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
论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东北文化的代名词。
在二人转中,丑角作为一个幽默滑稽的代表,给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就二人转中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二人转丑角艺术表演形式特点在中国东北地区,二人转是老百姓深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旦一丑跳来跳去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虽然在表演、着装以及妆容上,二人转中的丑角与戏剧中的丑角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二人转中的丑角除了有幽默和滑稽的一面,对其他的角色也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装虎像虎,装龙像龙。
在二人转中,丑角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一、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一)旦美丑浪,各不一样在二人转中,旦和丑的舞蹈特征有着较大的区别,旦角的舞蹈是旦角性格化,而丑角的舞蹈是丑角性格化。
前者舞蹈通常是优美、端庄、柔曼、轻软、秀丽、细腻、幅度小,而丑角的舞蹈则灵活多变、粗狂豪放、大扔大撂、大棱大角,多是一些大动作。
二人转中,一般旦角在前面扭,而丑角在后面跟着,看起来好像是一边学一边舞,主要是为了衬托前面的旦舞。
有的时候笨学,有的时候歪学,看起来可笑又滑稽,但是又乖又巧。
在二人转舞蹈中,既有情节舞,又有情绪舞,情节舞主要是指情节之中的舞蹈,而情绪舞则是剧情之外的舞蹈。
这两种舞蹈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的,情节舞主要是为了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塑造人物,推动剧情的发展。
而情绪舞是为了对气氛进行渲染,将丑角的艺术充分表现出来,让二人转更加的泼辣和火爆。
(二)俏词俏音,有滋有味在二人转当中,唱为首要的元素,对于唱功中的丑角艺术不能进行忽视。
艺人常说,丑角要唱的有骨头有肉,二人转中的丑角虽然又蹦又跳,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完全凭借着歪门邪道,他的艺术寿命也就不会太长。
将唱功中丑角艺术充分体现出来的主要是趣唱。
而丑角要想完成有效的趣唱,必须要有趣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新说
一
、
舞 台美术 的功能
代科 技 手段 营造 出具体 的环境 氛 围 ,而在 时
间 的表现 上则 可 以采用灯 光技 术 和现代 科技
1 过 人物 造 型和 景 物造 型 塑造 人 物形 . 通
象
手段 加 以表现 。 演 员是 动作 形象 的直 接体 现者 。舞 台动 3对 舞 台动作 空 间 的人 物 生活 环境 的提 .
造型手 段 。创造 出剧 中环 境 和角色 的外 部 形 象 ,渲 染舞 台气 氛 。舞 台美术设 计 兼有 时 间 艺术和 空 间艺术 的性 质 ,具有很 强 的技 术性
2营造 戏剧 动作 的空 间 、地 点和 时间 .
戏剧 动作 是在 具体 的时 间 、地 点 和空 间 中产 生 的 。无论 是 露 天 广场 还 是舞 台剧 场 ,
都要 经过 精心 组织 、加 工才能 适应 戏剧 演 出
的需 要 。现代 舞 台设 计 对于空 间 的组织 已不 局 限于演 员与 舞 台 、演 员与演 员之 间 ,同时 也对 演 员与观 众 的空 间关 系做 出种 种新 的处
理 。对 于地点 的处 理可 以采用 硬 景或利 用 现
和对物 质条 件 的依赖 性 。它在 艺术 创作 上属 二度创 造 .在演 出中它具 有多 方面 的功能 与
然而令 人略感 疑惑 的是 ,近年来有 不少
二人 转 的表 演 ,置 人物形 象塑造 于不顾 ,而 是演员个 人在舞 台上 “ 包 ” 全 。没 有 “ 化
同样 令人略感 遗憾与疑惑 的是 近年来
有不 少二 人转 ,淡化情 节 ,甚至 取 消情 节 ,
全无 了吸 引 人 的故 事 性 ,只 是东 拼西 凑 地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
138舞台天地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刘卫娟二人转,是关东大地土生土长的野草,土香土色的野花。
这一东北农民创造的民间艺术,作为艺术欣赏对象,是东北农民极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宠儿;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东北民间文学、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宝库。
二人转不管表现现实生活还是历史生活,是北方生活还是南方生活,是乡村生活还是都市生活,都“东北化”“乡土化”“农民化”“通俗化”。
它以地道的东北乡音,抒发乡野情怀,张扬关东精神。
二人转“词儿是庄稼词儿”“事儿是庄稼事儿”“人儿是庄稼人儿”“味儿是庄稼味儿”。
二人转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单从形式上看,解放前的二人转是“一树三枝”,即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解放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二人转由“一树三枝”扩展为“一树八枝”,后生长出来的五枝是“二人戏”“坐唱”“群唱”“清唱”“群舞”。
八个分枝,以二人转为主干。
从演员的角度看,解放前的二人转,两个演员“一副架”,但绝大多数都是男演员。
一个男演员男扮女装,叫做“唱包头的”,演上装,即旦角。
另一个男演员叫“唱丑的”,演下装,即丑角。
解放后破除了封建礼教,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旦角不再需要男扮女装,而由女演员直接扮演。
这一变化为二人转表演带来新面貌新气象,使二人转更有美感,更具观赏性。
二人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不断开枝散叶,百花齐放,而且在风格样式方面流派纷呈,蔚为大观。
二人转表演有两大流派,辽宁和吉林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南派,黑龙江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北派。
南派以舞见长,手绢功、扇子功出色,唱腔也较丰富,唱做俱佳,歌舞并茂。
北派以唱见长,讲究嘴上功夫,唱腔颇有韵味。
两派的特点,过去称之为“南浪北唱”。
但南北两派一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在表演上都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化入化出,分包赶角。
二人转,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转来转去,转是载歌载舞。
论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的艺术特征
2013.03学教育904、语义联想式词汇教学语义联想是指以一个单词为中心进行上下关系和含义的联想等,这一过程需要想象力的激发和创造力的突出等,具体就“book”一词而言有“书籍”和“预定”两层层含义,从“书籍”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封面“cover”、纸张“paper”和作者“author”等,而从“预定”的角度可以联想到酒店“ho-tel”、服务员“waiter”、机场“airport”等,所有的含义都是围绕着“book”展开,可实际又与其无太大的关联,这就是联想式记忆的独特性。
三、联想式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虽然联想式词汇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其自身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具体包括如果学生本身的词汇积累量就差,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
此外由于词汇基础好的学生在进行联想式英语词汇记忆学习时表现的活跃性、参与性和认可度较高,就会影响到基础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类似于不愿进行积极思考和在被提问的过程中只想获得标准答案等。
其次在进行对比和归类联想的训练时,教师应该注意一次性给出词汇的数量不应超过学生可记忆的程度,如果一次性给出的词汇个数超过了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极易造成词义的混淆和迷惑,长时间下去还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适当的进行词汇难度和数量的调整。
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进行交流和解答,不仅有助于词汇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会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学习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然。
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联想式词汇教学不仅需要较广的英语词汇积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幽默感、想象力和文学修养等,毕竟英语属于语言交流学科的学习,所以较高的知识修养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础。
此外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其中包括多样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联想式词汇教学属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习参与的兴趣,才能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作者:李黛岚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
它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历史久远,兼收并蓄多种地方艺术形式;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浓郁的东北人生活气息:音乐唱腔和演出曲目极为丰富;“二人转”的表演手段,简单明快,火爆热烈:内容积极向上,唱本语言通俗易懂;演出轻松幽默,老少皆宜。
正是这些艺术魅力的充分展现,才使二人转从俗至雅,由东北推向了全国。
[关键词]二人转东北艺术魅力本土艺术“二人转”即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
为什么这门土气艺术能登上艺术的殿堂,被学者尊为“美学艺术”。
为什么这门民间艺术会由东北走向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这门本土艺术会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充分说明“二人转”有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才有它无比的发展活力。
一、历史久远,兼收并蓄多种地方艺术形式。
打造厚实的文化艺术功底二人转俗称“蹦蹦”。
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行。
二人转是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艺术,这造就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二、传承和展现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浓郁的东北人生活气息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的精华。
例如:东北民间小调起源于田间,流传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上。
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在劳作之余,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表现出美好的愿望。
传递着思想感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逐渐起到自娱和娱人的作用。
由于传唱久了。
便形成相对固定的曲调。
人们可根据需要随意唱出新词。
譬如至今流传的东北民间小调《月牙五更》,在民间歌唱中就有不同的内容。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它的表演手段主要包括语言表演和
肢体动作表演两个方面。
在语言表演方面,二人转注重使用北方方言,尤其是山东话和京味十足的北京话。
演
员通过语言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
他们运用丰富多样的说唱技巧,包括押韵、反复、对白等,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演员还会采用夸张、夸大和讽刺的手法,以幽默搞笑的方
式讲述故事,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欢乐。
二人转演员还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段,如变调、拖腔、变调、模仿等,来丰富表演形式,增加趣味性。
肢体动作表演是二人转另一个重要的表演手段。
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角色形象,传
递情绪和信息。
他们会用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使观众更
深入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演员还会灵活运用身体动作,如行走、跳跃、扭动、手舞足蹈等,在舞台上展示肢体的美感和舞蹈的技巧。
通过这些动作的表现,演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的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除了语言表演和肢体动作,二人转还会利用其他艺术手段来丰富表演内容,如音乐、
道具、服装等。
音乐是二人转的重要配乐,用来营造氛围和强调情绪。
道具可以增加舞台
效果,让演员更好地展示角色。
服装则可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辨认不同的
角色。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深受人们喜爱。
其表演手段包括语言表演、动作表演、音乐伴奏等,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语言表演语言表演是二人转的核心,也是其独特之处,二人转演员通常会用口才、语言技巧来表现各种情感、状态和形象。
语言表演的要点在于声音、节奏与语言的规范、准确、传神。
演员要具备清晰、纯正、有感染力的口音,准确使用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调侃等,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二人转的语言表演还包含丰富的行话、方言和各种乡土文化背景的语言表达,使得其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
二、动作表演动作表演是二人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是肢体表现,也可以是表情、神态、动作的协同配合。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向观众展现情节发展的过程,适时地根据剧情发展来源于表情的内涵描绘身份、性格、状态等。
在动作表演中,演员应注意形体、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节的塑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三、音乐伴奏音乐伴奏是二人转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涉及音色、音量、节奏、和声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音乐伴奏需要具有在独特的旋律中表现二人转文化内涵的能力。
在演出中,音乐应该与剧情融合,避免音乐的独立性,同时准确反映表演情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二人转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多加注意细节的处理,尤其需要注意台风、角色表演、心理画面、语言语调等方面的细腻刻画。
注重刻画出良好的角色形象,使得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可感染性。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以相声表演为主,并结合相声、快板、说白、歌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风趣:二人转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为主,通过诙谐、滑稽的言辞和夸
张的肢体动作来制造笑点,引起观众的笑声。
演员常常运用夸张的表演手法和巧妙的语言
技巧来达到幽默效果。
2. 简练精炼:二人转作品以简练的表达方式为特点,由于表演时间有限,演员必须
尽可能地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演员们讲究节奏感,并且娴熟地运用语言
技巧,使得段子更加生动有趣。
3. 情感饱满:二人转作品在幽默之外,也常常表达人情世故,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喜
怒哀乐,通过夸张、夸大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演员们通过声音、表情、肢体动作
等手段,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4. 反映社会问题:二人转作品常常借助夸张的表演手法,讽刺、批评社会现象和人
们的普遍困境,对社会进行反思。
演员们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将问题进行点名批评,使
得观众在欢笑中认识社会现实,触动思考。
5. 通俗易懂:二人转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不仅使得观众容易理解,更能
让人从中获得快乐和哲理。
作品中的笑话和段子常常涉及生活琐事、夫妻矛盾、邻里关系
等普遍话题,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人转作品以幽默风趣、简练精炼、情感饱满、反映社会问题和通俗易懂为主要特征,通过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摘要]二人转是一门深受东北人喜爱并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
由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夸张与另类,二人转的存在遭遇着褒奖与贬低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冲击。
即使是在这两种对立观点冲击下,二人转依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走出了东北乡村特色,传遍了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热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高雅艺术的普及与盛行,二人转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瑰丽的艺术园地中立足。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1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二人转,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
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
近一两年,二人转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
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毫无美感。
繁荣背后,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人转情趣唱词中的情理美-精品文档
⼆⼈转情趣唱词中的情理美-精品⽂档⼆⼈转情趣唱词中的情理美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始终贯穿在⼆⼈转的发展中。
⼆⼈转从最初的地头、⽥间讨⾷性表演,逐渐过渡到了城市的庙堂⾥,流动性极强。
随着观众、场地的不同,要进⾏不同的表演,这对表演者⾃⾝的适应⼒、技艺有着很⾼的要求,也使得⼆⼈转的演绎模式必须更加灵活、丰富与完善。
传统的⼆⼈转表演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舞段,其注重的是戏剧情节呈现的完整性。
这其中,作为构成⼆⼈转美学特征重要元素的唱词,对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思想感情的表达、与观众的互动、对剧中⼈物性格的刻画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任何语⾔⽂学都需要情趣,没有情趣的⽂学没有读者和观众。
情趣不仅能够调合⾊彩,还能够调合事理、激化⽭盾、加剧冲突、刻画性格。
⼀、歪?斜拉,蛮⼈刁性在⼆⼈转《⼩姑贤》中,婆婆刁难没有过错的⼉媳妇,说⼉媳妇“妨⼈”,找不出⼈证,便找物证,拿不是当理说,给⼉媳栽赃:妨得鸭⼦长个扁扁嘴,妨得鹅头上长个⼤疙瘩,妨得公鸡不下蛋,妨得母鸡乱喀哒。
从妙趣横⽣的歪?斜拉中,婆婆那副蛮横嘴脸和刁钻⼼性活灵活现。
⼆、打情骂俏,假打真闹⼆⼈转《扎花帐》⾥写⼩两⼝闹分家:⼥:分家我要那半升⽶,男:那捆柴⽲我要了。
⼥:分家我要⼩菜板,男:你要菜板我要菜⼑。
多么有情,⼜多么有趣,如此分家,是分不开的,可谓假打真闹,打得亲,骂得爱,和其他打情骂俏的唱段异曲同⼯。
三、⾏拙⼼慧,不对也对在⼆⼈转《王⼆姐思夫》中,丈夫进京赶考从⾛那天⼀去不回,王⼆姐思夫思得出奇:王⼆姐,泪汪汪,⼆哥你进京赶考为啥不回乡。
你去⼀天我画⼀道,你去两天我画⼀双,不知⼆哥去了多少载,横三竖四我画满墙,要不是爹妈管的紧,⼀画画到苏州⼤街上。
这思夫之奇不如说思夫之痴,情借趣⽣,趣美情深。
四、借景⽣情,情景交融在⼆⼈转《西厢》中,崔莺莺和张⽣⼀见钟情。
但因莺莺是相国⼥⼉,与穷书⽣门不当户不对,受到以⽼夫⼈为代表的封建势⼒阻碍,不能与张⽣再会,便“闷来观花”,借花⽣情:这边花也有开来也有谢,这边草也有绿来也有黄,花若是谢了能够结籽,草若是衰败来年还阳,为⼈⽐不起这花共草,⼈要⽼了难转少郎。
二人转
二人转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
二人转的魅力是土俗
中文摘要十多年来,东北小品渐渐成为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道大菜,东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东北歌曲,东北菜,东北方言也随之成为一种时尚。
作为东北文化缩影的二人转也是迅速火遍全国,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宠儿。
图书、音像制品中随处可见二人转的身影。
正所谓“树大招风”,伴随着二人转的火暴全国,关于二人转的“雅俗之争”是越来越多。
2004年初央视喜剧小品大奖赛颁奖晚会上出现的赵本山“炮轰央视”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将这一争论推向高潮。
本文从二人转的本质特点“俗”入题,参考了民间文学的相关著作,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二人转的资料和评论,来简要分析二人转三百多年来,从民间走到现在,一直为东北人民所钟爱的原因正是在于它的土俗性。
并且指出,这种“俗”并非低俗、庸俗。
本文还针对二人转的发展前景,从二人转自身队伍的建设,媒体舆论和法律、法规的督导,观众自身修养的提高三个方面提出拙见。
目的在于尽量消除人们对二人转的误解,使人们能够渐渐喜欢上二人转。
不仅希望借助二人转在全国的走红来宣传东北,促进东北的新发展,而且希冀二人转这“乡土奇葩”能开遍神州,走向世界。
关键词:二人转;土俗;雅俗之争;黄色二人转;The contents summary:More than ten in the last years, the northeast essay becomes a big vegetables of the social get-to-gather evening part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gradually, the northeast culture is pay attention to by the people more and more.The northeast song, the northeast vegetables, the northeast dialect also becomes a kind of vogue immediately. Two people who is the northeast culture to miniature turn is also a whole country of quick fire, become the cultural market to spoil the son nowadays.The book, sound is like to product medium everywhere it is thus clear that the figure that two people turn. Positive so-called" the tree recruits the breeze greatly", the fire that accompanies with two people to turn is suddenly and violently national, concerning " the refined and vulgar contend for" that two people turn is more and more.2004 beginning of years central television station comedy essay big prize matches make awards the evening party up of emergence originally the mountain" bombard with artillery the central television station" affairs is also to make and have to make open very, push this issue toward high tide. This text is"ed vulgar" to go into from the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that two people turn, consulted the related work of the folks literature, and collected some data that concerning two people turn and comment on the network, coming to analytical two people of synopsis to turn more than 300 in the last years, walking from the folks till now, always is northeast people show affection for of reason lie in its soils vulgar exactly. And point out, this kind of is" vulgar" not cheap and vulgar. This text still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that two people turn, tu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eself troops from two people, the councilor of the medium public opinion and law, laws, the audience oneself cultivate of raise three put forward the my opinion. The purpose lies in removing the people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that two people turn, can make people like it gradually. Not only hoping to ask for help two people to turn to be popular to publicize the northeast in the whole country, promoting thing new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but also craving for two people to turn this" agrestic and strange flower" can open the absolute being state, heading for the world.Keyword:Two people turn The soil is vulgarThe refined and vulgar contend for Y ellow two people turn1.二人转的今昔近些年,各种流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出现、风靡,而后消失。
论二人转原生态的本体特征与发生、发展
论二人转原生态的本体特征与发生 、发展
李丹青
( 辽 宁 省 艺 术研 究所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0)
摘 要 :本文对二人转原生态的本俸特征 和二人 转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 了详细论述 。
关 键 词 :二 人 转 本 体 特 征 发 生 发 展
乡音 ・乡情 ・乡俗
世居东北的各族人 民, 喜好戏谑,不尚 缠绵 。清陈梦雷在 《 松鹤山房文集 》中记有
嘉 庆年元 旦之夜 ,盛京 民间专演杂剧 的情 景 ,书 中批注云 :“ 人俗处更饶情趣 ,而太 平气象如见 ,真是撒米成珠手段也。 ”《 沈阳
使相是二人转独特表演形态 , 是丑的面 部表情 和形体动作的滑稽 、幽默、夸张 、 怪
的机敏 与智慧 。夹 白指夹在唱词 中随词走的
念 白、独 白、对 白、半唱半 白;以及跳 出人
节奏地直晃荡 。看他的节 目, 有 的观众笑岔 了气 , 有 的笑得从凳子上摔下来 , 据说有人
牙齿活动 ,笑过了劲 ,把牙笑掉 了。
神分 ;二人演一角 , 人分神不分 。叙事兼代
言, 虚虚实实 , 真真假假 。这是绝妙 的。用 东西方戏剧理论框定不了二人转 , 它自 成体 系, 是一 门独特的艺术 。二人转还经常关照 群众的参 与意识和 自娱雅兴 , 打破台上 与台 下, 欣赏者与被欣赏者 的界限 。二人转本来
审美追求 。
节 目中 ,又是不平衡 的 ,流动多变 的。 滑稽性是二人转的灵 魂所在 ,滑稽性亦
即丑角艺术。传统二人转 ,丑角艺术 特征非
常突出。两个演员 , 一个称包头的 , 一个称
这 都集 中地体 现在东北 土生土长 的民 间艺术二人转 中, 形成了二人转最突出最本 质的美学特征 :通俗质朴 ,粗犷豪放 , 火暴
略谈二人转的喜剧色彩
略谈二人转的喜剧色彩曹香兰【摘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精神喜剧色彩,是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美学属性.rn一、喜剧色彩的根源rn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与二人转整体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1页(P34)【作者】曹香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甸县剧团【正文语种】中文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精神喜剧色彩,是二人转艺术的基本美学属性。
一、喜剧色彩的根源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与二人转整体艺术的喜剧色彩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这种喜剧色彩的形成与确立,是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与艺术根源的。
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大根源:1.群乐艺术的历史基因。
二人转艺术是关东大地上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集体娱乐的艺术。
从前专业的二人转艺人(称为“四季青唱手")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业余艺人(称为“高粱红唱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唱二人转。
而作为广大的二人转观众,农民群众也把二人转视为自己的艺术,许多人都会唱上几句甚至几段。
这种群乐艺术,受到群体“苦中作乐“的心态与积极乐观的性格所决定,于是二人转表演艺术也就自然以喜剧色彩为己任。
就群体性格而论,关东大地上的农民群众大多是关内“逃荒”、“闯关东”的庄稼汉及其后代子孙。
他们生活贫穷,饱经颠沛流离之苦。
因此他们希望在艰苦的农事劳动与穷苦的生活压迫之余,寻求一点慰籍,找到一点希望,于是便把二人转当作寄托情感的知心朋友,通过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色彩来反映他们的幽默、实惠、豪爽、乐观、土野、开放、粗犷、坦荡的性格。
这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宣泄与对生活命运的抗争。
正如芮敬文先生所说:“二人转是伴随着农民苦涩、穷困的境遇而生成的。
”(《对东北二人转音乐性的思考》,《当代艺术》l987年第2期)。
从群体居住地域而言,关东人民处于高寒地带,大风雪压不垮人们心中的热望,也扑不灭人们心中的烈火。
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
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刘雅静【摘要】针对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与说口这一人们关注的话题,分析和论证二者密切的关系,丑角的自娱自乐、自我嘲讽以及对情爱意识的夸大体现的一种狂欢化的精神,进一步说明这两者突出体现了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2)006【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二人转;丑角;说口【作者】刘雅静【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1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36.3二人转,如今已家喻户晓,转遍全国,转出国界,成为闻名遐迩的戏剧种类,它并没有像其他剧种一样濒临消失,而是越发的红火。
二人转,是一丑配一旦,当下的二人转的一个特点就是丑角的特点越来越鲜明,另一个特点就是招人诟病的“说口”,这二者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所谓以人为中心,就是说文学必须把自己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人”的身上[1]。
二人转的丑角,我们可以看做过去农民在极端贫困的生活中的自我写照。
如果再往前延伸,二人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圣婚仪式。
弗雷泽的《金枝》曾以大量篇幅讲述了男神与女神以及人们模仿二神跳交媾舞的情景:“他们结合的目的大概是为了促进大地、动物以及人类的繁殖”,这就是圣婚仪式[2]。
丑角无处不体现着农民的集体无意识。
二人转艺术行当中有句行话说“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包头的”是指旦角儿,“丑”是指丑角儿,为男子扮演,是剧中逗乐的角色。
有句艺谚为“三年能学成个包头的,十年学不成一个唱丑的”,这充分说明丑角在二人转中突出的地位。
过去的东北农民生活在偏僻的深山中,物质生活匮乏,环境的封闭与经济条件的不足使一些农民爱情与婚姻的正常要求受到阻滞,难以实现。
于是在闲来无事时便幻想若干的爱情对象,也就是旦角的原型。
但是伦理道德的约束,社会理性的规范,使他们不能直陈这种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于是丑角以农民自身形象的夸张变形化形式应运而生了。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北地区广泛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清代,起初是一种街头艺术表演形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舞台表演艺术。
它的表演者一般由两人组成,一男一女,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他们通过对话、歌唱、舞蹈等方式,诙谐幽默地讲述一些生活故事,反映社会风俗和民间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是传统的故事、历史传说,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情、笑话等,无论是什么题材,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夸张,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夸大其词,以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语言风格幽默,东北人的口音和方言本身就具备幽默的效果,演员在表演中通常会加强口音和方言的使用,使得笑话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歌舞表演精彩,东北人热爱歌唱和舞蹈,所以东北二人转中经常会搭配歌舞表演,增加观赏的乐趣。
东北二人转所呈现的也不仅仅是演艺形式,更是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绎。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东北人性格豪爽,喜欢交际和娱乐,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东北二人转正是通过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文化传达给观众,成为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不仅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许多东北二人转节目和演员在各种文艺活动中频繁亮相,为观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回忆。
同时,东北二人转也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非遗文化代表,得到了国家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东北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东北人民豪爽、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二人转行话
二人转行话(原创实用版)目录1.二人转行话的概述2.二人转行话的特点3.二人转行话的表演形式4.二人转行话的历史与传承5.二人转行话在我国曲艺界的地位与影响正文【二人转行话的概述】二人转,又称“双玩艺儿”、“双学”,是一种源于我国北方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
它以唱为主,兼有说、学、逗、唱、演等多种手法。
而二人转行话,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使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人转行话的特点】二人转行话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风格独特:二人转行话的词汇丰富,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地方方言的特色,又有曲艺表演的特殊韵味。
2.押韵、辙口讲究:二人转行话的句子通常采用七言、五言的诗句形式,要求上下句对仗工整,辙口协调。
3.即兴创作: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根据现场情况和观众反应,灵活调整表演内容,即兴创作一些新的行话。
【二人转行话的表演形式】二人转行话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单人表演,也可以是双人搭档。
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根据不同的曲目和情节,采用说、学、逗、唱、演等手法,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二人转行话的历史与传承】二人转行话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它的起源地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二人转行话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二人转行话在我国曲艺界的地位与影响】二人转行话在我国曲艺界具有较高的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曲艺表演的形式,还对许多地方曲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二人转行话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从美学角度看二人转的发展优势
是 表演 的灵 活性 。 二人 转 以其 灵 活 的表 演展 示独 特 的
民 间 艺术 关。在 二 人 转 中 , 员 以灵 活 的表 演 完成 对 艺术 美 演 的表 现 和 再现 。一 个 演 员要 扮 演 多个 角 色 , 各 种 人 物 的 形 使 体 、 作 同音 容 笑貌 , 过 化 出化 入 演 得 既 可 信 , 有 关感 。 动 通 又
词, 已将《 西厢》 的全部 内容揭示 出来 , 言简意赅极其通俗 , 观 众一 听 就 懂 , 易学 、 易记 、 于演 唱 和 流 传 。 二人 转 文 学语 言 便 经过 长期锤 炼加 工,既保 留 了东北 民间口头文 学鲜 明的节
美需求过程 中充分发挥 了自身的特点 :
一
奏、 丰富多彩的格律 , 又有传统歌词 的韵律 关, 并且都 以通俗
染时间、 地点 ;二八佳人巧梳妆 , “ 三请 张生来赴 宴” 交待人 , 物事件 ;四顾无人跳粉墙 , “ 五更夫人 知道 了, 六花板拷打 问 红娘” 写故事情 节发展 , , 新人物 出现和矛盾 交织;七 夕胆大 “
佳 期 会 , 宝 亭前 降夜 香 ” 写主 人 公 爱 情发 展 ; 久有 恩 爱 难 八 , “ 割 舍 , 时怀 念 公 子 张 ”描 写人 物 心 理 活 动 。 简短 的十 句歌 时 ,
艺术 家 胡景 歧 在 谈 二 人 转 演 唱 时说 :要 特 别 注 意 唱 法 方 面 “
果。 可见, 人们在二人转艺术 的审 美意识上有 了更新的飞跃。 二 人 转表 演还 可根 据 观 众 对 象情 绪 的不 同 , 时增 加 小 临 帽、 口及独唱 、 说 对唱、 小品、 杂技 、 蹈等 , 舞 这是 在其他戏 曲 曲艺表演 中所 没有 的。演员的即兴灵 活表演 即利 于演 出, 又
二人转行话
二人转行话
(实用版)
目录
1.二人转行话的定义和特点
2.二人转行话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3.二人转行话的历史和发展
4.二人转行话的现状和影响
正文
二人转行话是一种源于中国北方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它是由两人搭档,通过说学逗唱等手段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具有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特点。
二人转行话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是单口、对口、群口等。
其中,对口是最常见的形式,由两人交替说唱,互相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和默契。
二人转行话的表演技巧主要包括说、学、逗、唱。
"说"是指演员通过语言表达,讲述故事、描绘人物;"学"是指演员模仿各种声音、语言、动作等,以增加表演效果;"逗"是指演员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引发观众的笑声;"唱"则是指演员在表演中穿插歌曲,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二人转行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地表演。
随着历史的发展,二人转行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如今,二人转行话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曲艺形式之一。
二人转行话的现状是,虽然受到了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
同时,随着一些年轻演员的崛起,二人转行话也在逐渐融入新的元素,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
54金士贵,黄明亮: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金士贵,黄明亮(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二人转音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旋律优美动听,说唱结合、载歌载舞,生动幽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通过介绍二人转音乐丰富的唱腔音乐曲牌以及独特的音乐体制等艺术特色,从而挖掘出二人转音乐的淳朴美、喜兴之美、旋律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音乐;艺术特点;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54-01一、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一)二人转的音乐体制及唱腔音乐曲牌音乐体制是一个剧种或曲种的非常显著的标志。
例如京剧、梆子、秦腔、评剧等是板腔体;单弦、东北大鼓、八角鼓等是曲牌联缀体。
二人转的音乐体制是“以曲牌联缀为主,兼有歌谣体和单一曲牌变化联缀的,部分板式变化运用的综合音乐体制”。
例如曲牌联缀的曲目有《大西厢》《水漫蓝桥》《包公断后》等;歌谣体的曲目有《茨山》《拣棉花》《梁祝下山》等;在拉场戏《回杯记》中有部分板式变化的运用等。
二人转音乐唱腔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都可以表现出来,尤其是大段落的叙述性唱段,更是字字入耳,声声传情。
为了表现它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唱腔音乐曲牌,艺人们常说它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等。
这些都没有史料文字做过详细的记载,但这些无疑都说明了二人转曲牌音乐的丰富多彩。
虽然曲牌很多,但有的常用有的不常用,艺人有“十大主调,十大辅调”之说。
主调曲牌有:【胡胡腔】【抱板】【武海嗨】【文嗨嗨】【红柳子】【靠山调】等,辅助性的曲牌有:【秧歌柳子】【四平调】【压巴生】【锔缸调】等。
“十大主调”和“十大辅调”其实都是艺人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授徒弟而总结出来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有所更换。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慢西城】曲牌就是从东北大鼓曲牌中引进的,现在已经是二人转音乐中的主要曲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
”“‘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
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
”(《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
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
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
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
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
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
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
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
”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
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
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三.创新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二人转表演艺术以创新发展性的美学特征,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
仍以黑龙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为例,张野在《傻子相亲》中,以精彩的“说口”、“唱腔”、“使相”,赢得了“天下第一傻”的美称;黄启山在《猪八戒拱地》中以精彩的边沿艺术,赢得了“天下第一猪”的美称;刘惠秩在《猪八戒怀胎》中,在发扬二人转表演艺术载歌载舞的同时,借鉴吸收了诸多姐妹艺术的表演手段,成功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又都以表演艺术的创新为生命和灵魂。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创新性是二人转边沿艺术美学特征的重中之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