舌淡, 血调经 苔薄白,脉沉细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