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一、郁证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症的疾病。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饮食等因素所致之郁;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节所论主要为狭义之郁。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多属于本病范畴,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1.《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五运之郁及情志致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论述了情志失调引起气机郁滞,导致郁证发生。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其治疗脏躁和梅核气的方药沿用至今。
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提出七情致郁为内因。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首倡“六郁”之说,属广义之郁,创制越鞠丸等治郁诸方,至今仍为临床
常用。
4.明代之后,情志之郁逐渐成为郁证的主要内涵。明·虞抟《医学正传·郁证》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郁证》谓:“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倡导因病而郁、因郁而病,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对怒郁、思郁、优郁的证冶方药论述全面。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第二十五单元郁证
细目一概述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郁证的常见病因
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2.郁证的基本病机
郁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初起以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由实转虚,转为阴亏血虚。六郁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细目三诊断
郁证的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细目四辨证论治
1.郁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郁证的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郁证的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2)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梅核气与噎膈相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中的脏躁一证,需与癫病相鉴别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病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2.气郁化火证
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3.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4.心神失养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中医内科学——郁病
郁怒不畅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气滞血瘀
火盛伤阴
阴虚火旺
体 质
肝郁及脾 脾虚生湿
因 素
思虑不解 气滞痰阻
痰气互结 湿停食滞
郁 病
郁久伤脾 心脾两虚
生化乏源
悲哀忧愁 忧思气结
意愿不遂
忧郁伤神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 、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实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 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 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 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 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wk.baidu.com分类
1、肝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痛 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 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方药:归脾汤加减.
病 因 情志不畅 兼有湿滞者,配合健脾燥湿或芳香化湿;
虚实互见者,则当虚实兼顾。
七情内伤,酒食不节
一、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刺
激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概说】
三、讨论范围: 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癔症、 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情志失调 ②体质因素
①情志失调
恼
肝
气郁
怒
失
伤
疏
肝
泄
火郁
血郁
思
脾
痰郁
虑
失
伤
健
湿郁
脾
运
食郁
②体质因素
体
肝
生
气
心
质
郁
化
血
脾
虚
抑
乏
不
失
弱
脾
源
足
养
原
本
肝 旺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中医的郁证
中医的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的病因多认为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其主要证型可分为以下几类(这是我们内科书上分型标准):
1.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痰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4.心神失养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5.心脾两虚证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可是最近我的两位抑郁证患者则均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患者女,56岁,以“失眠、烦躁,乏力半年余”为主述而就诊。
患者半年前因儿子和儿媳妇离婚之事所纠结,日夜不能眠,渐而发展为脾气暴躁,易怒,时有自杀倾向,表情淡漠,消极悲观,全身乏力,除与人吵架之外,一天之中就在床上度过,不敢上街,尤其不想见熟悉的人。目前患者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问其有什么不舒服,回答则是全身都不舒服。实在难以从症状入手而给予辩证。其舌质暗红,水滑,边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瘀互结,给予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
郁证的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郁病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楚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辨别证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化火、食积、湿滞、痰结均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则属虚。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长”。
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郁病好转、痊愈。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
中医辨证论治抑郁症效果显著
中医辨证论治抑郁症效果显著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发病转归等,本病归属在中医的“ 郁证” 范畴中。祖国医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和症状特点,发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临床选方用药灵活多样,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浅析如下。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属“ 情志疾病” 中的“ 郁证” 。“ 郁” 的提出源自《内经》。郁证的概念,始由元代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等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归纳而定名的,直至明代医家虞博在其所著的《医学正传》中方进一步确认“ 郁证” 的病名及论治。《杂病源流犀烛· 诸郁源流》说:“ 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丹溪心法· 六郁》“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因病而郁也。至若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脏腑气机不和所致情感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中医认为抑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病理上总不离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情感因素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输化相互影响,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张伯臾认为肝气郁结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最根本原因。韩毳等认为,人的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所以《类证治裁》云“ 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 。“ 木性升散,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 。印会河认为抑郁责之于心,心主神明正常时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异常则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健忘等。张俭认为抑郁责之于脾,脾胃居中焦,主受纳运化升清降浊,抑郁不舒,则气机升降出入紊乱,运化失调,致郁闷悲观,表情淡漠,行动迟缓,纳呆消瘦等。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有所发展并逐渐引起重视。
(完整)郁证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更年期综合症诊断参照2000年<〈精神医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
1、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1. 引言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2. 郁证的基本概念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情志郁结、气机不畅。郁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郁滞,表现为痞满、胸闷、胁痛等症状。常见的实证郁证有肝郁气滞、痰郁气滞等。
虚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不畅,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症状。常见的虚证郁证有气虚血瘀、心脾不足等。
3.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郁证,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肝郁气滞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胁痛等,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苔黄。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3.2 痰郁气滞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嗳气、恶心等,常伴有痰多、口苦等症状。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二陈汤。
3.3 气虚血瘀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红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养血当归汤、四物汤。
3.4 心脾不足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理气调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郁证
导语: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
细目一:概述
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
1.郁证的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郁证的常见病因
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二、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及治疗的加减变化
(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
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
郁证的辨证论治(4)——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六
郁证的辨证论治(4)——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六
(接上文)
七、我对郁证的体悟
(一)认识“郁”
诸脏腑之郁不外乎气血津液之郁。气郁为诸郁之始,亦为诸郁之因。这点很重要,也很好理解,而且必须理解和掌握好。
诸郁之间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气郁由气及血致血郁;
气郁由水湿潴留而发为湿郁;
湿聚酿痰或郁或灼津成痰而为痰郁;
气郁则使水谷不化、食滞不消而成食郁;
痰、食、湿郁又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诸郁相因为病,兼夹互见。
情志之郁,最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而继发郁证,为郁证的重要内容。发病人群,以妇人为多,“在妇人尤有贪、恋、慈、爱、妒、嫉、忧、患,八者杂一,则坚牢不破,无论富贵贫贱,感此最多”。
从病机上看,情志之郁分三,怒、思、忧郁,而悲、恐、惊三者致郁皆可归为忧郁。
(二)治疗原则
1)治郁调气为先
郁病虽多,且纷繁复杂,但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升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尤当临证分清何多何少治之。故调气为先为总则。
复杂的郁证,实证虽多,也有虚证兼夹,亦当调气补虚并用。先贤有云:“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当先开郁顺气,其病自愈”。
2)审因论治
辨识郁证的病因,针对性治疗,祛除病因,有利于气机的恢复。
如在调气的同时兼疏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之药。饮食致郁要先调脾胃,祛除食积。情志之郁要疏解情绪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凡怀抱不舒,遭遇不遂,以及怨旷积想在心,莫能排解,种种郁悒,各推其源以治之。然以情病者,当以理谴以命安。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本无能为挽矣”。这是先贤的衷言,实践证明,用之效得益彰。
中医临床实战笔记——郁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临床实战笔记——郁证的治疗经验
活血化淤法治疗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病证。医者多以疏通气机为总治则,临床实践证明,本病的发生与血淤相关。故治疗应以疏通气机结合活血化淤法为主。
辨证论治与分型
实证
一)肝气郁结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二)气郁化火型: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苦黄,脉弦数。
(三)气滞痰郁型: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以上三型均属实证范畴,治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但本证多由情志所伤,肝失调达,抑郁日久,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於,故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淤为主。方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桃仁,当归,红花,瓜蒌,柴胡,川芎,栀子,香附,枳壳,茯苓,陈皮,紫苏,旋覆花,甘草。水煎服。
二、虚证
(一)忧郁伤神型: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忧郁不解,心气耗伤,气血凝滞。
治法:活血化淤,益气养血。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桃仁,香附,木通,大腹皮,陈皮,当归,黄芪,大枣,夜交藤,苏子,柴胡,川芎,赤芍,党参,肉桂,甘草。水煎服。
(二)心脾两虚型: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辨证:劳心思虑,心脾两虚,脾失健运,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养心,活血益气。
方药:养心汤合炙甘草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川芎,当归牛,牛膝,丹参,赤芍,肉桂,桃仁,炙甘草。水煎服。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老中医治疗郁证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郁证医案大全
医案一
陈某,女,32岁。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症: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热,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挟有血块,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凉之药无效。其人面容消癯,面颊色赤,舌红而少苔,脉弦责责。此乃肝郁化火,血虚不柔所致。又屡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清阳不能升发,而阴火反乘土位。治仿东垣之法:粉葛根3克,升麻2克,羌活2克,独活2克,防风3克,白芍12克,生甘草6克,炙甘草6克,红参3克,生姜3克,大枣3枚。连服2剂,发热渐退,心烦少安,余症仍然不解,此乃肝郁血虚。方用: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牡丹皮6克,黑栀子3克,煨姜2克,薄荷2克,香附5克,郁金5克,鳖甲9克,牡蛎9克。服药后,一夜酣睡,心胸豁然,渐能饮食,但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脉来缓而软,改投归脾汤间服逍遥丸,调治数日,午后之热全退,体力渐增,又以参苓白术散3剂善后,病愈。
【按】气郁化火之证,其治当遵“气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宜用疏达肝胆气机之品,反投苦寒,则不但闭阻气机,使火郁更甚,而且内伤脾胃,遏抑清阳,非见肝治脾之义也。审时度势,治当升脾胃之清阳,兼泻心中阴火,选用升阳散火汤,俾脾气升发,则木郁自达。然血虚肝郁,其势未已,故再以丹栀逍遥加鳖甲、牡蛎,以养血柔肝而建功。本证从战略上讲,离不开脾胃虚弱的问题,故又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散而收全功。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二
张某,女,36岁,导游。门诊病历,1992年7月6日初诊。主诉精神紧张,恐惧多疑2年。2年前因受惊吓,遂致遇人便精神紧张,头额汗出淋漓。平素郁郁寡欢,恐惧多疑,遇生人则怵惕不安,甚则不能外出乘车或去喧哗场所。经北京安定医院确诊为“精神忧郁症、
中医辩证治郁证探讨
中医辩证治郁证探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对本病的辨证,首先必须抓主症,辨虚实。因郁证大多症状纷杂,应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表现,抓住主要症状。、如喜悲伤欲哭,咽中如有炙脔,胸胁胀闷,善叹息等,这样有助于辨病识证。其次,要根据症状表现及病之新久,辨病在气分还是血分。如初病胀闷窜痛,易受情志变动影响,多在气分,病久由胀致痛,部位固定,女子或见经闭,舌暗有瘀斑,则病及血分。此外,还要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脏腑辨证和六郁辨证,有时可将脏腑辨证与六郁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起多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大多属实证。治宜疏肝理气为先,如痰气郁结的,当化痰理气,宽胸利膈。《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此,疏肝理气舒郁,既是郁证初起的常用治则,又是郁证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实证阶段可根据旰郁气滞的兼挟不同,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或数法兼用。如迁延失治,由气及血,化火伤阴,气血受耗,病及心肺肾脾等脏,出现心神失养或心肾阴虚或心脾两亏者,则属虚证。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滋养心肾或补益心脾等法。至于虚实夹杂或兼有其他病证者,还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理。.此外,在本病辨治上还应重视发病的诱发因素及患者性别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如遇情绪善郁,所愿不遂,精神刺激等因素,常易使郁证诱发或加重,此病妇女较多见。平时性情抑郁寡欢者,亦易患此病。
对于痰气郁结(梅核气),虽多发于青、壮年,但仍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作喉和食道的有关检查,以除外实质性病变
【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5.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6.心肾阴虚证证候: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熟地山药丹皮泽泻山茱萸黄连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