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先期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期先行”“经早”“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四、辨证论治1.气虚型(1)脾气虚证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辨证要点: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剂: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辨证要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一、月经后期的定义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为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随着人们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的提升,月经不调已经成为女性的常见病,表现为月经过多、月经延后、月经过少、月经提前等。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诱发妇科炎症、痛经、头痛、子宫肌瘤等疾病,甚至还会引起不孕不育。

中医将其归为经期延长、崩漏等范畴,常以中药汤剂、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

基于此,本文将综述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具体如下。

1、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和寒热湿邪侵袭、情志因素、房劳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渡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间接或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洛,以及肾-天葵-冲任-胞宫功能失调而致。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让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最终引起月经失调。

“经水出诸肾”月经不调的重要病因是肾虚,临床治疗时可从肾入手。

但有关学者认为,冲脉失利是导致月经不调的主要病因,诊治此病时,应对冲脉实施辩证论治,根据寒热之别、阴阳气血等使用平逆、固冲、理冲、温冲等方式进行治疗。

足以看出,月经失调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学者有不同诊治方法。

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中医辨证论治月经不调多表现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

2.1月经先期月经多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多是因气虚和血热因素导致的。

(1)对于因气虚导致月经提前的患者,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1)脾气虚:是因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思虑过渡,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来潮。

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则心气亦伤,致使心脾气虚,统摄无权,月经提前。

舌诊时,舌质呈现淡红,舌苔薄白。

脉诊时,脉细弱。

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药物: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等,其中人参、黄芪益气为君;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为使,诸药合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摄血归经,能有效改善月经不调。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医治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常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少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医治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医治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依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分,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分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病症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依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路与方法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月经病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路主要是通过调整女性身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常见的几种月经病,介绍中医药治疗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1.前期经期延长或过多(月经过多):这是指月经周期过长,每次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可能伴有腰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气滞血瘀所致。

治疗思路是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例如,将当归、川芎、红花等配伍煎汤,可以调理气血,缓解血瘀,达到止血的效果。

2.经期量少(月经不调):这是指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量少,有的甚至没有经血排出,常常伴有气虚的症状,例如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等。

治疗思路是益气补血,调补肝肾。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等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药物。

例如,将熟地、党参、当归等配伍煎汤,可以补益气血,调整内分泌,缓解经期量少的症状。

3.经期痛经:这是指月经来潮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的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呕吐、腹泻等。

中医认为这是气滞血瘀所致。

治疗思路是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柴胡、川芎、丹参等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例如,将香附、柴胡、川芎等配伍煎汤,可以舒肝理气,缓解经期痛经的症状。

4.经期不孕:这是指经期周期规律,经血正常,但女性长期无法怀孕的情况。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思路是调补气血,调整肝肾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熟地、当归、枸杞子等具有补气血、调理肝肾的药物。

例如,将黄芪、熟地、当归等配伍煎汤,可以调节内分泌,促进卵巢功能,改善经期不孕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疗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另外,中医药治疗月经病不仅仅是通过草药煎汤的方式,还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的应用,具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该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浅议中药治疗痛经方法

浅议中药治疗痛经方法
带; 穿心莲 、 紫草清热解毒 、 凉血 、 活血消肿 , 共为 臣药 ; 败酱 草、 蒲公英 、 紫花地 丁清热解毒 、 凉血逐瘀 、 散结止痛 ; 芦荟 、 猪胆粉具有 抑菌杀虫作用 , 共同辅助主药达到清热解 毒 、 利 湿散结 、 杀虫止痒之功效 。 综 上所述 , 痛经 大多 医家从 寒凝 、 气滞 、 血瘀 、 血虚论 治, 有内服和外用等不 同, 治疗方法灵活多样 , 疗效确切 , 总 有效率均达 8 %以上 。 中严格的辨证论治乃是中医药治 0 其 疗原发性痛 经的关键 , 在此基础上运用 中药周期治疗 , 标本
原发性痛经病 因 目前 尚未完全明了,但检查并没发现 生殖器官有器质病变 。 一般初潮后不久即出现痛经 , 有时与 精神 因素密切相 关 , 可能由于子宫肌肉痉挛 , 也 陆收缩 , 导
致 子宫缺血而引起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由于子宫发育 不 良、 宫颈 口或子宫颈管狭窄 、 子宫过度屈 曲, 导致经血流 出不畅 , 造成经血潴 留, 从而刺激 子宫 收缩。有 的在月经期 子宫 内膜早现片状脱落 , 出前子宫强烈收缩引起疼痛 , 排 排
选 圣 愈 汤 加 减 。3型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 % ,6 7 , 65 5 9. % 7 8 .%。管恩兰等辨证 治疗原发性痛经 16例 , 75 5 分寒凝血瘀 型、 气滞 血瘀型 、 气血 两虚型 、 肾阴损 型 , 肝 临床 治愈 12 2 例, 好转 2 例 , 9 无效 5例。吴千银辨证分为气滞 血瘀 型、 寒
1g 牛膝 、 0, 红藤 、 败酱草 、 薏苡仁各 1gJ减 。 5)l 治愈 3 ,  ̄ 2例 显 效 1例, 7 有效 6 , 例 无效 5例 , 总有效率 9 . %。 1 7 张梅香等 6
临床辨证分 3 型治疗本病 , 气滞 血瘀 型 2 例方选逍遥散加 9 减, 寒湿凝滞型 3 例方选温 经汤加减 , 1 气血 虚弱型 8例方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

中医治疗痛经良方妙法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亦称经行腹痛。

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

痛经的发生大多数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过度紧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使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或黄体不足,子宫内膜呈片状剥脱或子宫发育欠佳;子宫位置不正,过度屈曲,以致影响经血外流而引起痛经。

如发生于月经初潮1~2年内,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无其他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若在初潮1~2年内无痛经,而后发生痛经;或缘于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息肉、盆腔炎症、官腔粘连、盆腔瘀血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的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发生的小腹部疼痛,多发生于经行的第一、二天内,经血排出后常可缓解。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的病因总由感受寒湿,情志抑郁,内伤气血所造成。

而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以致“不通则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时间:一般于月经临来前或月经来潮仅见少量经血时,开始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2天即有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经期时加剧。

膜样痛经一般在月经第3~4天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块状物排出疼痛马上减轻。

(2)部位性质:疼痛多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或坠痛,或痛引腰骶。

痛剧时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

多数患者感到小腹发凉,喜热喜按,得热得按痛减,经量增多,外流通畅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伴随症状: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也可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便意等膀胱直肠刺激症,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肢软疲乏无力等症。

疼痛剧烈时,患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2.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时间、量、质、色等发生异常的疾病。

其病因较复杂,与内分泌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有寒邪、热邪、情志失调、肾虚、血瘀、血虚等。

月经来潮或提前或延后超过一周以上,或先后无定时,月经量或多或少,月经色或淡或紫暗,或夹有血块等,常伴有头昏眼花、腰腹胀痛等症状。

治月经不调秘方1.1 柴芍调经汤【来源】朱南孙,《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柴胡6克,白芍、女贞子各12克,旱莲草、麦冬、地骨皮各10克,白茅根12克,香附、地榆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功用】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一升散一收敛,可奏舒肝解郁、清热养阴、协理阴阳之功。

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培元;麦冬、地骨皮、白茅根、地榆等清热凉血;在大队养阴凉血药中加入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既能制其香燥之偏,且收相得益彰之妙用。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调气理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加减】本方适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症。

因实热者可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宜以生地、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及阿胶等养血柔肝之品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桅逍遥散合参化裁治之。

本症因血热所致,易发展成崩漏,其治应以防微杜渐着眼,故可随证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樗根皮诸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2 理血补肾调经汤【来源】梁剑波,《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柴胡6克,白芍、赤芍、泽兰、益母草、鸡血藤、怀牛膝、刘寄奴、苏木、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

【用法】月经期服药: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

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若月经错后或稀发,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

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服3天就停药。

若月经来潮后,再按第1种方法服药。

金季玲“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经验

金季玲“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经验
性 的正常生理现象 , 女子月经如大海之潮汐 , 周而复始 , 循
而密切 的关系。《 素问 ・ 上古 天真论》 言: “ 女子 七岁 肾气
盛, 齿更发长 ; 二七 而天癸 至 , 任脉通 , 太 冲脉盛 , 月事 以时 下, 故有子 ……七七任脉 虚 , 太 冲脉 衰少 , 天 癸竭 , 地道 不
引E 中医 2 0 1 4年 1 月第 3 6卷第 1期
H e b e i J T C M,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l 3 6 , N o . 1

金 季玲 “ 调周法 " 治 疗 月 经 病 经验
梁 晶 金 季玲
( 天津 中医药 大学 2 0 0 9级本科 生 , 天津
环不休 。月经病是指发 生于青 春期至 绝经 期 的生育期 妇
女月 经的周期 、 经期 、 经量 、 经色、 经质异 常 , 或 以伴 随月经
而 出现 临床症 状为特征 的疾病 , 是 妇科 的常见 病 , 主要 包 括月经先期 、 月经后期 、 月经量多 、 月经量少 、 月 经延长 、 崩 漏、 经间期出血 、 痛经、 闭经及月经前后 等诸 症。笔者 有幸 随师侍诊 , 受益匪浅 , 现将金教授 运用 “ 调周 法 ” 治疗 月经
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 ” 《 女科经纶》 云: “ 月水全 赖肾施化 , 肾水 既乏 , 则经水 日以干涸 ……” 《 傅 青 主女科》 谓“ 经水
出诸 肾” 。前 贤论述 充分 说明 肾气 充盛 , 元 阴、 元 阳充足 , 天癸之精 的如期 而至 , 任 脉通 、 冲脉盛 等对 月经 的来潮具 有极为重要和直接 的关 系。肾主藏精 , 内寓元阴 、 元阳, 为
还非 常注意饮 食的调养 。饮 食不节 , 嗜肥甘 厚腻 , 可使 脾

中医分期论治月经病

中医分期论治月经病


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 相连。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治当 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 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 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 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 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 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 子、巴戟天等。
• 行经期:重阳转阴,彻底排出应泄之经血,着 重活血调经,“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新生”。 常用五味调经汤(丹参、赤芍、益母草、五灵 脂、乌药)。常用药:苍术、香附、牡丹皮、 丹参、赤芍、山楂、泽兰、益母草、五灵脂、 续断、茯苓、川牛膝、艾叶等。

• 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 期相连。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 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后末期常与经 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 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 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 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 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 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 等。
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 表现为无明显带下。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 方用归芍地黄汤(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常用药:当归、白 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 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 。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 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 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 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中医分期论治月经病
芮城县பைடு நூலகம்医医院 妇产科 牛爱琴
• 概念:月经病是指一月经的周期、 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 周期,或以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药有效治疗月经病PPT课件

中医药有效治疗月经病PPT课件

.
17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2、常用調經治法與方藥
補腎調經——滋養腎陰、溫補腎陽、平補腎氣 補腎健脾、交通心腎
疏肝調經——疏肝解鬱、清瀉肝火、疏肝補腎健脾 健脾益氣調經——升陽益氣、健脾固腎 溫經散寒——溫經補虛、溫經活血 清熱涼血——養陰清熱、涼血清熱 活血調經——祛瘀止血、涼血活血、行氣活血 祛痰調經——健脾化痰,活血調經
.
19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1)補腎調經
腎陽虛——月經後期、閉經、崩漏、絕經前後諸症 溫補腎陽——右歸飲(熟地、附子、肉桂、山萸肉、
杞子、炒山藥、杜仲、炙甘草) 脾腎陽虛,崩漏下血量多,加破故紙、炮薑; 稟賦不足,發育不良者,加紫河車、鹿茸; 絕經前月經過多、崩漏、浮腫者,加淫陽藿、仙茅; 腰膝酸軟,夜尿頻數,加沙苑蒺藜、肉蓯蓉、金狗脊。
經行吐衄(倒經)
.
13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二、月經病的主要特點 及其對女性生殖的影響
3、絕經前後諸症
月經異常伴隨潮熱、出汗、焦慮、失眠、陰道 乾澀等軀體和精神症狀
.
14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治療要點: 調經、治本——調理臟腑、氣血, 平衡陰陽
辨證求因 常用調經治法與方藥 月經病的周期治療 月經病的調養
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之間,“絪縕的候”之 時,發生少量陰道出血
.
12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二、月經病的主要特點 及其對女性生殖的影響
2、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病症
痛經——原發性:功能性,初潮後2-3年即出現 繼發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腺肌病等病症所致

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治疗月经病的特色和优势在妇科疾病中,虽然只有四字。

即经带胎产。

但这四个字字字如金,字字沉重,字字治起来艰难。

一个简单的经字,也就是月经病,即包含丰富内容,如月经先期,后期,不定期,痛经,崩露,月经期各种不适综合症,闭经等。

今晚我们主要从大的方面来谈一下月经病在中医诊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如果大家喜欢这个话题,以后我们可以列为系列,逐一讲解。

即然讲月经病,我们就得首先明白月经产生的机制,同时大家一定要明白月经是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如感冒,着凉,饮食结构改变,居住环境改变,还有心情情绪的波动等,无时不影响着其变化。

这样大家从这两张幻灯片中了解月经的常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何为月经病呢?关于月经的基本生理常识,大家知道不?初潮,经期,周期,绝经等。

一般初潮为十三四岁,有的较晚到十六岁左右了,有的较早可能在十二三岁;基本上28天为一个周期; 绝经一般在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妇女进入老年期的象征。

我们再列出来详细看一下。

关于经期的基本常识。

我们在了解病理之前也应该先了解生理,这样对比更有利于学习。

(图片4正常月经)我们在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看所谓的月经病,也就是这些正常指数出现变化时,也就可以称之为月经病的。

对了,我们还应再了解一下所谓的周期中的几个时期: 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图片5月经的周期规律)。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月经周期异常,一般最常见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不定期(图片6月经周期异常)。

我们看完了这些基本的常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医诊疗月经病的几个特色。

妇女的生理特点,“女子以血为主”。

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易耗损机体阴血,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而气血之间又有“载运”和“统帅”的关系,因而月经的病变,虽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治之当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其终归的目的,仍在调理气血,使之平和。

所以我们在调理月经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气血的调理。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优势与创新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优势与创新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优势与创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在妇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优势与创新,旨在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1. 整体观念理论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局部病变,更注重调整全身状态,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实践应用:例如,在治疗月经不调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

2. 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案例分析:以盆腔炎为例,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将病情分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等不同证型,并分别采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3. 天然药物药物来源:中医使用的药材大多来自自然界,如植物、动物、矿物等。

这些药材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特别适合长期服用和调理身体。

药效机制:中医药物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方面来发挥作用。

例如,当归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益母草则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血瘀型痛经等病症。

三、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创新1. 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的结合诊断技术的创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B超、CT、MRI等,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妇科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灶位置,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新型中医诊疗设备,如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治疗方法的创新:在保留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 你是几级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 你是几级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腹部及腰骰部疼痛或不适,甚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病症。

痛经大致分为原发性痛经、膜样性痛经、充血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四种。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在初潮或初潮后2~3年;膜样性痛经可发生于育龄期任何1次月经,或数月至1年以上发生1次;充血性痛经平时症状不明显,或类似盆腔炎,在行经前及经期症状严重,盆腔部检查无实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是因盆腔疾患所诱发。

对痛经的治疗原则上是对症治疗。

原发性痛经以止痛为主;继发性痛经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论何种性质的痛经均以药物治疗为好。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等,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

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中医治疗痛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选介痛经口服液、芍药甘草汤、加味没竭汤等治疗痛经的有效方剂12首,以供临床参考选用。

1.痛经口服液【处方组成】当归、芍药、地黄、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青皮、木香、香附、炮姜、肉桂各等分。

【治疗方法】上药制成口服液,于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0ml,连服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养血行血,祛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近期临床治愈37例,显效4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83%。

【经验体会】血虚则血海空虚,冲任失于濡润,再加瘀血阻滞,则经前、经后均可出现疼痛。

方用当归、芍药、地黄、炮姜、肉桂温经散寒,养血;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青皮、木香、香附调经止痛。

本方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标本兼治,攻补同用,以补血为主,血足则胞宫得养;祛瘀则疼痛能除。

2.芍药甘草汤【处方组成】炒白芍60~90g,炙甘草30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炒白芍量用60g,并加赤芍30g;寒凝血滞型者炒白芍量用90g,并加肉桂10g。

中医对月经先期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月经先期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月经先期的诊断与治疗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则1月两行,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早”等。

月经仅提前3~5天,或偶尔提前1次,又无任何不适者,不作月经先期论。

一、病因病机(1)气虚不摄: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致使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下。

(2)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烈助阳之品,热邪伏于冲任,迫血先期而下。

(3)肝经郁热:郁怒伤肝,郁久化火,下扰血海,迫血下行,致使月经先期而至。

(4)阴虚内热: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失血过多,房劳损精,阴亏火旺,扰及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先期而下。

(5)肾气不固:素体肾虚,或久病伤肾,房劳过度,屡屡坠胎,致肾气亏损,封藏失职,月经提前而行。

(6)瘀血阻滞:气机阻滞日久,或经期、产后不慎避忌,以致瘀血阻滞胞官,新血不安而先期妄行。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缩短到21天以内,甚至1月两行者。

若周期仅提前3~5天,身体并无其他不适,仍属正常范围。

偶尔一次提前,以后仍按时来潮者,不作病论。

2.诊断(1)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3次以上。

(2)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1.气虚型【辨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

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细弱。

【施治】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25 g,北黄芪15 g,炙甘草9g,当归12 g,陈皮6g,升麻15 g,柴胡6g,白术15 g,茯苓20 g,龙眼肉15 g。

水煎服。

【加减】若兼见腰骶酸痛、夜尿多者,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原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续断、杜仲之类,以补肾固冲。

2.实热型【辨证】月经提前,经量较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

或面红口干,心胸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诊断和治疗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延迟7天以上,或延后时间更长,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月经后错”、“经迟”等。

如果月经周期仅延迟3~5天,或偶尔一次周期较长,又无其他不适者,不属本病范围。

另外,在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绝经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伴随症状,也不视为“月经后期”。

一、病因病机(1)寒凝冲任:经产之期,过食生冷,或淋雨涉水,感受寒冷,寒邪乘虚客于冲任,血被寒凝,血运不畅而发病。

(2)阳虚内寒:禀赋素弱,阳气不足,或房劳过度,损伤阳气,虚寒内生,脏腑失于温养,血的生化与运行失常,血海不能如期而盈溢。

(3)血虚失盈:久病耗损,营血不足,或长期缓慢失血,产乳过多;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冲任血亏,血海不能按时而满盈,以致经行后期。

(4)肾精不足:素体肾精亏虚,或房劳损伤肾精。

阴亏则火旺,内生之火热又灼阴精,以致水亏血少,血海不能以时而满溢。

(5)气滞血瘀: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冲任受阻,经血不能按时而至。

(6)痰湿阻滞:素体肥胖,痰湿内盛,下注冲任,阻滞胞脉,经血排泄受阻,以致月经后期。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月经后期的主要伴随症状有月经量少(个别量多);经色可深红、淡红或黯红;经质可有黏稠,稀薄或伴有血块。

还有人出现胃寒肢冷、小腹隐痛、面色苍白、头昏目眩或胸闷不适、乳胀胁痛等。

2.诊断(1)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2)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三、辨证施治1.血虚型【辨证】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红,无血块,小腹绵绵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

舌淡红,脉细弱。

【施治】补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党参20 g,山药30 g,当归15 g,熟地黄20 g,杜仲15 g,山茱萸15 g,枸杞子15 g,炙甘草6g,鸡血藤30 g,香附子12 g,益母草30 g,丹参15 g。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调经六法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调经六法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调经六法月经失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等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其也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现代社会中,月经失调已成为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

江南中医妇科流派临证调经时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共融性及贯穿性,最终形成一种调经特色。

标签:调经;妇科;流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1]。

女性一生中最主要的生理表现是月经,当先天肾气充足、冲任二脉相互资生、脉络通畅时,经事才一月一行,继而孕育胎儿。

在现代,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月经失调的诊断标准:月经周期正常者为28天左右,但在21-35天也属正常范围,经期3-7天,经量总量为50-80ml。

由此标准,我们常将月经失调细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

同时,在临床上可以发现,由月经失调引发的不孕症,或是子宫肌瘤所致的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痛经,或表现为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的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皆可属于月经失调的范畴。

《女科经纶?月经门?经候不调不通有分因详证施病之法论》云:“妇人有先病而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生诸症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2]。

即在对月经失调的治疗上需要以“本”为先,正本清源。

在这一基础上,江南中医妇科各流派,如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上海海派的蔡氏妇科、朱氏妇科、王氏妇科、胡氏妇科,浙江浙派的何氏女科、宋氏女科、竹林寺女科在调经时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上异中求同,形成调经六法。

1肝为先天,疏肝养血浙派何氏妇科认为女子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易使肝血耗损,而肝主疏泄,为藏血之脏。

因此在调经时,十分重视对肝脏的调摄,并创有“调肝八法”(疏肝理气、行滞化湿、开郁和中、平肝清热、暖肝温经、酸甘缓中、柔肝息风、豁痰镇肝)[3]。

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

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

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作者:舒娟魏绍斌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3期关键词:魏绍斌;月经过少;经验;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03-03魏绍斌主任医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首届名中医杨家林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崇尚古籍,善用经方、名方和前辈成方,既集各家之长,又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合治,形成专病专药、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案,笔者求学期间有幸师从魏老师,兹将老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不足2d,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1]。

本病有虚有实,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多见。

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虚证为主,多见于肾虚血亏、肾虚肝郁、肝郁血瘀3个证型,其中前者最为常见。

肾藏精,主生殖,肾精是月经产生并维持期量规律恒定的动力和物质基础,肾气充盛,才能使天癸蓄极泌至,任通冲盛。

《傅青主女科》谓“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提示月经以肾为主导。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多产多堕均可致肾气不足,精血不充,血海空虚,经血生化乏源而致经行量少。

其次“妇人以血为基本”,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下注冲任,血海才能定期蓄溢,若情志不舒,则肝郁气结,影响气血运行,从而阻滞冲任,经血受阻而致经行量少。

2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导师在临床上注重辨证论治,根据“补肾乃调经之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确立了补肾益精,养血益气;补肾疏肝,理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等治则。

其中活血调经这一治法可贯穿始终。

临证时还需根据月经色、质、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明病变脏腑的虚实程度,从而调整药味和药量,具体从以下3个证型进行论述:2.1肾虚血亏针对该病机,导师确立了补肾益精,养血益气的治疗方法,以《景岳全书》中归肾丸加减组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當歸 附子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2)疏肝調經
•肝鬱氣滯——月經先後不定期、經行乳房脹痛
•疏肝解鬱——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白術、

茯苓、炙甘草、煨薑、薄荷)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殼、香附


陳皮、炙甘草、川芎)
•肝經鬱火——經行吐衄、經行頭痛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3、月經病的周期治療
• 中醫周期療法是根據月經周期中陰陽氣血消長 變化的規律,結合中醫證候與月經的病理改變,在 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分期用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以調經的一種治法。
•基本原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順應生理節律,分期用藥;

平衡陰陽,兼顧氣血,藏瀉適時。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一、月經的産生與調節機理
•其他臟腑、經絡的作用
• 肝——主藏血、疏泄 • 肝腎精血互補,共司子宮藏瀉 • 脾——主運化、統血,爲後天之本 • 脾腎先後天互生,源泉不竭 • 心——主血,通過胞脈聯繫子宮 • 肺——主氣,朝百脈,調節氣血之運行 • 督脈——主陽經,與任脈共同維繫陰陽脈氣的平衡
➢ 月經周期、經期或經量的異常 ➢ 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病症 ➢ 絕經前後諸症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二、月經病的主要特點
•1、月經周期、及經其期對或女經性生量殖的的異影常響
• 月經不調(先期、後期、先後無定期、過多、
過少、經期延長)
• 崩漏——周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 。

“經亂之甚者也”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治療要點:
• 調經、治本——調理臟腑、氣血,

平衡陰陽
➢ 辨證求因
➢ 常用調經治法與方藥
➢ 月經病的周期治療
➢ 月經病的調養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1、辨證求因
•首辨月經——期、量、色、質
•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深紅或紫紅,質黏稠——實熱 ; •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少,色鮮紅,質較稀薄——虛熱; •先期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淡紅,質稀薄如水——氣虛; •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紅,質稀薄如水——血虛; •月經後期,量多,色暗紅有塊——血寒; •經行不暢或淋漓不止,量多少不定,色紫黯有塊——血瘀

地骨皮、地榆、藕節、阿膠、陳棕炭


炙龜板、牡蠣、甘草)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6)活血•調三經、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瘀阻沖任——月經過多、崩漏、經間期出血
•祛瘀止血——逐瘀止血湯(生地、大黃、赤芍、丹皮


當歸尾、枳殼、龜板、桃仁)合失笑散

加三七、益母草、血竭、血餘炭
•瘀阻沖任——月經過少、閉經
• 陰虛陽亢,加牡蠣、龜甲或鼈甲;
• 陰虛內熱,漏下不止,加龜膠、鹿角膠。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1)補腎調經
•腎陽虛——月經後期、閉經、崩漏、絕經前後諸症
•溫補腎陽——右歸飲(熟地、附子、肉桂、山萸肉、

杞子、炒山藥、杜仲、炙甘草)
•脾腎陽虛,崩漏下血量多,加破故紙、炮薑;

炒白術、炒升麻)
•脾腎兩虛——經行泄瀉。
•健脾固腎——健固湯(黨參、白術、茯苓、巴戟、

薏苡仁)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

肉豆蔻、五味子)
• 肝鬱脾虛——痛瀉要方(白術、白芍、陳皮、

防風)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4)溫經•三散寒、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沖任虛寒——月經不調、痛經
•溫經補虛——溫經湯(《金匱要略》吳茱萸、當歸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辨形體、肌膚、毛髮
• 形體瘦削,面色晦黯,或眼眶、唇周黯斑,毛髮稀疏

——腎虛;
• 面目、肢體腫脹,面色萎黃或青白,神疲乏力——脾虛;
• 形體肥胖,肌膚油膩,毛髮濃密,毛孔粗大——痰濕;
• 形體消瘦,面部紅赤,暗瘡較多,煩躁易怒——肝熱;
• 口舌生瘡,心煩失眠,口乾咽燥,顴紅唇赤——心火。


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丹皮


生薑、甘草、半夏、麥冬)
பைடு நூலகம்
•寒凝胞脈——月經後期、痛經
•溫經活血——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當歸、芍
藥、

川芎、桂心、人參、莪術、丹皮、牛膝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5)清熱涼血
•陰虛內熱——月經先期、經期延長
•養陰清熱——兩地湯(生地、地骨皮、白芍、玄參、
• 月經病的發生受到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環境 因素的影響。屬於心身疾病。應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調攝。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4、月經病的調養 •(1)情志疏導
• 情志安和,心身舒泰。 • 消除焦慮、抑鬱、驚恐、緊張等不良心態; • 改善心境,建立信心。


腎-天癸-沖任-子宮軸
•肝 •心
•带脉
•肾
•天 癸 •冲脉 任脉
•脾 •肺
•督脉
•子宫

一、月經的産生與調節機理
•腎—— 主導作用。 • 主藏精,爲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宅,沖任之本 • 促使天癸成熟 •天癸—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月經産生的動力。 • 隨腎氣的盛衰而“至”或“竭” • 通過調節沖任而司生殖 •沖任—沖爲血海,任主胞胎 • 在天癸作用下,任脈所司之陰精充沛 • 沖脈聚臟腑之血,並下注于胞宮 •子宮—主月經與孕育,藏瀉有期 • 受肝腎、沖任督脈的調節,帶脈的約束,定期藏泄。
影響
❖ 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一、月經的産生與調節機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
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
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本草綱目·論月水》:“女子,陰類也,以血爲主 。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
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信、月水、月經
。經者,常也,有常軌也。”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一、月經的産生與調節機理
• 月經的産生,是腎氣、天癸、沖任、氣血 作用於子宮,並在其他臟腑、經絡的協同作用 下,使子宮定期藏瀉的生理現象。
• 腎-天癸-沖任-子宮是女性生殖調節 的軸心。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五靈脂、丹皮、甘草)
•寒濕凝滯——痛經
•溫經活血止痛——少腹逐瘀湯(小茴香、幹薑、

肉桂、延胡索、當歸、川芎、赤芍、

蒲黃、五靈脂、沒藥)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6)活血調經
• 羅元愷教授治療痛經的經驗方 •田七痛經膠囊:田七 五靈脂 蒲黃 延胡 小茴香

川芎 冰片等

麥冬、阿膠)
•陰虛陽亢,漏下不止——保陰煎(生地、熟地、

白芍、山藥、續斷、黃芩、黃柏、

甘草)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5)清熱•三涼、血 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陽盛實熱——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
•涼血清熱——清經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


青蒿、黃柏、茯苓)
•血熱崩漏——清熱固經湯(黃芩、焦梔子、生地、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思 路與方法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概述
• 月經是女性重要的生理現象,是女性具 有生殖能力的標誌 。 • 在婦科疾病中,月經病最爲常見。月經的 異常,往往影響生育。 • 張介賓:“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爲先。”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月經的産生與調節機理
❖ 月經病的主要特點及其對女性生殖的
•活血調經——血府逐瘀湯(生地、牛膝、桃仁、紅花


柴胡、枳殼、當歸、川芎、赤芍、桔梗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甘院草)加澤蘭、王不留•行、路路通等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6)活血調經
•氣滯血瘀——痛經、經行腫脹
•行氣活血——膈下逐瘀湯(延胡索、枳殼、烏藥、

香附、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
• 祛痰調經——健脾化痰,活血調經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1)補腎調經
•腎陰虛——月經過少、閉經、崩漏、經間期出血、

絕經前後諸症
•滋養腎陰——左歸飲(熟地、山萸肉、杞子、淮山、

茯苓、炙甘草)
• 肝腎陰虛,合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
• 心腎不交,加五味子、麥冬、酸棗仁;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月經病的治療方略
•2、常用調經治法與方藥
• 補腎調經——滋養腎陰、溫補腎陽、平補腎氣

補腎健脾、交通心腎
• 疏肝調經——疏肝解鬱、清瀉肝火、疏肝補腎健

• 健脾益氣調經——升陽益氣、健脾固腎
• 溫經散寒——溫經補虛、溫經活血
• 清熱涼血——養陰清熱、涼血清熱
• 活血調經——祛瘀止血、涼血活血、行氣活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